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乳癖

(2008-06-18 20:01:17) 下一個
 乳腺囊性增生病屬中醫“乳癖”範疇。是女性乳房常見的疾病,臨床表現為周期性乳房脹痛。觸之有大小不等的腫塊,有壓痛。本病是乳腺增生性病變中的1種或增生過程中的1個臨床階段,是乳腺導管和小葉在結構上退行性和進行性變化,是乳腺小葉增生遷延不愈加重的結果。由於醫學衛生知識的不斷普及,不少婦女罹患本病後要求診治和排除乳腺癌,已成為醫務工作者當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1臨床表現
  本病多發於30~50歲育齡婦女。病程較長,2~5 年居多。多伴雙側乳房周期性脹痛,壓痛,腫塊脹痛多與情緒及月經周期有關,一般月經來潮前1周症狀加重,行經後減輕,腫塊可位於乳房的任何象限,常為多發性,扁平形,或呈串珠狀結節,結節大小不一,質韌而不硬,邊界不清,與皮膚及周圍組織無粘連,可活動,生長速度緩慢,壓痛明顯。腋窩淋巴結不腫大。部分患者乳頭可伴有少量棕褐色或漿液性分泌物溢出。
  2臨床診斷
  前述的各種症狀、病史和體征可作為診斷依據,但須排除生理性乳房疼痛,並結合輔助檢查。如彩超對囊腫的診斷有獨到價值,可清楚顯示回聲的囊腫影像和大小。乳房鉬靶X線攝片檢查可見密度增高的模糊陰影,數目不定。如病變範圍小,可見邊緣不規則的小梁,病變廣泛則乳腺密度均勻增高,失去正常結構。囊性增生為圓形或不規則的弧形的邊緣整齊的陰影,周有一透亮區。乳頭溢液塗片細胞學檢查有助於判斷溢液中有形成分的性質。針吸細胞學檢查可見良性上皮細胞和吸到囊內液體時,診斷的符合率可達80%以上。上述方法不能確診時可考慮做病理活檢。
  3鑒別診斷
  乳腺纖維腺瘤。本病好發於20~25歲青年婦女,腫塊多為單個,形如丸卵,生長緩慢,質韌,表而光滑,邊界清楚,活動度大,與皮膚及周圍組織小粘連,無壓痛;乳頭無溢液;腋窩淋巴結不腫大。
  乳腺癌。本病好發於40~60歲絕經前後婦女,大多是偶然發現。早期患側乳房體積可增大。腫塊處皮膚明顯凹陷,為無痛性的圓形小腫塊,多發於外上象限,質硬,表麵不光滑,邊界不清,活動度可。腫塊生長迅速。與周圍組織及皮膚極易粘連,不能用手推動繼則皮膚出現水腫或“橘皮樣”改變。進一步皮膚潰破形成潰瘍。乳頭內陷並有血性分泌物溢出。同側腋窩淋巴結腫大。
  4病因病機
  女子以血為本,在生理上有經孕產乳的特點,使機體處於“有餘於氣,不足於血”的非平衡狀態。肝體陰而用陽,體陰者主藏血,用陽者主疏泄。肝氣的疏泄又與情誌有關。若肝失疏泄,則肝氣淤滯,易出現乳脹、乳痛、胸悶、多愁善感或煩躁易怒等症。故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案》中提出“女子以肝為先天”之說。肝氣淤滯最易克乘脾土,引起脾的功能失調。因為肝脾同居中焦,共司氣化。肝氣一動即乘脾土。肝鬱脾虛則氣血淤滯,水濕留聚。唐宗海在《血證論·一卷·髒腑病機論》中雲:“本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本之氣以疏泄之,而水穀乃化。設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穀,滲漏中滿之證,在所不免。”濕蘊於內無處不到,停聚體內則形成有形之水,滯澀乳絡則易形成乳房包塊。從經絡循行上,乳房是肝經、脾胃之大絡循行處。若肝失疏泄,肝血不足,脾失健運必然導致氣血淤滯,水濕留聚乳絡,使乳房增生與複舊的平衡狀態被破壞,發生過度增生與複舊不全,從而出現乳脹疼痛、腫塊等病理改變。現代醫學證實,婦女在黃體期除乳腺腫脹外,還可表現為全身不同程度的沉重水腫,是由於體內代謝水平紊亂導致的水鈉瀦留所致。綜上所述,本病的病因病機是肝鬱脾虛,水濕瘀血互結乳絡。
  5 治療原則
  對本病的治療,如症狀不明顯,觸診無明顯腺體增厚或腫塊形成,其他檢查也未見有惡性發展趨向者,可定期複查(3~6個月複查1次)。如脹痛較重影響到工作或生活時,國外多采用抗雌激素藥物治療。但該類藥物不良反應大,療效也不肯定,易加重內分泌失衡。國內多推崇中藥治療。長期治療效果不佳,甚至出現局限性腺體增厚,或中年以上有乳腺癌高危因素者,可考慮手術治療,筆者認為疏肝、健脾、利濕、活血是中醫治療本病的四大要素。①治肝有二法,一是疏肝,二是養肝。疏肝即理肝氣也。餘聽鴻在《外證醫案匯編》中深入闡述了治肝應從“氣”入手,無論慮實新久,溫涼攻補,各方之中,挾理氣疏絡之品,使其乳絡疏通,常用的藥物有柴胡、鬱金、枳殼、香附、橘葉等。而疏肝理氣之品,每多辛香溫燥,易傷陰血。陰血不足,反使肝氣更加橫逆,所以疏肝時應重視滋養肝之陰血,加用當歸、白芍等養肝柔肝之品,使肝體得養,肝用得調,肝氣自然舒展柔順。②健脾壯後天之本,生氣血之源,以起培上抑本之效。脾慮,脾失健運,水濕易生,故健脾宜選用有滲濕之功的藥物,如白術、茯苓、薏苡仁等。使脾氣複健,津液分布正常,消除濕滯。③久病多瘀,瘀血與水濕互結乳絡可使病情加重,病程延長,故在疏肝理氣、健脾滲濕的同時勿忘活血化瘀。活血化瘀藥具有改善全身和乳腺局部的血液循環,減輕乳腺的充血水腫,抑製纖維細胞分泌膠質,減輕結締組織增生的作用。常用的活血化瘀藥物有丹參、赤芍、紅花、三棱、莪術。④月經期前後用藥各有側重,月經前應側重於行氣、活血、利濕;經後期應側重於健脾益氣、滋養肝血,這樣方可有助於乳腺的修複還原。
  6 治療方藥
  以自擬消癖方為主,每日1劑,分3次口服,月經期停服。1個月為1個療程,連續服用1~3個療程。藥物組成:香附、白芍、柴胡、枳殼、益母草、當歸、白術、茯苓、三棱、莪術、薏苡仁、延胡索、甘草。加減:病程長、腫塊難散者可加軟堅散結的穿山甲、鱉甲、橘核,瘀久化熱者加夏枯草、蒲公英、梔子、玄參,陽慮者加鹿角霜,氣慮者加黨參,乳頭溢液者加麥芽、山楂,痰濕重者加浙貝母、白芥子。
  7典型病例
  患者,女,25歲,2001年3月5日初診,自訴雙側乳房脹痛伴包塊4 d,脹痛於經前加重,經後減輕,常向胸脅部及肩背部放射,腫塊隨月經及情誌波動而增大或縮小,伴月經不調,心煩善怒,胸悶,痰多,頭昏,雙乳沉重,納呆,四肢倦怠乏力。舌質淡胖,苔白略膩,脈細弦滑。雙側乳房可捫及串珠狀腫塊,大小不一,質韌,邊界不清,與皮膚及深部組織無粘連,可活動,觸摸、按壓時疼痛加重。乳頭正常無溢液,腋窩淋巴結不腫大,乳房彩超可見雙側乳腺有大小不等的無回聲囊腫影。鉬靶X線攝片檢查可見雙側乳腺囊性增生病。辨證為肝鬱脾慮、水濕瘀血互結乳絡。治以疏肝健脾,利濕活血為主,以消癖方加減,處方:製香附18 g、白芍20 g、柴胡10 g、枳殼10 g、益母草12 g、當歸10 g、白術10 g、茯苓l0 g、三棱10 g、莪術10 g、薏苡仁30 g、延胡索12 g、牡蠣30 g(先煎)、黨參30 g、白芥子10 g、甘草6 g。水煎內服,每日1劑,分3次服,月經期停服,經上述治療2個療程後乳房脹痛緩解,腫塊縮小。繼續守方,隨證交替應用穿山甲、丹參、鬱金、橘核等軟堅散結、活血化瘀藥。再服1個療程後腫塊消失,諸證緩解。經多次乳房彩超複查均提示正常,隨訪至今未複發。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