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泰浩

海納百川,取他人長高求成長;
剛自無欲,走自已道爾符正道。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個人資料
辛泰浩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博大的愛製癌,群體免疫克冠

(2021-10-30 07:49:56) 下一個

        愛的磁場,是癌症細胞的殺手;群體免疫,是新冠病毒的克星
      “活下來的人要為沒有活下來的人而好好活著”(《叛逆者》中漁民曾對林楠笙說:“活著的人得替那些沒了的人好好活呀。”) 陳默群說,活著。 活著重要嗎?活著很重要。左秋明跟林楠笙說,忍耐就是我們活著的成本,至少我們還活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應該珍惜當下,每一個人都要好好活著,這是責任。
     以愛克癌。1912年的8月13號人類首次發現癌細胞。美國的大衛•霍金斯博士(David R. Hawkins)是一位醫生,在美國很有名,他醫治了很多來自世界各地的病人。他說隻要看到病人就知道這個人為什麽生病,因為從病人身上找不到任何一個愛字,隻有痛苦、怨恨、沮喪整個包附著他全身。霍金斯博士說:“很多人生病是因為沒有愛,隻有痛苦和沮喪,振動頻率低於200,易得病。”振動頻率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磁場。
    大衛•霍金斯發現,凡是生病的人一般都有負麵的意念。人的振動頻率如果在200以上就不生病。通常這些病人的振動頻率低於200。哪些意念的振動頻率低於200?喜歡抱怨、指責、仇恨別人,頻率大概隻有三四十,不斷指責別人過程當中就消減自己很大的能量,所以振動頻率低於200。這些人容易得很多不同的疾病。
    最高的振動指數是1000,最低的指數是1。霍金斯博士遇到過的最高最快頻率是700,他的能量特別足,這些人出現的時候,能夠影響一個地方的磁場。德蕾莎修女說:用大愛做小事。當她走進屋子裏的一瞬間,在場所有人的心中都充滿了幸福,她的出現使人們幾乎想不起任何雜念和怨恨。
    當能量很高的人出現時,他的磁場會帶動整個萬事萬物變得美好祥和,而當一個人有很多負麵意念的時候,傷害的不僅是他自己,也讓周圍環境磁場變得不好。霍金斯博士說他做過百萬次案例,在全球調查過不同人種,答案都是一致的。隻要振動頻率低於200,這個人就生病。200以上的就沒有病,200以上的意念有哪些?喜歡關懷別人,慈悲心、愛心、行善、寬容柔和等等這些都是高的振動頻率,達到400到500。
    相反,喜歡嗔恨、發怒,動不動指責、怨恨、嫉妒、苛求他人,凡事自私自利,隻考慮自己,很少考慮他人感受,這些人振動頻率很低,這些低的振動頻率也是導致癌症、心髒病等種種病的原因。
    他從醫學角度告訴我們,意念真的是不可思議,意念對人的健康有很大影響。前178年,漢文帝想任命賈誼擔任公卿,遭到官僚與宗室階層反對,丞相絳侯周勃、東陽侯張相如、馮敬等老臣上書表態反對的立場,認為賈誼“雒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賈誼又時常在朝堂上譏諷漢文帝寵臣鄧通。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賈誼被外放為長沙王太傅,輔佐長沙王吳著。至長沙赴任的途中,賈誼對貶謫不滿,又聽聞長沙氣候潮濕多雨,以為自己會早死。他心情悲觀失望,在渡湘江時作了《吊屈原賦》,在長沙度過三年餘的左遷生活。任長沙王太傅三年時,有象征不祥的鵩鳥飛入房屋,賈誼有感而作《鵩鳥賦》。《吊屈原賦》和《鵩鳥賦》是他的騷體賦代表作。漢文帝七年(前173年)、漢文帝突然想起賈誼,召賈誼回長安,問以鬼神之事,夜半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關於此事後世有爭論;李商隱頗為賈誼不平,有詩吟“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為賈生不得重用而歎息,不久,漢文帝拜賈誼為自己愛子梁王劉揖的太傅。賈誼此時期除太傅責任以外,主要寫政論文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漢文帝進行勸諫。《治安策》、《論積貯疏》是他這時的代表作。其政論文既有戰國縱橫家古文的餘風,又有法家韓非子等人論證嚴謹風格的影響,洋洋灑灑,文采斐然。所以賈誼的辭賦可謂上承屈原、宋玉,下開枚乘、司馬相如,是從楚辭發展到漢賦的重要橋梁。漢文帝十一年(前169年),梁王墜馬而死,諡懷,史稱梁懷王。賈誼認為自己沒有做好輔導親王的職責,
終日哭泣,於第二年憂鬱而終,得年33歲。?
    日本大提琴家夏恩患癌後,試圖與疾病鬥爭,但感覺越來越糟。他調整心態,決定愛身體裏的每一個癌細胞。他視癌症劇烈的疼痛為“叫醒服務”,致以祝福和感謝。他發現這種感覺很好。接著他決定愛生活的全部,包括每個人、每件事。一段時間後,出人意料的是癌細胞竟全部消失了。後來他成為了在日本家喻戶曉的治療師。這便是生命的本質——愛。疾病源自我們身體內在對愛的匱乏和缺失,而疾病也終將在無條件的愛和愛心中被清理。
      2019年最先出現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病例以來,全球累計染疫死亡人數突破500萬人。
    各國展開施打疫苗後,有助於死亡率逐漸降低。近4個月前,染疫病故人數突破400萬人大關。
    盡管全球單日死亡病例數在10月初降至8000例以下,為近一年來首見,各地仍有高風險區。世衛歐洲區52個國家和領土中,死亡人數持續攀升主要來自東部。
    俄羅斯單日染疫和死亡人數屢創新高,自10月20日以來平均單日死亡病例超過1000例。然而根據他們的有關當局,這項統計很大程度上被低估。政府通報的死亡病例顯示,截至11月1日累計23萬9693人病故。
    然而俄羅斯聯邦統計局(Rosstat)對於COVID-19死亡病例定義較廣,9月底曾說死亡人數近45萬人。
    烏克蘭和羅馬尼亞是歐洲兩個單日死亡人數僅次於俄羅斯的國家,過去7天平均每天分別新增546和442例病故。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是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區域,自疫情爆發以來累計152萬1193死,但單日死亡人數自5月以來逐漸減少,目前約840人。
    美國過去7天平均單日通報超過1400例死亡,比前一周少15%。美國累計74萬6747人染疫病故,仍是全球死亡病例最多的國家。
    由於與COVID-19直接和間接相關的超量死亡,WHO估計疫情真正死亡人數可能是官方統計的2到3倍。
     然而印度和日本卻有了奇跡般的減少傾向。日本COVID-19第5波疫情呈現快速降溫,疫苗接種奏效等被視為可能原因。新研究指出,可能是負責修複Delta變異株基因組突變的酵素發生變化,來不及修複突變導致病毒絕滅。日本共同通信社報導,國立遺傳研究所和新潟大學的研究團隊於30日彙整得出此結論。在8月下旬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高峰前,幾乎全部病毒都已被nsp14酵素已變化的病毒所取代。國立遺傳研究所教授井上逸朗指出,這種病毒的基因組整體累積突變,很可能是來不及修複導致病毒絕滅。
    研究結果已於10月中旬舉行的日本人類遺傳學會第66屆大會上發表。
    在印度似乎已經實現了群體免疫,以往人們對於群體免疫的標準是70%甚至是80%人們有抗體,然後標準又被提到90%。而如今德裏已經達到97%了!
    群體免疫的概念就是,當一個群體當中有足夠多的人擁有抗體(免疫保護力),就可以避免傳染病持續向弱勢族群傳播。不過專家也指出,當中仍舊存在變數,包含病毒會否持續變種,讓病毒變得更能有抵抗力,以及抗體可以維持保護力的時間。
    目前還無法確認97%的陽性率中,接種疫苗或被感染而來(獲得抗體)的比例各是多少。不過若是加上還沒有接種疫苗的兒童族群裏陽性率的比率大約是80%來說,也就是說這是自然感染而獲得抗體的比例,借此可略作參考比較。
    這一次(第六次)的血清調查報告,陽性率比第五次增加41%。另外可以留意的是,第五次隻有部分抽樣,而且時間點發生在4~5月的大量感染發生之前。
    而在那之後,很多情況都已經改變了!自4月15日至10月28日,印度德裏就有655614例確診;在4月中旬,德裏人民僅注射了210萬劑疫苗(德裏人口約有1900萬人)。而截至本周四,德裏地區則是已接種2030萬劑疫苗,在1500萬有資格接種疫苗的成年人口中,有86%的人至少接種一劑。
    AIIMS社區醫學係主任Sanjay K Rai博士指出,在出現大量感染潮之後獲得上述的結果,一點也不令人意外。他指出,在過去幾個月確診病例不斷下降,並非是因為人們開始遵守防疫規範。因為隻要走出門,就可以看見大家都沒有遵守。之所以病例數下降,是因為很多人都已經接觸過病毒了。
    Rai博士指出,這項調查結果也為進一步解除防疫規範提供了基礎。他預測,印度應該不會在遇到第三波疫情。雖然疫情可能有所波動,可能一天確診30個、隔天又飆升到300個,但總不會像上一波感染那麽嚴重。他表示,在這個正麵結果之下,人們將可以期待生活有望回到常態,不然更待何時呢?隻不過,仍舊需要對未來可能出現的變種病毒保持警戒。
   在此之後,報導指出還會持續進行一個新的血清研究,將抽樣28000人,確認受測者體內有沒有存在抗體。領導此研究的Maulana Azad社區醫學係主任Sanjay K Rai博士指出,研究也將抽出一些人進行中和抗體水平檢測,借此能進一步了解多少人是接種疫苗,而多少人是經由自然感染而獲得抗體。
    德裏的衛生官員指出,這一份報告預計在印度排燈節(11月4日)後提交,而當中也預計將能看出人們對於接種疫苗的態度是否積極,還是仍舊在猶豫。
    根據29日公布的血清報告,在陽性率最低的德裏西南部,陽性率都有93.3%。東區則是最高的達到99.8%。而女性的陽性率90.1%,略高於男性的88.2%,這些數字沒有達到平均陽性率97%,是因為沒有針對檢測盒的敏感度進行調整的緣故。最終能得出德裏不同地區的抗體陽性率,是根據該地區人口的年齡、性別組成都進行加權計算後的結果。
報告也發現,有一些接種疫苗的人並沒有產生抗體;而接種Covishield疫苗者有95.3%產生抗體;接種Covaxin疫苗者則有93%有抗體(這兩種都是印度國產疫苗,前者被稱為印度版AZ疫苗)。
    Sharma博士指出,接種疫苗後是否產生抗體,是取決於人體的免疫機製。在一些免疫係統受損或是有慢性疾病的人群中,可能不會產生抗體。但從目前情況來看,接種Covishield或是Covaxin疫苗後產生抗體的人數沒有顯著差異,代表這兩款疫苗都可提供相當的保護力。
    根據印度政府在周四公布的最新血清檢測報告,首都德裏(Delhi)有97%民眾體內都有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抗體,在全印度還有超過1億人還沒打疫苗的情況下,抗體幾乎等於都是透過自然感染而產生,已接近達到群體免疫的程度。
    印度媒體報導,專家解讀這項調查報告的結果,與兩個重要因素之間存在一致性,包含德裏在4~5月期間爆發感染潮,幾乎沒有人不被感染;第二,德裏當前各項活動幾乎均已開放,但是民眾並沒有遵守防疫相關規定,包含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等等,而確診數並沒有因此而增加。
    德裏衛生部長Satyendar Jain指出,這整份報告的結果很正麵積極。因為根據印度第六次的血清調查報告,德裏平均97%的人體內存在新冠病毒抗體;在總共11個區當中,平均陽性率超過90%,代表大多數人都已感染、也有很大量的人接種疫苗。

      1. 導致感染擴大的因素消失:
      日本 7 月至 8 月之所以出現了疫情高峰,除了奧運會以外,還遇到了暑假、連休以及盂蘭盆節(日本傳統節日),這些休假導致了人群流動活躍,病毒更易擴散。目前這些因素都消失了。
      2. 醫療危機改變人們的防疫對策:
      日本疫情最高峰期間,出現了一些地區醫療資源飽和甚至擠兌的情況,導致一些感染者無法入院,甚至一些重症患者在家中去世。這些醫療危機消息的傳出,使得公眾在防疫方麵不得不變得更加配合——因為作死可能真的會死。
      3. 夜間出行人數減少:
      由於緊急事態宣布,東京都 8 月中旬至 9 月下旬夜晚鬧市區的人群數量比 7 月上旬減少了 25%~40%。如果根據疫苗接種狀況劃分的話,未接種疫苗人群在夜晚鬧市區的下降預計更是高到 70%。
       4. 疫苗接種效果:
      這個我們上麵也有提到了,我們在重點看下日本中青年人接種比例的快速上升。以 40~49 歲人群為例,在 8 月 1 日時隻有 11.4% 的人完全接種,而在 1 個半月後的 9 月 30 日,這個數字迅速上升至 58.9%
      5. 天氣影響: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天氣了。目前這一點未獲得確認,但是有專家猜測日本的疫情下降跟溫度和降雨也有關係,在炎熱的夏季人們的戶外活動減少,大都待在有空調的房間內,這樣在室內接觸導致傳播的機會就更多了。
      但目前仍然無法確定以上這些因素在疫情下降的過程中,分別究竟起到了多大作用,這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