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名人飲食緣之二十四

(2009-02-21 18:32:00) 下一個
580、朱德1938年和八路軍總部轉戰至山西武鄉賈豁村,他們把榆樹葉和榆錢花磨成粉後,一層層地摻到玉米高粱麵裏,然後蒸著充饑。他很欣賞,還把它取名為“花糕”。
  581、蔣兆和1938年春在北平見有賣火柴老婦以火柴換取破爛家什到市場上去變賣,就請她到畫室,繪《換取燈》肖像畫,並題詩:“世間無廢物,老娘誌不閑。莫笑她命苦,要吃哪不勤?”旁注小字:“燕市窮婆以火柴換取殘布破紙入市變賣,聊博一餐窩頭,怡然自得,不愧為生活二字也。”
  582、馬相伯90歲後,早餐以開水衝兩隻雞蛋一碗,吃完後,再進苦咖啡一杯、幾塊餅幹,而後,吃一隻香蕉,中餐和晚餐同。
  583、胡耀邦50年代初任團中央書記時,住處大甜水井團中央集體宿舍處特為他開了個小灶,但他卻和秘書、司機等一起用餐。他是湖南人愛吃辣椒,但因多數人不吃辣椒,就少數跟從多數,從未提出過另做飯菜的特殊要求。
  584、蘇曼殊有年冬天赴香港,窮困旅舍,偶見商店有呂宋煙和各色巧克力糖,想買卻無錢,夜不能寐。明晨,敲下嘴裏金牙,入市出售,久久卻無人買,憤而拋入海中,但煙糖仍有很大誘惑力,乃將外套交當鋪,所得錢盡購煙糖,雖身寒亦所不計。
  585、陳雲晚年據自己體重、活動量、年齡和腸胃消化功能,為自己製定出符合營養學的膳食結構:早餐兩片麵包、一杯豆漿、一碗稀飯、一個蒸核桃仁;午餐米飯100克,一葷一素,動物蛋白70克;晚餐米飯75克,豆腐約100克,蔬菜約150克。每頓都把飯菜吃光,連湯也喝幹淨。
  586、管樺為兒子鮑河揚與友人在家鄉女過莊所辦養豬場,題名為“天蓬府”。
  587、錢君甸有贈周昭京畫,所繪為四隻乒乓球似的茶杯,放在盤裏,旁有小壺,不遠處有一小爐和葵扇,且配句話:“功夫茶香;潮汕水甜。”
  588、香港鳳凰影片公司朱石麟總導演,將潮劇《陳三五娘》拍攝為影片《荔鏡記》,且在羊城泮溪酒家宴請潮劇團和蔡楚生,宴會間,朱與蔡應眾人請做詩,且由朱執筆定稿:“千古風流聚此台,金樽又為五娘開,益春笑對三兄弟,花好月圓攜荔來。”與會眾人喜悅,亦賀詩一首:“泮溪樓上風光新,蔡朱兩老把詩吟,平平仄仄平平仄,陳三五娘笑盈盈。”
  589、何香凝50年代住北京時,毛澤東常單獨前去探望,每次都有禮品。有次還特意帶來一包朝鮮人參。毛走後,何分一部分給秘書陳鳳兮,說:“你跟我工作很辛苦,體質也弱,吃了可補身體。”
  590、吳大猷1928年在南開大學讀書時,與比他低三級的阮冠世相識。他畢業後留校,因阮體弱,就經常以盛五加皮酒的壇子,隔水文火燉精瘦牛肉汁,托工友送往女生宿舍給阮補身體。兩人交往8年才結婚。
  591、談家楨遊廣東汕頭,喝到了功夫茶。他大加誇獎,稱人稱廣東有三寶,功夫茶是一寶。又稱,它在選料、用水、茶具、泡法及飲茶禮節都有講究,所謂“高衝”、“低篩”、“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半個乒乓球大小的杯子,醇厚、清香、甘爽,耐人回味。
  592、陳立夫注重節儉,自己能做就不麻煩他人。1958年初,為準備女兒婚事,幾個月前夫妻倆就開始自己動手做蛋糕、點心。做好之後,一盤盤地冷凍,直到舉行婚禮時才拿出來,供應宴請300多位客人。
  593、陳雲愛吃青浦家鄉菜。晚年在杭州有次吃到家鄉菜,像筍幹豆腐、鱔魚絲和蠶豆泥特別開心。小時侯他在舅父家生活,舅父開一家小飯鋪,舅母炒幾樣小菜,其中製作蠶豆泥時,把蠶豆蒸或煮熟後剝去外殼,用勺子壓碎拌成泥狀,撒上鹽。有時菜做多了,他們就一塊吃。
  594、高玉寶讀《遼寧日報》某日,見到漫畫有賣茶葉蛋的小女孩捧著《高玉寶》下淚,旁有“我要讀書”四字,不勝感慨,題詩一首:“看了此畫淚滿腮,我那童年別再來;無知無識怎建國?當以全心育英才。”
  595、車耀先1928年在成都開設飲食店,取名“新的麵店”,因所賣的乃從天津製作的機器麵條,均勻整齊,賣相好看,開拓了成都機器製麵的先例,而燉雞麵、三大菌麵、鱔魚麵、燉牛肉麵卻又是獨家經營,由是生意極好。
  596、吳宓在西南聯大任教授,講授西方文學,為讓學生知道西方禮儀,自掏腰包帶他們上西餐館體驗。
  597、毛澤東晚年不吃紅燒肉,每餐隻吃一小碗青菜、三片白切肉,並在醬油裏放些香油,還有一點辣椒醬,蘸著用;而常吃的還有武昌魚尾巴清蒸。第一碗飯是張玉鳳喂的,張眼睛特別好,她能把骨刺特別多的武昌魚尾巴剔除,然後用勺把魚肉和湯、飯一並擱在他的嘴裏吃下去。
  598、馬金鳳從11歲開始為唱戲保護嗓子,就每天喝麵湯,早晚兩次各一碗。製作麵湯是先以麵加水攪動十餘分鍾,等鍋水沸騰,然後倒進,一麵繼續攪拌,等麵湯沸騰,再打上雞蛋,雞蛋浮上來,也就做好了。70年來堅持不懈。
  599、聶紺弩50年代初在北京時,每周必與友朋聚飲,足跡所至,幾及北京所有小館子。
  600、成舍我不吃豬肉,某年在香港與兩友上小館子,豈知每次上萊,都隻有兩人舉箸,蓋一友不吃魚蝦,一友不吃雞鴨,於是又添一盤雞蛋,於是皆大歡喜。
  601、成都頤之時餐館老板羅國榮烹飪有開水白菜、口蘑肝膏湯和雞皮冬筍湯等三種嗜名,謝無量為之評:好比三希堂法帖的三位法寶,即《伯遠帖》、《快雪時晴帖》、《中秋帖》。
  602、陳雲晚年在杭州,因廚師製作清燉螃蟹說是鹹了,廚師解說沒有放鹽;幾天後他又嚐了,又說鹹了,廚師說蟹不吃鹽。陳雲說:“蟹怎麽會吃鹽呢!?你是不是鹽缸倒在了廚房裏啦!”接著他提起毛筆寫了“鹽缸倒在了廚房裏”條幅送給他。
  603、聶紺弩和張友鸞等50年代初常赴馬凱餐廳小宴,該廳為湖南茶館。1957年,因人民文學出版社發布編輯條例,內第八條有社內編輯,一概不付稿費,故舒蕪有詩:“馬凱漫相招,先看第八條,兩行編輯淚,羞過後門橋。”80年代初,啟功對舒蕪說:“你那首詩,如今要改一改了。”說了口占:“ 酬報憑勞動,推翻第八條,從今開口笑,重上後門橋。”
  604、馬金鳳在演出前從不吃葷腥、油膩;70多年裏還不知道冰淇淋是何種滋味。他說不吃肉,完全是為了保護嗓子。俗語說:魚生火,肉生痰,青菜豆腐保平安。
  605、賀友直喜歡喝酒,刻有閑章“天地一壺寬”。
  606、蕭軍抗戰初期在成都吃了甜水麵,大加讚賞,他說:“在麵中加紅醬油都是甜味,甜味中加上辣椒,這就更加奇特了,但吃進口裏,卻很愛吃、好吃,有回味,別的地方沒有這樣的做法。”54年後,即1986年他來成都,省作協請他座談,臨到開會時還未來,原來他在一家麵店吃了三碗甜水麵。
  607、車耀先1930年在成都開設庶幾飯店,店堂掛有橫框:“努力為大眾辟吃飯場所其庶幾乎。”每天賣幾樣肉食,小菜、泡菜酸湯免費供應。就餐者多為普通職員、苦力者和學生。
  608、艾蕪抗戰時候在重慶,進餐就是幾片泡菜。他說家鄉四川新繁的泡菜,達幾十種之多,有的可泡一年半載,有的泡幾個小時;有專門泡菜的師傅;至於家庭,家家有專門泡菜的能手,媒婆去說媒看人,還要看大姑娘的泡菜壇子裏的手藝呢。
  609、黃敬臨家設“姑姑筵”,全為己設計的家常風味川菜肴,並以此聞名於世,但此宴須在三日前定席,且不超過三桌;客到上席,還須在座位上給他留一座位,無論落座與否,必須如此,以示尊敬。抗戰前某日,張學良赴昆明路過成都,劉湘款留,張說:“實在要賞飯,希望能吃到‘姑姑筵’。”
  610、張大千1981年春節在台灣招待張學良夫婦,共16樣菜,多為川菜,其中籠籠蒸牛肉,因台灣無小竹籠即改用一般大蒸籠;粉於是玉米粉在鍋內炒到發香時,和牛肉上籠蒸;豆泥蒸餃一般用南瓜瓤子,因台灣正月無南瓜;紅油豬蹄隻用紅油提色,不見辣椒。
  611、白楊抗戰時在重慶,對四川泡菜讚不絕口,說它是下飯的好菜;如遇淡季缺菜,米湯泡飯,一碟家常泡菜也就足矣。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