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的發展真的拉近了與美國的距離?

(2009-05-27 13:03:39) 下一個
生活在美國,常常可以在新聞媒介中看到有關“中國威脅”的論調,比如中國的紡織品出口,比如中國的石油進口,等等,我常常在想,到底美國政客們的內心深處,對中國的畏懼是什麽?

  我最近回了次國,所見所聞,對美國人內心真正的畏懼,開始有了點了解。在廣州,因為我需要一個小型的DVD播放機,到各大電器賣場走了走。有一種特別吸引我的注意,這種播放機還可以直接收電視、接電腦、下載MP3,甚至可以連接汽車衛星導航係統,這麽多功能,才賣2000多元人民幣(合300美元左右)。因為有製式和保修的問題,按照常理判斷,美國應該也有同樣的播放機出售,價錢應該差不多,因此我決定回到美國再買。

  誰知道回美國,到各大電器賣場轉了一圈,找遍了所有型號的機子,包括打美國牌子從中國進口的,沒有一款是多功能的,我在想,如果在中國賣的播放機能進口美國,價格再降一點,還不把這裏的市場衝垮嗎?聯想到近年來美國進口的電器中,尤其是冰箱、空調、電視機、數碼相機、電腦等等,中國產的比例越來越高,質量越來越好,價錢越來越低,再聯想到美國的一些政客在嚷嚷要對中國的商品進口設限,我忽然明白了一點,其實美國不是害怕中國的某種產品,而是害怕中國在這方麵尤其是技術發展的凶猛勢頭。

  DVD播放機這個例子,我想在美國並不是特例,以“世界工廠”出名的中國,其實在生產過程中,不但質量在突飛猛進,產品檔次也在不斷提高,我十多年前來美國時,中國產的餐具,最多隻能當一般日用品來賣,現在許多名牌餐具已經在專賣店中出售,而價錢卻降低了一半以上。

  我們這次到北京旅遊,住在小姨子家裏,因為工作忙,她基本上是不到超市買菜的,隔三岔五打個電話:“我要八個雞蛋”,或者“我家的過濾水沒了,我要一罐水”,於是就有人送上門來,不需小費,也不需額外收費。我在廣州也一樣,沒時間出去吃飯時就打個電話叫餐,送上門的價錢和在飯店買一樣。

  這種服務在中國司空見慣,在美國可是奢侈中的奢侈,送上門來,不但連送費,而且要加小費,最後加起來的價錢可能是商品價的一倍半甚至兩倍,更糟糕的是,美國的許多商店和超市是不提供送貨上門的,因為他們工資太高,雇不起這麽多人。

  我這次回國,深感服務素質比過去大有提高,飯店裏服務員的服務基本上到位,大部分商店裏售貨員對自己負責的商品了如指掌。在北京和廣州,出門旅遊可以在網上訂票,可以有人送票上門,也可以在自家附近的售票點買票,方便得很,各大旅遊景點前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導遊。要找吃的嗎?隨處都有飯店,坐下來和服務員聊聊,一會兒熱騰騰的飯菜就上來了。

  想起在美國旅遊,除了參加旅行團外,如果要自己玩,從訂票到租車,到查旅遊路線圖等等,都可以自助式在網上完成,方便是方便,要享受處處“有人,有人情味,有親切感”的服務,無疑是一大奢侈,到了景點要找個導遊更是難上加難,隻能看著景點的路線圖自己尋找,要了解景點的曆史,或者知道哪裏是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除非你事先查過有關資料。至於吃的,美國各大旅遊點的餐廳不但貴,而且幾乎都是人滿為患,吃飯時間,在餐廳內能找到個位子坐下來吃飽已經是謝天謝地,想便宜點吃快餐,隻能跟著長蛇陣式的隊伍,耐心排吧。如果有人不信,不妨到洛杉磯迪斯尼樂園內的餐廳看看,吃飯高峰時間,半個小時能買到算你運氣,有名氣點的餐廳,排隊一個小時吃上東西一點也不稀奇。

  平心而論,總體而言,美國的服務業人員,素質不低,但由於工資太高,許多大公司都不可能雇用更多的人來進行人對人式的服務,許多服務項目隻能交給機器或者互聯網來完成,但有時候,即使短短的一聲問候,可以讓人如沐春風,這是機器永遠不可能做到的。

  悲哀的是,據統計,70%的美國人出門旅遊還是在自己的國家內,報紙上80%左右的是美國當地新聞,因此目前大部分美國人仍然沉醉在“我們係統不是最完善的,但是世界上最好的”這樣一種感覺中。對於世界的變化,不說漠然無知,也是知之甚少的。然而,清楚了解中國近幾年變化的美國人,內心會有什麽樣的想法?我想,至少有一部分人,是心生畏懼的。

ZT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