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ZT: 中國崛起策一:從中美經濟共生體談起

(2007-01-21 09:51:47) 下一個
中國崛起策一:從中美經濟共生體談起©Liu Tao, July 10, 2006 @ 4:29 pm · Filed under News & Politics

(劉濤來稿)

2004年10月國際知名的權威性經濟學雜誌《經濟學人》上刊登了一篇題為“龍與鷹”的文章,饒有趣味的闡述了當前世界經濟的根本特點。其論點簡單闡述如下:當前世界經濟由兩個火車頭拉動,中國小火車頭和美國大火車頭。中國是世界的產品生產者,或稱為世界工廠;美國則是世界的消費者或是世界最大的消費市場,負責消費世界各地生產的產品。亞洲各國把對美國的產品出口看成是自己經濟成長的重要來源和經濟驅動力。中國和其它亞洲各國生產的產品源源不斷地銷往美國,產生了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積累了豐厚的外匯儲備。亞洲主要經濟大國為了支撐及推動本國經濟的發展,把自己賺來的外匯儲備再投入到美國的金融和資本市場,購買美國的債券和股票,大力用自己的錢去促進美國消費者的消費。美國消費者本來就有提前消費和超前消費的習慣,在有了亞洲大金主如日本和中國巨額借貸下,美國的消費市場更是無比旺盛,美國人大量購買來自亞洲各國,特別是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這又進一步刺激了中國這台世界工廠的發動機。這樣就產生了中美經濟連體嬰兒的現象: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和社會主義的中國在經濟上緊密相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共同促進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這種奇特的模式有一個明顯的弊端: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家庭和個體能在無限製的提前透支消費下去,因為這樣負債消費到一定時候就會達到國際公認的警戒線,置國民經濟於險境。事實上美國的雙赤字現象一直為國際經濟界關注,也就是財政赤字和經常項目赤字的問題。財政赤字是由於美國政府不斷擴大的開支引起的,而經常項目赤字是由於美國政府和消費者支出大於收入所引起的。這兩項赤字就象兩顆不定時的炸彈,一直懸掛在世界經濟的上空。

該文的論點雖說有一定的簡化,譬如說世界各國當然不止出口到美國,中國也當然不僅是世界的生產者,同時也是一個新興的大市場,其重要地位是舉世公認的。但是,該文的中心主旨基本反映了世界的現狀,即世界各地許多重要的經濟體緊靠內需難以拉動其經濟的增長,便過於依賴美國消費者和美國這個全球最大的市場來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於是一個基本問題出現了:為什麽美國能持續地、長時期地消費各國產品?美國內需增長的驅動力在哪裏?

讓我們來簡單地回顧一下二次大戰結束以來國際經濟史的發展:

二戰後資本主義國際經濟體係確立了美元金本位的體製,美國憑借強大的經濟地位建立了國際美元金融體係。戰後布萊頓森林體係更是有助於確立美元的霸權地位。 美國實施了馬歇耳計劃援助深受戰爭重創的歐洲大陸和日本,成為國際大金主。資本主義體係內部則吸取了過去原始資本主義和壟斷資本主義的教訓,開始了全麵實施凱恩思主義和建立現代福利國家的進程。 這一期間資本主義融合了許多社會主義改良的思想,變得越來越具有人性化和社會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期間不僅是德國建立了社會市場經濟,英國和北歐建立了現代福利國家,即使在自由競爭思想高度發達的美國也進行了相當程度的社會工程和社會改良,以改善勞工生活,保護基本的勞工權利,這一階段美國工會的權利也得到了擴張,可以在相當程度上參與國家社會政策決策。凱恩思主義更是強調通過改善大眾的生活來提高大眾消費,刺激經濟的發展。凱恩思主義著名的口號就是“節約不是美德”, 節約在古典經濟時期也許是美德,但在現代的市場經濟中卻是阻礙經濟增長的因素,因為過高的儲蓄無法轉化為消費,進而無法轉化為推動經濟發展源源不斷的動力。二戰以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正是通過刺激大眾消費,建立和擴大中產階級,市場經濟配以現代的福利國家和社會保障體係而避免了資本主義崩潰的危機,進而成功的創造了二戰以後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從1950年代到1980年代資本主義國家經曆了一係列重大變化:一是日本、西德戰後的迅速崛起,改變了國際經濟的版圖。由於戰後布萊頓森林體係規定了美元不可以對其他貨幣貶值,相反日元、馬克、法郎和英磅卻可以對美元進行貶值。日本和西德利用有利的戰後條件如韓戰和越戰等迅速擴大生產,並進一步對美元實現貶值,擴大對美出口,日德因此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二是美國實力相對的下降。美國許多生產部門不敵日德, 競爭力日趨萎縮。美國巨額投資歐洲、日本的時代宣告結束,日本和德國資本開始大舉進軍投資美國。三是日德的經濟奇跡創造了龐大的中產階級群體,成為世界經濟中重要的消費者。如果我們現在倒退到1980年,我們一定會認為世界將屬於日本和西德,他們一定會在經濟上超越超級強權美國。當時響徹雲霄的口號是“日本天下第一”和“日本買下美國”;德國人也很驕傲地宣稱“我們在政治上是被拋棄的民族 (輸了戰爭),在經濟上是被撿選的民族”(西德的經濟崛起)。

事實上日後的發展證明,日本並沒有買下美國,德國在世界經濟中的作用和地位也遠不能和美國相比。其間重要的原因是日本德國的國內市場狹小, 分別擁有一億兩千萬人口和八千萬人口 (按今天的標準計算),國內市場的飽和線很容易達到。一旦國內市場基本飽和後,日德經濟體就非常依賴外在市場。美國擁有超過三億的人口,消費力極為旺盛, 分別相當於兩個半日本和近四個德國 (按人口計算)。美國的金融市場、資本市場是全球最發達和健全的, 美元又是超級國際貨幣,因而一般財經人士都會認為投資美國是最安全、最上算的、穩賺不賠。另外日本德國等新興經濟體生產力的急劇提升和國內市場的相對飽和造成的產品過剩隻能通過出口來消化。但是美國消費者也不可能無限製的消費,必需有足夠的資本來源。這樣就產生了本文開頭所闡述的現象,亞洲經濟體源源不斷的注入資本到美國,不僅投入美國的金融資本市場 (股票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等),也大量購買美國債券,以資助美國消費者消費。一旦美國消費者偃旗息鼓, 亞洲的生產發動機仿佛就會歇火。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奇特的現象,美國在生產領域不斷敗下陣來,交出了一個又一個領域的優勢,卻在國際金融領域成了大贏家。無數國際資本投入到美國市場。美國人總是在消費,卻總是有錢消費,也總可以借錢消費。美國是借錢的一方,卻儼然成了大爺。因為美國擁有美元的優勢,可以魔術般地通過升值、貶值和匯率利率的變化來變換借貸的數額;借錢的一方卻無比依賴美國,一是期望美國消費者消費,二是提心掉膽地觀望美國的匯市和股市, 美國一打噴嚏, 全球就感冒。

這種現象也基本反映了當前中國的困境:中國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很像過去日本和西德的崛起。很多當前的經濟現象如美國逼迫人民幣升值;中國積累了巨額的外匯儲備、大舉投資美國資本市場和購買美國債券,都在10年、20年或是30年前國際經濟史中多次出現,隻是當時的主角分別是美國對德國、美國對日本、美國對四小龍罷了。中國崛起不同於以往任何一個強權的崛起在於中國是以13億人口進入了世界市場,如果中國的現代化成功,勢必將創造無可爭議的世界最大市場的地位,將創造世界上最大的中產階級和世界上最龐大的消費群體。在這一過程中中國正可以借力使力,利用世界最大市場的地位把美國全球金融霸主的地位奪過來,不僅讓世界的生產資本投資中國,也讓世界的金融資本投資中國,並確立人民幣的世界貨幣地位,以改變人為刀殂我為魚肉(美元霸權)的地位。

為什麽我們有這麽有利的條件,卻完全沒有利用起來,甚至長時間忽視了中國龐大的潛在內需市場呢?這恐怕得從思想觀念上談起:我國在過去左傾思想占主流的計劃經濟時代,由於過度的平均主義和一大二公造成了我國經濟長期的徘徊不前,計劃經濟和國有企業的低效和僵硬更是讓國人痛惜我國錯過了二戰以後最佳的經濟發展的黃金時期。“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更讓國民經濟瀕臨崩潰。出於對過去極左思想的反思和否定,中國一些理論精英在改革開放以後對經濟自由主義思想比較讚賞,對市場經濟的模式鍾愛有加。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和發展經濟至上的思想成為主流論述。這樣一來就產生了一個認識誤區,認為隻要實施了市場經濟,隻要實現了經濟民營化,隻要消除了平均主義,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在1990年代的某段時間內,經濟自由化和私營化的思潮達到了頂峰,我們甚至把教育產業化、醫療製度私營化,各項社會保險製度更是嚴重缺失。由於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社會保障機製的相對滯後甚至倒退,普通民眾雖然經曆了生活水平的高度提升,但不容忽視的是教育費用、醫療費用的大幅度上漲和基本社會保險的缺乏,造成了普通老百姓的謹慎心理,怕丟掉飯碗、怕生病、怕老無所養、怕孩子念不起書,使得大多數民眾即使在收入大幅度增加後也怯於消費,而寧願把錢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當然,選擇市場經濟是一項完全正確的選擇,如果沒有鄧公當年英明的決定,也許中國人今天還會為“姓社姓資“糾纏不休,蹉跎歲月。在當時中國百廢待興、經濟還非常落後的時代,如果我們中國人還不能集中精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絕不會有中國崛起的壯闊曆史畫麵的展開。然而,任何思想都要根據新的曆史階段和新的曆史條件加以修改,以和新的社會曆史條件相適應。讓我們以發展的眼光並站在更高的曆史角度來檢視一下當前存在於我國非常流行的觀點和某些誤區:

1. 觀點一: 市場經濟是一種最佳的資源配置的模式和最佳的經濟製度. 解析:不全對。市場經濟當然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馬克思本人也說過,資本主義誕生以來200年所創造的財富超過了人類有史以來過去2000年的總和。計劃經濟在全球的失敗證明了市場經濟的有效性和成功。但是市場經濟作為資本主義經濟的一種資源配置模式也具有天然的缺陷。市場經濟容易造成兩極分化,有錢的和無錢的、有能力的和相對缺乏能力的、競爭中成功的和競爭中失敗的極容易分化成兩個不同的階層,形成贏者通吃,敗者被淘汰的社會達爾文主義現象。市場經濟中的企業主天然關心的是利潤成長,並不必然關心普通勞工的生活和利益。當越來越多的產品生產出來後,如果勞工的所得收入沒有成長,而福利待遇也沒有增加的話,就會產生早期資本主義的危機,即生產過剩的危機,產品無法被消費,大量積壓,進而引發整個資本主義製度的經濟危機。另外,如果發達的西方國家的資本控製了某發展中國家的核心領域如能源、交通和金融,那麽盡管該發展中國家也采取市場經濟,但因為本國的民族產業培育不起來,整個生產消費領域完全被外來資本控製,那麽這個國家的經濟也隻能始終停留在殖民地經濟的水平。

因而確切的說應該是配有一定的國家宏觀調控,並配有現代化的社會保障的市場經濟才是最好的經濟模式。拉美也實施市場經濟,非洲大多數國家實施的也是市場經濟,但非常地不成功。拉美在經曆了一段時間的經濟奇跡後就怎麽爬也爬不上去了,產業結構依然停留在簡單的加工業和能源出口;非洲則完全沒有培育出現代化的市場出來。確切的說,采取市場經濟而取得巨大成功的國家隻是少數國家,美國西歐不說,後進國家中取得成功的隻有日韓和亞洲新興經濟體,也就是說全球加起來也不過隻有20多個國家是成功的市場經濟國家,絕大多數國家雖然也采取了市場經濟,但依然在現代化的邊緣徘徊。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凡是成功的市場經濟國家都是建立了現代化社會保險和社會保障的國家,也都是中產階級得到培育、大眾消費得到促進的國家。相反在貧富極端懸殊、社會嚴重兩極分化、社會保障製度缺失的絕對資本主義國家往往也是失敗的市場經濟國家。前一段時間裏國內媒體熱談的中國拉美化現象就表明了國內理論界對單純的發展市場經濟、而忽略社會平衡發展的深刻反思.

2. 觀點二: 社會福利費用高昂,會拖累經濟的高速發展,會讓中國倒退到平均主義吃大鍋飯的時代。解析: 這是一種非常片麵的觀點。在當今發達的成功的現代化國家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還沒有建立現代化的社會福利製度,即使是美國,也在羅斯福總統和戰後林登•約翰遜總統時代都經曆了社會福利製度的大幅度擴張,並進行了大量的社會改革。社會福利製度不僅緩和了社會矛盾和衝突,其本身還具有重要的經濟效用,是經濟長期穩定和可持續發展不可缺乏的一部分。德國社會學家考夫曼(Franz-Xaver Kaufmann)總結到,福利製度有四大經濟效用: (1)福利政策保護了勞動力免遭過早的折損傷害(比如工傷事故、疾病、職業病等),提高了工人工作的積極性,同時也穩定和提高了工作效率。(2)國家通過對家庭政策、住房政策的投入促進了人力資本的培育,因為家庭本身也是培育人力資源最重要的機製。(3)國家投入的公共教育製度更是直接培育了人力資本和人力資源,這對一國長期的可持續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4)社會保險如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培育了普通公民長期的安全保障意識,它實現了普通民眾較長階段的生活規劃和生活計劃,穩定了民眾的消費行為,間接卻又是強有力地促進了大眾消費,這又是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

3. 觀點三: 私有化是經濟發展成功之重要手段。 解析: 那要看私有化什麽領域。教育和醫療是公共產品。國家應該通過社會投入建立普遍的社會安全網和大眾普及教育,保障絕大多數人的教育和健康。在這個基礎上可以運用市場機製建立一部分私立學院和醫院,不過這隻能作為一種補充。隻有建立了公共教育和醫療係統,才能有效地培養人力資源,才能培育合格的生產者和消費者,讓他們進入市場經濟的發展。教育產業化和醫療私營化絕對會帶來大災難,其後果往往要到10年20年後才會完全顯現出來。在這裏,著名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馬蒂亞•森(Amartya Sen)的觀點最發人深省:他在對比了中國和印度在經濟改革時期中國相對較為成功的發展後指出,中國在毛時代所進行地土地改革消除了中國現代化路上的重要障礙。毛時期所推廣的掃盲運動、普通教育和建立的全國範圍內的合作醫療製度,在中國1979年市場經濟改革的轉軌中被有效地運用和整合到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去,意外地成為中國迅猛現代化的強大推動力;而印度在1991年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有一半的民眾既不能讀也不能寫, 其衛生醫療條件也遠遠落後於中國, 無法為市場經濟提供合格的生產者和消費者, 這是印度現代化道路上主要的攔路虎。

4. 觀點四: 中國發展福利製度,哪來的錢? 解析: 改革開放前的毛時代,中國堪稱一窮二白,在那樣落後的生產力條件下,中國尚能建立覆蓋全國的醫療製度、社會救濟製度和進行全國性的掃盲運動,成為第三世界國家的典範。在中國崛起的今天,在財政收入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長、外匯儲備高達8500億的中國,我們難道沒有錢建立社會保障製度嗎? 這恐怕還是我們思想觀念應當轉變更新的問題。我們可以有錢投入美國市場,去資助美國消費者消費,卻忘了來培育自己龐大的國內市場,促進國內消費,這是何等的遺憾! 一旦思想觀念能轉變過來,從以他人為主、以美國為主的思維轉變為以我為主,以中國自己為主的模式,那麽中國現代化的動能就能被充分調動起來,其經濟崛起的力道將超過人類有史以來任何一次現代化的規模。

希望中國在轉型的關鍵時期,我們能更多關注中國健康的、長期的和可持續性的發展,畢竟我們在過去28年內已經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再往上一躍我們就可以攀登世界頂峰。尤其在當前這個階段,我們要有正確的策略、要有遠見、要懂得總結曆史的經驗教訓以及別人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教訓,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我衷心期待中國出現自己的社會市場經濟之父,把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公正、社會平衡結合在一起,為真正建立一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提供長遠的、綱領性的和指導性的藍圖,一如西德在二戰以後所作的那樣。

是為國謀,謹以上文獻給國人。

http://zhiqiang.org/blog/367.html

(劉濤:德國Bielefeld大學世界社會研究所在讀博士生。歡迎引用本文觀點或將本文全文轉載,請注明出處和作者姓名。)

http://zhiqiang.org/blog/367.html
參閱: 中國崛起策, 經濟, 中美.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