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男孩

認明究竟空,達到無所求, 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澈,淨無瑕穢
個人資料
snowboy128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歸檔
正文

知道更要做到: 打造超強行動力

(2008-12-25 16:25:05) 下一個


《知道更要做到》


前言


  追求卓越、渴望富強,是我們每一個中國人的夢想。也許正因如此,2004年仲夏,我們請來了世界上最成功、最強勢的“全球第一CEO”,在北京舉辦了為期4天的“2004年傑克·韋爾奇與中國企業高峰論壇”。
  在這次有2000多名中國工商界精英參與的頭腦風暴中,許多人都希望從傑克·韋爾奇那兒得到“一招靈”式的秘訣,但他們大多都失望了。而下麵這段經典而簡短的對話,卻永遠留在了許多人的腦海裏:有中國企業家問:
  “我們大家知道的都差不多,但為什麽我們與你們的差距卻那麽大?”
  這位通用電氣前總裁、20世紀全球最傑出的經理人一字一句地回答說:
  “你們‘知道’了,但我們‘做到’了。”
  1原來,這平庸與卓越的差別不在別處,竟在“知道”還是“做到”這寥寥四個字上!
  是的,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了:“知道”固然重要,但如果僅僅停留在“知道”上,再好的理念、再好的原則、再好的訣竅、再高的智慧,也隻是一些毫無意義的資料,最重要、最關鍵的是“做到”。可以說“做到為王”!
  很簡單,“知道”並不等於“做到”,而且遠不等於“做到”。這正如人們都“知道”吸煙的害處,但真正“做到”戒煙的人卻寥寥無幾一樣,要從“知道”到“做到”,還有極長的距離,還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然而恰恰在這個問題上,目前國人有個極大的誤區,仿佛“知道”了,就大功告成了,就萬事大吉了。正因為此,如今在我們周圍,到處都彌漫著一種當事者沾沾自喜、而實際上可悲可歎的“知道文化”──什麽都知道,說起來一套又一套,談起來一個比一個頭頭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因此,如何改變這種隻重“知道”、不重“做到”的“知道文化”,如何前進一步,從“知道”變為“做到”,便是擺在我們麵前的大問題。每一個希望從平凡走向卓越的個人、企業和其他組織都不能忽視它。令人欣喜的是,借助古今中外最偉大的人類智慧,通過自己長期艱苦的實踐和探索,筆者終於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本書就將筆者尋找答案的過程和結果,一一呈現給大家。
  我相信,讀完本書後,大家就會相信並努力踐行“知道,更要做到”這一理念,就會懂得怎樣寓智慧於行動,寓偉大於平凡,寓成功於習慣之中了。


作者簡介(圖)

  周士淵,著名演說家、習慣研究專家,是我國廣義習慣的提出者和開拓者。上海寶山人,197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留校任教後,曾陷入九死一生的絕境,肉體和精神幾乎化為一片廢墟,幸而得到無數善良人的關愛,加上他自身的頑強拚搏,才使他反敗為勝,在生命的廢墟上重新崛起。此後,他努力進取,不斷探索卓越人生之路;1983-1988年旁聽了北京大學的人文主幹課程;後曾在全國各地巡回講學,深受歡迎;1990年從清華園投身商海,曾任公司總經理、某跨國公司亞洲批發商會秘書長等職,成績斐然;1998年後辭去一切商務活動,專職從事感悟人生、啟迪智慧的成功學研究,並進行培訓和公眾演講,以啟迪更多的人走上卓越人生之路,曾在北京大學百年大講堂、鄭州人民會堂、石家莊人民會堂、湖南科技大學體育館、廣東興寧文化廣場等地進行大規模公眾演講。獨特的經曆、傳奇的人生、不屈不撓的精神,使他的演講既真摯感人、催人淚下,又激動人心、催人奮進,極富感染力。
  作者現為清華大學兼職教授、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公眾演講特訓營培訓師、北京博士德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高級培訓師、北京卡耐基學校名譽校長。
  所著《終生的財富》一書,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和共青團中央頒發的“第八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獎”。在這本《知道更要做到》一書中,作者更是把豐富的人生經曆和研究成果,提煉成了一種理念——知道,更要做到!希望人們寓智慧於行動之中,寓偉大於平凡之中,寓成功於習慣之中。

行動力告訴我們:知道不如做到


  我的巨大的疑惑與好奇:一個隱藏著的成功秘密
  在美國某公司的一次促銷會上,銷售經理請與會者都站起來,看看自己的座椅下麵有什麽東西。結果每個按照要求做的人都在自己的椅子下麵發現了錢——最少的撿到一枚硬幣,最多的有人撿到了100美元。
  這位經理說:“這些錢誰撿到就歸誰了,但你們知道我為什麽這樣做嗎?”與會人員用眼神和表情相互交換了意見之後,麵麵相覷,不明白經理的用意。最後經理一字一頓地說:“我隻不過想告訴你們一個最容易被忽視甚至忘掉的道理: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
  是的,很多人都知道“坐著不動是永遠也賺不到錢的”,要取得收獲就要有所行動。但我們怎樣行動才能取得成功呢?靠凝結著人類智慧的行動。
  再多的知識、再偉大的智慧,如果不能應用到行動上,也將隻是毫無意義的資料。同樣,一個人的行動如果沒有凝結著相應的知識和智慧,就隻能是盲動,是沒有意義的行動;隻有凝聚著智慧的行動,才能夠達到預期的目標,才能夠取得成功。
  所以,知道,更要做到。
  那麽,怎樣才能做到呢?
  經過痛苦的實踐和長期的摸索,我終於找到了答案——一個凝結著畢生心血的答案。
  這一切要從我那不堪回首的經曆說起。


路漫漫兮,我上下而求索


  那是個不堪回首的清華園之夜——1971年8月4日深夜,我由軀體健康引發了精神抑鬱,又從精神抑鬱導致精神崩潰。而就在那一夜,我下定了最後的決心,決意要離開這個我依然無限眷戀的世界(詳情請見本書所附《一個關於我的真實故事》)。
  當時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啊!而就從那一夜、那一天開始,作為一個中國最高學府裏的天之驕子,我頃刻間便從一條順暢無比、充滿希望的金色大道猛地跌進了一個深不見底的萬丈深淵。而當我睜開雙眼,發現自己已鮮血淋淋、氣息奄奄,離死神僅一步之遙。
  當我生命垂危之際,善良的白衣天使用她們溫暖的生命之手,把我拉回了人間。但今後的人生之路畢竟要用我自己的雙腳去走啊!我本已是絕望才做出了這樣的事,而經曆了那晚幾乎九死而無一生的自我摧殘,更是愈加地絕望了。可既然大家這樣全力地搶救我,難道我還要重蹈覆轍嗎?可不這樣,我又怎麽去走今後的路?又怎麽去麵對我無法麵對但又不得不麵對的殘酷現實呢?
  在這以後的10年中,也就是從我25歲到35歲這人生最寶貴的黃金歲月裏,我麵對的正是這種我無法麵對但又不得不麵對的殘酷現實——先後病休四五年、住院兩三年、動了三次手術,成了清華園有名的重病號。而恰恰就在這時,“四人幫”粉碎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春天到來了。與我當年一起留校的同學幾乎都上了研究生,他們一個個進修的進修,深造的深造,出國的出國,留洋的留洋,人人都摩拳擦掌,準備在未來的歲月裏大幹一番。可我呢?依然長病不起,孤苦伶仃,隻能獨自躺在病床上長籲短歎,不知這苦苦長夜、漫漫嚴冬何時才是盡頭。
  啊,
  前路難,前路難,
  難於上青天!
  人生多少夢,
  迷失紅塵間。
  ……這就是那些年我最真實的寫照!
  但是,在這痛苦長夜和漫漫嚴冬裏,作為一個脈搏還在跳動、腦中還有思維的人,尤其作為一個已受到水木清華那麽多年熏染的人,我何嚐不渴望黎明、不渴望春風、不渴望也能像我當年的老同學們一樣,去伸展拳腳、施展才幹,在我們這個新生的共和國大顯身手啊!
  因此那麽多年,我雖躺在病榻,但醒著或夢著,腦海裏卻始終沒有靜息。我考問人生、探索成敗、尋覓真諦,恍如當年的屈原,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上下求索。


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


  就在我考問人生、上下求索之際,書成了我最知心的朋友。我慢慢迷上了人物傳記,迷上了勵誌讀物,迷上了成功學,並日夜與它們為伴。這些書中一個個從逆境中奮起,並最終取得輝煌成就的真實故事常常令我熱血沸騰,心潮澎湃。讀著讀著,甚至還會禁不住獨自驚呼起來,並一連用幾個驚歎號在旁邊傾注我當時最強烈的感受。
  是的,“貧者因書而富,富者因書而貴。”王安石這句千古名言說得多準確、多智慧啊!而我正是在這些書上、在我們人類這些最寶貴的精神遺產中,得到了慰藉,受到了啟示,看到了希望,得到了力量,並又慢慢清晰了我生命的航向。而就在此時,一本使我的命運發生奇跡般變化的曠世奇書也在我的生命中出現了。
  這本曠世奇書不是別的,就是被譽為“風靡西方商業世界的《聖經》”的《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這本曠世奇書寫的是一個耶穌時代發生在中東耶路撒冷的傳奇故事。由這個傳奇故事,引出了十卷神秘而又神奇的羊皮卷。
  可就在我研讀書中那個傳奇故事時,無意間卻鬼使神差般地被其中一句話深深吸引住了。而你也許難以置信,正是這句話,引發了我一個巨大的疑惑與好奇;正是這個巨大的疑惑與好奇,揭開了我充滿希望和力量的後半生的序幕。說到此我真有些感慨無窮——有時人生的重大轉機緣於一本書,有時甚至隻是關鍵的一句話!


一個巨大的疑惑與好奇


  讀到此,你腦海中也許也會產生一個巨大的疑惑與好奇——究竟這傳奇故事中哪句話有如此魅力,竟能對你的人生產生如此重大的影響呢?
  要了解這句關鍵的話,就請你先聽我簡單介紹一下這個傳奇故事。
  故事發生在2000多年前的耶穌時代,地點在中東耶路撒冷。當時有一位名叫海菲的喂駱駝的少年仆人,正在一個小村鎮千方百計推銷他手中的一件紅色的羊皮袍。因為他的主人——當時世界上最成功的商人柏薩羅許諾,如果海菲能推銷掉這件袍子,主人便可將自己成功的全部奧秘傳給他,並讓一個他看中的最美麗的少女做他的妻子。而當年海菲的主人曾在那裏推銷掉了幾百件類似的袍子。
  但哪裏想到,曆盡了千辛萬苦,海菲不僅沒能推銷掉那件袍子,卻在一個狂風呼嘯的寒夜,由於不忍看到一個剛誕生在馬槽裏的嬰兒受凍,把那件對他意義如此重大的袍子蓋在了那嬰兒身上,送給了這個全家人都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窮苦人家(據說耶穌2000多年前便是降臨在當地的一個馬槽裏)。
  當海菲返回駐地見到主人時,他無顏以對。因為他感到自己辜負了主人的希望,不僅沒能賣出那皮袍,反而將它送給了素不相識的人。但沒有料到的是,正是海菲的這一舉動,最後打動了他的主人,使他下決心把自己珍藏了幾十年的成功秘籍——十卷最珍貴的羊皮卷傳給眼前這位純正少年。而這位當初喂駱駝的少年仆人,按著這十卷羊皮卷上所寫文字的指引,最後也成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商人。這就是那個有關十卷羊皮卷的傳奇故事。
  了解了這個故事,我就可以向你介紹這故事中那句引起了我巨大疑惑和好奇、並使我後半生發生根本轉變的話。
  這句話是這樣說的:
  “這頭一卷裏隱藏著一個秘密,能領悟它的智者曆史上寥寥無幾。”
  記得那天讀到這句話時,不知為什麽,我的雙眼像被止住了似地不能動彈,而腦海隨即產生了一個巨大的疑惑與好奇:
  “這第一卷羊皮卷裏隱藏著一個秘密,而‘能夠領悟它的智者,曆史上寥寥無幾’。那如果我能把這個隱藏的秘密挖出來、領悟它,我豈不就成了‘曆史上寥寥無幾的智者?’”
  當時,一想到此,我簡直兩眼放光、精神陡增,一種罕有的勃勃“野心”從我胸中升騰而起——我倒要看看這隱藏在第一卷的秘密究竟是什麽?因此我暗下決心:即使掘地千尺,也要把這個秘密給挖掘出來,以讓自己也躋身於“世界上寥寥無幾的智者”之列。


“秘密”揭曉,大感意外


  這說起來有點像《天方夜譚》,當我掘地千尺後,得到的結果,竟使我大感意外。
  為什麽?
  原來,誠如我前麵所談,由於我的特殊經曆,我在相當一段時間裏癡迷於各種人物傳記、勵誌讀物、成功學,對於那些書中的許多成功原則——諸如情商、心態、創新、價值觀、道德觀、人際溝通、自我超越、自我突破等,早就耳熟能詳、如數家珍,但當我懷著極大的好奇,對第一卷羊皮卷裏那個隱藏著的成功秘密進行一遍又一遍地深究、細挖、篩選、甄別後,一個不能回避的事實嚴酷地擺在我麵前,令我一時幾乎無法相信自己的眼睛。
  為什麽?
  因為這結論太出人意料了——這秘密竟是兩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以至我們從小耳朵聽得都快磨出老繭的字,兩個毫無任何神秘色彩可言的字——
  “習慣”!
  你聽了一定也大感意外吧——“怎麽可能是這兩個字呢?這兩個字,怎麽能配得上如此傳奇的故事,如此偉大的商人,如此神秘的羊皮卷,和‘風靡西方商業世界的《聖經》’這頂如此迷人的桂冠呢?”
  其實,當我最初明了這一點的霎那間,我內心何嚐不是如此,簡直有些“大惑不解”。
  但是,隨著我對這兩個字的深入探究和挖掘,隨著我近十年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實踐,我當初的疑惑不僅慢慢化解了,而且“習慣”這兩個字簡直像一座豐碑,已越來越高地聳立在我的生命世界裏,以致讓我感到對這兩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熟悉得不能再熟悉、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已經要去遠遠地仰視了……


“知道”遠不等於“做到”


  我的一個重大發現:“知道文化”
  對“習慣”這兩個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字,我如今為何會像一座豐碑似地去遠遠地仰視它呢?
  如果你深入了解了自從揭開那個謎底以後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你可能就會很容易理解了。
  這謎底揭開後我思考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以往自己從未深究的有關“知道”和“做到”的問題。因為有一天我似乎突然悟到了一個最普通的常識——“知道”不等於“做到”,甚至遠不等於“做到”!
  什麽都知道,說起來一套又一套,談起來一個比一個頭頭是道,但就是做不到。
  對於這個問題的思考,緣於我學車時軋死三個“警察”的故事。
  大概在十年前,我到駕校學開汽車。在學車的幾個月中,我印象最深的便是挨罵。可以說,我年過半百加起來挨過的罵,恐怕也沒有這幾個月多。
  一次,我們在教練場上經過一個十字路口,當時正值我在練車。
  “左轉彎!”右座上的教練突然對我發令。
  “左轉彎!”根據要求,我嘴裏應了一下,同時戰戰兢兢地把著方向盤,向左轉去。
  你一定知道,剛學車的人把著方向盤都有些緊張,再加上教練場上來往車輛很多,因此很容易發慌,注意了這個,忘了那個,弄得手忙腳亂。等我好不容易轉到左邊道上,剛想鬆一口氣,突然右邊一聲大罵,劈頭蓋臉衝我而來:
  “你沒長眼睛!你軋死一個“警察”知道不知道?!”
  我聽了猛吃一驚:怎麽?我軋死了一個“警察”?!
  還沒等我回過神來,右側的吼聲又跟著衝了過來:
  “你沒看到那十字路中間畫的圈?那是什麽?是崗亭!崗亭裏是什麽?是警察!是警察,你怎麽還敢大模大樣軋過去?!”
  後麵這一罵,可把我給罵醒了——原來是這麽回事!可我以前不知道啊,俗話不是說“不知道不為過”嗎?
  但問題就出在這“不知道不為過”上。這第一次也許是教練為了痛快痛快他的嘴,故意不先給你說,因此我確實不知道。那第二次我應該知道了吧,第三次更應該知道了吧。但沒想到第二次過那兒,我又軋死了一個“警察”;而第三次呢,我又軋死了一個。到第三次,教練幾乎怒不可遏了:“你軋死三個‘警察’了,你知道不知道!!!”時至今日,這教練的怒罵聲仿佛還在我的耳邊,令我終生難忘。這就是我學車時“軋死三個‘警察’”的故事。這件事也使我第一次想到一個重大的哲學問題——“知道”和“做到”的關係。你看,我第一次確是不“知道”,第二次、第三次我“知道”了,但為什麽還沒“做到”呢?可見“知道”是一碼事,但“做到”是另一碼事。“知道”固然重要,但“做到為王”,最重要的還是要“做到”啊!許多重要的東西,如果我們“知道”了而沒“做到”,甚至遠沒有“做到”,那就很值得我們思考了。
  而伴隨我對這一問題的深入思考,竟然引出了又一個令我吃驚的重大發現。


帶有強烈中國印記的文化


  我發現,在我們整個社會生活中彌漫著一種極強的、帶有我們中國特色的文化——“知道文化”。
  對此,隻要我們稍加考察,便會發現如下現象:
  我們誰都知道讀書可貴,但究竟有多少人在經常讀書?
  我們誰都知道運動重要,但究竟有多少人在時常運動?
  我們誰都知道心態關鍵,但究竟有多少人能善加控製?
  我們誰都知道忠誠敬業,但究竟有多少員工確實如此?
  我們誰都知道信守承諾,但究竟有多少商家做到這點?
  我們誰都知道公正廉潔,但究竟有多少官員問心無愧?
  我們誰都知道戒煙限酒,但究竟有多少煙民戒了煙、又究竟有多少酒仙限了酒呢?
  ……是的,“知道”卻沒“做到”,這在我們個人生活和整個社會生活中已變得俯拾皆是,見怪不怪,習以為常。而如果對以上種種我們尚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的話,那對以下報道,我們就不能不好好反思、深刻反省了。
  這篇報道寫的是在泰國某著名旅遊景點足以令我們每個國人都汗顏的事。
  據報道,就在這個景點,就在這個世界各國旅客都熙來攘往的著名旅遊景點,卻處處醒目地用中文寫著如下警示——
  “此處不能進去!”
  “此處不能洗手!”
  “請不要騎上馬背!”
  “請不要騎上大象!”
  “請保持清潔!”
  ……在這個世界著名旅遊景點,全世界的遊客都有,全世界的語言都有,全世界的文字都有,但為何惟獨用我們特有的文字寫著這樣令人刺目的警示呢?難道我們不“知道”不應亂闖禁區嗎?難道我們不“知道”不應在碧水中洗手嗎?難道我們不“知道”不應騎到那些專供觀賞的木馬、石象上嗎?難道我們不“知道”應該保持清潔嗎?不,對於這些我們每個人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但既然全知道、全明白、全清楚,那為何人家還惟獨用如此刺眼的方式專門向我們警示呢?
  我認為這原因不是別的,而是因為我們全社會都彌漫著一種我們特有的、可悲可歎的、帶有強烈中國特色的文化,這種文化摡括起來就是四個字——“知道文化”——一說起來全知道,一個比一個談得頭頭是道,但就是應做做不到!這種“知道文化”幾乎成了我們的專利,我們的印記,而且正在極大地侵蝕著我們的國民性,危害著我們的民族素質,降低著我們的國際聲譽。難怪我國一位旅遊界的前輩不無感慨地說,一到海外,我們的遊客就特別容易辨認:一是過馬路不走人行道的;二是上車搶坐不排隊的;三是在公共場合大聲聊天旁若無人的;四是向旅遊車窗外隨手扔易拉罐的;五是圍著浴巾在賓館過道內來回串門的;六是借豪華客房的台燈罩曬褲衩、晾胸罩的……
  說到此,有關這種典型的“知道文化”的種種,難道還不值得我們去反思、去反省、去研討、去深究嗎?
  以上就是筆者所發現的、帶有我們強烈中國印記的“知道文化”。


尋找“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關於“知道文化”的論斷,不知你是否覺得筆者下得有些武斷,很有些當年柏楊先生《醜陋的中國人》的味道,也很有些像當年的魯迅,對此“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但此刻,當我寫下這些文字的時候,我覺得我與這兩位先輩的內心感覺是截然不同的。
  我之不同,一是因為我從當年“文革”的極端荒唐到如今我們中華的騰飛在即,仿佛看到了事物發展的一種內在規律性——否極泰來。因為很顯然,當事物發展到某種極致的時候,其內部一定會凝聚起一種強烈的、偉大的,甚至是衝天的、勢不可擋的力量,從而使事物從一個方向逆轉到另一個方向,恰如我們陰陽兩極的互相轉變。因此我堅信,我們這種如今正引起越來越多國人強烈關注的“知道文化”,也一定會否極泰來,開始向著充滿希望的方向迅捷逆轉。
  我之不同,還因為縱觀中外古今,任何一個國家與民族的國民性和民族性都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變的、可升可降的,根本不存在什麽天生的優劣之分。試想,世界上有兩個以純正、高貴血統自居的民族,他們如今也的確展現了一種令人羨慕的民族素質。然而就在半個多世紀前,他們一個在西方曾使幾百萬無辜猶太人慘遭不幸,一個在東方曾使幾千萬我們的同胞生靈塗炭,其行為現在回憶起來依然令人發指。因此筆者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妄自菲薄、自慚形穢、自怨自艾。隻要我們發現問題、正視問題、萬眾一心,尤其借2008年在我國舉辦奧運會的大好契機,全民動員、奮起直追,趕超他們隻是個時間問題,就如我們這20多年來奧運會金牌的節節攀升。
  當然,筆者與之不同,更因為筆者不僅從理論上找到了這一問題的破解之道,而且還以親身實踐,證明了這條破解之道的切實可行和行之有效,而這正是筆者在下麵要一一向你展示的。
  說到此,還請你與我一起回到那個久違的秘密,回到那個隱藏在第一卷羊皮卷中的那個隻有“曆史上寥寥無幾的智者”才能領悟的秘密,因為我們正在急切尋找的“破解之道”,原來就在這個秘密之中。


一個發人深省的故事


  “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廣義習慣”
  在我們回到那個秘密,揭開“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以前,請允許我先給你講一個關於足球門將的故事。
  這個故事發生在西方一個著名的“足球之鄉”。
  一天,這個“足球之鄉”的一幢居民樓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火。刹那間,火勢洶湧,人聲鼎沸,濃煙裹著紅紅的火舌,眼看就要吞噬整幢大樓。
  這時,樓下驚恐的人群猛然發現濃煙中一個陽台上,被困著一位婦女。那婦女懷抱著一個嬰兒,正焦急萬分,不知如何是好。
  但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人群中有人大喊起來。
  原來,有人發現,一位婦孺皆知、最富盛名的足球門將正好在場。於是人們齊聲大喊著讓那位母親快把那嬰兒扔下來,扔給那門將,並自動閃開了道。
  情急中,那位母親果然看到了那位她十分熟悉的門將,於是,就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嬰兒向他扔去,也顧不了其他什麽。
  那門將見嬰兒朝自己飛來,便一個箭步撲過去,把那嬰兒穩穩地接在自己手裏中。
  全場人頓時一片歡呼。
  但哪知這個門將剛接過嬰兒,便來了個使全場人都始料未及的動作——
  隻見他順勢把手中的嬰兒向上一拋,隨即便對準嬰兒,飛起一腳。
  “啊!”全場人幾乎同時驚叫起來,一個個變得目瞪口呆……這就是有關一個足球門將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許多少有些虛構,但我聽後卻感慨無窮。
  我感慨什麽呢?
  我感慨自己仿佛第一次真正理解了兩個字的含意。
  這兩個字便是“習慣”,就是隱藏在第一卷羊皮卷中的那個秘密,就是你我當初知道後都很有些大感意外的那個秘密。
  而現在看來,我們當初之所以會不約而同地對此大感意外,很可能是由於這兩個字對於我們來說過於熟悉,因此我們反而誰也未曾去深究過它——深究它的確切定義、深究它的科學內涵、深究它的內在規律、深究它對我們人類的無窮價值。
  而上麵所講的足球門將的故事難道不值得引起我們的思索——如此奇聞,究竟原因何在?
  原因當然既簡單又肯定——那就是“習慣”,是因為習慣使然。
  而正是聽了這個故事,我對第一卷羊皮卷中的一句關鍵之話才恍然大悟:
  “我們的行為受到品味、情感、偏見、欲望、愛、恐懼、環境和習慣的影響,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了。”
  是啊,這個故事不是再充分不過地說明了這一點嗎——在所有影響我們行為的因素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
  “最厲害的就是習慣。”請千萬別疏忽了這句話。因為世界上每個人都最關心自己的命運和前程。而命運當然是由你的行為造成的——好的行為,造成好的命運;壞的行為,造成壞的命運。而現在我們清楚了,習慣是影響我們命運諸因素中“最厲害”的一種。既然如此,那你我從今往後怎麽還能對這兩個字聽而不聞、視而不見、漠不關心,不給以足夠的重視呢?按說我們應該將其放在首位才明智啊!否則我們何談對自己的命運負責呢?而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命運都不負責任,那又何談其他呢?“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我們老祖宗幾千年前就留下的諄諄教誨,而如果我們現在連最基本的“修身”都不去做,那又何談“齊家”、“治國”、“平天下”呢?


對“最厲害的就是習慣”的質疑


  我們前麵談及了第一卷羊皮卷中的一個重要論斷:在影響我們行為的諸因素中,最厲害的便是習慣。由於這一論斷對我們人生太重要了,因此我們必須加以質疑,否則會貽誤自己和他人。
  那實際情形是否確實如此呢?
  經過認真探索,我發現,實際情形確實如此。對此容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麵加以闡述:
  成了習慣,觸發時通常沒有中間過程
  如果你仔細思考,是不是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一旦某種行為成了習慣,觸發時通常沒有中間過程。
  實際上我們從剛才足球門將的故事中已經看到了這一點——由於他過於熟練那一整套動作,結果竟做出了那樣不可思議的事。這原因何在?顯然不在別處,而在習慣。由此可見,某種東西一旦成了我們的習慣,它就會不經我們的意識、越過我們的意識,立即產生相應的行為,這之間常常連起碼的緩衝、過渡、中間過程都沒有。
  這就是習慣的厲害了,它竟能越過我們的意識自行其是、自作主張、為所欲為,連一聲招呼也不打,就直奔它的主題和目標而去。因此一旦成了習慣,結果幾乎就隻能是必然。
  我們人類的行為大部分是習慣性的
  如果再仔細觀察,我們就會發現,人類的行為大部分是習慣性的,這也是習慣的厲害之處。
  比如說話,你的語速、語調、抑揚頓挫,甚至你慣用的口氣等都可以說是習慣性的,是帶有你強烈的個性特點的。因此別人一聽,就知道是你在說話,而不是其他人在說話。
  再比如走路:你的步速、節奏、力度、模樣,是外八字還是內八字、是挺胸抬頭還是彎腰駝背,甚至你走路時是前腳掌用力還是後腳掌用力、是鞋前跟磨得厲害還是鞋後跟磨得厲害等,這些幾乎都是習慣性,是帶有你強烈的個性特點的。
  如果再仔細想想:
  我們如何發問、如何思考、如何激動、如何生氣,甚至生氣時如何拉開序幕、如何漸入高潮、如何自下台階等,這一切似乎也都是習慣性的,各有其特點、各有其模式(當然,以上種種都含有若幹先天的因素,但主要是由後天不同環境所形成的不同習慣所致)。
  據說對於一個抽煙的人,如何抽煙、如何吐煙圈、吐出的煙圈是何形狀等,這種種也幾乎都是習慣性的。而正因為此,日本警方在5、6年前還成功抓獲了一個潛逃了30年的恐怖集團女首犯。請看如下報道——《容貌易改,習性難變》:
  日本警方10月8日在日本西部一個小城的旅館中逮捕了潛逃了30年的重信房子。
  為了捉拿這個創建了日本恐怖主義組織——“赤軍旅”及其軍事組織“赤軍”的女人,日本警方費盡了心血。但是,有誰知道,重信房子竟是由於她抽煙時的一個小習慣被警方認出而被捕的。
  據說,55歲的重信房子年輕時非常漂亮,可經過幾十年的滄桑,容貌已今非昔比。但容貌易改,習性難變,重信房子非但依然抽煙,而且還能吐出完整的煙圈,如同吸煙鬥一樣。而就是這樣一個看來毫不起眼的小習慣,使警察終於認出了她來……從以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人類的行為大部分是習慣性的,這應該毋庸置疑!既然如此,習慣之厲害也就可想而知了。順便說,你剛才之所以能看到這條趣聞,實際也緣於習慣——因為我有剪報的習慣。
  習慣是我們人類大腦最優秀的軟件
  經過深入思考,筆者還發現,習慣竟是上帝為我們人類大腦——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硬件特地精心配置的最優秀的軟件(當然是指好習慣而非壞習慣),如果這一點沒有錯的話,那我們就更知道習慣的厲害了。
  對此我們先來研究一例——2004年雅典奧運會最後一場中國女排與俄羅斯女排的殊死搏殺。
  你思考一下,如此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激戰,女排姑娘們絕大部分動作——接、傳、扣、殺、彈、跳、騰、躍都是下意識的、是潛意識決定的。因為在如此快如閃電的拚殺中,就絕大部分動作而言是根本不可能有時間去思索的。在同一刹那,既有頭的仰合、又有腳的跳躍、還有手的接應、更要有全身所有器官的高度協調配合。光靠我們即時的意識,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必須靠平時長期刻苦訓練所形成的下意識和潛意識動作。
  那這種下意識和潛意識動作是什麽呢?
  當然就是她們長期刻苦訓練所形成的習慣。而這些習慣的形成過程和性狀與電腦軟件的研製過程與性狀又是何其相似:習慣要逐步養成,電腦軟件也要逐步研製而成;習慣養成後,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軟件研製成後,會置入我們的電腦;習慣在一定條件下會自動自發、悄無聲息地發揮作用,電腦軟件也會在一定條件下悄無聲息、自動自發地發揮作用……
  想到此,筆者不禁要問:如果上帝為我們這個世界創造的最優秀的硬件是我們人類的大腦,那上帝是否會忘記去為這個最優秀的硬件配置最優秀的軟件呢?如果上帝沒有忘,那這種最優秀的軟件又是什麽呢?
  筆者斷言,與我們大腦匹配的這種最優秀的軟件不是別的,就是習慣。或者說,習慣起碼是其中的翹楚者。
  如果筆者以上斷言並不過分的話,我們是否又看到了習慣之厲害的又一側麵——試想,比爾·蓋茨因為為電腦硬件配置最優秀的軟件而成為世界首富,那如果我們終生孜孜不倦地為我們的大腦——這個世界上最優秀的硬件去配置各種最好、最卓越、最優秀的習慣軟件,那我們的人生又將是一種何等璀璨的情景啊!
  綜上所述,對影響我們人類行為的諸因素中,“最厲害的就是習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它影響和支配著我們絕大部分行為;它一經形成,便會直接產生相應的行為結果,沒有最起碼的中間過程;它更是上帝為我們大腦這個最優秀的硬件特地精心配置的最優秀的軟件。既然如此,我們還能輕視它、小看它、忽視它和對它漠不關心嗎?


“廣義習慣”的提出


  說到此,我們前麵所談的“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實際上就在眼前了,但為了讓這種破解之道對你的人生產生更加不可思議的巨大力量,在我將其最後揭曉之前,請你再與我一起先去解開一個疑團。我相信,一旦這個疑團解開,你的眼前就會一片豁亮了。
  這個疑團是什麽呢?
  這個疑團便是當初我們一聽到那個隱藏的、隻有“曆史上寥寥無幾的智者”才能領悟到的成功秘密是“習慣”時,所不約而同產生的疑惑。
  那為何我們內心都會不約而同地產生這種疑惑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在我們心目中,一想到習慣,自然就會想到“早晨起來要刷牙,飯前要洗手,不要隨地吐痰,不要亂扔紙屑”之類。而在我們看來,這些習慣固然重要,但再重要,總不至於是隻有“曆史上寥寥無幾的智者”才能領悟的成功奧秘啊!
  是的,這就是我們共同的疑惑所在。如今,一想到“習慣”,一談到“習慣”二字,幾乎每個中國人都會這樣理解,這也無可厚非。
  即使打開我們最權威的《現代漢語詞典》,對“習慣”二字,也基本上是這樣解釋的:
  長時期養成的不易改變的動作、生活方式、社會風尚等。也就是說,“習慣”二字就個人而言,主要是指長期養成的、種種不易改變的“動作”和“生活方式”。
  那這兩個字在西方最具代表性的美國又作何解釋呢?
  我從一本來自美國的暢銷書——《習慣的力量》中看到了對“習慣”二字的如下解釋:
  1?一種重複性的、通常為無意識的日常行為規律,它往往通過對某種行為的不斷重複而獲得;
  2?思維和性格的某種傾向。同時,在《美國傳統詞典》中也對“習慣”一詞做了這樣的解釋,即一種習慣性的態度和行為。
  讀到這兒你一定恍然大悟了吧?原來東西方對“習慣”二字的理解是不一樣的,是有極大差異的——我們所理解的習慣,主要是指各種習慣性的動作和生活方式,而西方所理解的習慣,則幾乎涵蓋了我們人類的各種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質——各種習慣性的行為、習慣性的態度、習慣性的思維方式、習慣性的性格傾向等。
  對此,又一本來自美國、風靡全球的超級暢銷書《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也印證了這一點。據我所知,這七個習慣世界500強都在爭相學習;更有人說,強盛的美國,就是由一大批高效能的人士組成的。
  那這七個能使人變得高效能、甚至能使一個國家變得強盛的習慣究竟是什麽呢?
  它們是——
  積極主動、明確目標、掌握重點、利人利己、設身處地、集思廣益、綜合平衡。
  按我們理解,以上這些哪是什麽“習慣”啊?!它們既不是什麽習慣性的“動作”,也不是什麽習慣性的“生活方式”,分明是一些作為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原則、美德、態度、方法,而這些怎麽能稱其為“習慣”呢?可人家卻堂而皇之地將這些全都稱為習慣,統統稱為習慣。
  這當然也無可厚非,因為人家對“習慣”的定義便是如此,這是全社會約定俗成的。
  現在看來,我們當初的疑惑終於找到了症結所在——原來我們東西方對“習慣”二字的定義是不同的、是有著巨大差異的。
  那怎麽去彌合這條東西方的鴻溝呢?我們碰到的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而當今時代,又是一個正在向世界一體化迅猛發展的時代,這條鴻溝不彌合,將會產生許多歧義。
  有鑒於此,經過反複思考和研究,筆者提出了一個“廣義習慣”的概念,試圖來解決這道難題。所謂“廣義習慣”,是指長期形成的、不易改變的各種人的基本素質——如各種習慣性的動作、行為、態度、思維方式、生活方式、情緒模式、性格傾向等。一句話,它是指我們在後天生活中“習”而成“慣”的種種個性特質。
  “廣義習慣”的提出,對我們有諸多益處:
  第一,它包容和涵蓋了東西方對習慣的理解,能有效地彌合雙方對習慣理解的鴻溝。
  第二,它使“習慣”二字又回歸到了它的本義——“習慣”,“習慣”不就是“習”而成“慣”的意思嗎?既然各種動作能“習”而成“慣”、各種生活方式能“習”而成“慣”,那為什麽各種行為、各種態度、各種觀念、各種原則、各種美德、各種思維方式、各種情緒模式、各種性格傾向等就不能“習”而成“慣”呢?
  第三,它使我們的思路一下子變得十分簡單明了了:既然習慣囊括了我們人生幾乎所有最重要的後天特質,那我們就一定要有意識地下功夫,將這些特質一一化為習慣。由此,我們的人生之路,我們的自我修煉、自我成長、自我超越、自我突破之路也就變得十分清晰了。


“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


  實際上落筆到此,關於“知道文化”的破解之道已經水到渠成了。
  我們能用什麽利器來破解這“知道文化”呢?
  顯然是用“習慣”——用“廣義習慣”,用隻有“曆史上寥寥無幾的智者”才能領悟到的這種“廣義習慣”。
  因為很顯然,當我們抓住了“廣義習慣”所涵蓋的各種決定我們命運的最重要、最基本的特質,當我們下功夫去將它們一一化為自己的習慣,這些特質就會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我們的血液裏,滲入到我們的細胞內,化入到我們的生命中。而到了此時,“知道文化”也就不攻自破了。因為既然成了習慣,你就一定會做到、必然會做到、肯定會做到。試想——
  倘若終生學習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時時學習呢?
  倘若積極心態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情緒高昂呢?
  倘若鍛煉身體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時常鍛煉呢?
  倘若愛人如己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慷慨熱情呢?
  倘若做事認真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凡事負責呢?
  倘若清正廉潔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為官清廉呢?
  倘若專心致誌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讀書用功呢?
  倘若觀賽禮儀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文明看球呢?
  倘若遵紀守法已成了你的習慣,那你怎麽能做不到奉公守法呢?
  倘若企業優質產品、優質服務所需要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種規範、每一種量化標準成了每個員工的習慣,那我們怎麽能做不到顧客滿意、社會滿意、老板滿意、員工自己也滿意呢?
  ……總之,“知道,更要做到”。當我們把我們所知道的各種最重要的觀念、原則、美德、態度、方法都化為習慣,我們就不僅“知道”,而且一定會“做到”,必然會“做到”,肯定會“做到”。這是習慣的各種基本特性所產生的必然結果,也是本書所提出的最核心的理念。
  也許你難以置信,但如果你翻開我們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你便會發現,原來這還是我們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結晶。


請允許我引經據典


  “知道,更要做到”: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結晶
  “知道,更要做到”——架起“習慣”之橋,使我們從“知道”的此岸,抵達“做到”的彼岸——這是我們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結晶。對於這一點,你聽了也許會瞪大眼睛驚呼起來——這可能嗎?
  是的,聽到此,你很可能會難以置信。但請你相信我此時對你的一片摯誠。因為作為一個年已花甲的長者,我沒有必要在你麵前將一樣東西無限地誇大、拔高。
  為了讓我們對這個事關重大的社會問題有一個最懇切的探討,請允許我引經據典,從以下幾下個側麵一一加以闡述。我相信,當你耐心看完我的闡述,一定會有一種茅塞頓開之感,並會從內心深處確信我所談的一切對你人生的價值。


人類先知最富睿智的箴言


  為了與你一起來探討這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人類的一些先知們在這個問題上最富睿智的箴言。
  還記得我們儒家經典最有代表性的《論語》開篇第一句說的是什麽嗎?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看,這儒家經典開篇第一句就出現了一個“習”字,就在強調“習”的重要和意義。而如果我們細細品味,這“習”不就是“學習”的“習”嗎?
  那我們老在說“學習”——企業要成為學習型企業,城市要成為學習型城市,國家要成為學習型國家——那究竟何為“學習”呢?
  以上這句出自我們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教育家孔子之口的經典名言,不就再清楚不過地告訴了我們——所謂“學習”不是指別的,而是指“學”了還要不斷“習”、時時“習”。因為隻有不斷“習”,才能溫故知新;隻有時時“習”,才能熟能生巧;而對許多其他東西,也隻有不斷“習”、時時“習”,才能“習”而成“慣”,才能變“知道”為“做到”。
  可我們目前有多少人在“學而時習之”呢?依我之見,我們幾乎大部分人都把“學習”兩字的本義給忘記了。學而不習、知而不踐、說而不行、言而不信,反倒成了時尚。
  我們再來看看總結了我們幾千年文化的《三字經》開篇第一句又是如何說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三字經》開篇第一句也不約而同地出現了一個“習”字,也在強調“習”的重要和意義。那這裏的“習”是何含義呢?如果說《論語》中的“習”還有溫故知新、熟能生巧的含義,那這裏的“習”顯然就完完全全是指“習慣”了。它分明就在告訴我們:我們人性原本是善的,先天的個性雖有差異,但總體差異並不是很大;而到了後來,我們人與人之間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異,也就差在這後天所養成的各種不同習慣上。
  是的,我們人與人之間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就差在這後天的習慣上。而正因為此,在《兒童教育就是培養好習慣》(由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孫雲曉和著名心理學家張梅玲教授聯合主編)一書上,你竟還能看到世界行為心理學鼻祖華生如下的一段經典名言:
  給我十來個健康的嬰兒,形體良好,並在我自己獨特的世界裏讓他們長大,我擔保隨便從中挑選一個,就可以把他訓練成我可能選擇的任何類型的專家——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巨賈,甚至乞丐和大盜,而不管他的天分、傾向、能力、職業和他祖輩的種族是什麽。這位心理學大師的這段名言是否需要商榷,我們姑且不論。但如果他真要去實施,他將從何著手呢?毫無疑問,他一定會從習慣著手。而環顧我們四周,實際情形不正是如此嗎?不同的環境,養成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性格,從而帶來不同的命運。關於這一點,哈佛曆史上、也是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就說出了下麵膾炙人口的經典話語:
  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
  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
  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而古希臘幾乎最富盛名的哲學家亞裏士多德則在2000多年前就說出了這樣一句充滿睿智的話:
  人類的行為總是一再地重複,因此,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應了以上箴言,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則諄諄教誨我們:
  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隻有熟練得成了習慣,才能一輩子也用不盡。


誰是美國曆史上智慧和財富的代表


  為了進一步引經據典,為你闡述那個重大的社會問題,我特別想介紹一位代表了美國智慧和財富的典型人物。
  在美國短短幾百年飛速發展的曆史上,究竟是誰代表了他們的智慧和財富呢?
  據說當年在為100美元麵值的美鈔選擇頭像時,人們便碰到了這個問題——100美元是美鈔的代表,因此他們必須在美國曆史上選出一位在智慧和財富方麵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經過精心挑選,人們選中了本傑明·富蘭克林(1706~1790年)。
  那為何人們選中本傑明·富蘭克林作為美國智慧和財富的化身呢?
  這就要談到他傳奇而又輝煌的一生。
  本傑明·富蘭克林年少時隻讀了兩年書便輟學去當了學徒。那麽,這個學徒出身、隻讀了兩年書的年輕人,在美國這樣一個崇尚自我奮鬥的社會裏,最後究竟成就了什麽呢?
  他是個享譽世界的偉大的政治家,美國獨立戰爭的主要參與人和《獨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
  他是個享譽世界的偉大的科學家,是他揭開了雷電之謎並發明了避雷針,被歌德稱為“第二個普羅米修斯”,被後人頌為“電學中的牛頓”。
  他是個享譽世界的偉大的慈善家,是他出資建立了美國第一個公共圖書館,還襄助創辦了美國著名的賓夕法尼亞大學。
  此外,他還是個作家、畫家、外交家、哲學家,還自修了法文、拉丁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
  在1790年,84歲高齡的他,因患肌膜不幸去世後,當時美國最著名的詩人菲利普·弗瑞諾用這樣的詩句悼念這位不朽的世界偉人:
  帝王們輾轉衰落於塵埃,
  尋找一個繼承者輕而易舉;
  舉世無雙的富蘭克林啊,
  卻又有幾人可與您匹敵!
  你橫掃了暴君的颯颯威風,
  讓九天的怒雷遠遠回避!讀到這兒,你也許會驚歎:一個學徒出身、隻讀了兩年書的年輕人,何以能使自己的人生如此輝煌?!
  這個謎在富蘭克林至今仍暢銷不衰的自傳中得到了揭示。
  原來,年輕時的富蘭克林盡管是個學徒,而且隻讀了兩年書,但他卻刻苦自學、嗜書如命,並強烈渴望著成功。
  渴望成功,他便開始研究各種成功人物,試圖從中找出成功的奧秘。
  他發現各種成功人物之所以成功,最關鍵的是他們都有完善的人格。
  深入研究後他發現,完善的人格應包括13種美德:節製、寡言、秩序、決心、節儉、勤奮、誠懇、公正、適度、清潔、鎮靜、貞潔、謙遜。
  進一步研究之後他又發現,光知道這13種美德,還遠遠不夠,正如他在自傳中所說:“僅僅是抽象地相信完善的人格的價值,還不足以防止過失的發生。壞的習慣必須打破,好的習慣必須培養,然後我們才能有希望使自己的言行舉止始終如一、堅定不移。”
  於是他開始了一種由他自創的獨特的自我修煉:
  我自己製作了一個小本子,每一項美德占據一頁。每一頁用紅墨水劃成7行,一星期當中的每一天占一行,每一行上注明代表禮拜幾的一個字母。我用紅線把這些直行劃成橫格,在每一條橫格的頭上注明每一項美德的第一個字母。在這橫格的適當直行中,我可以記上一個小小的墨點,代表在檢查當天的該項美德時所發現的過失。
  ……而為了督促自己和激勵自己去做到這種嚴格的自我修煉,他在那本小冊子上還引用了一句名言作為座右銘,以鞭策自己:
  我要堅持到底!
  若是上蒼有靈,上帝必然喜歡美好的德行;
  而上帝所喜歡的人必然幸運。他還寫了一篇短短的祈禱文,置於小冊子前麵,每日必讀:
  啊,全能至善的上帝,慈悲的天父,仁慈的指路人!增添我的智慧,使我能夠看清我真正的利益。加強我的意誌力,使我能夠執行智慧的命令。接受我對您其他子民的衷心的服役,作為我對上帝不斷福佑我的惟一可能的報答。就這樣,經過日複一日、月複一月、年複一年的刻苦修煉,那13種美德後來真地變成了他的習慣,由此便奠定了他一生成功的基礎。在他79歲高齡時,他寫了整整15頁紙,記述了他的這一項偉大發明,因為他認為自己的一切成功與幸福皆受益於此。
  富蘭克林在自傳中寫道:
  “我希望我的子孫後代能效仿這種方式,有所收益。”這就是代表了美國智慧和財富的本傑明·富蘭克林的經典故事。聽了以上故事,你有何感想?對於“習慣”二字的認識,你是不是又上了一個新的台階?


對宗教千古價值的追問


  領略了本傑明·富蘭克林的成功之道,我還有個重要的問題想與你探討。
  你知道在我們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上,哪一種文化現象有著最頑強的生命力和最巨大的影響力?
  對於這個問題,我相信,你稍加思考,便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宗教!
  的確,是宗教,一點都沒有錯。請問,世界上有哪一種文化現象能像宗教那樣,生命力如此頑強、竟能綿延數千年而依然長盛不衰呢?有哪一種文化現象能像宗教那樣,至今仍對我們這個世界有著如此巨大的影響力呢?
  可一提起宗教,我們會將其與迷信、愚昧、教條等聯係在一起,但如果它確是如此、僅僅是如此,那又如何去解釋它如此悠久的曆史和如此巨大的影響呢?
  以上便是久久縈繞於我腦海的一個困惑,我對此百思不得其解。
  但冥冥中有一點我確信:宗教一定有其價值所在!否則,它的影響怎麽會如此深廣,以至許多盛世皇帝、科學巨匠、世紀偉人都曾對它俯首稱臣、頂禮膜拜呢?
  那如果宗教確有其價值,其價值究竟何在呢?
  你也許難以置信,經過我久久的思考,我發現有著如此頑強生命力和巨大影響力的宗教,其核心價值之一,竟然也是“習慣”!
  你聽了一定又會驚呼起來:這怎麽可能?
  的確,對於這個結論你聽了一下子肯定難以接受。那就請你循著我的思考,與我一起做一次思想之旅吧。要知道,在“文革”那個年代裏,我曾經也是個把宗教貶得一無是處的人。
  偷偷自學
  許多年以前,在我與愛人結婚後,我便進入了一個伊斯蘭家庭。因此我對宗教真正的思考,可以說是從進入這個家庭開始的。
  進入這個家庭後,對伊斯蘭教自然也逐步接近了。接近的結果是,我對它的好奇心越來越大,隨之,困惑也越來越多。
  你一定知道,在所有的宗教中,伊斯蘭教幾乎是“清規戒律”最多的一個。而正因如此,我愛人不希望我在她家裏多問,生怕我“問”出什麽。可我這個人偏偏是個又好奇、又好問的人,這下麻煩就大了。於是,我隻能轉入“地下”,偷偷“自問自答”式地自學起來。
  沒想到我這種“自學”還真管用,其結果讓我大開眼界、大長見識。
  對每天五次禮拜的困惑不解
  我對伊斯蘭教的一個巨大疑惑,便是它每天的五次禮拜。
  不知你是否知道,最虔誠的伊斯蘭教徒每天從早到晚要做五次禮拜(當然,禮拜會因人、因時、因事而有一定的靈活性)。這“五拜”名曰“晨、晌、晡、昏、宵”,時間是因季而變的(如2005年6月19日,這“五拜”的時間分別是早晨4點、中午1點、下午6點、黃昏7點40分、晚上9點30分)。如果有條件,這禮拜通常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做。到了清真寺後,首先要 “淨身”。所謂“淨身”,就是用特殊的器具虔誠地洗手、洗臉、洗腳等。淨完身後便進入大殿做禮拜。禮拜過程又十分嚴格,怎麽站、怎麽立、怎麽跪、怎麽拜、怎麽男女分列,甚至連怎麽朝向都有講究,必須向西,因沙特麥加(穆罕默德的出生地)在我國西方。
  聽到這些,你一定會想:這不是再典型不過的形式主義、繁瑣哲學嗎?
  是的,當初我嘴裏不說,可心裏也是這樣想的。
  但沒想到,後來的一本書從根本上動搖了我,使我覺得有必要去重新認識宗教。


對宗教的再認識


  這是一本名為《從穆罕默德到伊斯蘭教》的書,是我和愛人到銀川最大的清真寺參拜時買的。沒想到正是這本書,揭開了久久縈繞於我腦海的疑團。
  因為我萬萬沒有想到,在我們看似種種繁雜的形式、教條背後,竟有著如此厚重的文化積澱。
  還是讓我們來看看那本書中對每天五次禮拜的種種是如何解釋的吧:
  每次禮拜,最多需時一刻鍾。
  如果我們在每天工作告一段落之後,到拜堂裏做片刻的休息,便能調節我們的疲勞,使我們的精神得以安適、舒暢、煥發、恢複,還可以徹底反省自己的行為,以求人格道德進修一步。
  我們禮拜的時候,周身各部都循環動作,像柔軟體操一樣,對我們的體格鍛煉有極大的幫助。
  禮拜有法定的有效時間,不得無故提前或延後,這是為了養成我們遵守時間的好習慣。
  禮拜有晨禮,我們可以吸收新鮮空氣,策劃一天應做的事;還可以讓我們養成早起、做事有步驟的好習慣。
  禮拜時,大家自動地排隊,站立不許說話、喧嘩、騷亂,這可養成我們團結一致、步伐整齊、循規蹈矩的好習慣。
  禮拜時,必“拜主猶見主”,不麻痹、不苟且、不欠損、絲毫不錯,這養成我們誠實、認真、全神貫注、目標專一的好習慣。
  禮拜時,男女、小孩各分一班,同拜一個真主,毫無軒輊,這養成我們分工合作、一律平等的好習慣。
  禮拜完結,必須共同祈禱,這養成我們工作有始有終、有辛苦才有收獲的好習慣。
  ……看到這兒,這古老宗教的神秘麵紗已經被撩開了。我想,你會和我一樣,第一次對它有了一種嶄新的認識:原來在這種種我們難以理解的形式背後,都有各種極為重要的價值,而且這些價值幾乎都有著同一指向。
  這指向是什麽呢?
  這指向不是別的,顯然是 “習慣”——即通過種種看似繁雜的形式,將各種對我們社會、對我們人生最重要、最有益的美德逐步化為每一個、甚至整個社會的“習慣”!
  對此,隻要我們再看看那書上對禮拜前何以要“淨身”的解釋,我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就會更清楚了:
  我們洗手的時候,便想到要戒絕偷盜、賭博、殺人、放火,而要使用雙手勞動生產、仗義疏財,去做好事;
  我們洗臉的時候,便想到要戒絕幹一切不要臉的事,以顧全“人”的臉麵;
  我們洗腳的時候,便要想到戒絕走邪路、為罪惡費力,而要走正路……讀到這兒,你是否已經徹底明白了——原來這伊斯蘭教禮拜前之所以要洗手、洗臉、洗腳,實際上是要通過這種形式,確保你每禮拜一次,必想到要做好事、顧臉麵、走正路。而這樣的結果,一天五次禮拜,你就必會想到五次;那一百天呢?必想到五百次;一千天呢?必有五千次。試想,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其不可思議的威力不就逐步顯現出來了嗎?——這做好事、顧臉麵、走正路的美德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在潛移默化中變成了你的習慣,化為了你生命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我們再想一下,倘若我們不是用這樣的辦法,而隻是簡單地告訴一個年輕人:“你應該顧臉麵。”他當時也許會答應得很好,但一轉身,就可能又去做那些不顧臉麵的事了。
  由此,我們難道還懷疑我們先人的超凡智慧嗎?他們真可謂是一些先知先覺、大智大慧、超凡脫俗的人。因為道德的教化、習慣的培養,尤其是種種惡習的攻克,對於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社會、每個時代都是難題,有的甚至是束手無策的難題。但這些宗教家們以他們的大智大慧為人類找到了種種行之有效的破解之道,而且這些破解之道又經受了千百年曆史和千百萬人的檢驗。說到此,我們難道不應該對他們肅然起敬嗎?而再聯想到他們為此所遭受的巨大磨難,所忍受的巨大苦痛,所付出的巨大的犧牲,我們難道不應該對他們由衷地崇敬、崇拜嗎?而也許正因為此,所謂“信仰”就是——對某種宗教和某種主義信服、崇拜而奉為言行的準則。
  也就是說,揭開宗教信仰神秘的外紗,我們發現宗教信仰雖緣於我們對那些宗教家們的“信服”和“崇拜”,但最終還是要落實到我們每個凡人的言行,即落實到我們每個人、每一天的每一言、每一行,落實到我們要把各種最重要的準則化為我們日常的言行習慣。這裏的奧秘當然十分顯見,因為各種有益而重要的言行準則,隻有通過各種有效的手段,千方百計地化為我們的習慣,我們才能不僅“知道”,而且必定“做到”、一定“做到”、肯定“做到”。否則,如果光“知道”而做不到,一切豈不枉然?
  而當我們再聯想到各種宗教都強調要“修煉”,都強調要戒這、戒那,都強調要信徒不斷“念經”、“祈禱”、“做禮拜”,我們對宗教的核心價值之一就理解得更清楚了:它就是要千方百計地通過育成“習慣”、養成“習慣”以使我們實現——“知道,更要做到!”
  綜上所述,如果說宗教確是我們人類幾千年文明史上一種生命力幾乎最強、影響力幾乎最大的文化現象,如果說它的核心價值之一又確是通過習慣之橋來達到我們“知道,更要做到”的核心理念,那我們完全可以斬釘截鐵地說:我們的這一理念絕不是無源之水,而是來自我們先祖的偉大實踐。它是我們人類幾千年文明史的智慧結晶!


挖掘你的無限潛能


  習慣是綱,綱舉目張:無比神奇的新大陸
  如果你讀到這裏,並沒有因為我以上的絮絮叨叨而離開,那我既要深深地感謝你又要衷心地祝福你。
  因為從現在開始的以下文字,你便能看到,我們所討論的問題絕不是一個單純的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最現實的問題。
  它實際上會影響到你每天的心情是痛苦還是快樂、你的事業是失敗還是成功、你的身體是病弱還是健康、你的家庭是不幸還是幸福,甚至它還會影響到如何實現你的理想、如何達成你的目標、如何培養你的孩子、如何解決你的難題、如何突破你的瓶頸、如何增強你的才幹、如何鼓起你的錢包、如何使你變得更瀟灑、更漂亮、更陽剛、更溫柔、更“酷”、更“靚”、更生機勃勃、更魅力十足、更充滿活力、更陽光燦爛……
   說到此,你也許又要認為這是“天方夜譚”了。
  但我還是要告訴你:不,這不是“天方夜譚”!
  為什麽呢?
  因為道理很簡單,正是借助了“知道,更要做到”這一核心理念,正是借助了我們人類幾千年文明史所凝成的這一智慧結晶,我這個當年在清華園敗得慘不忍睹的人與過去已判若兩人。
  如今的我,老當益壯,老而彌堅,仿佛自己還是早晨8、9點鍾的太陽,仿佛一切才剛剛開始。
  我不僅時常活躍於全國各地的無數會議室、報告廳、大禮堂,不僅能麵對無數熱情洋溢的聽眾激情滿懷、情緒高昂、話語鏗鏘,而且居然還能鐵樹開花,枯枝發芽,以花甲之年在全國幾個領域裏先後獲獎……
  是的,如今的我確實變了,完全變了,變得與過去判若兩人。而我之所以要這樣掏出心來與你交流,是因為我堅信一個事實——
  我行,你也行!我能,你也能!!
  因為我們人類有著無限的潛能,因為你我都有無限的潛能,因為你遠比我年輕。
  試想,一個花甲老人尚能如此,一個靈魂和肉體曾是一片廢墟的人尚能如此,你為何就不能呢?
  當然,你也許會說,你有高學曆,又是名牌大學畢業,所以你行,我不行,你能,我不能。
  但請你看以下事實:
  比爾·蓋茨世界首富,但大學沒有畢業;
  張瑞敏中國經營大師,但高中沒有畢業;
  李嘉誠華人首富,但初中沒有畢業;
  成龍的功夫威振全球,但高小沒有畢業……而本傑明·富蘭克林呢?他代表了美國幾百年曆史的智慧和財富,但他卻連初小也沒有畢業,隻讀了兩年書。
  因此,問題不在學曆、不在出身、不在年齡、不在背景,你完全不必望洋興歎、妄自菲薄。
  要知道,你的基因裏同樣帶著我們人類所有智慧的遺傳密碼,你的身上一定潛藏著上天賜與你的無限潛能。問題在於你能否找到一把鑰匙、一把能開啟你無限潛能的金鑰匙。
  如果你能找到這把金鑰匙,並能在一條紮實可靠的成功之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實踐,那我相信,你也一定會像我一樣,在人生的各方麵都發生驚人、甚至是不可思議的變化。
  因此,在這一章裏我不準備談古人、談洋人、談名人、談偉人,我隻準備談一些我這個曾一敗塗地的人如何發現自己的潛能、如何去打開自己的潛能寶庫的真實故事。


她行,我為何就不行呢?


  我給你說的這個故事,緣於2004年春《北京晚報》的一篇不長的報道:
  昨天,家住南京市中央門五百村104歲的老壽星郭彩如,向外界鄭重宣布:她將從2005年4月1日開始,直到2008年北京奧運會召開,在南京、上海、北京、天津、武漢等大城市設立巡演擂台,接受75歲以上老人的挑戰,不論男女,更無國界限製。比賽內容包括太極拳、太極劍、功夫扇、八段錦、十八法等競技健身項目……她將通過比賽,以武會友,並從中挑選出全球2008位100歲以上的健康老人相約2008年奧運會,為奧運加油!看完這篇報道,我深深地被這位104歲老人的精神所感動。但最使我感動的還是這篇報道所附的照片。照片上這位104歲高齡的老人居然還能英姿颯爽地雙腿劈叉,這真使我驚歎不已。我當時想,這老人的一身絕技一定是自小練就的,尤其是這劈叉,不自小練,常人根本就不可能有此功夫。
  但不料就在這以後,我在中央電視台《夕陽紅》欄目中看到了一期這樣的節目:一幫大連的60歲左右的老太太要到澳大利亞演出,其中有一個劈叉的舞蹈動作難度較大,許多人都會了,但其中一位就是不會。怎麽辦?她隻能獨自刻苦練習。沒想到,一個多月後,她居然也行了。
  這個節目對我內心觸動很大,因為它徹底破除了我心中的迷信,說明劈叉這種高難度動作我們常人完全能做到。你想,我們年齡相仿,她行,我為何就不行呢?
  於是,決心向自己挑戰,看看我這個老胳膊、老腿的人能否也練就這劈叉。為安全起見,我特地請教了我家樓上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的健美操教練。她告訴我,不要勉強,一點點謹慎地練,不僅沒有問題,還有不少好處。聽她這一說,我信心就更足了。
  就這樣,我這個年屆花甲的老人真地開始上路了。我知道讓自己實現這一目標,隻要設計出一個容易做到的習慣就可以了。因為一樣東西一旦形成了習慣,就一定會天天做;而天天做的結果,就是慢慢便會水滴石穿、水到渠成。
  那我具體設計了一個什麽習慣呢?
  我要求自己從某一天開始,按照當時所劈的程度(開始當然劈不開,兩腿肌肉是僵硬的),隨著我默念的指令自然往下劈,不要有任何的勉強,完全順其自然,指令念畢,我當天的訓練也就結束了。
  我默念的是一個什麽指令呢?非常簡單,就是以極快的速度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一直念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因為速度極快,因此累計時間不過20秒或者30秒。
  那這樣做的結果如何呢?當天我能劈開的幅度當然微乎其微,但我相信習慣的威力,隻要天天做,就會形成習慣;成了習慣,就更會天天做。而這樣日積月累,這劈叉怎麽能做不到呢?別說劈叉,鐵杵也能磨成針!這應該是一個最簡單的道理。
  就這樣,幾個月以後,這劈叉我真地輕而易舉地做到了。而如今,每當我演講中表演完劈叉,全場都會驟然響起驚歎不已的掌聲。但我卻知道在這掌聲背後,與其說是毅力的價值,還不如說是習慣的力量。可以說,是一個簡單易行的習慣,使我從“知道”變成了“做到”,將平凡化為了神奇。


神奇記憶術


  我上麵講的故事,如果有興趣,你也一定能做到。為了讓你對此有更大的興趣,讓我再給你講一個類似的故事。
  這次的故事是關於神奇的記憶術,由於它涉及一些專門的技巧,因此我會說得更加詳細些。
  關於記憶術,你一定會極感興趣,我們從小到大有多少東西要記憶啊!而假如你是個學生,過五關斬六將都要靠記憶。也許正因為此,人們往往會把記憶力的好壞,看成是人聰明與否和有沒有前途的重要標誌。
  可你是否知道,在你的無限潛能中,記憶力是一種特別值得開發的潛能,因為它的潛力實在是太大了。對此,我隻要舉一個發生在我身上的近乎神奇的記憶表演,你就會看得很清楚了。
  近乎神奇的記憶表演
  2003年春節前,我在北京紅塔禮堂與近千名中小學生中一起,聽了一天的快速記憶課。那天臨下課時,老師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但我心裏清楚,幾乎絕大部分的人,“知道”了,也就“知道”了,不會去“修行”,因此最後的結果,也就是把這“知道”的全還給了老師。而我是懂得如何通過“修行”使“知道”變成“做到”的人,因此回家後我真地認真“修行”起來。沒想到修行了不久,奇跡就在我身上出現了。
  那是大概一個月後,經過不斷練習,我自感記憶長串數字的能力的確在不斷提高,於是有一天,我突然心血來潮,要我愛人寫100位沒有任何規律的數,看我到底能不能記住。記得那天我們是開車去超市,她寫完這100位數後,便進去購物了。而我則坐在車裏,獨自設法去記這100位長數。
  你可以設想一下,我們平時記8位電話號碼也並不輕鬆,但現在卻要記這100位長數,談何容易,更何況我已是花甲之年。
  但沒想到,半小時後我愛人回來,除了一處請她稍加提醒外,我從頭至尾將這100位數全都準確無誤地背了出來。可這還不算什麽,這之後我竟還能將這100位數倒背下來;而更絕的是,後來我請她隨便從中抽出一位,比如“第56位”、“第32位”、“第92位”,我隻要稍加思索,便能準確無誤地予以回答。


奇跡是怎樣產生的


  那這奇跡是怎樣產生的?這100位數我是怎樣記住的呢?
  我具體是這樣記的:
  我先把這100位數10個一行,寫成10行。這應該說不難吧?
  好,現在先看第一行。假設這一行的數字是這樣的:
  6850573413
  如果我能將這10個數以一種極巧妙的方法記住,其餘9行道理豈不相同?
  那我怎麽去記這10個數呢?
  我將這10個數兩兩一組,分為5組,這樣10個數就變成了5個兩位數,即:
  68,50,57,34,13
  好,有了這5個兩位數,我就把它們分別變為5個詞。數字是抽象的,不易記;但詞是形象的,容易記。
  那這5個兩位數我分別將它們變為哪5個詞呢?
  我一看“68”,腦海裏立即會閃出“坦克”這個詞,因為在我腦子裏“68”這個數的代碼(即能代表這個數的一種東西)就是“坦克”。同樣,一看“50”、“57”、“34”、“13”我腦海裏分別就會閃出“周春園”、“林彪”、“非典”、“女巫”幾個詞,因為這幾個詞也是這幾個數在我腦中相應的代碼。
  看到這兒,你也許會好生納悶:這5個數在你腦子裏怎麽會是這種代碼呢?這些代碼究竟是怎麽回事,你為何要為這些數編代碼呢?
  請先別急,我一會兒會好好回答你,因為這是個很關鍵的問題。現在我們先把注意力放在如何設法去記住這5個詞上。
  這些詞相對於那些數,的確形象了不少,但它們是分散的、孤立的,也不容易記。
  那怎麽辦?
  辦法很簡單,我們隻要設法把它們串起來,串成一句有一定邏輯又有些荒誕的話就可以了。因為常識告訴我們,有邏輯的、荒誕的東西是很容易記的。
  於是我們可以把“坦克”、“周春園”、“林彪”、“非典”、“女巫”這5個詞串成這樣一句話(你也可以試著用你的方法串):
  坦克兵周春園對林彪恨之入骨,於是千方百計使他感染了非典,讓他變成了一個麵目可憎的女巫。你看,以上串成的這句話是不是既有些邏輯、又有些荒誕,記起來很容易?也許你隻要默念兩遍,就能深深地刻在你腦子裏了。
  而記住了這句話,一切就好辦了——我們很容易從這句話,依次找出那5個關鍵詞:坦克、周春園、林彪、非典、女巫;從這5個詞,我們又可以很快將它們分別還原為那5個數:68、50、57、34、13;而從這5個兩位數我們又可以將它們很快還原為第一行那10個數,即:6850573413。
  有了上麵那句話,將這10位數從尾背到頭也會變得易如反掌:你看,這句話最後一個關鍵詞不是“女巫”嗎?“女巫”相應的兩位數是“13”,那倒過來豈不就是“31”?同樣,倒數第二個詞是“非典”,“非典”對應的是“34”,那倒過來豈不就是“43”。用同樣方法則這一行10個數從尾到頭的排列就很容易背出來,應該是:3143750586。
  那為何任意從中抽出一位,我隻要想一下,也都能準確回答呢?
  這其實也很簡單。
  比如你問:“第5位是什麽?”
  第5位一定是第3個詞所代表的兩位數的前1位。第3個詞是“林彪”,林彪對應的數是“57”,這“57”的前1位是“5”,則第5位數應是“5”。你看,有多簡單!
  現在你明白這其中的奧妙了吧?而我前麵不是把100位數分成了10行嗎?實際上隻要記住了第一行,記餘下麵9行的道理也完全一樣——將每一行變成一句話,記住餘下9句話不就可以了嗎?
  而如果我們再設法將每句的第一個詞也串起來,串成一句很容易記的話,那我們豈不就很容易從第一句連到第二句,從第二句連到第三句,直至將這100位數整個都有秩序地串起來。
  關鍵的一步
  聽了我以上介紹,你有何感想?是不是感到又新鮮又好奇?但這裏有一個關鍵問題你一定納悶,而且一定會問:剛才第一行那5個數“68”、“50”、“57”、“34”、“13”在你腦中的代碼怎麽會是“坦克”、“周春園”、“林彪”、“非典”、“女巫”呢?
  這的確是個關鍵問題。因為很顯然,如果你腦子中每個兩位數都有其對應的代碼,這些代碼又形象易記,你一見到某個兩位數腦子裏立即能飛速反應出它的代碼,那以上一切豈不就是一件輕而易舉、誰都可以做到的事?
  於是問題的關鍵就是如何做到這一步。這一步做到了,一切就水到渠成;這一步做不到,那一切就隻是枉然。
  現在問題又返回到了我們本書所討論的最核心的問題上了—— “知道”了,但如何“做到”?如果做不到,那知道得再多、懂得再多又有什麽意義呢?
  而我們許多人就是在這一步上給卡住了,而且許多事情都是在這一步上給卡住的,我甚至敢打保票,那天與我一起在紅塔禮堂聽課的近千名小同學,絕大部分也都是在這一步上給卡住了。他們雖然知道了有關記憶的種種神奇,但他們身上卻並沒有產生奇跡。相反,這奇跡卻出現在了我這位年屆花甲的人身上。
  因此,如何從“知道”變為“做到”,這裏是一個關,這裏有一道坎,成功與失敗、快樂與痛苦、富足與貧窮、健康與病弱、圓滿與不幸,往往就在這裏分出了叉路。
  那這奇跡如何會誕生在我這位年屆花甲的人身上的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麵對這個關、麵對這道坎,我有一盞奇妙無比、法術無邊的東方神燈——這神燈便是習慣,它能化為一葉輕舟,載著我很容易從“知道”的此岸,駛向“做到”的彼岸。


我的第一步行動


  因此那天從紅塔禮堂聽完課後,第二天我就開始了第一步行動。
  我知道要達到對長串數字神奇的記憶效果,關鍵是我們前麵所說的代碼。如果所有兩位數都有一個代碼,而且這些代碼都能編得確實很容易記憶,那問題就等於解決了一半。
  於是我開始了第一步行動——為所有兩位數編代碼,目的是使一個個抽象難記的數,變為一樣樣形象易記的東西。
  那什麽東西形象易記呢?
  根據記憶的規律,這樣一些東西是很形象易記的:
  有形狀的東西容易記;
  有色彩的東西容易記;
  有聲音的東西容易記;
  有節奏的東西容易記;
  有動感的東西容易記;
  有性感的東西容易記;
  有次序的東西容易記;
  有邏輯的東西容易記;
  有意義的東西容易記;
  有誇張、幽默、荒誕、驚險、刺激的東西容易記;
  ……根據以上規律,我決定對從1到100的所有數都編碼,因為以上我們談到的兩位數肯定都在這100個數中。但這樣做工作量會很大,會望而卻步。
  怎麽辦?
  這時那盞奇妙的神燈——習慣——就發揮其神威了:我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習慣,每天隻編10個碼。第一天從1到10,第二天從11到20,這樣每天就輕鬆多了,用10天不就編完了嗎?
  因此第一天我就對1到10這10個數編碼。
  那根據以上記憶的規律,‘1’這個抽象的數用什麽作為代表,最形象易記呢?
  “形狀、顏色、聲音、節奏、動感、性感……”我逐一在這些易記的要素中搜索。
  “對了,可用‘樹’來代表。‘1’這個數從形狀看,多像一棵挺拔的樹啊!”
  就這樣第一個代碼我編好了,以後一碰到“1”我就用“樹”來代表(你也可以用你相應更熟悉易記的東西來代表)。
  那“2”呢?
  “‘2’多像在水中遊來遊去的‘鴨子’啊!”
  很快,第二個代碼又編好了——“2”就用“鴨子”。
  ……
  就這樣,第一天用不到5分鍾我就完成了任務。而依靠每天編10個代碼的習慣,我真地隻用了10天,就很輕鬆地為這100個數全都編好了代碼(但在平時運用時,一般會選擇使用兩位數的代碼,因為這樣更容易記憶)。
  談到這裏,有一個問題想順便回答你。你前麵不是納悶過,為何一看到“68”、“50”、“57”、“34”、“13”,我的腦子裏會立即閃出“坦克”、“周春園”、“林彪”、“非典”、“女巫”這些詞嗎?
  知道了以上編碼原理,現在這個謎就可以給你揭開了:
  我們先看“68”為何是“坦克”。
  1968年我們清華發生武鬥,情況非常慘烈。當時我們班同學高晉占是“坦克手”,駕駛著由拖拉機改裝而成的土坦克,在戰場上運送物資。一天,他因事進城,但就在這一天,臨時替他上陣的一位清華同學就慘死於對方的穿甲彈下。要不,我們高晉占那天也就給“壯烈”了。因此用“坦克”代表“68”,我印象會特別深,很難忘。
  我們再看“50”。1950年我大弟周春園出生。我們手足之情,他哪年出生我當然難忘,因此我便用他的名字代表“50”。
  再看“57”。不知你是否知道,文革中林彪為了謀害毛澤東,搞了個臭名昭著的《571工程紀要》,因此“57”用“林彪”代表印象會很深。
  那“34”呢?你看,“34”兩字的讀音,多像那年可怕的“SARS”?因此用“非典”代表“34”,也許再妥當不過。
  那最後一個“13”又何以是“女巫”呢?這道理很簡單,在西方“13”這個數字是不吉利的,許多高樓沒有13層,許多房間沒有13號,因此用“女巫”來代表“13”,自有它的妙處。
  通過以上種種,現在你知道了這編碼是怎麽回事了吧?我相信用這套方法,不出10天,你也很容易給這100位數編上代碼。至於你編的代碼和我是否一樣,那沒有關係,隻要你自己容易記,也就行了。
  以上是聽完課後我所采取的第一步行動。
  我的第二步行動
  有了第一步,我為何還要采取第二步行動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這100個數的代碼我雖然現在都“知道”了,但真正要用的時候我還是沒法“做到”。因為我對它們十分生疏、根本不熟,甚至前記後忘。
  那怎麽辦?
  此時那奇妙的神燈——習慣——又大顯神威了。我又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習慣:每天必須將這100個代碼從頭至尾背一遍,不多不少,就背一遍!
  每天背一遍是什麽概念?就是每天花上兩三分鍾時間。但沒想到,就是這每天兩三分鍾,使這100個代碼在我腦子裏由生而熟,由熟而巧,以至到了後來,我隻要一念數字,其代碼立即會“倏”地一下,條件反射似地在我腦海裏閃現出來。
  而你想一下,當我走完了這第二步,對那100位數的順背、倒背、抽著背不就功到自然成了嗎?平凡不又化為神奇了嗎?我們無限的潛能不又一次得到了不可思議地開發了嗎?!


神奇健康術


  習慣像一盞奇妙的神燈,它能極大地開發出我們的潛能,使我們變有限為無限,化平凡為神奇,將不可能變為可能。而你也許不會想到,正是習慣這一盞奇妙的神燈,能使你我都渴望的健康,也發生奇妙的、甚至可以說是奇跡般的變化。而這一點在我身上體現得再充分不過了。
  你一定很難設想,我當年這個清華園有名的重病號現在是何模樣,但我隻要告訴你一件事,你就會有一個大概的印象,甚至你聽了還會對我羨慕不已。
  那是前幾天,也就是在2005年6月28日晚上,我到我們小區的遊泳池遊泳。那是個頗具現代化的室內遊泳池,泳池長33米,來回66米。你能否猜一下,我這個當年的重病號那晚一口氣在那裏遊了多少個來回?
  “51個”,也就是說我在那裏一口氣遊了51個來回!我是從7點55分下水的(泳池兩頭都有掛鍾),一直遊到10點03分,總共2小時08分,腳沒沾過地。
  這就是今日的我,這個經曆了近10年健康習慣洗禮的我。因為當你真的在運動、營養、心態、預防、治療、保養等一係列環節上養成了眾多習慣,當你真地下功夫通過習慣使“知道”變成了“做到”,你就會一天比一天變得更強健、更有力、更自信。而如今的我,實際情況確實如此。我不敢說自己已是個十足的健康人,也不敢說明天我的健康將會如何,但此刻我要告訴你,借由習慣這盞奇妙的神燈,世界衛生組織關於健康“五快”的標準我幾乎全部具備:
  第一快是“睡得快”。
  “睡得快”我的確是名副其實。用我愛人的話說,我現在是“枕頭一沾就著”。
  第二快是“吃得快”。
  對“吃得快”千萬別誤解為吃飯要狼吞虎咽。吃飯一定要養成細嚼慢咽的習慣,這對你的健康將極為有益。“吃得快”在這裏主要是指食欲旺盛、胃口好。因此用天津話說,我現在是“吃嘛嘛香”!
  第三快是“說得快”。
  在這方麵我應該說的確是很不錯的。我演講時的語速絕不會比你慢多少,而且還從不拿稿,講半天、講一天,能一氣嗬成,還能把大家講得像被打足了氣、充足了電似的。因此我到企業做內訓,老板會特別滿意。
  第四快是“便得快”。
  這“便得快”表示腸胃功能較好。我現在差不多一天一次,進了洗手間,三五分鍾就解決戰鬥,而且顏色和形狀還都比較規範。
  第五快是“走得快”。
  你一定知道我國最著名的健康教育專家洪昭光教授吧?他提出“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運動是步行,最好的藥物是時間,最好的心情是寧靜”。而在這“最好的運動是步行”中,他認為最理想的步行應該是快走。
  知道了這一觀念後,從2003年9月25日開始,我下決心養成了快走的習慣。如今,兩年過去了,快走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我每天快走十二三裏地,還在每天的日記上累積我快走的裏數,爭取到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舉辦時,我能在我們院內用快走完成我那二萬五千裏長征的壯舉(到2005年7月7日,已累計快走13303裏)。借此習慣,“走得快”對我而言,豈不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當你把“習慣”二字認真地用在對你我都如此重要的健康上,當你真的不是在口頭上,而是在行動上將各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化為自己的良好習慣(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在影響人類健康的五大要素中,遺傳因素占15%、社會環境占10%、醫療手段占8%、自然環境占7%,而生活方式則占60%),當你對這一切不僅“知道”而且真地去“做到”,那你的健康狀況怎麽能不大幅度改善呢?你的病痛怎麽能不有效地減輕甚至消失呢?你的情緒怎麽能不因此而越來越快樂、越來越舒爽、越來越振奮、越來越高昂呢?


《一千零一盞心燈》的靈光閃現


  以上我給你談的種種,是否都近乎天方夜譚?而你一定知道,真正的《天方夜譚》是阿拉伯民族的一部巨著——《一千零一夜》的別名。可你是否知道,受此啟示,當年在清華園敗得如此慘不忍睹的我,竟大著膽子,也試著要去創作一部類似巨著?“這不真的成了天方夜譚嗎?”你聽了也許會說。
  是的,我的這個構想確有些像天方夜譚。但請你相信,如今我給你講述時,我的這個雄心早已化為了藍圖,變成了我實實在在的行動。
  聽了我以上這番話,你一定難以置信。如果你確是這樣,那就請你聽我講述一個關於《一千零一盞心燈》的真實故事吧,而且真實到我能追溯到它開始於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甚至是哪一天的哪一時、哪一刻。
  故事之緣起
  那是2000年11月8日6點22分。窗外,萬籟俱寂。我坐在書房靜謐而白晰的燈光下,鋪開了稿紙,拿起了筆。
  是什麽促使我在這個初冬的清晨坐在靜謐而白晰的台燈下,鋪開了稿紙,拿起了筆呢?
  原來就在前幾天,我到外甥女家,她女兒正捧著一本薄薄的小書,津津有味地看著。我拿起一看,是台灣旅美作家劉墉寫的,都是一篇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小巧而精美,抒發著種種的人生感悟。
  “這不正是我一直想寫的那種短文嗎?!”我當時看了幾乎要驚叫起來。因為這許多年來,我腦海裏總有一些火花在閃爍。而每當心中“怦”然一動,我立刻會習慣性地打開筆記本,記下一個小標題,準備在日後寫成一篇短文。沒想到在不知不覺間,我竟積攢起了1062個這樣的小標題(每個小標題我都認真做了編號)。但可惜的是,這些小標題始終沉睡在我的筆記本上,從未被人喚醒。
  那天回家後,我的腦海裏一直在縈繞著一個問題——既然自己正在研究習慣,既然自己被稱為“中國研究習慣問題的專家”,那為何不設法讓自己去養成一天寫一篇隨感的習慣呢?試想,倘若這個習慣養成,那些小標題豈不就會逐漸被我喚醒?更何況有此習慣,以後我就可以隨時捕捉靈感的火花,日積月累,豈不就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
  但每天寫一篇隨感,談何容易!我有這種能力嗎?我有這種精力嗎?我有這種毅力嗎?我有這麽多題材嗎?我寫的這些東西將來能被世人接受嗎?……
  那些天我內心一直在為此激烈地鬥爭著——這習慣我究竟是去養成還是放棄?因為我深知,這習慣一旦下決心開始,那就意味著從今往後我每天要額外地為它付出更多的艱辛、勞碌、思慮、心血……
  但鬥爭的結果,我還是義無返顧地上路了。因為我確信這一習慣對我人生的重大意義,同時作為一個習慣專家,我決不允許自己本身是個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一位哲人不是這樣說過嗎:“構想再好,但1毛錢能買上一打;隻有那些勇於把構想付諸行動的人,才是無價的。”而我就要做這種勇於把構想付諸行動的人。
  ……
  以上就是2000年11月8日清晨那一刻我最真實的內心。就在那一刻我下了最後的決心,決心從那天起,養成每天清晨寫一篇隨感的習慣。而也就在那一刻,我抬頭看了一下牆上的掛鍾,記下了6點22分——這個對我而言將十分莊嚴、神聖的時刻。
  而如今這個時刻真成了我生命中一個莊嚴、神聖的時刻。因為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我養成了一日一文的習慣;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我養成了天天寫作的習慣;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許多思想的火花、靈感的閃光、難以割舍的情愫、已經流逝的往事就像涓涓細流,每天從我筆下汩汩流出……
  《一千零一盞心燈》的靈光閃現
  習慣這東西真是奇妙莫測。還記得當我下決心養成之初,那是何等艱辛,真可以說是咬著牙才堅持了下來。但哪想到這習慣一旦養成,當初的艱辛竟逐步演化成了無窮樂趣。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個又一個的奇思妙想竟不斷地從我的腦海裏跳躍出來,以至弄得我常常興奮莫名、難以自製。
  記得最初我興奮於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現在這一日一文已成為我的習慣。既然這樣,100天豈不就能寫100篇(當然,那僅僅是初稿),1000天豈不就能寫1000篇!
  100天100篇,1000天1000篇!天天寫就會成了習慣,我怎麽就做不到這一點呢?我肯定能做到!而既然我肯定能做到,那積累起來,豈不就是一筆巨大而寶貴的精神財富嗎?!
  就這樣,我每天一篇,每天一篇,內心十分興奮;再聯想到100天100篇,1000天1000篇,興奮中更有不少亢奮。
  但哪知就在這亢奮中,有一天,我腦海裏突然“倏”地一下,閃出個大膽而奇特的想法:
  “西方有部名著叫《一千零一夜》,劉墉有本書叫《點一盞心燈》,那我有沒有可能寫一部書,這部書就叫《一千零一盞心燈》呢?!”
  這簡直是靈光一閃!那天,當腦子裏閃出《一千零一盞心燈》這道靈光時,我眼前猛地一亮,仿佛天地萬物都給照亮了似的——是啊,《一千零一盞心燈》,多響的書名!多亮的書名!!多確切的一個書名啊!!!我每寫一篇,不就是與年輕人的一次交心?每一次交心,不就是點亮年輕人心中的一盞心燈?而如果我用3年時間,真能寫出一千零一篇,那不就是名副其實的《一千零一盞心燈》嗎?
  就這樣,我越想越興奮,越想越覺得有道理,越想越覺得自己值得去為之奮鬥。試想,倘若3年以後,不,倘若10年以後,我真能出一部《一千零一盞心燈》,那多神聖、多崇高啊!簡直神聖、崇高得有些偉大了!而對於我這樣一個當年曾想放棄生命的人來說,還有什麽能比這更有價值、更有意義呢?!
  因此,就從那一天開始,我每天清晨一日一文的勁頭更大了,不管春、夏、秋、冬,不管元旦、春節,不管發燒、感冒,日日不輟、天天不斷,向著那個偉大而神聖的目標挺進。我心中充滿了豪情,腳下充滿了力量!我幾乎每天都能感受到一句箴言的偉大力量——高尚的品質,一旦與堅定的目標融為一體,它的力量就可以驚天動地,勢不可擋!
  是的,正是依靠這種可以驚天地、泣鬼魂的神奇力量,如今,當我向你提筆寫上這些文字的時候,我已經可以驕傲地告訴你:我沒有違背自己的諾言,我沒有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這《一千零一盞心燈》我不僅想到了,不僅說到了,而更重要的是,我真地做到了!因為全部初稿我真地用1001個清晨,一篇不落地完成了。而完稿的日期是2003年8月8日,一個多吉利的日子啊!(如果你有興趣計算一下,從2000年11月8日到2003年8月8日是多少天,那一定不多不少,正好是1001天!)
  以上就是關於《一千零一盞心燈》的真實故事。那一盞盞心燈,記錄著我對人生最深切的感悟和思考,也是我內心深處最真誠的坦露和表白。我多麽希望有朝一日,這一盞盞心燈像一碗碗飽含著我濃濃深情的“心靈雞湯”,能去滋養我們祖國的每一個蓓蕾、每一朵鮮花,去潤澤我們祖國每一顆年輕、稚嫩而又充滿了饑渴的心田!
  為了實現以上宿願,目前我正在對當年的初稿精心修改。我準備一年精心修改出100篇,變成薄薄而精致的一卷,呈現給我的讀者;待10年完成10卷後,再集結成完整的一部,獻給我所有年輕的朋友。現在我對第一卷的修改已近尾聲,初定名為《夢回清華園——〈一千零一盞心燈〉卷一》,因為我在那裏記錄了許多我對母校清華的深情回憶。


《永恒的一刹那》(1)


  在我這《一千零一盞心燈》的真實故事行將結束之際,你也許很想領略其風貌,為此,我特將其中惟一發表的一篇,向你獻上(2001年7月25日發表於《北京青年報》),以供你窺一斑而知全豹。
  可你也許不會想到,我這惟一發表的一篇,不是一篇一般的隨感,竟是一首詩、一首長詩、一首我平生所寫的第一首長詩。而你也許更不會想到,我這平生所寫的第一首詩不僅得以發表,而且居然還在一次全國性的詩歌比賽中得了大獎,還在一次與香港著名歌手張明敏同台演出的萬人廣場晚會上,獲得了爆炸性效果。
  “這簡直又是天方夜譚,怎麽可能?”你也許會這樣想。
  如果你真是這樣,那就請你耐下心來,再聽我講一講關於這首長詩的近乎神話的真實故事。
  你一定還記得2001年7月13日那個永遠難以忘懷的仲夏之夜吧?
  我相信你一定不會忘記。因為就在那一夜,我們全世界的華人幾乎在同一瞬間不約而同地跳躍起來——我們久盼的北京申奧終於成功了!
  再追憶一下那一晚你的狂喜之情吧!再追憶一下那一晚你和你們全家、你們全鄉、你們全城和我們幾乎所有華夏子孫的狂喜之情吧!
  而那晚的我,那晚的我家,何嚐不是如此呢?可以說一直到第二天清晨,當我和愛人一起在院內散步時,我們依然沉醉在這狂喜之中,以至於使我產生了一種強烈的要表達、要傾瀉、要噴湧的感覺,隻是一時還不知從何突破。
  但就在此時,就在這無法抑製的狂喜中,我的腦海突然像閃電一樣,閃出了一道耀眼的光亮——那“一刹那”,也就是薩馬蘭奇拿著那張紙,宣布“北——京——”的一刹那,多罕見、多難得、多經典啊!因為就在那一刹那,我們莫斯科的代表幾乎同時驟然騰起;而那一刹那在我家、在北京、在全國、甚至在全世界,情形不也同樣如此嗎?可以說我們全世界的華人在這一刹那幾乎都同時驟然騰起。而這一切有誰指揮、有誰組織、有誰命令呢?沒有,根本沒有!這一切完全發自內心,發自我們全世界所有華夏子孫的內心!
  就這樣,薩馬蘭奇宣布“北——京——”那一刹那,我越想越覺太激動了。我心裏清楚,剛才腦海那道耀眼的閃光不是別的,是靈感,它已幫我找到了表達我強烈情感的最佳突破口。而我平時就有抓住和記下靈感的習慣。因此那天我散步一回家,就立即找出了紙筆,也不管這紙筆的好壞,就飛速把這靈感——這“一刹那”和由這“一刹那”聯想到的種種記了下來。因為我知道靈感這東西,往往一閃而過,你稍不留神,它就會消失得無影無蹤。
  還記得那天我在紙上淩亂地記下那靈感不久,忽然想起每天清晨的那盞心燈還沒完成。那今天這盞心燈寫什麽呢?思索中我突然像猛醒了似的——既然剛才記下了“一刹那”的靈感,那為何今天不以這“一刹那”為題寫一篇隨感呢?
  說寫就寫,不能耽擱!我的腦子是熱的,要趁熱打鐵!否則,過了幾天,不就涼了;不就會像新鮮的水果、蔬菜,全蔫了?!
  於是我坐在了寫字台前,拿起了筆。由於當時我的大腦還處在狂喜之中、沸騰之中,各種思緒、聯想還在奔湧之中,因此,當我下筆時,筆下竟像是在噴湧似的。結果,我這個從未寫過詩的人,竟破天荒第一次噴出了一首詩,而且是一首長詩。而這首長詩不僅在當時得以全文發表,而且在2005年《北京文學》和北京朗誦藝術團聯合舉辦的全國性的“‘新北京、新奧運’朗誦詩歌有獎征文比賽”中竟還獲得總體第二名、二等獎第一名的優異大獎(請見《北京文學》2005年第七期)。更令我欣喜不已的是,在2005年9月17日內蒙古烏海市舉辦的一場《青春·草原·美文誦讀晚會》上,我自告奮勇親自上台朗誦了這首長詩。那天的晚會主要由三位來自中央電視台的主持人主持,香港著名歌手張明敏也應邀登台。而沒想到在如此一場晚會上,我自編、自導、自演的這個長詩朗誦節目竟取得了轟動性效果。當我朗誦完走回嘉賓席時,許多嘉賓和朋友都紛紛起立,同我握手致賀。
  作為一個從未有過詩作的人、作為一個從未在萬人晚會上登台演出的人,能有此殊榮和幸運,應該是很值得慶賀的吧!下麵就讓我把這首獲獎長詩全文向你呈上,讓你也來分享我的喜悅和快樂,讓我們在一起,再一次回到那個仲夏之夜,回到那個令我們所有華夏子孫終生難忘的一刹那吧:永恒的一刹那
  ——為申奧成功放歌這一刹那已成永恒,
  它已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上;
  這一刹那已成曆史,
  每一個炎黃子孫都將永遠銘記。
  這一刹那,使百年夢圓;
  這一刹那,使屈辱掃盡;
  這一刹那,使激情點燃;
  這一刹那,使火山迸發;
  這一刹那,使神州沸騰;
  這一刹那,使環宇驚詫!
  這是何等動人心魄的一刹那啊——
  目不轉睛、凝神屏息、心跳怦怦之後,
  幾乎在同一時、同一刻,同一分、同一秒,
  當一個熟悉的詞從一串陌生的外文後蹦出時,
  刹那間,
  無數黑頭發、黃皮膚的人從熒屏前驟然騰起。
  沒有人命令,沒有人指揮,沒有人組織,
  但幾乎以完全相同的身姿驟然騰起。


《永恒的一刹那》(2)


  人們激情迸湧、縱情歡呼、相互擁抱、喜淚橫流,
  任狂喜灑滿不眠之夜的每一寸土地。
  這一刹那何時有過?
  天上人間,中外古今,
  誰能說沒有?
  但無論哪一個一刹那,
  都沒有像這一個一刹那那樣,
  那瞬間是如此整齊劃一,
  那歡呼是如此排山倒海,
  那不可抑製的情感是如此感天動地、動地感天。
  我們在一個普通的客廳,
  朋友已相聚在一起,
  幾乎不差分秒、不差毫厘,
  當那個熟悉的詞剛一撞擊我們的耳膜,
  刹那間,
  我們全屋的男女老少也幾乎同時驟然騰起。
  我似乎感到,
  這已成永恒的一刹那,
  同時騰起在我家樓上、我家樓下,
  同時騰起在整個京城、整個中華,
  同時騰起在日月潭、在銅鑼灣、在唐人街、在富士山,
  也同時騰起在每一個有我們華夏兒女的地方。
  世界上有哪一個一刹那
  有如此眾多的人同時驟然騰起?
  世界上有哪一個一刹那
  有如此眾多的激情匯成山呼海嘯?
  世界上有哪一個一刹那
  有如此眾多的熱血在一起洶湧澎湃?
  世界上有哪一個一刹那
  有如此眾多顆心在一起狂蹦歡跳?!
  人常說,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
  我卻要說三百年球西,三百年球東!
  誰說落後的一定永遠落後?
  誰說病弱的一定永遠病弱?
  誰說八年挫敗,我們不能越挫越勇?
  誰說百折不回,我們不能後來居上?
  誰說臥薪嚐膽,我們不能反敗為勝?
  誰說眾誌成城,我們不能夢想成真?!
  是的,
  二十一世紀定將是我們中華重新崛起的世紀,
  二十一世紀定將是我們中華輝煌再現的世紀。
  “中國是一頭沉睡的巨獅,
  當它一旦醒來的時刻,
  整個地球,
  整個世界,
  都將為之震顫!”
  憑什麽為證?
  就憑這一刹那—
  公元2001年7月13日22時08分,
  當“北—京—”兩字
  從萬眾矚目的薩馬蘭奇口中蹦出的、
  已成永恒的、
  一—刹—那——!!!讀罷這首長詩,你心中感觸如何?這長詩是否準確地記錄下了我們華夏文明史上那個最令人難忘的瞬間?是否再真實不過地表達了我們全世界炎黃子孫渴望中華重新崛起的強烈願望?是否最忠實地再現了那一夜、那一刹那你我胸中那種最熾熱、最真摯的中華情、愛國心?
  而如果我不告訴你,有誰能想到這首詩竟出自一個從未寫過詩的人,出自一個當年在清華學工科的人,出自一個曾經痛不欲生的人!這不是一個小小的奇跡又是什麽?


《永恒的一刹那》(3)


  而如果這確是一個小小的奇跡,那這奇跡的背後是什麽呢?
  是我的天資?是我的稟賦?是我的才華?
  不,顯然不是。這裏最關健的,顯然是習慣!是習慣的偉大力量創造了這奇跡!試想,倘若我沒有隨時抓住靈感的習慣,倘若我沒有每天寫一盞心燈的習慣,這奇跡能產生嗎?肯定不能!由此我們不止一次看到了“習慣”二字對我們人生、對我們人類的巨大價值!
  綜上所述,是“習慣”使我這個年屆花甲的人如今居然還能“劈叉”;是“習慣”使我如今居然還能輕鬆自如地記住100位數,並能倒背如流;是“習慣”使我如今居然還能在33米長的遊泳池內一口氣遊51個來回;是“習慣”使我如今居然健康,“五快”標準樣樣俱全;是習慣不僅使我完成了《一千零一盞心燈》的初稿,而且惟一發表的一篇如今居然還是一首長詩、還得了大獎……想到這一切,談到這一切,我能不感到習慣對我們人生的巨大價值嗎?我能不從心靈深處感到它是我們人生之綱,抓住它,就能綱舉目張嗎?
  習慣是綱,抓住它,你的人生就能綱舉目張。試想,本來你對你德、智、體、事業、情緒、人際關係等各方麵那些最重要、最基本的觀念、原則、態度、方法都隻是一知半解、都隻了解一些皮毛、都隻停留在“知道”上。而如今你不僅“知道”,而且還能認真、虔誠地將其化為自己的習慣,那這一切你豈不就一定能做到;這一切你一定能做到,那你的各種素質豈不就一定在不斷提升,你人生的各方麵豈不就一定會變得越來越紮實、越來越堅強、越來越有力?
  因此,抓住習慣這個綱吧,它會使你所有的良好素質落到實處,它會使你所有的方麵逐步改觀,它會使你眼前逐步展現一個本屬於你的無比神奇的新大陸!
  我相信,你我素質提高一小步,我們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就會提升一大步!因此讓我們從我做起,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每一點做起,從腳下的每一步做起。我堅信,人生的大廈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一個偉大民族的宏偉大廈也是這樣逐步聳立起來的!


“知”與“行”


  習慣“五動”理論:超級行動力的提升
  從前麵我們談及的種種,你是否已經感受到了習慣的巨大力量?
  我在《終生的財富》一書的扉頁上就發表了我對此的感慨——世界上最可怕的力量是習慣,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也是習慣!也正因為此,我認為良好的習慣,就是一個人“終生的財富”;培養良好的習慣,是對自己人生所做的最好的投資,是投入產出比最高的投資,是一定能讓你終生獲益的投資。
  那習慣對我們何以有這樣巨大的影響力呢?
  經過近十年的實踐和思考,我發現這與“知”和“行”這個最基本的哲學問題密切相關。
  眾所周知,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這個問題上有著裏程碑式的建樹。他姓名本身的變化,就是一個最經典的故事。
  他原姓“陶”,叫“陶知行”。所謂“知行”,即萬事一定“知道”在前,而後才有“行動”,因此這兩者的關係應是“知”在前,而“行”在後。但他後來發現,“知道”是容易的,最難、最重要、最關鍵的應是“行”,而世人最容易忽視的也是“行”。
  於是,為了提醒世人、警示世人,他幹脆將“行”置於“知”之前,把自己的姓名由“陶知行”改為“陶行知”,意在表示“行”重於“知”,“行”勝於“知”。對於人的成功而言,“行動”比“知道”更為關鍵。
  而《追求卓越》一書的作者托馬斯·彼得斯和羅伯特·沃特曼輾轉美國各地,花費數年時間,從數百家大小公司的第一手材料中篩選出了43家最卓越的公司,為世人精心提煉出了美國最優秀、最卓越企業成功的八大精髓:
  崇尚行動
  貼近顧客
  自主創新
  以人助產
  價值驅動
  不離本行
  精兵簡政
  寬嚴並濟你看,這八大精髓排在第一的不正是我們所強調的“行”、“行動”、“崇尚行動”嗎?
  因此“行”、“行動”、“崇尚行動”,無論對個人、對企業、對社會都至關重要。
  那我們本書最核心的“習慣”與如此重要的“行動”究竟是何種關係呢?
  經過我的深入思考和研究,尤其通過我親身的體驗,我發現習慣與行動起碼有五大關係,我姑且將其稱之為“習慣‘五動’理論”。
  下麵我對這“五動”理論一一加以闡述。


第一動:起動


  “習慣‘五動’理論”的第一動為“起動”。要養成一個好習慣,光在腦子裏轉,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這個習慣養成的,還必須動,必須起動。
  許多年前,我們全社會有一句特別有價值的流行語——“關鍵在於觀念轉變。”
  我覺得這句話講得太有道理了。因為許多東西之所以問題嚴重、之所以落伍,關鍵在於有許多陳舊的觀念始終在腦子裏製約著我們,控製著我們。因此我們要變,要前進,就必須首先從觀念著手,將那些陳舊的觀念轉變為嶄新的觀念,否則,一切將無從談起。因為觀念猶如一粒種子,又仿佛是水之源,木之根,是一切的初始。種子出了問題,後麵一定問題嚴重;種子是優良的,等於就開了個好頭,後麵就大有希望。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覺得有一種傾向是不是也值得我們全社會去關注——因為觀念重要,因為種子重要,於是大家紛紛天南海北地去找觀念,找種子。結果種子是找了一大堆,但卻隻堆在自家庫房裏,時間一久,反而發黴、發爛了。
  在我看來,觀念的種子再重要,但它畢竟還是種子。最終論英雄的,還要看它能不能在你的土地裏結出沉甸甸的屬於你的果實。因此,你種子再多、再好,但如果你隻是將它們堆在庫房裏,那它們就永遠隻是一堆種子而已。
  那我們強調習慣是什麽含義呢?
  我們強調習慣,就是指當我們有了許多觀念的良種以後,不要隻是將它們堆在庫房裏,而要對它們進行精心篩選,選出其中最適合自家水土、氣候的良種;選好後,就要將它們適時播下去;播種以後,還要給它們培土、鋤草,除蟲、間苗、施肥、灌溉、整枝、剪葉。因為,沒有春天的播種,哪來金秋的收獲;沒有辛勤的耕耘,哪來累累的碩果?
  而我們“五動”第一動的“起動”,便是指及時播種,即一旦我們下了決心要養成某個習慣,就要立即起動,千萬不能明日複明日,千萬不能隻在腦子裏轉。如果是那樣,那這習慣是永遠不可能養成的,這金秋沉甸甸的穀穗也永遠不會是屬於你的。


第二動:百動


  要養成習慣,第一動是“起動”。那起動後第二動是什麽呢?
  第二動是“百動”。
  何為“百動”?
  “百動”就是“起動”後,要不斷地“動”、足夠地“動”、一直動到習慣養成為止。這很像你燒開水,要不停地燒、不斷地燒,一直燒到100度燒開了,你才罷休。
  說到此,我想了那位20世紀全球最傑出的職業經理人傑克·韋爾奇所說的一句經典名言:“一旦你產生了一個簡單的、堅定的想法,隻要你不斷地重複它,終會使之成為現實;提煉、堅持、重複,這是你成功的法寶;持之以恒,終將達到臨界值。”
  我想,傑克·韋爾奇這裏所說的“隻要你不斷地重複它”、“堅持、重複”、“持之以恒”,指的也許就是要不斷地“動”,要足夠地“動”,要“百動”。因為隻有不斷地“動”,隻有足夠地“動”,隻有經過“百動”,一個堅定的想法,一種重要的觀念,才能變成習慣,才能變為大家的行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畢竟,“做到”才能“為王”啊!
  在這裏,有一點我想特別加以說明。我之所以在這個“動”之前冠以一個“百”字,意在強調我們對這個“動”是有嚴格的量化要求的。因為量變隻有到足夠的程度,才能發生質變。
  就如我們燒開水,燒到90度不開,99度不開,99?9度不開,99?99度也不會開,隻有燒到100度才能開。在習慣培養上也完全如此,你必須動到足夠量,這習慣才能養成。否則,盡管你也動了,但因為量不足,這習慣還是無法養成,結果“行百裏者半九十”,中途而廢,豈不可惜。
  在實際生活中,這樣的憾事簡直俯拾皆是。
  我們的家庭、學校、企業、社會都在講“養成教育”,都在試圖培養各種良好的習慣,可惜的是我們往往缺乏耐心或不明此理。
  水燒到40度就煩了,到50度就沒有耐心了,再到60度就失去信心、認為燒不開放棄了。而放棄的結果,水豈不就涼了。可過了一陣,我們渴了,又想喝水,於是又60度、70度、80度地燒,結果又沒耐心,又放棄,水又重新變涼……
  試想,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全社會在這問題上豈不總在燒夾生水、總在做夾生飯,這對我們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是一種多麽巨大的浪費啊!而實際上,如果我們一直燒下去,堅持燒下去,一直燒到100度,這量變怎麽能不發生質變?這水怎麽會燒不開?這習慣怎麽能養不成呢?


第三動:自動


  一旦你堅持不懈,做到了“百動”,量變真的就會發生質變——你所渴望的、將使你終生受益的習慣就養成了。而到了這個階段,一種奇妙的現象就在你身上產生了——“自動”。
  什麽叫“自動”?
  不用問,自動就是無須監督,無須壓力,你自己就會動;自動就是這樣動了,你內心就舒服,不這樣動,你內心就不安;自動就是有人在,你是這樣,沒有人在,你照樣這樣;自動就是你一定會這樣動,而且一定會保質保量地這樣動。試想,這對全社會將是一種多麽求之不得的情景啊!因為很顯然,哪一個企業不渴望自己的員工能這樣“自動”?哪一個家庭、哪一所學校、哪一級政府不渴望自己的孩子、學生、百姓能這樣“自動”?而也許正因為此,一本名為《自動自發》的書引起了全社會廣泛的青睞,許多老板、官員趨之若鶩,以少有的“大度”,讓自己所有的員工、讓自己的部屬人手一冊。但細想起來,要你的員工自動自發、要你的部屬自動自發、要你的孩子自動自發、要你的學生自動自發、要你的全體百姓自動自發,難道能離開習慣、離開對各種好習慣的培養嗎?不能!一定不能!舍此沒有他途!這已為我們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史所證明,更為我們人類所有各民族的文明史所證實!
  習慣到了“自動”階段,對社會意義如此重大,而對我們個人又何嚐不是如此?細想一下,一旦你在人生各方麵養成了各種好習慣,這將是一種多麽理想的狀態啊——你既無外壓,也無內壓,卻總在做著有益於自己也有益於社會的事;你每天的安排既緊張、有序,又充實、舒心;你做起事來從容不迫、有條不紊,卻又張弛有度、高效卓越;你無論內心情感還是與人相處都因有許多良好的習慣而愉悅歡暢、如魚得水……
  一旦到了這個層次,這對我們將是一種多麽自在、理想、美滿的人生狀態啊!


第四動:永動


  過了“自動”,又一種奇妙的狀態出現了,那就是“永動”。
  那何謂“永動”呢?
  “永動”就是你總在動,總在自覺地動,總在經年累月地動,總在默不作聲地動。
  這是什麽呢?這實際就是毅力。而有誰能想到,這人人稱羨、向往而又自感遙不可及的毅力,原來竟源於習慣!
  對於毅力的價值,我不說你也清楚。聞名於世的麥當勞創始人克羅克就曾說過:“在世界上毅力是無法替代的。天賦無法替代它,有天賦卻失敗的人比比皆是;才能無法替代它,有才能卻失敗的人時時可見;教育無法替代它,受教育卻失敗的人處處可聞。隻有毅力是無所不能,所向披靡的。”
  對此,我仿佛覺得自己便是這方麵最能經得起檢驗的絕佳典型。
  為什麽?
  因為年輕時的我,是一個絕對沒有任何毅力的人。當年,在我痛苦得要離開這個世界前,我對自己的失敗不斷反思。反思的結果,我把自己沒有毅力、隻憑小聰明做事,看成是導致自己人生走向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如今年屆花甲的我,情形如何呢?我鐵定自己是個極有毅力的人。這不是憑我怎樣說,而是憑我用實際行動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做出來的。
  你看,我從2000年11月8日下決心養成一天寫一篇隨感的習慣以來,到現在已近5年了。在這5年間,我幾乎每天清晨5點鍾左右會起床寫作;我書房的燈,幾乎每天清晨都是亮的;我的《一千零一盞心燈》的初稿真地用1001個清晨,一篇不落地完成了。我能做到此,能說我沒有毅力嗎?那這毅力源於何處?不是源於別的,而是源於習慣。
  為了使自己的演講輕鬆活潑、更能為大家接受,從1998年12月6日開始,我決心培養自己的幽默感。為此,我每天都會在我自製的“隨身寶”上,用簡單的幾個字記下一個我所見、所聞或所悟到的小幽默。屈指數來這習慣已有近3000個日子了,我這方麵自然大有長進。2005年1月22日我受南京《市民學堂》邀請,在南京大行宮會堂麵對1400多位市民作了“習慣改變命運,習慣鑄就未來”的主題演講。第二天,《南京日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登了相關報道和我演講時的特寫鏡頭,並在第二版以大半個版麵予以詳盡報導。而就在第二版的最上端,編者以這樣的文字作為導讀:“激情、歡笑、互動、參與,演講者聲情並茂、幽默風趣,聽眾被深深吸引,演講結束後還遲遲不肯離去……”我的演講能有如此反響,能得到如此好評,與近3000個日子每天那一個個小幽默能沒有關係嗎?而如果這也是一種毅力,那這毅力源於何處?顯然,它也源於習慣。
  我上麵提到的“隨身寶”是我幾乎每天都帶在口袋裏的一張折疊的複印紙。那是從1998年4月開始我自己設計的一張每月日程表。它一折疊就可隨時放在口袋裏,用起來十分方便。那上麵記著我每月的安排,每星期的安排,每天的安排。每一天我都會盡量按重要程度的順序,列上我起碼要做的6件事,當然還一定會用寥寥數字,記下一個小幽默。那表格的背麵,我記著一些隨時看到的、聽到的最精彩的話語,同時還記著我必須背誦的一些名言警句。而到了一月之末,我都會將原始的空白月曆複印一份,供下個月使用。這“隨身寶”在7、8年來幾乎天天伴著我,給我的身心、事業帶來巨大的好處。正因為此,從1998年4月到2005年8月累計88份“隨身寶”,我都珍貴地保存下來了。能做到這些,你能說我沒有毅力嗎?而這毅力源於何處?不也緣於習慣嗎?
  至於有關我堅持鍛煉的毅力,則可以追溯到25年前一個難忘的日子——1980年4月14日。因為就在那一天,我從校醫院住院病房偷偷溜進了母校的二教會議室,在那裏參加了清華園十年浩劫後的第一期氣功學習班。而當時的我,可以說貧病交加,久病難愈,前途一片渺茫,不知這漫漫黑暗何時才是盡頭。
  但沒想到就在那一天,我看到了自己健康的希望、人生的希望,同時第一次知道了健康除了躺在病床上靠醫、靠藥之外,最關鍵、最重要的要靠自己。於是就從那天開始,我練上了氣功,踏上了向自己要健康的道路。多少年後,我在氣功的基礎上增加了步行;又多少年後,我將步行轉為每天一個小時左右的快走;而從2005年起,年屆花甲的我,又將每日鍛煉轉為遊泳、快走、兼以氣功。這25年來,多少個酷暑嚴寒,多少個春夏秋冬,我日日不輟,月月不停,年年不斷;而25年堅持鍛煉的結果是(當然,還有其他各種手段的配合),我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好,以至出現了我前麵所談到的種種健康奇跡。我能25年如一日地每天鍛煉至今,你能說我沒有毅力嗎?當然不能!但這毅力來自何處?顯然也是習慣,是每日運動的習慣,是堅持鍛煉的習慣,是健康主要靠自己主宰的習慣!
  因此,別再對有毅力的人盲目崇拜、盲目迷信了,別對自己總是妄自菲薄了。我雖不敢說習慣就等於毅力,但至少毅力要通過習慣來體現。因為我所有看似很有毅力的行為,實際上幾乎都源於當初的一個小習慣。而當這個小小的習慣“起動”後經過“百動”,就必然“自動”;“自動”的結果,就必然“永動”;“永動”的結果,就必然會顯現出一種特有的毅力。因此,從本質上說,這毅力是習慣使然,是習慣的力量所致,是習慣的本性所致。因此,如果你要有毅力,如果你要有這種可貴的特質,那你就從習慣開始,就在習慣上狠下功夫吧!我敢擔保,如果你真地這樣做了,要你沒有毅力也難!


第五動:樂動


  看了我以上的文字,有的朋友也許會問:
  “養成了習慣,每天要做那麽多事,而且要咬著牙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做,這多累啊!這豈不和我們人生的本意背道而馳了嗎?”
  這樣問當然是很自然的,但我要告訴你的是,當我養成了大量好習慣,置身其間,我不僅沒有那種感覺,相反,我是樂在其中。我常想,倘若人生的快樂能用一個指數來衡量,而最高分是5分,那我是幾分呢?我覺得我肯定不是3分,也不是4分,而是5分,有時甚至是5加。而有這種感覺我已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已經有近10年了。
  你聽了一定難以置信:“這可能嗎?”
  是的,你一定難以置信。但我要告訴你,這是真的,千真萬確。因為你不知道,當習慣到了最高階段,還會出現比“自動”、“永動”更奇妙的現象——那就是“樂動”!
  對此,我隻要稍加解釋,你就十分清楚了。
  根據我的親身體驗,習慣到了“樂動”這一階段,起碼有“三樂”:
  一樂是,一個好習慣養成後,你這樣做就舒服,不這樣做內心就會不安。對此,我相信你也一定會有不少類似的體驗。既然如此,這舒服豈不就是人生一樂。
  二樂是,當你養成了各種好習慣後,人生會變得十分充實。你從早到晚都在做各種事,而這些事既有益於自己,又有益於社會,因此心裏會覺得很踏實。由於這一切習慣都是你自己精心設計、精心培養的,因此每一天你雖然很忙,但忙得很主動、很自在、很有序,又很高效、很健康、很瀟灑。試想,我們的人生能因習慣而變得如此生動活潑、豐富多彩、高效有序,這豈不又是人生一樂,而且是一種幾乎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的快樂?
  這第三樂我則要濃墨重彩地為你描繪,因為它對你我都太重要了。這也是我有一天突然悟到的。
  我有一天突然悟到了什麽呢?
  我發現我這近10年來,盡管生活中也有不盡人意的事,盡管家中也會有難念的經,但我內心卻始終很快樂,就快樂指數而言,這指數還非常高,居高不下。
  “這究竟是何緣故呢?”有時我自己也不免好奇和納悶。
  而我以往對此的解釋一直是積極的心態。因為我從10多年前就從世界成功學鼻祖拿破侖·希爾那裏知道了積極心態的價值,並將其養成了習慣。因此我認為我之所以能如此,完全得益於這種積極心態。
  但有一天,我突然發現這個結論必須修正,而且必須做重大修正。
  為什麽?因為我發現我這些年之所以心情很好,情緒不錯,甚至這情緒還可以用“高昂”二字來形容,除了積極的心態以外,最重要的還是“習慣”所起的作用。因為當我試著去養成各種習慣,當這些習慣起動、百動、自動、永動後,我發現自己的能力總在一步步提升,自己的目標總在一個個達成,自己的難題總在一個個解決,自己的奇跡總在一個個出現。也就是說,我總在不斷變化、不斷進步、不斷超越、不斷突破。一個人能時時處在如此境地,你說我的心情能不快樂嗎?我的情緒能不高昂嗎?
  是的,請再與我一起回顧一下,這一切你就會看得很清楚了:當我決心做到劈叉,由一個簡單的習慣,有一天真地做到了劈叉,你說我能不快樂嗎?當我渴望健康,當我養成了各種健康習慣,如今的健康狀況竟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的“五快”標準,尤其當我在花甲之年居然還能一口氣在遊泳池遊上51個來回時,你說我能不快樂嗎?當我希望提高記憶力,聽完課後憑借一種巧妙的習慣性修煉,能在我愛人麵前將100位數順背、倒背、抽著背時,你說我能不快樂嗎?當我決心寫出一部《一千零一盞心燈》,當我經過1001個清晨的習慣性勞作,初稿真地一篇不落地完成時,你說我能不快樂嗎?當我想表達我心中無法抑製的狂喜,我因抓住靈感的習慣和一天一篇隨感的習慣寫就了我平生的第一首長詩,當這首長詩在報上全文發表,尤其當我又得知自己第一次的詩作榮獲了全國比賽的第二名時,你說我能不快樂嗎?當我近10年來一直心無旁騖地專注於習慣研究,當我獲知自己撰寫的習慣專著——《終生的財富——習慣、性格、命運》又榮獲了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和團中央聯合頒發的“第八屆全國優秀青年讀物獎”時,你說我能不快樂嗎?……
  是的,這近10年來,我真地感到自己的能力始終在不斷提升,自己的目標始終在不斷達成,自己的難題始終在不斷解決,自己的奇跡始終在不斷出現,而究其原因,這一切難道不都是習慣的力量所致嗎?就說幾個月前我開始遊泳,我發現自己的腹部仿佛已有兩三個月的身孕,這樣既看著別扭,也有損健康,怎麽辦?
  對很多人來說,這肯定是個難題,發展下去,將不可收拾。但對於我,卻毫不懼怕,因為我似乎有一盞無所不能的神燈,這神燈自然就是習慣。於是從2005年7月18日開始,我決定養成一個階段性習慣——每天不吃主食,隻吃副食,瓜果、飲水等照常(這樣既省事,又簡單,不會給家中增添任何麻煩。而不吃主食,隻吃副食,隻當自己是吃草的牛、喂料的馬,它們不也世代生活得很強健嗎?)。沒想到就這一個小小的階段性習慣,一個半月後,我的目標竟然達成了,腹部又平坦如初……
  因此,使你也擁有習慣這盞奇妙的神燈吧。試想,當你也擁有了一盞如此奇妙無比、法術無邊的神燈,你能不擁有無窮的快樂嗎?
  而由這無窮的快樂中,由這“樂動”中,我們是否又看到了一種更難能可貴、更為無數人企盼的生命層次——我們的人生由此進入了良性循環!
  是的,習慣既然給我們帶來了如此豐碩的成果,我們自然就快樂無窮;而這快樂無窮的結果,我們自然對“習慣”二字興趣更濃;興趣更濃,我們自然又會播下新習慣的種子,用習慣“五動”去迎來又一個碩果累累的金秋……我們人類不就這樣,春播、夏耕、秋收,又春播、又夏耕、又秋收,由這種良性循環螺旋式地將我們引向更高的生命層次。
  而在這由“五動”而形成的良性循環中,我堅信每個人一定會獲得一種超級的行動力。而我相信,能有如此超級行動力的人,一定是強有力的;能有如此超級行動力的企業,一定是強有力的;能有如此超級行動力的國家和民族,也一定是強有力的!
  以上就是筆者由自身的實踐而發現的“習慣‘五動’理論”,希望能對你有所裨益。


我行,你也行!


  習慣培養的三大要訣:寫在 “‘三二一’模式”之前
  洋洋灑灑,寫得那麽多,真可謂苦口婆心。但請你相信,我這一切不是為了別的,都是為了你,都是為了讓你對“習慣”二字的價值、對“知道,更要做到”這個重要理念的價值,不但從理論上認知,更是從內心信服,而且是深信不疑。因為任何事情,隻有信服,隻有深信不疑,你才會有興趣、才會下大功夫去實行。而隻有肯下大功夫的人,才能有大收獲。
  從本章開始,我們就要逐步進入實戰操作層麵了。在下一章,我將正式向你介紹培養習慣的一種極有效、極簡捷的方式——“‘三二一’模式”。一旦掌握這種模式,你將驚喜地發現,培養習慣決不是一件令人望而生畏的難事,而是一件簡捷、明了、有規律可循,且能讓你其樂無窮的趣事。因此我希望你一如既往,隨我前行。我深信,通過我們最後兩章的努力,尤其最後通過你隨本書而進行的每天僅需三五分鍾的習慣修煉,一個月後,三個月後,半年後,一年後,你的身心一定會發生一種你自己都難以預料的驚人變化。
  為了讓這種我所精心總結的“‘三二一’模式”對你發揮更大的作用,為了讓它使你的一生真能發生驚人的變化,在這一章,我還要推心置腹地給你講一些話。
  首先我要告訴你,一談到習慣培養,千萬不要難字當頭,對它望而生畏、望而卻步。因為既然我行,你為何就不行呢?你想,既然我一個曾敗得如此慘不忍睹的人能行,你為何就不行呢?既然我一個年屆花甲的人能行,你為何就不行呢?
  因此在這裏我要斬釘截鐵地告訴你——
  我行,你也行!


兩封值得你一讀的聽眾來信


  是的,我行,你也行,而且一定行!
  為什麽?
  因為除了我以外,還有我無數聽眾的驚人變化可以證明這一點,可以使你確信這一點。
  這裏我隻選出我曾經收到的兩封來信。
  第一封來自浙江,主人是浙江金華市少先隊總輔導員何若偉先生。尊敬的周老師:
  您好!
  參加完這次團中央輪訓班快一個多月了,但您那精彩的演講至今仍鮮活地印在我的腦海裏。這一個月來,我認真拜讀了您的《終生的財富》,認真實踐了您的“‘三二一’模式”,我欣喜地感受到收獲的顯著與巨大。今天,我正是滿含著這種感激之情提筆給您寫這封信的。
  驚喜一:妻子的病明顯好轉了
  聽完您的課,我是第一個上台請您簽名售書的。我妻子在家鄉坐月子,得了嚴重的抑鬱症。回家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讓她看您的書和書上所附的光盤。沒想到她看完後一蹦一跳地笑著告訴我:“太對了!太對了!人生真地就應該去積極地選擇;積極選擇的確應該成為我的習慣!”周老師,她臉上這種笑容對我來說已經是久違的了,以至於我半天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後來這本書幾乎成了她的命根子,與她形影不離,每晚必讀,有的段落她還努力去背。這期間,她還配合服用了一些抗抑鬱的藥物。現在,健康、快樂的愛妻又回來了,再過些天,她又能重回三尺講台了。
  驚喜二:我也能記100位數字了
  按照您培養習慣的“‘三二一’模式”和您的那種記憶習慣的養成妙招,我也嚐試著快速記憶10位、20位、50位數字。現在時間雖然可能要長一點,但100位數字我也能記下來了。這兩天,我用這些體會給我市少先隊輔導員、少先隊員講課,引起了轟動,效果十分驚人。
  驚喜三:電視台做專題片
  我們電視台了解了這些事情後,專門到我家給我做了15分鍾的專題。其中專門反映了您的書和光盤在我夫人如此艱難的情況下,何以發揮了這樣顯著的作用。
  ……以上是第一封來信。
  接下來的第二封,來自上海寶山少年宮,主人沙林芬是中央團校何若偉的同期學員,還是全國青少年宮優秀教師。她的信是這樣寫的:
  周老師:
  您好!
  ……今年10月到中央團校培訓學習,有機會聆聽了您的精彩演講。您用自己的人生經曆,詮釋了習慣、性格、命運的深刻含義,那樣讓人感動,那樣讓人熱血沸騰。您說:“我們現在還處於‘知道文化’,更應該向‘行動文化’發展。”這讓我深刻地反思自己。是的,我們往往隻停留於認知,隻停留於腦子裏想、嘴上說,很多事情沒有付之於行動,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回到上海後,按照您說的培養習慣的“‘三二一’模式”,又根據我的實際情況,我決定先培養自己兩個習慣:每天做操5分鍾(因為我有較嚴重的頸椎病)和每天堅持看10頁書(因為我覺得自己太需要學習了)。從製定目標開始實施至今,我發現自己的頸椎已經好多了。以前疼得讓人難受,常常手都舉不起來,現在關節不那麽僵硬了,身體也輕鬆了許多,腳步也更快了。回來至今,我堅持每天看10頁書(有時不止),至今我已看了3本書:您的《終生的財富》、《重建學校精神家園》和斯賓塞的《快樂教育》。每天這樣看書,我覺得書中確有黃金屋;與好書交流,我覺得自己更充實、更寧靜了。周老師,您將自己的終生財富告訴了廣大讀者,讓它也能成為有誌者的終生財富。
  我不但自己這樣做,還鼓勵我的女兒養成好習慣,她也非常願意。如今她已養成了每天早上空腹喝一杯水、每天晚上喝一杯酸奶的習慣。以前她不喜歡喝水,也不喜歡喝酸奶,大便也不正常,常常便秘。如今她養成了這兩個習慣,大便也正常了。我還積極向單位的同事,全區的大隊輔導員介紹您的書,推廣您培養習慣的“‘三二一’模式”,大家的反響都很好。
  周老師,“聽君一夕話,勝讀十年書”,這是我這次到北京的最大收獲……接連收到兩封如此熱情洋溢、令人喜悅的讀者來信,說實在的,那些天我浮想聯翩、思緒萬千。我欣喜於自己短短兩個小時的演講和一本薄薄的小書,竟能讓這些學員和他們的家人產生如此奇妙的變化!而這一切才僅僅一個多月啊!試想,如果他們真能以此為契機,抓住習慣這個綱,不斷培養自己的各種好習慣,那他們的人生豈不就由此步入了一種良性循環?如若這樣,那再過三個月、半年、一年,再過三年、五年、十年,他們的人生、他們家人的人生,將會發生何等巨大的變化啊!
  想到此,我多麽急切地想將自己受益無窮、我的學員們也受益無窮的“‘三二一’模式”推廣出來啊!我真恨不得讓全國每個人都看一遍我的書、都聽一次我的演講。我確信,若能如此,不僅人人都能因此大受其益,而且我們整個民族的素質都能向前邁出一大步!


務必注意的三大要訣


  我前麵說過,從下章開始,我就要給你介紹我所精心總結的培養習慣的“‘三二一’模式”了。
  “‘三二一’模式”可以說是我近十年習慣研究和實踐的結晶。這近十年來,我把我的全部精力和心血心無旁騖地聚焦於習慣問題,我不僅研究它,而且實踐它,更是極大地受益於它。正因為此,我的一位朋友、原中央教育電視台編導林佳稱我是“中國習慣問題的研究者、實踐者、受益者”。而“‘三二一’模式”就是我在這些年培養了自己數十種習慣的基礎上,總結提煉而成的。
  在正式介紹“‘三二一’模式”之前,有三大要訣,請你務必注意:從我做起、認真第一、善於聚焦。


第一大要訣:從我做起


  培養習慣的第一大要訣是:從我做起。
  你也許會奇怪,我的第一要訣為何如此嚴肅?
  這當然事出有因。
  因為有朋友看了我以上種種後,會很興奮。
  興奮什麽?
  興奮自己愛人的問題、自己孩子的問題、自己員工的問題終於找到答案了。
  答案是什麽?
  答案是他們的問題就出在這“習慣”上。
  什麽習慣?
  自然是壞習慣!
  於是放下書,他們立刻就對自己愛人“下手”了,從自己孩子身上“開刀”了,在自己員工隊伍中“大開殺戒”了。
  如果是這樣,那就麻煩了。為什麽?因為你一下子要去改變的不是自己,而是別人,而且要改變別人的壞習慣,那談何容易?改變別人,尤其改變別人的壞習慣,那就等於要去從根本上改變一個人。而要根本地改變一個人,能那麽容易、那麽輕而易舉嗎?
  因此這一點望你務必注意,千萬注意,否則會碰釘子的。在習慣問題上我希望你要特別注意“智慧”二字。所謂“智慧”,我認為就是要注意方法、注意策略、注意技巧,注意怎麽才能最後真正達成你所要的目的,而不是相反。
  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麽呢?
  應該是嚴於律己,從我做起。
  為什麽呢?因為:
  第一,你也許可以不關心別人,但一定要關心自己;你也許可以不對別人負責,但一定要對自己負責。既然習慣對我們的人生如此重要,那關心自己、對自己負責,我們為何就不在自己的習慣上狠下功夫呢?而要在習慣上狠下功夫,自然要“嚴於律己,從我做起”。
  其二,我們國人的傳統抱負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修身”顯然離不開習慣。既然如此,倘若我們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都不屑一顧,那我們又何談“齊家”、何談“治國”、何談“平天下”呢?
  其三,“身教重於言教”。這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依我之見,在習慣問題上這一點尤為重要。試想,你一心想克服你愛人、孩子、員工身上的各種壞習慣,一心想養成他們的各種好習慣,可你自己在這個問題上一無所為、一無所成、一無所獲,那你用什麽去指導他們、影響他們、說服他們呢?你的種種說教又何以能使人信服呢?
  其四,習慣是一門學問、一門大學問、一門古今中外的道德家、宗教家、哲學家、甚至政治家都在探討的大學問。試想,麵對著2008年即將來到的奧運會,我們的政治家們最頭疼、最擔心的,難道不是屆時我們國人在賽場上可能出現的種種尷尬行為嗎?而在這種種可能出現的尷尬行為背後,哪一種與習慣無關、哪一種能離開“習慣”二字呢?
  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把各種最基本、最重要的文明素質變成國人的習慣,讓國人不僅“知道”更要“做到”,這已不是個學術問題,而是個重大的政治問題。
  試想,如果我們隻是表麵上讓大家“知道”了一大堆,但到時還是“做不到”,那豈不就出大洋相了?
  而要從“知道”變為“做到”,惟一的路,就是把“知道”的變為習慣,舍此別無他途。可從我們這一代指揮者、發令者、訓導者的實際人生經曆看,我們自己何時在習慣這個重大問題上有過係統地學習、認真地修煉、深刻地體驗呢?
  而如果連自己都沒有學習過、修煉過、深刻體驗過,那我們何以對他人去進行卓有成效的指揮、發令和訓導呢?
  因此,“從我做起”是我在具體介紹“‘三二一’模式”之前要大家注意的第一要訣。
  說得更具體點,那就是培養習慣必須對自己嚴,必須從我做起,必須從領導、老板、老師、家長自己做起。
  因為隻有自己有了收獲、有了體驗,才能去指導他人,這應該是一種毋庸置疑的常識。


第二大要訣:認真第一


  培養習慣的第二要訣是:認真第一。
  你是否發現,世界上許多聰明人,其人生並不如意。究其原因,很可能因為其仗著自己的聰明,卻忽視了認真。而許多先天條件並不出眾的人,最後反倒比較成功。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先天不足,迫使他後天要更努力。而在這種種後天的努力中,態度認真自然是首當其衝的。
  在“認真第一”的要訣中,我特別要推薦海爾總裁張瑞敏的一句名言。我覺得這句名言如果你不僅“知道”了,更是“做到”了,那你就可以獲得一種驚天動地、勢不可擋的力量。用它培養習慣,簡直可以所向披靡。
  那張瑞敏這句如此重要的名言究竟是怎樣說的呢?
  “什麽叫做不簡單?能夠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就叫做不簡單;什麽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認為非常容易的事情,能夠非常認真地做好它,就叫做不容易。”
  多麽樸素的話啊!其實,海爾的成功,古今中外無數優秀企業、優秀人才的成功,幾乎都依靠了這種極認真的精神。這正如毛澤東主席所說的,“世界上怕就怕‘認真’二字!”
  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種極認真的態度和精神往往就表現在張瑞敏所說的簡單事“天天做”,容易事 “認真做”上。這樣“天天做”、“認真做”,自然就很容易把各種最基本、最優秀的技能、態度、素質內化為每個人的習慣。而養成了習慣,不就能一定這樣做、自動這樣做、自覺這樣做、堅持這樣做、天天這樣做了嗎?人們到了海爾,一定能看到一道獨特的、亮麗的、與眾不同的風景線——海爾的員工走在廠區,必定個個靠右行;海爾的員工離座,必定椅子歸位;海爾的員工用餐完畢,必定自動用桌上的抹布抹淨,並將垃圾倒掉;海爾的班車司機接員工上下班,必定時間不差分秒;海爾的成品庫房1964塊玻璃,必定有專人負責……凡此種種,不都是通過“把簡單的事情天天做好”、“把容易的事情認真做好”養成了習慣才做到的嗎?而倘若沒有養成習慣,倘若海爾沒有在習慣上下大功夫,海爾能有這道獨特的、亮麗的、與眾不同的風景線嗎?
  因此認真第一,就要像張瑞敏說的那樣,通過簡單事“天天做”、容易事“認真做”去養成各種習慣。回憶我養成的所有習慣,可以說無一例外,都是用這種方法和態度養成的。可惜的是,我們許多人總想憑小聰明一蹴而就、一步登天,簡單事不願“天天做”,容易事不肯“認真做”,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與習慣這盞世界上最奇妙、最有價值的神燈失之交臂,豈不令人痛惜?
  因此“認真第一”是培養習慣的要訣之二,請你務必注意。


第三大要訣:善於聚焦


  培養習慣的第三大要訣是:善於聚焦。
  這可是毛澤東重要的軍事戰略思想。毛澤東不就是靠“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等一係列戰略戰術而打敗了國民黨軍隊嗎?而這“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和“與其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不就是指要“善於聚焦”嗎?
  因此一個人能“善於聚焦”,做任何事都會事半功倍,都會如魚得水,都會所向披靡,都會所向無敵!培養習慣當然也不例外。
  “善於聚焦”就是注意力必須高度集中。你看一個釘子為何能釘進很堅實的牆體?第一,是不是靠釘子很尖,也就是目標要很集中?第二,是不是靠力量要大,也就是用鐵錘使勁往裏砸?但可惜的是我們許多人常常像用拳頭砸擀麵杖,還非要想把這擀麵杖砸進牆,那怎麽可能?
  關於“善於聚焦”,我舉一個例子,你就能更明白它的價值了。
  比如我現在站在馬路邊,眼前的車輛川流不息。此時有人突然問我:“周老師,剛才5分鍾內經過你眼前的紅色夏利有多少?”你說我能回答嗎?
  我肯定回答不出。
  但緊接著那人又問我:“周老師,5分鍾後請你告訴我,剛才5分鍾內經過你眼前的紅色夏利是多少?”你說我能回答嗎?
  我肯定能回答!
  一個一定不能回答,一個肯定能回答,兩者差距如此之大,這是不是就很值得你我去思考了——這究竟是何緣故?
  這原因當然很簡單,全在於我們的注意力:前者我們根本沒有注意;而後者我們注意了、盯住了、目光全聚焦於紅色夏利,我們當然就能輕而易舉地回答。
  由此可見,“注意力”三字裏有大學問、大智慧。我敢說,能集中注意力的學生,學習成績通常會不錯;能集中注意力的成人,事業通常會不錯;能集中注意力的紀檢人員,業績通常也會不錯。為什麽呢?因為,腐敗的官員就怕被你盯住。你一盯住,他就跑不了了。這盯住是什麽?就是善於“聚焦”。
  因此,把“善於聚焦”用在習慣培養上,當然就大有益處。運用這一要訣,我們培養習慣千萬不要貪多,先從一個開始。這樣你精力集中了、注意力集中了,當然就很容易成功。而一個習慣養成了,你的興趣也自然來了,信心也自然有了,於是就會接二連三,興致越來越高,信心越來越足,成功率也會越來越大,最後便會形成一種勢如破竹、所向披靡的大好局麵。
  可惜的是,我們許多人不善於利用這種智慧,我們要麽認為培養習慣是件難而又難的事,對其望而生畏、望而卻步;要麽想培養,就恨不能一口吃成胖子,一天就改掉所有的壞習慣,一天就養成所有的好習慣,這當然會適得其反。
  以上就是我在正式介紹培養習慣的“‘三二一’模式”前希望你務必注意的三大要訣:一是“從我做起”;二是“認真第一”;三是“善於聚焦”。


簡明而又高效的培養習慣妙方(1)


  “‘三二一’模式”:簡明而又高效的培養習慣妙方
  “‘三二一’模式”簡述
  我設計的“‘三二一’模式”,是一種簡明而又高效的習慣培養“模式”。所謂“模式”,就是你隻要按這個模樣做,按這個套路走,你的習慣就很容易養成;如果不這樣,這習慣就很難養成,因此這也是我們培養習慣的妙方。
  那“‘三二一’模式”中的“三二一”指什麽呢?
  “三二一”是指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要注意的三個“性”、二道“關”、一個“數”。
  三個“性”,即要把握習慣培養的三個“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
  二道“關”,即要闖過習慣培養的二道“關”——開頭關,信心關;
  一個“數”,即要牢記習慣培養的一個“數”——21。
  我相信如果你按此模式去做,那培養習慣真地會變得簡捷、明了,而又趣味無窮。下麵容我一一給你詳加解釋。
  “三二一”自我超越模式
  “三”——培養習慣的“三”個性:
  1?必要性:即重要性;
  2?可行性:科學、合理、符合自己實情並盡可能量化;
  3?操作性:用“一分鍾自我超越‘傻瓜日誌’”提醒和監督。
  “二”——培養習慣的“二”句話:
  1?關鍵在前3天;
  2?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纏上新的一段,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一”——培養習慣的“一”個口訣:
  三七二十一——“三”指前3天一定要認真;“七”指一星期7天,還指一星期後會產生興趣;“21”指培養一個習慣平均用21天。
  2“‘三二一’模式”之“三”
  誠如我前麵所說,“‘三二一’模式”之“三”,是指要把握習慣培養的三個“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具體如下:
  策略性
  培養習慣特別要注意策略。不注意策略,就很容易碰釘子,事倍功半;注意了策略,就會節節勝利,事半功倍。
  策略性之一——逐個擊破
  前麵講到的“善於聚焦”就是指這一點,因為這一策略太重要,因此我專門拿出來予以強調。希望開始培養習慣時,千萬不要著急,先從眾多習慣中挑出一個,全力盯住它、對準它,這樣就很容易成功。
  策略之二——從容易處著手
  這實際是古今中外成功的一條規律。老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說:“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這裏有一件事頗有意思,你不妨聽我一講。
  最近有朋友送我們家一隻小白狐,取名歡歡。在它兩個半月左右,我想教它一些簡單的動作,將來朋友來了,好做些表演。
  從哪兒教起呢?
  當然先從容易處開始。
  於是我與愛人商量後,從眾多習慣動作中,決定先從“趴、趴”開始。
  為什麽?
  第一,它本來常趴在那裏,這是它自然的動作,因此這樣做,順乎它的天性;
  第二,指令單一,這裏實際就一個“趴”字,它很容易記;
  第三,這小東西很饞,因此很容易用食物誘導。
  就這樣,由於我們一開始選擇了一個單一的、容易的習慣進行訓練,沒兩三天,它就進入角色了——隻要我手裏懸一樣好吃的東西,嘴裏“趴、趴”、“趴、趴”地發出指令,它很快就會抬起頭,像小學生似的恭坐在那裏,等待著食物從天而降。而能有此成果,我們當然興趣大增,我相信這小東西以後對此類學習,也一定會興趣大增。
  通過此事,你是不是看到了從容易處著手的好處呢?試想,如果開始我們不是從簡單容易處著手,而是一上來就讓它“先360度橫向打個滾,再來個前後魚躍滾翻”,你說那將是何情景?
  策略之三——從好習慣開始
  為什麽?
  實際這就是上麵的策略在習慣問題上的具體應用。你想,相對於壞習慣,培養好習慣就一定容易得多。壞習慣害己又害人,我們誰都深惡痛絕,恨不能一下子把它們全部鏟除幹淨。但問題是克服壞習慣並不那麽容易,太難了。因為它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而是幾年、十幾年、幾十年逐步形成的,可以說已根深蒂固、盤根錯節。這就很像我們要蓋房,如果在郊外一塊空地上就很容易蓋;但如果你要到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蓋,那就麻煩了,光拆遷就會把你搞得焦頭爛額、狼狽不堪、筋疲力盡。因此如果你培養習慣一上手就立即要去對付你的壞習慣,那很容易碰釘子,而幾個釘子一碰,你很可能對整個培養習慣也會失去信心。
  那按你所說,難道壞習慣就不要去對付了嗎?
  不是的,我說的是一種策略。等你在好習慣的培養過程中取得了信心和經驗,又增強了對自己的控製力和駕馭力,再去對付,那一定容易多了。我們對待別人的習慣也是這樣。我不是說你不要去管你的孩子、學生、員工的習慣,而是告訴你應從自己開始,在你自己身上取得成效和經驗後,再去改變別人,這樣一定更有成效。你說是嗎?


簡明而又高效的培養習慣妙方(2)


  策略之四——好習慣加法,壞習慣減法
  這是著名兒童教育專家孫雲曉和著名心理學家張梅玲教授在進行了大量研究後的概括,更是培養習慣的一種重要策略。
  培養好習慣用加法。比如,從不讀書的人培養讀書的習慣,可先從你愛看的武打小說或言情小說開始,再一步步進入那些理論性較強的書籍。千萬不要一上來就抱一本大部頭的《資本論》,那就麻煩了。從不運動的人培養運動的習慣也如此,先外出散散步,時間短些;一邊散步一邊還可帶個隨身聽,讓趙本山給你說說小品,讓宋祖英給你唱唱山歌。千萬不要一上來就俯臥撐、引體向上、爬20層高樓,那肯定也會遇到麻煩的。
  克服壞習慣用減法。比如戒煙,你下決心立刻戒當然可以;但也可以一天一天減著戒,這樣成功率也許更大。改變好發脾氣的習慣也是這樣,你可先給自己規定每次發火不能超過一小時,不要一來就半天、一天,沒完沒了;待這一小時有成效了、鞏固了,再慢慢半小時、一刻鍾、甚至更少。如果你真能這樣做,真可能把你這壞脾氣慢慢給製服了。據記載,當年默罕穆德在阿拉伯世界征服酗酒的陋習,也是用這種減法才做到的——他先大力宣傳酗酒的危害,但在行動上還是提倡自覺;等這樣做有成效後,他再進一步宣傳酗酒的危害,在具體行動上規定做禮拜時必須戒酒,其餘時間依舊靠自覺;等全社會無論從思想認識還是具體行為上都成熟到相當程度時,他就嚴格規定伊斯蘭教徒不得飲酒,更不能酗酒。就這樣,阿拉伯世界酗酒的陋習讓默罕穆德真地給征服了,他由此也在教民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而且,我們還可以用將其轉化為相應好習慣的辦法去克服壞習慣,這也是一種策略。因為我們一提克服壞習慣,往往很頭疼;但說養成好習慣,就輕鬆多了。比如我們要克服隨地吐痰的習慣就很難。那假如我們養成一個相應的好習慣——隨身帶幾張餐巾紙、麵巾紙之類的東西,一旦有痰,立刻吐在那上麵再扔掉,不就完了?而當我們把注意力的重心放在這好習慣的培養上,解決壞習慣起來當然就容易得多了。因此你想克服某個壞習慣,就可把它轉化為一個或幾個相應的好習慣,再去對付和解決。
  以上我們講的是策略性,實際就是講智慧。由於習慣培養總地講還是人生和社會的一大難題,因此講究策略顯得尤為重要。
  可行性
  把握培養習慣的三個“性”,其二便是可行性。
  上麵所講的策略性主要指這習慣培養先從哪一類習慣開始、先挑哪一個習慣突破,這習慣培養怎麽一步步打,才使我們勢如破竹、節節勝利。而可行性則主要是指,既然我們決定了要培養這個習慣,那這個習慣怎樣培養才可行、才科學、才符合你的實際情況,才能最後真正培養成功。因為我們一直強調“做到為王”!
  我們以李開複先生的事跡為例,就可以很好地說明培養習慣的可行性。
  李開複在全球IT行業中是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原微軟副總裁,又是這個行業著名的科學家。在《讀者》雜誌2004年第24期上,他發表了《人生成功三步曲》一文。其中涉及如何一步步實現自己目標的部分,很值得一讀。
  他在文中說,他的目標是對人類發揮自己最大的影響力,於是必須找出自己與這個目標的差距。
  他尋找後發現,他與自己目標間的主要差距有兩點:必須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和人際溝通能力。
  那具體怎麽才能提高這兩大能力呢?
  “任何目標都必須是實際的、可衡量的,不能隻是停留在思想上的口號或空話……幾年前,我有一個目標是擴大我在公司裏的人際關係網,但‘多認識一些人’或‘增加影響力’的目標是無法衡量和實施的,我需要一個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那他找到的那些實際的、可衡量的目標究竟是什麽呢?
  在演講能力提高方麵,他找到的目標是:
  1?“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做兩次演講”;
  2?“每次我都要我的同學和朋友去旁聽,給我反饋意見”;
  3?“我對自己承諾,不排練3次,絕不上台演講”;
  4?“我要求自己每個月去聽演講,並向優秀的演講者求教”。
  在人際溝通能力提高方麵,他找到的目標是:
  “每周與一位有影響力的人吃飯,在吃飯的過程中要這個人再介紹一個有影響力的人給我。”
  李開複就這樣,把那些無法衡量和實施的大目標、中目標,化為了那些實際的、可衡量的小目標。那這些實際的、可衡量的小目標又究竟是什麽呢?如果你仔細看看,不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廣義習慣嗎?
  那結果如何呢?
  沒想到正是憑借了這些習慣,他不僅“知道”了要提高那兩種能力,而且真的“做到”了這兩點。正因為此,他在文中不無興奮地說:“一年後,我看到自己的人際關係網有了顯著的擴大;幾年後,我周圍的人都誇我演講得好,甚至有人認為我是個天生的演說家……”
  從李開複的真實故事中,我們再次看到了習慣對我們人生的價值。而從這個實例中,我們是否對習慣培養的“可行性”有了清晰的了解?
  根據以上實例和我的大量實踐,我認為在可行性問題上,我們必須注意四大要點:
  要點之一——具體化
  這具體化,就是李開複所說的要“實際的”而不是“口號和空話”式的,比如你要鍛煉身體,那就要具體化——是氣功?散步?快走?遊泳?還是爬山?不要隻想著“鍛煉”二字,就沒有下文了。再比如要使自己變成終生學習的人,那也要具體化——是讀書?聽講座?參加培訓班?還是“每日三省吾身”?總之,要具體,否則,很容易流於空談和空想。
  要點之二——數字化
  數字化很重要。李開複所說的“可衡量”,就是指要盡可能數字化。你看他給自己的規定,幾乎每一項都有數字。而如果你仔細回憶我養成的許多習慣,是不是幾乎每一項也都有一個具體的數字?
  我發現數字這事情很有意思。沒有數字,你很容易似做非做,不認真,沒長性;而一有數字,你一下子就會變得認真起來,行動起來就會精神抖擻,勁頭會非常大。我想,這也許是調動出了我們人類天性中某些最積極的因素,才會如此的。


簡明而又高效的培養習慣妙方(3)


  要點之三——門檻不要太高
  這一點很重要。許多人培養習慣不成功,往往就卡在這一點上,因此望你務必注意。
  所謂門檻不要太高,就是指以上的數字化要適當、要量力而行、要適可而止、要讓自己做起來不太費勁。你看,前麵談到的我所養成的每個習慣,從量化的角度,要求並不高。像練劈叉,我每天隻練一次,每次從“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快速數到“八二三四、五六七八”,充其量總共隻有一二十秒,這樣誰都能做到;像練記憶,也是這樣,我要求自己每天隻對10個數編碼,每天隻對編好的代碼背一次,沒想到後來產生了神奇的效果。實際我讀書的習慣也是這樣養成的:我要求自己門檻不要太高,每天隻讀10頁,這樣當然很容易,久而久之這習慣就養成了。而這習慣一旦養成,是終生受益的;每天雖少,但累積起來,就能集腋成裘,水到渠成,石破天驚。
  說到這兒,有一點我想特別加以補充。雖然我在前麵強調習慣培養要從我做起,但從我做起,在自己身上取得收獲後,你自然會去幫助別人。而門檻不要太高這一點,用在幫助孩子培養習慣上,尤其值得你注意。
  培養孩子的習慣,門檻不太高,低一些,孩子自然就很容易做到;很容易做到,總能達成自己的目標,孩子當然就很有成就感;很有成就感,孩子當然就會對此興趣日濃、信心日增;興趣日濃、信心日增,孩子自然就更樂於在培養習慣上下功夫……於是一種良性循環就形成了,這對我們孩子的一生將有多麽重大的意義啊!而這樣的結果,無形中還給父母們創造了許多表揚和鼓勵孩子的機會,讓孩子能在歡快、愉悅、受賞識、受表揚的環境中長大,這有多好啊!
  而相反,如果門檻太高呢,情形就完全變了——因為習慣是一種幾乎天天都要碰到的行為,因此如果門檻過高,孩子們就等於天天難以完成任務、天天難以達成目標、天天生活在失敗和挫折的陰影之中,這對他們幼小的心靈和寶貴的自信心,將是一種何等的摧殘啊!而對父母自己來說,無形中又人為地製造了一種常常批評、譴責、打擊自己孩子的機會和環境,這對孩子將是一種巨大的痛苦,而對我們父母自己而言,又將是一種何等巨大的悲哀啊!
  因此“門檻不要太高”。這一點,望你務必注意,千萬不能疏忽!
  要點之四——符合你的實際
  符合你的實際,是指設計一個習慣時,必須符合你本身的客觀條件和具體情況,不能隨意照搬,人雲亦雲。
  比如,我每天清晨4、5點鍾起來寫作,可你常常加班到半夜,又沒有寫作的興趣和必要,因此這習慣你可千萬別學我;又比如,為了增強人際溝通的能力,李開複每周請人吃飯,而你是打工妹,收入微薄,因此這習慣你可千萬別學他;再比如,有人天天吊嗓子,可你五音不全,又是公鴨嗓子,因此千萬別因此而天天自責……總之,培養什麽習慣、這習慣究竟如何培養、這門檻究竟多高才合適,這一切都要因人、因地、因時而宜。
  在管理學上就有這樣一句名言——“管理有模式,而無定式。”所謂“有模式”,即家有家規、國有國法,我們無論管理別人還是管理自己,都必須有一定的規矩和章法;所謂“無定式”,即這種規矩和章法決不能變成僵化的教條,而要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時而宜,要不斷變化調整、與時俱進、推陳出新。因為隻有這樣,才科學、才實事求是、才符合你的實際,才能真正對你的人生發揮巨大的推動作用。就我而言,實際情況就是如此。我從1980年開始練氣功以後,每天鍛煉的習慣從未間斷,可具體內容卻發生了幾次大的變動——開始十多年,我每天練氣功;以後氣功加上散步;再以後,散步變為快走;而現在,我又變為遊泳為主、快走為輔。
  總之,習慣培養一定要符合你的實際,千萬別僵化和教條化,如果是這樣,那再好的東西也會變味的。
  以上就是把握培養習慣的三個“性”之二——“可行性”,即你培養的每個習慣都要使它可行、使它能做得到,為此你必須注意“具體化”、“數字化”、“門檻不要太高”、“符合你的實際”這四大要點。
  操作性
  把握培養習慣的三個“性”,其三便是操作性。
  為什麽我們談了“策略性”“可行性”還要談“操作性”呢?
  對此,我舉一個切身的例子,你就能明白了。
  幾年前我有幸聽了一次世界汽車推銷大王喬·吉拉德的精彩演講。他在15年間竟推銷了13001輛高級小轎車,創造了這個領域的吉尼斯紀錄,因此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在那次演講中,他講到的一個細節引起了我的興趣。他說他每天離家拉著門把的一瞬間,腦子裏一定會習慣性地對自己高聲大喊:“我要像一隻豹子,衝向這個世界!”豹子當然是最有力、最主動、最精神抖擻的,因此他每天一出門,就開始保持這種精神狀態。
  3天後的一個清晨,我在記前一天日記時,腦海突然閃出一個火花——我為何不去養成這個習慣呢?一天一開頭就能有此精神狀態,這有多好!再則,這樣做起碼對自己也有益無害啊!
  想了就做。於是,我在那天日記的最前麵寫了一個“豹”字,意思就是要求自己從今天開始就培養這個習慣;在日記前寫一個“豹”字,就是用來每天提醒自己,千萬別忘了。
  但哪料到那天在日記上是寫了個“豹”字,可出門牽著我們家毛毛走在路上,才想起臨出門拉門把的一瞬間,還是把這“豹”字給忘了。
  怎麽辦?
  第二天在日記前,我又寫了個“豹”字,並囑咐自己,今天可千萬別再忘了。
  可結果還是給忘了。
  到第三天早晨,我發狠了。在日記上寫了一個很大的“豹”字,並用原珠筆在那上麵使勁圈了一下,意思是今天無論如何不能忘!
  但不料那天我們家毛毛特別調皮,我要帶它出去,它卻故意東躲西藏的,好像要成心捉弄我。結果,我好不容易逮到它,拉門把出門時,還是把這“豹”字給忘了。


簡明而又高效的培養習慣妙方(4)


  這件事對我印象太深了,也使我想了很多。我發現,習慣這東西再重要、設計得再可行,但還是有一個坎。如果這個坎不解決,我們還是難以養成習慣。
  這個坎是什麽呢?
  是你想得挺好,但一做起來就忘!
  你想,可一做起來就忘,再加上我們對自己的控製力本來就不強,那豈不也就算了;既然算了,那你好不容易信誓旦旦所下的決心、你好不容易雄心勃勃所做的構想,豈不又流產了?
  我認為我們許多習慣養不成,問題往往就出在這一點上。我年輕時就是這樣,不知下過多少決心,也不知發過多少次誓,但由於這個原因,弄了半天,常常又回到了原點。
  因此,習慣這東西看起來簡單,但要真正做到,真沒有那麽容易;而要真正做到,就必須突破這個坎。
  那怎麽突破呢?
  突破的方法是想辦法用一樣東西天天提醒自己、天天監督自己、天天檢查自己。
  這就產生了我本節要給你說的“操作性”。
  所謂操作性,就是我們有了好的構想後,還要一步步腳踏實地地做才行。這就需要有一種天天提醒、監督、檢查的具體手段和機製。
  說到此,使我想到這些年全社會所特別強調的“執行力”。實際上我們這裏碰到的問題也是“執行力”問題。所謂“執行力”,著名的執行力專家薑汝祥博士對此有很精辟的論述——“執行的八字方針:認真第一,聰明第二”; “執行的關鍵點是監督和檢查”。按此理論,我們培養習慣也應如此——要“認真第一,聰明第二”;要對自己不斷“監督”、不斷“檢查”。
  有鑒於此,根據我自己的大量親身體驗,在具體操作方麵,我精心為你設計了一張簡表——《一分鍾傻瓜日誌》。
  《一分鍾傻瓜日誌》(見P155)就是為了讓你用來天天提醒、監督、檢查你想要培養的習慣。這傻瓜日誌用起來十分簡單,每天隻要打打鉤、打打叉,時間也許一分種都用不了,但對培養習慣的意義卻十分巨大。因為有了它,你那幾乎與生俱來的“執行力”就會一下子被極大地激發起來,調動起來,你就不僅能想到,而且一定能做到。
  那我們應該如何應用《一分鍾傻瓜日誌》呢?
  第一,希望你在應用這日誌前再思考一下習慣對於你今後人生的價值。如果覺得習慣對你的一生確實意義重大,確實要在這方麵下大功夫,那就請你先寫下一段發自你肺腑的誓言。誓言不必太長,一二百字、二三百字即可。寫完後,再把你的大名莊嚴地簽在後麵,並鄭重地注明年、月、日。你做這一切前假如想點幾支香、叩幾個頭,我也不反對。因為宗教裏讓人這樣做,無非是為了表示虔誠。試想,你又想做事,心裏又不虔誠,這事你怎麽能做得成呢?我想,我們常常講“心想事成”,也許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二,為了使你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得到更強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希望你最好找一個人幫你監督。這個人可以是你的愛人、孩子、父母、同學、同事、情侶,你讓他(她)把他(她)的大名也莊嚴地簽上。如果你們同時都準備在習慣上下功夫,那相互作為監督人更好。這樣可以相互切磋、相互督促、相互幫助、相互競賽。但是如果我們要讓別人也一起參與,千萬別勉強。因為一件事如果被別人天天逼著做,那結果肯定不會好;隻有讓他自覺自願地參與,興致勃勃地做,才會真正有所收獲。
  如果你做到了以上兩點,下麵就可以開始應用這傻瓜日誌表了。
  表格中的“年、月、日”,當然是指你培養某個習慣的起始日。用這表格培養習慣很方便,你可隨時開始培養某一種新的習慣。
  表格中的“序號”,是指一個個習慣培養的先後次序。我希望你第一個習慣的培養,一定要像我前麵所說的——精心挑選。你要精心挑選一個你容易做到的、做起來很輕鬆的、比較容易見到效果的、很容易使你產生興趣和信心的習慣。因為一旦這個習慣培養成功,一旦你對此有了興趣和信心,後麵真地會形成一種勢如破竹的局麵。至於一開始究竟開始幾個習慣,我建議以一個為好,當然你也可以兩個、三個,但總之不要太多。到一切很熟練了,你對自己的駕馭能力逐漸增強了,然後可以同時進行多個。
  表格中的“可行性分析後盡可能地量化”,是指要“數字化”。那我在這裏為何又添上了“盡可能”三個字呢?因為我們這裏所談的習慣是廣義的習慣。廣義的習慣當然包括麵很廣,有的是很具體的行為方式,但也有的可能是很抽象的思維模式。對前者量化當然很容易;可對後者,量化有時就難一些,因此我們就“盡可能”量化。但這些不容易量化的習慣如天天用傻瓜日誌提醒、監督和檢查,也會起到極好的培養作用。
  表格橫向的“1、2、3……”,是指開始後的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這就是為了讓你天天用來提醒、監督、檢查自己的。這日誌希望你放在家中或辦公室裏最顯眼的地方;每天最好定時,這樣不容易忘;每天填寫時在第幾天那個格裏打個“鉤”,以示提醒,提醒自己今天無論如何不能忘了這習慣的再次重複。你可千萬別小看了這個“鉤”。就是這個“鉤”,天天在提醒著你,天天在督促著你,使你的習慣培養得到了根本的保證。
  而說到這裏,還有一件事你必須再做一下,因為它至關重要,因此我要專門來說。
  是哪件事呢?
  是你在當天那格裏打了“鉤”以後,必須問一下自己:“昨天那個‘鉤’我雖然打了,但提醒後我究竟做了沒有呢?”因為你完全可能是雖然提醒了自己,但結果還是沒有做,給忘了,就像我前麵所說的那個“豹”。
  假如你真的忘了,沒關係,這是正常現象,那就請你在昨天的那個鉤上打個“叉”。你也別小看這簡單一個“叉”,就是這個“叉”,對你卻起了有力的監督、檢查作用,使我們的“執行力”真正落到了實處。而你要相信,隻要你每天這樣認真地做下去,這“叉”一定會越來越少。終有一天,這“叉”會消失無影;終有一天,這習慣會在你身上養成;終有一天,各種最優秀的品質會融化到你的血液裏、融入到你的生命中!
  以上就是我要給你說的“操作性”,也就是求真務實,借用我為你精心設計的《一分鍾傻瓜日誌》,進行具體、認真的操作,使我們關於提升自己素質、達成自己目標的種種美好設想不僅“知道”,更能“做到”。


簡明而又高效的培養習慣妙方(5)


  “‘三二一’模式”之“二”
  前麵我詳細給你介紹了“‘三二一’模式”之“三”,即把握習慣培養的三個“性”——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把握了這三個“性”,我們培養各種習慣就會很策略、很智慧,不容易碰壁,但我們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還要經受各種意想不到的考驗。下麵我就要為你介紹“‘三二一’模式”之“二”,即培養習慣還必須闖過的兩道關——信心關和開頭關。
  第一道關——信心關
  培養習慣要闖過的第一道關是“信心關”。
  這是為什麽呢?
  因為一碰到“習慣”,我們許多人首先想到的便是一個“難”字——我沒有毅力,我年齡大了,我什麽都好辦,就是這習慣不好辦……總之,是一個“難”字。這“難”字一當頭,一切當然就被卡住了。
  這就是“信心關”——沒有信心,難!這一關闖不過,一切就無從談起。因此我們必須闖過這第一關。
  那我們怎麽來闖過這第一關呢?
  實際上,我前麵講了那麽多,那麽不厭其煩、苦口婆心,可以說大部分都是用來幫助突破這第一關的。
  你說你沒有毅力。我前麵講了,我以前是最沒有毅力的人。可我這樣沒有毅力的人,尚且能養成那麽多習慣,那你為何就不能呢?
  你說你年齡大,可我花甲之年總不會比你小多少吧?而我前麵談到的許多習慣,幾乎都是在年過半百以後才養成的。因為我看到《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這本書,知道人生成功的秘密核心在於“習慣”,這已是我50歲以後的事。因此我能行,你為何就不行呢?
  你說你什麽都好辦,就是習慣不好辦。我前麵不是已經告訴你對付習慣的各種訣竅和策略了嗎?你先對付一個,難道還對付不了嗎?你先從一個容易的開始,難道還困難嗎?你把這門檻設計得低一些,難道還費勁嗎?你每天用一分鍾傻瓜日誌隻是打打鉤、打打叉,難道還做不到嗎?……
  因此,如果你以前對培養習慣缺乏信心的話,那通過我前麵所說的種種,你應該有信心了吧?而我們知道,信心對我們做任何事都至關重要。一件事做起來沒有信心,那很難成功;而如果信心十足,那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為了助你闖過這一關,還有一句特別精彩的名言我要告訴你,因為有了這句話,你的信心就會像插上了翅膀。
  這句名言是世界著名教育專家曼恩說的,他說:“習慣仿佛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新的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
  這句話說得多精彩、多確切、多形象、多鼓舞人心啊!這可以說是我見過的對於習慣的最妙、最精當的比喻。習慣培養的過程,不就是一次次、一天天不厭其煩地重複嗎?這不就如我們去纏一根纜繩嗎?隻要你天天纏,每天隻纏一股,這纜繩怎麽能不越來越粗呢?而粗到一定程度,這纜繩怎麽能不牢不可破呢?這應是常識、是真理、是最樸素的真理。因此明白了這道理、堅信這道理,我們就沒有什麽好習慣不能養成,沒有什麽壞習慣不能征服,你說對嗎?
  以上就是想助你闖過兩道關中的第一道關——信心關。
  第二道關——開頭關
  開頭關,是你必須闖過的第二道關,對此,我也要助你一把,而且還要用大力來助你一把。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在習慣問題上,我覺得這一點尤其突出。
  你知道這半個世紀以來,我們人類在航天事業上最艱難的是什麽嗎?
  據說最艱難的不是在衛星、飛船飛向太空後的幾萬公裏、幾十萬公裏、幾百萬公裏、幾千萬公裏上,而是在它們飛離地麵最初的幾公裏、幾十公裏上。
  為什麽?
  因為慣性的力量——要飛離地球,最難的、最複雜的就是一開始就要克服地球的這種慣性引力、擺脫地球的這種慣性引力。
  而任何一種習慣的養成都是如此,首先要征服這種極頑強、極頑固的慣性引力。而我們人類仿佛與生俱來的惰性,便是這種種慣性力中最可怕的一種。因此,不解決這個問題,一切就無從談起。
  那如何闖過這道關、突破這道關呢?
  根據我的體驗和研究,我對你有以下兩點忠告:
  忠告之一——立即行動
  立即行動,是我對你要闖過這開頭關的忠告之一。
  在“習慣‘五動’理論”中,我一開始就談到了這一點——起動。因為在生活中有太多的人是沒有這種起動力的。他們可以想,可以說,可以談,甚至是誇誇其談,但就是不會動,不會起動。而你不動,不起動,不立即行動,當然一切就無從談起。因此想好了,策略性、可行性、操作性全齊備了,就必須立即行動,這是你要闖過這開頭關的關鍵之點。
  這一點很像我孩提時代從家鄉小橋上跳水,開始總在那裏猶豫。實際上,你隻要閉著眼睛,往下一跳,最多就嗆幾口水。而有了這開頭第一次,以後就不在話下了。
  這也很像我少年時代因家境貧困上街賣鴨蛋,開始也總是遲遲喊不出口,但實際上隻要橫下心,喊出這關鍵的第一聲,以後也就無所謂了。
  這一點還特別像我們學英語。我們身邊有多少人,苦學了多少年英語,還隻是個“啞吧英語”啊!但實際上隻要敢於大膽而堅決地喊出第一聲,以後這一百聲,一千聲,一萬聲,甚至萬萬聲都是不難的。
  因此要突破這開頭關,奧妙之一、關鍵之一就是要立即行動。否則,再美妙的種種,可能都會與你擦肩而過。


簡明而又高效的培養習慣妙方(6)


  而也許正因為此,在本書一開頭就給你介紹的十卷羊皮卷中,專門有一卷是論述這一點的。因為它寫得太精彩了,因此在這裏引述其中幾段,為你闖過這開頭關加油打氣、擂鼓助陣:
  “我的幻想毫無價值,我的計劃渺如塵埃,我的目標不可能達到。
  “一切的一切毫無意義——除非我們付諸行動。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一張地圖,不論多麽詳盡,比例多麽精確,它永遠不可能帶著它的主人在地麵上移動半步;一個國家的法律,不論多麽公正,永遠不可能防止罪惡的發生;任何寶典,即使我手中的羊皮卷,永遠不可能創造財富。隻有行動才能使地圖、法律、寶典、夢想、計劃、目標具有現實的意義。行動像食物和水一樣,能滋潤我,使我成功。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即使我的行動不會帶來快樂與成功,但行動失敗總比坐而待斃好。行動也許不會結出快樂的果實,但沒有行動,所有果實都無法收獲。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我是雄獅,我是蒼鷹,饑即食,渴即飲,除非行動,否則死路一條。
  “我渴望成功、快樂、心靈的平靜。除非行動,否則我將在失敗、不幸、夜不成眠的日子中死亡。
  “我發布命令,我要服從自己的命令。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
  “成功不是等待。如果我遲疑,她會投入別人的懷抱,永遠棄我而去。
  “此時。此地。此人。
  “我現在就付諸行動!”你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嗎?你想鑄就自己的未來嗎?你想使自己夢想成真嗎?你想在自己的習慣上狠下功夫嗎?那麽請你現在就付諸行動、立即行動吧!否則,再遲疑下去,等你醒來一看,你的同伴也許早就把你遠遠地甩在了後麵。
  以上就是我助你闖過開頭關的第一個忠告。
  忠告之二——熬過前3天
  熬過前3天,這是我助你闖過這開頭關的第二個忠告。
  這是為什麽?
  因為培養習慣,許多人都是在這前3天給“壯烈犧牲”掉的。
  這是何緣故呢?
  因為習慣的改變,根本上說,是對一個人的改變,因此它必然會遇到強大的阻力。而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上帝的一種特意安排。試想,倘若我們人也像孫悟空似的說變就變,那不就亂了套——你娶的愛妻剛才還是柔情似水的靚女,但傾刻間就變成了一個一臉刻薄的刁婆,那你怎麽受得了?因此我們老在說變,但對許多東西來說,是不能隨便變的。
  既然不能隨便變,要變,當然就會有阻力;而有阻力,尤其這阻力一大,當然就會讓人難以接受,很不舒服。於是,許多人就會在此自動“壯烈犧牲”掉了——我好好的日子不過,為什麽偏要讓自己天天這樣難受、天天這樣不舒服呢?這不是典型的自作自受嗎?
  如果你也這麽想,那我就要告訴你,你這是完全誤解了。
  我為何這樣說呢?
  因為實際情況完全不是如此。我們培養習慣,開始幾天你的確會難受,的確會不舒服,但假如真有上帝,上帝是絕不會讓你永遠如此的。實際上你隻要熬過了這前幾天,尤其是熬過了前3天,後麵就是坦途,就是一馬平川,就是無限風光。對此你不清楚,我卻太清楚了,因此我要給你講一個我親身經曆的真實故事。
  我當年在清華上大學的時候,正好趕上紅衛兵時代。那時我們這些涉世不深的年輕人都可以說是熱血沸騰。當時全國興起大串聯,學當年紅軍長征,於是我與我們同年級同學林大炎、俞明華、王士國打起背包、舉著紅旗,開始了從北京到延安的長征。
  但哪知我們雄赳赳、氣昂昂出發後的第一天,我就差點敗下陣來。
  這是為什麽?
  原來那天傍晚到紅衛兵接待站過夜,洗腳時我一看,嚇了我一大跳——滿腳都是泡。
  這怎麽辦?尤其第二天起床前,睡在床上渾身酸軟,骨頭架像散了似的,根本不想起來。
  但學紅軍,還發了誓,總不能在第一天就敗下陣來!因此第二天隻能咬著牙堅持。
  但沒想到第二天到了駐地脫下襪子再一看,這下可真把我給嚇住了——滿腳水泡竟變成了滿腳血泡!
  “天哪,這長征我怎麽能走下去?”我心中幾乎要驚叫起來,並暗想:如果以後天天如此,那怎麽辦,怎麽受得了?
  記得第三天出發時,我真地太勉強了,當初的豪情早已蕩然無存。我找了根棍兒,一步一瘸,像受了傷的俘虜似的跟著他們三個,心中充滿了疑慮、迷茫、憂心、甚至恐懼,因為依此情景,這漫漫長征路我怎麽可能走下來呢?
  ……
  以上絕對是當時最真實的情況。而我當時也隻能咬著牙堅持、堅持、再堅持。這當然已不是一種豪情萬丈的堅持,而是一種無可奈何、進退兩難、瀕於崩潰的堅持。
  然而使我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五六天以後,這情形竟完全變了。這轉變究竟從哪一天開始,我現在也沒搞清楚。反正大致五六天後,我們變得越來越精神,越來越抖擻了,每天背著包走五六十裏、七八十裏像玩兒似地,根本不在話下。而每當我們經過一個村莊,進去前我們四個還一定要高舉紅旗、列隊行進、放聲高唱毛主席語錄歌,以抓住一切機會宣傳毛澤東思想……
  以上經曆對我的印象太深了,可以說終生難忘。這件事給我一個極深的啟示——當我們做一件有一定難度的事情時,最艱難的,實際就是前幾天。而過了這幾天,過了這個坎,過了這道關,後麵真地就是坦途,就是一馬平川,就是無限風光。經過研究和實踐,我發現每一個習慣的培養過程幾乎都是如此,前幾天差不多都有一個坎,都需要你突破。而一旦你突破後,後麵的一切就會變得越來越順。
  那為何會產生這種情況呢?
  對此我再舉一個例子,你也許能很清楚。


簡明而又高效的培養習慣妙方(7)


  比如你從沒幹過體力活。開始幹時,你手上一定會起泡;再幹下去呢?水泡會變血泡;而再幹下去呢?奇跡產生了——這血泡變成了老繭。
  你可別小看這老繭,這老繭是什麽?這老繭就是上帝為了讓你適應新環境、新習慣,特地為你“製造”出來的一種東西。實際上在我們人類的機體裏,早已預設了這種奇妙的機製,讓你去適應不同的環境。比如農民總要蹲在地上拔草、間苗、做各種農活,而為了讓他們適應這種環境,我們體內的這一機製就會自動使其與“蹲”有關的肌肉增強起來、發達起來。因此我們看到有許多人下棋、吃飯、聊天、觀賞,總喜歡蹲在那裏,就如陝西十大怪,“板凳不坐蹲起來”。為什麽?因為有了這強健的“蹲”肌,習慣了這蹲,這蹲是舒服的,而不蹲反而是不舒服的。
  因此,為了讓我們適應各種環境、各種習慣,我們體內會自動產生各種類似“老繭”、“蹲肌”一類的東西去與之相適應,這應該是一種不爭的事實。然而,這裏有一個問題我們還必須思考一下:上帝給我們“製造”這類物質難道就不需要時間、不需要過程嗎?不,這時間和過程是一定需要的。既然如此,在這段短短的時間裏,你還需要忍耐一下。而一旦這過程完畢,最合適的東西製造出來並供你使用,你就會感到無限的舒適和快樂。
  因此,如果我以上假設和想像是合理的話,我敢斷言,我們人類是能適應任何環境、任何變化、任何習慣的。而這裏最難的隻不過是兩種不同環境的過渡階段,這階段內會有一種短暫的陣痛。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道理,能咬著牙熬過這陣痛,我們的生命中就將會有一個新生的、可愛的、壯碩的嬰兒“呱呱”落地,他將陪伴你終生,給你帶來無限的歡樂和喜悅——這陣痛後的新生兒,就是習慣,就是會使你終生受益無窮的新習慣。
  以上就是我要給你講的“熬過前3天”——也就是助你闖過習慣培養開頭關的第二個忠告。
  而清楚了這一點,有兩句古話你就很容易理解了——“吃得一時苦,換來一世甜”,“不吃一時苦,老來苦中苦”。因為,如果你能熬過這前3天,好習慣便必能養成,你當然會“換來一世甜”;而如果你不願熬過這前3天,還是讓舊習慣主宰著你,你當然會“老來苦中苦”。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