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管城毛穎——學書法及所喜歡的幾位中國古代書家

(2007-01-11 14:35:59) 下一個
談起中國古代書法總是離不開王羲之的。有關書聖的故事很多,在現在的成語典故中,如“坦腹東床”,“入木三分”的,都是他的風流韻事。韓愈評點他的字體過於媚,我個人的看法是讚同的。在晉朝時期,有位書家卻為我所喜歡,他就是索靖。索靖是張芝的親戚,敦煌龍勒(今屬甘肅)人,後人評為“精熟至極,索不及張;妙有餘姿,張不及索。”索靖名其字勢為“銀鉤蠆尾”。查了查字典,“蠆”即為蠍子之類的毒蟲。的確索的字跡很像那種毒物,銀鉤鐵劃,索是以章草聞世的,觀看他的書劄別有風味。
到了唐朝那種開天辟地的時代,書法名家薈萃一堂。如初唐的歐陽詢的險峻雅麗,又有盛唐顏真卿那種圓渾威嚴的氣勢,都是為世人所知了。但柳公權的確沒法和兩位前輩相比,畢竟與時勢有關。晚唐的頹敗氣象也帶入了藝術的天地。
五代出了一位書仙,便是楊凝式了。楊的書風是屬於顛逸一派,因為出身宰相世家的緣故,又身處亂世,長期不得誌的他遂以書法抒發情懷,被世人稱為“楊風子”。妙的是,在楊凝式著名的《韭花帖》中,我們可以從其字裏行間中得到一種天真爛漫的氣質,這在中國古代書家中是很難以尋覓得到的。
宋朝的文史名家中,我喜歡的是像歐陽修,司馬光,範仲淹這樣的。他們的路數都是有晉唐韻味,又有學者味道,靦腆可愛。香 港當代漢學家饒宗頤也是有那樣的風情。至於蘇軾米芾,未免太過於癡肥,徽宗又嫌瘦弱。
元朝書家首推趙孟頫,我們先推開“因人廢書”的觀點不說,他的書風的確也是沒有腕力,甜媚婀娜,毫無“力透紙背”的傾向。當然,他的作品中洋溢著皇室子弟那種氣度也是凡人所不具有的。我喜歡的是同時代一位叫張雨的道士。中國書畫史上,僧人藝術家數不勝數,但道家人士卻寥寥無幾,因此張雨的出現便顯得格外珍貴。張雨的超然來自於道觀的熏陶。後人說張雨有駿骨逸情,便是來源於他所處的環境。
明代的畫家中,我很喜歡陳洪綬,他的書法是學習歐陽通。他不服學習王羲之的曆史潮流,有個性的他書法自成一格。最主要的是那種結構造型上是後人沒法學到的。他的毛筆應該是用長而疏毛 的筆,我手頭上有一支馬筋筆,筆毫比起一般毛筆要長得多,毫毛較硬,臨摹起老蓮的字樣,倒是像模像樣的。 清代的書家個人喜歡朱耷。這位文化怪人書法風格經過幾次變 化,最終,點畫是不分粗細,似乎用短鋒禿筆所寫。用美工筆去鸚鵡學舌,結果得到個人的趣味。清朝又有乾隆的兒子成親王永瑆,他的筆畫很是像窈窕淑女的眼波( 蔣彝的評價),據說他學的是柳公權,結構向右傾,有一種浮雕感。
我比較喜歡中國古代那些達官貴人的書畫作品,如南唐畫家周文矩的《重屏會棋圖》,描繪的是南唐中主李璟與其弟兄弈棋景象,人物風流自然不同於市井中人。周文矩那種屈曲而細勁的“戰筆”畫風對於學書法的人也是有所裨益,所謂“書畫同源”,又如 “金錯刀”之類的用筆,我們在研究的時候便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書法風格。
學習書法最為主要的還是自得其樂。我個人喜歡北京製筆廠出產的“李福壽”係列,這種品牌多以硬毫為主,像“竹節”筆,筆杆分為幾節,色澤古樸,拿在手裏旦夕把玩,很有遠古味道。中國書法到了現代,還是有其生命力所在,證明古典文化源遠流長,我們從中得到的是幽雅的情調,像中國現代書家葉恭綽之類的,久留於此而忘乎所以……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