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編輯】陳毅粟裕的分歧之三

(2005-04-20 23:22:24) 下一個

【原創編輯】陳毅粟裕的分歧之三

 

隨著形勢的發展, 粟裕感覺到兵力不夠,要大量的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需要增兵。 因此於725日向華中軍區、陳毅軍長、中共中央報告:“我們經十天或半個月之休整與兵源及幹部補充,尚可再戰。但以當麵尚有頑十師()之眾,而我們僅能集中三萬五千人(官兵在內)之野戰軍於一個突擊方向,於短時期中恐難使戰局打開更大局麵。現目前我淮南部隊形勢,很難保住天長與盱眙。果若如此,則淮南僅以少數堅持即可。故建議在淮北戰役尚未大打時,仍將五旅調至蘇中參戰,比留淮南更為有效。如何?盼考慮。”

 

但是這個時候的陳毅還在執行外線出擊的作戰計劃,已率領山東野戰軍主力從魯南到達淮北。接到粟裕的電報後,陳毅於727日複電,提出:“淮南五旅不改東調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漸向西轉移”。728日,再次強調,“五旅不宜東調,因津浦線是主戰線已苦兵力不足”。

 

 粟裕接到陳毅的複示,認為有必要向中共中央、陳毅軍長、華中軍區陳述自己的意見,再次提出五旅東調、集中兵力殲敵的建議,同時對“隻有全麵大打才能製服蔣分區蠶食的狡計”的論斷表明自己的看法。他說:“我各戰略區除在戰略上應互相配合外,在戰役上似不應要求一定之配合(事實上也很難做到),而在單獨作戰,以自己力量解決當麵敵人,否則會影響到另一戰略區之機動。依目前華中兵力,實無法組成兩個野戰軍。現天長、盱眙既失,五旅等部留在淮南已無大作用。因此建議將淮南主力大部東移蘇中參戰。隻要蘇中局麵打開,則淮南形勢亦可能逐漸改善,而後我再以主力西移,則淮南局麵亦可能打開。”

 

82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粟裕並告和華中軍區的電報,詢問:“一個月內在蘇中再殲敵兩個旅有可能否?如你們能在八月內殲敵兩個旅,南線情況即將改觀,那時粟可率主力轉至淮南作戰” 84日,毛澤東為中央軍委起草致陳毅、宋時輪的電報,指出:“粟裕集團應否於此時調動各有利害,待考慮再告”

 

85日,粟裕答複中央軍委82日電報的詢問,第三次建議五旅到蘇中參戰,集中兵力在蘇中大量殲敵。在戰爭年代,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下級向上級提建議,同樣的內容,隻允許提出3次。這是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了。因此,粟裕采取十分鄭重的態度,使用了“鬥膽直陳”的措辭。現有資料表明,解放戰爭期間的電報中,這是他第一次使用這樣的措詞。

 

86日和7日,毛澤東先後為中央軍委起草兩份電報:一份電報給陳毅,說“似以同意粟裕意見在蘇中再打一仗,然後主力西調為有利。因粟部西調過早,一則蘇中人心不順;二則敵軍亦將早日西調。如西麵仗打不好,怨言必多,故不如讓粟部在蘇中再打一仗(不論勝負)然後西調,各方皆無話說”

 

此時,蘇中出現有利戰機;粟裕急電報告“殲敵良機已到”,“如以五旅加入蘇中作戰,則蘇中戰局很可能於最近有新的開展”。中央軍委指示“盡可能滿足粟之要求,集中最大兵力於主要方向”。 這個指示表明,中央軍委已經確認蘇中為主要作戰方向,並接受了粟裕的建議。

 

最後陳毅終於在88日複電,“同意以一、六師、七縱及五旅集中東()()間待機殲敵”

 

隨著粟裕的“七戰七捷”的結束, 徹底證明了粟裕的正確的戰略思想,但是粟裕和陳毅的關係是否因此而受到影響, 則是人見仁智了。 不過, 1958年後的批倒批臭“七戰七捷”卻還是說明了點什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