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中藥的不良反應

(2008-06-25 10:28:17) 下一個
 中藥不良反應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時出現的與用藥目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1]。根據此定義:一是“合格藥品”;二是“正常用法、用量”;三是“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三者缺一不可,判斷是否屬於藥品不良反應,必須用規定去衡量。中藥不良反應包括毒性作用、後遺效應、變態反應、繼發反應、特異性遺傳因素等。
  
  1 中藥確實存在不良反應
  
  1.1 從傳統中醫理論看
  《素問·生氣通天論》:“生之本,本於陰陽。”認為人體隻有保持陰陽相對平衡才能健康生活,即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若人體出現陰陽失衡,就必然生病,而治病就是使失衡的陰陽歸於平衡。《類經》記載“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藥,以氣味之有偏也”,“氣味之偏者,藥鉺之屬是也”,“欲救其偏,則惟氣味之偏者能之”。張景嶽在《本草正》裏記載“無藥無毒”,偏性可以糾正人體生理失常之偏,即治療作用,偏性若導致偏勝,也可以損害人體,便有失常之偏,即不良反應。我國現存最早的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其藥物分類法是按藥物的有毒無毒、防治疾病的主要功能和可否多服久服來區分的,分為上、中、下三品。上藥為君藥,主養命以應天,無毒;中藥為臣,主養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下藥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研經言》“凡藥能逐邪出某經者,皆能傷正,能補虛者,皆能留邪,能提邪出某經者,皆能引邪入某經”。麻黃、桂枝發表亦能亡陽;茯苓瀉利,亦能爍津;甘能補,能和能緩,“甘味滋膩”,“(甘)助濕滿中”;苦能瀉能燥,苦燥傷津;酸能收斂,酸性斂邪。以“甘寒”的不良反應為例:栝樓功能清熱滌痰,寬胸散結,潤燥滑腸。若患者肺熱咳嗽,痰濁黃稠,胸痹心痛,用之合適;若患者兼見脾虛便溏,則因栝樓性味甘寒、有滑腸作用,會帶來便溏加重的不良反應。中藥由於其功能主治是多方麵的,中藥治病往往隻利用其諸多功能與主治中的一種或一小部分,其他未被利用的部分就屬於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其偏性必然帶來不良影響(即“有害”),這些“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有害反應,就是中藥的不良反應。
  1.2 從現代中藥理論研究看
  麻黃具有發汗、平喘、利尿、抗感染、抗過敏、鎮咳袪痰、解熱抗菌、抗病毒、興奮中樞神經係統、強心、升高血壓,抑製腸收縮等作用。麻黃有發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腫的功能,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支氣管哮喘,可作用於中樞神經係統,其有效成分是麻黃堿,治療劑量即能興奮大腦皮質和皮質下中樞,麻黃堿口服可致中樞興奮、不安、失眠等[2]。 因此即使合格的麻黃在正常用量下也可出現上述某種或幾種不良反應。中醫學對朱砂的認識經曆了無毒到有毒的過程,《神農本草經》列之為上品,認為其可以強身健體;其他多部本草也認為朱砂無毒,但是指出了朱砂可轉變為有毒的水銀,古代醫家從臨床實踐中精辟地總結出“朱砂多服令人癡呆”、“獨用多用,令人呆悶”這一結論,與現代醫學中關於汞慢性蓄積,可引起神經係統毒性的研究一致[3]。京製咳嗽痰喘丸因含馬兜鈴而含馬兜鈴酸,馬兜鈴酸可引起腎髒損壞等不良反應。
  
  2 確定依據
  
  2.1 是否含有毒成分
  一般有毒藥含毒性成分,如砒霜、馬錢子等;無毒藥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2.2 整體是否有毒
  中藥大多為天然藥,一種藥中常含多種成分。中藥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具有獨特的理論體係和應用形式。中醫學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中藥僅古籍記載就有3 000種以上,發展至今已達18 000餘種。中藥的應用包括配伍、用藥禁忌、劑量和用法等內容。炮製是中醫用藥的一大特點:中藥由於成分複雜,常常一藥多效,但中醫治病往往不是利用藥物的所有作用,而是根據病情有所選擇,需要經炮製對藥物原有性能予以取舍,權衡損益,使某些作用突出,某些作用減弱,力求符合疾病的實際治療要求。如用何首烏補肝腎、填精血時,就需將生首烏製成熟首烏,以免滑瀉作用傷及脾胃,導致未補其虛先傷其正;又如傷寒病因開始是感受的寒邪,寒邪容易損陽,也易傷中,所以立方用藥都要注意保存陽氣和顧護脾胃。張仲景治傷寒傳經熱邪的白虎湯、調胃承氣湯,盡管為清瀉劑,甘草卻要求炙用,因方中甘草的目的不是清熱瀉火而是為了顧護脾胃,防止石膏、知母或大黃、芒硝大寒傷中。蒼術溫燥之性甚強,雖能燥濕運脾,但服過於溫燥之品,容易傷胃陰,助胃熱,顧此失彼。蒼術製後燥性緩和,且有焦香氣,健運脾土的作用增強,就能達到慢病緩治的用藥要求;川烏、草烏加熱煮製後其毒性顯著降低,保證了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紫菀生用雖然化痰作用較強,但能瀉肺氣,若肺氣不足的患者服用後,有的可出現小便失禁,尤其是小兒,用甘溫益氣的蜂蜜煉製後可糾此弊,並增強潤肺之功能[4]。中醫經過辨證論治,合理配伍,再經過其藥物加工炮製,盡量使藥物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而把毒性降到最低。
  2.3 用量是否適宜
  使用劑量是否適當是確定藥物有毒無毒的關鍵,未超出人體最大耐受量即為無毒,超過則為有毒,特別是有大毒者,治療量與中毒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安全度不高,容易引起中毒反應。無毒中藥雖治療劑量幅度大,安全度高,但也並非絕對不會引起中毒反應,其中一部分藥如人參、大黃等,常量或少於常量應用不會出現中毒反應,若大量應用即出現有害身體的可能;而另一部分藥如山藥、浮小麥等超大量應用或食用,也不會毒害人體,即實際上的無毒藥。
  
  3 合理應用中藥以預防和減少不良反應
  
  3.1 選用合格中藥,按醫囑服用
  不少患者用藥時認為中藥無毒或嫌療效慢,隨意加大藥量或延長用藥時間,認為如此對治療疾病更好更快,或有的患者到藥店選擇和自己臨床症狀相符的藥物服用。如腰酸關節痛,就購買壯骨關節丸;泌尿結石就服用排石顆粒。既不知道療程也不掌握劑量,並且往往因長期服用而引起許多不良反應。
  3.2 選用合適劑量與用藥方法
  藥物劑量越大,療程越長,發生不良反應的機會越多。防止超量使用,不能以個人經驗用藥,特別對老年人應減少劑量,防止蓄積中毒。能口服治愈疾病的,就不必用注射劑;盡量使用單劑,避免不必要的聯合用藥。聯合用藥在臨床上普遍存在,中藥與西藥的配伍有的能提高療效,有的卻降低療效,甚至產生毒性。近幾年中藥與西藥配伍引起的不良反應報道日益增多,應謹慎應用。
  3.3 注意並遵守用藥注意事項
  醫務人員要注意對患者醫囑並要求患者嚴格遵守醫囑。注意用藥注意事項,如抗病毒口服液不宜在服藥期間同時服用滋補性中藥;對本品過敏患者禁用,過敏體質者慎用。黃芪注射液:有熱象者以及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癰疸初起或潰後熱毒傷盛等證忌用。
  3.4 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中醫藥理論和現代研究成果應用中藥,並不斷總結經驗
  大多數中藥的有效性是公認的,並且較西藥而言毒性較小,但並不是無毒。由於曆史的原因,沒有經曆科學的評估,其毒副作用還未研究清楚,前人的用藥經驗可能不足以證明中藥的安全性,所以在實際工作中要不斷學習,總結經驗,提高對中藥不良反應的認識水平,不能過分誇大中藥的不良反應,但也應充分重視中藥的不良反應,在臨床實踐中,辨證施治,合理用藥,為患者解除病痛。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