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異位性皮炎

(2008-06-25 11:44:31) 下一個
 異位性皮炎(AD)又名異位性濕疹、體質性癢疹或遺傳過敏性濕疹,多發於嬰幼兒及青少年,其發病率逐年上升,嚴重影響了部分兒童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且近些年來發病年齡逐漸增加,成人異位性皮炎的發病率也有上升趨勢。本病病程較長,易複發,目前尚無理想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故而國內外醫學工作者都將目光聚集到了中醫藥,努力挖掘祖國醫學寶庫,尋求用中醫中藥的方法治療異位性皮炎。為了提高對異位性皮炎的治療效果,提高痊愈率,減少複發,筆者於2004年1月~2005年12月期間采用隨機對照試驗方法,以升清降濁飲對異位性皮炎患者進行治療,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納入標準:符合康克非修訂的異位性皮炎診斷標準n者,采用隨機對照方法,將60例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6~52歲,平均16.6~歲;病程3個月~28年,平均5.8年。對照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齡6~54歲,平均16.8歲;病程3個月~31年,平均6.2年。兩組的年齡、病情、病程等分布情況相似,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顯著性(P>0.05)。
  排除病例標準:年齡在6歲以下或55歲以上;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合並有嚴重肝、腎和造血係統疾病者;未按規定用藥,無法判定療效者;無故中斷隨訪者。
  
  1.2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升清降濁飲(僵蠶、蟬衣、薑黃、大黃、藿香、防風、生石膏、梔子、生甘草等組成)加減,每日一劑,水煎2次,取汁300mI,分兩次溫服。對於皮膚幹燥較重者加天麥冬、知母、胡麻仁;皮膚滲出較多者加竹葉、白茅根、生薏苡仁、蒼術;對皮疹紅赤,瘙癢尤甚者,加丹皮、側柏葉、白蒺藜;兒童患者酌加炒白術、雲茯苓、生薏苡仁、焦神曲;對於日久皮損角化增厚者加三棱、莪術、歸尾、丹參、皂刺。4周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1個療程後判斷療效。有滲出者外用生理鹽水濕敷,無滲出者外用1%的氫化考的鬆霜。服藥期間忌食魚腥、牛奶、雞蛋等,隨訪3個月。
  對照組口服開瑞坦片(上海先靈葆亞公司生產),按常規劑量服用。療程、觀察時間、觀察項目、注意事項和局部用藥同治療組。
  
  2.結果
  
  2.1療效標準
  2.1.1評分標準瘙癢:元癢感為O分;癢很輕,不引起煩惱為1分;癢令人煩惱,但可以耐受,不影響工作為2分;癢重,難以忍受或影響工作為3分。皮損:無皮損為0分;紅斑為1分;丘疹為2分;滲出為3分;肥厚為4分。皮損麵積:起始為5分。治療後評分,100%消失為0分;減少80%~99%為1分:減少60%~79%為2分;減少40%~59%為3分:減少20%~39%為4分;減少20%以下為5分。以上各項相加為總積分。
  2.1.2療效判定標準臨床痊愈:皮損及瘙癢症狀全部消退,病情的改善率達100%;顯效:病情的改善率達60%~99%;有效:病情的改善率達20%~59%;無效:病情的改善率在20%以下。病情改善率=(治療前總積分一治療後總積分)/治療前總積分。
  
  2.2治療結果
  2.2.1兩組治療前後症狀積分比較詳見表l。
  由表1可見,兩組間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治療組臨床症狀改善明顯優於對照組。
  2.2.2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4周後療效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
  2.2.3兩組病例隨訪3個月後臨床療效比較詳見表3。
  隨訪3個月後,兩組間臨床療效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治療組療效明顯優於對照組。
  
  3.討論
  
  異位性皮炎相當於祖國醫學的“四彎風”“浸淫瘡”“胎瀲瘡”等。清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記載:“此證生在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屬風邪襲人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癬。”中醫文獻對本病治療的論述不多,著名皮膚科專家張誌禮教授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是先天稟賦不足,由母體遺熱於胎兒或後天飲食失調,致使濕從內生,食滯鬱久化熱,造成脾虛胃熱之體,外感風、濕、熱邪,鬱久皮膚腠理之間而發病。筆者認為異位性皮炎的發生多因感受濕邪,脾胃氣機不利,邪鬱肌膚不去,經脈不暢,肌膚失養所致。因本病病史較長,故既可有濕邪鬱滯於經絡腠理,又可有濕阻經脈後,邪鬱日久化燥生火所致津液不能濡潤肌膚。對此應深入理解濕邪鬱滯和津不潤膚同時存在的病機,才可提高異位性皮炎的療效。機體由於氣機運行異常、津液輸布不均,濕邪留於經脈腠理,阻滯氣機,津液不能輸布肌膚,故肌膚失於濡潤:況濕邪日久化火益傷津液,則燥象更甚。在治療本病時,若單純應用化濕利水或潤燥生津之法都各有弊端,化濕利水之法因濕滯日久難去,經脈不暢,水濕排出無門,隻能圖傷津液;而生津濡潤之法難通氣機,濕邪反勝;若同時應用化濕和養陰法,燥潤雜投,藥性拮抗,難有療效。況津傷為局限性津傷,非全身性津傷,生津之藥力難達患處,因此提出調暢氣機、清解透疹法和代表方劑升清降濁飲治療異位性皮炎。
  我們認為治療異位性皮炎應從調理氣機人手,氣機旺盛運行則濕濁自去,津液自生,火熱自清。異位性皮炎雖表現在肌表,但其根源在脾胃,故治療應同時注意顧護脾胃,故升清降濁飲由升降散加瀉黃散同時組成。升降散源白楊栗山的《傷寒溫疫條辨》,其本為治療感受疫癘之邪,為病所用,但其調暢三焦氣機作用顯著,方藥獨特,且無傷陰生濕之弊,堪稱調暢氣機之良方。方中白僵蠶性味鹹、辛、平,其升清降濁、辟穢解毒之力甚強;蟬衣性味成、甘、寒,為升清透邪、解毒退疹聖藥,可使邪氣從表而解;薑黃性味辛、苦、溫,可活血行氣通經,驅邪辟惡,可用於通行皮損處受損經絡,有利於津液輸布;大黃性味苦、寒,有瀉熱解毒、推陳出新、逐瘀通經之功能,可使邪濁從下而解。瀉黃散出自宋錢乙《小兒藥證直訣》,能透解脾胃伏火濕毒,清解皮疹所生之源。方中防風散風熱,散而兼潤,稱之為“風中潤藥”,配藿香可助防風散脾胃伏火,芳香醒脾化濕,舒展脾氣,化濕濁,升清陽,達到辛散內熱和濕邪之功能;石膏引熱下行,梔子即清熱又利小便,兩藥並用能清脾胃三焦熱毒。上述四藥辛散與寒清相配,即克服了寒涼礙邪之弊,又防止了辛散生火化燥之端,呈辛寒清解之藥對:最後佐以生甘草少許調和藥性。升清降濁飲既可調暢氣機,輸達經絡,又可清脾瀉火,升清降濁,使邪去病退。
  由於本病患者症狀各異,不可能拋棄中醫靈活治療的特點,用單一處方治療疾病。因此在基本方的基礎上靈活加減是保證最佳療效的方法之一。本項臨床研究表明升清降濁飲加減,對異位性皮炎有很好的療效,複發率低,取效時間短,患者經濟負擔少。無明顯毒副作用,有較好的應用前景。缺點為湯劑口味較差。加減複雜難掌握。由於異位性皮炎臨床症狀變異較大,暫無法製定出相對固定的成方用於臨床,因此將來進一步向服用方便,醫生易於掌握的簡單劑型,如濃縮微丸或膠囊的方向發展,還有很長的研究道路。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