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老外在中國的“淘金”故事

(2007-05-15 10:08:13) 下一個
如果你的投資裏竟然沒有中國概念,你會追悔莫及。那時你會發現有史以來最大最快的經濟轉變已經與你擦肩而過,不要犯這種錯誤”,道瓊斯前中國業務負責人JamesMcGregor在其著作《十億消費者》的序言中這樣說。像中國人到海外一樣,老外也越來越多地開始在中國“淘金”。


MarkSecchia,美國人,現居上海。他的中國搭檔叫季昺,是他的MBA同學。

送餐的Mark

在上海的老外圈子裏,有一家知名的送餐公司,這家公司就是Mark在中國的事業。

與一般的送餐公司不同,Mark的公司自己不做餐,而是為眾多餐館提供了一個公共平台。顧客想吃哪家餐館的食物,就向Mark的公司預訂,公司負責將食物送到顧客手上。

走的就是“洋高端”

你可不要以為隨便一家餐館都可以入選Mark的公司名單,那些“榜上有名”的都是上海知名的西餐廳和高檔中餐館,一次訂餐的價格都在200元左右。目前Mark的公司裏已經包括50家左右這樣的餐館了。來Mark公司訂餐的,都是居住在上海的老外和港台商人這樣的高消費人群,一般居民可承受不起這樣的價格。

說起構建這家公司的想法,還要追溯到1999年Mark在上海讀MBA的時候。那時Mark的妻子也要工作,每天兩個人都累得不想做飯,隻能叫外賣。Mark說,那時每天隻能吃便宜的中餐和pizza,因為那些高檔的西餐館都沒有送外賣的服務。這個經曆使Mark看到了市場的需求,而恰逢Mark所在的學校給學員安排了3個月的實習期,於是Mark與同學季昺搭檔,開始了他們的創業之路。回想兩個人認識的起因,季昺笑著說:“我和Mark都是很外向的人,那時那麽多學員,隻有我倆每天大敞著房間門,恰巧又住對門,就這麽著成了朋友。”

先賠80萬

送餐是一個很講究時效和質量的工作,尤其對於走高端路線的公司來說,這兩點更是重中之重。為了掌握送餐時間,以及包裝保溫和防漏的效果,Mark和季昺兩個人騎著自行車穿梭於上海街頭親自為顧客送餐。兩個人都評價那時的自己“很酷”!

一上來就打造高端品牌所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開業後的整整18個月Mark他們都在虧損,如果加上30萬元的啟動金,他們賠了80萬元。

“那時壓力太大了,晚上睡不著還掉頭發。我每天都擔心員工的薪水,而我和季昺一分錢都沒拿過。”Mark回憶起那段日子感觸頗深。為了創出牌子,Mark他們承諾顧客45分鍾送到,超時就免費。“如果遇到零錢找不開,也免費了。”上海的交通很擁擠,加之創業初期缺少經驗,Mark他們在操作上很難把握,好幾次上百元的訂餐就這麽“免費”出去了。雖然很無奈,但Mark和季昺堅持認為,這是打造品牌所必須的。而那時Mark他們也不敢接太多的訂單,因為員工處理訂單的能力有限,速度比較慢,他們擔心處理不好會影響公司的品牌形象。“隻做內環以內的生意,周邊都不接”,Mark坦言在那段最艱難的日子裏也懷疑過自己的市場定位,“其實要找又快又便宜的外賣很容易,但是你絕對吃不到好的食物,所以我們決定賭一把。”事實證明了Mark他們的堅持是正確的,而那些高檔餐廳也逐漸意識到了這一點,用季昺的話說,“那時是我們找他們,現在是他們找我們。”
與合作夥伴的分歧“大了去了”

Mark和季昺分工不同,Mark負責市場,屬於“花錢”的部門,季昺負責運營,每天想著怎麽“省錢”,因此兩個人在公司經營上的分歧“大了去了”。Mark常常為了客戶而“不惜血本”。一次,Mark想買發熱板給食物保溫,為了達到絕對的理想效果,Mark堅持要回美國買,在美國,發熱板售價是75美元一個。而季昺堅決反對Mark的“衝動”行為,並在國內找了一家工廠代做了發熱板。看到國內的發熱板質量不差,預期的保溫效果也達到了,Mark才打消了念頭。在員工待遇問題上兩個人最初也存在分歧。

Mark除了給員工每年加薪一次和年底紅包外,還組織數不清的活動,諸如舞會、滑雪等等,而季昺覺得沒必要。Mark認為,團隊的穩定對公司發展至關重要,而培養團隊的過程是漫長的,高薪可以塑造一個穩定而融洽的團隊氣氛。“我們的員工太棒了,在美國他們可以得到每月2500美元,但不能因為他們在中國,就隻給他們2500元人民幣!”在這一輪“對抗”中,季昺作出了讓步。Mark將他和季昺描述成具有雙重身份的老師和學生,同時在教對方又同時在向對方學習。

Christopher Geisert,美國人。他的中國搭檔叫宋明慶,是通過別人“牽線”認識的。

“洋”靠墊中國造

采訪Chris之前,打聽Chris其人時,Chris的朋友們幾乎每人的第一反應都是:“Chris,ah,I know,pillow!”(“啊,我認識Chris,枕頭!”)美國的專利,中國的效率Chris的產品是一個申請了中美兩國專利的保健靠墊,發明的初衷源自Chris的背痛。Chris是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大學畢業後就在汽車公司工作,每天的任務是調試汽車座椅,長期下來Chris的頸椎和背部就吃不消了,疼痛難耐還要堅持工作,被逼無奈的Chris隻好自己想辦法緩解。起初,Chris找到了一塊厚厚的海綿,每天晚上都躺在上麵放鬆背部。但躺了幾晚後,Chris發現海綿有的地方把背頂得太高,有的地方又偏低,效果不理想。

Chris按照自己的背部曲線切割海綿,從醫生那裏得到肯定和改進建議後,Chris終於做出了一個效果令自己滿意的靠墊。

Chris首先向美國專利部門申請了靠墊的專利權。為了節約成本,Chris決定將靠墊的生產加工放在中國。“其實效率也是重要原因,我花了足足2個月才拿到美國工廠生產的樣品,而中國工廠隻用了3周就生產出來了,質量還很棒!”這讓Chris很意外。

在中國,朋友多了路好走

“Chris是一個很有心的人,如果有人給他介紹朋友認識,他會將那個人的情況問得很細,因為他在考慮以後說不定會需要那個人幫助。”Chris的合夥人宋明慶說。

Chris深諳“朋友多了路好走”的道理,他和宋明慶的合作就是由一個共同的朋友牽的線。

宋明慶在寧波從事外貿工作已經10年有餘,他的經驗正是Chris所需要的。
Chris在商業方麵並不擅長,加上又是在中國創業,人生地不熟,很多重任就落在了宋明慶的身上。宋明慶首先幫助Chris申請下了中國專利權,隨後又聯係了生產商。為了便於聯係,他們在宋明慶所在的寧波選擇了代工的工廠。

創業是一個艱辛複雜、充滿挑戰的過程,Chris的事業也不例外。Chris回憶說,最困難的時候就是產品剛生產出來後的市場推廣。“推廣的艱難的確在我預料之外,我要把產品免費送給醫生、保健品經銷商、健身中心等試用,總共送出去了幾百個,那時資金都很困難。”Chris還經常參加一些醫療產品的展會推銷自己的產品。在展會上,Chris結識了來自各個國家的醫生、經銷商,通過他們,Chris打開了許多國家的市場。

“幸運”的合作夥伴

說到自己的合作夥伴宋明慶,Chris連連稱自己“luchy”(幸運)。“宋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商業夥伴,他聰明能幹、有誠信而且經驗豐富。我們是非常好的朋友。”Chris與宋明慶都屬於很有見解的人,因此合作中不可避免地會有摩擦。例如,產品剛剛生產出來時,他們就因為包裝問題產生了爭議。Chris認為應該給靠墊外麵包上一層塑料袋再放入包裝盒中,這樣看起來很衛生。而宋明慶從產品材質方麵考慮,認為新產品剛離開生產線就套上塑料袋,不利於氣味的揮發,會影響顧客使用時的心情,而且塑料袋不環保。最終,宋明慶成功說服Chris放棄了塑料袋。“像這樣的小摩擦很多的,不過一點也不影響我們的合作。”目前,Chris幾乎把中國的事務全權交給宋明慶處理,自己在美國負責產品售後意見的反饋,並繼續開拓國外市場。

後記:

“外來的和尚”並不好“念經”。“當我向當地政府申請一些批文時,可能會比較容易得到信任與幫助,但是當我試圖談價錢時,我這個‘老外’的身份就使得討價還價變得困難。”一個老外說。與之相比,更難理解的是“人際關係”在中國商場上的微妙作用,對此,老外們隻能一邊驚歎著,一邊學並運用著,所以有一位中國夥伴對他們來說太重要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