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爾曼23-25-勃艮第人,汪達爾人,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

(2007-09-17 13:54:30) 下一個

日爾曼23-25-勃艮第人,汪達爾人,盎格魯人,薩克遜人,朱特人,

2007-09-09 04:43:42/ 個人分類:日耳曼


                  23      勃艮第人








原先定居在斯堪德納維亞半島,其後又遷移到丹麥半島北端的勃恩島,勃恩在
古挪威語中就是勃艮第的意思。後移至維斯杜拉河下遊。3世紀,侵占了瑞士的
西部,3世紀建立了第一個勃艮第王朝。4世紀六七十年代,帶領洪流洶湧的日爾曼
開始大規模的衝擊西羅馬帝國的邊境並不斷向南推進。
公元411年,勃艮第國王首領是甘地卡扶持了一個羅馬傀儡皇帝喬維努斯,以
他的名義侵入萊茵河東岸今德國的沃爾姆斯地區,443年以西羅馬帝國“同盟者”的

分居住在薩伏依。
公元436年被羅馬軍隊聯合匈奴人擊垮,殘存的勃艮第人遷移到日內瓦湖畔A,向西
發展,逐漸控製了現在法國境內的羅訥河和索恩河流域,約 457年建立起第二個勃
艮第王國,以裏昂為首都。裏昂附近的另一支勃艮第人又重建了勃艮第王國。公元
451年,裏昂的勃艮第王國聯合羅馬外圍的西哥特人擊敗了不可一世的匈奴王阿提拉
大帝,從此勃艮第人勇於戰鬥的名聲在歐洲雀起。

有個傳說----當時匈奴之王阿提拉打算稍作休整再戰,於是娶了一位新娘,然而就
在新婚之夜的次日清晨,久久不見洞房動靜的臣屬們衝進房內,卻發現他們偉大的
首領已經倒斃在血泊之中,而在一旁哭泣的新娘正瑟瑟發抖。

從名字上看,這位新娘似乎是一名日耳曼少女,於是人們便聯想到了十六年前日爾
曼人與匈人的一場大戰。大戰異常慘烈,在日耳曼人傷亡慘重,幾至全軍覆沒,首
領也被殺死,而領導那場大戰的匈人的首領並沒有留下名字,於是日爾曼人便附會
到阿提拉身上。

國王的妹妹設法嫁給了阿提拉,最終她用提爾之劍殺死了阿提拉,為哥哥報了仇。

這位日爾曼少女正是勃艮第人。


到了五世紀末期,勃艮第王國的疆域已經擴展到了法國的西南、瑞士的西部以及意
大利的北端,儼然成為西羅馬帝國敗亡後實力最強的王國。


公元493年著名的法蘭克國王克洛維娶了勃艮第國王奇佩裏克的女兒,當時比利
牛斯南部的西哥特王國是法蘭克與勃艮第共同的敵人,在法蘭克人與勃艮第將西哥
特人消弱在比利牛斯南麵的時候,克洛維的孫子提出了自己勃艮第王位的繼承權,
並於公元534年吞並了存在了將近100年的勃艮第王國,這個法蘭克人的國王叫做奇
爾德伯特一世。此後勃艮第人融入到了法蘭克民族中,直到墨洛溫與加洛林王朝相
繼終結。
查理曼大帝的三個孫子瓜分查理曼帝國給了勃艮第人重新複國的機會,不過此
時的勃艮第人究其民族血統的純粹性來說已經名不副實,而是經過了與法蘭克人的
雜合變成了法蘭克民族性的勃艮第人。查理曼帝國分裂後出現了三個勃艮第政治實
體,一個是位於日內瓦湖附近的上勃艮第王國,一個是現在法國境內普洛旺斯的下
勃艮第王國,另一個便是現今法國勃艮第地區的勃艮第公國。1032年上下勃艮第王
國被神聖羅馬皇帝康拉德二世。法國境內的勃艮第公國則在1016年前後被法國卡佩
王朝吞並。
到此一時期的勃艮第與後來的荷蘭、比利時還基本上沒什麽關聯,而此後的勃
艮第人與更後的荷蘭與比利時人與古勃艮第人更是沒有太直接的包括血統、文化上
的關聯,此後的勃艮第更像個政治團體與領地的名詞而不具有民族文化上的意義。


低地勃艮第公國(之所以說公國那是因為此時的勃艮第是一個公爵領)是由源
於法國瓦洛瓦王朝的四個勃艮第公爵創立的,他們分別是“大膽菲利浦(1363──
1404)、無畏者約翰(1404──1419)、好人菲利浦(1419──1467)和大膽者查
理(1467──1477)。他的版圖大約相當於現今的荷蘭王國,比利時王國,以及法
國的北方諸省。低地勃艮第國家的民族構成大抵是這樣的,操法語的瓦隆人、操弗
拉芒語的弗拉芒人,操荷蘭語的荷蘭人,以及一部分說日爾曼語的德意誌人。在這
個公國內有一塊著名的伯爵領地,那就是佛蘭德伯爵領,也就是今天的比利時王國
與荷蘭的一部分。
1369年──1477年的勃艮第公國是歐洲大陸上最富庶的地區,那真可以說是遍
地流黃金的地區,這裏的富庶並非是地產豐富,也不是有金銀礦藏,而是這裏是歐
洲的紡織工業、商品貿易、航運的中心。但是英法百年戰爭使這個富庶之地變的日
漸蕭條,破敗不堪,統治這塊地區的勃艮第公爵由於在外交傾向上不斷搖擺於英法
兩國之間,因而受到了更多來自兩個大國的傷害,從民族血緣上勃艮第公爵來源於
法蘭西,因而他們更認同法國,但是法國國王都想吞並這塊富庶的土地,用一句中
國曆史術語就是削藩,但是勃艮第人天生就是愛好自由的,這塊地區上的自由城邦
不願於被法國國王奴役因而大多數時間在武力反抗。
英法百年戰爭中,法國在國王查理六世時期是法蘭西最恥辱的一個階段,查理
五世在此前豎立起來的武力與外交優勢讓這個有著間歇性神經病的查理六世喪失殆
盡,這一時期法國的屈辱不亞於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國,而法國的屈辱有一部分是由
勃艮第公爵造成的,此時勃艮第與英國結盟,勃艮第公爵與英王亨利五世強迫查理
六世將女兒嫁給亨利五世,而之後亨利五世與查理六世成為法國的共同國王,此一
時期法國北部的大部分領土被勃艮第公爵占據。但是英武的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用勃
艮第國度首先造出來的超大火炮轟走了英國人之後並開始了複仇於勃艮第公爵的武
力行動,查理七世用大炮轟死了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但是並沒有占領其領地,勃艮
第公爵由其子莽漢查理即位,此時的勃艮第是歐洲最富有的國度,不過這個莽漢查理
之所以被稱為莽漢,乃是因為其冒險進攻瑞士人,想奪取瑞士的土地,但是兩次都被
瑞士人擊敗,莽漢查理的失敗讓法國國王路易十一乘機奪取了勃艮第屬下的在法國
境內的領地,而且路易十一還根據自己與莽漢查理的親戚關係提出了勃艮第公爵的繼
承權,但是勃艮第屬下的城邦卻不願被貪婪的法國國王路易十一統屬,路易十一被
伏爾泰稱為最無恥最殘忍的法國國王,不過路易十一是開歐洲君主集權的先河的帝王
,其曆史地位不是其貪婪就可以否認的.勃艮第的城邦支持莽漢查理的女兒嫁給德意
誌皇帝馬克西米蓮,於是德意誌皇帝馬克西米蓮繼承了勃艮第剩下的領地佛蘭德與
荷蘭,因而後來成為比利時的佛蘭德與荷蘭便歸屬了德意誌,此後佛蘭德與荷蘭又
相繼歸屬於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以及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而法國區域內的勃
艮第則永遠歸屬到了法國版圖,荷蘭與比利時則一直在法德之間生生滅滅,直至17世
紀時期的強大與獨立。

法國勃艮第地區A(法文:)出產享譽全球的葡萄酒“白蘭地”,聽起來
很像勃艮第,然而白蘭地卻是從荷蘭語Brandewijn音譯而來。







                                                                 24    
汪達爾人







“汪達爾人”一詞的原意是“流浪者”。

公元前72年,他們中的一部分人隨同施瓦本王阿裏奧維斯特入侵高盧,最後於公元
前58 年被愷撒全部殲滅了。還沒有從這次毀滅性的打擊中完全恢複過來的汪達爾人,
很快又被他們的新盟主馬波德國王拖入了西日耳曼內戰的泥潭,損失十分慘重。但
馬考曼王國在戰後的衰敗,也使得他們從此過上了一段獨立自主的好日子。

1~3世紀住在奧得河中遊兩岸;335年作為羅馬帝國的“同盟者”遷入潘諾尼亞.
5世紀初因匈奴人襲擾,汪達爾人聯和源自伊朗的遊牧民族約370年被匈人打敗後的
阿蘭人入侵高盧。409年,這兩個民族越過比利牛斯山進入伊比利亞半島(今西班牙)。
作為羅馬帝國的同盟者,汪達爾人占據西北部和南部、阿蘭人占據西部的領土。大
約426年,西哥特人入侵阿蘭人的地界,殺死西阿蘭王阿達克斯(Attaces)。剩下
的阿蘭人擁戴汪達爾王君德裏克(Gunderic)為阿蘭國王。

由於和西哥特人的衝突,君德裏克的繼任蓋薩裏克(Geiseric,428年-477年在位)
開始計劃將國家遷到北非。429年,蓋薩裏克率8萬人渡海A穿過直布羅陀海峽在北非
登陸後向東,逼近羅馬帝國阿非利加省的首府迦太基。435年,羅馬政府同意將一些
北非領土讓與蓋德裏克;但後者不滿足,撕毀了協議。439年,他趁迦太基全城人聚
集看賽馬的時候,不費一兵一卒占領了迦太基,從此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



在蓋薩裏克統治下,汪達爾-阿蘭王國繼續擴張,占領了西西裏島、撒丁島、科西嘉
島和巴利阿裏群島,還不斷騷擾東、西羅馬帝國的地中海沿岸。匈人皇帝阿提拉於
453年去世後,羅馬帝國與汪達爾-阿蘭王國的關係進一步惡化。455年,汪達爾-阿
蘭的軍隊攻陷羅馬城,從6月2日開始搶掠全城長達兩個星期,並掠去皇後尤多西婭
(Eudoxia)和兩名公主。A19世紀的繪畫描述了當年汪達爾人劫掠羅馬的場景


7年後,這三人才被東羅馬帝國皇帝列奧一世贖出。一名公主Eudocia早與蓋薩裏克
之子胡內裏克訂婚,留在了北非,其子希爾德裏克是第五任國王。

[





他們在羅馬大肆燒殺搶掠,輝煌的羅馬帝國宮殿被拆毀,連同帝國國徽一同運往加

太基,裝飾那裏的王宮;無數的書籍、藝術品被焚毀。毀滅文化的“汪達爾主義”

由此而得名。476年拜占廷帝國皇帝芝諾承認蓋塞裏克在北非、西西裏、科西嘉、撒

丁島、巴利阿利群島的權利。A
在汪達爾-阿蘭王國的統治下,北非城市衰落,市議員的地位惡化。汪達
爾貴族沒收羅馬大地主的土地而成為封建大地主。隸農的負擔有所減輕,有些地區

隸農可以轉讓自己的份地,離開領地。在蓋塞裏克統治時期,汪達爾人信仰基督教

的阿裏烏派,對羅馬教會進行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其子胡內裏克(477~484在位

)統治時期,對羅馬教會的迫害加劇。胡內裏克之侄貢塔蒙德(484~496在位)對羅馬

貴族和羅馬教會采取緩和政策,把早期沒收的土地歸還給羅馬貴族和教會。5世紀末

至6 世紀初,特拉薩蒙德在位時(496~523),對內又繼續排擠羅馬教會,對外與東

哥特人結盟。王國末期,柏柏爾人崛起,占領了努米底亞南部和毛裏塔尼亞等地。

胡內裏克之子希爾德裏克(523~530在位)對外屈服於拜占廷,對內鎮壓柏柏爾人,

終被軍隊所推翻。533年拜占廷出兵幹涉,534年末王蓋利默(530~534在位)被俘,

汪達爾-阿蘭王國滅亡。





曆史上一般認為汪達爾人是在北非的汪達爾王國滅亡後同化於當地土著及後來的阿
拉伯人了。但又有發現表明至少有一部分汪達爾人後來沒有跟大隊人馬向西南方遷
徙,而是一直留在中歐的西裏西亞原地生活著。

後來這裏的考古發掘越來越頻繁,汪達爾人當年的大批陶器作坊、房屋、墳墓、器
皿紛紛出土。公元1934年,即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的第二年,茲倫斯山附近的布萊
斯勞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的師生們在當地進行了一次很有意思的調查。他們首先測量
了在此出土的、於公元1──3世紀死亡的所有人類骨骼的大小、長短、比例情況,
然後又在西裏西亞800個村莊的現有居民中作了同樣的調查,接受測量的共有67000名
成年人。在幾年後,他們公布了令人震驚的分析結果:西裏西亞的現住民中,竟有
相當一部分與此地公元1──3世紀的原住民(即汪達爾人)長得一模一樣!

汪達爾人的外貌特征很容易辨認:他們個頭很大,骨骼粗壯,頭骨較長,顱骨和顴
骨較高,鼻翼較窄,和其它日耳曼民族及後來的斯拉夫人都有明顯的區別。這個發
現雄辯地證明:至少有一部分汪達爾人後來沒有跟大隊人馬向西南方遷徙,而是一
直留在西裏西亞原地生活。

現在在西裏西亞已經沒有幾個汪達爾人的後代了:在二戰之後,蘇聯為了把波蘭東
部據為己有,將包括西裏西亞在內的德國東普魯士地區作為報償劃給了波蘭,大部
分德意誌原住民都被趕到奧德河西岸。





                                                         25       盎格魯人、撒克遜及朱特人






最早居於易北河口到萊茵河口沿海..A
撒克遜也譯薩克森,英語Saxon,德語Sachsen.
據邱吉爾《英語民族史》中考證:Sachsen人是日耳曼諸民族中最凶悍的,其名

字源於一種刀具.

德國學者普勒特克 (A. Plettke )對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遷徙曆程,作了成效顯著
的研究,指出,典型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骨灰甕的最明顯特點,是在骨灰甕的表麵
上有用線條刻劃出來的三角形;這種典型的骨灰甕主要出現在公元頭 200年時的今荷
爾斯泰因西部和石勒蘇益格南部地區。當與周邊其他的日耳曼部落的骨灰甕比較的
時候,在祖居地的盎格魯一撒克遜人骨灰甕的這一特點就更加凸顯出來了。生活在
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祖居地南側的倫巴德人骨灰甕帶有把手。盎格魯一撒克遜人的墓
地一直使用到了公元500年前後,而倫巴德人的墓地大抵使用到 200年左右就廢棄了。
這表明倫巴德人此時已經遷出上述地區。但不可避免的是,倫巴德人中的某些支係
可能加入盎格魯一撒克遜人之中,與他們一道踏上了漫長的遷徙曆程。這表明,在
2世紀開始,生活在斯堪的納維亞的丹人己開始向南遷徙進入日德蘭地區。丹人中的
某些支係曾融入盎格魯一撒克遜群體。
祈求




407 年,在民族大遷徙的浪潮中,盎格魯人、撒克遜及朱特人(Anglo-Saxon,Jute)
踏上了大遷徙的征程,史詩般的渡過北海海峽,進入距羅馬帝國最遠的行省──不

列顛(今英國).大約九千年前,這片諸島還是與歐洲大陸連成一體的。
島上的原住民凱爾特人逃到了蘇格蘭和威爾士的高地.
這三個部族也被統稱為盎格魯人,歐洲大陸將他們統稱為盎格利(盎格魯人之國)。

修道士彼得曾用古代英語把這一地區寫作英格拉蘭(Englaland)。

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了避免原住民的基因進入盎格魯撒克遜族群而實行了種族隔離

製度。

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了7個王國,英國曆史上稱為七國時代。829年,威塞克斯

王國吞並了其他6個王國,從此誕生了英格蘭(England)。

九世紀的阿佛烈大帝時期,盎格魯薩克遜人與英國原住民間的法律地位差異,已漸

漸消失。

九世紀中期,來自丹麥的日爾曼人大規模入侵英國。他們在英格蘭東北部建立“丹麥

區”,又向南方擴張。
整個英格蘭被置於丹麥國王卡紐特統治之下達30年之久──此三十年即英國朝廷的

第二係,並因此而形成了與丹麥對峙的盎格魯-撒克遜新族。混戰到留878年,與威塞

克斯(Wessex)王國定約,平分英國。
十一世紀初年,丹麥王曾統一英國,建立包括英、丹、挪、瑞的一個海上大帝國。


隨即來自法國的日爾曼族的諾曼底人征服了英格蘭,從而把英國從北歐文化圈拖進

了西歐世界。盎格魯-撒克遜語也被迫吸收了大量法語和拉丁語成分,成為中古時期

的英語。
1066年,諾曼底威廉公爵奪得英格蘭的王位,是為英王威廉一世(Guillaume le Conquerant)

。威廉公爵仍保留諾曼底公爵的稱號和封地,並將其傳給以後的曆代英王,埋下了

日後英法兩國衝突的導火線。1154法國的安茹伯爵亨利繼承英國王位和諾曼第爵位,

是為英王亨利二世(Henry II)。亨利將自己在法國領地(安茹及諾曼底)歸入英國王

室。再加上1152年他迎娶了法王路易七世(Louis VII)前妻阿基坦的艾利諾女公爵(Eleanor
d'Aquitaine),令他的勢力擴展到法國西南部。這些事件令英法兩國關係日益緊張,

最終導致英法百年戰爭(1337─1453)。
直到十三世紀初法王將諾曼底收了回去,英國的君主這才慢慢地,開始一心
一意作個名副其實的英國國王了。又過了將近兩百年,朝廷重行回複到英國血統
手中,開始了蘭開斯特王朝。不過這一回殖民地亡國奴的滋味還要有得嚐,又經
曆了大半個世紀,下一個約克王朝的第一任國王開始,才可以娶英國女子──而
非法國女子,為王後;再又到建立都鐸王朝的國王手上,英語才取代法語成為官
方語言。到十八世紀的三十年代在法庭上才廢止法語使用英語。

十八世紀,世界文明的重心在巴黎;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後,即進入維多利亞時代,

世界文明的重心到了倫敦,創造了現代世界,在發展西方的資產、資本主義和議會以

及在文學、藝術和科技等方麵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英國強大起來以後,開始在世界上跑馬圈地,殖民擴張的同時也把自己的先進文化,

製度,科技帶到了那些曾經野人出沒的蠻荒之地,因而就構築了像美國加拿大澳大利

亞新西蘭南非香港這樣的優秀國家和地區。在鼎盛時期,大英帝國的疆土一度超過

了全球地表的1/4,人口占全球的1/3.

到了二十世紀,世界文明幾乎被美國取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