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狄金森《成了肉身的字詞很稀少》(Fr1715)

(2021-11-24 07:07:29) 下一個

(Emily Dickinson,1830 – 1886)

1715. 成了肉身的字詞很稀少

(美)狄金森

舒嘯 譯

成了肉身的字詞很稀少

人們顫栗著分享

或許也就沒有報道

不過除非我謬妄           

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

隱秘地欣喜若狂

品嚐過為我們各自

量身配備的食糧 - 

 

一個生氣盎然的字詞

沒有權利死去

如同神靈一般凝聚

與上帝同生共逝 - 

 

降貴紆尊“成了肉身

在我們中間居住”

如同這語言的降恩準予

這可愛的文字學術

(J1651 / Fr1715)


譯記:這又是一首著名的狄金森。在十六行時而似乎隱晦的詩句中,狄金森給予詩歌藝術“無上”的地位,讚譽了詩歌的魅力與感染力,也感歎了創作成功的艱難。

之所以說“無上”,因為在這首詩裏,通過與《聖經·約翰福音》的呼應,詩歌藝術獲得與救世主同等的地位。

這是狄金森的“福音書”。這首詩創作年代無法確定。所表達的也正是狄金森一貫的信念。

1.

在第一行裏,“成了肉身的字詞”即“有血有肉的字詞”,也就是具有生命力的詩句。這幾個字“大有來頭”,原文(“A Word made Flesh”)直接來自約翰福音1:14:“And the Word was made flesh……” 。

約翰福音是這樣開始的:“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約翰福音1:1)。這裏,“the Word"本是譯自希臘文的”logos“,即”道”。“道成了肉身” (And the Word was made flesh)就是耶穌。狄金森巧妙地使用了“Word”的“字詞”釋義,把佳詞妙句放到了神的位置。

隨後,狄金森斷言:具有生命力的詩句是不多見的(seldom)。這可以從狄金森作為讀者的體味:優秀的作品隻是偶爾才能讀到;也可以是狄金森作為作者的感歎:佳句難得。

第二行中的動詞“共享”(partook)在描寫聖餐儀式時經常使用,於是這裏繼續著第一行裏對詩歌藝術的“神聖化”。在 《他吃了喝了寶貴的字符(Fr1593)》中,詩人類似地以聖餐來比擬閱讀體驗。副詞“顫栗”(tremblingly)應是來自狄金森曾經向師友希金森描述閱讀時身體的震顫反應。

原文第七行的“debate”近乎“反複嚐試”意。第五、七、八行裏,詩人連用了“Each one”、“ very”、“specific”來強調詩歌閱讀的個體性:同一詩句對於不同的讀者會產生不同的效果。譯文中以“各自量身配備”來表達“ very”和“specific”。

狄金森相信(“have I not mistook”),我們每個人都曾經與某些富有生命力的詞句產生共鳴,被它們深深打動。那是些欣喜若狂、寵辱皆忘的時刻。

(注意:很多讀者將第一行的”seldom“當作修飾第二行”partook“的副詞。愚見以為難以解通。)

2. 

第二節借用”三位一體“的教義來斷言佳詞妙句該當不朽。

一個生氣盎然的字詞沒有權利死去,因為它是與聖靈凝聚在一起,而上帝與聖靈長存。

(其實,前兩節放在一起,還是可以認為這是首宗教詩的。要到第三節的後兩行才可以明確,狄金森詩中的“Word"就是”字詞“本意。)

3. 

第三節第一行繼續引用約翰福音:“道成了肉身,在我們中間居住”見約翰福音1:14,“And the Word was made flesh, and dwelt among us, (and we beheld his glory, the glory as of the only begotten of the Father,) full of grace and truth.”

神(耶穌)“屈尊”以肉身降臨人世,就像語言產生出那有血有肉、生氣盎然的詞句。

Philology”一詞來自“philo- ”(愛)和“logos"(字詞)。這裏以詞根本意指詩歌創作中的斟酌推敲與欣賞中的揣摩品味。

 

巴赫頌讚曲BWV147號(”Jesus bleibet meine Freude“),Wilhelm Kempff 鋼琴改編、演奏


Dickinson 原詩:

A Word made Flesh is seldom

 

A Word made Flesh is seldom

And tremblingly partook

Nor then perhaps reported

But have I not mistook

Each one of us has tasted

With ecstasies of stealth

The very food debated

To our specific strength —

 

A Word that breathes distinctly

Has not the power to die

Cohesive as the Spirit

It may expire if He —

 

"Made Flesh and dwelt among us"

Could condescension be

Like this consent of Language

This loved Philology

 

(J1651 / Fr1715)

 

---------------------------------------------------------------------------------------------

英文詩歌選譯

----------------------------------------------------------------------------------------------

 

拜倫(Byron)《西庸的囚徒》(片段)

雪萊(Shelley)《一朵枯萎的紫羅蘭》

丁尼生(Tennyson)《航過沙洲》

惠特曼(Whitman)《大路之歌》(片段)

惠特曼(Whitman)《哦,生命啊!》(-- 紀念 Robin Williams)

惠特曼(Whitman)《致冬天的火車頭》

狄金森(Dickinson)111 首

葉芝(Yeats)《茵尼斯夫裏的湖島》

艾略特(T.S.Eliot)《J·阿爾弗雷德·普魯弗洛克的情歌》

奧登(Auden)《一九三九年九月一日》

康明斯(e e cummings)《有一個地方我從未去過》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死亡也不會占得上風》

狄蘭·托馬斯(Dylan Thomas)《不要溫和地步入那永恒的黑夜》

史蒂文斯(Stevens)《罐子軼事》

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致我最愛的17歲高中女孩》

遵老同學獨舞先生命,玩笑譯“Someone Like You”

----------------------------------------

【改譯】葉芝(Yeats)《當你老了》

【改譯】葉芝(Yeats)《一九一六年複活節》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5)
評論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讀Bardon Bus,Munro寫到做夢收到信,讀到句子,一個單詞“Shelter”,令小說裏的主人公渾身顫栗了。想到這首狄金森詩是注釋了。
舒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yy56' 的評論 : 謝謝聞香光臨、鼓勵。
yy56 回複 悄悄話 非常精彩的譯注,讚!
舒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覺曉' 的評論 : 承蒙覺曉光臨。從狄金森的手稿人們得知,她為了寫下那些“breathes distinctly”的words,反複推敲琢磨。

覺曉對狄金森詩作的精細品味,真真證明了詩人沒有“謬妄”,更沒有白白地斟詞酌句。

當然,對於作為搬運工的譯者,也是莫大的鼓勵。謝謝。
舒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菲兒天地' 的評論 : 謝謝菲兒。同祝時祺。

狄金森詩作中有很多對《聖經》和莎士比亞的引用。我自己第一次讀《聖經》還是在大學的一個名副其實的“地下”書店 -- 在圖書館前草坪地下生命不長的一個書店。:-)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對不起,一“tremblingLy ”了,碼錯字,是“茶碟”,A Saucer holds a Cup。
覺曉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舒嘯慷慨分享。最初從這裏喜歡了她的“ample ”,之後每次遇見這個字,都像撿了一個金“蘋果”。
而被感動的,“crumb”是第一個(《God gave a Loaf to every Bird》Fr748),這是獨自體驗的“trifle”,因如此“small”,帶來的不敢肯定是“ecstasy ”,但毫無疑問是“gay”。
我豈能“measure”這些字詞,它們不停留在“plank ”上,而在“twig ”上,是“infinity ”,是“still”,是“soul”~~
謝謝這些詩裏“immortal ”的字詞。謝謝舒嘯遞上的狄金森的“茶托”。
菲兒天地 回複 悄悄話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希臘文的”logos“,真是用的太好了,中文的的“道”也是,相比之下,英文的“The Word“就沒有那麽的有力量。

謝謝舒兄的注解,非常的清晰,明了,肯定隊聖經研究極深。

感恩節,祝舒兄和朋友們闔家節日快樂,安康!
舒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星如雨86' 的評論 : 承蒙星如雨惠顧。不少詩歌一下子攫住讀者的心神,隨後則是重溫初讀時的感受。狄金森有那樣的詩作,同時還有不少作品,初讀平淡,乃至莫名,越讀越得其精妙,漸入佳境。
舒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cxyz' 的評論 : 多謝小C。握手同感。:-)

同樣欣賞小C的精妙佳譯。
舒嘯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暖冬cool夏' 的評論 : 謝謝暖冬光臨、品讀。暖冬欣賞這首“咬文嚼字”詩,很是自然。:-)

狄金森有時在語法上的“不羈”,也為理解其作品設置了若幹障礙。這裏的“mistook”可能如暖冬指出是“借用”。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前麵省略了主語。第二、三行或可以重新組排成:And nor then perhaps reported (that people) tremblingly partook.

同祝暖冬。
星如雨86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舒嘯兄的詳細注解,如果不是讀到了字句後的關聯和語境,真會錯過了這樣精煉而精彩的作品。

狄金森運用語言的能力出神入化,她確實有讓詩句擁有靈魂和血肉的魔力。
cxyz 回複 悄悄話 這可愛的文字學術
— 嗬嗬 我們都是深陷其中之人 :)

讀舒兄的注解很享受。
暖冬cool夏 回複 悄悄話 它們如同基督耶穌。。。寫錯字了
暖冬cool夏 回複 悄悄話 沙發! 借著舒兄的注解讀懂了一些。這首確實大膽,想象力超凡。把語言文字/詩詞跟基督耶穌"道為肉身"等同,也就是說,精美的詩詞(有血有肉,生機盎然,能感受到生命,breathing一詞)也是天賜人間的,它們如果基督耶穌的話語降臨人世,永恒,永遠新鮮(不過期)。非常大膽,也是她自己對文字熱愛才有這樣的體會。
確實我們都偷偷品嚐過了,正如現在品嚐她的詩句一般:))
有意思的是,她故意用mistook去押韻(照正常語法應該是mistaken,當然古英語可能例外:)
謝謝分享和詳細的注解,很有幫助。舒兄感恩節快樂!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