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他媽的“ 與“王八蛋” 的曆史

(2010-12-17 05:13:05) 下一個

國罵的起源,可追溯至《戰國策.趙策》中《秦圍趙之邯鄲》一文。“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後往。周怒,赴於齊曰:‘天崩地坼,天子下席。東藩之臣田嬰齊後至,則斫之!’(齊)威王勃然怒曰:‘叱嗟,而母婢也!’卒為天下笑。”這段話的意思是:已經走下坡路的周王朝,不自量力,對後去吊唁的齊威烈王抖威風,而齊威烈王卻不把周烈王放在眼裏,以“而母婢也”叱之。
“而母婢也”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你媽是賤人”或“你媽是下等人”的意思。在封建社會裏,罵王室成員的母親是下等人,當然是不能容忍的。而在民間,一般人的母親大都是下等人,所以這句話在民間並不算罵人。因此,當這句罵人的話由宮庭傳至民間時,便有人借漢字異字同音的方便對其進行了技術改造,“爾母婢也”變成了“爾母X也”。其語法結構由原來的“你媽是......”變成了“你媽的......”。這樣一改,罵起人來顯然比原來殺傷力大得多了。後來在使用中不斷簡煉,把最後麵的名詞省略,再由第二人稱改為第三人稱,就成了我們今天常聽到的“國罵”了。

魯迅先生曾寫過一篇文章,題曰:“論‘他媽的’”。文中魯迅先生便將這“他媽的”稱作中國的國罵。

這國罵確實有特色。始於何代,無從知曉。卻可謂吸收了中華語言五千年之精華,而後再尤某位“卑劣的天才”妙手偶得之。其罵的非你非我,而是位不知是誰的他的媽。卻又為何長輩如此之多,不罵祖宗同室,不罵滿堂子孫,而要罵媽呢?依吾之見,這也許與中華五千年的曆史有關:在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不是甚高,男尊女卑,因此什麽不是都落到女人頭上。罵人自然也不例外。比如,還有一句是罵:他奶奶的。而最後的一個“的”字,更是點睛之筆。“的”字一下,便將主語改為定語,給讀者、聽眾留下懸念:“到底是他媽的什麽呢?”而且念起來又順耳,實在易上口。看來,這國罵的確名不虛傳。

這國罵不單曆史悠久、精練順口,而且使用範圍極其廣泛。據魯迅先生所述:“這話的分布,大概就跟著中國人足跡之所至罷”且“隻要在中國過活的話,便總聽得到他媽的”。的確,會說國罵的人不計其數隻要稍微注意觀察,便可發現,周圍無論男女老幼,皆有會說國罵之人。隻是說法不一,要麽在別人背後小聲嘀咕;要麽當麵破口大罵;要麽當作口頭禪,掛在嘴邊,張口便說。前兩類姑且不說,這第三類的人,大概認為這樣講話有個性,讓人印象深刻。於是,連座右銘都是:“讓他媽的煩惱都他媽的見鬼去吧!”最後,還不忘添一句:“他媽的!”確實將其個性展露無疑。但給人的感覺卻是:討厭!

這國罵到底是什麽意思呢?最原始的解釋是:“要攻擊高大民族的堅固的舊堡壘,卻去瞄準他的血統”,接著,又出現了第二種解釋:“兒子指著一盤菜,對他父親說:‘這不壞,他媽的你嚐嚐。’父親答到:‘我不吃,他媽的你吃去罷!’簡直已經醇化為‘我的親愛的’的意思了。”然而,這還隻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解釋。近年來又冒出了好幾種意思來,譬如說吧,有一種說法:“這箱子真他媽的重”或“這題目真他媽的難做”。若要解釋的話,隻能解釋為表示程度深,與“很、非常”相似。還有一種說法:“我他媽的不要了”或“你他媽的給我滾”。這大概與古漢語中“之”字的用法之一:“助詞,用於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無實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吧。沒辦法,胡編濫造的詞隻能用胡編濫造的意思來解釋。

據說,最近這國罵又有了新的寫法:“TMD”(網上所見)其實也就是“他媽的”三個拚音開頭而已。但這足以見中國語言對世界的影響,連國罵都被寫作英文流傳於網上。不知能否與四大名著相提並論?不知能否注冊專利?不知能否獲諾貝爾文學獎?呸!嗤之以鼻!

——摘於YAHOO知識堂








”王八蛋“ 的曆史


最早的“王八人名,但到了《新五代史》前蜀世家裏,王八就變質了,
有一個人叫王建,字光圖,排行老八,常常屠牛、盜驢、販私鹽,別人罵他
王八賊”或“賊王八”,以至引申到現在的“王八”。

還有另有一種說法:“王八“忘八端”的諧音。
古時的“八端”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端”為做人之根本,
忘記了這“八端”,即忘記了做人的根本,那些忘記“八端”的人,被罵為“忘八端”,
但後來以訛傳訛,變成“王八”了。

licocap整理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