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哈爾濱中醫院院長生前收集

(2008-11-01 19:42:56) 下一個
益氣通瘀湯

組成:太子參 15 克、棗仁 15 克、蘇木 15 克、降香 15 克、丹參 15 克、桃仁 15 克、川芎 5 克、幹草5克、石菖蒲15克。
功用:益氣寧心,活血祛瘀。
組治;冠心病之心慌氣短,胸悶胸疼,心律不齊等症。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五天,休息二天,每個療程 20 劑。
加減運用;口苦咽幹、舌紅苔黃、心火旺盛者,可加麥冬 15 克、蓮子心 2 克、心悸怔忡、夜臥不安者,可加珍珠母 20 克、胸悶甚、舌苔厚膩者,可加法半夏 12 克、鬱金 12 克、積殼 10 克、高血壓、頭暈頭痛者,可加鉤藤 20 克、白芍 15 克、僵蠶、夏枯草 12 克。


逐 瘀 調 經 湯

組成;當歸 10 克,赤芍 10 克,五靈脂 10 克,三棱 10 克,莪術 10 克,益母草 15 — 30 克,肉桂 3 克,[後下]
功能;逐瘀通脈,化脫子宮內膜。
主治;較重的血瘀性痛經,血瘀性出血痛證,如膜樣性痛經,子宮內膜脫落不全性月經過多。使用本方必須掌握時間,行經的初期[1 — 2] 天或

行經的中期[2 — 3] 天為適合。
加減運用;腰酸明顯者,加用川斷 10 克,杜仲 10 克,狗脊 10 克;加強溫陽補腎的作用,以促子宮內膜之化解和脫落。神疲乏力,小腹中作

墜,大便偏溏者,加用白術 10 克,黃芪 10 克,煨木香 5 克,黨參 15 克,以健脾益氣、溫運中陽,既有助於子宮內膜脫落。腹疼劇烈,脹疼

拒按
者,加入延胡 10 克、灸乳沒各 6 克、景天三七 10 克,以增強化瘀止痛之力,經量過多、頭昏心慌者,加入炒蒲黃 6 克,〈包煎〉、雪竭粉 6

克分吞,花蕊石 15 克,以增強化瘀止血的作用。胸悶煩躁、舌苔黃膩,加入製蒼術 10 克、炒柴胡 5 克、炒丹皮 10 克、勾藤 15 克,以清除

肝經濕熱。若煩熱口渴,大便幹躁者,可加積殼 10 克、大黃 6 克〈後下〉。



化瘀止漏湯

組成;當歸 20 克、山楂 20 克、川芎 10 克、五靈脂 10 克、蒲黃 10 克。
功能;活血化瘀、通利血脈、消積止漏。
主治;產後惡露不止、腹痛陣作,或在流產、早產之後漏下淋瀝,腹痛日久不止。
加減運用;熱者加黃芩、黃柏,寒者加桂枝、泡薑,脾虛氣弱者加黃芩、白術,肺腎兩虛者減去五靈脂與生脈飲〈人參、麥冬、五味子〉相合

。虛寒相兼者,減去五靈脂、蒲黃,加入黨參、桃仁、炮薑、炙幹草。腰腹痛重者加延胡索、續斷。如屬胎盤殘留或死胎不下者,用原方與桂

枝茯苓湯(桂枝、茯苓、丹皮、桃仁、白芍)相合。日久不愈,並發感染者,更加銀花、連翅、土茯苓、炒貫眾等。日久滑脫者,將蒲黃炒用

,或生、炒各半,更加烏賊骨,或龍骨、牡蠣。凡有身熱、頭痛者,酌加葛根、紫蘇葉、荊芥穗等。
如上加減法,亦可用於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病及繼發性痛經,兼有瘀滯症者,服用後有縮短經行期,減少血流量之功效。





清熱化瘀湯
組成;柴胡 12 克、黃芩 15 克、當歸 9 克、赤勺 12 克,蒲公英 15 克、虎杖 12 克、北沙參 15 克、薏苡仁 18 克、蘇梗 12 克、白薇 15 克
功能;和解表裏,清熱化瘀。
組治;手術後發熱不退。
加減運用;病在上中焦者加大青葉、蚤休、生石膏。病在中下焦者加滑石、、黃柏。發熱驚厥者加羚羊角粉。

通 經 除 批 痹 湯
組成;丹參 15 克、當歸 15 克、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薑黃 10 克、雞血藤 15 克、威靈仙 10 克、地龍 10 克、製川烏 10 克、南星 10 克、

連翹 30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效;活血通絡、搜風祛寒、除濕化痰。
主治;頸椎綜合征、臂叢神經痛、肩周炎、肌纖維織炎等。
加減運用;病在肩頸、上肢者,加葛根、羌活、桂枝、桑枝:病在腰背者,加杜仲、川斷、狗脊;病在下肢, 加牛膝、獨活、木瓜。



通脈化瘀湯

組成;當歸 10 克、川芎 10 克、乳香 10 克、沒藥 10 克、桃仁 10 克、紅花 10 克、蘇木 10 克、紫草 10 克、丹皮 10 克、石斜 10 克、秦艽 3

克、公英 30 克、澤蘭 15 克、忍冬藤 30 克、生薑 6 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
功效;活血化瘀,通經活絡,清熱利濕。
主治;血栓性靜脈炎。
加減運用;患肢腫脹明顯者加苡仁、連翹;紅腫明顯者加天花粉、銀花;病在下肢者加牛膝、防已;病在上肢者,加桑枝、薑黃。

除痹逐瘀湯
組成;當歸 15 克、川芎 12 克、紅花 9 克、劉寄奴 15 克、薑黃 12 克、路通 30 克、羌活 9 克、白芷 12 克、桑枝 30 克、膽星 9 克、白芥子 9

克。
用法;水煎服,沒日有一劑,服六劑休藥一天,十二天為一療程。 功能;活雪化瘀、行氣通絡、除濕滌痰
主治;頸椎病
加減運用;氣虛體弱手麻明顯加黃芩 30 克;項背強急加葛根 24 克;熱鬱經絡加雙花藤 30 克;濕熱內蘊,心煩口苦加黃芩 9 克或梔子 9 克、

膽草 5 克。

化瘀解癱散
組成;黃芩 50 克、葛根 20 克、川芎 20 克、益母草 20 克、毛冬青 40 克、丹參 20 克、紅花 15 克、地龍 10 克、陳皮 15 克、天麻 15 克、秦

艽 10 克、連翹 20 克、石菖蒲 15 克。
功能;補氣活血,化瘀消栓寧絡。
組治;中風之中經絡,以半身不遂,語蹇口澀為主證者。
適用於腦血栓形成 [腦梗塞] 腦出血後遺症或腦栓塞出現中風之中經絡者,及暫短性腦缺血發作。
用法:諸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 10 克重,日服 2 — 3 次,每次一丸,溫開水送服。散劑每服 4 克,溫開水衝調,每日 2 — 3 次。更可作煎

劑服用。
禁忌:腦血管病有出血傾向,女月經期、孕婦均忌服。

通冠宣痹湯
組成;瓜萎實 15 克、薤白 15 克、半夏 10 克、丹參 30 克、檀香 15 克、砂仁 10 克、紅花 15 克、川芎 15 克、赤勺 15 克、細辛 3 克、蓽菝

10 克、田七 10 克(為末衝)
功用;本方具有通陽宣痹,活血化瘀,泄濁化痰,降逆和胃之功。
主治:胸痹胸悶,心悸心痛,痛徹胸背,氣短喘促,不足以息,咳痰濁唾,嘔逆煩滿,脈緩或沉細,舌質淡紫,苔薄白。
加減運用: 1 心動悸不得眠加棗仁 10 克、柏子仁 10 克。
2驚悸心慌多夢加龍齒、磁石各 30 克。
3胃脘痞脹加化桔 15 克、積實 15 克。
4心律失常,脈結代加太子參 10 克、苦參 10 克。

活瘀消積湯

組成:荊三棱(炒) 10 克,連莪術(炒) 10 克,青皮(炒) 10 克、積殼(炒) 10 克、柴胡 8 克、鬱金 10 克、當歸 10 克、赤勺 12 克、鱉

甲(醋製) 15 克、牡蠣(生用先煎) 20 克。
功能;養血活瘀,疏肝止疼,軟化肝脾。
主治:痞積塊,肝脾腫大或肝縮脾大,多種病因引起的肝硬變。證見:脘腹脹滿,兩肋脹痛,腹大青筋,或有少量腹水,麵色黧黑,或見蜘蛛

痣、肝掌,唇青舌瘀或舌質暗紅,脈細澀。
用法:將生牡蜊先煎 20 分鍾後,投入全方藥物,加水至淹覆藥麵,置火上煎煮,沸後 20 分鍾,濾紮滓取汁,早晚各服一次,每日一次。
加減運用:腹水甚者加四芩湯(白術、澤瀉、豬芩、茯芩)。腹脹甚者加廣木香、檳榔。衄血者加蒲黃炭、阿膠、西草、毛根。肋痛者加金鈴

子散(金鈴子、延胡索)。



熱 痹 飲
組成:當歸 12 克、黃芩 9 克、連翹 12 克、忍冬藤 12 克、海桐皮 12---15 克、生甘草 12---15 克、生苡仁 24 克、防風 12 克、防已 12 克。
右藥 9 味水煎,一劑煎二次,上午煎頭煎,下午煎二煎,煮開煎半小時,每次煎成一小碗,飯後一小時服,一日一劑。
功能:清熱利濕,宣痹通絡。
主治:濕熱為主,風寒為兼,寒熱虛實錯雜,氣血流行不暢的熱痹證。
加減運用;熱勝者,加知母 12 克、梔子 9 克、羌獨活各 12 克;濕勝者加苦參 15 克、滑石 15 克、半夏 9 克、秦艽 12 克陰虛者,加生地黃

18 克、知母 12 克、苦參 12 克、半夏 9 克、滑石 15 克。

清熱宣痹湯
組成:生石膏 30 克、知母 10 克、生幹草 5 克、桂枝 10 克、防已 15 克、忍冬藤 30 克、天花粉 30 克、威靈仙 30 克、稀薟草 15 克、黃柏 12

克。
功能:清熱通絡,宣痹勝濕。
主治:風濕性關節炎急性期(熱痹),證見高熱,關節腫口渴,苔白膩或黃膩,血沉增速和抗鏈‘‘ 0 ‘’升高。
用法:上藥先煎石膏,約半小時後,將其餘藥物一起兌入,
再煎半小時取服,每劑煎 2 次,日服 1 劑,分二次溫服,如病情嚴重,可日服 2 劑,分 4 次服用。
加減運用:咽痛明顯加射幹、野芥麥利咽解毒;熱毒熾盛,高熱不退加水牛角 30 至 50 克以涼血清熱;兼夾溫邪加蒼術、伸筋草燥濕通絡;風

邪盛加羌活、防風祛風通絡;上肢關節疼痛明顯加桑枝,下肢關節疼痛明顯加牛膝舒筋活絡;痰多加白芥子、廣地龍豁疾通絡;疼痛明顯而劇

烈加乳香、沒藥活血止痛;若日久不愈,久病入絡或疾瘀凝結者酌加蟲類搜剔之品,如全蠍、僵蠶、地龍等;若熱勢已挫,出現氣、血、陰虛

者則去生石膏、知母、桂枝、天花、黃柏,氣虛加黃芩、黨參,血虛加熟地、當歸、雞血藤,陰虛加生地、白芍、玄參。

逐 痹 湯
組成:當歸 15 克、白芍 15 克、川芎 10 克、威靈仙 10 克、白芷 10 克、獨活 10 克、秦艽 10 克、玄胡 10 克、細辛 4 克、雞血藤 15 克、五

加皮 10 克、豨薟草 10 克、甘草 10 克。
服法:將藥加水 600 毫升,侵透,煎取約 300 毫升,分兩次溫服。
功能:養血行血,溫經散寒,祛風濕,止痹痛。
主治:風寒濕痹,腰膝疼痛,腿足屈伸不利,或痹著不仁,四肢關節疼痛,以及頸椎病、肩周炎所致的頸肩疼痛。
加減運用;行寒肢冷者加附子 15 克,桂枝 10 克。疼痛以上肢為主者,加羌活 10 克,片薑黃 10 克。疼痛以下肢為主者加牛膝 15 克,防已 10

克。溫盛者加薏苡仁 20 克,蒼術 10 克。若痹證日久,體倦乏力,舌淡脈弱者加黃芩 20 克,黨參 15 克。
三 柴 調 心 湯
組成:紫石英15克、紫丹參15克、紫參15克、琥珀末5克、淮小麥30克、合歡花10克、柏子仁12克、廣鬱金12克、生卷柏12克。
功能:潤燥寧心、活血調經。
主治:繼發性閉經,月經停閉逾三個月,且為明顯的精神因素所致。證見性情憂鬱,心煩有易躁,口幹咽燥,,大便幹結,夜寐不寧,苔薄舌質

暗紅,脈細澀..
煎服方法:先將紫石英加水入煎,沸後30分鍾,除琥珀末外,將其它藥加入共煎,合歡花後下。兩次煎液合並,分早晚溫服,琥珀末亦分兩次

吞服,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心火旺者,加焦山梔12克、辰麥冬10克;心腎失濟者加交泰丸30克(包煎)。

益 心 健 腦 湯
組成:黃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參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煎服法:將藥用適量水浸泡30分鍾左右,煎兩次,取汁約300—400毫升。每日一劑,分2—3次溫服。
功能:補氣活血,益心健腦。
主治:氣虛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壓病、腦栓塞、腦血栓形成、腦動脈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學脂等心血管疾病。
加減運用:主要根據病證的變化和兼證的多少而進行相應的加減。如出現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現口幹、舌紅少苔,大便幹結

等陰虛證,加麥冬12克、生首烏15克;體倦、神疲、氣短等氣虛證明顯者,加黨參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氣滯疼痛明顯者,加香附12克、元

胡9克;失眠多夢者加炒棗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據病情適當調整。

益 心 湯
組成:黨參20克、紫丹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龍眼肉10克、鬱金 10克、炒遠誌10克、菖蒲10克、柏子仁10克、瓜萎15克、薤白15

克、葛根15克、生黃芪20克。
功能:養心安神、化瘀通痹。
主治:心悸氣短、胸悶憋氣,早博,心前區痛,心房纖顫,失眠,脈結代或沉細或澀,舌質黯或紫暗苔薄。
煎服方法:湯劑共煎30分鍾,兩次煎液合並,分早晚溫服,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便幹者加肉蓯蓉30克,心火偏旺者加炒山梔10克,口幹者加元參10克、石斛10克,夜寐多夢者加夜交藤30克,下肢浮腫者加在澤

瀉20克。


心 痛 飲
組成:紫丹參30克、三七粉2克、(衝服)真降香5克、薤白10克、遠誌10克、琥珀粉2克、(衝服)醋柴胡5克、杭白芍10克、五味子5克、青

橘葉10克、臥蠶草10克、黨參10克、炒積殼5克、桔梗5克、炙甘草5克。
用法:早晚兩次服。晚間服藥時以藥液衝服琥珀粉、三七粉。
主治:血瘀氣機不調之冠心病急慢心絞痛發作,伴心緒不寧之焦慮失眠的患者。
加減運用;如心緒不寧焦慮失眠,可去琥珀、五味子;多汗者加浮小麥30克、生牡蠣30克;舌苔厚膩者加清半夏8克,若兼見食無味、納呆可

去清半夏而用半夏曲10克。
禁忌及注意事項;服藥期間宜進清淡易消化之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精神刺激,保持大便通暢。

益氣活血養心湯
組成:炙貢芪60克,淮小麥30克,毛冬青30克,丹參30克,益母草30克,全當歸9 克,川芎 9克,桃仁9克,桂枝6 克,炙甘草6克。
功能:益氣活血,助陽通脈。
主治:風濕性心髒病,心氣不足,血脈瘀滯,胸悶胸痛,心悸乏力。
加減運用:心不藏神,出現心悸怔忡,善驚易怒者,加龍齒30克,磁石30克,琥珀粉1,5克,(吞服)。血脈瘀阻、出現胸悶胸痛者加五靈脂

12克,山楂12 克,降香9克。心腎陽虛,浮腫明顯,麵色幌 白者,加熟附子9克,萬年青根9克,薑皮3克,車前子30克。心脈痹阻、肺失肅降

,出現喘息氣急者,加蘇子9克,白芥子9克,降香9克。肺絡瘀阻,出現咳嗽咯血者,去桂枝,加旱蓮草30克,鮮葦根30克。血不養心,出現

頭暈心悸,麵色少華者,加龍眼肉9克,大棗 15克。

通脈寧心湯
組成:細木通10克,路路通10克,生地15克,全瓜萎15克,丹參15克,川鬱金10克,茯神10克,炙甘草10克
功能:降火通脈,活血寧心。
主治:冠心病、心肌炎、膀胱炎及前列腺炎屬心火亢盛所致者。
加減運用:心氣虛者去鬱金加黨參、黃芪;心血虛者加當歸、何首烏;不寐者加棗仁,遠誌;胸痛者加元胡、川芎。
注:心腎陽虛者,長期腹瀉、滑精者本方慎用。

大道通心針方
穴組:心俞、靈道、通裏,大鍾。
主治:躁狂、憂鬱、失眠、多夢、驚風、子癰、瘖啞、喉舌耳鼻病、脘痛、咳喘、嘔吐、乳少或乳病、脈伏或無脈、自汗、盜汗、下腹及婦產

病。
用法:心俞灸,餘可針,以針與灸交替應用為宜。

甘溫寧心湯
組 成:桂枝10克、炙甘草15克、黨參30克、麥冬12克、五味子6克、丹參15克、炒棗仁18克、炙遠誌10克、生薑6克、大棗6枚。
功 用:溫陽寧心,調整心律。
主 治:心陽不振所致的心悸不安、胸悶、氣短、胃冷、脈細緩或結代等症(心律失常:如心過緩、過早搏動、房室傳導阻滯以及風心病、冠

心病心律不齊者)。
加減運用:身惡寒、四肢冷者,加熟附子6克;失眠多夢者,加柏子仁12克、菖薄10克;胸痛明顯者,加薤白15克。

養心宣痹湯
組成:丹參25克,石菖蒲10克, 遠誌10克,鬱金10克、夜交藤15克、雞血藤15克。
服法;水煎服,日二次、早晚服。
功能:養心通竅解鬱宣痹。
加減運用;若胸痹氣滯者在本方內加旋覆花15克、(布包)清半夏10克,降香6克,(旋覆花湯之意)。胸痹痰阻者加全瓜萎、薤白(瓜萎薤

白白酒湯之意)。胸痹時痛(心絞痛)此方加金鈴子、元胡(金鈴子之意)。心悸失眠者加北沙參、五味子、寸冬(生脈飲之意)。胸痹怔忡

(早搏)加桂枝、炙甘草(桂枝甘草湯之意)。肝熱頭痛者加珍珠母、鉤藤。驚悸不安煩燥者加生牡蠣、生龍骨。呃逆不暢加生代赭石、旋覆

花(旋覆代赭石湯之意)。肺氣壅閉,鬱而不宣而喘促者加葶藶子、蘇子(蘇葶瀉肺湯之意)。
滋陰養肝湯
組成:南沙參30克,全當歸10克,杭麥冬10克,甘枸杞10克,熟地黃10克,杭白芍 10克,製鱉甲10克,雞內金10克,霍山石斛10克,北五味

5克,廣鬱金10克,青陳皮各10克
功能:滋陰養肝
主治:慢性肝炎,肝腎誌虛型,證見兩脅隱痛口苦咽幹,手足心熱,頭昏衛鳴,失眠多夢,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或苔薄黃,脈弦細。
加減運用:口苦甚者加酒炒黃連以清熱,失眠者加酸棗仁、琥珀以安神定誌,腹脹納差者加炒三仙以助運化,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者加桃仁、

紅花、三七以活血通絡。
禁忌:肝膽濕熱及脾胃虛寒者忌服。

加 味 半 夏 瀉 心 湯
組成:黨參15克,半夏15克,黃芩 10克,黃連9克,幹薑 9克,枳殼 9克,甘草6克,瓦楞子20克,海螵蛸20 克,大棗5枚
服法:水煎服,一日一劑
功能:和胃降逆,開結除痞、調和陰陽
主治:中虛寒熱錯雜、脾胃升降失調,症見心下痞滿、疼痛、幹嘔或嘔吐泛酸、嘈雜,或腸鳴下利,舌質紅、苔黃膩、脈弦數。治淺表性胃炎


清肝化滯湯
組成:柴胡10克,白芍 15克,金錢草10克,淅貝10克,雞內金10克,茯苓 10克,枳實10克,鬱金10克,菜菔子10克,香附10克,丹參15克

,黃芪30克,山楂 10克,陳皮10克
功能:疏肝利膽,悅脾化滯
主治:肝鬱膽熱,脾虛失運,痰濁滯留而致的脂肪肝,證見脅肋脹痛,口苦納少,脘脹體倦,便秘或便溏,苔膩,脈弦細滑等。
用法:清水浸泡1小時許,中火煎兩遍,共熬汁 500毫升。分早晚服,忌食辛辣油膩。
加減運用:氣虛疲乏益甚加黨參,腎虛腰酸脛軟加菟絲、杜仲,陰虛心煩不寐加炒棗仁,轉氨酶升高加茵陳,便秘加檳榔,血脂高加荷葉。

舒 肝 化 癥 湯
組成:柴胡9克,茵陳20克,板藍根15克,當歸9克,丹參20克,莪術9克,黨參9克、炒白術9克,黃芪20克,女貞子20克。五味子15克,茯苓

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頭煎二煎藥液相混,早中晚分三次服,也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日服三丸。
功用:舒肝解鬱,活血化症,清解祛邪,培補脾胃。
主治:各種急慢性病毒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
加減運用:有濕熱征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克,以利於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梔子,是出於祛瘀利膽的目的,虛贏不足嚴重

的,偏於陽虛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
以溫補腎陽,偏於陰虛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對於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莝 、溫陽利水

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本兼治、有利於腹

水消除,恢複肝髒代償功能。

進退黃連溫膽湯
組成:川連5克,天麻10克,竹瀝半夏10克,炒陳皮9克,辰茯苓 12克,薑竹茹 9克,炒枳實9克,珍珠母30克,琥珀 6克。
功能:清熱除痰,利膽安神
主治:膽虛痰熱壅阻,上擾神明,焦慮幻想,驚悸夜遊,虛煩不得眠,或酒毒攻心,口苦,嘔噦頻作,胸中嘈雜灼熱,,水穀不進。
加減運用:陰虛唇舌幹燥,加麥冬、花粉;手足心灼熱,加丹皮、地骨皮;胃納不振,加生穀麥芽。婦女月事不調,加當歸、白芍。

柔肝益腦湯
組成:炙甘草9克,淮小麥30克,炒棗仁15克,丹參24克,白芍15克,辰茯神12克,當歸15克,石菖 蒲9克,枸杞子15克,鬱金10克,天麻12

克。
功能:柔肝安神,滌痰通瘀。
主治:癲癇、癔病(精神憂鬱症)、更年期綜合征,不寐症。
用法:冷水適量浸泡上藥40分鍾,加溫煎沸後,再經文火煎 30分鍾,取汁 250毫升,每日一劑,每劑二次,早晚各服一煎。
加減運用:心腎不交之虛煩失眠,加肉桂、川連、琥珀;癇證目睛上吊加決明子、珍珠母;手足抽搐加丹皮,鉤藤;神昏厥逆加天竺黃,製膽

星,肝陽上亢眩暈加夏枯草,生石決明;心虛胸悶心悸加青龍齒,甘鬆;氣虛加黃芪、黨參,陰虛加生地,沙參。
養肝熄風湯
組成:菊花15克,鉤藤 15克,製首烏5克,潼蒺藜15克,旱蓮草15克,丹參15 克,懷牛膝 10克,白芍 15克,炙甘草6克,。
功用:養肝、育陰、熄風
主治:頭昏頭脹。,眩暈,艱寐,下肢乏力,脈弦。

疏肝散結湯
組成:柴胡10克、當歸10克、赤、白芍各10克、鬱金10克、青皮10克、橘葉10克、莪術10克、仙茅10克、仙靈脾10克、淡蓯蓉10克、巴戟天

10克。
功能:疏肝理氣,益腎散結。
主治:乳腺增生病,有塊(質韌,邊界不清),常感疼痛,經前為甚。
用法:從排卵期起,至經淨為止,每日煎服一劑。
加減運用:胃氣不舒加玫瑰花10克,香櫞皮6克,有血虛症狀加地黃15克。

活血舒肝湯
組成:當歸10克,炒柴胡10克,黃芩 6克,赤芍10克,紅花5克,桃仁7克,枳殼 10克,大白10克,大黃10克,甘草2克
功能:活血祛瘀,疏肝理氣。
主治:傷後瘀血,症見局部腫疼,胸脅不利,腹部脹滿,小便短赤,大便幹結,舌苔黃厚,質暗紅,脈弦大。
煎服方法:先將大黃開水浸泡,其餘諸藥水煎,待其煎成後,將大黃及其浸泡液投入藥鍋內,見沸即起火,濾出藥汁,一次溫服,四小時後複

煎內服,每日一劑,待大便通利後,大黃即與眾藥一起煎煮
加減運用:若瘀血嚴重,大便梗塞,加芒硝12克,軟堅通下。若胸脅受傷,氣逆咳痰,加薑半夏10克,降逆祛痰,若瘀血流注,筋肉青紫硬結

,加羌活10克,通結活絡。

育陰養肝湯
組成:生地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20克,女真子20克,製首烏20克,丹皮15克,丹參20克,茜草15克,炙鱉甲或龜板20克
煎法:每劑煎二汁,頭汁用冷水二碗約1000毫升先浸泡20分鍾,再煎至大半碗約300毫升;二汁加水600毫升左右煎至300毫升,下午2—3時、

7—8時分服。
功效:育陰養肝,化瘀消症
主治:早、中期肝硬化,症見脅肋隱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少咽幹,麵色晦滯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
加減運用:兼肝鬱不舒者加鬱金10克,、蘇梗 10克,兼有腹水、苔膩者去生地,加米仁30克,茯苓20克,澤瀉 20克,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 30

克,、槐花15克。尿赤口幹加青蒿10克,石斛15克,麥冬15克。大便不實者去首烏加葛根15克,荷葉6克,山藥20克,幹秘加爪蔞仁15克;精

神萎頓、血三係偏低加黃芪 30克,當歸25克;乙肝三係不正常者加大青葉30克,晚蠶砂(包煎)15克;腹脹甚則加枳殼 6克,檳榔 20克。

舒肝利膽湯
組成:金錢草15克、茵陳15克、柴胡6克、白芍9克、積殼6克、木香6克、元胡9克、川楝9克、生大黃9克(後下)、內金9克、元明粉6克、白

術9克、青皮6克、五靈脂9克、生蒲黃6克、黃芩9克、膽草6克、苡仁15克。
用法:水煎兩遍,分兩次服。
功能:疏肝利膽,氣滯瘀結之急性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膽石症以及胰腺炎等。
加減運用:便秘加生大黃、元明粉;熱重加黃芩、膽草;濕重加苡仁、白術;劇痛加五靈脂、生蒲黃、元胡索、白芍、川楝子;腹脹甚者加積

殼、青皮、木香、柴胡;黃疸不退加金錢草、茵陳、生大黃;嘔逆加半夏、竹茹;體質虛甚者加黨參、黃芪;膽石加內金、冬葵子、急性子、

王不留行。

理 肝 湯
組成:早蓮草12克、柴胡9克、台烏藥10克、白芍12克、丹參15克、黨參15克、雲苓15克、麥芽18克、甘草6克。
功能:疏肝行氣,清肝平肝,養肝益陰,益氣健脾。
主治:精神抑鬱症,肝膽疾病及胃腸功能紊亂。
用法:每日一劑,水3碗煎取2碗,頓服。藥渣複煎,用水2碗,煎取1碗,6小時後再服。
加減運用:肝火盛者,去黨參,加夏枯草15克,川楝子12克、黃芩10克、肝陰虛者,改黨參為沙參或太子參,加幹地黃15克。腹部脹痛嚴重者

,加積殼10克、川樸10克。有肝膽結石者,加酸梅樹根15克、靈仙20克、生苡仁15克、綿茵陳20克、有黃疸者,加虎杖15克、田基黃15克。

柴 胡 篙 芩 湯
組成:北柴胡10克、黃芩10克、法半夏10克、青篙10克、竹茹10克、積實10克、黨參10克、碧玉散10克、炙幹草6克、生薑10克、大棗10克

、陳皮10克。
功能:和解表裏,分消濕熱。
主治:少陽樞機不利兼三焦濕熱之手足少陽同病。
加減運用:濕熱甚者,去黨參、大棗、炙甘草,加茯芩、車前、澤瀉;兼濕濁者加藿香、佩蘭;少陽邪鬱較重者、去大棗、炙甘草,加重柴胡

用量,並加製香附、鬱金;胸悶肋痛者去幹草、大棗、加牡蠣、桔葉;兼陰上傷者,酌加沙參、麥冬、兼太陽表證者加桂枝、白芍。

急 性 腎 炎 的 中 醫 治 療
中醫認為急性腎炎屬水氣病中的風水及皮水兩大類,臨床上又分為四個類型的辨證。風寒襲肺、水濕蘊結,表現為冷、發燒、咳嗽、氣短、浮

腫。治則為清宣利濕、通利三焦,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加減,用藥為麻黃、連翹、赤小豆、魚腥草、石葦、苦參、豬岑、澤瀉、車前子。風熱

犯肺、三焦阻滯,表現為高燒、咳喘、口渴喜飲,全身浮腫、尿少、色紅、便幹。治以清宣肺熱、淡滲利濕,可用麻杏石甘湯加減,即加滑石

、黃芩、魚腥草、豬苓、澤瀉、車前子。下焦濕熱、邪迫血分,表現為尿為洗肉水樣,浮腫、頭暈、嘔吐。治法不急於止血,而是涼血。可用

鮮茅根、大小薊、清黛、魚腥草、紫草、側柏炭、苦參、石葦,還可加豆豉等。腎陰虛熱、氣血淤阻,表現為血尿遷延日久,尿色暗紅,而色

蒼白無光澤脾氣急燥。應治以陰活血。清化餘熱,可用當歸,川芎。續斷炭。紫河車。山萸肉。生地黃石葦。苦參。魚腥草。另外,舌苔厚膩

者表示濕盛,應加冬瓜皮,澤瀉。腹脹可加大腹皮,木香。便秘加黑白醜。陰囊腫加抽葫蘆。頭暈目眩。加珍珠毋。磁石。嘔吐加半夏。陳皮

。食欲不振加穀稻芽。焦山楂。


溫 陽 撤 邪 湯
組成:生附子24克,麻黃10克,細辛6克,蔥白10克,白術12克,茯苓14克,甘草3克。
功能:溫陽撤邪,調化交濟,消利固守。
主治:腎病綜合症。
用法:方中生附子,米水洗先下久煎。麻黃以紅糖炙(小兒量酌減)。
加減運用:久病正虛,水氣尚在、津虧水蓄、陰精損耗,治當育陰消利,治常選用阿膠、豬苓;嘔逆者選用生薑皮、旋複花以辛散降逆止嘔,

亦能行水;偶見血尿大便色黑者,去附子加用丹皮、茜草根有涼血止血之意;淡滲利濕,選用瞿麥、澤瀉、車前仁配育陰之品使陰陽協調,消

利而不傷正。
本病蛋白尿及男性成人遺,乃人體精氣外泄,故多以益氣固精,亦可培土製水而施以圖鞏固。益氣常用黃芪、黨參、白術、山藥;固精多用芡

實、金櫻;血脂難降者,可用山楂、澤瀉適量泡水常服;遺精頻頻而水氣甚者,可用文蛤,龍骨為末以本人唾液調濕納臍,意在固精不礙水氣

;證中恐補中有滯,常選用茯苓、懷山藥以平補平瀉,固澀而不留邪。

益 腎 固 崩 湯
組成: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覆盆子10克、菟絲子10克、五味子6克、生山藥12克、熟地15克、山芋肉9克、二冬各10克、知柏各6克、煆

牡蠣12克、桑螺蛸10克。
功能:滋陰益腎、縮泉固崩。
主治:尿崩症、消渴、尿頻及腎陰部足所致藥疼等症。
加減運用:若口渴甚者加生地10克、玉竹10克、尿頻者加桑椹10克。

資 腎 益 氣 湯
組成:生曬參10克、(藥湯燉)黃芪30克、車前子20克、茯苓皮30克、杜仲20克、地骨皮15克、澤瀉15克。
功能:扶正祛邪、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腎炎、氣陰兩虛。
煎服法:水400毫升,先浸10分鍾,煎20分鍾、去藥渣,將湯燉生曬參10分鍾, 分二次服。
加減運用:食欲不振,加淮山藥30克、麥芽15克、雞內金10克、睡眠欠佳,加炒棗仁30克、合歡皮10克;腰膝酸軟加懷牛膝10克、續斷8克;

血壓高加地龍幹20克、夏枯草15克;冠心病加丹參20克、瓜萎衣10克、川三七2克、(研末分二次衝服);腎陽虛加川附子10克、肉桂粉2克

(分二次衝服)。

補 泄 理 腎 湯
組成:黃芪30 克—50克、巴戟肉15克、黃柏15克、黑大豆15—30克、大棗5—10枚、牡蠣30—50克、土茯苓20克—30克、澤瀉15—20克,
功能:益氣補腎,行水泄濁。
主治:慢性腎炎、腎病綜合怔或伴有腎功能不全、腎陰陽兩虛、濁邪留滯者。
加減運用:慢性腎炎因外感引動伏邪者,可加用羌活、白芷、蒼耳草、蟬衣等。其中羌活與黃芪相伍,對預防感冒複發,功勝玉屏風散。如果

血壓便高,可加用夏枯草、防己等,另加黨參、黃芪、附子等對血壓有雙向調節作用,血壓偏高而見陽虛症壯者可用。如伴有濕熱內蘊者,可

加用漏蘆、生大黃、白蘞、豬苓、茯苓等,陽虛明顯者,加炮附子、幹薑、肉桂、仙茅等。

益 腎 利 尿 湯
組成:車前子20克、益智仁5克、草薢15克、烏藥材5克、石菖蒲10克。
功能:益腎開竅,利尿順氣。
主治:下焦虛寒,小便白濁,頻數無度,小便不利。
用法:每日1劑,分2次煎服,15劑為一療程,1至3個療程即愈。

益 腎 堅 骨 湯
組成:黃芪30克、補骨脂15克、骨碎補報2克、菟絲子12克、狗脊12克、川斷12克、甘杞子12克、幹地黃20克、當歸12克、白芍12克、川芎

12克、雞血藤30克、葛根12克。
功能:益腎養雪、和絡止疼。
主治:頸椎、胸椎、腰椎增生,上肢麻疼,脊柱活動欠利者。
加減運用:夾濕者加蒼術12克,寒痛者加製川烏10克、川桂枝10克。
溫經止痛散
組成:川烏80克、草烏80克、麻黃60克、細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幹薑60克。
功能:溫經散寒,通絡除痹。
主治:經久纏綿難愈之寒濕痹痛,頑固性頭痛,脘腹冷痛,骨質增生,全身關節拘攣疼痛,腰背胸脅痛,痛經,疝痛,扭傷,陰疽,癱瘓,瘺

證等一切寒邪所政之痛症,均有良效。
用法:上藥8味共500克,置於鍋內,微火烘脆,共為細末,貯瓶備用。
取藥末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濕,置於鍋內炒熱,做成藥餅。趁熱敷貼於患部,外以油紙或薄膜蓋定,繃帶包紮,至局部及全身發熱或微

汗出為度。每日1—2次,每次2—4小時,3日後更換新藥。
取藥末250—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濕,置於鍋內炒熱,紗布包裹,做成藥枕或藥袋。置於患部,外以電熨鬥或電吹風熱熨患部,使藥力直

透肌腠筋骨,以局部覺熱為度。每日3次,每次30分鍾,3日後更換新藥。
取上述生藥粗末250—500克,置於瓶內,浸泡於60度上等白酒2000毫升中,密封避光,每日振搖一次,7日後備用。用時將藥酒少量倒於碗內

,用脫脂棉團蘸藥酒適量,以長柄鑷挾持,火柴點燃,將燃燒之藥酒快速塗於患部,迅速用手掌拍熄,並揉擦患部,以局部潮紅為度。
直接用棉球或紗布蘸藥酒適量,塗於患部,用手掌揉擦至發熱為度,每日3—4次;亦可將藥酒裝入壓力瓶內,先按摩患部片刻,再將藥酒噴灑

於患部,揉擦片刻,使患部發熱為度,亦有良效。本方切忌內服。
加減運用:在外用本方的同時,可內服《局方》五積散化裁,達宣痹止痛之目的。如婦女腹痛、痛經、腰痛、可加玄胡30克、當歸30克,熱熨

;如經久不愈麵癱,可加黃芪100克、白附子60克,溫熨;如屬熱痹,紅腫疼痛,此則不宜。另用龍蛇夏馬膏即龍膽草、蛇泡草、夏枯草、馬

齒莧,鮮者各250克,洗淨泥沙、搗如泥狀,外敷患處,薄膜或油紙蓋定。每日1—2次,每次4—6小時。頗具強力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凡火熱毒邪所致之疔毒癰腫,亦有顯著療效。


香 連 固 腸 湯(丸)
組成: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炮薑5克、黃連5克、木香5克、秦皮10克、烏梅5克、炙甘草3克。
服法:作水煎,分3次服。亦可按比例作丸劑,每次5—10克,日服3次。
功效:益氣運用力用時脾,燥濕固腸。
主治:慢性腹瀉(腸炎),慢性痢疾。

增 效 調 經 丸
組成:地黃10克、當歸6克、黨參10克、炒白術10克、陳皮10克、菟絲子10克、川續斷10克、製香附10克、月月花3克
用法:按上藥用量比例製成丸劑,或水煎服服。
效用:補腎培本,養血調經。
主治:婦女月經不調。
加減運用:如作湯藥煎服,因血熱而致月經先期者;加地骨皮、丹皮;證偏陰虛血熱、迫經先行者加麥冬、女貞子、白芍;因寒客胞脈麵致月

經後期者加桂心、艾葉;證偏血虛加枸杞、棗皮;證見鬱滯腹痛者加元胡、台烏藥;因肝鬱而致月經先後無定期者加柴胡、炒白芍;證偏因鬱

致瘀者加元胡、蒲黃;證見腎虛者加山茱萸、山藥、五味子;因氣虛不能攝血而致月經過多者加黃芪、仙鶴草,重用黨參;因熱盛於裏而致月

經過多者加炒黃柏、炒地榆、旱蓮草;因瘀滯致經行量多夾塊者加蒲黃、五靈脂、益母草、炒茜草;因血瘀而致月經過少者加桃仁、紅花;證

見痰濕者加陳皮、茯苓、半夏。

調 經 湯
組成:女貞子50克、旱連草25克、生地25克、山藥25克、側柏葉20克、白芍25克、烏梅15克、黃芩15克、地榆炭50克、芥穗炭15克、甘草10

克。
功能:養陰養腎,酸斂肝陰,升發肝陽,發散鬱火,涼血止血,固精益氣,涼血滋陰。
主治:肝鬱腎虛之經漏,風陽妄動之月經先期、帶下等症。
加減運用:氣虛加黨參、白術;脾腎氣虛之暴崩不止加破故紙、赤石脂;夾瘀加茜草、烏賊骨;心血不足加麥冬,五味子。
婦寧丸
組成:柴胡8克,薄荷6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枳殼12克,橘葉10克,木香10克,山楂12克,鬱金12克,王不留行10克,牛膝

10克,路路通10克,丹皮10克,梔子10克。
製備:上方為一劑飲片量,按此比例製丸。將橘葉、路路通、山楂三味煎汁濃縮至比重1:20(20·C)作為粘合劑,其他藥低溫幹燥後粉碎過

80目篩,混成均粉,將粘合劑拌藥成丸,每克約80粒,幹燥打光入瓶備用。
主治:中醫:經行乳脅脹痛、乳房結塊、經行抑鬱、躁怒、少腹脹痛、痛經等。
西醫:經前期緊張症、乳痛症、乳腺增生病,以及症見胸脅少腹脹痛之黃體功能不良、不孕、習慣性流產、慢性盆腔炎等。
功效:調肝通絡、理氣散瘀。
用法:每次6克,一日三次,經前10—15天開始,經期停服。乳腺病者持續服用。

歸 氣 定 喘 湯
組成:黨參30克,麥冬15克、熟地12克、白術6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知母12克、枸杞15克、核桃5個(打破)紫河車粉10克、(兌服

)、甘草6克。
功能:補腎納氣;歸氣定喘。
主治: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心源性哮喘。
服法:上藥除紫河車粉外,一並濃煎3次,棄渣取汁,加入紫河車粉,分3次服,一日一劑。
加減運用:咳漱痰多者,加款冬花、紫苑止咳化痰;若喉癢、幹咳少痰甚者,加天花粉、雪梨養陰生津潤肺。

平 哮 湯
組成:炙麻黃6—9克、炒杏仁12克、桑白皮20克、地龍12克、蟬衣6克、蜈蚣1—2條、黨歸12克、石葦20克、細辛5克、徐長卿20克、生甘草6

克。
功能:理肺平哮,解痙脫敏。
主治:支氣管哮喘發作期及持續期,寒熱不甚明顯者。
用法:每日11劑水煎服。發作時服湯劑。上藥量加2—5倍,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9克,每次2克每日3次口服,作為發作期控製後鞏固療

效,持續期亦可服用。
加減運用:偏熱者加僵蟲、生石膏、魚腥草;偏寒者加幹薑、桂枝,重用細辛;痰盛氣逆者加葶曆子、半夏、雲苓;氣虛者加黃芪、太子參、

白果仁;咳劇者加冬花、白前、枇杷葉。
其它如全蟲、 、穿山甲等蟲類藥物,均有解痙通氣,行瘀開閉之效,臨症時酌情選用。

黛 麥 養 肺 止 咳 湯
組成:青黛5克,海蛤粉30克,人參10克(或黨參20克),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細辛3克,炙甘草10克(小兒用量酌減)
功能:益氣生津,清咽止咳。
主治:氣陰虛咳漱(外感後咳漱、慢性咽喉炎、氣管炎等)。
用法:水3碗煎取1碗,藥渣熏煎1次,共分2至3次服。每日1劑。
加減運用:痰多而稀白、納呆苔白者,加白術、陳皮、法夏。咽經、扁桃體增大者,加射幹、板藍根、金銀花;其中兼便結者,再加胖大海。

素有喘咳(哮喘、痙支)、氣逆痰多者,加麻黃、桂枝、蘇子、葶藶子。若見陣發痙咳,狀若百日咳者,加百部、馬兜鈴。時有低熱者,加青

蒿、鱉甲。自汗、盜汗明顯者,可加黃芪、防風。咽癢甚者,加僵蠶、膽南星;細辛用量酌加。血虛心悸、舌淡脈細者,酌加當歸、熟地、丹

參。

止 痙 鎮 咳 湯
組成:天竺黃10克、僵蠶6克、蘇子6克、半夏6克、瓜萎皮10克、麥冬6克、杏仁3克、五味子3克、百部3克、炙冬花3克、施複花(布包)3克


功能:祛風化痰,止咳平喘
主治:小兒百日咳痙攣期,陣發性頓嗽者。
用法:水煎150毫升,3—5克歲,日分4次服,6—7歲日分3次服。服時加蜂蜜一匙。每日一劑。

加減運用:肺熱痰黃者,減半夏3克,去冬花、百部,加魚腥草10克、川貝6克。肺寒痰清、手足不溫者,加幹薑3克。鼻 、鞏膜出血者,去百

部、冬花,加細生地6克,赤芍6克,大貝6克。


竹 茹 清 胃 飲
組成:竹茹12克,蘆根30克,公英15克,枳殼10可,金石斛10克,煆石膏15克,寸冬15克,薄荷6克,白芍12克,幹草6克。
功能:輕清涼潤,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表淺性胃炎偏熱者,胃脘輕痛,咽幹口苦,舌紅,胃無大熱,服清胃散(湯)太過者。
用法:水箭3哦哦毫升,早晚分兩次飯前口服。每周服5劑。
加減運用:胃脘甚痛者,重用芍藥、甘草,加玄胡15克;胃及十二脂腸潰瘍者,加茶10克,去石斛。

四 子 平 喘 湯
組成:葶藶子12克,灸蘇子9克,萊菔子9克,白芥子2克,苦杏仁9克,浙貝母12克,製半夏9克,陳皮5克,沉香5克,(後下),大生地12克

,當歸5克,紫丹參15克。
功能:化痰止渴、納氣平喘。
主治:腎虛失納、痰飲停肺之咳喘。症見胸膈滿悶、咳喘短氣、痰多色白、苔白膩、脈沉細滑等。
用法:文火水煎,日一劑,分二次溫服。
加減運用:畏寒肢冷加肉桂;咳嗽甚者加百部、前胡;咳痰黃稠去沉香、生地,加黃芪、焦山梔;咯痰不暢加竹瀝、瓜萎皮。
開 肺 宣 鬱 湯
組成:秋桔梗6克、炙紫苑12克、川鬱金9克、炒積殼9克、炙杷葉(包)12克、粉甘草3克。
功能:開宣肺氣,利氣疏鬱。
主治:食道炎、食道痙孿、慢性胃炎、習慣性便秘,胃腸神經官能症等屬肺失宣降,氣機鬱滯者。
加減運用:若肺鬱化火者,佐用瀉火開鬱之品,如梔子、豆鼓、丹皮之類;肺鬱擾神伍入遠誌、夜交藤;肺鬱痰阻加入菖蒲、陳皮、橘梗;肺

鬱而腸痹者佐用瓜萎、麻仁,或用適量硝、黃、取小承氣意;肺鬱陰血不足者,當兼以養陰益血,可伍以養陰益血,可伍以白芍、當歸、雞血

藤之類,肺鬱兼氣虛者應當配用參、芪之類以助其推行之力。

蒲 連 複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5克、黃連9克、太子參15、法半夏12克、幹薑3克、蘇梗10克、無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熱,和胃降逆,理氣止疼。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及膽囊炎、膽胃不和等病症。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兩遍,早晚服用。
加減運用:泛酸者去烏梅加烏賊骨15克,大貝母10克,持續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黃6克,腹脹便幹者加檳

榔6克;舌紅少苔,胃陰虧傷者減黃連3克,加沙參15克,麥冬10克。

種 子 丹
組成:海龍3條,鹿茸15克,海狗腎15克,胎盤30克,羊腎(睾丸)3副,肉蓯蓉15克,仙靈脾20克,仙茅20克,巴戟田0克,葫蘆巴20克,枸

杞子30克。
用法:以上諸藥幹燥研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日2—3次,每次10克口服。若作湯劑,每劑海龍改為1條,胎盤3克,海狗腎1.5克,鹿茸2克,此

四味共研細末;肉蓯蓉、仙靈脾、仙茅、巴戟天、葫蘆巴、枸杞子原量加水共煎,取汁衝服以上四味,每天一劑。羊腎1隻,燉煮後吃肉喝湯


功能:補腎溫陽,填髓生精。
主治:男性腎虛不育子偏於陽虛者。
加減運用:1、若填補日久,宜顧護脾胃,可酌加 仁、白術等,益後天以助先天。
2、若腎陽腎陰俱虛,或久服不方而有燥熱之象者,可酌加滋補腎陰之品,如熟地、龜板、天冬等。

兩 和 鎮 痛 飲
組成:竹柴胡12克,生白芍15克,枳殼12殼,厚樸12殼,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炒建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蔬幹和胃、行滯鎮痛。
主治:肝胃不和所致胃脘疼痛,包括胃炎、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膽囊炎、胃腸功能紊亂所引起的上腹疼痛。
服法:上藥每劑煎三次,每日早、中、晚分服,日一劑。
加減運用:脘腹脹滿或脹痛、呃氣者加廣木香10克,青皮、陳皮各12克加強行氣之功;痛如針刺或疼痛較劇者,加赤芍、延胡索各12克活血化

瘀止痛;疼痛有灼熱感或口苦咽幹者加炒川楝子、焦梔各12克清瀉肝火;口幹口苦、苔黃者加黃岑15克、黃連6克清瀉鬱熱;食後痛甚者加雞

內金15克,炒二芽各30克增強消食導滯之力;泛酸時加煆瓦楞子30克、海螵蛸15克和胃製酸;腹痛有冷感者家法羅海12克以溫散行滯。

扶 土 抑 木 定 痛 方
組成:南、北沙參各30克,白術15克,茯苓30克,陳皮12克,後樸12克,炒香附15克,佛手12克,白芍15克,炒延曲15克,甘草4克。
功能:扶 土 抑 木、行滯定痛
主治:脾胃虛損、肝鬱氣滯所致胃脘痛。服法:同肝胃兩和鎮痛飲。
加減運用:若幹脾不和諸症突出,可用肝胃兩和鎮痛飲治理以從其變;標實勢衰,即用本方。氣虛甚者可家黨參、山藥各30克,甚則家人參6

克以增強益氣之力;若短氣、頭昏者家黃芪30克,夜交藤30克以養心安神。

砂 半 理 中 湯
組成:清半夏9克,製香附9克,高良薑9克,炒枳殼9殼(或炒枳實),砂仁9克(打碎)。
用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麵超出藥材5分。砂仁打碎後下,每機煎兩次,日服一劑,分兩次服。
功能:理氣散寒,和胃止痛。
主治:胃脘近心窩處疼痛,泛酸暖氣,或吐涎沫,脘腹脹滿,痛引肋背或胸中。舌質淡紅苔薄白或白膩,脈沉弦或弦緊。
加減運用:本方為治療胃痛的基本方劑,臨床可根據病情辨證酌加藥物。
1、肝胃痛症:見胃痛連肋功撐作痛,呃逆暖氣,苔多薄白,脈弦緊。治療將香附加至12克為主藥,餘四味藥量仍為9克。若口苦吐酸,為膽火

較盛,可加生梔子6—9克;肋痛較痛者,可加川楝子9克。
2、心胃痛者:見痛引胸中,心悸氣短,舌紅苔薄白,脈寸尺俱微,動見於關。治療將高良薑加至12克為主藥,餘四味藥仍用9克。若大便色黑

即與小腸火有關,可加焦梔仁3克。
3、脾胃痛症:見胃脘疼痛,脘腹脹滿,神疲乏力,食少納呆,舌苔白膩,脈緩或大,治療將炒枳殼(或炒枳實)加至12克為主藥,餘四味藥

仍用9克。
4、肺胃痛症:見胃脘疼痛,肩背拘急,痰多咳嗽,動則氣少,舌苔白膩,脈寸微關緊尺沉,治療將清半夏加至12克主藥,餘四味仍用9克。若

兼大便幹燥或不通,為大腸有熱,可加大黃2—3克。
5、腎胃痛症:見脘痛及腰,腰酸小腹脹滿,行則佝僂,舌苔薄白,脈沉弦或狀。治療半砂仁加至12克為主藥,餘四味仍用9克。若腰酸小腹脹

甚,可加沉香末(分衝)2克:同是有小便不利者,可加肉桂末(分衝)2克。
若中焦痞滿,上下不通,這是兼有三焦症狀,可加黃連2—3克,肉桂末(分衝)2克。
舒 肝 安 胃 湯
組成:丹參30克、百合20克、台片15克、木香6克、大貝15克、鍛瓦楞20克、白芍30克、黑梔子6克、甘草12克、黑黃芩12克。
功能:理氣化瘀、養陰清熱,解痙止痛。
主治: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炎,十二腸炎。
服法:空腹服,一日一劑。病程較長者,可將上藥共為細麵,和服或裝膠囊吞服。每服生藥粉6克,一日三次飯前服。
加減運用:胃陰虛極者加寸冬、石斛。胃火熾勝者加黃連。脾胃氣虛者合入小建中湯。胃氣上逆者加赭石、半夏。痛甚者加元胡。出血者加白

芨、青黛。

和 胃 消 食 湯
組成:連翹12克、神曲16克、麥芽16克、山楂20克、茯苓12克、陳皮12克、川樸12克、砂仁5克、雞內金10克。
服法:水煎服。
功能:和胃消食。
主治:小兒厭食、脘腹痞滿、脹痛、納呆、噯腐吞酸、惡心嘔逆、睡臥不寧,大便幹結,或便下酸臭,舌苔厚膩。
加減運用:腹痛、腹脹為食滯腸胃,氣機不暢,加炒萊菔子5克以理氣消脹,胃脘胗脹嘔吐泛惡者為食滯中州,胃失和降,加枳殼4克、藿香6

克、半夏6克以寬胸降逆止嘔,身熱而煩,舌紅苔薄黃者為食積化熱,加胡黃連4克以清熱退蒸。

溫 中 運 脾 湯
組成:製附子3克,肉桂1克,幹薑2克,炒白術6克,炒蒼術5克,茯苓6克,雞內金5克,焦山楂10克,神曲10克,炒枳實6克,青陳皮各5克,

甘草3克。
功用:溫中運脾
主治:寒濕困中、脾決鍵運之食證。
加減運用:本方加減後還可療寒濕中阻之泄瀉、嘔吐、積滯等脾胃運用化失司之證。兼泄瀉者加砂仁3克、苡仁米10克;兼嘔吐者加薑半夏6克

,蘇葉梗各6克,旋複花6克,蔻仁3克,兼積滯者加檳榔5克,萊菔資克,古麥芽各10克。
蒲 連 護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0克、黃連6克、黨參10克、幹薑3克、大貝母10克、白芨12克、廷胡索12克、川楝子6克、法半夏10克、甘草6克。
功能:清熱消瘀、降逆和胃、益脾護胃、激活化生之源、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胃腸功能紊亂等。
用法:涼水煎服,每日一劑,早晚兩次服,將上藥共研細末為散,每服5克,一日三次飯後服,效果更佳。
加減運用;脾虛氣弱加黃芪、升麻;噯氣頻作加炒枳殼、陳皮;氣滯腹脹加川樸花、大腹皮:哎惡打呃,加丁香、柿蒂:脅脹隱痛加炒白芍:

嘈雜泛酸加吳萸、煆牡蠣:脘腹墜脹加檳榔
木香:腹脹少酸加烏梅、黃芪。

三 黃 胃 炎 湯
組成:黃芪18—30克,黃精12—15克,黃連3—6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神曲30克,生薑3片,大棗6枚。
功能:鍵脾益氣,溫中和胃。
主治:慢性胃炎等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15劑為一療程。
加減運用:臨床上,慢性胃炎的中醫辨證以脾胃虛弱及脾胃虛寒者居多,此種類型者在北京地區約占70%以上。又中焦脾胃喜溫喜暖為其特性

,故本方可謂治療慢性胃炎的基礎方和常用方。
若脾胃虛寒較重,胃脘寒涼怕冷,加高良薑;若以脘脹痞滿為主症脈見弦象,症屬肝氣犯脾、肝胃不調、肝強脾虛者,則配以柴胡疏肝散或四

逆散(柴胡、白芍、枳實、甘草)以疏肝理脾;三黃胃炎湯配四逆散名曰“三黃四逆胃炎湯”,乃治肝脾不調型胃炎之良方也。若以呃逆、噯氣

為主證,症屬肝氣犯胃=肝胃不和,胃氣上逆,則用三黃四逆胃炎湯加竹茹、製半夏、丁香、代赭石等;若以胃脘痛或脹痛為主證者,加元胡

、幹鬆、佛手等;若以痛非痛、或嘈雜難忍,或莫可名狀,加吳茱萸,視其寒熱配原方黃連決定二藥之量比例,成左金丸;顛倒左金丸或加木

香成加味左金丸;若便溏者加黨參、木香、訶子、肉豆蔻等;食少納呆加炒古麥芽、焦楂等;若口幹咽幹症屬胃陰虛者加麥冬、玉竹、生地等

。若經檢查明顯有HP感染者,再加蒲公英並酌加高良薑佐製其苦寒傷胃,等等。隨症加減,療效更加。

理 脾 愈 瘍 湯
組成:黨參15克、白術10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砂仁8克、厚樸10克、幹鬆10克、劉寄奴15克、元胡10克、烏賊骨10克、炙甘

草6克、生薑10克、大棗3枚。
功能:健脾溫中,理氣活血。
主治:胃或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用法:每日一劑,文火水煎兩次,早晚各服一次。
加減運用:如潰瘍出血,大便色黑者,加白芨10克、田七粉克、(分二次衝服)、黑地榆12克、如語言無力,行寒畏冷,四肢欠溫者,加黃芪

15—30克。如暖氣頻作者加丁香5克、柿蒂15克、如食少脹滿者加焦山楂、神曲、麥芽各12克。

扶 命 培 土 湯
組成:上肉桂2克、熟附子5克、西黨參10克、北黃芪10克、懷山藥10克、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枸杞子10克、菟絲子10克、淡大雲10克

、蒸黃精10克、製瑣陽10克。
用法:水煎兩次,早晚分服,每日一劑,連服5劑,一般需要服30—60劑,直至病愈為止。
功能:扶命火、培脾土、養正氣、益精血。
主治:腎陽虛證(命門火衰)、脾陽虛證、脾腎陽虛證、氣血虛弱證、特別是慢性腎炎、甲狀腺機能減退症、腎上腺皮質機能減退症、下丘腦

一垂體性閉經、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的患者,有上述證侯表現的療效尤佳。
注意事項:陰虛火旺者及孕婦慎用。口幹喜飲者去肉桂、附子 ;腹脹便溏者去大雲、黃精。


培土理氣湯
組成:黨參15克,焦白術9克,茯苓30克,神曲15克,炒賣芽10克,焦山楂10克,車前子10克,地枯籮30克,八月紮30克,烏藥9克,降香15

克,鱉甲30克。
功能:健脾、理氣、兼能理水。
主治:肝癌中期,不能手術、放射治療者,尤益於癌灶下而彌散,肝硬化嚴重,肝功能不佳者。
加減運用:肝癌上腹脹特甚,可甲枳實、川樸;腹水,可甲重理水諸藥;黃疸,可加入清化濕熱藥;肝痛甚,可加入延胡、青皮之類。
腹部癌塊明顯時,可以本方與其他治法,如放射治療、動脈栓塞治療等綜合應用。
古人說,輕可去實,豈可因本方之輕而忽之耶!
用法:本方煎後,一般應一日四服,甚火可代茶,經常啜用。

養 胃 理 氣 湯
組成:丹參15克,沙參15克,炒白術12克,白茯苓12克,陳皮10克,法半夏10克,炒棗仁12克,厚樸12克,鹿角霜10克,砂仁3克,山楂12

克,建曲12克,延胡索2克。
功能:扶脾、理氣、活絡。
主治:身體贏瘦,食少體倦,脘腹脹痛,或嘔或痢,胸肋不適,舌質暗淡、苔白。如胃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部分膽道、胰腺等疾病。
用法:每日煎服三次,空腹溫服。
加減運用:胃病呃逆、噫氣不除者,加煆赭石30克、沉香3—6克;痛連肋者加白芍15克、鬱金10克,泛酸者去沙參加煆瓦楞子15克。
禁忌:忌生冷、油膩、辛辣之物。

理 脾 化 滯 湯
組成:雲苓10克,藿香10克,木香3克,川樸3克,川連3克,砂仁3克,焦曲10克,內金3克,梔子6克,焦穀、稻芽各10克。
功能:清熱化滯,理脾助運。
主治:脾胃不和所致的厭食症。症見:食欲不佳、偏食擇食、麵黃、口渴、煩躁、 齒、寐時多汗、手足心熱、腹痛、夜臥不安、喜伏臥、舌

絳苔黃、脈數。
加減運用:便燥或如球狀,佳川軍3克、火麻仁10克潤腸通便,緩下無傷;口渴佳花粉10克、石斛10克養陰生津;滯熱腹通佳赤勺10克清熱涼

血;受寒飲冷者,佳肉果3克、生薑6克溫中散寒;鼻衄佳茅根15克、藕節15克涼血止血,去木香、砂仁、藿香;躁急加連心3克,清熱除煩;

齒加赤勺涼血活絡;頭汗多加連心3克、浮小麥10克清熱養心止汗;滯去脾虛加白術10克、黃精10克補益脾胃。滯去脾運,後天之本得以恢複

即愈。
八 珍 益 胃 湯
組成:黨參15克、焦術15克、茯苓20克、甘草15克、當歸15克、川芎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黃芪50克、苡米20克。
功能:補氣養氣,生肌益胃。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加減運用:凡遇嘔血或便血者要重用白芍:年老體弱者要重用黨參,嘔吐較重者加竹茹;胃脘劇痛者加川楝子、延胡索。

扶 脾 消 渴 湯
組成:人參15克、白術15克、山藥20、沙參20克、麥冬15克、百合15克、玉竹15克、焦山楂20克、雞內金15克、陳皮15克、甘鬆15克、葛根

15克。
功能:健脾益氣,和胃潤肺,化精止渴。
主治:煩渴多飲,多食易饑,尿頻量多,形體消瘦的消渴病(糖尿病)。
加減運用:病初口幹大渴引飲,尿糖(++)以上者加桑椹15克,女貞子15,渴減則去。病症減輕後則兼扶氣,加黃芪20克,桂圓肉15克;若

服藥而療效甚緩,及脾氣不得腎陽之肋。加枸杞20克,菟絲子15克。
滋 脾 飲
組成:太子參8克、扁豆8克、山藥10克、山楂6克、白芍6克、蓮子6克、內金5克、薏米8克、麥芽8克、葛根3克、大棗2克。
功能:甘酸升潤,滋養脾陰。
主治:小兒脾陰虛證。
用法:水煎兩次,混合後分3次服,日一劑。
加減運用:氣陰兩虛加黨參、黃芪;血虛加當歸、黃芪;大便幹燥加麻子仁;虛熱加胡黃連、地骨皮。

健 脾 勝 濕 湯
組成:炒白術9克、製川樸4、5克、白蔻仁3克、廣藿
香9克、新會皮6克、石菖蒲6克、廣木香6克、炒枳殼6克、神曲9克、炒苡仁20克、白茯苓12克、車前草9克。
功能:健脾助運,分化濕濁。
主治:脘痞腹脹,食欲不振,泛惡欲吐、身倦困重或頭身重痛、麵浮肢腫、小便短少、大便溏瀉、脈濡緩或濡數,舌質淡或紅、苔白膩或黃膩


用法:一日一劑,清水煎成二服,上下午各服一次。
加減運用:脾虛氣弱,濕傷中陽者加黨參、幹薑;苔膩而黃,口苦溲赤者加黃芪、黃連;身腫腹脹較為嚴重者加大腹皮,茯苓皮。

溫 陽 健 胃 湯
組成:潞黨參15克、炒白術10克、白芍10克、炒枳殼10克、高良薑5克、陳皮6克、法半夏10克、川桂枝3克、木香5克、炙甘草3克。
服法:水煎,分二次服,每日一劑。
功能:溫運脾陽,健胃和中。
主治:胃腕痛屬於中虛氣滯型的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及十二指腸球炎。
加減:食欲不香去黨參,加炒山楂、雞內金;大便稀溏木香改煨木香,加炒上曲;睡眠欠佳加熟棗仁、夜交藤。

桃 紅 二 丹 四 物 湯
組成:桃仁、紅花、丹皮、當歸、白芍、生地、益母草、炒蒲黃各10克,川芎、血餘炭各5克。
功能:清熱化瘀,涼血止血。
主治:月經期延長,漏下淋漓不淨。
服法:睡煎2次,早晚分服。一般服藥3-5劑。血止後常以八珍湯加山藥、枸杞、巴戟天、鎖陽、調補足三陰,以補虛善後。

芩 藥 芡 苡 湯
組成:土茯苓、山藥、芡實、苡仁各15克,連須、櫓豆衣、樗白皮各10克、白帶加黨參、白術、銀杏仁10克、雞冠花5克、黃帶加炒蒼術、黃

柏、簞薢各10克、木通5克。
主治:黃白帶下。若帶下 質下稠、氣味腥臭、外陰搔癢者;可用苦參洗劑(苦參、百部、蛇床子、花椒、紫槿皮、地膚子各15克煎湯熏感洗坐

浴。

虛 勞 生 血 湯
組成:黃芪20克、熟地18克、當歸10克、阿膠(烊化)10克、肉桂5克、天門冬15克、白芍12克、製首烏15克、龜板(先煎)20 克、旱蓮草

10克、女貞子12克。
煎法:先將龜板用文火煎30分鍾,放涼,浸入其它藥物價30分鍾後水煎次,每次煎30分鍾,將2次煎出液混合後分早晚2次服。
功能:健脾補腎,填補精髓,益氣生血。
主治: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症屬脾腎兩虛、氣血不足者。
加減運用:牙齦滲血或皮膚紫癜多者加三七粉(衝服)3克、血餘炭6克、藕節25克、感冒發熱者酌加重樓15克,金銀花15克、舌紅有虛熱者加

生地15克、丹皮9克、病情穩定血象上升後酌加紫河車粉(衝服)4克。


血 寧 湯
組成:生地15克、炒單皮10克、當歸10克、阿膠15克、生黃芪30克、黨參15克、參三七3克、生側柏葉20克、生槐米15克。
功效:補氣益血,散瘀止血。
主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主症全身皮膚紫癜(四肢最為多見),齒齦經常出血,鼻衄,婦女月經量多,嚴重還可見口舌粘膜出紫血泡,血尿

、黑大便等。檢驗;血小板計數常下降至每立方毫米2~4萬左右,出血時間延長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每劑煎二次(先水浸15分鍾,再煎半小時),去渣,將二次藥汁混合,分三次飯後溫服,服時將阿膠烊化兌入藥汁

內,三七研成粉末與藥汁一同吞服。
加減運用:若起病急驟,發熱現象顯著者,黃芪不用或減少劑量,加黃芩10克、焦山梔15克、煩躁失眠者加黃連6克、紫丹參15克、便血不止

者加地榆炭15克、大黃炭6克。

解 鬱 養 血 湯
組成:全當歸9~15克、炒白芍9~15克、軟柴胡5~9克、薄荷葉5~9克、夏枯草10~15克、白菊花7~12克、蒼耳子(炒)5~9克、粉甘草3~7克。
功能:疏肝解鬱、養血柔肝,祛風。
主治:交媾諸患,如交媾口噤,陰部抽搐,或憋脹麻木等。
加減運用:性交時肢軟似癱神誌昏糊加柏子仁9~12克、焦遠誌8~10克,或琥珀粉6~9克、以養血安神;性交後手足心癢難忍加地蒲子15~30克

、草紅花9~12克、活血祛風;性交時陰部熱辣,輕微顫抖加女貞子、旱連草9~15克養陰助腎;性交後陰部疼痛加淨萸肉12~~20克、龜鹿二仙

膠7~10克(烊化)填精補髓;性交後心神不寧,坐臥不定加炒梔子7~~10克,淡豆豉6~9克。

生 脈 活 血 湯
組成:太子參15克、寸麥冬10克、五味子6克、全當歸15克、炒赤勺12克、紫丹參20克、茯苓12克、柏子仁10克、生牡蠣30克、(先煎)炙甘

草6克(早搏頻發時倍量)。
功能:益氣養陰,活血通脈。
主治:心悸胸悶、氣短口幹,脈細或結代之氣陰兩虛、心血瘀滯之證,即現代醫學中房性早搏和室性早搏。
用法:每日一劑,頭、二煎合並分早晚服。
加減運用:胸悶者加合歡皮12克、佛手6克;心前區痛加川鬱金10克、延胡索10克、娑羅子(開心果)10克、失眠加酸棗仁10克、生龍骨30克

、(先煎)、首烏藤15克、口幹、心煩者加黃連5克、生地15克;納少脘脹加炒白術10克、炒積殼10克;便秘加決明子12克、積實10克;脘痛

加白檀香3克、砂仁5克(後下);肋痛加柴胡10克、炒白芍10克;心動過速加靈磁石30克(先煎)、炒棗仁10克;心動過緩加製附片10克、

桂枝10克。
注意事項:凡過早搏動辯證屬陽虛或痰濁者均不宜應用本方。

潰 瘍 止 血 方(粉)
組成 潰瘍止血方:黃芪15克、太子參12克、白術6克、炙甘草5克、當歸6克、白芍10克、阿膠珠10克、地榆炭10克、側柏炭10克、烏賊骨12

克、煆龍牡各15克。
潰瘍止血粉:烏賊骨三份,白芨二份,參三七粉一份。
煎服法 潰瘍止血方以水二碗,約1000毫升左右,煎煮濾液約350~~400毫升,每日一劑,每煎二次,早晚頻服。潰瘍止血粉以烏賊骨、白芨

、參三七粉按比例合製共研極細末,每次5~10克,每天2~3次,溫水服下。
功效: 潰瘍止血方;健脾益氣,養血止血,和營定痛。潰瘍止血粉;收斂止血,活血化瘀,製酸止痛,生肌護膜。
主治:上消化道出血,不論便血與出尤以潰瘍出血療效最佳。
加減運用:若肝鬱氣滯,暴怒傷肝動血,則宜加疏肝和血之鬱金6克、焦梔6克、當歸6克、赤芍10克、丹皮6克、牛膝12克,去益氣生血之品如

生芪、太子參等;熱鬱氣滯和降失調、久病傷絡者可清中止血,加炒川連3可、橘皮6克、薑夏10克、炒竹茹6克、茯苓12克、甘草4克、胃陰虧

虛、內熱耗津傷絡者宜養胃陰,酌加沙參12克、麥冬10克、川石斛12克、玉竹12克等,去生芪、白術;
按語 胃脘脹痛明顯,舌苔厚膩者不宜使用本方。

斂 肺 止 血 膏
組成:潞黨參90 克、百合120克、生地黃120克、訶子肉90克、黛蛤散120克、花蕊石120克、旋複花90克,竹瀝半夏60克,炙馬兜鈴60克,麥

冬90克,五味子30克,巴戟肉90克,陳皮45克,炙甘草45克,阿膠150克,三七粉24克,川貝粉45克。
功能:益氣養陰,斂肺止血。
主治:由於支氣管肺炎、肺結核、肺氣腫、等肺部疾病誘發的支氣管擴張咳血症。
製法服法:上藥除後三味外,一並濃煎兩次,棄渣取汁,加入阿膠、三七粉、川貝粉及冰糖250克,文火收膏,盛於瓷罐內,放陰涼處。每於

早、晚飯後,各取兩羹匙,用開水化服。
加減運用:有肺結核者,加百部;脾胃虛弱者,加白術、山藥;治療中仍有痰血者,加茜草、藕節或仙鶴草;氣急者,去花蕊石加海浮石、蘇

子;腰背痛者,加杜仲、川斷。


涼 血 抗 敏 湯
組成:水牛角30克、(先煎半小時)、丹皮15克、赤勺12克、紫草根20克、蟬衣15克、益母草15克、生地20克、防風9克、白茅根30克、澤瀉

12克。
用法:水煎,早晚分二次服。兒童用量應酌減。
功效:祛風利水,涼血止血。
主治:紫癜性腎炎,症見皮膚散在或密集的皮膚淤點或淤斑,浮腫、血尿甚者。
加減:水腫甚者加冬瓜皮、茯苓皮、車前子;腹痛加川楝子、元胡,赤勺易白芍;關節痛加木瓜、威靈仙、雞血藤;日久脾虛者應去水牛角,

加黃芪、黨參、白術、益智仁。

瀉 白 化 血 湯
組成:桑白皮15—20克、地骨皮10克、側柏葉10克、紫珠10克、花蕊石15克、三七粉3克(吞服)、血餘炭10克、甘草5克。
功能:清肺瀉火,止血生新。
主治:支氣管擴張咯血。
加減運用:患者如出現風熱證、伴有發熱、頭痛、咽痛、上方去地骨皮、加桑葉、菊花、牛蒡子各10克,以清解表邪。若兼有燥火,證見鼻幹

、嗆咳、舌紅少津、脈細數、酌加沙參、麥冬、天花粉各10克,以養陰潤肺。若患者痰熱,若木火形金,證見煩躁易怒,胸肋引疼,脈弦數者

,宜清肝瀉肺,酌加黛蛤散15~20克、(布包入煎)炒山梔10克。大便秘結者,酌加生大黃5~10克(後下)。

溫 陽 止 血 湯
組成:炒潞黨參12克、生黃芪20克、炒當歸9克、熟附片9克、牛角解9克、生地炭20克、炮薑炭3克、白芍12克、煆牡蠣30克、仙鶴草30克、

蒲黃炒阿膠9克。
服法:水煎,一日一劑,煎三次、分三次服。
功能:益氣養營、溫陽止血。
主治:崩漏、青春期或更年期功能性能子宮出血。凡陽虛暴崩、或久崩久漏氣血兩虧、陽亦隨虛,血色淡紅、質稀薄、麵色晃白、頭暈氣短、

乏力畏寒、或兼大便不實,神疲足軟、肢清、舌苔淡薄、質淡或嫩紅、脈細軟或虛。
加減運用:本方對失血過甚者、可增參芪等用量、約每味30克左右,生地炭也可增至30克,背寒者增鹿角霜、腰酸加杜仲、川斷、玄暈者加升

麻、甘杞子、大便溏薄者加菟絲子。

涼 血 活 血 降 黃 湯
組成:赤芍80—100克、葛根30克、丹參30克、茜草30克、丹皮15克、生地15克。
煎服法:每日一劑煎服,兒童酌情減量。
功能:用於急性肝炎病程超過1個月及慢性肝炎、肝硬化之重度黃疸(血清膽紅素)171)。臨床見症:口咽幹燥,小便深黃而自利,便幹、皮

膚瘙癢抓後有出血點,鼻衄、齒衄、肝掌、蜘蛛痣、舌質紫暗、舌下脈增粗延長、肝脾腫大等。
加減運用:血瘀血熱雖為主證,但因這類病人病機複雜,證型多變,故宜加減運用。有心下停飲(胃脘振水聲)加桂枝15克、茯苓30克;有中

焦虛寒者加幹薑15克;有陽明腑實者加生大黃(後下)10—15克,元明粉(衝服)2—4克;有皮服瘙癢者選加牛蒡子、浮萍、連翹、薄荷各10

—15克;有汗閉者加麻黃6—9克;有嘔吐者加生薑10片或薑半夏15克;有夾濕熱者加黃芩15克、茅根15克;有出血傾向或血漿白蛋白降低者

加三七粉(衝服)3—4克,水牛角粉(衝服)3—4克;有冷球蛋白三聯征(瘀斑、關節痛、疲勞)者重用茜草、稀薟(各30—45克)。

養 陰 合 劑
組成:生地10克、知母10克、鱉甲20克、玄參10克、黃柏10克、麥冬10克、石斛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
功能:肓陰潛陽。
主治:養五髒之陰精,消腎上腺皮質激素造成的“陰虛陽亢”。
用法:上方為一日劑量,等於合劑100毫,分兩次服。
禁忌:水腫明顯,尿少,苔厚膩者不宜。

益 氣 養 陰 湯
組成:太子參9克、麥門冬9克,肉蓯蓉15克,生地9克,黑芝麻15克,炙甘草6克,阿膠9克,白芍12克,石斛12克,肥知母9克,砂仁5克,天

冬9克,桂枝6克。
服法:將藥用水浸透。加水兩碗,煎取一碗,每日一劑,分二次服。
功能:益氣養陰,滋腎健腦,扶脾土。
主治:心悸,氣短,口幹,食欲欠佳。腰酸,乏力,脈結代(即心腎不交、脾陰虛)等症。
加減運用:失眠多夢加龍眼肉9克,遠誌6克,脾不健運加雲苓12克,山藥9克,稻芽30克,自汗者加浮小麥30克。
煎膏:若每日水煎不便,可用上述方藥10倍劑量,煎汁3次,濾去渣滓,旺火濃縮,加白蜜或冰糖500克,緩火收膏,服時用開水衝服,用小湯

匙取2匙,每日3次。
禁忌:用藥忌溫燥,病人在飲食方麵須禁酒類及辛辣(香煙等)刺激物。

養 陰 清 熱 湯
組成:生地、生石膏、金銀花各30克;天花粉、知母、蘆根、黃芩、荊芥、防風、積殼、龍膽草各10克;甘草3克。
功能:養陰清熱,散風生津。
主治:皰疹性結膜炎,單純皰疹性角膜炎,匐生性角膜潰瘍,角膜雲翳,角結膜幹燥證,鞏膜炎,虹膜睫狀體炎,色素膜炎,滲出性脈絡膜炎

。證見眼紅,疼痛,流淚,羞明,視物不清,或視力下降,甚至失陰。伴有咽喉疼痛,口渴欲飲,鼻內生瘡,大便秘結,小便黃赤,舌質紅絳

或苔薄白,脈弦細而數。
服法:先將藥物泡入砂鍋內10分鍾,煮沸25分鍾後,倒入碗內。然後加水第2次煎煮,15分鍾後將藥液倒入第2碗中,每日晚上服第1煎碗內藥

液,次日早晨服第2碗藥,每日1次,急重症患者,每日可服2次。
加減運用:咽喉痛劇加川貝母6克,麥門10克;大便秘結,眼部病情較重,加大黃、瓜蔞、青黛、蘆薈各10克;胃納欠佳,胸部膨悶,加青皮

、麥芽、神曲、山楂各10克。

益 陰 止 血 湯
組成:生黃芪30克、當歸10克、熟地24克、麥冬10克、知母10克、牛膝12克、白芍15克、丹參20克、白茅根、劉寄奴各30克、艾葉炭6克。
用法:水煎兩遍,水煎液混合早晚分服。
功能:滋陰益氣、清熱涼血、補血止血。
主治:無痛性血尿,由於熱蓄腎與膀胱,損傷脈絡,營血妄行,血從尿出者。
加減運用:無痛性血尿,雖有虛實老新的不同,但在治療上多以清熱瀉火、滋陰涼血止血為基本原則,而在此原則基礎上應以隨症加減藥物為

妥。如小便帶血而出現陰虛火動證型者,宜去黃芪、當歸、艾葉炭,加黃柏10克、旱蓮草12克、龜板15克(先煎):小便熱赤,帶血鮮紅,屬

於心火亢盛證型者去芪、歸,加出梔子10克、嫩柳枝60克(清明節前後帶葉采集,切段備用);小便頻數帶血,其色淡紅,其質不稠,屬脾腎

兩虛證型者,去知母、麥冬,加白術10克、山藥15克、巴戟天10克、胡桃仁15克,兼服左歸丸,每次9克,日2次,早晚用藥湯送服。

扶 正 養 陰 湯
組成:生地黃12克、熟地黃12克、天門冬12克、麥門冬12克、京玄參12克、生黃芪15克、潞黨參15克、漏蘆30克、土茯苓30克、魚腥草30克

、升麻30克。
服法:每日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功能:扶正養陰、清肺除熱、解毒消腫。
主治:原發性支氣管肺癌有正氣虛弱、肺陰虧損、邪熱內蘊的患者。
加減運用:口幹甚者加知母12克、石斛12克(先煎)、天花粉30克、製首烏12克;脾虛甚者加雲茯苓15克、苡仁15克、淮山藥12克、黃精12

克、咳嗽痰盛者加蒸百部15克、馬兜鈴12克、射幹12克、佛耳草30克;熱盛痰血者加芙蓉葉30克、野蕎麥根30克、七葉一枝花30克、花蕊石

30克(先煎);氣滯血瘀者加八月紮12克、延胡索15克、兩麵針30克、露峰房30克。

滋 陰 降 火 止 血 湯
組成:水牛角15克(剉碎先煎)、生地30克、白芍12克、丹皮12克、蒲黃炭12克、側柏葉炭12克、艾葉炭9克、荷葉9克、藕根24克茜草炭9克

、大小薊炭各9克、茅根24克、四七末3克(衝服)、花蕊石9克。
功能:滋陰降火,止血化瘀。
主治:陰虛火旺,血隨火升而致的咳血、大咯血、吐血,顴紅、舌紅,脈象細數。
用法:清水四碗,先煎水牛角,後納諸藥,煎成一碗,田七末分二次衝,待涼後,一匙一口緩緩喂服。每天一劑,煎二次分服。
加減運用:火旺較甚者,加強清火之藥,如黃芩、桑白皮清肺火,黃連清心火,石膏清胃火,梔子清肝火,知母清腎火;出血多而危急需搶救

者,可速先用新鮮童便一碗、或生藕汁一碗,一匙一口緩緩喂服,以滋陰降火,涼血止血;失血暴甚欲脫者,加用潞黨參60克,另煎湯服,以

益氣固脫。
椎 盤 突 出 方
處方:L4、5或L5S1華佗夾脊穴、環跳、股門、陽陵、飛揚。
功能;舒經和絡、解痙鎮痛。
主治:椎間盤突出症。
針灸法:針華夾穴視病人的胖瘦,選用1、5或2寸毫針,斜向椎盤方向刺入,用瀉法,使局部有較強的針感,環跳用3寸針,用瀉法,要求針感

下達足底心,餘穴用1.5~2寸毫針,均用瀉法,留針半小時,其解痙鎮疼療效較為滿意。
加減運用:足跗痛者加昆侖跗陽,急性期針後拔火罐,慢性期患肢畏寒者,用溫針灸法,疼痛劇烈不能動彈者,配合背晃療法和牽引等方法,

起到相得益彰的功效。

梨 綜 五 針 方
處方:居髎、環跳,以上兩穴定位後,拉一等邊三角形為第三穴,陽陵、飛揚。
功能:舒經和絡,解痙鎮疼。
主治:梨狀肌損傷綜合征。
針灸法:針環跳,居髎三穴,選28號三寸長針,針以瀉法,針環跳時要求針感下達足底心,則療效更佳,其餘穴均要求有較強的針感,留針半

小時,每隔5~10分鍾行針一次,以加強刺激,提高療效。
加減運用:急性期針後加拔罐,或配合彈撥梨肌;慢性期,患肢畏寒,用溫針灸法,以溫陽和絡,伴有腰痛者加大腸俞,針後拔罐。

頸 腰 椎 增 生 方
組成:取夾脊穴,以阿是穴為重點,再選痛點周圍約0、5寸、1寸處。用溫和灸,每穴約法三章5分鍾,以皮膚潮紅為度。
用法:日一次,30次一療程。
組成:烏梢蛇 50克(寒重者改白花蛇4條),全蠍30克,土鱉蟲30克,丹參100克,血竭30克,當歸30克,虎骨30克,威靈仙100克。
用法:共研細末,裝入膠囊,每服4克,早晚各1次,1個月為一療程,必要時服2—3療程,另取鹿角膠8克,烊化,日服一次。如陽虛寒重者虎

骨、鹿角膠用量酌加,陰虛火旺者酌減。
功能;溫通經絡,活血化瘀,透骨強筋,祛風止痛。
主治:肥大(增生)性腰、頸脊椎炎。
加減運用:若上肢麻木疼痛較甚者加桑枝、桂枝;頸項活動不利加葛根;腰膝痛甚者加牛膝;氣候變化加重者加秦艽;腰酸腳軟者加續斷。

腰 痛 方
組成:黃芪 15—30克,當歸12克、川芎8克,芍藥10克,熟地15克,升麻5—8克,台烏藥8—12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兩遍混合,分兩次一日服完。
功能:益氣壯腰,活血通絡,理氣定痛。
主治:各種腰痛,不論內感外傷,凡非新感時邪,而又偏於氣滯血凝,筋骨勞損者均適應。
加減動用:兼寒濕壅滯,腰冷苔膩乏味加威靈仙,細辛,瘀阻腰痛如錐加桃仁,腎陽衰微,腰際酸軟疼痛加山萸肉,補骨脂,或杜仲、續斷,

菟絲子之類。

柴 桂 調 衛 湯
組成:軟柴胡10克,淡子芩 10克,法半夏10克,太子參12克,鮮生薑 3克,肥大棗 10克,灸甘草5克,白芍 10克,(桂枝5克入炒)、茅蒼

術 6克,青蒿梗10克,(桂枝炒白芍即二藥共炒)
功用:調和營衛,和解少陽。
主治:不明原因發熱、低熱等。
加減運用:表證不解,正虛邪戀、熱勢留戀不去者,去蒼術,加嫩白薇 10克,女貞子10克,墨旱蓮10克;濕熱內蘊、煩渴引飲者,去蒼術、

法夏、生薑、大棗、灸草,加竹茹 10克,陳皮6克,金銀花15克,連翹 12克,甘露消毒丹12克包煎;汗多者去青蒿梗,加鮮荷葉一張。若病

變多端,它藥可隨證加減,唯柴胡、子芩、桂枝、白芍,則不可隨便去取,蓋用其法而不執其方耳。

杜 仲 壯 腰 飲
組成:杜仲15克,寄生10克,川續斷10克,狗脊10克,肉蓯蓉 10克,雞血藤 10克。
煎服法:加水煎,每日早、晚各服一次。
功能 :益腎壯腰,祛邪止痛。
主治:適用於腎虛、風濕、外傷引起之腰痛。
加減運用:因於風,症見腰痛抽掣,上連脊背,牽引腿足,痛時遊去,脈來浮、弦,可加威靈仙10克,秦艽10克,獨活10克以增強祛風之力;

因於寒,症見腰痛如冰,拘急而痛,上連背脊,得熱則緩,遇寒加劇,脈見沉緊,苔白薄者,可加淡附子10克,故紙10克以增強溫腎散寒之力

;因於濕,症見腰痛沉重,轉側不利,遇陰雨加重,兼有下肢浮腫,症見腰灼熱而痛,並常伴有腫脹,小便短赤,脈來弦數,舌紅苔黃,可加

黃柏10克,知母10克,以增強除熱之力,若見腰痛綿綿,酸軟無力,畏寒怕冷,脈來微弱者,此為腎陽不足,可加鹽附子10克,山萸肉10克、

菟絲子10克以溫腎壯腰;若要腰痛綿綿,酸軟無力,兼發五心煩熱,耳鳴頭暈,脈來細弱、細數者,此係腎陰不足,可加生地10無、枸杞子10

克、龜板10克、女貞子10克以養腎陰而痛止;若因扭閃挫傷,絡脈血瘀,多病起驟然,痛不能動,呼吸、咳嗽加重者,可加元胡10克、廣木香

10克、香附10克、川楝子10克以活絡散淤止痛;日久血淤,可加沒藥10克、土鱉蟲10克、穿山甲10克、桃仁10克、以化瘀止痛;若見腰痛,

兼氣短乏力,語聲低微,少食便溏者,此係腎虛日久,脾失溫煦之故,可加黨參15克、黃芪20克、白術10克、升麻10克、以健脾;若腰痛連脅

腹脹悶,似有氣走注,忽聚忽散,不能久立行走者,此係肝氣不疏所致,可加枸杞子10克,女貞子10克、桑椹10克、旱蓮草10克,少佐香附5

克、廣木香5克,意在滋腎益陰,此本肝腎同治之理;如因房勞過度引起之腰膝酸軟無力而痛者,可加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粉10克(分二

次衝服)、鹿茸粉2克(分二次衝服)、牛鞭5克(為粉分二次中衝服)、魚鏢膠10克、桑螵蛸10克以益腎壯腰。如係骨刺增生,可重用威靈仙

15克、烏梅20克、毛薑10克以消骨刺;凡痛引背部加石楠藤10克、石菖蒲10克;腰痛下連腿痛,可加牛膝。總之,因症施治,隨症造藥,方

可收到顯效。

健 身 固 表 散
組成:黃芪40克 白術20克 防風20克 百合40克
桔梗30克
功能:補益脾肺,強衛固表。
主治:氣虛治汗,體弱感冒,或慢性鼻炎、氣管炎以及因表虛衛陽不固而常常感冒,或感冒纏綿不愈者。
用法:以上諸藥共為細末,每次服9克,每日2~3次,開水衝服,7天為一療程,一般1~2個療程即愈。或改為湯劑(照上方劑量各藥減半),水

煎服,每日一劑,分兩次服用,一般服3~5劑即可。
加減運用:若素有慢性鼻炎而見鼻塞不通者可加辛夷15克。

老 人 便 秘 方
組成:黃芪30克、銀花20克、當歸20克、白芍20克、麻仁20克、肉苡蓉20克、後樸3—10克、酒大黃3—10克、威靈仙10—15克、(以上用量

可根據症狀稍事增減)。
用法:水煎服日一劑,酒大黃不後下,此方可連服一段時間,待大便調順再停藥。
加減運用:一、大便連日得暢,可減免酒大黃。
二、便躁嚴重加玄明粉3—5克衝入。
三、氣虛重加黨參20克。
四、腹脹重加木香10克。
五、腰腿酸軟加杜仲10克、牛膝10—15克。
功能:益氣養液、潤腸導滯。

三 仁 化 蟲 湯
組成:杏仁3克、冬瓜仁6克、苡仁15克、滑石6克、砂仁6克、半夏6克、後樸6克、葛根12克、烏梅1個、雷丸6克、榧子6克、甘草6克。
煎服法:上藥12味,用開水500毫升煎煮20分鍾,煎出總量約200毫升(3歲量)分6次加熱服用,每小時1次,1天服完。
功能:宣暢氣機,運睥除濕,生津益胃,安蟲化蟲。
主治:小兒疳積、蟲積實證。症見麵黃肌瘦,毛發枯黃,腹脹便幹,不思飲食,煩躁多驚,臍腹疼痛者。
診斷:症狀好轉 腹以不疼,小便轉清,舌淡紅、苔薄白,脈象已平,原方去滑石、半夏、後樸以防過燥傷陰,加茯苓10克、白術6克、懷山藥

10克。

益 腎 健 腦 湯
組成:黃芪20克、枸杞15克、黃精30克、淫羊藿24克、蠶蛾9克、熟地20克、蜂王漿3克、(兌服)當歸9克、山楂30克、砂仁9克、刺五加9克


功能:補腎益腦、強心健脾。
主治:腰膝酸軟、腦功能減退、性功能障礙、失眠多夢。
加減運用:伴有性功能減退者加赤勺20克、川芎15克、蜈蚣一條。

益 氣 健 腦 湯
組成:潞黨參、黃芪各30克,焦白術20克,炙升麻10克,竹柴胡10克,新會皮10克,岷歸頭10克,炙甘草9克,朱生地、朱麥冬、朱茯神各20

克,懷山藥、生龍骨、生牡蠣各20克,明天麻、旱半夏各15克,炒棗仁20克。
用法:水煎服,日3次,二日一劑。
主治:內傷頭痛病,症見頭暈頭痛、耳鳴腦鳴、短氣懶言、心悸健忘、自汗嗜睡、肢軟神疲、脈細緩無力、口不幹渴、舌淡苔少、血壓偏低之

心脾氣虛型患者。

養 陰 健 腦 湯
組成:朱生地30克、炒黃柏10克、炒知母10克、杭白芍20克、炙龜板20克、全當歸10克、炒川連5克、朱麥冬30克、朱茯神20克、炒棗仁30

克、枸杞子30克、明天麻15克、花龍骨30克、生牡蠣30克。
用法:水煎服,日3次服,二日一劑。
主治:內傷頭痛病,症見頭痛腦脹、耳鳴、記憶力衰奶、健忘失眠、口幹喜飲、舌紅少津、脈細數或眩數、血壓偏高之肝腎陰虛型患者。

小兒哮喘證治方
組成:小兒哮喘有發作期與緩解期之分,又有寒喘與熱喘之別,胡組方用藥各有不同。
一、發作期(實證):邪實是標,以治標為主
寒喘方:炙麻黃6克,杏仁6克,銀杏10克,桔梗6克,紫菀10克,冬花10克,蘇子6克,幹薑3克。
熱喘方:生麻黃3克,杏仁6克、銀杏10克、桔梗6克,地龍6克,桑皮10克,冬爪子10克,生石膏30克(先煎)。
煎服法:用砂鍋加水至浸沒藥材,水麵超出藥材5分,生石膏先煎15分鍾再入其它藥。每劑煎2克,隨年齡大小,日服2-3次,或少量多次溫服


功能:宣降肺氣,止咳平喘,化痰。
主治:小兒咳喘
加減運用:咳重加白前,喘重加赭石以助藥力。
二、緩解期(虛症):正虛是本,以治本為主。
組成:健兒片(中成藥),劉韻遠教授經驗方,北京市藥材公司同仁堂製藥廠生產,國內市場有售。
服法:1歲服2片,,1~2歲服3片,3歲以上按年齡加1片,最多每次10片,日服2~3次,3個月為一療程。有外感停服。
功能:以肺氣,健脾氣,強腎氣。久服可增強肌體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預防感冒咳嗽、哮喘。

小 兒 痿 痹 湯
組成:獨活5克 寄生12克 炙黃芪9克 黨參9克
當歸9克 赤白芍各6克、知母6克、木瓜9克、猴骨6克、伸筋草6克、炙甘草5克。
功能:培補氣血,搜邪活絡。
主治:兩族痿弱、不能隨意運動及履步。
加減運用:濕熱未清者加三妙丸、苡仁、蠶砂;挾陰虛者加石斛、花粉、龜板;納呆者加二芽、砂仁;大便溏瀉者加白術、扁豆;大便秘結者

加積殼、麻仁。

除 癢 止 帶 方
祛濕清熱湯
組成:藿香10克、佩蘭10克、川樸10克、法半夏10克、茯苓10克、蒼白術各10克、黃柏6克、生地榆10克、淡竹葉10克、積殼6克、車前子10

克、(布包)。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次。
清白散
組成:清黛15克、煆石膏120克、海螵蛸30克、冰片1.5克。
用法:將上述4味藥共研末,用魚肝油調勻外用。
功能:祛濕化濁,清熱解毒。
主治:外陰瘙癢發炎,甚則潰瘍。白帶多,黃白相間,發熱煩躁,腹脹腹痛,少腹有下墜感,舌苔黃膩,脈滑數。
加減運用:發熱者加荊芥、薄荷;腹疼者加元胡或川楝子,大便幹者加鬱李仁,髒腑有熱加生石膏,胸悶者加蘇梗、鬱金,熱重者加敗醬草、

蒲公英。

牙 痛 方

組成:升麻10克 生石膏30克 白芷9克
細辛9克 甘草3克 骨碎補18克(炒)川椒6克(炒)製川烏10克 淡竹葉10克(水煎服)
功能:清胃溫腎,消腫止痛。
主治:胃熱陰虛,腎經虛寒,風火,齲齒等牙痛。
加減運用:痛劇者加羌活9克;腫甚者 加蒺藜12—30克;便秘加大黃3—9克;熱甚增生石膏量至60—100克;風甚加防風12克、濕盛加苡仁30

克;小便短少加滑石18—30克、寒盛加麻黃3—9克、胃陰虛加石斛30克、麥冬18克;腎虛加生地30克、懷牛膝30克;血虛加當歸10克、川芎

10克。
注:方中製川烏宜先煎1小時。
小兒理脾和胃散
組成:山藥、雲茯苓、薏米、山楂、扁豆、陳皮、神曲、芡實各10克 蓮子6克 砂仁5克 黃連2克 麥芽20克 炒米250克
用法:上藥共焙幹研細末,每餐飯前服一匙(約10克)
功能:健脾和胃,祛濕止瀉,安神定驚。
主治:小兒腸炎,疳積,脾胃不和型胃痛。


利 水 通 淋 湯
組成:山梔、雲茯苓、當歸、白芍、黃柏、黃芩、甘草、生地、木通各12克 澤瀉10克 車前子、滑石、牛膝、銀花各20克
用法:煎湯,每日一劑,分兩次服。
功能:清熱祛濕,消炎止痛,利尿通淋,養陰健脾。
主治:前列腺炎證屬下焦濕熱型。
加減運用:陽虛惡寒顯著者,加少量附子、肉桂;乏嘔者加幹薑;兼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兼腎虛者加菟絲子、仙靈脾。

消 痔 飲
組成:朱砂蓮15克,草決明20克,煆牡蠣15克,馬勃15克,黃柏15克,甘草6克。
主治:1、期內痔,2、期血管型內痔。

靖 眩 湯
組成:柴胡10克,黃芩5克,茯苓15克,製半夏10克,生薑10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大棗10克,澤瀉12克,陳皮10克,鉤藤12克,天麻

12克,菊花10克
功能:疏鬱清火,健脾和胃,化痰降逆,平肝熄風。
主治:各種原因所致眩暈,如:美尼爾氏病、高血壓、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頸椎病、鏈黴素中毒、頭部外傷等。臨床見證:頭暈目眩,感

覺自身或周圍景物旋轉,不敢轉動頭部,可伴惡心嘔吐、耳鳴、聽力減退,甚則汗出、麵色蒼白等。
服法:上藥13味,分三次煎。溫服。眩暈平息後,可作蜜丸,緩緩調治。
加減運用:劇烈嘔吐者,以生薑汁易生薑(每煎2-3勺,兌服)腹痛、便溏、或情懷不暢者,去黃芩加白芍; 脾腎陽虛、頭重眩苦極者,加熱

附片;高血壓者,加代赭石、石決明、夏枯草 ;氣血兩虛者,加黃芪、當歸;連黴素中毒者,加骨碎補;頸椎病或頭部外傷者,加丹參、三七

、川芎。

胡連肛癰濕敷方
組成:胡黃連9克,川連6克,地丁草15克、蒲公英15克,金銀花15克,皂角刺9克,皮硝9克、生軍6克、炙乳沒各6克、樟木15克,冰片粉3克

,硼砂9克,爐甘石15克。
用法:上藥煎水500毫升,用紗布溫敷局部,一日三次。
功能:消熱解毒,散瘀止痛,消腫軟堅,收斂防腐。
主治:白血病並發肛周濃腫。
加減運用:肛周膿腫分早、中、晚三期:(1)早期僅見皮膚輕度潮紅、灼熱稍疼痛者單獨用此方煎湯濕敷即可;(2)中期肛周圍有硬塊,尚

無波動感,焮紅,疼痛或輕度糜爛滲出但瘡麵較淺者,去皮硝煎水濕敷,並在瘡麵上撒少許生肌散或月白珍散;(3)晚期膿腫腫塊紅痛,有

波動感或民政局己潰破,膿腫瘡麵較深,有較多壞死組織,濃液滲出量多者,先用九一丹藥線或紗布條蘸九一丹藥粉填入潰破瘡口內,另用濕

敷方局敷,一日三次,待壞死組織脫落,膿性滲出液減少後改用生肌散或月白珍珠散撒於濕敷紗布上局敷,每日2-3次,直至痊愈。如在外治的

同時辨證加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內服效果更好。

消風寧絡飲
組成:炒防風10克,炙黃芪15克,炒赤芍10克,大生地15克,炒丹皮10克,牛角腮15克,生槐花15克,炙甘草5克,紅棗10枚
功用:消風涼血、散瘀寧絡、佐調衛氣。
主治:肌衄(過敏性紫癜)。
加減運用:若伴有明顯腹痛者去赤芍改白芍15克,去丹皮加木香10克,下肢伴水腫者加黑大豆15克。一般服用15帖即可,如反複發作者則須

連進本方30帖,服藥期間忌海鮮辛辣食物。並發腎小球炎者當視具體證候按腎炎辨治。

扶 元 止 痢 湯
組成:石柱參10克(切片,粳米炒,另燉入藥)白術 6克(土炒)幹薑 3克,焙附子5克,肉桂5克,阿膠(6克)蛤粉拌炒,鹿角霜 15克,(

先煎)赤石脂20克,(打末紗布包,先煎 )伏龍肝30克,(打末,沸水泡片刻,澄清,取汁入藥,)陳倉穀30克,(打碎,用清水150克,煮

25分鍾許,取汁60克入藥)
煎法:以上10味,其中石柱參、伏龍肝、陳倉穀,依法煎製外,其餘七味,水浸透,用水一碗半,煎取半碗強,加入陳倉穀汁,伏龍肝汁,石

柱參汁,再以文火濃煎 20分鍾,趁熱,少少與之呷。
功能:暖腎扶脾,撥亂反正,溫陽止瀉,開噤固脫。
主治:脾腎陽衰之久瀉久痢,慢性結腸炎。證見,神疲形倦,納少便溏,肌瘦骨立,腹脹跗腫,肢冷脈微,麵 無華等症。

止 瀉 湯
組成:藿香10克,蒼術 6克,茯芩 10克,防風6克,烏梅3克,焦山楂1、5克,黃連1、5克,炒白芍6克,甘草3克。
功能:健脾止瀉
主治:大便泄瀉,一日數行,瀉下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或形如蛋花,或為黃綠色泡沫便,或作嘔吐,不思飲食,腹脹尿少,舌紅或淡紅,苔白

或膩,脈濡滑。
用法:水煎,每劑煎2次,每次煎15—20分鍾,2次共煎取120亳升,混勻,分3 次空腹溫服。


眩 暈 片
組成:天麻10克,雙鉤藤30克,澤瀉30克,生石決明30克,半夏10克,茯芩15克,白術 10克,甘草4克。
服法:上藥8味,用水三碗先煎生石決明,俟煎至二碗時,再納諸藥(除鉤藤處),前至一碗時,再下鉤藤,約一分鍾後,取汁,分兩次服用


製片:本方亦可製成片劑。用10倍或者20倍劑量,先將澤瀉研成細粉過篩,其餘藥煎湯濃縮,然後拌入澤瀉粉壓成片劑,糖衣包裹。每片含生

藥1、23克,每次服6—18片,一日3次,開水送下。
功能:平肝潛陽,健脾化痰。
主治:內耳性或高血壓性眩暈。
加減運用:偏熱者加黃芩10克,偏溫者加苡仁30克,偏風者加僵蠶10克。

針灸治痢方
組成:天樞(雙)、下脘、關元、足三裏(雙)、神闕。
功能:通腸導滯,清熱利濕
主治:大便膿血、量少次多,腹痛、裏急後重,或下痢時發時止,日久不愈,苔膩,脈沉數。
用法:前四穴進針得氣後,施以撚轉提插平補平瀉手法。腹部穴位針感向四周擴散,下肢穴針感向上下 傳導,留針30分鍾,留針期間每隔10

分鍾行針1次,神闕穴隔鹽大艾炷(每艾炷用艾2克)灸2壯。一般每日1次,若大便次數在5次以上者,每日上、下午各針灸1次,連續治療5---9

天。
慢性痢疾以艾灸為主,即下脘、神闕、關元隔鹽艾灸3壯,天樞、足三裏針刺,施以補法,每日1次連續7---14日。
加減:發熱加大椎、曲池;腹痛劇烈,小便短赤者家三陰交針刺。

益 氣 活 絡 湯
組成:生黃芪30克、黨參15克、白術12克、桂枝12克、羌活、獨活、防己、當歸、白芍各12克、桑枝30克、炙幹草 6克。
加減運用:偏熱型加生石膏60克、地龍12克、蜈蚣二條,全蠍6克;偏寒型桂枝加至20克,細辛6克,川烏、草烏各12克,白花蛇或烏梢蛇9克

;寒熱錯雜型加防風12克、丹參20克,石膏20克、蜈蚣2條,全蠍6克。
功能:益氣養血,搜剔絡邪。
主治:類風濕性關節炎、久痹、頑痹。
用法:上藥加水3碗,浸半小時,煎取一碗,第二次用水一碗半,煎取半碗分2次飯前空腹服。
外用藥組成:當歸15克、赤勺12克、川芎9克、細辛9克、桂枝15克、羌活12克、獨活12克、桑枝30克、沒藥、乳香各12克、雞血藤15克、絲

瓜絡15克。
加減運用:偏熱加生石膏90克、土苻苓30克、偏寒加川烏、草烏各12克;寒熱錯雜加防風12克、桑寄生15克、絡石藤12克。
用法:上藥煎湯一臉盆,先熏後洗患部30分鍾,熏時用布蓋嚴,勿使湯氣外泄,每日1---2次。藥湯留用熏煎可連用3天換藥。
針灸治療:施治原則為根據患病部位循性行經脈,采用局部與遠斷結合的原則選穴,以疏通經脈,調和氣血。治療一般以針刺為主,偏寒者可

針灸並用。
上肢 :合穀透後溪、陽池、外關、曲池、肩髃等穴。
下肢:太衝、昆侖、丘墟、足三裏、陽陵泉、膝眼、環跳等穴。
操作:每天或隔天針灸一次,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鍾,每隔10分鍾運針一次,12次為1療程,休息3—5天,再行下一療程。

消 堅 散 結 丸
組成:人參3克、黃芪6克、白術2克、(滑石粉炒)水蛭1克去足翅、焙虻蟲1.5克(製霜)、桃仁3克、生地6克、天冬5克、大黃1。5克、生牡

蠣3克(醋炙)、鱉甲5克(醋炙)、乳香1。5克(醋炙)、沒藥1。5克、牛黃0。05克、半枝蓮10克、白花蛇舌草10克、犀角0。05克(水牛

角粉0。8克代替)。
服法:製成浸膏和粉末共20克煉蜜為丸,每日2次,每次10克溫開水送下。
功能:扶正固本,軟堅散結,清熱解素,活血止痛。
主治:惡性腫瘤,術後癌細胞轉移,腫瘤放療或化療後的白血球降低,癌症惡化後的疼痛。
加減運用:徐氏在立方遣藥之際,根據腫瘤所在部位不同,很重視依病勢之深淺,正氣之盛衰,邪氣之輕重,兼證不同而隨證增減。如治療脾

胃係統的腫瘤,則以烏賊骨20克,浙貝15克,瓦楞子20克、仙鶴草20煎湯送下;如用於肝癌,則以柴胡15克、鬱金15克、三棱15克、甲珠10

克、佛手10克煎湯送下;如治療肺癌,則以製黃精30克、百合20克、瓜仁20克、炙百部15克、杏仁15克、魚腥草30克煎湯送下;如治腎癌,

用六味地黃湯送下;如台療骨癌,則以骨碎補20克、沙苑子15克、淫羊藿20克、續斷20克、杜仲20克煎湯送下;如治療直腸癌,則以苦參15

克、敗醬草20克、苡仁10克、佛手10克、廣木香10克、枳殼15克煎湯送下:如化療或放療所致的白血球降低,以黃芪30克、當歸15克、靈芝

15克煎湯送下。如係手術後的癌細胞轉移,則以該藥溫開水送下。

九味合璧煎
組成:茯苓10克、桂枝6克、白術10克、遠誌肉6克、當歸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黨參10克、甘草3克。
功能:溫陽益氣,活血祛痰。
主治:胸陽不展,痰濁、瘀滯擾動心脈之心悸、胸痹痛。
用法:水煎服,一劑分上下兩次服用。
加減運用:氣虛較甚兼汗出者加黃芪20克;陽虛較顯者加附片10克,黨參易紅參3克;痰多頭暈者加法夏10克、陳皮6克,或加製南星10克;

心神不安,易汗出者加浮小麥30克或加生牡蠣、生龍骨各20克;水腫較甚者加澤瀉15克;血虛較顯者加黃芪30克、丹參15克;陰虛者加用參

須6克、麥冬5克泡水喝;兼肝鬱氣滯者加柴胡10克、黃芩10克。

特效感冒寧
組成: 蘇葉10克、薄荷10克、藿香1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雙花12克、蒼術10克、黃芪10克、甘草3克。
功能:解邪固表。
主治:感冒時邪,鼻流清涕,咽疼、咳嗽、或伴見惡心、大便稀,或有發熱惡寒,舌苔白薄或微黃膩,脈多浮緩。
用法:上藥為一劑煎兩次,第一次用清水約200毫升,浸藥半小時,煎100毫升左右,第二次用水約120毫升,煎80毫升左右,去渣,兩次藥汁

混合後,分三次,早、午、晚溫服服完。一般三劑即愈。否則可繼服三劑。若遇集體感冒者,可按比例同煎,分給每個病人服用即可。小兒用

量酌減。
加減:咽喉痛者,加桔梗10克,僵蠶6 克,咳嗽痰多稠者,加淅貝 10克,清稀者加半夏6克,陳皮9克;頭痛者加白芷9克,川芎9克;夏季感

冒惡寒無汗加香薷6克;口渴汗出小便短赤者加滑石15克、石膏20克,荷葉10克。

芩 連 荷 佩 湯
組成:黃芩7—10克,黃連3—5克,荷葉15克,佩蘭 15克,生甘草1、5克
用法:上藥5 味,水浸透,用水500亳升煎成150毫升,每日煎服2次,如荷葉、佩蘭係鮮藥可將用量加一倍,在群藥煎至20分鍾時,後下此兩

種鮮藥,再煎 5分鍾即可服用。
功能:清解熱邪,芳化濕濁
主治:頭目不爽,煩急,口粘口苦,口甜,吞酸,呃逆,噯氣,胸悶納呆,便溏且粘,舌苔白膩或黃白厚膩,脈象滑或稍數。
加減運用:肝膽熱盛,加龍膽草、山梔子、茵陳;脾虛濕重,加茯芩皮、豬苓、蒼術、薏苡仁;挾氣鬱者,加香附、鬱金、枳殼、川楝子、合

歡花、陳皮;挾氣虛者,加茯苓、百合、玉竹;挾傷陰者,加沙參、川石斛、花粉、麥冬;挾血虛者,加丹參、雞血藤;挾血熱者,加丹皮、

赤芍、白薇、茅根;挾血鬱者、加茜草、澤蘭、赤芍;膀胱濕熱,加黃柏、車前草;挾風濕者、加秦艽、桑枝。
本方使用除臨床見證外,舌診十分重要,蓋舌苔看胃氣,舌體看脾,舌色觀血。且五髒之經絡循行均與舌有關;心經係舌本;肝經絡舌本,脾

經邊舌本;腎經挾舌本而肺朝百脈。因此善觀舌者,知髒腑病機之盛衰。具體地講,舌體胖嫩且舌苔白膩多為濕重;濕熱兩重者舌苔黃膩;腎

家濕熱上蒸與胃熱並,苔見灰黑黃褐且膩;舌質紅有血熱;舌邊有瘀點、瘀斑,則脈絡有瘀阻之象,均可作治療之佐證。
禁忌:如濕重禁食生冷水果,生菜、濃茶;熱重禁煙酒,炙烤硬食。同時保持心情舒暢,以利病情早日解除。

五味消渴飲
組成:黃芪15克,肉桂3克,北五味子10克,白術10克,淮山藥15克
功能:補腎健脾,益氣固髒
主治:糖尿病。適用於多飲、多食、多尿、舌質胖暗,舌苔膩、血糖高,尿糖陽性者。
服法:肉桂花後下,水煎服。一日二次,早飯前,晚飯後半小時溫服,服藥期間,停用與本病無關的其它藥物,忌酒、糖等膏梁厚味。
加減運用:大便幹燥結滯加桃仁10克,決明子15克,白術生用;大便溏加葛根15克,白術炒用;形瘦、咽幹、舌燥、五心燥熱、舌質偏紅、脈

細數者加元參、知母各10克,天花粉,絞股藍各15克。

芩蓮茅根湯
組成:金銀花、黃芩、穿心蓮、連翹各30—40克,白茅根50克,
功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
主治:鉤端螺旋體病。
用法:上方藥每劑加水500毫升,煎沸半小時取藥液,藥渣再加水400毫升,再煎半小時,然後兩次藥液和勻共約500毫升,每隔四小時一次,

每次服80毫升,一般可連服4—8天。
加減運用:出現黃疸者酌加茵陳,鼻衄或咯血者加藕節,消化道出血者加地黃炭20克或地榆炭15克,白芨30克,煩躁不安或嘔吐不能食者可先

肌注冬眠靈25—50毫克,然後給服上藥液

茵 鬱 芪 芍 湯
組成;茵陳15克,鬱金15克,丹參15克,夏枯草15克,板藍根30克,黃芪15克,白芍12克,薏苡仁15克,甘草5克
服法:上方藥物水煎,每日一劑,早中晚三次分服,亦可精製成衝劑,病員不但服用方便,而且療效更明顯
功能:清熱解毒,利膽除濕,舒肝理氣,健脾和胃,活血化瘀,益氣養陰。
主治: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
加減運用:用藥方麵可根據濕熱之輕重,正邪之盛衰,病證之虛實而有所偏重,如氣陰兩虛者尚可加入黨參、五味子各12克,脾虛濕重者加白

術 12克,茯芩20克,肝鬱血熱者加牡丹皮15克,肝熱重者加龍膽草12克。

補中利溫方
組成:黨參10克,生薑 10克,大棗5枚,半夏12克,茯芩12克,蒼術 10克,澤瀉15克,桂枝10克,豬苓10克,茵陳30克,丹參30克,柴胡12

克,黃芩 10克,炙甘草6克
功用:補中益氣,疏肝利濕
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變患者,症見納差,腹脹,心下痞滿,大便溏薄,皮膚鞏膜黃染,小便不利,或有惡寒,口幹不思飲,或口渴飲入則

吐,舌苔白膩,脈弦滑細。
加減:肝區痛明顯者,加吳茱萸,噯氣多者,加陳皮;腹脹甚者,加大腹皮,檳榔;腹水小便不利者,加車前子,GPT經常高者,加益母草;

GPT正常,TTT經常高者,去茵陳,加當歸,白蛋白低者,去茵陳,黃芩,加龜板,阿膠。

健 骨 丸
組成:紅參250克,當歸200克,鹿角膠100克,黃芪 300克,白術200克,雞血藤 200克,川芎150克,川斷250克,血竭100克,鬱金150克,

牛膝 400克,杜仲300克,蒼術 200克,雲苓150克,烏蛇150克,獨活150克,劉寄奴200克,肉桂100克,附子200克,狗脊250克,仙靈脾

200克。
製、用法:上藥共碾為細麵,煉蜜製成9克蜜丸,每日三次,每次二丸,白開水送下。
加減運用:附子、肉桂二味,宜冬增夏減,以 50克為度。
功能:補氣血,益肝腎,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祛,風利濕,舒筋壯骨,止疼痛。
主治:陳舊性骨損傷,骨質疏鬆,骨質增生、強直性脊柱炎,痹症,骨壞死。
禁忌:忌酒,禁用激素,勿過勞,孕婦禁服,月經期禁服。
陳舊性損傷:不論骨折,脫位,關節損傷,肌肉位傷等都能引起血瘀、氣滯、瘢痕粘連,肌肉痙攣,瘀則經脈不通可導致局部供血不暢,出現

疼痛不適,以此方治療,收效顯著。
骨質疏鬆:從骨傷笠臨床所見,瘀血可導致內質疏鬆。
骨質增生:除傷後瘀血凝結能引起骨質增生外,年老氣血虛衰,氣滯血瘀而產生骨質增生(退行性變化)若增生發生在關節,神經,血管附近

則會出現疼痛和不適,用本方治療,必能獲效。
強直性脊柱炎:(原稱中心型類風濕)中醫有稱“骨痹”
者,與古之“曆節風”相近。樊氏曾用五積散並黃芪五物湯治療,亦有療效。今用此方療效尤著。
痹症:痹者閉也,多指風寒濕三氣為病,除熱痹外,骨痹、筋痹、血痹等可以概括其中,以本方治療,溫經散寒,祛風利濕,活血化瘀,扶正

祛邪,均可獲得療效。
骨壞死:係由局部供血不全導致骨質喪失活力(常見為股骨頭、足距骨、腕舟骨等),故名之為缺血性骨壞死。其缺血是由瘀血而來,如外傷

,激素的使用,酒精中毒,血管愛壓等,都能使血流受阻而久瘀,治缺血除補氣血外必破血化瘀,瘀去則血可達病所,血能達則死骨可生。故

以“健骨”名之。
禁忌:忌酒,禁用激素,勿過勞,孕婦禁服,月經期忌服。

戒煙不用愁 中藥幫你忙
吸煙在我國約有近400年的曆史,許多嗜煙者,已深感其害,但多次想戒又戒不掉。現介紹幾則用之有效的中藥處方,以幫助有決心戒煙的同

誌,除掉這一不良習慣。
戒煙湯藥:炙紫菀、炙冬花各15克,破故紙、清半夏、枇杷葉、前胡、茯苓、橘紅、桔梗各12克,川貝、射幹、罌粟殼各10克,幹薑9克,肉

桂6克,細辛3克,每日一劑,一般6-9劑,能使有10年以上煙齡或煙癮較大的人,將煙戒掉。
戒煙藥茶:綠茶、薄荷、藿香、甘草各等份,水煮,謝謝 砂糖少許調和,當茶飲服,每日8-12次,連用2-3天。或單用則耳根250克,煎水

當茶飲,每天早晚各煎服一劑。
戒煙藥酒:取則耳根60克,遠誌、甘草各20克,地龍、廣藿香、薄荷各15克,共搗碎與60度高粱酒1000毫升共浸泡7-15天即可服用。戒煙時

,每天服8-12次,每次服10-15毫升。
戒煙藥糖:取藿香60克,魚腥草50克,地龍、遠誌各45克,薄荷、甘草各30克,白人參15克,共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次,每次20分鍾。

合並煎液,小火濃縮至煎液稠厚時加白砂糖200克,口服葡萄粉50克,調勻。繼續煎熬至用鏟子挑起成絲狀不粘手時,停火。趁熱將糖倒入表

麵塗有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稍冷,將糖分割成百餘小塊。經常含用即可。
貼藥戒煙:食用味精、肉桂、丁香各等份研末,每次取0.5克醫用凡士林調成膏狀,或加少許酒做成藥餅,貼敷於合穀穴(在腕背橈側橫紋上約

0.7寸處),外用膠布固定,24小時後取下,連貼2-3次。貼藥10分鍾後,視煙量大小,可試吸香煙1-2支,多數人可出現味變淡、頭昏、惡

心、嘔吐、頻吐涎沫、厭煙麵不再想吸煙。
嗅藥戒煙:取檳榔一枚,鑽一個眼,裝入煙袋油少許,開水泡兩個小時後取出,裝到小瓶子或小盒子裏,隨身攜帶。想吸煙時放在鼻子上嗅一

嗅,嗅上3-4次,一般也就不想再吸煙了。

來 自 五 髒 六 腑
不少中老年人有早晨起來口幹、口苦的現象;還有的人五心煩熱、頭痛、頭昏、煩躁而不能人睡;有少數人和別人說話時,有一種口臭味,盡

管反複刷牙仍無濟於事,這是怎麽一回事呢?祖國醫學認為:這是人體內產生的“內火”。由於人們年齡的增長,機體及髒腑的功能開始衰退,

從麵導致人體陰陽不平衡。
由於機體髒腑功能盛衰情況不同,其產生的“內火”輕重不同,有的人感覺明顯,有的人則無任何感覺,常常未能引起注重。中醫認為“內火”是人

體中的一個隱患,應當及時醫治。“內火”
來自機體的五髒六腑,不同髒腑的“內火”表現各不相同:
肺火: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幹咳時較長,有時痰中帶血、嘲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後兩顴發紅,並有失眠、口幹咽燥、聲音嘶啞、舌紅嫩

等症狀。保健方法有:膳粥療法(百合30克、紅棗10枚、大米適量共煮粥吃)、保健茶(沙參10克、麥冬10克、胖大海一枚泡茶飲服)等。病

人應經常去醫院作定期檢查,以排除肺部疾患。
心火(虛火):主要表現為低熱、盜汗、心悸心煩、失眠健忘、易驚、口幹、舌尖紅等。保健措施可采取膳粥療法(蓮子、大米適量共煮粥常

服)。病人還可將黃連片含在口中並慢嚼,將藥液咽下,以潔心火,或者用生地、麥冬、五味子各適量泡茶飲服。心火上炎(實火)的病人表

現為反複性口腔潰瘍、心煩易怒、口幹、小便短黃伴有淋瀝剌痛、甚則尿血,舌尖紅等。治療本病常用導赤散、牛黃清心丸。
胃火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嘈雜,伴有多食善饑感、口幹、口苦,煩躁不安,大便幹結,牙痛、牙齦出血、鼻子出血,舌紅苔黃等。治以清胃火,

簡便驗方有知母、梔子、黃芩、淡竹葉、石斛、天花粉等量泡茶飲服,或者水煎服。胃虛火:表現為口渴不重,飲食減少,有時有輕度腹脹、

低熱或潮熱、大便幹燥、舌紅少苔或無苔等。防治措施為服用滋養胃陰佳品,即適量吃些蜂蜜、梨汗、甘蔗汁等,還可服用中藥(養陰益胃方

:太子參、懷山藥、雞內金、石斛、麥冬、沙參、藕節、炙甘草等水煎服)。
肝火:(其症狀類似現代醫學的高血壓、中風等)表現為頭痛劇烈,眩暈耳鳴、耳聾、眼幹澀紅腫而疼痛,口苦有臭味,容易發怒、兩肋脹疼

、煩躁而不能眠,吐血、衄血、肢體麻木等,舌邊紅。對於本病的防治方法,應先到醫院進行全麵檢查,排除實際性疾病,治療時清肝泄火,

常用成膽瀉肝湯等。
腎火;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鬆動或疼痛、傍晚口幹、五心煩熱而失眠,盜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脛骨、足跟痛、遺精等,舌

紅無苔。防治方法有: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飲,或服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膠艾四物湯 加味治療功血
功能子宮出血(簡稱功血)是婦科常見病,西醫常規治療用止血劑,時有效果不佳。筆者用膠艾四物湯加味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療效滿意。
處方:熟地15g、當歸10g、川芎10g、白芍10g、阿膠10g、艾葉15g、地榆15g、甘草10g。每日一劑水煎後取藥汁600ml,投入阿膠溶化後、

分早晚積壓300ml口服。
腱 鞘 炎 薰 洗 方
腱鞘炎是肌腱收縮過度及慢性勞損所致,好發部位為腕部拇指側,起病初期局部疼痛,輕度腫脹,活動受限,壓痛明顯。
治療方法:川草烏、艾葉、薄荷、各二十克、川芎、續斷、當歸、伸筋草、威靈仙、清風藤各三十克、上肢加桂枝二十五克、薑黃三十克、下

肢加木瓜、獨活各三十克。將上藥加水三千五百毫升煎,開鍋後煎十五至二十分鍾,藥液倒入盆內,先薰後浸洗,每日二次,每次三十分鍾。

亦可將藥裝入布袋煎,待溫用布袋熱敷患處,藥液用紗布蘸洗。五劑為一療程。絕大多數患者用藥一療程,局部疼痛腫脹消失,活動自如。

寧 爾 咳
組成:蘇子6克、黃芩6克、杏仁6克、天竺黃6克、葶藶子6克、白前10克、桑白皮10克。
功能: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主治:肺熱咳嗽,痰粘難出,喘促憋氣,煩急不安,大便幹結,舌紅苔黃,脈滑數。
用方:將藥用清水200毫升浸泡半小時,第一次微火煎開20分鍾,傾出藥湯,第二次加水120毫升,煎15分鍾,兩煎藥湯合並約100毫升。早中

晚空腹分服3次。


康 爾 嗽
組成:生牡蠣15克、生海石15克、生蛤殼15克、茯苓15克、法半夏6克、橘皮10克、杏仁6克、蘇芩6克。
功能:健脾燥濕,除痰止嗽。
主治:咳嗽痰多,喉間漉漉,胸悶自汗,食欲減少,口水淋漓,大便糟雜,舌質胖淡,舌苔白膩,麵青發稀,脈濡滑。
用法:將藥用清水200毫升浸泡半小時,第一次微火煎開20分鍾,傾出藥湯,第二次加水120毫升,煎15分鍾,兩煎藥湯合並約100毫升。早中

晚空腹分服3次。

潰 瘍 愈 合 散
組成:黨參10克、生黃芪10克、川貝10克、三七2克、白芍10克、烏賊骨10克、生甘草10克、元胡8克、川楝子10克。
服法:上藥同研細粉,以兩指研擦時應無粒感(過90目篩),每日三次,每次4-6克。
主治:上消化道潰瘍。當患者脘痛、吞酸等症狀嚴重而妨礙飲食時,應先加用湯劑控製,待痛感基本穩定後服用本方,以省湯藥煎煮的麻煩,

連服2個月為一個療程。
禁忌:服藥期禁忌酒、辣、生、冷、硬性食品,潰愈合亦需飲食調理,心情愉快,以免潰瘍複發。
加減運用:血虛患者可加丹參15克;患者有熱可加黃連6克;胃陰虛者可用北沙參30克,石斛15克煎湯送服,此兩藥量少則效差,若打粉則效

果不理想。

黃 芪 桂 車 湯
組成:肉桂末1.2克(吞)、車前子15克(包)、生黃芪12克、冬葵子9克。
功能:益腎補氣、利尿導尿。
主治:產後小便不通。
加減運用:若產後惡露未盡加當歸、川芎。腎虛較甚加杜仲、牛膝、桑寄生。膀胱鬱熱加淡竹葉、木通、忍冬藤、益元散。

附 子 大 黃 湯
組成:製附子15克(先煎)、生大黃18克、益母草30克、炙黃芪45克、芒硝粉10克(衝服)。
服法:加開水久煎,每劑兩煎,早晚分服,連服10天為一個療程。
功效:溫補脾腎,通腑降濁,利水瀉毒。
主治:慢性腎病尿毒症,證屬脾腎陽衰、水停毒盛者,症見畏寒肢冷,精神倦怠,惡心嘔吐,納呆腹脹,頭暈乏力,大便溏薄,小便短少,麵

脛浮腫,CO2結合力降低,尿蛋白陽性,部分患者血壓升高等等,舌淡苔白,脈多沉滑。
加減運用:劉氏臨證之際,常根據患者的不同兼症而在原方基礎上增味,如納呆甚者,可加雞內金、麥芽;腹脹明顯者,可加木香、烏藥;嘔

吐者,常加竹茹、旋覆花;惡寒發熱者,可加連翹、麻黃;尿濁者,可加萆薢、白茅根;餘瀝不盡者,常加補骨脂、杜仲等;腰痛甚者,可加

續斷、狗脊、牛膝等等,療效更佳。

龍 膽 石 膏 湯
組成:龍膽草60克、生石膏160克、白茅根95克、大青葉95克、知母60克、玄參95克、生地95克、甘草45克、忍冬花95克、蒲公英95克。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熱盛邪實的發熱頭痛,溫病斑疹,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煎服方法:清水3750毫升,煎存1250毫升,成人每次服120毫升,每隔3-4小時服一次。小兒酌減。
加減運用:臨床運用時,需根據不同兼證,隨證化裁、伴咯血、衄血者加水牛角;神昏譫語高熱可選用紫雪丹、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抽搐者

加鉤藤、全蠍、地龍;嘔吐加革藿香、竹茹;痰多加天竺黃、膽南星;“熱深厥亦深”的四肢涼冷者,當倍用生石膏清其熱。

三 消 飲
組成:天花粉30克、生地30克、生山藥30克、黨參10克、麥冬10克、知母20克、丹皮20克、茯苓10克、澤瀉20克、丹參30克。
功能:養陰潤燥、益氣利濕。
主治:消渴。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早、中、晚飯後分三次服。
加減運用:陰虛型:患者口渴飲水多,排尿多,喜冷飲,善食易饑,消瘦,舌質紅,脈弦數,適當選用元參,加重天花粉、麥冬之用量。氣陰

兩虛型:患者口幹飲多,但量不太多,食欲一般,疲倦無力很顯著,舌質稍偏紅、苔白膩、脈弦,適當加用黃芪、白術。陽虛型:糖尿病多年

,飲水不多、不喜冷飲、消瘦、夜間尿多、怕冷、下肢發麻、行動不靈活、視力極差、舌質不紅、脈象沉細。選用人參、枸杞子、桑螵蛸等。
本方臨床應用20餘年,效果較滿意,據近來30例患者的療效統計,血糖完全降至正常者為15例,占50%,血糖接近正常者(120—130mg)為

13例,占43%,無效2例,占7%,總有效率為93%。

調 安 湯
組成:人參10克另燉 (或黨參15克)
麥冬12克,五味子10克,香附12克,酸棗仁12克,夜交藤15克,金釵石斛15克,桅子10克,龍齒30克先煎(或龍骨20克 先煎 ),

素馨花12克。
功能:調肝安神。
主治:心血虛少、肝氣鬱結而出現的眩暈、失眠、多夢、心悸、憂鬱、煩躁,甚至出現神魂失守症狀者。
用法:清水三碗,煎為一碗,溫服。藥渣以水碗半,煎為一碗,睡前再服。
加減運用:
--、隨機(病機)運用:根據病機調整主輔藥物的份量。
屬於肝鬱化火,上擾心神者,以梔子、釵斛為君,以香附、素馨花為臣,而以棗仁、夜交藤為佐,以生脈散、龍齒為使。以收清、疏、柔、鎮

、清之效。
屬於心血虛少,肝氣鬱結者,以生脈散為君,香附、素馨花為臣,棗仁、龍齒、夜交藤為佐,桅子、石斛為使。以收養、疏、柔、鎮、清之效


屬於腎水不足,心火妄動者,以生脈散、龍齒為君,桅子、釵斛為臣,棗仁、夜交藤為佐,香附、素馨花為使。以收養、鎮、清、柔疏之效。
屬於水不涵木,肝陽上亢者,以生脈、龍齒為君,棗仁、夜交藤為佐,香附、素馨花為使,以收養、鎮、柔、疏之效。
二、隨證(證候)加減:
頭痛眩暈(高血壓):去桅子、釵斛,加石決明30克(先煎)
胸痛、氣悶(冠心病):去桅子、釵斛,加砂仁10克,田七末6克衝服。
大便秘結:去龍骨,加火麻仁12克。
眩暈、心悸(腦動脈硬化、高血脂、供血不全)去桅子、釵斛,加丹參15克,何首烏20克、山楂12克。

跟 痛 症 的 幾 種
非 藥 物 療 法
1、 跟痛穴針刺激法
患者洗手,暴露掌部,取跟痛穴(大魚際與小魚際紋線交點作垂直於腕掌橫紋的直線,此線中點即是)局部常規消毒,選用1寸28號毫針,刺

人得氣後行撚轉提插,令患者活動患足,一日一次,七日為一療程,一般1—2個療程可愈。
2、 穴位數貼法
取川烏、土鱉蟲等量,粉碎為末備用,然後將適量樟腦粉均勻撒在麝香虎骨膏上用火點燃,待樟腦熔化時,將火吹滅,立即取備用藥粉撒於上

趁熱敷貼患處,三天換藥,連續3-5天即可。
3、 針灸刀鬆解術
患者洗足,選準壓痛點,局部嚴格消毒後麻醉,用形似劍頭的針灸刀進針作閉式剝離鬆解,七日一次,一般一次可愈。

導 水 茯 茯 苓 湯
組成:白術10克、連皮茯苓2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六一散12克、陳皮10克、厚樸10克、大腹皮10克、蘇葉10克、杏仁10

克。
功能:健脾利濕,疏肺導水。
主治:顏麵或全身水腫、腹水、陰囊水腫,發熱惡寒,咳嗽喘氣,尿水便溏,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心悸,或伴扁桃體腫大,瘡瘍,脈沉或滑

數,舌苔薄白或白滑,或質紅苔薄黃。
用法:水煎,一日一劑,6小時服一次。
加減運用:脾虛氣弱者,加條參或太子參、苡米、炙甘草,去六一散;並發高血壓者,加防已;心力衰竭者,可倍用茯苓,加朱砂拌柏子仁;

喘氣者,加蘇子、葶藶子、炒菜菔子;腹水者,加葫蘆瓢;扁桃體腫大者,加板蘭根;瘡瘍者,合五味消毒飲,土茯苓等。

話 說 中 醫 的 “五”
中國人喜歡[五],在中醫裏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
古人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世界。天地萬物,皆有陰陽。世界之大,皆由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組成,而這五種物質,又是分布在東、

西、南、北、中—[五位],相克相生,相反相成。由於它們的生、長、化、收、藏—[五化],因而產生寒、暑、燥、濕、風五種氣候,這就是使

人得病的外因—[五邪]。
天地萬物皆由五行組成,人也不例外。人稟五常,成為五髒,即肝為木、心為火、脾為土、肺為金、腎為水。五髒統籌著人的精神活動,是生

命活動的中心,但僅有五髒不夠,還得有[五腑]配合,這就是小腸合心、大腸合肺、膽合肝、胃合脾、膀胱合腎。人除了髒腑,還有了解外部

世界的[五官]。
五官各屬五髒分管,鼻是肺之官、目是肝之官、口是脾之官、舌是心之官、耳是腎之官。髒、腑、官之外,有進行生理活動的物質基礎[五體]

,五體分屬不同之髒器,肝合筋、心合脈、肺合皮、脾合肉、腎合骨。五髒分泌[五液],心為汗、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肺為涕。五髒主

管著[五情],心為喜、肝為怒、脾為思、肺為憂、腎為愁。五髒分為[五聲],肝,在聲為呼;心,在聲為笑;脾,在聲為歌;肺,在聲為口哭;

腎,在聲為呻。五髒變化反映在外表又呈[五色]。青自肝出、白自肺出、赤自心出、黃自脾也、黑自腎出。人的[五音]亦各屬[五髒],脾應宮,

其聲漫而緩;肺應商,其聲促以輕;肝應角,其聲呼以長;心應徵,其聲雄以明;腎應羽,其聲沉以細。食入[五味],各走其所喜的五髒,酸

味入肝、苦味入心、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鹹味入腎。
中醫是一個獨特的醫學體係。中醫治病善於從人的整體出發,把人的神、體、聲、色、味各種要素歸於髒。

如 意 止 紅 湯
組成:川三七3克(衝服)阿膠9克(烊)白芨9克 血餘炭6克 花蕊石15克(打) 地榆12克 紫珠草15克 牡丹皮6克 黃芩9克。
用法:上藥9味,除阿膠一味經外,清水先浸泡30分鍾,用水兩碗煎取八分,藥渣再煮,水少些,文火煮煎。候涼口服,症情急重時,一日服

藥二三帖,徐徐灌服。
功能與主治:涼血散瘀,斂肺止血,養陰補血。本方善治上中下三焦血證,為咯血,咳血,吐血、便血、溲血等,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支氣管擴

張出血,肺結核空洞出血,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出血,急性泌尿係感染及腎結石出血等。
加減運用:肺係疾患加金線連6克、白布沙9克,可加強養陰止血;胃係疾患加伏龍於15克、大黃炭9克,可加強蕩滯止血;腎係疾患加薺菜30

克(鮮品加倍)、墨旱連20克,可加強清熱止血。通過辨證,心火熾盛,灼傷肺金者,加黃連5克、桅子10克;肝氣橫逆,木火刑全者,加龍

膽草9克、青黛粉5克;腎火亢盛,水不潤金者,加知母9克、黃柏9克。
方解:本方在臨床應用,每每得心應手,效如囊中探險物,頗具一定把握性,是故方名冠以“如意”二字,乃祖上長期實踐體驗出來之旨意,世

代傳襲,以至於今。
方中川三七、白芨、阿膠為止血良藥,《實用內科學》在三藥基礎上增入蒲黃,名《止痛片》,臨床效果可靠。改川三七行瘀止血,能縮短凝

血時間,血止而無停瘀之慮;白芨含膠質,能粘著破損血管起止血作用;阿膠為養陰止血之藥,能補充已耗血液之陰津,又迅速止血。三藥合

用,補瀉並行,具有補而不膩,瀉不傷正之優點,誠是止血必用之佳品。血餘炭其性苦溫,止血散瘀,輔川三七加速藥效,共同完成止血而無

停瘀之任務;花蕊石其性酸澀,收斂止血,與白芨對破損脈絡的粘著苦寒,瀉火解毒,善製瀉動火邪,使其無活動之餘地,三焦寧靜,邪氣盡

戢,因獲穩定止血的良好效應,諸藥合用,其效益彰。

紅 藤 六 妙 飲
組成:蒼術、黃柏各15克、紅藤、敗醬草各30克、生慧米40克、甘草8克。
服用:溫水浸2小時,煮沸後文火再煎20分鍾,取頭汁,加水再煎二汁,共得藥1200亳升。二日一劑,飯後服用。連服二周為一療程。
功能:活血燥濕,清熱止帶。
主治:帶下黃白。質腐味穢(急慢性宮頸炎、附件炎、宮內膜炎、盆腔炎性腫塊等)。
加減運用:腰骶酸痛加川膝、防已各12克、少腹脹痛加白芍30克、萆薢15克,低熱便燥加知母、青蒿各20克,盆腔瘀血症加茯苓30克、桂枝

12克。

化 堅 逐 痹 酒
組成;威靈仙40克,製川烏、虎杖、乳沒各30克,地鱉蟲、片薑黃、青木香、骨碎補各20克,蜈蚣3大條。
服法:共打碎裝入瓶中,浸白酒1750克,密封,每日搖蕩一次,10日後服,一日三次,每次一酒杯(約20毫升),飯後服。
功能:活血消堅,逐痹通絡。
主治;氣滯瘀阻,久凝致痹(頸、胸、腰椎退行性變,肩頸綜合症,腰椎骶化,腰臀肌筋膜炎)。
加減運用 :腰椎增生加桑寄生30克、川膝15克,腰臀肌筋膜炎加防已、秦艽各20克。

治 癇 散
組成;生龍牡各100克 生白芍40克 鉤藤50克 青黛50克 炒山桅30克 鬱金30克 全蟲30克 黃芩30克 小橘紅30克 天竺黃20克 菖蒲40克 枳實

40克
服法;上藥共為細粉,每次服6克,早晚各服一次(重者日服三次),白開水送服。
功能:平肝熄風,豁痰開竅,清熱定癇。
主治:癇證。
注:此方在服用時,勿與其它抗癇藥同服。

桑 根 地 黃 湯
組成:桑根白皮30克 生葛根10克 生熟地黃各15克 蒼術10克 玄參10克 知母12克 天花粉15克 淮山藥15克
功能;滋陰潤燥,清熱生津。
主治:II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
加減運用:大便幹結,腹脹不適者加生軍或製軍;外陰搔癢,有濕熱下注者加黃柏;視力下降,視物不清者加青葙子、沙苑子、草決明。
厚 樸 八 味 湯
組成:厚樸15克、蒼術12克、炒枳殼12克、炒菜菔子15克、陳皮12克、連翹9克、生山楂15克 、甘草6克。
功效:和胃理氣,煎早晚服。
主治;慢性胃炎、慢性肝炎和膽囊炎所致之呃逆反胃、胃中嘈雜、脘腹脹滿、食納不佳,氣滯疼痛等。
加減運用:肝膽疾病加柴胡、黃芩、金錢草;胃脘疼痛加炒白芍、元胡。

銀 花 連 翹 湯
組成:銀花15克、連翹10克、槐花炭10克、地榆炭10克、公英20克、椿根皮10克、仙鶴草30克、黃芩10克、當歸10克、全瓜萎30克。
功能:潤燥消腫、涼血止血。
主治:痔焮腫疼痛、滴血射血、大便秘結。
加減運用:大便幹燥甚者加大黃、玄明粉;便血嚴重者加三七粉;便血日久麵色白光白者加白芍、阿膠、生熟地、生芪;便稀者加黃連、伏苓

;局部水腫加豬苓、澤瀉;疼痛重者加元胡;發熱明顯者加生石膏、薄荷;痔核紫暗有血栓者加桃仁、紅花。

三 膠 化 班 湯
組成:鹿角膠6克、龜板膠6克、阿膠10克、鹿蹄草15克、潼疾藜15克、旱蓮草15克、仙鶴草30克、黃芪30克、白術15克、玄參15克、單皮15

克、連翹15克、朱砂七9克。、
用法:(1)小兒減半量或三分之一用量。
(2)如果以服用激素,在用三膠化斑湯前按撤激素之原則,逐漸撤掉激素。
(3)鹿角膠、龜板膠、阿膠3味後入烊化。
(4)本方一劑水煎300毫升分3次飯後服。
功能:補腎益髓,健脾攝血,涼血化斑。
主治: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無發熱惡寒,紫癜時現時消延續數月,神情倦怠,心悸、氣短、頭昏、目眩、麵色萎黃、鼻衄、齦衄。苔白

薄、質淡紅。脈細。實驗室檢查:血小板在1萬——5萬/mm3之間波動,出血時間延長,血塊退縮不良,抗血小板抗體陽性。骨髓象:骨髓形成

血小板巨核細胞少或無。
加減運用:有外感發熱者可酌情 加大青葉30克、金銀花30克;食欲不振者加砂仁9克、神曲12克;陽虛證明顯者加淫羊藿10克、巴戟天10克;

陰虛證明者加生地301克。
按語: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較難治療的病種,一般情況下,輕症患者用中藥湯劑、西藥以及三膠化斑湯治療效果均較好。但是,重症患

者求診時多用過激素或者免疫抑製劑、這給中醫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因為臨床用過激素者,證候有變化,因此,辨證中要考慮激素的因素。

我們對這一類病人,多在病人逐漸停用激素後,改用三膠化斑湯治療,取得較好的效果。

溫 涼 止 嗽 飲
組成:桑葉8克、菊花8克、麻黃5克、杏仁10克、連翹10克、桔梗10克、蘆根12克、薄荷4克、甘草4克
功能:疏散風熱,宣肺止咳,解表散寒。
主治;傷風感寒,咳嗽氣促,頭昏頭痛,稍惡寒發熱,或高熱口渴,咽喉癢或痛,鼻塞聲重,一身不適,舌苔薄黃,脈浮數或浮緊。
用法:冷水浸泡20分鍾後煎,1日1劑。
加減運用:咳稠痰加川貝母8克,嘔逆加法半夏10克、枇杷葉10克;高熱、口渴加石膏20克、知母10克;咽喉腫痛加板藍根15克、牛蒡子10克

;幹咳痰少加玉竹15克、麥冬10克。

防 芪 地 黃 湯
組成:漢防已15—30克、生黃芪15—30克、熟地12克、淮山藥12克、山萸肉10克、澤瀉12克、白茯苓15克、丹皮12克、丹參15克、衛矛15克


功能:益氣養陰,化瘀利濕。
主治:腎實質性高血壓。
用法:一日服一劑,水煎二次分服。
加減運用:凡腎氣不足,下焦陽虛形寒肢冷者加熟附9—15克(先煎),肉桂3—5克(後下)以溫補腎陽;若脾腎陽虛水腫甚者,加炒白術12

克、川牛膝15克、車前子15—30克(包煎)、天仙藤15克以加強健脾利水和降壓之功;陰虛火旺,小溲澀者加知母12克,黃柏12克以滋陰降

火,肝陽偏亢,頭暈痛劇者,加生古石決明30克(先煎)、珍珠母30克(先煎)。

肩 痹 湯
組成:黃芪18克、威靈仙10克、當歸10克、赤芍10克、海桐皮18克、 蕪活10克、防風10克、片薑黃18克、甘草6克、豨薟草20克、生薑5片、

大棗4枚
功能:疏風祛濕,散寒活絡,通利關節。
主治:肩臂凝痛,不能平抬高舉,亦不能向背後伸展,甚則牽引項背強痛,頭頸轉動受限,口和,苔淡白,脈緊。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劑,7劑為一療程,連服3—5個療程 。
按:綜合諸藥,既能疏風散寒祛濕,又能消炎逐瘀解凝,壯筋骨而旺代謝,從原因著手治療,於是風濕去而氣血調和,關節利而筋骨健壯,痹

痛之症,自煙消雲散矣。
加減:項背強痛,加秦艽、葛根;寒濕偏盛,肢指冰冷或腫痛,加附片、桂枝、薏米、防已等。

匡 罷 湯
組成:生地12克、白芍10克、麥冬10克、石斛12克、棗仁10克、炙甘草5克、石決明12克、天麻10克、全蠍5克、白附子10克、菖蒲5克、天

竺黃10克、茯苓12克、僵蠶6克
功能:滋陰養肝,祛風化痰,通經活絡。
主治:重症肌無力,斜視複視,目閉無力,語音低,吞咽困難,頸項不能抬,亦治中風麵癱,口眼喎斜。舌質紅,苔薄白,脈弦細或細弱。
用法;水煎,日服一劑,分三次溫服。
加減運用:陰虛加龜板;氣虛加黃芪、黨參;腎虛加棗皮、大雲、杜仲。
禁忌:中氣虛弱或痰濕所困者忌服。

中藥熏洗治療增生性膝關節炎
藥物與劑量:蒼術20克、黃柏15克、牛膝10克、木瓜10克、威靈仙15克、細辛10克、紅花10克、白芷10克、川椒10克乳沒各15克、尋骨風10

克、透骨草10克、海桐皮15克、雞血藤15克
煎法與用法:將上藥煎好後,熏洗患部,一日2—3次,每劑藥洗三天(熱天洗二天)。洗五劑藥為一療程。一般洗一療程即可痊愈,嚴重者熏

洗2—3個療程可痊愈。

茵 苓 苡 仁 湯
組成:茵陳15克、黃芩12克、生苡仁20克、北杏仁10克、茯苓12克、銀花12克、枳殼10克、川樸6克
功能:清熱祛濕,理脾和胃。
主治:溫病濕熱證(發熱、舌苔膩、納呆、倦怠、脘腹脹悶或頭身重痛、便溏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分2次服。重證一日兩劑。
加減運用:高熱、口渴、苔黃者,加生石膏25克(先煎),知母15克,太子參15克;腹脹、便溏、納呆者,加大腹皮12克,麥芽15克;腹痛

、大便不爽者,加黃連10克,火麻仁15克;滿腹痛、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克(後下);發熱多天持續不退者加青蒿10克(後下)。秦艽12

克;小便短少者,加滑石15克,甘草5克,竹葉10克;盛暑季節,加扁豆花12克、荷葉10克,西瓜翠衣(皮)20克。

輕 清 宣 解 飲
組成:元參—36克,麥冬3—6克,川貝母3—4.5克,連翹3—6克,葛根3—6克,荊芥1.5—3克,防風1、5-3克、薄荷1、5-3克、生甘草1.5—3克
煎服法:上九味藥水浸,武火煎之,取藥汁約250—300毫升,分二次溫服。該藥量為十歲以下兒童量,成人加倍。
功能:輕清宣解,退熱祛邪。
主治:高熱不退,舌紅咳嗽,陰液耗傷等。

環 帶 湯
組成:熟地20克、牛滕15克、防風5克、雲苓12克、澤瀉10克、知母6克、黃芪20克、女貞子10克、續斷10克、金毛狗脊10克、三七3克、白

芍15克、山藥15克
服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10分鍾,再煎煮30分鍾左右,每日1劑,分2次空腹服。]
功能:補益肝腎,理血養陰,活血化瘀。
主治:婦女上環後帶下綜合征。臨床常以腰困、少腹憋脹、白帶淋瀝為主症,兼有頭暈、體倦、睡夢紛紜等。

雙 補 湯
組成:棗皮15克、枸杞15克、熟地15克、淫羊藿20克、巴戟15克、龜膠30克、鹿膠10克(烊化)、黃芪30克、黨參30克、當歸12克
功用:補腎填精、補益氣血。]
主治:因腎精虛虧、氣血不足所致的各種疾病。
加減運用:若精血虧甚者,加製首烏、紫河車、黃精;若腎陽虛,陰寒內盛者,加製附片、肉桂;若遺精、滑精者,加金黃櫻子,桑螵蛸、芡

實、蓮須;失眠者加酸棗仁,夜交藤、龍骨、牡蠣;腰痛劇者,加川斷、杜仲、狗脊。
按語: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攝不當而素體虧虛,或久病失養,或七情勞倦過度,或飲食內傷,房室不節等是導致腎精虛虧、氣血不足的主要

原因。臨證可見;頭暈目眩、神倦乏力、麵色蒼白、耳鳴形寒、腰膝酸軟,或見女子月經不調、崩漏、帶下;男子遺精、滑精、陽痿、早泄不

育等疾病,均可以雙補湯加減運用。該方集補陰補陽藥為一體,宗《素問•五常政大論》“虛者補之”的原則,滋陰填精,溫腎壯陽、補益氣血,

以此調補人體陰陽之不足,達到陰平陽秘之目的,現休藥理研究認為:以上補虛藥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境強機體的抗病能力,又能使紊亂

機體恢複正常,並能促進骨髓造血功能,起到消除疲勞,強壯體質,防病治病的作用。

四 合 一 方
組成:黨參15克、麥冬10克、五味子6克、桂枝10克、炙甘草5克、附子10克、北芪15克、當歸10克
功能:溫通血脈,強心助陽。
主治:心陽虛損,心血不足所致的胸悶不舒,心悸怔忡,氣短汗出,喘息乏力,動則加甚,麵白肢冷,脈象細澀或結代,現代醫學包括風心病

,室性、房性期前收縮,心動過速,心房纖顫等各種心律失常病症。
服法:清水煎,每日一劑,每劑分二次溫服。
加減運用:若陽虛肢冷較甚者可加淫羊藿15克;若心陽虛,血脈閼點,唇紫者加丹參12克;若痰熱痹阻,心痛徹背,背痛徹心者,合瓜萎薤白

半夏湯;善後調理宜加生薑10克、大棗12克,以調和營衛。

解 毒 清 熱 飲
組成:雙花30克、連翹30克、菊花30克、桑葉20克、薄荷15克、柴胡10克、蘆根20克、生石膏20—30克、甘草15克、黃芩15克、蟬蛻15克
功能 :清熱解毒,辛涼透表。
主治:流行性感冒,病毒性感冒,高熱、低熱、均可服用。
用法:先煎生石膏20—30分鍾,然後煎群藥品,水煎服,早晚各服一次。
按:本方是從銀翹散、桑菊飲、大一散、白虎湯在臨床摸索多年化裁而成,根據多年的臨床實踐和個人的心得體會認為,對高熱感冒和低熱一

般傷風、感冒,皆可服用,均有良好效果,屢試屢效,病例較多,不能一一列舉。
加減運用:1、如兼見咳嗽時加前胡15克杏仁15克、桔紅20克。2、痰多者,加川貝10—15克、海浮石20—30克。

消 癭 湯
組成:柴胡10克、白芍30克、枳殼15克、甘草10克、昆布10克、薑皮10克、法夏10克、川貝12克、青皮10克、牡蠣15克、夏枯草20克
功能:舒肝解鬱、理氣化痰、軟堅散結性的結塊,吞咽時可見結塊上下移動,一般無疼痛,當隨著腫塊增大致喉部氣機受到陰滯時,則可發生

呼吸困難或聲音嘶啞,部分病例可並發食多易饑、性情急躁,多汗、心悸、胸悶、氣短、乏力、消瘦(甲亢證候群)或便溏肢困等症。
注意事項:
1、 少食或禁食一切2、 刺激性食物,3、 如酒、蔥、蒜、韭、薑等。
4、 須避免緊張的思維活動、保持胸襟開朗,5、 達觀。
6、 在治療前及治療期間,7、 可作X線及其它有關檢查,8、 以辨明有無向惡性腫瘤轉化的傾向。

五 根 湯
組成:葛根6克、板藍根6克、蘆根6克、山豆根6克、茅根6克、藿香6、紅花6克、大黃3克
主治:傷風感冒,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乳蛾證),猩紅熱,無名熱。
用法:水煎服2—3次,每次煎 成50—70—100—150毫升。1—7歲50—70毫升分3—4次,早午晚;11—15歲150毫升—200毫升分3次早午晚服

之;一周歲以內的嬰兒量減半酌情服之,成人量加倍,煎3次服3次/日。
解決小兒服藥難,簡單方便,速效退熱,將湯劑用滾開水浸泡15分鍾,過濾後掌握溫度適宜,全身洗澡,(臉上不洗),洗後藥水棄之,藥渣

再洗兩次,無汗者可蓋被出汗即可
加減運用:五根湯的應用,一般而言,原方不用加減,如因時邪偏感致熱,可就某種藥物增減藥量;若太陽傷寒惡寒甚,時有微汗,不宜單用

麻黃湯時,可與五根柴胡湯;如遇流行性腦炎、扁桃體化膿性炎症較甚時,陽明經實熱證顯著,可合用白虎湯為五根白虎湯,如有外感發熱、

咳嗽較甚,形成氣管炎者,可合用麻杏石甘湯,為五根麻杏石甘湯等等

生 生 丹

組成:青黛(4/10)、花粉(3/10)、牛黃(1/10)、蘆薈(12/10)。
功能:清髓熱解毒,開心竅瀉肝。
主治:慢性粒細胞白血病。證見發熱,形體消瘦,口舌潰瘍,大便幹結,肝脾腫大,脅肋脹痛,胸骨、脛骨壓痛。
配製及用法:按比例共為細末,製成水丸,每日服一錢,分兩次口服。
按語: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是一組發生於造血幹細胞水平上的髓性細胞異常增殖和分化的血液係惡性疾患,居白血病發病發病率的第三位。胡

氏所擬“生生丹”始於1972年,早於中醫研究院所發現靛玉紅治療白血病兩至三年。此方標本兼顧,每救人於危難,且無毒副作用。其醫術精湛

,治學嚴謹,可見一斑。

烏 蕨 茅 根 湯
組成:烏蕨30克、白茅根30克、車前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
用法:以上四味幹品。加適量清水浸泡30—40分鍾,煎2次,然後將2次藥液混合濃縮至80—100毫升,分2次服用,如服後覺頭暈,可酌情減

量。
功能:清熱利濕、解毒。
主治:急、慢性腎盂腎炎等泌尿係感染疾病。
加減運用:1、下焦濕熱壅盛,伴惡寒、發熱,脈弦數者,另加柴胡18—30克蒲公英、紫花地丁各30克。2、腰痛尿頻尿急尿痛不甚顯著,而兼

見少氣困倦,頭暈乏力,脈細軟,舌質淡
或正常者,可酌加黃芪、黨參、或太子參等。3、伴手足心熱,口幹不渴,心煩少寐,脈細數,舌質正常或淺絳者,可酌加生地、女貞子、龜

板、丹皮、澤瀉等藥,此症多見於慢性患者。4、腰痛綿綿,尿頻尿急不甚,小便淡黃或清,麵浮白,或見下肢腫,按之有指痕,精神困倦,

食欲不振,舌淡脈沉細者,該湯可改為三分之一量,或半量予之,另加菟絲子、黃精、枸杞、白術、雲苓、淮山藥、桑寄生等。
按語:急性腎盂腎炎與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期,有發熱、尿頻尿急尿痛、腰痛、溲 黃赤等屬淋證之症。淋證因於濕熱之毒者,用解毒清熱利濕是

澄本清源之法。烏蕨芭根湯方重點在於“解毒”,毒素消除,正氣易複。至於隨症添加藥味,不過是取調整機體偏頗,以利解毒攻堅而已。

風濕性關節炎外敷方
取大蔥蔥白不拘多少,切碎,用陳醋煨熱,裝紗布袋內,趁熱熨患處,第二天早上取下。連續熨敷一周,效果明顯。

降血壓方
取山楂9克、蓮葉9克、菊花9克。
用法;水煎當茶飲,每天一次,喝至無味為止(約3—5次)。一個月為一療程。

化 痰 消 腫 湯
組成:白芥子10克、陳皮5克、薑半夏10克、海蛤殼20克、茯苓10克、僵蠶15克、薑南星10克、海蛤殼20克、海藻15克、射幹10克、山茨菇

10克。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服。如需久服者,可改做丸劑,每次6克,每日3次。
主治:體表多種囊性腫塊,為舌下腺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甲狀腺囊腫、膕窩囊腫、坐骨結節囊腫及多發性皮脂囊瘤等。
功效;化痰利飲,消腫 散結。

痛風定痛湯
組成:金錢草30克、澤瀉10克、車前子10克、海藻15克、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黃柏10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防已10克、地龍10克
用法:水煎 ,分兩次食煎服。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定痛。
主治:痛風性關節炎急性發作期。

梔 豉 薺 菜 湯
組成:生梔子10克、淡豆豉15克、薺菜30克(鮮品用60克)
將上藥先用水浸泡30分鍾,再煎煮30分鍾,每劑煎2次,將2次煎出的藥液混合。每日1劑,日服2次。
功能:清熱,涼血,利尿,
主治:熱結三焦,迫血妄行之尿血(若素體虛寒者不宜,對泌尿係統腫瘤、結核而致的尿血效果不佳)。
加減運用:可酌情加丹皮、生地、藕片、旱蓮草等,如熱迫下焦,尿頻尿急尿痛明顯者,可配合導赤散或八正散加減;陰虛血熱,頭暈耳鳴、

腰膝酸軟、骨蒸潮熱、舌紅少苔、脈沉細數者,可配合六味地黃丸(改湯)加減。

益 氣 解 毒 湯
組成:黃芪12克、炒白術10克、黃連3克、黃柏9克、金銀花15克、厚樸9克、藿香9克、土茯苓15克。
服法:將上述8味藥加水800毫升,煎取400毫升,或將上述8味藥製成散劑,每服15克,每日3—4次。
功能:益元氣助三焦乞化,解毒利濕,為多種氣虛濕熱之基礎方。
主治:身軟乏力,小便黃濁,舌胖苔黃膩,發熱不退,腹脹便溏,小便澀痛,帶下黃濁,黃疸久鬱,肝脾腫大,經來淋漓等。
加減運用;氣虛甚加人參,濕毒盛加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熱毒重加紫花地丁,水腫加茯苓,腰痛去藿香加續斷、蘇梗;腎虛加杜促、菟絲子

、桑寄生;肢冷脈遲加附子;胸痞加法半夏、炒枳實、石菖蒲,瘀血加當歸、三棱、莪術;濕盛而津液不足,加石斛、太子參。臨床應根據濕

熱侵犯髒腑的不同靈活變換利濕解毒藥。

三 姐 妹 湯
組成:三姐妹15克、山芝麻10克
功能:清熱解毒、化濕。
主治:濕溫時疫。
用法:用清水600毫升浸藥15分鍾後煎成200毫升藥液,傾出用杯裝好,藥渣再加清水500毫升煎取150毫升藥液,去渣後將二次煎取的藥液混

合後再煎煮濃縮成200毫升,分三次服。
注:三姐妹又叫細葉香茶菜。《廣西本草選編》有記載。

宣 氤 泄 濁 湯
組成 :藿香15克、佩蘭15克、白芷10克、羌活10克、防風10克、膽星10克、川連5克、茯苓10克、廣皮6克
功能:宣氤泄濁、化痰開竅、解除頭身重痛。
主治:散發腦炎、暑令感冒、具濕熱交蘊、身熱形倦、汗出不多、頭身疼痛、胸痞惡心,甚至神識迷糊者。
煎服法:全藥水浸半小時,文火煎,煮開15分鍾,溫服,一日二次,
加減運用:熱甚者加青蒿、柴胡;嘔吐者半夏;神識昏糊者加石菖蒲;苔膩甚者加炒術。腦炎後期熱退而頭痛不止者多屬痰濁留戀化風上擾所

致,宜去藿、佩、芷、羌、防等藥,加天麻、鉤藤、炒僵蠶、菖蒲、枳實等藥煎服,另加全蠍末4克,數劑即效。

通 淋 化 濁 湯
組成 :草薢15克、菖蒲15克、黃柏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石葦15克、土貝母10克、馬勃5克、懷牛膝10克、全蟲5克
煎服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鍾,再煎煮30分鍾,每劑藥煎2次,2煎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服。
功能:清熱利濕,通淋化濁。
主治: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等,證屬濕熱下注,臨床見有尿液混濁,小便短數,灼熱刺痛,或有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尿液檢查白細胞持續不減。
加減運用:濕熱熏蒸於外證見寒熱者加柴胡、黃芩各10克;濕熱中阻證見嘔惡者加半夏、竹茹各10克;熱重於濕者,證見發熱、咽喉腫痛,若

臥則舒動則甚,屬腎虛加寄生20克、杜仲15克、若平臥則痛,稍事活動則減輕,屬瘀血,加土鱉蟲6克;久病氣虛,證見氣短乏力、脈細加黃

花菜芪30克;若年老體衰,腎氣不足,查尿白細胞長期不退而無膀胱刺激征加肉桂6克溫通化氣,引火歸源,有明顯降低尿中白細胞作用;若

兼有蛋白質加海藻15克、坤草30克;水腫加防已15克。
定 嘔 飲
組成:煆石決明18克、桑葉9克、炒白芍9克、焦冬術6—9克、淡黃芩6克、綠萼梅5克、帶殼砂仁5克、蘇梗5克、陳皮5克、歸身9克
功能:疏通和胃,降逆安胎。
主治:妊娠惡阻症。中醫辨證屬虛陽上越或胃火衝逆之妊娠嘔吐。
服法:濃煎100毫升,分次頻服。
加減運用:腰酸者加炒杜仲12克、川斷10克;夾痰者加枇杷葉9克;便秘者加瓜萎仁9克;嘔吐明顯者加煆白螺絲殼18克、薑半夏6克。
注意事項:1、早孕期婦女飲食宜清淡,忌高脂厚膩及辛辣刺激之品,有助於減輕惡阻症狀。
服藥前先以醬油數滴蘸舌,可減輕嘔吐。

祛 障 明 目 湯
組成:熟地15克、黨參15克、黃精12克、雲苓15克、菊花12克、炒山藥15克、製首烏12克、川芎杞子12克、當歸12克、女貞子12克、製桃仁

12克、車前子10克、神曲10克、夏枯草10克、陳皮6克
功能;滋補肝腎、健脾和胃、活血化瘀、平肝明目。
主治:圓翳內障(老年性白內障初發期)。
用法:水煎,每日一劑,早、晚飯後兩次分服。
加減運用:腎陽虛者加菟絲子、肉蓯蓉;脾氣虛加黃芪、白術;陰虛重者加玄參、麥冬、石斛;肝膽熱甚者加龍膽、桅子;若便秘可加草決明

、火麻仁等。

托 補 消 炎 湯
組成:黃芪30克、黨參20克、白術12克,雙花30克,黃連10克,野菊花30克,連翹20克、地丁30克。
功能:補氣,解毒。]
主治:癰、疽、癤腫及其它一切球菌化膿性疾病。]
服法:水煎2次,早晚分服用。
加減應用:發熱甚者加黃苓,大便燥結者加大黃;慢性毛囊炎加公丁香10克,兒茶10克,王不留行12克、瓜萎12克通乳汁,去黃芪免乳汁增多

(已潰仍用黃芪),另加烏加烏梅30克、廣皮30克、建曲6克,對哺乳期的乳腺炎減少乳汁。腸癰加大黃9克(泡)、玄明粉6克(泡)、石菖

蒲15克;丹毒加澤瀉20克、木瓜12克、澤瀉20克。膿毒敗血症加西洋參6克(另煎)、大黃9克、黃苓12克、水牛角粉30克。

薑 蓮 養 腸 湯
組成:幹薑3克、毛薑10克、阿膠10克、旱蓮草20克、當歸10克、黃連6克、白術10克、木香6克、防風6克、炙甘草6克。
功能:燮理陰陽,祛邪厚腸止瀉。
主治;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等),證見腹瀉經久反複不已,大便溏薄,日二三次,或挾赤白粘液,腹痛隱綿,按之不減,形體消瘦,四末不

溫,神疲倦怠,納穀不馨,脘腹不適,口幹粘或苦,不甚喜飲,舌質淡紅或暗紅,多細裂紋,苔薄白微膩,脈虛濡或細弦略數。
煎服方法:每日一劑,頭煎二煎藥液合並約400毫升,早晚兩次空腹分服。其中阿膠應另燉烊化,分二次兌入藥液中。症狀緩解取得療效後,

可以上方劑量比例研末(阿膠烊化)為丸,每服10克,日兩次空腹吞服,以資鞏固,以2—6個月為宜。
辨證要點:一定要把握氣陽陰精虧虛,寒熱氣血互結壅遏,以病程久遠,形體消瘦,麵容憔悴,腹痛隱頓,按之不減;畏寒肢冷,唇紅口幹,

不甚喜歡,便瀉鶩溏為主證。
地榆10克,鴉膽子(每服15粒,去殼吞服,日二次),陰虛偏甚,瀉下量多者,加烏梅20克。

行 氣 香 蘇 散
組成 :紫蘇10克、香附12克、陳皮10克、枳實10克、台烏藥10克、木香10克、元胡10克、小茴香10克、草豆蔻10克、六神曲12克、白芷10克

、甘草5克、生薑3片。
用法:水煎服。
功能:溫通行氣,和胃止痛。
主治;氣滯中寒,飲食生冷,外感寒邪,胃脹胃病,寒疝腹痛,婦女痛經等。
加減運用:兼惡心嘔吐加藿香10克,半夏10克;並腹瀉苔白膩加蒼術10克、茯苓15克;寒熱錯雜加黃連6克,吳茱萸1克,傷食噯腐苔濁厚膩

加萊菔子15克、雞內金15克、焦山楂15克、連翹10克;並胸脅脹痛加柴胡10克、鬱金12克。

啟 閉 湯
組成:製乳香10克、製沒藥10克、桃仁10克、赤芍10克、白茯苓10克、滑石10克、通草4克、生苡仁10克、川黃柏10克、琥珀末2克(分服)
功能:化瘀散結,清利濕熱。
主治:老年前列腺肥大引起之小腹脹急,小便不通或點滴不暢。
用法:每日一劑。每劑煎兩次,隔4—10小時服。吞服琥珀末,常粘在口腔粘膜上,不易除去,可先用蜜調勻再服,最好將琥珀末裝入膠囊內

,與湯劑同時服用。
加減運用:因反複導尿或保留導尿引起莖中不適者,加生甘草梢3克;莖中刺痛甚則小腹亦痛者加車前草30克,石韋15克;麵色晄白,神氣怯

弱有氣虛之證者,可酌加生黃芪後,小便可由點滴而逐漸通暢,如尚示通者,可加用土狗一對、紅花10克,增其化瘀之力,小便點滴色赤而有

灼熱感者,再加知母10克以清其熱。

更 年 康 湯
組成:玄參、丹參、黨參各10克,天冬、麥冬各5克,生地、熟地各12克,柏子仁、熟棗仁各10克,遠誌5克,當歸3克,茯苓、浮小麥、白芍

各10克,元胡6克,龍骨、牡蠣各15克,五味子、桔梗各5克。
服法:養心、益陰、安神、鎮潛。
主治:婦女更年期綜合征。
按語:更年期綜合征,中醫學上雖然沒有這一種病的專有名稱,但對婦女更年期的生理現象和病理狀態都有早有深入的研究,認為這是由於婦

婦在絕經期前後,腎氣漸衰,天癸已竭,衝任失調所致,根據辨證的不同在不治療上概括為養心、益陰、安神、鎮潛八字,綜觀全方配伍恰當

,凡婦女更年期的情誌抑鬱、心煩多疑善慮,甚至骨節煩酸、時似感冒頭暈、頭痛等征候群,本方有良好療效。
加減運用:如自汗不已,可加麻黃根、杜蠣;麵頰潮紅,可加丹皮、地骨皮;帶下過多,可加海螵蛸、芡實;頭暈眩可加天麻。

消 腫 七 針 方
取穴:犢鼻、內膝眼、血海、梁丘、陽陵泉、陰陵泉、足三裏。
用法:溫針,留針20分鍾,隔日一次,5—7次為一療程同時服用“溫陽解凝方”
功效:溫陽利濕,消腫通絡。
主治:鶴 膝風,膝關節腫大疼痛,而股脛肌肉瘦削。
加減運用:膝腫明顯,加三陰交、複留。疼痛明顯,加鶴頂、委中。

溫 陽 解 凝 方
組成:熟附塊10克、麻黃5克、熟地12克、白芥子10克、炒黃苓10克、蒼白術各10克、漢防已12克、澤瀉10克、獨活10克、牛膝10克、炙甘

草6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連服五天。
功效:溫陽利水、祛風止痛。
主治:鶴膝風。
加減運用:膝腫明顯,加蒲公英15克,倍防已,疼痛明顯,加仙靈脾10克,倍附塊;日久成瘀,加白花蛇舌草30克;體虛者加黃芪15克。
病由肝腎不足,寒濕侵於下肢,流注關節所致,一般病程日久,治療頗為棘手,本方攻補兼施,往往一、二診即獲顯效。陰虛、有邪熱之症者

則不宜於用本方。
在症狀好轉,腫痛減輕,活動靈便後,可改用四物四藤湯加減,以收全功。
飲酒不節 殺人頃刻 中藥解酒功效獨特
處方為:1、石膏湯:石膏12克、葛根10克、幹薑6克。
盅酒:枳木具子10克、幹薑2克、砂仁1克。
葛花解酲湯:葛花10克、砂仁10克|白蔻10克、青皮10克、神曲6克、白術6克、幹薑6克、澤瀉6克、陳皮5克、人參5克、雲苓5克、豬苓5克、

木香2克。

枳葛飲:枳木具子5克,葛根5克。

新 加 正 氣 湯
組成 :蘇葉10克、藿香10克、連翹15克、薄荷5克、白芷10克、川連10克、黃苓10克、甘草5克
功能:解表化溫,清熱和中。
主治:小兒外感表證,風邪挾溫、阻中化熱者。
用法:水煎服,一日一劑,水煎為150毫升。一歲經內一次服20毫升,二歲經內30毫升,三歲經上150毫升日分三次服之。
加減:咳嗽加前胡10克,杏仁5克;惡心嘔吐加半夏10克,陳皮5克;腹瀉加滑石12克,炒薏仁10克。

電 解 質 與 中 草 藥
諸多疾病可導致電解質平衡失調,而某些中草藥內含某種電解質較高,故應用中草藥治療疾病配方時,應斟酌某藥所含電解質的參數,否則會

加重電解質的紊亂,如患者腎功能不全、尿少時還可導致驟死。不可不加以重視。現將含某種電解質較高的中草藥羅列如下:供參考。
含鉀的中草藥
白茅根、商陸、懷牛膝、夏枯草、益母草、錢腥草、艾葉、茯苓、胡荽、馬齒莧、穿心蓮、浮萍、白果、甘草、白礬、芒硝、生龍骨、天竺黃

、禹餘糧、明礬等。
含鈉原中草藥
夏枯草、穿心蓮、芒硝、海螵蛸、生龍骨、禹餘糧等。
含鎂的中草藥
火麻仁、胡桃肉、天麻、滑石、花蕊石,海螵蛸、夏枯草、芒硝、石膏、赤石脂、牛黃、伏龍肝、礞石、禹餘糧、代赭石、磁石、陽起石、珍

珠(母)等。
含鈣的中草藥
生牡蠣、珍珠(母)、寒水石、海螺蛸、花蕊石、生龍骨、石決明、芒硝、羚羊角、桑螵蛸、鹿茸、鹿角、虎骨、蜂房、山楂、馬齒莧、犀角

、牛黃、瓦楞子、海浮石、木通、赤小豆、胡荽、天麻、白附子、鬱金、扁豆、沙參、枸杞、阿膠、爐甘石、伏龍肝、胡桃肉、赤石脂、芡實

、龜板(膠)、生石膏、大棗、陽起石、甘草、白果、赤芍、桑椹等。
在某些疾病過程中如出現電解質紊亂發生高鉀、高鈉、高鈣血症時應避免使用上述中草藥。
大 黃 新 用
大黃是一種有國際性影響的藥物。祖國醫學傳統理論認為有攻下作用、清熱解毒作用及活血化瘀作用,並可外用治燙傷、瘡瘍等病。近年隨著

臨床研究的深入,大黃又有了新的應用領域。
降脂減肥:高血脂、肥胖是人類的大敵,經大黃泡水代茶或粉劑衝服1月,對降膽固醇、甘油三酯均有效;以大黃片劑內服,有減肥降脂功能

。可能與直接抑製脂肪細胞、溶脂脂肪有關。對老年性肥胖、中青年單純性肥胖均有效;動物實驗亦支持大黃有降脂、降體重作用。除內服外

,以大黃製膏外敷也有良好減肥功能,實驗證明大黃有透皮吸收作用。
美容抗老:以小量大黃代茶飲,可治麵部黃褐癍。以現代方法加工製成發乳外用,可烏須黑發,製成麵膜、美容膏,可用於麵部保健,經驗證

明,常服大黃可以收到養生抗老、祛病延年的作用。
治療胃脘痛:小量大黃末可治胃炎、潰瘍造成 的胃脘痛,可能與大黃的胃粘膜保護作用及促進潰瘍愈合作用有關。新近研究揭示大黃有明顯抗

幽門螺旋菌作用,而幽門螺旋菌與消化性潰瘍、慢性胃炎高度相關,滅菌後潰瘍、胃炎好轉,胃痛亦隨之消失。此外,大黃本身也有類似阿斯

匹林樣的止痛作用。
其它方麵:利用大黃的活血化瘀及瀉下作用,可用於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的病因治療及對症治療。以大黃瀉濁解毒,用於毒品戒斷收到良

好效果。在性病治療中,大黃也爭得一席之地。
總之,大黃是大有前途的藥物,將有更多新用途被發現。

淺 淡 中 藥 炮 製
中藥炮製“貴在適中:太過或不及都會對藥物的療效產生影響。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根據傳統炮製要求進行炮製,要防太過或不及應從下麵幾個

方麵嚴格進行操作。
炮製前必須嚴格分檔
l 藥材的大小、厚薄、軟硬不l 一,l 因此,l 在炮製時藥物受熱麵積和耐熱程度也就不同l 。如:白術、炮薑、炮甲等分檔

炮製比不l 分檔平均率提高15%左右,l 損耗降低3%左右。(此百分比要視原藥材質量而l 定)
工具的選擇和投藥量
工具的選擇:鍋的選用一般以地灶為好,地灶空腔麵積 大,火焰可直接擴散鍋爐底,受熱均勻。炒藥鏟應選用大些號的,便於翻轉,有條件的

單位可采用炒藥機易於掌握火候。
投藥量:藥材每次投入量應占鍋的1/3為宜。過多不於翻轉,受熱不均勻,藥物生熟也不均勻。過少藥物受熱高,易焦化或炭化。
輔料的掌握和加入方法
輔料的掌握:不論是液體輔料還昌固體輔料,其用量必須視藥材的性質而定。如密炙:甘草、黃芪每公斤用煉蜜300克—400克。鹽炙藥材一般

每公斤用食鹽20克,再兌入4—5倍於食鹽的溫開水稀釋,過多鹽水不易被藥材每公斤藥物用黃酒150—200毫升。醋炙藥物以每公斤200—300

亳升為宜。
加入方法:不論蜜炙、酒炙、還是其它炙法,大部分均采用先潤悶後炒法,此法其優點能使輔料充分滲入藥物組織內部。但對有些藥物是不適

應的,如蜜炙質地致密的藥材,百合炙合粘液質較強的車前子,知母等到藥材,醋炙動物糞便類藥材五靈脂或樹脂類藥材乳香等,均應采用先

炒後加輔料的方法,使其受熱後質地略變,便於輔料滲入。
火候的控製
因為火候的控製是防止太過和不及之關鍵,通過不斷的實踐,尤其在製炭藥物中荊芥、蒲黃、血餘炭過則發生灰化,不及則炭化程度不均,不

能達到“炒炭存性”的目的。初步確定,炒黃和炙法所用火候應用武火,但開始要用文火,砂燙、煆法宜武火,用手試之有蒸手工藝之感。(相

當300攝氏度左右)
攤涼
攤涼有時可以彌補炮製程度的不足,堆放一定的時間約10分鍾左右,借助熱溫即可達到要求。如果炒製適中迅速出鍋攤在幹淨水泥地坪上,則

可避免炒焦。


砂 與 中 藥 炮 製
在中藥炮製的發展史上,砂作為一種最常用的炮製輔料已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砂炒能提高療效、降低毒性、矯臭矯味。然而,砂還有如下幾

方麵未被重視的特殊用途。
保鮮中藥材。中藥方劑中有許多藥需用鮮品,如犀角地黃湯中的鮮生地,還有許多治療溫病的方劑,常須用鮮石斛、鮮茅根、鮮菖蒲等可收奇

功。要保證臨床用鮮藥,可用潤濕的潔淨河砂埋藏即可,一般是挑選較完整的藥材,一層砂一層藥材地排放幾層,以不超過0.5米高為適宜;冬

季溫度不得低於5攝氏度,以延長貯存期。
保藏中藥。將潔淨幹河砂與藥材分層交叉裝入木箱內,然後加蓋密封,能有效地防止藥材受潮、泛油、發黴、蟲蛀等,特別對象黨參、牛膝、

當歸等易泛油藥材有很好效果。
潤切中藥材。挑選潔淨的較細河砂放於水泥地麵上備用。用時先在地麵放一較大草袋或麻袋,將砂用水潤濕,然後放一層藥材蓋一砂,再在最

上麵一層砂上放一麻袋,以後可適時在麻袋上澆水,保持砂子濕潤,待藥潤好後收入筐內,用水衝去砂子即可切片,此法可將傳統中藥材的泡

、漂、浸潤等到水處理方法融為一體,減少潤藥程序,保證質量,節省時間,特別是對許多體堅質硬而有效成分又易溶於水的藥材如檳榔、山

棱、莪術、白芍、萆薢等更顯得重要。
此外,還有用熱砂(武火加熱)埋保溫煆製燈心炭;熱砂燙切人參變軟,略翻埋,逐一取去去砂,趁熱切片,這樣軟化均勻,耗時少,易切片



炮 製 白 芍 須 潤 重 於 泡
潤重於泡,這是河南省虞城縣人民醫院有47年中藥工作經驗的老藥工楊鬆老師炮製白芍的一條經驗。
通常,炮製中藥“三分切工、七分泡工”楊鬆棟老師卻長期堅持:“三分泡工,七分潤工”,並說:“潤不透,切不出。”這是不可違背的客觀規律。
中藥材大部分是植物的根莖或根塊,泡透不如潤透,多泡少潤不行,辦泡不潤更不行,炮製中必須嚴格掌握泡的程度和潤的分寸,不能胡來。

泡藥時,具體地要看藥材的質地、鬆軟或硬度如何,再適當地給水。藥,能吃多少水,就給它多少水,多了都不行。對於炮製白芍到底給多少

水好?楊老師說:“泡到六七成,藥就傷水了,部分有效成份也就隨水跑掉了。”他們後貫作法是:白芍最好泡到四成,以表皮用指甲能掐動為

度。水對藥內的滲透,可以再適妥地撒些水,悶上再潤,總之,以潤透為止,不然的話,就不能保證藥品質量。

砂燙穿山甲、雞 內 金 應 釜 底 抽 薪
穿山甲是鯪鯉科動物—穿山甲的幹燥鱗甲。雞內金是雉科動物—雞的幹燥沙囊內壁。穿山甲質地堅硬。需經砂燙後使其質地變酥脆,才易於粉

碎和煎出有效成份。雞內金質地硬脆,亦需經砂燙,使其發泡。
穿山甲與雞內金在砂燙過程式中,由於對砂燙的熱度較難掌握,往往是火力過猛,則易燒焦造成損失;火力不夠,又會造成砂燙藥物硬陷,達

不到炮製要求。
為了使砂燙的穿山甲、雞內金能達到均勻發泡鼓膨,呈金黃色,不致燒焦,筆者經多年實踐和研究,找到砂燙穿山甲、雞內金的好方法。介紹

如下:
原藥撿去雜質,洗淨、幹燥之後,必須進行分揀大、中、小碎片的不同檔次,穿山甲還要分清厚、薄的不同檔次,以便在下鍋砂燙時,分別不

同檔次炮製。
砂燙穿山甲、雞內金,必須選用生鐵鑄鍋和中粗粒的潔淨河沙,因為鑄鐵鍋和中粗粒河砂傳熱、散熱較為均衡。
準確掌握砂的灼熱度,采用釜底抽薪辦法。
為了準確掌握砂的灼熱度,要在砂的加熱達程中,注意逐步加熱和不斷翻動砂粒,力使用權砂粒均衡受熱升溫。當熱度升至“冒煙”用手靠近相

距一個手指間即有灼熱感時,可先投一小片原藥進行試燙 ,經翻動後,藥物如立即出現起泡發膨,即說明砂的熱度已達到要求。這時,即采用

“釜底抽薪”的方法,把鐵鍋移開爐灶,放置在木框架或穩固的位置上,迅速將已分檔的藥物倒進鐵鍋裏,趁熱不斷翻動,使用權藥物灼熱淚盈

眶均勻,很快達到發泡鼓膨,卷曲的要求。由於釜底抽薪,鍋底不再受熱,原來的熱量已被藥物消耗,故穿山甲、雞內金砂燙發泡後,完全不

會燒焦。這樣砂燙出來的穿山甲、雞內金,不論其外觀和內在質量都有達到發泡鼓膨、卷曲、酥脆、色澤金黃的要求。

急 性 腎 炎 的 中 醫 治 療
急性腎炎在小兒腎髒疾病中很常見,全名應叫急性鏈球菌感染,首先點明了病因是鏈球菌感染,但它不是直接病因,鏈球菌感染作為誘因,引

起體內的免疫反應,抗原抗體複合物沉積在腎小球上,直接引起腎小球的病變,使其通透性增強,使蛋白質紅血球滲出到尿內,引起血尿、蛋

白尿。急性腎炎的病兒起病較急,多有所謂的前驅病,即在發病前1—2周有過鏈球菌感染的曆史,如猩紅熱,化膿性扁桃腺炎、膿痂疹等。發

病時表現 為全身中度浮腫,組織疏鬆的部位比較明顯,如眼瞼浮腫很容易引起注意,下肢浮腫稱為可凹性水腫。即用手指按壓皮膚則出現凹陷

。尿量減少,肉眼血尿可表現 為洗肉水樣、茶色或褐色,輕的血尿或恢複期表現 為顯微鏡血尿,即尿的外觀正常,但用顯微鏡檢查可發現紅

血球,急性腎炎的自然病程為兩周,兩周內如不出現嚴懲合並症,即可進入恢複期。合並症為高血壓腦病及心功能衰竭,急性腎炎一般血壓增

高,如下及時治療,可引起抽風,就是高血壓腦病.由於浮腫、血液因容量擴充,加重心髒負擔,可引起氣短、心慌、高度浮腫、肝髒增大、不

能平臥等心衰表現。急性腎炎沒有特效治療,急性期以絕對臥床休息、免鹽、利尿、防止合並症發生為原則。
中醫認為急性腎炎屬水氣病中的風水及皮水兩大類,臨床上又分為四大類型的辨證。風寒襲肺、水濕蘊結,表現為怕冷,發燒、咳嗽、氣短、

浮腫。治則為清宣利濕、通利三焦,可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減,用藥為麻黃、連翹、赤小豆、魚腥草、石葦、苦參、豬苓、澤瀉、車前子,

風熱犯肺、三焦阻滯,表現為高燒、咳喘、口渴喜飲,全身浮腫、尿少、色紅、便幹。治以清宣肺熱、淡滲利濕,可用麻杏石甘湯加減,即加

滑石黃芩、魚腥草,豬苓、澤瀉、冬瓜皮、車前子。下焦濕熱、邪迫血分,表現為尿為洗肉水樣,浮腫,頭暈、嘔吐。治法不急於止血,而是

涼血。可用鮮茅根、大小薊、青黛、魚腥草、紫草、側柏炭、苦參、石葦,還可加豆豉等。腎陰虛熱、氣血淤陰,表現為血尿遷延日久,尿色

暗紅,麵色蒼白無光澤、脾氣急躁。應治以育陰活血、清化作熱,加用當歸,川芎續斷炭、紫河車、山萸肉、生地黃、石葦、苦參、魚腥草。

另外,舌苔厚膩者表示濕盛,應加冬瓜皮,澤瀉。腹脹可加大腹皮、木香。便秘加黑白醜。陰囊腫加抽葫蘆。頭暈目眩加珍珠毋、磁石。嘔吐

加半夏、陳皮。食欲不振加穀稻芽、焦山楂。
花 椒 回 乳
民間常以花椒回乳,筆者曾試用多例確有大奇效。用法:花椒10克,加水一茶杯,浸泡一刻鍾,煎煮濃縮成半茶杯,加紅糖一湯匙,於斷奶當

天趁勢頓服,每天一次,約一至三次即可回奶。
話 說 不 孕 症
月經不調是女性不孕症的主要疾病,月經不調影響了排卵的規律,使很多已婚婦女找不準排卵期,也就不可能受孕。
《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月經又名月事、月水、月信等。一月一行,循乎

常道,舊者去,新者生,女子十四歲左右即開始出現的胞宮呈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現象,到五十歲左右則斷經,其中除妊娠及哺乳期以外一般是

一月來一次,但也偶有三月一行者謂居經,一年一行者是謂避年,有一生不行者為暗經。也有受孕後月月行經為胎氣盛,也有受孕後月月行經

為胎氣盛,也有受孕後數月而血忽下為胎漏。
月經不調並不是簡單的提前、錯後,先後無定期而昌一組以女性內分泌異常為主要原因所致的月經異常,如月經發生時間,周期限、持續時間

,量的異常駐以及無月經、痛經、功能性子宮出血、經前期緊張綜合症,更年期綜合症等。有許多係統疾病往往通過月經的變化而致不孕,如

下丘腦垂體、卵巢、腎上腺皮質,及甲狀腺疾病、肝髒病、血液病等。在詢問女性病史時,應側重了解月經的情況,精血為月經生化之本,胃

主受納水穀,脾主運化精微,二者為精血生化之源,五髒安和,精血充沛,匯於衝任,下達胞宮,經事有時,方能有子,我們知道,月亮能引

起生命周圍電磁場的變化,而生物鍾的變化 是生物體內有關的物理,化學的一種生物潮汐現象,對月經病及受孕采取因時製宜的治法、會取得

滿意的療效。
平時宜治本以澄其源,月經病以根本原因多由髒腑功能失調所致,當以調節髒腑功能為重點,尤其注意調理肝、脾、腎功能,髒腑安定,衝任

通盛則月經諸疾自愈,注意月經前毋濫補以免實實,宜理氣和血,因勢利導,血未通暢,無留滯之弊,經後毋濫瀉以免虛虛。經後血去脈虛,

易於邪侵,宜調理肺胃,滋補肝腎,恢複髒腑功能。女子以血為本,血旺易受孕,血虛難孕,臨床常用處方,四物湯,八珍湯,人參養榮,右

歸飲方劑加減,針炙取穴,氣海,中極,足三裏,心俞,三陰交,腎俞,脾俞穴交替用。

遠 誌 應 用 的 替 代
米,且又抽去米心,每株分量之輕可以推想而知;加之本品又是眾多治療痰多咳嗽和心悸失眠等病症中成藥配方的主要原料,用量大。因此,

臨床時有出現供應不敷,需用他藥替代。
遠誌,性味辛苦溫,功能祛痰止咳、寧心安神、消散癰腫,適用於痰多咳喘、失眠、心悸、以及瘡瘍腫痛等病症,尤以含有遠誌皂甙,具有明

顯的祛痰作用,是其特點。
祛痰止咳方麵:
治療痰多咳嗽,可換用皂莢、桔梗;此兩麵三刀藥均含皂莢性味辛溫,與遠誌藥性相近,換用尤為恰當。此外,半夏、南星、白芥子等亦可相

應換用。
寧心安神方麵:
治療失眠心悸,可換用酸棗仁,柏子仁、茯神、夜交藤、合歡皮、五味子。治療神誌不安,可換用磁石、琥珀、龍骨、浮小麥。消散瘡瘍方麵

:內服,可換用乳香、沒藥、穿山甲,皂角刺。外用,可換用生半夏、生南星、白芷、細辛、狼毒。

戒 煙 不 用 愁
中 藥 幫 你 忙
吸煙在我國約有近400年的曆史,許多嗜煙者,已深感其害,但多次想戒又戒不掉。現介紹幾則用之有效的中藥處方,以幫助有決心戒煙的同

誌,除掉這一不良習慣。
戒煙湯藥:炙紫菀、炙冬花各15克,破故紙、清半夏、枇杷葉、前胡、茯苓、橘紅、桔梗各12克,川貝、射幹、罌粟殼各10克,幹薑9克,肉

桂6克,細辛3克,每日一劑,一般6—9劑,能使有10年經上煙齡或煙癮較大的人,將煙戒掉。
戒煙藥茶:綠茶、薄荷、藿香、甘草各等份,水煮,放砂糖少許調和,當茶飲服,每日8—12次,連用2—3天。或單用則耳根250克,煎水當

茶飲,每天早晚各煎服一劑。
戒煙藥酒:取則耳根60克,遠誌、甘草各20克,地龍、廣藿香、薄荷各15克,共搗碎與60度高梁酒1000毫升共浸泡7—15天即可服用。戒煙

時,每天服8—12次,每次服10—15毫升。
戒煙藥糖:取藿香60克,魚腥草50克,地龍、遠誌各45克,薄荷、甘草各30克,白人參15克,共入鍋內,加水適量,煎煮3次,每次20分鍾

。合並煎液,小火濃縮至煎液稠密厚時加白砂糖200克,口服葡萄糖粉50克,調勻。繼續煎熬至用鏟子挑起成絲狀不粘手時,停火。趁熱將糖

倒入表麵塗有食用油的大搪瓷盤中,稍冷,將糖分割成百餘小塊。經常含用即可。
貼藥戒煙:食用味精、肉桂、丁香各等份研末,每次取0.5克醫用凡士林調成膏狀,或加少許酒做成藥餅,貼敷於合穀穴(在腕背橈側橫紋上

約0.7寸處),外用膠布固定,24小時後取下,連貼2—3次。貼藥10分鍾後,視煙量大小,可試吸香煙1—2支,多數人可出現味變淡,頭昏、

惡心、嘔吐、頻吐涎沫、厭煙而不再想吸煙。
嗅藥戒煙:取檳榔一枚,鑽一個眼,裝入煙袋油少許,開水泡兩個小時後取出,裝到小瓶子或小盒子裏,隨身攜帶,想吸煙時放在鼻子上嗅一

嗅,嗅上3—4次,一般也就不想再吸煙了。

火 警 來 自 五 髒 六 腑
不少中老年人有早晨起來口幹、口苦的現象;還有的人五心煩熱、頭痛、頭昏、煩躁而不能入睡;有少數人和別人說話時,有一種口臭味,盡

管反複刷牙仍無濟於事。這是怎麽一回事呢?祖國醫學認為:這是人體內產生的“內火”。由於人們年齡的增長,機體及髒腑的功能開始衰退,

從而導致人體陰陽不平衡。
由於機體髒腑功能盛衰情況不同,其產生的“內火”輕重不同,有的人感覺明顯,有的人則無任何感覺,常常未能引起注意。中醫認為“內火”來自

機體的五髒六腑,不同髒腑的“內火”表現 各不相同:
肺火:咳嗽無痰、或痰少而粘、幹咳時較長,有時痰中帶血、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午後兩顴發紅,並有失眠、口幹咽燥、聲音嘶啞、舌紅嫩

等症狀。保健方法有膳粥療法:(百合30克、紅棗10枚、大米適量共煮粥吃)、保健茶(沙參10克、麥冬10克、胖大海一枚泡茶飲服)等。病

人應經常支醫院作定期檢查,以排除肺部疾患。
心火(虛火):主要表現為低熱、盜汗、心悸心煩、失眠健忘、易驚、口幹、舌尖紅等。保健措施可采取膳粥療法(蓮子、大米適量共煮粥

常服)。病人還可將黃連片含口中並慢嚼,將藥液咽下,以清心火,或者用生地、麥冬、五味子各適量泡茶飲服。心火上炎(實火)的病人表

現為反複性口腔潰瘍、心煩易怒、口幹、小便短黃伴有淋瀝刺痛、甚則尿血,舌尖紅等。治療本病常用導赤散、牛黃清心丸。
胃實火表現為上腹部不適嘈雜,伴有多食善饑感、口幹、口苦,煩躁不安,大便幹結,牙痛、牙齦出血、鼻子出血,舌紅苔黃等。治以清胃

火,簡便驗方有知母、桅子、黃苓、淡竹葉、石斛、天花粉等量泡茶飲服,或者水煎服。胃虛火:表現為口渴不重,飲食減少,有時有輕度腹

脹低熱或潮熱、大便幹燥、舌紅少苔或無藥品等到。防治措施為服用滋養胃陰佳品,即適量吃些蜂蜜、梨汁、甘蔗汁等,還可服用中藥(養陰

益胃方:太子參、懷山藥、雞內金、石斛、麥冬、沙參、藕節、炙甘草等水煎服)。
肝火:(其症狀類似現代醫學的高血壓、中風等)表現為頭痛劇烈,眩暈耳鳴、耳聾、眼幹澀紅腫而疼痛,口苦有臭味,容易發怒,兩肋脹

疼,煩躁而不能眠,吐血、衄血、肢體麻木等,舌邊紅。對於本病的防治方法,應先到醫院進行全麵檢查,排除實質性疾病,治療時清肝泄火

,常用龍膽瀉肝湯等。
腎火: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齒鬆動或疼痛、傍晚口幹、五心煩熱而失眠,盜汗,伴有腰膝酸痛,或脛骨、足跟痛,遺精等,

舌紅無苔。防治方法有:枸杞子、地骨皮泡茶飲,或服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等)。

膠艾四物湯加味治療功血
功能性子宮出血(簡稱功血)是婦科常見病,西醫常規治療用止血劑,時有效果不佳。筆者用膠艾四物湯加味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療效滿意


處方:熟地15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阿膠10克、艾葉15克、地榆15克、甘草10克。每日一劑水煎後取藥汁600ml。投入阿膠

溶化後、分早晚各300ml口服。
討論:功能性子宮出血,以月經周期紊亂,陰道大量出血或淋漓不斷為主要特征。屬中醫崩漏範疇。祖國醫學認為,驟然大量出血稱“崩”,淋

漓不斷稱為“漏”。兩者的性質是相同的,在程度上有輕重緩急之分,故治療原則是一致的。方中熟地滋陰補血,以養胞宮為主藥,肝腎同源,

腎虛則肝血亦虛,故輔以當歸補血養肝和血調經;再以白芍養血和陰,川芎活血行氣,暢通氣血,使補而不泄,營血調和,均為佐藥。艾葉及

阿膠補血止血滋陰。地榆及側柏清熱涼血止上下焦出血。諸藥協同收效甚速,故用此方治療功能性子宮出血,可見速效。

腱 鞘 炎 薰 洗 方
腱鞘炎是肌腱收縮過度及慢性勞損所致,好發部位為腕部拇指側,起病初期局部疼痛,輕度腫脹,活動受限,壓痛明顯。
治療方法:川草烏、艾葉、薄荷各二十克,川芎、續斷、當歸、伸筋草、威靈仙、清風藤各三十克,上肢加桂枝二十五克、薑黃三十克,下

肢加木瓜、獨活各三十克。將上藥加水三千五百毫升煎,開鍋後煎十五至二十分鍾,藥液倒入盆內,先薰後浸洗,每日二次,每次三十分鍾。

亦可將藥裝入布袋煎,待溫用布袋熱敷患處,藥液用紗布蘸洗。五劑為一療程絕大多數患者用藥一療程,局部疼痛腫脹消失,活動自如。

溫 經 止 痛 散
組成:川烏80克 草烏80克 麻黃60克、細辛40克、羌活70克、白芷70克、肉桂40克、幹薑60克
功能:溫經散寒,通絡除痹。
主治:經久纏綿難愈之寒濕痹痛,頑固性頭痛,脘腹冷痛,骨質增生,全身關節拘攣疼痛、腰背胸脅痛、痛經、疝痛、扭傷、陰疽、癱瘓、痿

證等一切寒邪所致之痛症,均有良效。
用法:上藥8味共500克,置於鍋內,微火烘脆共為細末,貯瓶備用。
取藥末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濕,置於鍋內炒熱,做成藥餅。趁熱敷貼於患部,外以油紙或薄膜蓋定,繃帶包紮,至局部及全身發熱或微

汗出為度。每日1—2次,每次2—4小時,3日後更換新藥。
取藥末250—500克,加60度白酒適量潤濕,置於鍋內炒熱,紗布包裹,做成藥枕或藥袋。置於患部,外以電熨鬥或電吹風熱熨患部,使藥力直

透肌腠筋骨,以局部覺熱為度。每日3次,每次30分鍾,3日後更換新藥 。

取上述生藥粗末250—500克,置於瓶內,浸泡於60度上等白酒2000毫克中,密封避光,每日振搖一次,7日後備用.用時將藥酒快速塗於患部,迅即用手

掌拍熄,並揉擦患部,以局部潮紅為度.

直接用棉球或紗布蘸藥酒適量,塗於患部,用手掌揉擦至發熱為度,每日3-4次;亦可將藥酒裝入壓力瓶內,先按摩患部片刻,再將藥
酒噴灑於患部,揉擦片刻,使患部發熱為度,亦有良效.本方切忌內服.
加減運用:在外用本方的同時.可內服<<局方>>五積散化裁,達宣痹止痛之目的.如婦女腹痛、 痛經 、腰痛,可加玄胡30克,當歸30克,熱熨;如

經久不愈麵癱,可加黃芪100克、白附子60克,溫熨;如屬熱痹,紅腫疼痛,此則不宜。另用龍蛇夏馬膏即龍膽草、蛇泡草、夏枯草、馬齒莧

,鮮者各250克,洗淨泥沙,搗如泥狀,外敷患處,薄膜或油紙蓋定,每日1-2次,每次4-6小時。頗具強力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凡火熱

毒邪所致之疔毒癰腫,亦有顯著疔效。

血 寧 湯
組成:生地15克 炒丹皮10克 當歸10克 阿膠15克
生黃芪30克 黨參15克 參三七3克生側柏葉20克生槐米15克
功效:補氣益血,散瘀止血。
主治:血小板減少性紫癜。主症全身皮膚紫癜(四肢最為多見),齒齦經常出血,鼻衄,婦女月經量多,嚴重還可見口舌粘膜出紫血炮,血

尿、黑大便等。檢驗:血小板計數常下降至每立方毫米2-4萬左右,出血時間延長等。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劑,每劑煎二次(先水浸15分鍾,再煎半小時),去渣,將二次藥汁混合,分三次飯後溫服,服時將阿膠烊化兌入藥

汁內,三七研成粉末與藥汁一同吞服。
加減運用:若起病急驟,發熱現象顯著者,黃芪不用或減少劑量,加黃芩10克、焦山梔15克;煩躁失眠者加黃連6克、紫丹參15克;便血不止

者加地榆炭15克、大黃炭6克。
婦 寧 丸

組成:柴胡8克、薄荷6克、當歸10克、白芍12克、香附10克、積殼12克、橘葉10克、木香10克、山楂12克、鬱金12克、王不留行10克、牛膝

10克、路路通10克、丹皮10克、桅子10克
製備:上方為一劑飲片量,按此比例製丸。將橘葉、路路通、山摣三味煎汁濃縮至比重1:20(20℃)作為粘合劑,其它藥低溫幹燥後粉碎過

80目篩,混成均粉,將粘合劑拌藥成丸,每克約80粒,幹燥打光入瓶備用。
主治:中醫:經行乳脅肋痛、乳房結塊、經行抑鬱、躁怒、少腹脹痛、痛經等。
西醫:經前期緊張症、乳痛症、乳腺增生病,以及症見胸脅少腹脹痛之黃體功能不良、不孕、習慣性流產、慢性盆腔炎等。
功效:調肝通絡、理氣散瘀。
用法:每次6克,一日三次,經前10-15天開始,經期停服。乳腺病者持續服用。
蒲 連 複 胃 湯
組成:蒲公英15克,黃連9克,太子參15克,法半夏12克,幹薑3克,蘇梗10克,烏梅9克,甘草6克。
功能:益胃清熱,和胃降逆,理氣止痛。
主治:慢性淺表性胃炎、萎縮性胃炎、胃與十二指腸潰瘍及膽囊炎、膽胃不和等病證。
用法:每日一劑,水煎兩遍,早晚服用。
加減運用:泛酸者去烏梅加烏賊骨15克,大貝母10克;持續痛者加元胡15克川楝子9克;有出血者加白芨15克,蒲黃6克;腹脹便幹

者加檳榔6克,莪術6克;舌紅少苔,胃陰虧傷者減黃連3克,加沙參15克,麥冬10克。

養 陰 合 劑
組成:生地10克、知母10克、山藥10克、鱉甲20克、玄參10克、黃柏10克、麥冬10克、石斛10克、山萸肉10克、白芍10克、茯苓10克
功能:育陰潛陽
主治:養五髒之陰精,消腎上腺皮質激素造成的“陰虛陽亢”
用法:上方為一日劑量,等於合劑100毫升,分兩次服。
禁忌:水腫明顯,尿少,苔厚膩者不宜。


【中醫理論】

■中藥的配伍禁忌 

(1)十八反:即兩藥相配後可產生毒性反應或劇烈的副作用。有: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

;藜蘆反人參、丹參、沙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

(2)十九畏:即兩藥同用,引起對抗或降低藥效。有: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

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參畏五靈脂。

■孕婦用藥禁忌

(1)禁用藥:巴豆、斑蝥、牽牛、大戟、甘遂、芫花、商陸、麝香、水蛭、虻蟲、番瀉葉、藜蘆、鬧羊花、幹漆、蟾酥、蜈蚣、水銀、砒石

、木鱉子、生川烏、生草烏、生附子、雄黃、輕粉、硫黃等。 (2)慎用藥:製附子、貫眾、桃仁、紅花、大黃、枳實、幹薑、肉桂、益母草、

法夏、常山、天南星等。

■何為“四氣五味”

四氣是指中藥的寒、熱、溫、涼四種性能特征。能夠治療熱性病證的中藥,屬於寒性或涼性;能夠治療寒性病證的中藥,則屬於溫性或熱性。

五味指中藥的辛、甘、酸、鹹、苦五種味道,還有些中藥具有澀或淡味。其中辛有發散、行血之功效,多用來治表證;甘有補益、和中等作用

,用來治療虛證;酸有收斂、固澀作用,多用於治療虛汗、泄瀉之類病證。鹹有通便瀉下及軟堅散結之功用,常用來治療有腫塊症狀的疾病,

亦可消除痰火結核等。澀具有與酸味中藥類似的功用。淡味有利尿作用,對於水腫、小便不利疾病有功效。苦味有瀉火解毒和化濕作用。  

■中藥材的特殊煎煮方法

有些中藥材因性質、成分特殊,煎煮時需要特殊處理,方可產生最佳效果。通常有以下幾種:

(1)先煎 先煎藥一般加水400至500毫升,用武火煮沸15-20分鍾後,再加入其他一般藥物中,將水加至適量時,繼續煎煮。先煎的藥物大致有:

生石膏、寒水石、磁石、代赭石、白石英、紫石英、生龍骨、蛤殼、生石決明、瓦楞子、龜板、鱉甲、龍齒、豹骨、鹿角、水牛角等礦物、貝

殼、骨、甲、角一類及質地堅硬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的藥材。另外,還有烏頭、商陸、生南星、生半夏等毒性藥材,久煎能緩和毒性。 (2)後下

後下藥一般應在煎藥結束之前5-10分鍾放入為宜。後下藥大致有薄荷、砂仁、肉豆蔻、沉香、肉桂、廣木香等氣味芳香,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

。另外還有鉤藤、大黃、番瀉葉、徐長卿等不能久煎的藥物也適宜後下。

(3)包煎 即是把藥物裝在砂布袋中與其他藥物同煎。包煎的藥物大致有葶藶子、車前子、蠶砂、旋覆花、滑石粉、六一散、青黛、馬勃、生蒲黃

等含有粘液質、絨毛和體輕易漂浮的藥物。

(4)另煎 另煎取汁後倒入藥湯中服水。另煎的藥材有人參、西洋參、鹿茸、燕窩、銀耳等貴重藥物。

(5)烊化 即將膠類、膏滋類、糖類、或無機鹽類藥物於其他藥煎得的藥液(去渣)中加熱溶化成液體劑型。烊化的藥物有:阿膠、龜板膠,鹿角膠

、枇杷葉膏、芒硝、玄明粉等。

(6)兌服 將液體藥物與其他藥物的煎取汁液,兌入服用。兌服的藥物有:竹瀝、薑汁、鮮藕汁等。

(7)衝服 對於貴重藥物或成分易被破壞的藥物宜研粉衝服,如羚羊角粉、犀角粉、水牛角末、珍珠粉、沉香末等。

■探討肝硬化的疾病機理

肝硬化的病理特點為細胞變性、壞死與再生、纖維組織增生、肝細胞的結構改變,導致肝變硬,稱之肝硬化。肝炎後期的肝硬化在病理學上分

為門脈性肝硬化、壞死後性肝硬化。一般來說,肝硬化的臨床表現分為兩階段:僅僅有惡心、嘔吐、消化不良、右上腹痛等症狀,而沒有明顯

體征者,稱之“功能代償期”;出現肝腹水、黃疸、全身浮腫、食道靜脈曲張、發熱、內出血、營養不良、肝昏迷等嚴重症狀,表明了肝髒嚴重

損害,代償功能減退,稱為“功能失代償期”。

肝硬化晚期症狀主要有兩類型:其一,門靜脈阻塞及高壓所至脾大及脾功能亢進,出現腹水等;其二,肝功能減退產生血漿白蛋白降低、腹水

、黃疸、肝昏迷等重症。

肝硬化是肝髒的晚期疾病,所以正氣虛是該病之本,血瘀、腹水是該病之標。本病是虛實夾雜,寒熱交錯之重症,所以臨床用藥頗為慎重。目

前治療肝硬化新思路有:

(1).降低麝濁、麝絮。使用藥物有:板藍根、黃精、黃芪、黨參等

(2).降低穀丙轉氨酶水平。使用藥物有:五味子、龍膽草、蒲公英、大黃等

(3).降低膽紅素含量。使用藥物有:梔子、田基黃、金錢草、茵陳等

(4).升高白蛋白,降低球蛋白。使用藥物有:黃芪、黃精、雞血藤、山藥、白術、黨參等

(5).軟化肝脾。使用藥物有:鱉甲、甲珠、夏枯草、生牡蠣、丹參等

(6).提升血小板及紅細胞數目。使用藥物有:阿膠、何首與、桑椹子、當歸、熟地等

■望診中的“望神”

在中醫診斷學中望神這一步驟不能缺少。精、氣、血、津液是髒腑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也是髒腑功能的代謝產物,通過望神可以了解精、氣

、血、津液的盈虧和髒腑功能的旺盛及衰弱,從而了解病人的病情輕重,推理出預後情況。精、氣、血、津液充盈則神旺,髒腑功能強盛,病

人預後較好;如果精、氣、血、津液虧虛則神衰,髒腑功能減弱,病人預後較差。

神的表現形式一般分為五種:有神、少神、失神、假神及神誌失常。

1. “有神”表現為精氣充足、神旺,此時病人正氣旺盛,預後良好。有神的臨床特征為:麵色滋潤,語言清晰,目光明亮,靈活有神,動作靈活

,呼吸均勻。

2.“少神”即神氣不足,多見於正氣虛弱的病人。少神的臨床特征為:精神不振,倦怠乏力,懶言,嗜睡,動作遲緩等。

3.“失神”是精虧氣損的表現,多見於正氣大傷、髒腑功能衰弱的病人,此時,病情處於嚴重階段,預後不良。失神的臨床特征為:目無神,麵

無光澤,眼珠呆滯,精神萎靡不振,呼吸細微或喘促,反應遲鈍、有時小便失禁,胡言胡語等。

4.“假神”即“回光反照”,是久病或病重病人突然出現精神暫時好轉的假象,多為病人處於垂危階段。具體特征有:病人突然神誌清醒,很想見到

親人,此時目光明亮,麵色通紅,聲音響亮,食欲大增。

5.“神誌失常”有煩躁不安、神昏譫語,甚至有“癲”、“狂”、“癇”的表現。癲表現為:精神抑鬱,癡呆,喜怒無常,語無倫次,少語。狂表現為吵

鬧不寧,打人扔物,力大異常,大聲高呼等。癇表現為突然跌倒,昏迷不醒,抽搐,口吐泡沫,兩眼直視,叫聲如羊,稍後漸醒,醒後如同凡

人,因而稱為“羊癇風”。


■望診中的“望麵色”

麵部色澤的變化能反映出髒腑氣血的變化,麵部顏色就是色調的變化,光澤則是明暗度的變化。麵色分為青、黃、紅、白、黑五種,所以古時

稱為五色診。根據五行學說,五髒對應於五色,青為肝,黃為脾,紅為心,白為肺,黑為腎。從麵色的變化可推測到五髒的病變。

正常人的麵色是紅黃相伴,有光澤。但由於個體的差異,所處地區不同,以及季節、氣候、工作環境等差異,人的麵色有可能偏紅、黃、青、

或偏黑、白色。另外,人的麵色在春天偏青,夏天偏紅,秋天偏白,冬天偏黑。五種病色大致可理解如下:[青色]:一般見於肝膽及經絡病症

。如果病人出現麵色蒼白及偏青色者,則為陰寒內盛,血氣運行不暢。麵色青灰,口唇青紫色,則有血脈瘀阻,引至心胸疼痛。如果病人本身

有脾髒病,而麵色又是青色,多為難治之症。[黃色]:如果病人麵色淡黃,無光澤,稱之“萎黃”, 多屬脾胃虛弱。如果麵、眼睛及全身變黃,

稱為黃疸。小兒麵黃肌瘦,腹堅硬且大,有青筋暴露者,稱之“疳積”。[赤色]:病人滿麵通紅者,為陽盛熱熾之證,常見於外感發熱等。午後兩

顴潮紅,多屬久病陰虛,形成虛火上炎之證。小兒麵紅發熱,指尖冷,目中有淚,為麻疹將起。[白色]:一般為氣、血、津液的病證表現。如

果病人麵色淡白無華,形體肌瘦,唇、舌色淡,多為血、氣虛。若麵色白而虛浮,則為陽虛水濕內停。如果病人本身有肝病,而麵色又是白色

,多為難治之症。[黑色]:如果病人兩顴黑而幹燥,則表明腎氣虧損。麵黑而手足不遂,為風寒濕邪入腎。麵色黑暗而枯萎者,病情很嚴重,

多為危候。如果病人有心髒病,而且額頭黑色,則屬難治。

■望診中的“望目”

望目對髒腑疾病的診斷有著不可忽視的意義。望目包括望眼神、眼色、眼形及眼態等方麵。

(1)望眼神:如果病人視物清晰可見,眼珠黑白分明,則病容易治。若白睛色濁,黑睛色滯,眼睛呆滯,則病難治。

(2)望眼色 :眼睛紅者多為患上實熱病。白睛紅為肺火盛,常見有火眼病;整個眼球紅而腫痛者,多為肝經

風熱證。眼睛色黃為黃疸證。白睛中有大小不等的藍色或紫褐色斑點,是蛔蟲病。眼袋色黑而且晦暗無光澤者為腎虛。

(3)望眼形:下眼袋浮腫,色彩黑暗者為腎虛水泛證。上下眼袋紅腫表示脾熱。眼窩凹陷,多為津液虧虛或氣血大傷。如果見到久病重病者,其

眼睛深陷,則表示五髒六腑精氣衰竭,病難治或預後不良;如果視力模糊或看不見事物,則其精氣已脫,陰陽離絕之危候。眼睛凸起,伴有頸

部腫大,多食,消瘦,易激怒,則為甲亢。如果眼睛凸起,且伴有呼吸困難,喘息不能臥,多為肺氣腫病症。單眼突起者,常為腦顱內有腫瘤



(4)望眼態:兩目上視,不能轉動,常為驚風或精脫神衰之危候。兩目斜視或上視者,為驚風先兆或痙厥證。

睡覺露睛,多為小兒脾胃虛弱,或慢驚風。瞳孔放大,多屬腎精耗竭之證,為病危跡象,但亦會見於肝膽風火上擾或藥物中毒、外傷等。瞳孔

縮小,多屬肝腎勞損,虛火上擾,或肝膽火盛,亦會見於藥物中毒。


■舌診中的“舌色”

舌色是指舌質的顏色。正常人舌色為淡紅色。常見的舌色分為幾種:

(1)淡白色 表示病人患虛證、寒證、血氣虧虛證。如果舌淡白而瘦薄,則屬血氣兩虛;舌淡白而濕潤,舌體胖嫩,有齒痕,多為虛寒證。若舌淡

白,毫無血色,枯萎無光澤,無舌苔,稱為熟白舌,此情況屬危重之症,病人陽氣衰微,陰精衰竭。

(2)紅舌 舌色較正常舌稍紅,甚者呈鮮紅色。表示病人患熱證。如果舌色鮮紅但幹燥少津液,舌苔黃厚者,屬實熱證。僅僅為舌尖變紅,則為心

火上炎。舌邊紅色為肝膽火旺。如果舌中紅色則為中焦熱盛。若舌布滿了深紅色小點,為溫熱之邪傷於心脾。舌中伴有紫斑,表示將要發斑。

舌色鮮紅,少苔或舌起裂紋者,屬虛熱證。舌質紅嫩,看起來濕潤,摸起來感到幹燥,為津液衰竭跡象。

(3)絳舌 舌苔深紅色,顏色介於紅色與紫色之間,稱為絳舌。表示病人有外感或內傷之證。絳舌的形成,是由於熱盛血行加速,舌體脈絡充盈所

致。舌絳而幹燥,舌麵有芒刺、裂紋,為裏熱熾盛,熱入營血。若舌絳而有黃白苔,為邪留氣分。舌絳有大紅點者,為熱毒攻心。舌尖絳為心

火熾盛。舌中幹燥而絳為胃火傷津。舌根絳為血熱內燥。若舌絳也少津液,少苔,舌體瘦小或有裂紋,為陰虛火旺之證。如果舌絳而枯萎,光

滑無苔,稱為鏡麵舌,此證為胃、腎陰液枯竭之危候。若舌絳少苔而澤潤,多為血瘀之證。

(4)紫舌 表示寒、熱病及瘀血症。若整個舌頭全為紫,為髒腑熱極。舌紫且腫大,而見大紅點,為熱毒攻心。舌質紫暗,為瘀血證。舌尖有紫色

斑點者,為心血肝鬱血瘀。舌色紫如豬肝,枯晦無澤,為胃腎陰液已衰竭之危證 。

■望診中的"望舌苔"

舌苔是舌體上麵所散布的一層苔垢。正常人的舌苔為薄白而濕潤,幹濕適中,不滑不燥。由於病人的胃氣有強弱,及機體的寒熱,故可形成各

種不同的病理舌苔。觀察舌苔的方法分為望苔色和望苔質。首先了解苔色:

(1)白苔: 一般表示為表證、寒證。舌苔薄白而潤為正常人的舌苔,同時,苔薄白亦是表示病在體表而未入裏。舌苔薄白而過於潤滑,多見於表

寒證。苔薄白而幹燥,為表熱證或感受燥邪。舌苔白厚而幹燥,代表濕濁化熱傷津。舌苔布滿白苔,摸之不幹燥,稱為“粉白苔”,表示得瘟疫

病。苔白且幹燥,稱為“糙裂苔”,多見於溫熱病。舌淡苔白而滑潤,代表寒證或寒濕證。舌苔白滑而粘膩,見於體內有痰濕或濕困於脾。舌苔

白滑而腐,為胃腑蘊熱。如果苔白如雪花片而質幹枯者,稱為“雪花苔”,表示脾冷。舌及滿口生衣,出現黴苔或生糜爛點,為胃氣衰敗,髒氣

將絕之危候。

(2)黃苔: 黃苔主裏熱證。苔薄黃厚而幹燥,則裏熱盛,津液受損。苔黃幹燥生刺,舌有裂紋,為裏熱極盛,津液大傷,髒腑大熱。舌苔黃厚而

膩,多為痰熱、食積或濕熱內蘊。舌苔黃滑而潤,為陽虛表現。

(3)灰苔: 主裏證。苔灰薄而潤滑,多為寒濕內阻,或痰飲內停。苔灰而幹燥,為熱病或陰虛火旺。

(4)黑苔: 黑苔大多由黃苔或灰苔轉化而成,表明了病情極其嚴重。苔黑而幹燥,為熱盛津虧。舌尖苔黑而幹燥,為心火盛。苔黑而潤滑,為陽

虛陰寒極盛。

■最後講述望苔質的知識。望苔質即望舌苔的形狀質感。主要觀察苔的厚薄、潤燥、腐膩、剝落、有根無根及偏全等情況。

(1)厚、薄苔: 苔質的厚薄,以見底和不見底為標準。透過苔質能見到舌體,稱之薄苔,否則為厚苔。舌苔薄,病情一般較輕;舌苔厚,表明病

情較為嚴重。在疾病發展過程中,舌苔由薄變厚,表明病邪入裏,病情由輕變重;若舌苔由厚變薄,表明病邪外透,病情好轉。

(2)潤、燥苔: 舌苔潤滑多津液,為津液未損傷,稱為潤苔。舌苔幹燥缺少津液,稱為燥苔。舌苔幹燥而色黃者,為胃熱熾盛,損傷津液。舌苔

幹燥而色黑,為熱極陰傷。若舌苔幹燥色黑而且有刺,則屬熱極津液枯竭。

(3)腐、膩苔: 苔質顆粒細小致密,中厚邊薄,刮之易去者,稱為膩苔。苔質顆粉較大,疏鬆而厚,形狀似豆腐渣堆積於舌麵,刮之易去者,稱

為腐苔。膩苔常見於濕濁、痰飲、食積、濕溫等。腐苔為食積腸胃、痰濁內蘊及潰瘍之證。舌苔白膩,多為濕痰,或胃陽虛。舌苔黃膩,多為

痰熱,食滯化熱。舌苔厚腐,多為飲食停積胃腸。舌苔布滿白衣,稱為口糜,表明胃氣衰敗。

(4)剝落苔: 舌上原本有苔,若局部或全部消失者,稱為剝落苔。如果苔全部脫落,表明胃陰枯竭,大傷胃氣。若舌苔剝落不全,剝落處光滑無

苔,稱為花剝苔,表明胃的氣陰兩傷。如果舌苔剝落處不光滑,有類似新生顆粒,稱為類剝苔,表明病人血氣不連續。若舌苔大部分脫落,僅

留下一小塊,稱之雞心舌,則為胃氣陰虧損之證。另外,舌苔從有到無,為胃的氣陰不足,正氣漸衰;如果舌苔從無而逐漸變薄白苔,表明病

情好轉。

(5)有根、無根苔: 舌苔緊貼舌麵,刮之不去,稱為有根苔。若舌苔好似塗在舌麵上,刮之易落,稱之無根苔。有根苔表明病人有胃氣,常見於

實證、熱證;無根苔表明胃氣已衰,見於虛證、寒證。如果有根兼薄苔,屬於正常苔,表明正氣未傷;若無根苔薄或厚,刮之即去,不再生成

新苔,表明正氣衰敗。

(6)全、偏苔: 舌苔布滿整個舌,稱全苔。舌苔僅布於舌的某一部分,稱偏苔。全苔代表濕痰阻中之證。如果僅是舌尖部分有苔,是病邪入裏卻

未深入,但胃氣卻受傷。若舌尖部分無苔,而其餘地方有苔,代表腸胃有積滯或有痰飲。舌苔偏於左側或右側,表明病邪半表半裏,亦可有肝

膽濕熱;舌中央無苔、舌邊緣厚苔而中央薄苔,為陰虛、胃氣損傷或血虛之證。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