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朔哥,丫餘秋雨要跟你單挑,你狠拍他一磚!

(2007-02-11 14:25:58) 下一個
現場問答:

1、餘秋雨先生,最近王朔開腔批評文化和娛樂圈裏的人物提到了您,比如說您隻寫遊記,沒寫過小說,稱不上作家。此前他也炮轟過金庸大師,現在他又把矛頭對準了您,請問您對此想說什麽?(李建中)
 
答:王朔寫過一些很不錯的小說,與那些隻會罵人卻沒有任何作品的人不同。很多年前,上海設立中長篇小說獎,我是設立這個獎的倡議者,又是評委,極力推薦他的《我是你爸爸》得獎,當時有一些專家不同意,認為他隻是一個不成熟的青年作者,不是作家。我不僅肯定他是作家,而且認為他的小說在“控訴文學”和“尋根文學”之外開拓出了當代題材,展現出一種當代青年才有的調侃和幽默。由於我的堅持,他終於得了三等獎。我還是頒獎者之一,與他握了手。今天我需要勸告他的是,進入文學領域,必須接納多元。一個作家,自己的這個作品和那個作品也會不一樣,怎麽能用自己一時的標準來框範別人?到百貨公司買東西,選自己合意的就好,不要對著自己不喜歡的商品大聲叫罵。這對別人和自己,都會造成不自由。而且,很不幽默。
 
    我覺得,對於金庸先生這樣的文學長者,我們都應該懂得尊重。前幾年王朔批判金庸先生時,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金庸先生公開回答說:“我是不會寫,但魯迅先生和餘秋雨先生也是浙江人。”記得後來我還當麵對金庸先生說,您把我比得太高了。大家都笑了一通。金庸先生的幽默顯然與王朔不太一樣。我認為,最高的幽默,是承認多元世界之後的自嘲。

2、您強調,一個文化巨人對於一個民族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像泰戈爾就曾經有力地改變了本國人的選擇。那麽在當下中國,在這樣一個浮躁的社會環境下,您覺得有沒有可能出現泰戈爾式的文化巨人,能夠在和諧與文化間搭建起人格橋梁?(郭泉真)
   
答:“巨人”,是一種藝術化的描述,缺少準確定位,很難討論。但是,很多文化都是靠個體生命來代表和象征的,卻是事實。一個社會不管多麽浮躁和紛亂,有了大家敬仰的文化代表人物就有了定力,而且是人格化的定力。因此,你所說的“文化巨人”都產生於亂世,這是精神對於世相的製衡,或者說,是世相對於精神的呼喚。現在中國要解決的最大問題是,小小的文化圈裏,誰都想做“巨人”、“大師”,因此對於有“競爭嫌疑”的同行進行抹黑和潑汙。其實,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文化代表人物並不是文化圈裏的事,這是全民的文化需求。廣大民眾的目光應該穿越“文壇爭鬥”的迷霧,把自己喜歡的文化藝術人才救助出來,予以守護。應該明白,文化屬於大家,無端地損害一個文化藝術人才,實際上是在損害民眾的文化權利。

3、這些年來,有人對您的批評很尖銳,總是咬住您不放。當然,更多的人對您這樣的文化創造者是非常欣賞的,總是堅定地力挺您。您認為,這兩種不同聲音的交鋒,是和諧文化時代的一種特征,還是“前和諧文化時代”的必然現象?(徐蓓)
 
答:我很期待尖銳的批評,例如早些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位專家撰文批評我的散文隻有日神精神而缺少酒神精神,指出了我的一個終身無救的缺陷,非常痛快。但是,您所說的那幾個“咬住不放”的人,我一開始也認真過,後來發現他們精神上有毛病,因為咬住了一個謊言幾年不鬆口,一再證明是謊言還是不鬆口,你說該不該憐憫和同情?在國外,文化人中精神疾病的治療和康複已成為一個普遍現象,在我們這裏,有些小報喜歡危言聳聽的狂熱言詞。因此放縱和驅使著他們,很不人道。我看到台灣大學有一位教授仔細閱讀了這些年來大陸文壇對我“咬住不放”的文章,與幾位精神科醫生研究後發表文章,呼籲大陸媒體不要再逗弄這些精神不太正常的文人。感謝一切支持我的朋友,我說過,曆史總有合力組成,合力的結果指向著真、善、美,那就是和諧,而如果假、惡、醜占了上風,那就是對和諧社會的破壞。在這裏不需要出現一個所謂“善惡平衡”。

4、2008年的奧運會開幕式、2010年世博會轉眼就要到了。但是對於屆時如何展示中華文化,很多人還是捏了一把汗。因為很多去過愛知世博會的人,回來後對中國館的感受隻能用“汗顏”和“沮喪”來形容。那麽,對奧運會開幕式和世博會,您有怎樣的文化建議呢?(錢妤)
   
答:具體的文化建議很多,那次為2008年奧運會的開幕式,我就在北京講了整整三個多小時,這裏來不及多說了。我想提醒的是,按照很多國家經驗,這種事情不能全都變成一個行政運作,也不能快速落實為現場操作。行政運作和現場操作之前,要集中這個國家最聰明、最有想象力的人出主意,使整個設計在最高智能層麵上具有無限的可能性。這個環節一失落,再排場、再豔麗也會變成一種缺少生命的模擬。這次亞運會中國體育代表隊的成績驕人,但最後十分鍾的文化表演節目還是讓人失望。什麽都有了,卻缺少整體性的創新和智慧。

    我從來不擔心我們能不能體現出堂皇色塊、場麵開合、人流組接、現代科技的魅力,也不擔心曆史概念和圖象的選擇,而隻是擔心這中間能不能滲透出一種讓世界各國朋友感到親切、隨和、風趣的氣息。這就需要靠高度智慧。

5、今天我們談論的是有關和諧文化的話題,在當下,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比如不少媒體囿於劃分,為本地大唱頌歌,陷入“地域文化迷霧”。您認為這樣的文化陷阱會給和諧文化建設造成怎樣的障礙呢?(諸巍)
 
答:和諧,就是要克服各種排他性自傲。排他性自傲一定會損害他人,引起衝突,破壞和諧。“地域性迷霧”的最大問題也就是排他性,即對其他地域的不尊重。我到全國各地,很多省市都在吹自己這裏有多少“第一”,嚴重鄙視鄰近省市,很不應該。中華文化的魅力在於整體,我前麵說的甲骨文出於是河南安陽,我們就不應該把甲骨文僅僅說成是安陽文化,當然,也不能把孔子僅僅說成是曲阜文化或山東文化。孔子和老子產生了國際影響,外國人把他們看成是人類文化,我們也不要敏感,發誓要“搶回來”。文化人有國籍,有故鄉,但文化無界。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停火,大批衣衫不整的幸存者立即到尚未修複的音樂廳裏聽貝多芬的交響樂來修複心靈,他們誰也沒有因為貝多芬和希特勒都是德國人而拒絕。

6、現代資訊如此豐富而日新月異,而您卻過著“不上網,不看報、不議論、不紮堆”的生活,作為一個社會的觀察者,您不擔心自己會與時代脫節?此外,現在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象牙塔裏走出來,而且一個賽一個地受媒體大眾追捧,您不擔心自己有朝一日會被湮沒?(陳江)
   
答:不會脫節,我還看電視中的新聞節目,做一個新聞評論員也基本合格。我不上網、不看報,主要是沒有時間去接受大量過眼雲煙的信息。我不參加會議,甚至從來沒有手機,是想保持頭腦的疏朗、空闊,這樣才有可能麵對長天大地,靜思生命的價值。或者說,這樣才有資格為繁忙中的朋友說一些超越而安靜的話語。
 
  你所問的第二點,越來越多的學者從象牙塔裏走出來受媒體大眾追捧,這實在是一件好事。十年前我打了前陣,隻是做了國際大專辯論會的幾次總講評,就有很多人在媒體間反複討論“文化人該不該上電視”,多數意見是不該上。我當時獨自認為,文化應該被傳播,傳播是對文化的檢驗和篩選,而電視本身就是文化,因此一直在罵聲中堅持。現在終於到了這麽一個好時代,我真高興。但是,我不認為這是那些批判家的轉複。恰恰相反,這是廣大民眾大大咧咧地參與進來了,成了話語主人。如果交給文化界,多數還是罵。所以,我認為2005年到2006年中國文化的最引人注目的趨勢,是民眾爭取到了自己的文化權利,他們大聲地表述自己的喜好,又快速轉變自己的喜好。文化界那些批評家的地盤越來越少了。我覺得,他們應該放下身段,打開窗子,轉過身來,麵對真實的文化社會現象了。
 
    我湮沒?恨不得早一點這樣。與妻子漫步在湖邊夕陽下,隻與水山對晤,是人生至境。

7、您說“中國的經濟發展有望,而精神文化還廢墟重重”,所以您執著於尋找中華文化的DNA。但是在這樣一個所有人都行色匆匆、一心追求財富發酵的年代,究竟有多少人能夠沉下心來傾聽文化的遙遠聲音呢?在您看來,您的思想會以怎樣的方式影響人呢?
   
答:我想告訴您,沉下心來傾聽文化聲音的人很多,遠遠超過傳媒界和文化界的預計。您說現在是行色匆匆、一心追求財富發酵的年代,但是,孔子的年代、屈原的年代、司馬遷的年代難道比這個年代好嗎?他們的聲音不也傳下來了?過去很多時候,是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年代,文化因此更感悟了自己的責任。我的讀者和觀眾,都很多,而且越來越多,這從我的書的發行量,和每次大規模的網絡投票中都可以得知。前不久釣魚台國賓館頒發“全國十大財智人物”後,又在人民大會堂頒發“2006年全國十大財富領袖”,我在全國網絡投票中居然名列第一,其他九位都是真正的億萬富豪。網友們說,投我的票,是要提升“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地位,得票那麽多,可見意見比較一致。對此,我當然愧不敢當。
 
    總之,生在今世,我十分慶幸。我現在擔心的,不是沒有人聽我的聲音,而是熱情的聽眾太多了,使我休息不下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5)
評論
博主已隱藏評論
博主已關閉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