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人生

人生隨緣 看不慣別人是自尋煩惱 .可以不擁有任何東西,除了對生活的激情。好好生活,你的生命是一次性的。
個人資料
正文

健康百歲不是夢

(2008-03-21 12:30:38) 下一個
健康長壽是人類追求的永恒主題。   按照生物學的原理,人的自然壽命極限可以到125———175歲,甚至更長。在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活不到生物學達到的年齡,除了少數的自然因素和事故以外,主要是疾病因素影響了人的壽命。中國每年死於心腦血管疾病200萬—250萬人,平均每天約有6000多人,是名副其實的人類的“第一殺手”。   那麽,人們怎樣才能健康長壽呢?日前,記者采訪了我國著名醫學專家劉超教授。  樹立科學的健康觀念   國家衛生部高強部長講的“六個不適應”中,第一個不適應就是疾病的預防控製工作與群眾疾病譜的變化不適應,一些嚴重危害群眾健康的疾病缺乏有效預防控製手段。心腦血管疾病由於發病人群之廣、發病率之高、死亡率和致殘率之高超過任何災害、災難、傳染病對人類的危害,需要提前防治。隻要加大教育力度、改變人們觀念、研發有效幹預設備、以防為主、防治並重,肯定能大幅度降低發病率,改變現有人群心腦血管疾病等發病率的現狀。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過程,與現代社會人的工作精神壓力加重、運動量減少、環境汙染、食品衛生、飲食結構、不良生活方式、現代臨床醫學某些觀念的偏差誤導等都有密切的關係。它是一個綜合因素,但長期以來人們往往較注重發病後的治療,而忽略發病過程的預防,使許多中年人失去健康過程中的最佳防治期。防是最佳最經濟的方法,防治的投入比約為1∶30~50,甚至更高。但是人們寧願花30~50來進行效果甚微的治療,卻不願用1來進行預防性幹預,這不能不說是重治輕防在認識上的誤區。   劉超教授說,目前大部分人都把對健康的追求建立在醫院的平台上,但事實上醫院這個平台僅僅是人們在失去健康而進行被動的采取治療補救措施的場所。在醫院這個平台上,除感染性疾病和突發性意外傷害以外的大部分慢性病進入這個平台都具有一定的門檻,這個門檻就是人們一定要有自覺症狀或者具有明顯的形態學和細胞病理學改變之後,才能跨過這個門檻。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等兩大慢性疾病已經成為威脅人類健康長壽的主要原因,這兩大疾病造成的死亡占人類慢性病總死亡率的75%~80%。這些疾病實際上從青年時期就已經開始形成,一些不健康因素對人體進行著緩慢的、漸進性的損害,日積月累,大多數人都是在等到這些慢性的損害積累到非常嚴重的程度才知道自己健康出了毛病,即使引起重視也已經晚了。   在發病之前,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因為這些病變都是在緩慢的侵蝕著人們的健康,隻不過人們沒有察覺,沒有認識,所以人的一生最容易疏忽的就是這個階段,於是就直接跨入了醫院這個平台,進入慢性病的晚期,喪失了獲得健康長壽的最佳時機。由於人們對科學技術的研究和對人體的認識有一個階段性的過程,在二十世紀人們都把研究集中在發病後的治療和彌補上,而對疾病的早期、中期的預防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認識。   在醫院這個平台上麵集中了大量的科研人員和醫學工作者,研究深入,對解決疾病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無疑對人類的健康和長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和功能。但盡管如此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存在很多不足:   很多人平時生活中已經出現了一些慢性疾病的表現,如頭暈、頭昏、胸悶、心慌、失眠、易疲勞等,而到醫院檢查後卻拿到一切正常的報告單,但過不了多長時間,這些慢性疾病突然急性發作,甚至造成殘疾和死亡,說明醫院對這些疾病,特別是慢性疾病的診斷和認識還是有相當大的缺陷。在醫院這個平台上對疾病的治療,大部分都是對症治療,對疾病形成的原因及解決辦法很少研究,缺乏有效的根治手段。   醫院治療的方法大多是藥物或者是手術介入等,這些治療方法對人體的直接傷害或慢性損傷是非常大的。許多慢性病一旦出現了典型的症狀和臨床體征,可以明確診斷的時候,往往也就失去了健康的身體和正常快樂的生活。通過比較,可以清楚地發現,目前人們為了獲得健康依靠醫院這個平台還不能完全滿足人們的需要。進入21世紀,人們對健康的要求和長壽的希望普遍有了更高的追求,加大了對健康的關注和投入,健康的理念也有了新的發展,人們開始既關注生病以後的治療,更加關注進入潛臨床期的預防和保健。人們的這種要求和願望非常迫切,但是這種迫切的願望和要求,由於種種原因,都帶有很大的盲目性。  如何預防心腦血管疾病   心腦血管疾病是複雜綜合因素致病,在脂質浸潤、血管內皮損傷、血小板聚集發病機理學說指導下,心腦血管疾病不但沒有得到有效控製,而且發病率、死亡率、致殘率越來越高,這明顯的事實無法否認這一理論必須完善:血脂增高被公認是心腦血管致病的主要因素,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一輩子血脂不高,而心腦血管疾病卻同樣發生。血脂、血壓、血糖為什麽會增高;血管內皮為什麽會損傷?血小板為什麽會聚集?這些都是需要進行研究探索的問題。   劉超教授認為,不能隻從病變的局部看待疾病,應從全身整體全麵分析。血管壁的病變,肯定是在血管內流動的血液出現問題,血管壁才有問題,因此,對血液的研究是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的突破口:①血液成分含量發生改變,血脂、血糖增高,纖維蛋白原異常;②血液有形成分形態結構改變,擔負全身50萬億個細胞氧供應的攜氧工具紅細胞發生聚集及血小板聚集;③血液的粘度和稠度發生改變,粘稠度增高;④血液在血管內流動的速度發生改變,流速變慢;⑤血管壁的彈性發生變化。   以上五種因素造成了三種結果:①器官組織、細胞的有效供氧減低;②由於供氧不足致有氧化代謝障礙,許多活性物質的活力下降,抗氧化能力低,身體有害代謝產物增高,對組織細胞包括血管內皮細胞損害和破壞的因素增高;③紅細胞的變形能力降低,直接導致微循環障礙,進一步加重組織細胞的損傷。   上訴的病變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緩慢形成,長期積累,漸進加重的過程。要在發病過程中著手防治,不要等到發生嚴重結果才采取措施。發病過程的早、中期是可逆性的,等到出現嚴重結果,尤其到粥樣大斑塊或血管狹窄引起明顯供血不足則是不可逆的,隻能采取維持性的治療。但是在發病的早、中期,就能提供靈敏、快速、準確、高效、方便無創、低消費的檢測儀器和方法,目前在醫藥市場上還不多。天基權生命科學研究院研製的具有世界先進科技水平的 量子共振健康信息檢測儀 可以準確檢測心腦血管發病過程的不同錐危??酥匾?奶崾競馱ぞ?簧??謨讜碩??】翟謨諮?旱惱?A鞫??碩?蓯寡?毫鞫?湧歟?魯麓?輝鑾浚?跎佟⒓趼?瀉ξ鎦試諮?苣詰某戀恚?跚岫匝?鼙詰乃鷙Γ?鐧獎=⊙?艿哪康摹?/SPAN>  光子醫學對傳統醫學理論的革命性突破   近年來,光子醫學在技術上獲得突破,風靡國際醫學界,成為人類攻克疾病的又一重要手段。國內外許多學者利用它在治療常見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等方麵取得顯著效果。   劉超教授介紹,所謂量子醫學,是根據量子物理學理論展開的醫學,是通過測定分析生物體所釋放的振動頻率大小,進行診斷與治療的醫學,亦稱波動醫學。物理學上量子是電磁輻射最小的能量描述,因此量子醫學上使用的電磁場輻射的能量最低、最安全。量子醫學提供的最有效的電磁輻射有磁場、弱強度的紅外激光脈衝輻射、寬頻紅外輻射和紅光。   據了解,從20世紀70年代起,已先後在德國、前蘇聯以及國內應用抽一定量血和激光棒進行紫外光與氦氖光等洗血療法,但這些治療手段都有易感染、有痛苦或者照射血量受限等弊端。而目前我國利用量子醫學的原理,自主創新研發的一款高科技光量子產品———MINISLT半導體激光治療儀,采用低能激光650nm的人體生命之光 ,在患者生理通道 鼻腔內 放置激光器,通過一次性導光鼻塞對患者進行照射治療,能降低血液粘稠度,降低紅血球壓積及纖維蛋白、血小板聚積,提高紅細胞的攜氧能力和變形能力,改善微循環,激活血液活性物質和細胞的活性,能提高SOD酶水平和活性,降低CPO、MDA血管內皮素水平,提高ATP酶活性,促進其損傷的心腦的組織細胞的修複,提高心腦組織細胞的血流灌注和功能,改善缺氧狀態,特別是經過基礎理論研究發現半導體激光治療儀治療後能顯著降低血漿自由基及內啡肽水平,減少機體細胞損傷,促進損傷細胞的修複。   近年來,我國深圳天基權科技集團應用量子醫學理論,引進國內外量子醫學科技成果,研究成功QRS量子共振。疾病防治要早、持續、科學、有效   人們30歲以後,特別是中年要注重持之以恒的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對事對人有良好心態,對工作壓力和精神緊張要自我調節自我減負,這些對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十分重要。據劉教授介紹,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麵要重點把握:   合理補充營養。補充營養的原則是缺什麽補什麽,特別是微量元素硒的補充對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非常重要。   早期有效的檢測和預防。建議把 量子共振健康信息檢測儀 作為院前體檢的常規項目推廣應用。因為量子科學的研究是物理學、生物化學、醫學研究的前沿科學,2005年物理學諾貝爾獎的研究課題就是光量子的精確測量和控製,量子用在疾病的檢測和治療上也是醫學的前沿,我國自主創新的量子醫學產品,目前已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心腦血管疾病發生後,治療措施應用要及時。可以使用藥物對症治療,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降低心絞痛發生率等。可以使用中藥的活血化瘀治療:降低血液粘稠度,調節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環。應用阿司匹林、維生素E等藥物降低血小板聚集、保護血管內皮,可防止粥樣斑塊的形成和加重。   還可以開展介入治療:對堵塞大的血管進行放置支架和搭橋的治療,但必須掌握嚴格的指征,特別是血管內放置支架,不能過多過濫,不能片麵追求經濟利益,要對病人負責,要慎之又慎。   預防措施。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應著眼於早期、長期、持續、有效的進行,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目前輸液點滴進行活血化瘀降血粘稠的治療,是一種比較常用的方法,但隻能緩解症狀,不能從根本上治好心腦血管疾病;因為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是綜合性因素,每一種致病因都有各種藥物和治療方法,往往患者要按醫生指導服用大量藥物,且疾病又是一個動態變化,患者很難把握和堅持。   最後,劉超教授認為,隻要人們積極科學合理地預防,遠離疾病,健康百歲不是夢。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