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原創】建國三十年曆程

(2004-10-29 00:20:32) 下一個
建國三十年曆程-周遭的國際環境和國內的生產發展 在建國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中,部分由於朝戰的關係(有正負兩方麵的關係),總的來說取得了巨大的成果。這時的國際環境是相當惡劣的,有戰爭,有美國的封鎖,也有蘇聯的幫忙,但內因大於外因,主要是經濟政策對頭,我想這沒有人去否定這一點。 在隨之而來的第二個五年計劃中,中央的既定政策沒有得到應有的實施而是代之以老毛的瞎指揮,天公也不作美,1959年至1961年,我國經曆了一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其困難的嚴重程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曆史上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絕後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啊,這也是不可否認的。當然,有中蘇的交惡。這也是外因吧。 在隨後的日子裏,中國處於蘇美的夾縫中,是1962年農村經濟政策調整,通過恢複“隊為基礎”和允許農民“三自一包”,重新恢複了農業生產。這才有了經濟的恢複。 現在我們來看,難道在國內發展生產,就會削弱中蘇美人民的共產拳社與資本拳社不共戴天的信仰嘛?我看不是,如果,經濟發展了,更說明我們的製度好過資本主義製度。 冷戰中的中國的任何發展進步都必須要在這個共產拳社的信仰旗幟下(悄悄)進行嘛?我看也不是。我想,毛發動的很多活動例如大躍進等都是聲勢號大,以至於後來的青年知識分子上山下鄉,說這都是為了中國的大踏步,也沒有說要悄悄的進行。 中蘇的蜜月結束了,那時的中國還有考慮過自己作得事情會影響蘇聯走共產主義道路的決心嘛?看看“九評”赫魯曉夫就知道了。 不用多說了,我們再回頭看,在經濟恢複之後,隨後而來的文革,又讓人暈了。 我的結論是:我們回頭看建國的一開始的頭三十年,看看當時的國際環境對我們真的有很大的影響嘛?有是有,要不是怎麽會抓革命促生產呢?可惜的是,這是打著促生產的名義搞運動,最後促成了文革。再一個,我們分析的是當政者的失誤,沒有把發展生產力作為主要的認為,而是偏了方向,最為關鍵的是,就是有些地方因為打著當時國際形勢需要的幌子,做的確是另一回事-反帝反修,是反了,還反了不少,結果呢?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們有孤立地看中國的問題嘛?即使有,在討論當政者的主要失誤時,我想也不需要主要因為是不重要。 當然還有就是,當初的執政們已經考慮了當時的國際環境了,所以我們再討論他們的事情,也就包含了,嗬嗬。 BTW:關於具體的數據例如五年計劃的成就,三年自然災害的慘重,網上很多,不在此多說。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