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陳毅的子女

(2005-04-29 01:35:54) 下一個
  1940年春,陳毅和張茜在新四軍江南指揮部駐地江蘇省溧陽縣水西村結婚。新郎是名震一方的新四軍第一支隊司令員,新娘是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演劇隊和歌詠組的成員。丈夫是英俊瀟灑、具有詩人氣質、文武雙全的將軍,妻子是麗質天成而又才華出眾的進步女性。他們的結合,是老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伴隨著血與火寫下的動人的愛情詩篇中的一章。

  陳毅的愛情姍姍來遲,到了年近40歲才有了家室。他從18歲赴法勤工儉學後即開始浪跡四方、走南闖北的生涯。除了環境的險惡使他投身革命後在個人感情上不得不做出犧牲外,他在選擇終生伴侶時的謹慎也是促使他“晚婚”的重要原因。後來的事實證明,他那“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氣概和鄭重嚴肅的婚戀態度,使他獲得了終生的愛和幸福。

  剛滿18歲的張茜嫁了一個“大丈夫”,也曾引來一些議論,有人認為彼此年齡差距太大,相互難以溝通和理解。張茜聽後付之一笑,她說:“年齡差距不是主要的,我感覺學問和政治水平遠不及他。我要和他相稱,成為伴侶和助手,隻有發奮學習,才能縮小差距。……我在各方麵都要甘當小學生,拜他為師,從頭學起,努力做到基本相稱。”聰慧的張茜不斷地改變和提高著自己,使自己日俱魅力,贏得了陳毅終生不渝的愛。

  陳毅與張茜共生有三子一女。長子陳昊蘇生於1942年,196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文革”前畢業於中國科技大學,曾擔任過北京市副市長、中國廣播電視部副部長,現為中國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次子陳丹淮,生於]943年,1961年高中畢業,考取了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大學畢業後到部隊從事國防科技工作,現為國防科工委大校軍銜的科技部副部長。女兒陳珊珊,生於1950年,現在國外留學。陳曉魯是陳毅和張茜的第三個兒子,生於1945年的蘇北解牧區。他生下不久,就與父親分別,由母親帶著他和兩個哥哥住在山東某解放區,後因國民黨軍隊發動對山東的重點進攻,他們母子4人又被迫撤往當時由蘇聯紅軍駐防的大連,當時共產黨軍隊沒有海軍,從膠東撤往當時由蘇聯紅軍駐防的大連,隻能趁著黑夜搶渡,情況非常危險,但他們母子4人總算是平安到達。

  解放後,陳曉魯先隨父親住在上海,讀小學。1954年隨出任國家副總理的父親遷居北京。父親和母親都因忙於外交事務,經常出差在外,因此,全家相聚的日子很少。盡管如此,陳毅也沒有放鬆過對孩子們的教育。陳曉魯在《父親的故事》一文中曾回憶:“平時,父親對我要求很嚴,我也從不敢向父母提什麽分外的要求。這麽多年,我隻求父親為我辦過一件事:我上初二時,老師要我請父親為校運動會題詞。我想丁多時,真不敢向父親開口,在他的門口幾次欲進又退。最後還是父親看見了,叫我進門問清緣由。他像是看穿了我躊躇的心理,格外和藹地說:‘兒子的要求一定要辦到。’第二天,他親自把題詞交給我,還說: ‘不滿意的話,還可以重寫!’當時我高興得真想跳起來啊!”1961年夏,陳毅給子女們寫過幾首詩,其中之一名《示丹淮,並告昊蘇、小魯、小珊》,詩中展示了老一輩革命家對後輩們的殷切期望。

  1966年,陳曉魯在北京第八中學讀高三。曉魯勤於思索,肯動腦筋,從不隨波逐流。由於他品學兼優,又能和同學平易相處,頗受同學的擁戴。6月,“文革”爆發,陳曉魯被選為校革委會主任。8月,北京中學出現“紅衛兵”。當時流行“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反動兒混蛋”的血統論觀點,極力鼓吹“血統就是無比高貴”。陳曉魯由於不同意這一觀點,故當時未加入紅衛兵組織。8月18日,毛主席第一次檢閱紅衛兵,還親自佩戴紅袖章表示對紅衛兵運動的支持,陳曉魯出於對領袖的崇拜,也加入了紅衛兵的行列。

  最初,北京中學紅衛兵的參加者,多是所謂“紅五類”,並推選一部分“從裏到外都紅透了”的高幹子弟當領袖,陳曉魯也不例外。這些不諳世事的中學生,盲目造反,大破“四舊”,陳曉魯亦加入到這支造反隊伍之中。而不久他十分尊敬的父親陳毅元帥也成為被打倒的對象,於是他感到迷惑。父親光明磊落,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為中國革命事業建立過不朽功勳,怎麽會成為”叛徒”、“走資派”呢?他在茫然之中退出了造反派的行列,從此逍遙起來。說起“文革”前期的情況,陳曉魯說:“我做過錯事,但並不違心,這是當時教育的結果。但我反對打人,為製止學生打人,我甚至挨過打。”

  1968年,周恩來總理將陳曉魯送到東北部隊中當兵,實際上對他進行保護,以免遭受林彪、“四人幫”對陳毅元帥後代的迫害。陳曉魯在部隊表現很好,根據與周總理的約定,他一去就是3年,從沒有給父親寫過一封信。1971年林彪集團的陰謀逐漸敗露,長期處於逆境的陳毅同誌開始獲得比較公正的待遇,不幸的是,剛出現一線希望時,他又染病在身,且是令人震驚的肝癌。3月,沈陽部隊司令員準許陳曉魯回北京探親,疾病的陰雲籠罩著他的一家。“9·13”事變後,林彪摔死於蒙古溫都爾汗。對於曉仟一家來說,本應是天大的喜事,但由於父親再次發病,醫治無效,於 1972年1月6日逝世。

1975年,陳曉魯被選派到南京大學,成為當時的“工農兵學員”。同年,與父親的老搭擋國防部副部長粟裕大將的女兒結婚。

 

  “文革”結束後,1979年他繼承乃父的事業,進入外交工作部門,被派往中國駐英大使館工作,出任副武官。他在英國工作了 4年半,讀了不少書,積累了很多知識。說起外交生活,陳曉魯說:“從工作上說,它促進了兩國軍隊關係的發展和交流;另一方麵,出去看看眼界開闊了,想問題的方法也變了。原來以為英國軍隊的官兵關係很惡劣,實際上比較融洽,軍民關係也是不錯的,”

  從英國回來後,他一直在一個民間學術組織--戰略研究會任職,被聘為高級研究員,潛心做學問。陳曉魯不僅在專業上有較高造詣,而且由於受父親熏陶,文學功底也不錯。陳毅逝世時,他們兄弟都做詩紀念,其中以曉魯的兩首詩最為精練而情深。

  第一首為七絕:

    五年忍聽千夫啐,一死難得萬人淚。

    且喜碧血潤中華,磊落平生應無愧。

  第二首為七律:

    三月分春夢也癡,年年憶母正當時。

    棄家抗日追苟灌,繼誌理詩等惠姬,

    兩載書成多少血,一身扶病萬千思。

    傲霜淩雪春藍好,笑殊青鬆絕世姿。

  陳曉魯對仕途看得很淡,他常講,做官要無愧於心,無愧於人,這實在很難,因此不想做官。“走自己的路,做事靠自己”,這是他的人生哲學。他現在莊在北京東城——座老式的四合院裏,這是其嶽父粟裕大將的舊宅,他一家在這平民化的生活中過得十分安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