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編輯】陳毅粟裕的分歧之一

(2005-04-19 20:30:19) 下一個

【原創編輯】陳毅粟裕的分歧之一

 

1958年的反教條主義中,粟裕中箭落馬, 而且在事後, 粟裕的戰功竟然被當作錯誤被大批特批。粟裕轉中寫到1958年原華東軍區和野戰軍的主要負責人,在蘇中有的縣提及粟裕七戰七捷的信件上正式批示:這並不好,也無必要。從此粟裕指揮的毛澤東高度評價過的七戰七捷在蘇中大地也不敢提了。 誰是原華東軍區和野戰軍的主要負責人呢? 華東軍區主要領導人是陳、饒、張,華東野戰軍主要領導人是陳、粟、譚。那麽華東軍區和野戰軍主要領導人隻能是指陳。

 

當七戰七捷傳到延安時,朱德、彭德懷在劉少奇的住所一起慶祝這一勝利。 朱德在後來的一次會議上說:粟裕是學習毛澤東軍事思想的楷模。他在蘇中戰役中消滅的敵人比他自己的兵力還多。 延安總部發言人829日對新華社記者發表談話,指出:“我粟裕將軍所部在廣大民兵配合之下保衛蘇中,自713日至827日七戰七捷,這一事件對於今後的戰局的發展,是有重大影響的, 我中原大軍之突圍勝利,及蘇中保衛戰勝利,已奠定解放區軍民之勝利信心”。

 

毛澤東從蘇中七捷中驚訝地發現昔日很不起眼的警衛員竟然長成了參天大樹,他無比興奮地向全軍推薦粟裕和他的戰法,稱"蘇中戰役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打敵一部,故戰無不勝,士氣甚高;繳獲甚多,故裝備優良;憑借解放區作戰,故補充便利;加上指揮正確,既靈活又勇敢,故能取得偉大的勝利。這一經驗是很好的經驗,希望各區仿照,並望轉知所屬一體注意。"

 

1946年夏,當內戰不可避免的到來之時,如何認識和掌握這場戰爭的規律?采取什麽樣的戰略方針奪取這場戰爭的勝利?這是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粟裕認為在戰爭指導上,要采取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戰略方針,充分利用內線作戰的有利條件,哪裏好消滅敵人就在那裏打仗,什麽時候好消滅敵人就在什麽時候打仗,哪部分敵人好消滅就消滅那部分敵人,什麽戰法有效就采取什麽戰法,大量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奪取戰爭的主動權。鑒於次,1946531日,粟裕與張鼎丞、鄧子恢、譚震林、曾山聯名發電給陳毅和中央軍委,報告華中戰略態勢和作戰部署,提出華中戰略區初期作戰的戰略構想。認為“要擊破頑之企圖,必須達到殲滅他四至六個師的目的,才能改變現在情勢。要能達到這個目的,需要二至三個戰役,非一個戰役所能完成。以現有之六、七、八三個縱隊之力量,隻能打一個戰役,要連續打下去必須增加新的力量。因此建議,需四、五旅調回華中”。關於華中與山東兩個戰略區的配合問題,電報提出,“倘蘇中兩個戰役勝利後,即以六,八縱隊,四,五兩旅,配合九縱隊、九旅,包圍徐州,占領徐蚌段,在可能時則配合山東奪取徐州或濟南及海州,灌雲等城,以改變華中與山東的鬥爭形勢。這個布置,我們要求山東在整個戰役上應讓華中先在蘇中取得一二個戰役的勝利後,再轉移兵力”。

 

這是粟裕首次提出向陳毅要兵, 讓陳毅配合粟裕。

 

但是611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致張鼎丞、粟裕、鄧子恢、譚震林並告陳毅的複電,同意華中軍區的作戰部署,並指出:“()國民黨攻我淮南(津浦)路東,現又攻我(津浦)路西及南通區,我向國民黨某區取主動攻勢,在政治上是沒有問題的。()軍事上究竟應否攻宜陵\白塔,由你們根據實情決定之。()我必須用一切辦法殲滅敵人於南線,保衛九百萬人口的南線各區。”

 

陳毅於612日發出致華中分局並告中共中央的電報,表示“中央巳真(611)電悉。請分局根據此方針執行”。同時提出了在華中組織兩個野戰軍、兼顧兩個主要作戰方向問題,而將作戰重點置於淮南。電報說:“華中宜注意沿江湯恩伯、李晶仙兩個主要進攻方向”,為此“已令五旅歸建,可在淮南組織二萬人以上的野戰軍,保衛(津浦)路東”。陳毅認為,“如淮南無適當部署,即令蘇中突擊有效,亦得不償失”。

 

陳毅明顯的不讚同粟裕的看法,認為有優先淮南,保衛(津浦)路東, 執行中央的指示。 粟裕卻堅持認為在蘇中作戰比在淮南作戰更為有利。 在兵力使用上,應當集中於主要作戰方向。為此建議將五旅調至高郵附近,首先集中兵力於蘇中方向。待蘇中作戰取得決定性勝利後,再適時將主力西移,以挽回淮南一時之損失。 粟裕新的作戰部署上報陳毅軍長,建議將第五旅調至高郵附近,“俟五旅到達高郵,增強高郵、邵伯防務後,即集中一、六兩師及七縱攻占白蒲(白蒲係停戰後被頑侵占,雖向執行組提出交涉,至今數月毫無結果),與殲滅可能由南通來援之四十九軍”(即整編第四十九師)

 

陳毅於618日和19日先後發出給華中野戰軍的複電,表示“一般同意粟所提主力集結使用原則”,但是堅持將五旅調往淮南。對於敵情的判斷,認為我們對“頑之進攻情況素不明了”,敵人“目前先進攻天長可能性大”。在作戰部署上,主張“讓敵先動,放開兩手,讓敵深入,然後擇一路殲滅之,再逐次橫掃。作戰方案不可預先肯定”。

 

事後的戰事的發展卻充分證明了粟裕的戰略眼光是對的。陳毅既不同意粟裕的看法,也不給以兵力的增援。最後,在中央軍委的幹預下,五旅終於配給粟裕,得以嚐到勝利的滋味。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