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中華名人飲食緣之五十八

(2009-02-11 18:14:52) 下一個
1692、朱湘少年時讀“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這句名言,將它抄下貼在牆上。此後力求在餐桌上找吃各種菜根嚐味。他後來讀到西方植物學者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種,當即著文表示:我寧可這600種的菜根,種種都咬到,而不咬豬尾、狗尾和耗子尾巴。
  1693、王世襄1973年在湖北鹹寧五七幹校,有天明月之夜赴湖畔觀看捕魚,事後買了一條一斤半重的鱖魚,回去用刨來的野竹根當柴燒,架起臉盆,白水煮魚,僅以鹽與野蔥為佐料。事後他說:味道鮮美無比。
  1694、王世襄在1956年參加湖南音樂普查,某日隨隊途經江華橋頭鋪小鎮,見某飯鋪正收購得剛采的鈕子蕈(一種菌菇),不禁垂涎,趁隊長落在後麵未至,趕緊進去吃了一碗,本想再來一碗,怕隊長前來看見。30年後,在談及平生吃的蕈子以哪次為佳時,他說:“最好吃的是外婆的下粥小菜寒露蕈,當時母親隻準我嚐幾顆,其次是在江華途中吃的一碗,因怕挨批沒敢吃第二碗。”
  1695、王蒙認為餐館也要如寫新聞稿講究“五個什麽”,那就是不僅要問吃什麽,而且要問何時、何地、何人及如何吃。
  1696、毛澤東在得到孟良崮戰役獲大勝的戰報時,竟難以相信,事後吃了滿滿一碗紅燒肉以示慶賀。
  1697、林森在任國民政府主席時,午餐晚餐都是一菜一湯,請客也是一菜一湯。有次蔣介石來訪,時值中午,林留他共餐,也是這樣上菜和湯,隻是另加了一盤炒雞蛋。
  1698、周恩來於50年代某年在上海老正興菜館品嚐油爆蝦、蝦子海參、青魚禿肺、紅燒甲魚和下巴甩水等菜肴後說:“這些都是江南名菜啊,確實與眾不同,非常入味。”他回到北京後對北京領導人說:“上海有個‘老正興’很有名,菜肴燒得很好。北京能否也搞個‘老正興’?”
  1699、章潤牛在上海所設的雞粥攤在抗戰後以白斬雞名聲大噪,據他自稱乃出自國民黨嵩山警察分局局長要吃白食,在燒雞出鍋時,不小心落地受汙,他就將雞在井水裏浸洗,目的是讓吃白食者拉肚子,誰知局長吃了說特別好吃。他經過試驗後發現,將燒好的雞立即放到涼水裏浸,皮脆肉嫩。以至在附近戲院演了戲後的周信芳、王少樓、蓋叫天、楊華生和“趙劇十姐妹”等也常來吃夜宵。
  1700、陳嘯空抗戰前多有著作問世,戰後落拓,且因病纏身,沒奈何隻得攜妻於每日下午至酒店兜售牛肉幹等佐飲小食,賴其微利勉強生活。一日攜籃至王寶和酒樓兜售,正遇老師豐子愷,豐正要招呼,陳赧顏而走,不知下落。
  1701、劉師培飲食清淡,從不近肥膩,每日必飲佳茗兩三壺,佐以杭州天目筍,讀書寫作,口中必飲茶嚼筍,常稱此味雋永,否則讀寫就中止。
  1702、劉先登1928年留學日本時,英國海關因英商說中國皮蛋有病毒,禁止進口。劉為之憤怒,放棄原來課題,博采眾長,查詢海內外所有蛋類製作和皮蛋研究,寫出一部有十二章二十二節的《皮蛋的研究》,經日本大學組織教授審議,並頒於博士學位。英海關聞知,不得不恢複對中國皮蛋的進口。
  1703、趙樸初抗戰時在上海主持救濟難民工作,與大資本家、銀行家往來密切,但本人極其清貧,經常隻能買那些水果攤出售的殘切水果(切掉爛的部分)。為之自作打油詩句:“歸來但覓蘿卜吃。”
  1704、豐子愷居上海福州路時,某日與學生錢君在王寶和酒樓共飲,每人一壺紹酒半斤,自飲自斟,飲畢需將空壺倒置桌上,以示完了,再由服務員遞上第二壺,如此者七壺,各飲三斤半矣。豐對錢說:“此又合‘開明酒會’七五折之數。”蓋戰前開明同人戰前戲作“酒會”,須能一次飲酒五斤方能參與。而夏尊特與錢方便,說君如參加酒會,可作七五折計算。
  1705、黃楚九在上海浙江路開設蘿春閣茶樓,因無早點,僅喝茶,來者稀少。某日他發現常常吃的生煎饅頭攤的師傅因餡料放得過多,又外加肉凍,成本太大而被老板解除,立即邀請到茶樓,請他製作生煎,從此茶樓興旺。上海灘有稱:要吃生煎饅頭,快到蘿春閣。
  1706、賈植芳1955年因胡風案坐牢。60年代初因長期吃不飽,得了浮腫,一直腫到腹部,看守所把他送到公安醫院治病,其實是餓出來的。所謂“營養品”,就是豆腐幹、三塊帶魚。他後來說:“吃了就一切正常了。”
  1707、周恩來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招待外國記者看彩色影片《梁祝哀史》,他與新聞辦主任熊向暉說:“你隻要在請柬上寫一句話‘請你欣賞一部彩色歌劇電影——中國的《羅密歐與朱麗葉》’就可以了。”還說:“你就這樣試試,我保證不會失敗。不信,可以打賭,如果失敗了,送你一瓶茅台酒,我出錢。”當時熊搞了一本十五六頁的說明書準備發給外國記者。結果是周恩來贏了,但他卻對服務員說:“給熊向暉同誌一瓶茅台,記我的賬。”
  1708、彭德懷1950年10月21日在朝鮮某地初見金日成時,招待他的是幾碟泡菜、三聽罐頭和一鍋燉雞。金特地介紹:“這蘑菇燉小雞,是用當地的山雞、長白山上的蘑菇和鴨綠江水做的。”
  1709、白崇禧最愛吃家鄉桂林米粉,每打仗歸來,就讓家人做碗米粉,以至兒子白先勇也愛吃了。他回憶說:“北京華僑飯店旁邊有家桂林米粉店,味道不錯。我每次來北京,都要跑過去叫上兩碗米粉。”
  1710、賈植芳在文革時押回複旦大學發配於印刷廠監督勞動,平時抽8分錢一包“生產牌”香煙,吃幾分錢的蔬菜,但在批鬥挨打後,就花1角2分買一包“勇士牌”香煙,花1角4分買塊大排或花1角3分買塊大肥肉吃。
  1711、蔣介石1937年7月召開廬山談話會,出席開幕式158人,每個座位前都泡有一杯廬山雲霧茶,惟有他麵前是一杯白開水,因為蔣不喝茶。
  1712、吳晗1933年於清華大學讀書,某日在王府井舊書攤遇見老師鄭振鐸,鄭拉他赴五芳齋,且特地招待以鰣魚。據吳晗回憶,這是他平生第一次嚐到鰣魚,自此終生難忘。
  1713、商震抗戰初在南昌設宴招待記者曹聚仁,有傷兵饑餓六七天未進食,商命副官給吃一小碗麵,等一會,又給吃一小碗,較久,再給吃一小碗。商說:“餓久了,給他吃一大碗,那就糟了。”曹由此想到北歐作家哈姆生寫饑餓後大吃,產生嘔吐惡心的描寫。
  1714、白先勇初到美國,獨自生活,連個雞腿都烤不熟,後來慢慢學,一度對做飯還挺起勁,拿手的是寧波菜麻油鴨。他說:“朋友們覺得不錯,但因為很麻煩,我也不輕易做。”
  1715、馬伊俐拍攝電視,所飾演角色要和一幫群眾演員一起搶粥喝。別人在戲拍完,都把粥倒回鍋裏,她卻看到粥快沒了,立即衝過去搶,搶到一點兒糊糊就往嘴裏倒。她為了拍出效果,一口氣吃了十幾口,吃得滿臉都是。戲拍完,導演說很好,而她卻哭了,說:“那粥太惡心了,全是餿的。”
  1716、吳晗抗戰時期在昆明聯大任教,某年春節因妹妹回來,買來一隻活鴨,但他與妹妹都不懂得如何宰殺,無從下手,不料放手後鴨子連蹦帶跳跑了。原來他們不懂宰活禽先斷喉管。
  1717、馮友蘭1939年在昆明聯大食堂講演《中和之道》。他說:“有如一個人可以吃三碗飯,隻吃一碗半,大家就說他‘中’,其實要吃三碗,才算‘中’,‘中’就是恰好的分量,四碗太多,兩碗太少。使每件事物成為恰好的分量,就是‘和’。”
  1718、粟裕1950年時因指揮戰鬥過度辛勞,長年患有高血壓、腸胃病和美尼爾症等,以至左右環視都有困難,吃飯時要把飯菜擺正麵一條直線上,方能見到。
  1719、熊慶來在東南大學任教時,曾患肋膜炎住院,醫院條件差。妻子薑菊緣每天送飯菜,早上送牛奶麵包,自己吃醫院的稀飯和鹹菜。
  1720、周退密自1933年後一直不吃豬肉,按中醫理論,吃豬肉會生濕生痰。他無此病,可能就是不吃豬肉之故。
  1721、梁興初長征將要走出草地時,因已兩天未進食,人癱在坡上。恰巧曾國華送食物路過,問:“梁大牙,你怎麽啦?”在得知情況後,曾本來已經走了過去,又轉回來,遞給他10個大餅,若無此舉,梁就倒在草地上了。
  1722、宋寶羅1968年被杭州造反派抄家,家藏字畫、古董和戲服燒了三天三夜,掃地出門還被看管,用三個月糧票換來一堆白薯,命他頓頓吃,而且是生吃,直到白薯長了毛也未吃完。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