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公平競爭"如果商務部能說到做到,就是人民的功臣!

(2006-12-10 15:42:34) 下一個
民間資本被邊緣化 取消外資特惠暫時無時間表

  Robert Poole今年41歲,美國人,五年前來到中國北京。他是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USCBC)的副會長,專門負責中國事務。現在,他有了一個中文名字,叫溥樂伯。

  溥樂伯所領導的USCBC,成立於華盛頓,是一個有33年曆史的非盈利的非政府組織,代表250家美國公司的在華利益訴求。



其會員的50%是製造業,另外50%來自服務業。

  溥樂伯說,2001年12月11日,當世貿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主席卡邁勒手中的擊槌輕輕一落,他們就已意識到,對美國企業而言,一個新的曆史性時刻已經誕生——不僅是因為由那一刻起,中國正式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還因為從那一刻起,中國將用5年的時間,逐步兌現開放國內市場的承諾。

  5年以來,除了與中國建立密切的貿易往來,許多USCBC的會員公司,已在中國大陸進行了多個行業的投資。

  這得益於跨國公司在中國受到的優厚待遇。溥樂伯說,從中國開放28年的曆史來看,政府對外資企業一直格外關照,尤其是近幾年,與國內同類私營企業相比,在華跨國公司的經營環境更為優越。

  “超國民待遇”不等式

  WTO專家說,這種“優越”,其實是跨國公司享受的“超國民待遇”,即在國民待遇基礎上增加的待遇。這種待遇中國公民和企業往往享受不到。

  這是頗有諷刺意味的現實:與跨國公司享受“超國民待遇”不同,中國企業在海外進行的投資,卻多遭受不公正對待,更談不上“超國民待遇”。去年中海油競購尤尼科受阻即是一例。

  在接受《財經時報》采訪時,商務部研究院跨國公司研究中心副主任何曼青說,這種“超國民待遇”,主要存在於稅收、征地、用工和金融支持等諸多方麵。“優惠程度”因地而異,方式五花八門,“很難具體說清楚”。尤以東南沿海引資大省最為突出。這些“超國民待遇”,已在事實上轉變成經營優勢,並構成了對內資企業的威脅。

  例如,一項調查的結果是,外資企業的實際平均稅負,在10%至13%之間;而內資企業的實際稅負,則在22%至24%之間。外資企業享受的稅收優惠,高達其實征稅款的2.3倍。

  民間資本被邊緣化

  為獲取更多的資金、技術,並迅速地打開國際市場,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即出台各種優惠政策以吸引外資。而進入90年代之後,政府對外資更加“偏心”。

  商務部的數據是,1992年,合同利用外資581.24億美元,是1991年的4.85倍。截止2006年9月底,中國累計吸收外資超過6650億美元,來華投資的國家和地區近200個。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480多家來華興業投資。

  中國已連續15年成為吸引外資最多的發展中國家,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已將中國作為其全球投資戰略的重要區域。

  但另一方麵,自1996年,即中國進入外資拉動增長的時代以來,國內的民間資本,卻進一步被邊緣化。

  比如在汽車行業,直到2003年,才開始給民間資本發放牌照,而1978年,德國大眾就已進入中國;在銀行業,民間資本遲遲沒有機會;汙水處理,燃氣等公用設施領域,外資巨頭更是備受青睞。

  多位專家對此深感憂慮——像銀行、保險等行業,外資都能夠優先進入,直到發展得差不多的時候,國內民間資本才允許進入,但往往到這個時候,民間資本已經難有市場空間。

  仍然沒有時間表

  不過,情況也正在發生轉變。

  商務部近日發布的《商務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稱,“十一五”期間,將逐步形成內外資企業政策一致、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基本形成統一開放的大市場。

  何曼青認為,中國加入WTO已經5年,市場準入方麵,對外資的限製已經越來越少,相應地,對外資的“特別優惠政策”,也應當盡快減少和取消,最終達到與國內企業平等。

  不過,相關的時間表尚不清楚。

  坊間的消息是,內外資企業所得稅兩稅合並的草案,原本定在今年8月24日,於10屆人大常委會第23次會議上“一審”,但是,直到10月底的第24次會議上,仍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

  可以確定的是,新稅法將取消外資稅收上的“超國民待遇”。但新的稅率是多少,外資優惠的過渡期又如何確定,仍然不得而知。

  來自官方的明確說法是,外資的利用,將從過去注重以外資投入拉動經濟總量增長,轉向注重引進技術、管理、人才,促進自主產業升級轉變,並注重引進技術的吸收、消化、融合和創新,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

  這意味著,外資企業在中國的“超國民待遇”,將逐步取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