正文

中國媒體是這樣報道諾貝爾獎的

(2010-10-09 17:33:10) 下一個
新京報訊

28年後,諾貝爾文學獎回到了南美——昨日19時,2010年諾貝爾文學獎在瑞典學院公布,秘魯作家馬裏奧·巴爾加斯·略薩折桂。同是南美同胞的諾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在微博上留言祝賀略薩:“如今我們都一樣了”。略薩獲獎,可謂爆冷,因為在這場競逐中,他未被博彩公司看中、也沒進入媒體預測的“最熱門人選”名單。

  美譽

  略薩天賦有如神助

  作為當今西班牙語世界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略薩成為了自加西亞·馬爾克斯以來,南美第四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12月10日於斯德哥爾摩舉行的頒獎禮上,略薩將獲得1000萬瑞典克朗(約合10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

  瑞典學院在揭曉諾獎時表示,要向略薩文學作品中“對權力結構和個體堅持、反叛與抗爭鞭辟入裏的形象刻畫”致敬。瑞典學院秘書長彼得·恩格倫德則將略薩稱為“天賦如有神助的說故事者”。恩格倫德表示:“略薩的書結構龐雜,角度多元,擅於呈現不同的聲音與不同的時空。他還擅長於以一種嶄新的方式去寫作,因此也推進了‘敘述的藝術’之發展”。恩格倫德還透露,獎項公布後,他立即給身在紐約的略薩打去了電話:“得知自己獲獎後,他很開心,很激動”。

  質疑

  獲獎是否有政治因素

  諾獎揭曉之前,略薩的名字在博彩公司的賠率排行榜上並不靠前,也不在歐美媒體揣測的“熱門”名單之內。而在過去6年內,有五位諾獎得主都來自歐洲,外界對瑞典學院“過分歐洲中心化”的批評聲也越來越大。但在公布略薩得獎後,美國則有媒體指出瑞典學院“又一次讓政治介入了文學”。

  略薩得獎後,業內立即就有所反饋。一位在英國的書店雇員在微博上寫道“今年的諾獎得主大家都認識,英國書店大鬆了一口氣”。而在法蘭克福書展的新聞中心內,全球各地的記者圍在電視機前等消息。當聽到“略薩”的名字時,許多人發出了意料之外的驚歎。

  英國一位日報記者稱,自己整個上午都在收集“諾獎大熱門”非洲作家圖圖的資料。而在獎項揭曉後,英國已有媒體在網上開設“略薩是否實至名歸”為主題的帖子。獎項公布後一小時內留言的十幾位讀者,基本上持“肯定”意見。

  ■ 人物經曆

  從記者到總統候選人

  略薩1936年生於秘魯,成長於玻利維亞,1946年隨家人搬回秘魯。1959年,略薩移居巴黎,任職於法新社及法國國家電視台。其後,曾在美國、南美與歐洲多所大學講學,目前任教於普林斯頓大學。1990年,略薩參與秘魯總統競選,在遭受了三年不斷的死亡威脅後,最終輸給了秘魯前總統阿爾韋托·藤森。1993年,略薩轉入西班牙籍。

  略薩迄今發表過30多部小說、劇本與散文集,代表作包括了曾獲得“海明威文學獎”的《世界末日之戰》、《綠房子》等。但作家的成名則要追溯到其創作於1962年的小說《城市與狗》。該作以略薩早年在軍校學習的經曆為藍本,小說一出來就轟動了西班牙文壇,被譯為20多種文字發表,但也曾被秘魯政府列為“禁書”,被當眾焚毀一千冊。1995年,略薩獲頒西班牙文壇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獎”。

  ■ 出版動態

  出版社角逐略薩作品版權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社長趙武平告訴記者,從2001年開始上海譯文就與略薩代理人談妥了出版事宜。當時,上海譯文原本是衝著馬爾克斯去的,趙武平在微博上寫道:“(馬爾克斯的)代理人說,等出了略薩再談好嗎?他們不太願意談馬爾克斯的版權。”略薩於是作為中國出版《百年孤獨》的條件被簽下。

  八年來,上海譯文連續出了略薩的四本小說,包括《給青年小說家的信》《公羊的節日》等,“現在我們即將出版略薩最新的小說《凱爾特之夢》。”至於出版時間,趙武平指出包括上海譯文出版社在內的全世界許多出版社都在商談,要等代理人具體商談後才能確定。

  上海九九讀書人公司總經理黃育海稱,2008年10月,他到西班牙最大的版權公司訪問,以每種書四五千歐元的價格購得了略薩五部長篇小說代表作,該公司攜手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綠房子》等。得知略薩得獎後,他已經讓公司把每種圖書加印30000冊,而略薩的另兩部作品《酒吧長談》、《壞女孩的惡作劇》將於今年年底出版。黃育海稱,“我們正在了解略薩的其他作品的版權情況。”

  ■ 專家聲音

  趙振江 (略薩作品譯者之一):世界文學版圖中,拉美還是很重要

  我個人覺得略薩在競選秘魯總統失敗加入西班牙國籍後,創作顯得有點強弩之末。

  此次略薩得獎證明拉美文學在世界文學中還是占據重要地位。 

  陳忠實(作家):略薩早該獲諾獎

  80年代中期拉美文學進入中國,對我們造成了很大影響。略薩和馬爾克斯等人是拉美文學爆炸最具有影響力的作家。在我看來,略薩早就該獲諾貝爾文學獎。 

  陳眾議(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所長):略薩影響了中國尋根派

  如果薩略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得諾獎,我還是有保留意見的,但現在得卻真的是實至名歸。因為現在略薩的創作,無論是從內容、抱負和情懷來看,又回到其六七十年代的路數,更寂靜。80年代,略薩對中國文學產生過較大影響,包括我們的尋根派作家以及先鋒派作家。

  在我看來,諾貝爾文學獎近幾年都是政治選擇。略薩此次的獲獎至少可以給諾貝爾文學獎挽回點聲譽。 

  阿來(作家):成名後,寫作仍具探索性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拉美有段軍人獨裁時期,略薩的作品政治性比較強,好幾本書都無法在秘魯出版。好在他用西班牙語寫作,因此他的作品在外麵影響更大。

  相比之下,略薩創作的技術性比不上馬爾克斯,但現實感比較強。在其成名後,他的寫作還是挺有探索性的。 

  胡旭東(北京大學西語係副教授):略薩深刻介入社會

  略薩地位高,影響廣,基本算是馬爾克斯的同輩,拉美“文學爆炸”的四大天王裏麵,就馬爾克斯一個人得過諾獎。這次略薩得獎,應該說在意料之中。

  與其他的三大天王相比,略薩小說對社會介入的強度和力度可能是最強大的。他在四個人裏麵年紀最小,各方麵都雄心勃勃。他覺得,拉丁美洲作家寫的東西,西方人叫好,可能隻是覺得有一種異域風情。他覺得這是看扁了拉美作家。略薩的想法就是要像巴爾紮克那樣,用小說的手段構造一個世界。 

  臧棣(詩人):80年代非常流行

  略薩受法國存在主義影響較重,相對馬爾克斯,他和西方的關係更為密切,而在中國80年代的時候,他的作品在校園非常流行,影響了很多作家。

  ■ 軼事

  1976年,《百年孤獨》作者馬爾克斯被拍下這張照片,他左眼烏青,鼻梁帶傷,襲擊他的正是本屆諾獎得主略薩。沒有人確切知道30多年前到底發生了什麽,他倆對此也是諱莫如深。巴爾加斯·略薩曾出版一本讚美加西亞·馬爾克斯的專著《弑神者的曆史》。但在鬧翻之後,巴爾加斯·略薩便不允許那本書再版,直到去年才同意將它收入其全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