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軍史長文:滄海一粟 第一部分 千古英雄誰敵手

(2005-05-29 06:57:20) 下一個
軍史長文:滄海一粟

引子:這是我上個學期弄的。大學第四個學期,我的閑暇時間幾乎全部泡在軍史論壇上麵。長達五萬字的《滄海一粟》既經寫成,則表明我對中共軍史,已有了個大概認識。閑言少敘,請各位文友進入我的軍史世界,與我一起感受一代名將粟裕的傳奇一生。

第一部分 千古英雄誰敵手

即便在一般略通軍事的人眼中,白起韓信嶽飛三人也是中國古代最具知名度的將領。然而,誰又知道明清以降,誰又是吾國最優秀的軍事家呢?近五百年來,中國最傑出的將領,當推中共開國第一大將粟裕。目下,坊間公認中共最高級將領中最具軍事才能的是通常所說的五虎大將:彭德懷,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上述排位是根據55年授銜時的坐次。四元帥一大將。不過談到具體軍事才能,恐怕次序正好要調過來。粟裕是湖南會同人,侗族。不要說我們,連他自己直到逝世都不知道自己不是漢族人。他恐怕算得上是侗族有史以來最偉大的人物了。對於手下五虎大將的本事,毛澤東對粟裕的評價最高。1961年,毛澤東在武漢會見英國名將蒙哥馬利元帥。談及解放軍的軍事統帥時,認為粟裕最會打仗。認為從近代至今,隻有粟裕在華東打的一些仗可以與二次大戰中的某些仗相提並論。其它的仗怕是都不算數了。“這個仗是粟裕指揮的,本來不成熟呢,他們硬要吃下去。我的這些戰友中,屬這個粟裕最會打仗,他也是我們湖南的。”上麵這段話是對老外講的,而且對方又恰好是二戰名將,軍事行家,我認為是最能反映毛心中的真實想法的。眾所周知,毛對同樣一個人,同樣一件事,聽眾不同,場合不同,他會說出不同的評判。一般來講毛對老外(又尤其是他與他較為投合的老外,如斯諾)講話時,真實度最高,也最能反映他心中的想法,其次是對些著名黨外人士,最後才是黨內信眾和黎民百姓。(據師哲等著《在毛主席身邊》一書)

第一節 當代白起

白起是戰爭史上運用圍殲戰術作戰的無與倫比的統帥。為戰國四大名將(白起,王翦,廉頗,李牧)中戰功最為卓越者。他是中國戰爭史上三個最善於打殲滅戰的軍事統帥之一,另外兩人是成吉思汗和粟裕。白起(?―公元前257年),秦國武安君,秦國眉(今陝西眉縣東)人。自十六歲從軍,白起一生指揮了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攻楚三次,燒其祖廟,共殲滅35萬楚軍。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地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舉殲滅趙軍45萬人,開創了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白起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一生共殲滅六國軍隊165萬,六國聞白起膽寒。雖然,白起一生嗜殺,不免缺乏為將之“仁”,曆代史家對此也是多有微辭;但作為統帥來說,白起絕對是一個世界級的頂尖名將。那麽,誰是解放軍中的白起呢?

粟裕一生指揮了黃橋戰役、蘇中戰役(七戰七捷)、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淮海戰役等經典的重大殲滅戰,個個都是足以列名世界殲滅戰史的精品。此外,粟裕還指揮了宿北戰役、沙土集戰役、濟南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重大運動及攻城戰。所以說如同毛澤東稱劉伯承“當代孫武”,將粟裕稱之為“當代白起”是絕對有過而無不及的。篇幅所限,下麵隻略講幾個戰例,以求窺斑見豹。

蘇中七戰七捷:蘇中七戰七捷一般認為是粟裕軍事指揮藝術中最能代表“上兵若水”這兵家最高境界的生花妙筆。在蘇中七戰七捷中,粟裕綜合運用軍事才能,不斷保持勝利和擴大勝利,在運動中捕捉戰機並伺機消滅國軍有生力量,其作戰不拘成法,有如行雲流水,羚羊掛角。套用一句宗澤誇嶽飛的話:“勇智才藝,古良將不能過。”蘇中戰役表現的戰術之精奇,也許隻有徐向前在晉中為期一個月的大規模運動殲敵戰可比(連續性不停頓的殲敵,在運動中捕捉戰機和創造戰機,保持勝利和擴大勝利,粟裕徐向前是中共最傑出的代表)。

首戰宣家堡和泰興,他反常用兵,以反進攻戰法,殲敵於將出未出之時;如南戰鬥,他舍近而趨遠,飛兵百餘裏,拊敵側背;海安戰鬥,以節節抗擊之法,挫敵鋒芒;李堡戰鬥,乘敵“祝捷”得意忘形之際,揮兵奇襲;丁堰、林梓戰鬥,則選敵弱點,劍指敵腹;爾後,攻黃(橋)救邵(伯),鑽到敵人肚子裏去打,把中國古代“圍魏救趙”的戰法成功地運用於戰役作戰實踐之中,既有力地策應了邵伯方向的作戰行動,又在運動中殲敵1.7萬餘人,打得敵人六神無主,不知所措。粟裕率兵3萬,臨12萬大敵,在靠近敵人心髒的戰略前沿地區與敵周旋一個半月,七戰七捷,殲敵5萬多人,在這戰爭史上是罕見的。

蘇中戰役的意義遠不止殲滅了大批國民黨軍,對扭轉南線戰局起了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這是內戰全麵爆發後共產黨軍隊第一個戰勝美式裝備國民黨軍的大規模殲滅戰,帶有戰略偵察性質。它摸清了國民黨軍的情況,獲得了戰勝美式裝備國民黨軍的寶貴經驗,改變了毛澤東戰爭初期的外線作戰方針,而發展為內線殲敵的方針。這一戰略作用下麵還要詳細講到。

孟良崮戰役:毛澤東曾對粟裕說:“孟良崮一役,全殲74師,擊斃敵酋張靈甫,有兩個人沒想到,一個是蔣介石,第二個就是我。”記得從電視上看過一個報道:當時國軍的王牌74師師長張靈甫,有人問他認為共軍中誰堪與敵,他脫口而出是粟裕。後來張果死於粟手。

東北林彪打不動國軍精銳新一軍新六軍之時,粟裕卻能全殲整編74師。在解放戰爭開始的時候,就部隊裝備來說,74師和新一軍新六軍不相上下。部隊戰鬥力74師和新一軍不相上下,比新六軍高出許多。一支部隊打了勝仗戰鬥力就會提高,打了敗仗就會下降,在孟良崮戰役前74師和華野交手互有勝敗,戰力維持在原水平。新一軍在林彪夏季係列攻勢後戰鬥力最高,達到曆史的顛峰。不過這時東北來了草包陳誠。遠征軍時美國人口中的“東方隆美爾”孫立人被調離部隊,部隊編製被打亂,從此一蹶不振。

因此孟良崮戰役不像一些人認為的來得那麽簡單。孟良崮之所以成功,第一74師被逼上山地築不起工事。第二大量的重裝備帶不上去,水冷式機槍無水製冷戰鬥力削弱。第三身處絕地僅靠空投,彈藥食品飲水不能得到有效補充。第四張靈甫與83師長李天霞有隙,國軍對粟裕的圍點打援非常忌憚。所以83師並沒有派主力援軍。這一切戰機都是粟裕捕捉和創造出來的。

孟良崮之所以稱為奇跡。是因為這是一次腹背受敵殲滅戰。25師和83師一部相距74師不過幾公裏,在戰鬥打響後很快就能加入戰鬥。其他各路援軍包括第五軍第十一師到達戰場的時間,最近一兩天,最遠不過幾天的路程。當時的情形華野大軍在裏麵圍殲74師,外圍國軍各部包圍著華野大軍。其險惡程度無法用語言來形容。腹背受敵的圍殲戰孟良崮戰役,創造了現代戰爭中“百萬軍中取上將首級”的奇跡,將毛澤東與蔣介石同時放倒,足以列名世界殲滅戰教科書。

粟裕另一經典殲滅戰是孤軍深入虎口拔牙的豫東戰役。此戰極為藝術,但講起來就複雜了。

粟裕運籌豫東之戰,著眼於中原戰局這個大係統的整體。他把中原地區敵我雙方的情況聯係起來思考,把華東野戰軍與中原野戰軍聯係起來思考,把中原戰區的天時(正處於戰略轉折階段)、地利(地域廣闊、地勢平坦、便於我大兵團機動作戰)、人和(背靠山東和晉冀魯豫解放區、中原新解放區已初具規模)綜合起來考察,並比較了在中原作戰與渡江作戰的利弊,得出集中兵力在中原作戰較之渡江作戰更為有利,迅速打開中原局麵必須打大規模殲滅戰,在中原打大規模殲滅戰的條件基本成熟的結論。由此,形成了集中兵力大戰中原的基本作戰構想。在此基礎上,粟裕進一步作了定性、定量分析,並依據中央的指令性要求,明確了近期在黃淮地區尋殲敵五六個至十一二個旅的基本作戰目標。粟裕對戰役的籌劃與指揮,用係統科學的觀點來看,充分體現了“恰當選優”的原則。在軍事鬥爭中,“棄”和“取”的權衡與決斷,充滿了辯證法。學過一些係統論知識的人都知道,作戰係統是兩股活力量激烈對抗、急劇變化的動態係統,敵對雙方的指揮員無不為最大限度地殲滅敵人,獲取係統運籌的“最優值”而竭盡心力。然而,這個“最優值”在理論上雖然是存在的,但在現實中卻難以辦到。這就要求軍事指揮員要善於審時度勢,權衡利弊,敢“棄”善“取”,把兵用活。在這方麵,粟裕確實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豫東作戰,起初以“釣大魚”的辦法尋殲敵整編第五軍,同時粟裕也腹籌了先攻開封後殲援敵的方案。敵整編第五軍是蔣介石的“王牌”部隊,是中原戰場上敵邱清泉兵團的主力,殲滅它可一舉打開中原戰局,這當然是一個“最優值”。當我華野第三、第八縱隊按預定計劃由許昌地區向淮陽方向轉移時,位於魯西南地區的邱兵團果然被我吸引南下。我華野主力乘機從濮陽地區跨過黃河。這時,敵統帥部極為震驚,急令邱兵團主力和整編七十五師火速北返,以堵截我渡河部隊。同時,敵又向魯西南地區增調了3個整編師另一個旅,一時間,大軍雲集,且邱兵團主力整編第五軍又蝟集一團,不易分割。在敵來我往的交錯機動中,殲滅整編第五軍的條件尚不成熟,而先攻開封後殲援敵的戰機卻已出現。此時,我第三、第八縱隊已進至通許、雎縣、杞縣之間,距開封僅一日行程。開封是當時國民黨政府的河南省會,守敵雖有3萬餘人,但指揮不統一,戰鬥力不強,且處境孤立,可以增援的主力集團都在100公裏以外。相反,我華野主力兵團與中原野戰軍一部卻相對靠攏,當其時,處其勢,攻城則如探囊取物,打援則如撒網捕魚。粟裕當機立斷,毅然放棄對預期“最優值”的追求,轉而力奪打開封殲援敵這個比較現實的“滿意值”。在作戰過程中,他又考慮到為下一步作戰創造條件,同時有把握地包收本戰役的勝利成果,再一次放棄對已在包圍之中的敵整編七十二師殘部予以全殲的這個“最優值”的追求,集中力量打擊猖狂急進企圖一逞的黃伯韜兵團,以先聲奪人的氣勢,槍打出頭鳥,震懾其餘增援之敵,從而求得勝利轉移的“滿意值”。

豫東之戰可以說是整個解放戰爭中的轉折點,沉重打擊了華東戰場上國軍以兵團規模作戰的信心。此戰改變了中原和華東戰場的戰略態勢,為解放軍進一步殲敵重兵集團,攻克敵堅固設防城市創造了經驗。國民黨“國防部”在其《中原會戰經過及檢討》中說,此次豫東會戰,共軍表現特異的有三點,“敢集中主力作大規模之會戰決戰”,“敢攻襲大據點”,“對戰場要點敢作頑強固守,反複爭奪”。毛澤東得到戰役勝利的消息後說,“解放戰爭最困難的山頭已經翻過去了。”

粟裕畢生第一大殲滅戰必然要數淮海戰役。48年11月初,粟裕提出擬將南線敵軍主力抑留於徐州及其周圍逐步殲滅的建議,得到中央軍委的同意,對淮海戰役發展為南線戰略決戰起到重大作用。粟裕實際上直接指揮華東野戰軍先後殲滅了國民黨徐州“剿總”總部及其所屬的黃伯韜、孫元良、邱清泉、李彌4個兵團共44萬人,幫助劉鄧解決了黃維兵團。淮海戰役可稱世界軍史上有數的大規模圍殲戰。60萬對80萬這樣的大兵團作戰,敵我兵力對我比軍少於敵軍的情況下,一般會打成擊潰戰。打成殲滅戰很難。甚至當時國民都疑惑共產黨是否能贏。然而粟裕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淮海名義上雖然有兩大野戰軍共同作戰,但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後實力太弱,時中野全軍僅有75mm野炮兩門,山炮四十二門,炮彈約兩百發;迫擊炮兩百零七門,炮彈約兩百五十發,每門炮平均隻有一發炮彈。憑借如此少量的炮火根本無法壓製住敵軍火力,因而攻擊難以奏效,無法達到迅速殲敵的目的。實際上隻起到了一個阻援兵團的作用。吃黃維兵團根本吃不動,最後華野派出了4個縱隊加特縱(炮縱)才搞定。

淮海戰役有個名義上的總前委,但從發起到統一指揮都是粟裕所為,戰場的大多數決策多出自粟裕。就連戰爭進行中部隊的糧食供給困難,都是粟裕發現並親自製定解決方案(這裏還講個插曲:粟裕在淮海,寫出了和毛澤東《奉天討胡檄布四方諭》一樣齊名的《敦促杜聿明投降書》的難得傑作。讀者不妨找來看看,看看粟大將的妙手文章)。

統計一下,第一次殲敵一個旅,第一次殲敵一個整編師,第一次殲敵一個兵團,第一次拿下一個省會,第一次拿下敵重兵把守的大城市,全是粟裕所指揮。

比起白起讓六國軍隊膽寒,粟裕的蘇中戰役之後,國軍在華東戰場一個旅不敢單獨行動。魯南戰役後國軍一個整編師不敢單獨行動。孟良崮戰役後,國軍組成了9個整編師在一起的方陣。豫東戰役後國軍的兵團不敢北上援濟。淮海戰役知道粟裕南下後,黃伯韜兵團,李彌兵團兩個兵團,急著往徐州跑。杜聿明三個兵團30多萬兵力麵對粟裕選擇了撤退。

粟裕指揮的黃橋戰役、車橋戰役、蘇中戰役(七戰七捷)、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孟良崮戰役、沙土集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上海戰役等重大戰役,都震撼了全中國,甚至全世界。把蔣介石以及國民黨的許多高級將領打疼了、打怕了。用句武俠小說的話說,到了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地步,沒有任何敵人可以阻擋粟裕發起的攻勢而逃脫被殲滅的命運。粟裕是近現代中國最傑出的殲滅戰大師。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