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袖添香老板娘

“曆史都是假的,除了名字;小說都是真的,除了名字。”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且讀且八卦-季羨林的《另一種回憶錄》

(2014-06-24 10:38:59) 下一個
我一向不讀人物傳記,主要是還沒發現哪個名人對我重要到需要去詳讀他/她的一生。我是個不喜歡偶像的人。
人常說讀讀傳記可以勵誌,想來想去以我如此愚鈍的天資,隻怕學誰都學不好,弄到最後成了四不像,連自己都找不到了,且不是更殘?故而我很少或者根本就沒有去讀過誰的傳記。

季羨林我是不熟悉的,偶爾在報刊雜誌是看到這個名字,知道他是個名人,但因何著名我卻一無所知,我一度以為他是個說相聲的。當然,我一再安慰自己我沒有義務去了解那麽多和我無關的人。
讀《另一種回憶錄》的心情就是我沒有那麽虔誠和敬畏這位我不知道的名人。

季羨林是個性格溫和而又極端壓抑的讀書人文化人。
他是中國比較傳統而典型的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
他清貧的童年因為過繼給叔父而改變,他脫離了赤貧的家境也遠離了至愛的生母。那時他尚小,他沒有選擇人生的權利。
清華畢業之後,他把青壯年時代的黃金11年交付給了二戰中的德意誌。
同樣是身處戰火,但身在其中和身在其外是完全不同的感受,盡管他也挨餓他也受苦。但與陪著祖國陪著親人受的苦不一樣。他鄉的戰火能摧毀的是環境,而故鄉的戰火會摧毀的是心境。季羨林逃過此劫。
我在想,其實,如果他真的想回國,他應該是有機會的,但他沒有。看來他心裏想的就是自己一介書生,隻管讀書即可。打仗是戰士們的事情,政局是官員們的事情,而讀書人把書讀好就是本分吧。

他在德國11年紮紮實實地讀了11年的書。做了11年的學問,直到戰爭結束才回到中國。
他趕上了讀書人的好時代,他趕上了大師輩出的好時代,他平平穩穩地過渡到了新中國。
他聲名鵲起,奠定了自己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他又趕上了讀書人的壞時代,他趕上了中國大師被大量滅絕的時代,他也平平穩穩地度過了那些年。
兩耳不聞窗外事是他學問大成的原因,也是他能平安活到耄耋之年的原因。

他溫和到溫順了的地步。從他的字裏行間,把所有的親曆的曆史都寫得隱晦而淡然,隻寫悲喜不寫過程,隻寫果不寫因。和章詒和《伶人往事》的真實性和清晰度比起來。他的故事發生的時段,隻有經曆過或聽說過的人才知道他在說什麽。他仿佛打的是出版的擦邊球,他不題名道姓評判任何人和事。他隻是淡淡地寫有個人經曆了有段時間,然後就失去了笑的能力。
而那個人是誰?那段時間是指什麽?多年之後,如果沒有注解,後來的讀者隻怕是費解了。

溫和而淡然,是中國真正的讀書人性格,而季羨林是個不折不扣的書生。
書生也挺好,起碼是為人類的知識做了貢獻的。
以後有空,當找幾本他的書來看。尤其是《羅摩衍那》。

把手邊的書換上《我當道士那些年》,突然覺得心情大好,人生就該神神鬼鬼的,咋咋驚驚的,哭笑無常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7)
評論
師太明年三十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qy68' 的評論 :
他確實有很多性格上的缺憾。既無治國又無齊家更無平天下的能力。不過,也算是有學問的人。我最近會看看希拉裏的新書。
zqy68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師太明年三十八' 的評論 :

師太好!

我是能碰到什麽樣的自己感興趣的書,就拿來看,讀之前完全沒有期待。現在讀的是一本國內93年出的中文版的費正清自傳,說不上多喜歡,但讀後有收獲。比較有興趣的看這位漢學家眼中的民國人物。

說到季羨林,最初知道他竟是因為他們父子不和的官司。我覺得能稱為大師的人,一定要有人格魅力。作為國學大師,他在“齊家”這方麵確實不敢恭維。
師太明年三十八 回複 悄悄話 補充一下哈,我覺得他對母親的回憶並不那麽真實。我是指情感並不那麽真實,他在乎的不是母親這個人,而是他缺失的一部分情感。因為他明明可以有很多機會去彌補和他母親之間的空白時段,但他沒有。。。。這是他的懦弱導致的。。。所以我對他書中的母親,童年,妻子,留學和貓等等牽連中,並沒有感覺到一種巨大的悲撼在。也許是他都看淡了,也許是他其實最關心最在意的隻有自己。。。。
師太明年三十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zqy68' 的評論 :
人的性格確實注定了自己的人生,人生有得有失,隻要不想著或不自吹自雷肩負曆史和人類的使命的人。任何錯失都是可以理解的。
你有什麽喜歡的傳記可以推薦給我嗎?謝謝!!!!
師太明年三十八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玄米' 的評論 :
非常對,中庸這詞用得好。
但中庸不一定能得到和諧,當然可能個人小範圍的和諧有,但對天地的大和諧卻無能為力。
懦弱膽小明哲保身是長壽之道。。。
zqy68 回複 悄悄話 自己最近也喜歡讀一些傳記,覺得裏麵有時間烙印的人和事很有看頭。小時候看人物傳記有似預覽人生的”快進”,而現在讀人物傳記有一種重看人生”回放”的從容。

季羨林確實是個極端壓抑的讀書人。也許正是他的壓抑才成就了他的事業。
玄米 回複 悄悄話 嗬嗬,中庸之道。
他是受過傳統教育和西方教育的人內心裏必定有自己的想法,不過,我想他想得更多的也許是一切都是過眼煙雲吧。
寫成這種感覺也許更多的是一種曆史責任,所以指名道姓並不重要。
我有幾本他的書,看的出發點和你一樣。
張怡和的書用筆太澀(以她的水平不應該的),我覺得她經曆了苦難,而沒有豁達,難成大家。
雖然我很喜歡那本《伶人往事》。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