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時代周刊:中國的一代新青年

(2007-08-01 05:30:43) 下一個
 
以自我為中心的一代青年 

   
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

 “我們更自我。我們為自己而活,這樣很好。我們必須有能力為經濟發展做貢獻。這是我們這一代幫助國家的方式。”
    
    6 個好朋友在周五晚上聚在了一起,海鮮應有盡有,大家談笑風生。瑪麗亞・張戴著大大的耳環,穿著緊身天鵝絨夾克,臉上化著精致的妝容,開始描述人人都在談論的一個小島,那個小島位於泰國東部沿海。她說,那兒的潛水棒極了,有很多中國人,根本就不必擔心語言問題。她的朋友維姬・楊正彎腰盯著一台借來的筆記本電腦,把一個吹毛求疵的客戶的電子郵件下載到手機裏。楊小姐是一家谘詢公司的精算師,今晚必須完成一個方案。在她給同事打電話時,餐桌上的話題已經從滑雪 (“我大概摔了上百次”)轉移到不同型號的iPod的優缺點(比如,“Shuffle不好”),然後又討論起信用卡在中國的暴增。
    
    類似這樣的話題討論反映出如今一些20多歲的中國年輕人的現狀。
    
    在中國,30歲以下的成年人約3億,這一群體已成為連接曾經封閉排外的中國,與正在變成全球經濟大國的“新新中國”之間的橋梁。中國年輕人是這個國家當前經濟騰飛的推動者和主要受益者。據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最近的一項調查,年齡在20~29歲的中國人的收入,在過去3年間上漲了34%,遠高於其他年齡段。去調查一下當今中國的城市年輕人,你會發現他們喝星巴克,穿耐克,沉迷於寫博客。
    
    對於一個曾去過到處還是藍製服和人民公社的中國的外國人來說,要改變觀念,接受“如今中國是一個青年精英們聚集的國家”的看法著實不易。1981年,我第一次到中國時,和兩個旅伴去上海的人民公園。外交部給我們配備的“導遊”帶領我們從一個“外國朋友”專用入口進去。一群中國人聚集在外麵,當我們通過時,有幾個人大聲抱怨說公園的某些部分隻向外國人開放太不公平。我的一個同伴用中文口若懸河地表示讚同。立刻就有一群年輕男女將我們圍住,嘰嘰喳喳地向我們提了一堆既幼稚又熱切的問題:美國還有奴隸嗎?你在哪裏學的中文?所有的美國家庭真的都有3部車嗎?你能幫我去美國嗎?
    
    那場討論發生在25年前。我那時遇到的那些天真謹慎的中國人,也許就是文章開頭提及的北京海鮮宴會上的那群年輕人的父母。但無論從外表、態度、生活經曆、教育,還是對未來的夢想來看,在上海人民公園裏的那群年輕人,與楊小姐和她的朋友們都毫無共同之處。
    
    最大的變化在人口方麵。由於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這是世界曆史上第一代以獨生子女為主的群體,這一群體的自我傾向受到了消費主義、互聯網和電子遊戲的刺激。與此同時,今天的中國年輕人比上一輩人受過更好的教育、更國際化。在“文革”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往往隻勉強念完高中,而今天有大約1/4的中國人在 20歲左右就進入了大學。
    
    楊小姐身上體現了中國年輕人的那種變化。她是一個目標明確的29歲的精算師,很少笑,但熱衷於參加派對。她和她的朋友們經常聚餐或泡吧,幾乎不在家裏吃飯。
    
    在男朋友、滑雪愛好者王寧(音譯)的鼓勵下,楊小姐在年初決定開始學習這項運動。她去了北京南部一家價格昂貴的購物中心購買滑雪裝備。她選了一塊由美國科羅拉多Never Summer公司生產的、閃閃發亮的全新滑雪板,上麵裝飾著色彩豔麗的蝴蝶圖案,加上手套、護目鏡和其他隨身用具,全套新裝備共花去她700美元。當被問到花一大筆錢,為一項她也許永遠不會參加的運動置辦裝備是否值得時,她說:“我認為你在決定開始一項新愛好時,就必須準備充分。”
    
    像楊小姐和她的朋友們一樣的中國年輕人代表了時代潮流,他們是大批年輕而擁有雄心壯誌的消費開路先鋒。放眼中國,像這樣的年輕專業人士的談論話題離不開博客、旅行、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如果他們還買不起700美元的滑雪裝備,他們也希望能盡快擁有。
    
    在那家海鮮餐廳,餐盤都被清理下去了,新鮮水果和茶水被端上來,大家都變得若有所思。“我們比父母要幸運多了。”張小姐說,她在北京最高級的俱樂部之一當人事經理,“我的父母親自己什麽也沒有。他們為我而活。”王寧自己擁有一家相當成功的廣告公司,他對此也很讚同,“我們更自我。我們為自己而活,這樣很好。我們必須有能力為經濟發展做貢獻。那是我們貢獻的力量。這是我們這一代幫助國家的方式。”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