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情緒
(2004-12-25 18:58:08)
下一個
情緒可催人向上,亦可毀滅人生。駕馭情緒因此而成為一種技能。
一項研究發現,一般人的一生平均有十分之三的時間會處於情緒不佳的狀態。因此,人們常常需要與各種消極情緒作不懈的鬥爭。
情緒積累後就要發泄。因處理情緒各異,人可分為三種類型。
情緒是一種本能的能量,就像天氣一樣總是在變化著,其產生和變化的原因很多。環境、氣候、一句話乃至一個簡單的動作,都會引發情緒的急劇變化。而情緒作為一種能量是有積蓄效應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就需要發泄。情緒的好壞對身心健康有直接的影響,所以時刻覺察並控製情緒有著異乎尋常的意義。人們注意和處理自己情緒的風格各異,據此可分為:
自我覺知型 自己的情緒一變化便能察覺,因而其情緒生活精致複雜,對自己情緒的清晰認知甚至構成了一種人格特質。他們擁有積極的人生觀,心理健康,自製自主,隨心所欲不逾矩。一旦情緒低落,決不輾轉反側,纏綿其中,而是努力跳出重圍,吹散烏雲。總而言之,自我覺知型能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情緒,心腦健全。
沉溺型 總是被卷入自己情緒的狂潮中,無力自拔,聽憑情緒的主宰;情緒多變,反複無常,而又不自知,陷溺其中不知所以然,一任自我沉溺於惡劣情緒,無力也無能擺脫;常常處於情緒的失控中,自感被壓倒擊潰。
認可型 對自我的感受了解得一清二楚,但接受認可自己的情緒,並不打算去改變,這一類型還可細分為兩種:樂知天命型,總是高高興興,不願意或認為沒必要去改變;悲觀絕望型,雖然清晰地認識到自我的情緒狀態,而且明知是不良情緒,但不想去改變———抑鬱症患者是這一類人的典型,束手待斃於自己的絕望痛苦中。
我們不應壓抑情緒反應,也不能成為情緒的奴隸。如何主宰自己的情緒,不讓那些消極的心境左右和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專家提供了六點建議。
1.尊重規律。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羅伯特·塞伊說:“我們許多人僅僅是將自己的情緒變化歸於外部發生的事,卻忽視了它們很可能也與你身體內在的‘生物節奏’有關。我們吃的食物、健康水平及精力狀況,甚至一天中的不同時段都能影響我們的情緒。”一項研究表明,那些睡得很晚的人更可能情緒不佳。此外,我們的精力往往在一天之始處於頂峰,而在午後則有所下降。“一件壞事並不一定在任何時候都能使你煩心,”塞伊說,“它往往是在你精力最差時影響你。”
塞伊教授還做過一個實驗,他在一段時間裏對125名實驗者的情緒和體溫變化進行了觀察。他發現,當人們的體溫在正常範圍內處於上升期時,他們的心情要更愉快些,而此時他們的精力也最充沛。人的情緒變化是有周期的。塞伊本人就嚴格遵循這一“生物節奏”的規律,他往往很早就開始工作,“我寫作的最佳時間是早上”,而在下午,他一般都用來會客和處理雜事,“因為那時我的精力往往不夠集中,更適合與人交談。”
2.保證睡眠。最近一項調查表明,美國成年人平均每晚睡眠時間不足七小時。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的羅拉德·達爾教授的一項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對我們的情緒影響極大,他說:“對睡眠不足者而言,那些令人煩心的事更能左右他們的情緒。”那麽,一個成年人到底睡多長時間才算夠呢?達爾教授做了一個實驗,他在一個月的時間裏,讓14名被試者每晚在黑暗中呆14個小時,第一晚,他們每人幾乎睡了11個小時,仿佛是要補回以前沒睡夠的覺,此後,他們的睡眠時間穩定在每晚8小時左右。
在此期間,達爾教授讓被試者一天兩次記錄他們的心情狀態,所有的人都說在他們睡眠充足後心情最舒暢,看待事物的方式也更樂觀。
3.親近自然。許多專家認為與自然親近有助於心情愉快,著名歌手弗·拉卡斯特說:“每當我心情沮喪、抑鬱時,我便去從事園林勞作,在與那些花草林木的接觸中,我的不快之感也煙消雲散了”。
假如你並不可能總到戶外去活動,那麽,即使走到窗前眺望一下青草綠樹也對你的心情有所裨益。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斯蒂芬·開普勒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分別讓兩組人員在不同的環境中工作,一組的辦公室窗戶靠近自然景物,另一組的辦公室則位於一個喧鬧的停車場,結果他發現,前者比後者對工作的熱情更高,更少出現不良心境,其效率也高得多。
4.經常運動。另一個極有效的驅除不良心境的自助手段是健身運動。哪怕你隻是散步10分鍾,對克服你的壞心境都能收到立竿見影之效。研究人員發現,健身運動能使你的身體產生一係列的生理變化,其功效與那些能提神醒腦的藥物類似。但比藥物更勝一籌的是,健身運動對你有百利而無一害。不過,要做到效果明顯,你最好是從事有氧運動———跑步、體操、騎車、遊泳和其他有一定強度的運動,運動之後再洗個熱水澡則效果更佳。
5.合理飲食。大腦活動的所有能量都來自於我們所吃的食物,因此情緒波動也常常與我們吃的東西有關。《食物與情緒》一書的作者索姆認為,對於那些每天早晨隻喝一杯咖啡的人來說,心情不佳是一點也不足為奇的。
索姆建議,要確保你心情愉快,你應養成一些好的飲食習慣:定時就餐(早餐尤其不能省),限製咖啡和糖的攝入(它們都可能使你過於激動),每天至少喝6至8杯水(脫水易使人疲勞)。
據最新研究表明,碳水化合物更能使人心境平和、感覺舒暢。美國馬薩諸塞州的營養生化學家詹狄斯·瓦特曼認為,碳水化合物能增加大腦血液中複合胺的含量,而該物質被認為是一種人體自然產生的鎮靜劑。各種水果、稻米、雜糧都是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6.積極樂觀。“一些人往往將自己的消極情緒和思想等同於現實本身”,心理學家米切爾·霍德斯說:“其實,我們周圍的環境從本質上說是中性的,是我們給他們加上了或積極或消極的價值,問題的關鍵是你傾向於選擇哪一種?”
霍德斯做了一個極為有趣的實驗,他將同一張卡通漫畫顯示給兩組被試者看,其中一組人員被要求用牙齒咬著一支鋼筆,這個姿勢就仿佛在微笑一樣;另一組人員則必須用嘴唇銜著筆,顯然,這種姿勢使他們難以露出笑容。結果,霍德斯教授發現前一組比後一組被試者認為漫畫更可笑。這個實驗表明很多時候我們心情的不同不是由事物本身引起的,而是取決於我們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
(摘自《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