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男孩

認明究竟空,達到無所求,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個人資料
snowboy12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弘一法師:最好的放生,是放過自己

(2024-04-11 17:58:01) 下一個

作者:洞見Moon

《李叔同禪心人生》一書中,這樣概括李叔同:
 
千世寂寞千生客,千思歸來,常自相醢;半生繁華半世僧,一念放下,萬般從容。
 
李叔同的前半生,曆經繁華,又嚐盡疾苦。
 
在經曆了愛而不得,放而不舍,求而不能,失之不甘後,他慢慢看破紅塵,放下過往,放過自己,成為世人敬仰的弘一法師。
 
如他在講禪時所說:“欲愈病否?欲免難否?今有一法奉告,即放生也。”
 
世上最好的修行,是放生;而世上最好的放生,就是放過自己。
 

 

01

  • 放下欲念,是一種自在。

 

1880年,李叔同出生在天津,父親曾是進士,家裏又做著鹽商生意,是真正的富貴之家。
 
很多人用一生去追求財富,而李叔同生來就富貴。
 
幼時,他也如同當時普通富二代那樣,逛戲院,研究西洋玩意兒,享受著富貴之家給自己帶來的物質享受。
 
隨著年齡的增長,李叔同越來越覺得富貴如同夢幻泡影,十五歲那年,他寫:
 
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沒想到一語成讖。
 
三十歲那年,李叔同留學歸來,迎接他的是家族破產的消息。
 
親人因此尋死覓活,非常恐懼未來的苦日子。
 
他的一個哥哥抱著家裏的宋朝瓷器不肯放手,被官兵打斷雙腿。
 
他的三姨娘不肯離開富麗堂皇的豪宅,在推搡中殞命。
 
有人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這句話對俗人而言是真理,但是對李叔同,卻非如此。
 
因為放下了欲念,外在的物質於他而言,不過就是填飽肚子維持生命的所需而已,談不上享受,也談不上受苦。
 
後來李叔同決定出家時,選擇修行律宗。
 
律宗便是苦行僧。
 
他穿著草鞋,穿著破衣,背著自己的破棉襖,四處奔波,講學雲遊。
 
到好友夏丏尊家做客,李叔同的行李不過一副破席子,一床破被子,一塊破洗臉帕,一隻破牙刷。
 
那塊洗臉帕,爛得比抹布還破,夏丏尊想給他換一個新的,他說:“哪裏,還受用著哩,不必換。”
 
生活雖然簡單,但是靈魂卻豐富且自在。
 
黃卷青燈,晨鍾暮鼓,此去光陰幾十載。
 
他將失傳700多年的南山律宗發揚光大,終成律宗第十一代祖師。
 
佛家有言:苦非苦,樂非樂,隻是一時的欲念罷了。
 
執著於欲念的人生,永遠找不到真正的自由。
 
因為貪婪,便想要更多。
 
因為虛榮,便想站得更高。
 
因為恐懼,便想抓住曾擁有的一切。
 

隻有學會放下欲念,才能感受到“回也不改其樂”的豁然開朗,領悟到“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超然物外。

 

02

  • 放下執念,是一種清醒。

 
十八歲時,李叔同喜歡上了天津第一名伶楊翠喜。
 
兩人相互傾心,情真意切。
 
可堂堂天津首富李氏家族,怎會允許一個梨園女子登堂入室。
 
在家人的強烈反對下,李叔同隻能暫時擱置求娶楊翠喜的念頭,前往上海處理事情。
 
等李叔同再次回來,楊翠喜已經被人帶到了北京。
 
《上陽賦》中有一句話:人終究會被其年少不可得之物困擾一生。
 
從此,楊翠喜便成了李叔同心中的一個執念。
 
後來,李叔同考上了上海南洋公學。
 
在上海,他結識了很多如同楊翠喜一樣的女子,如謝秋雲、李蘋香等。
 
試圖在這些藝妓身上找到楊翠喜的影子,寄托自己的愁情。
 
直到母親生病去世,他才認真反思自己的行為。
 
等到李叔同出家時,有人問他:什麽是愛?
 
他沉思片刻後回答:愛是慈悲。
 
在李叔同眼裏,愛已經不再是執著於一人,而是放下愛恨癡纏,平等地愛著眾生。
 
他雖告別紅塵,卻仍以入世之心,傳經布道,弘揚佛法,救助百姓。
 
執於一念,必將受困於一念。
 
如若能放下執念,換個心境對待,不失為人生的大智慧。
 
《莊子》裏講: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麵對不可改變的結果,執著於舊情,不如及時放手。
 
執則迷,迷則不悟,便有了“執迷不悟”之說。
 
當你學會丟掉不切實際的堅持和執念,會發現適時的放下也可以讓很多難題迎刃而解。
 

學會放下執念,不僅是一種心態,更是一種清醒。

 

03
  • 放下過去,才能更好地前進。

 
《了凡四訓》中有一句話: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李叔同大抵也是這麽想的。
 
他的一生不可謂不波折:
 
出生在巨富家族,卻因母親是丫鬟出身,母子二人受盡白眼;
 
遇到相互傾心的女子,無奈有緣無分,最終雁影分飛;
 
而立之年有能力帶母親離開暗無天日的家族,母親卻撒手人寰;
 
留學歸來,迎接他的卻是家族產業破產的消息,家散人離……
 
這些往事都讓他感受到人生的沉重。
 
愛情、生命、財富、友情有哪一樣是長久的呢?
 
終於,他決定放下一切,出家為僧。
 
出家前,他給友人的一封信中有這麽一段話:
 
“人生短暫數十載,大限總是要來,如今不過是將它提前罷了,我們是早晚要分別的,願你能放下。”
 
從此,世間再無李叔同,歸來的隻有弘一法師。
 
過去不可追,往事不可留,事情既然已經過去了,那麽一定要學會放下。
 
曾經,有一個人深感生活沉重,想尋求解脫之道。
 
於是,他找到了哲人柏拉圖。
 
柏拉圖沒有直接給他答案,而是讓他背上一個簍子,在沙石路上行走。
 
每走一步,就要撿一顆石頭放簍中。
 
這人走了一半路程,就覺得簍子越來越越沉,難以繼續。
 
柏拉圖見他這副樣子,便說:何不放下試試。
 
果然,背著沒有石頭的背簍,他感覺輕鬆多了,很快就通過了沙石路。
 
我們來到這人世間,其實都背著一個空簍子。
 
往事如同石頭一樣,一點點在簍中堆積,我們就會感覺越來越吃力。
 
學會釋然,放下過去,我們才能更好地前行。
 
與其對一件事情耿耿於懷,終日愁眉不展,不如抬起頭,踮起腳,放下執念負累,讓自己的心解脫。
 
因為人生,沒什麽是不可放下的,有所舍,才有所得。有所放下,才有所收獲。

弘一法師在圓寂之時,曾留下四個字:悲欣交集。

 

這四個字,便是對人生最好的總結。
 
人這一生,巔峰低穀交替出現,大喜有之,大悲亦有之。
 
不沉浸在喜悅之中,才能坦然麵對得失;
 
不拘泥於悲傷之中,才能勇敢麵對無常。
 

當你能夠放下過往,放過自己,方能破繭成蝶,成為更好的自己。

 

https://mp.weixin.qq.com/s/Xl3DlxyK1kSoivc1F9kZkQ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