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係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2007-05-11 14:41:02) 下一個

學者之爭有待事實去驗證.
時間馬上會證明各執一詞的雙方究竟誰是誰非.
無論誰是誰非,這是個關係到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問題.

最近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研究所報告認為,我國即將告別勞動力過剩時代,勞動力不足時代即將來臨。從人口問題角度解讀,這意味著我國人口問題及相關就業問題的性質,未來兩年將出現曆史性的轉折點。(昨日《京華時報》)對這種判斷,筆者不很認同。

  當前農業剩餘勞動力5千多萬?報告認為,對農業剩餘勞動力目前一般高估,提出農業剩餘勞動力目前應該隻有5000多萬。這點可能還有討論的必要。

  自1978年至今,由於非農建設,我國損失耕地估計近2億畝,同時農業機械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全國播種、收割已經大麵積實現機械化。農藥、化肥的廣泛使用,也大大減輕了勞作強度,縮短了勞作時間。

  但1978年至今,盡管城市化、農業勞動力轉移加速,由於人口增長,我國農業人口仍淨增長1億多,農業勞力淨增近2億。雖然目前5億農業勞力中約2億已經從事二三產業,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中第一產業勞動力仍約3億,比1978年一點不少。報告認為,目前我國農村剩餘勞力隻有5000萬,意味著目前我國18億畝耕地可以為農村一產約3億勞力中的2.5億提供充分就業,那麽,目前農業勞動力充分就業勞均隻需耕地7.2畝。但1978年我國農業勞動力勞均耕地約7.5畝,當時對農業勞動力冗餘的估計已經絕不是5000萬。所以,農業剩餘勞力5000萬這一估計目前還很難被輕易認同。

  那麽,我國農村勞動力中第一產業勞動力仍約3億的統計是否準確?由於農業勞動力轉移情況複雜,完全準確是不可能的。但從我國人口普查得到的農業人口年齡結構數據中40-64歲農業人口比重,就可以推斷這一數據基本還是可用的。

  農業勞動力轉移是長期棘手的問題目前日本勞均耕地約18畝,其糧食生產是依賴政府補貼維持的,如多哈回合真正限製了政府補貼,隻為西方農場規模幾十分之一的日本糧食生產將麵對嚴重衝擊。中國目前僅按農業勞動力中的一產勞力3億計算,勞均耕地僅為6畝。而中國即便達到日本的農業經營規模,所需農業勞動力也隻有一億,目前其一產農業勞動力轉移量就應在2億以上。可見,在農產品貿易自由化趨勢下,解決中國農業困局,今後農業勞動力轉移壓力十分巨大,更何況目前5億農業勞動力中統計的從事第二三產業的那些農民工,還很難講已經徹底脫離了農業勞作。

  在近30年的改革開放中,我國轉移了農業勞動力2億多,產品已經充斥世界市場。

  不談今後國內生產效率還會提高,達到日本目前水平僅再轉移2億農民,中國人能生產、供應多少產品,即便是擴大內需能否消納?未來中印兩國勞動力將達到20億,其生產能力對世界市場是驚人的,崛起的發展中國家間的競爭,以及整個國際市場對此的反映,都可能使這種轉移進程更為複雜。

  事實上,中國經濟發展已不可能再延續以往的道路,產業升級不可避免。但產業向資本密集型方向發展,生產效率提高,對勞動力需求卻將減少。所以,即便經濟繼續快速發展,人口規模問題,特別是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問題,仍可能長期困擾中國。

  中國人口問題另一基本的矛盾還在於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下一階段,人口與資源、環境的矛盾逐漸尖銳,也可能使人口與經濟關係問題更為複雜,而不確定。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國人口規模問題依然長期有著深遠影響。根據目前一些情況,斷言中國人口問題、就業問題的性質即將逆轉,可能還為時過早。

  □侯東民(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資源環境室主任)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