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糖尿病

(2008-06-21 19:41:00) 下一個
糖尿病是一種慢性、消耗性疾病,伴發嚴重的並發症,對人類造成嚴重威脅,發病率逐年增加,並有低齡化趨勢,引起聯合國高度重視,從而確立了“聯合國世界糖尿病日”。我國糖尿病人也是逐年增加的,已達2 000萬。該病相當於祖國醫學中的消渴病,辨證施治具有一定的優勢。筆者自擬消渴方治療糖尿病療效較好,現總結如下:
  
  1 曆代論述
  
  本病在《內經》中稱“消癉”,有“消渴”、“消中”等不同名稱。《素問·奇病論》“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靈樞·五變篇》“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又曰“五髒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靈樞·師傳篇》“胃中熱則消穀,令人懸心善饑”。《素問·中論》“數重熱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芸草,石藥”。《素問·奇病論》“治之以蘭,除陳氣也”。《素問·通評虛實論》“消癉——脈實大,病久可治;脈懸小堅,病久不可治”。《內經》墊定了消渴認識的基礎,後世不斷補充:東漢、張機在《金匱要略》中以消渴為篇名,有論有治,有方有藥,現臨床尚有指導意義。隋代《諸病源候論·消渴病諸候》將消渴歸納為八種證候,認識到易發癰疽,水腫,並指出導引、散步是治療消渴病的“良藥”,飯前: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後食之。唐《千金方·消渴》“三觴之後,製不由己——積年長夜——遂使三焦猛熱,五髒幹燥。食物消化小便,呼吸少氣,不得多語,必煩熱,兩腳酸,食乃皆倍於常,故不為氣力:服枸杞湯即效,但不能常愈”。《外台秘要》最先記載了消渴者——每發即小便至甜,並有服藥後“得小便鹹者如常”。宋《太原聖惠方》有《三瘦論》一卷。金元四大家:張子和提出三消燥熱說。劉河間《三消論》、《丹溪心法》以“養肺,降火,生血”為主。顧重補脾益腎,趙獻可主腎虛說,唯六味,八味加減之。《四聖心源》“消渴者,足厥陰之病也”。曆代逐步加深對消渴病的認識,對現在臨床應有指導意義。
  
  2 一般資料
  
  40例病例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最小26歲,年齡最大70歲,平均49歲。均口幹多飲,肥胖9例,消疲13例,病程最短1個月,病程最長15年。血糖最高22.4 mmol/L,均值14.0 mmol/L,有近親血原者3例。合並血壓高者10例,伴高血壓病卒中2例,泌尿感染6例。1個月為1個療程,服藥最短18 d,服藥最長3年。有效率88%。治愈率36%。
  
  3 診斷標準
  
  以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糖尿病診斷標準為依據:FBG 5.6~6.9 mmol/L,OGTT 7.8~11.0 mmol/L。中醫診斷具有“三多一少”的不典型症狀或典型症狀。治愈:症狀改善明顯,血糖小於6.1 mmol/L。有效:症狀改善,血糖下降大於5.0 mmol/L。無效:症狀無改善,血糖未下降。
  
  4 自擬消渴方及辨證施治
  
  組方:天花粉25 g,生地15 g,葛根15 g,雞內金15 g,桑葉15 g,地龍10 g,杞果15 g,川芎15 g,白花蛇舌草15 g,陳皮15 g。水煎,每日1劑,150 ml/次,3次/d,口服。
  辨證施治。氣虛:黃芪25 g,黨參15 g,紅參10 g。血虛:當歸15 g,阿膠10 g,丹參15 g。陽虛:肉桂10 g,附子10 g。肝腎陰虛:加冬蟲夏草5 g。肝陽上亢:白芍25 g,石決明25 g。心火盛:加黃連10 g,梔子10 g。目花:菊花15 g,決明子15 g。尿頻:桑螵蛸10 g,覆盆子15 g。失眠:酸棗仁10 g,柏子仁10 g,百合10 g。便秘:何首烏15 g,黑芝麻10 g,大黃15 g。癤癰:雙花25 g,蒲公英15 g。陰癢:苦參25 g,土茯苓15 g,蛇床子10 g。尿中有血:白茅根10 g。久服者上方藥改為散劑,每次6~10 g,2~3次/d,口服。
  
  5 典型病例
  
  患者孫某,女,44歲,口幹口渴,多飲多食半年,加重1周,半年前因卒中半身不遂,情誌過激,而始口幹口渴,多飲多食,漸消瘦,時頭昏、頭痛、疲乏,時心悸,二便正常。血壓:160/100 mmHg,舌暗紅,舌尖伸出偏向右側,苔略黃而幹,脈弦大尺弱。血糖22.4 mmol/L。診斷:消渴,卒中後遺症,高血壓病。處方:天花粉25 g,地龍15 g,葛根15 g,黃芪25 g,鬼箭羽15 g,桑葉15 g,川芎15 g,白花蛇舌草15 g,白芍25 g,甘草10 g,雞內金15 g,鬱金15 g,陳皮15 g,丹參15 g,生地15 g,野菊花15 g。3劑,水煎,1劑/d,150 ml/次,3次/d,口服。囑控製飲食,低糖,低鹽,低脂飲食,少量多樣飲食,不能超過六七分飽,控製情誌,適勞逸,逐漸加強鍛煉。複診:口幹口渴、多飲多食等症狀減輕,又連服24劑,測血糖12.0 mmol/L,血壓140/90 mmHg。為便於患者服用,上方加味改為散劑,每次8 g,3次/d,患者連服6個月,測血糖5.6 mmol/L。曾去北京複查:血糖正常;後再次複查:血糖正常。血壓130/85 mmHg。
  
  6 討論
  
  糖尿病發病率逐年增加,防治形勢越來越嚴重,祖國醫學對之消渴的論述:病因病機,辨證施治,理法方藥及導引運動,控製飲食情誌、調和等尚有實際的臨床價值,被現代研究所證實。自擬消渴方,有調和五髒六腑的功能,並有活血化瘀、解毒、控製血糖及其並發症的作用。賈氏等對山萸肉、黃芪、葛根、地黃、桑葉、薏苡仁、鬼箭羽等降糖機製進行了闡述,中醫辨證施治確有優勢。自擬消渴方符合祖國醫學的基本理論與辨證施治、治療“未病”的思想,糖尿病治與防結合,以減少或延緩並發症。治療中注意的問題:①必須堅持用藥治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不論是中藥還是西藥均應注意辨證用法、用量。②必須科學控製飲食,要少吃,又要吃好,好是指必須保證營養,威氏的飲食實踐值得借鑒。③必須堅持適量運動:在心腦等重要髒器能承擔的情況下,要逐漸增加運動量,形成規律。④調和情誌,避免生氣,發怒,控製情欲。糖尿病的科學研究廣泛而深入,發現易感基因有9個,治療有新進展,把預防提到了重要的位置。“未病先防,已病防變”,防治結合,中西醫綜合治療,臨床效果將進一步提高。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