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日耳曼---28維京人

(2007-09-17 13:49:00) 下一個

日耳曼---28維京人

2007-09-11 03:47:31/ 個人分類:日耳曼




                                          維京人


英語Viking,瑞典語:Vikingarna。
維京人今天通常泛指生活於公元800年──1066年之間所有的斯堪的納維亞人。
古代北日耳曼人----丹的部落演變而成,即現在的瑞典、挪威、冰島、丹麥人等.


在這個半島,早在公元前8000年就有明顯的人類活動痕跡.公元前4000年左右,這裏
最早的土著人掌握了造船技術,足跡開始踏出海島。公元前3000年,又有一批後來
者到此定居,除了漁獵,他們引進了一種更為先進的生產方式,那就是“刀耕火種”,
這也預示著斯堪的納維亞地區迎來了青銅器時代。當時的人們製造出很多精美的青
銅飾品和工具,市場上也開始用“以物換物”的方式進行最簡單的貿易。

到了公元前500年,半島迎來了鐵器時代,伴隨著日爾曼民族大遷徙,更多的日爾曼
部落擁上這片海島。那段動蕩的曆史時期同時也是積累財富的時代.


  他們飼養家畜、耕種田地來實現自給自足,輔以打獵和捕魚,婦女是非常重要
的勞動力。男人在每年秋季天氣較好的一段日子出海探險和進行海外貿易,而在冬
天他們則回到家鄉,忙碌著修理船隻和製造各種精美的工藝品。

他們也算得上是彬彬有禮的精明的小商人,他們同希臘人、阿拉伯人,俄羅斯人甚至
整個西歐都發生過商業來往。

到了公元7世紀,日耳曼民族的兩個分支高塔人和斯維爾人最先融合在一起,建立了
瑞典王國。這個時候,挪威還不是一個國家,大片的森林和荒漠把這裏居住的人劃
分成若幹個小部落,每一個部落的頭領就是他們的小國王。

  9世紀之前維京人還安分守己地呆在半島上---黃色



9世紀初,一方麵,氣候開始變得暖和,農作物生長旺盛,人口的自然增長率上
升,死亡率大大下降。另一方麵,維京人的“一夫多妻製”讓控製人口成為天方夜
譚,在家裏,除了“正室”的地位得到尊重以外,地位形同奴隸的妾室的重要作用
之一就是傳宗接代。加之地域限製,更加迫使人們不得不向外發展.
要向海外發展必需要有好的船.

7世紀末,維京人的造船技術取得了突破性的發展,開發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船艦
,這就是後來令歐洲人聞風喪膽的維京戰船.

 



                                                    維京戰船




  
  
船頭高高翹起,裝飾著像龍頭一樣的怪獸,所以歐洲人稱呼它為“龍頭船”。這船
從外形到名稱都很容易和其他船隻區別開來,近三個世紀內,它幾乎成為了維京海
盜的標誌和象征
船一般長70-100英尺,製作精良,可說是一件藝術品,是維京造船師精湛技藝的完
美體現,可劃分為兩種不同類別。
  
  
  一類是為海上劫掠或遠行所設計的海戰船,輕而窄,兩側布滿劃槳洞。當逆風
行使或需要用力劃槳時,槳手可以輕而易舉的降下船帆,操縱靈活。雖然輕便,卻
很堅固耐風浪,容易在海岸停靠或在河上連接成船隊。
  
  另一類是運送貨物進行貿易的貨船,船身又高又寬,船體也很重,42英尺高的
桅杆固定不動,懸掛大塊方形的橫船帆,這種船的設計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載重航
行時可保持穩定,可以穿越大西洋的風浪。
  
  兩種類型的船在建造技術上有一個共同點:船身外麵包裹著一層船板,用長鐵
鉚釘固定在船體上。船板間的空隙用由動物毛和植物纖維製成的線索填塞。還有就
是大名鼎鼎的高昂的彎曲船首,用一整塊完整的橡木精雕細刻而成。有一條舵,舵
葉長而直,舵柄按直角裝進舵頭的槽裏。維京船製造龍骨的材料取自高大筆直的橡
樹。龍骨中部做成弧形以增大承重量,而龍骨兩端則逐漸變窄,形成流線型通道。
船肋由結實的橡木製成,材料全部取自天然彎曲的木材,經過細心打造後,安放在
龍骨的各個部分。船肋外麵包裹著一寸厚的箍板,由相互交疊的橡木塊製成,用鉚
釘固定在船肋上再用杉木根製成的纜索捆縛起來。桅杆懸掛大塊方形的橫船帆,後
來改進了的桅杆上裝有側支索,這些繩索使帆能轉向船縱向差不多接近從帆的位置
並由此對桅施力,可以靈活的利用風力,順風時速度可以很快,高達10節.
  

單從外觀上看,除了高高翹起的船頭和船尾,還有一張非常巨大的橫帆,有100平方
米大小,風帆由菱形的材料拚接,遠遠望上去像是魚鱗,並用兩層纖維和皮革橫向
加固,有的桅杆頂上還裝有金屬製作的風向標。船身由縱向的木板往上層疊而成,裝
有15至20對槳,水手們可以選擇站著或者坐著劃槳。

船能運載大約200名戰士。船首的雕飾物其實不僅僅限於龍頭,還有鷹首、蟒蛇、野
牛或者其他的怪獸,這些雕飾物大多數可以拆卸,平時做生意或者走親訪友的時候
就拆下來,戰時再掛上去。船首雕飾物的目的,最初隻是為了威懾傳說中的“神靈”,
隻有嚇跑這些“本地神靈”,才能開展有效的海上征伐活動。然而其隨後很快在不
經意之間便震懾到了整個歐洲,這恐怕是維京人都始料未及的。

  維京戰船由於吃水淺,速度快,轉向靈活,十分適合遠征異地時突襲式的劫掠
活動。常常悄無聲息的出現在海岸,徑直衝上海灘,船上的水手隨之大喊大叫著湧
向岸邊。
  
  維京人喜歡把盾牌擺放在船體兩邊,還在船身雕刻上五顏六色的花紋。想像一
下,當你駕駛著自己的大船在海上,幾天幾夜也沒有趕上這麽一艘花裏胡哨的小船,
心情無疑是大為沮喪的。


  還有一件令人驚奇的事:在當時的條件下──沒有指南針和方向儀,維京人就
能夠駕駛這樣的小船遊曆半個地球,他們靠的又是什麽?

  實際上,善於航海的維京人那時已經創造出一種方位儀器“扇形太陽盤”,這
種外形肖似扇子的標度盤上有一個活動的指針,指針與羅盤方位標之間的夾角可以
測量出船舶所在的緯度。

  單靠這個還遠遠不夠,維京人在長期的航海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自然認知能力,
他們可以依據風向和風力判斷出船速和距離,可以依據海鳥習性、魚的遊速、氣溫
變化、海水顏色等等估計方位和船速快慢。天體也成為他們判斷方向的好幫手:當
太陽和月亮處於較高的方位時,船行向南,反之向北。

  據說維京人還有一種神奇的石頭──太陽石。這種石頭如果剛好被太陽光垂直
照射(哪怕有雲層遮擋),顏色就會由黃變藍,維京人在大霧和陰天裏會用到它。


  對於當時的世界而言,幾乎再沒什麽可以阻擋龍頭船的步伐,哪怕幹涸無水的
陸地也不能阻擋。為了征討四方,維京人甚至設計出一套完善的“陸上行船方式”。
在妨礙他們前進的陸地麵前,維京人放下桅杆,收起船槳,把舵懸在甲板上,然後
在地麵墊上原木,將船抬到原木上,滾動前進,一直到達下一個可以行船的河口。



  無數維京海盜以大海為故鄉,以船為家,日常生活也常常是圍繞大海和船隻來
進行。平時他們在船上根本吃不到熱飯熱菜,隻能以鹹魚幹、肉、馬鈴薯以及牛奶
酸化而成的凝乳為食,所以一旦有機會靠岸,往往會抓緊機會支起大鍋煮食。至於
睡覺,維京人都是在船上或是在靠岸後的陸上搭起帳篷,隻有船長才能享受躺在可
拆卸的木床上做美夢的快樂,其他人則隻能睡在皮口袋中。




  



  林第斯法恩島(Lindisfarne Island)


 

  據記載維京人的搶劫開始於793年6月8日黃昏;

英格蘭諾森伯蘭郡的林第斯法恩修道院裏燈火通明,修道士們坐在大廳裏默誦祈禱。


此刻,遠遠地看見從海上飄來許多船,這些船漸行漸近,船都有一個很大的橫帆,船
首高高地翹起,首尾對稱,上麵雕刻著怪獸,船身是木殼往上層疊的形狀,像海麵上
蠕動的大甲蟲。
  船靜靜停靠過來。風很小,空氣中遊蕩著一股海藻的腥氣。船隊一靠岸便從船
上走下來許多人,他們身上穿著鎧甲,頭戴著一直遮到鼻子末端的金屬頭盔,手裏
拿著戰斧和短刀
。雖然人數眾多,卻始終沒有人說話 ──除了刀和斧磨擦時偶爾發Streitaxt der Wikinge維京人戰斧
出“噌、噌”的聲音。還有人從船上牽下了戰馬。

  漸漸地,月亮爬上樹梢,月光灑在那些金屬麵罩上,散發出陰森森的寒光。這
些人偷偷靠近了那座教堂,其中一個人抬頭看看天(估計在校準時間),然後環顧
周圍,用力揮手。頓時,人群像決堤的潮水一下子把教堂吞沒,到處是淒厲的尖叫
聲和呼號聲,火光熊熊,鮮血染紅了教堂的牆壁和窗戶……維京大刀

  第二天,小鎮上彌漫著恐慌,人們咒罵著這群洗劫教堂的強盜。以至於三個世
紀後一位英國僧侶達拉謨的西門還留下這樣可怕的講述:“…… 大地卷起旋風,天
上電閃雷鳴,閃電中出現一條巨龍。這些強盜手持刀斧
,在瘋狂劫掠的同時,所有
東西都糟蹋殆盡。他們肮髒的腳印玷汙了聖地,他們在神壇下使勁挖掘,搶走財寶,
殺死我們的兄弟姐妹,臨走時還抓去一批教友,逼迫他們赤身裸體,受盡屈辱……”


  人們也許並不知道,這次搶劫在整個歐洲曆史上都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它
宣告了一個時代的來臨,這個時代叫做“維京時代”----掠奪和征服逐漸取代了貿
易。在近三個世紀裏,他們的名字和“北歐海盜”、“北歐人,諾曼人Northman”近
乎等同。
維京是他們的自稱,這個詞包含著兩重意思:首先是旅行,然後是掠奪



  
 
 緊接著維京人又洗劫了更多的教堂和修道院:賈羅、蒙特威爾穆什、聖帕特裏克、
聖高倫邦…… 這些教堂和修道院全都位於不列顛群島和歐洲大陸漫長的海岸線上。


為什麽喜歡盯著教堂?


獨眼奧丁



  大多數曆史學者是這麽解釋的:一方麵,因為基督教的影響,教堂成為地區性
的活動中心,神職人員成了精神上的領袖,打擊教堂就可以輕易地摧毀這個地方的
抵抗意誌。另一方麵,當時的教堂除了祈禱,也成為收集和供奉神器的地方,那些
神器多數做工精美,真金白銀,鑽石瑪瑙,價值連城──林第斯法恩修道院當時就
供奉著英格蘭主教聖卡斯伯特著名的神龕!所以搶劫這裏省去了挨家挨戶搜查財寶
的麻煩。再有,手無寸鐵心存感念的教士和信徒們是海盜們最喜歡的對象,不會有
太多的抵抗,獲利順理成章。

  


                                                     


















   












   

19




     
     
     

   
  

 
  
                                              巴黎



 在800年之前,這種襲擊的範圍往往隻限於海岸地帶,一般隻有一兩隻船的小隊人
馬出動,一搶到了財物便迅速地撤走。但不久之後,一支支組織嚴密的船隊便在丹
麥、挪威和瑞典相繼誕生,他們在野心勃勃的國王和軍事首領指揮下,開始了大規
模的對外擴張和殖民──侵略別國,索取貢品和贖金,掠奪土地.

 814年查理曼.卡爾大帝死後,法蘭克帝國開始分裂.維京人更加肆無忌憚到法蘭克
沿海騷擾.
  845年,聲名狼藉的海盜頭子拉格納率領120艘戰船的丹麥艦隊向巴黎進發,當
時的西法蘭克王國國王“禿頭”查理迅速組織起一支軍隊抵抗。然而他十分草率地
把士兵分為兩隊,派其分別駐守在塞納河兩岸。維京人以極為迅速的突襲打敗了人
數較少的那部分軍隊,俘獲了100多名戰俘。然後拉格納命令在塞納河邊舉行盛大的
祭祀儀式祭奠奧丁神,搭起絞刑架將全部法蘭克戰俘作為祭品絞死。在河對岸的守
軍和巴黎市民被這夥野蠻人和異教徒嚇得麵無人色,士氣低落,拉格納的軍隊很快
地進入了巴黎。為了讓丹麥人離城,禿頭查理支付給了他們一筆數目驚人的贖金─
─7000磅法蘭克銀幣。精明的維京人本著打完就跑的精神,欣然接受了這個條件,
於是,拉格納手握一根取自巴黎城門的木條作為紀念品,率領部隊離開了這片地區。

  
  付給拉格納的這筆巨額贖金是西歐封建領主獻給維京人的第一筆所謂“丹麥金”。
但這也開了一個危險的先例,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在隨後的幾年中,他們多次采
用這種方式來換取暫時的安寧,否則其領地總是會遭到接連不斷的更血腥的襲擊,
殘酷的燒殺搶掠。在公元9-10世紀,法蘭克人有據可查的先後至少15次付給維京人
(主要是挪威人)“丹麥金”贖款,總數超過40000磅銀幣和600磅金幣。同期的英
國人更加倒黴,他們付出了至少15萬磅的巨額銀幣。斯堪的納維亞人將這些貴金屬
的很大一部分加熱融化後製成各種徽章、護身符、項圈以及各種裝飾品,男女老幼
都戴在身上以炫耀自己家族的富有和作戰勇敢。
  
  長遠來說,丹麥金不可能從根本上緩解和解決危機,反而刺激維京人更加變本
加厲。國王和領主們也發現這樣老是給錢也隻能是權宜之計,維京人在弗裏西亞和
西法蘭克王國為非作歹,大肆劫掠,如入無人之境,並且從老家來的維京人越來越
多。“船隻的數目不斷增加,維京人有如潮水般鋪天蓋地湧來,到處都有基督的信
徒遭到殺戮和劫掠。”這是出自一位教士的書信。公元877年之後西法蘭克王國先後
有5位不同的統治者繼位,政治上的混亂使維京人的野心越來越大,公元885年,丹
麥人再次光顧巴黎。

見麵禮是7百戰船3萬精兵.
NormannenNordmännern
戰艦從英格蘭駛來,精兵全副武裝,穿著填充墊料的皮質上衣(稍微有好一點兒的就
穿鎖子甲),手拿精心打造的斧頭和雙刃劍,或者是包有鐵皮的椴木盾牌. 維京王
西格弗雷德威立船頭。
  
 
  11月24日拂曉,一個打盹的衛兵在巴黎城頭第一次看見塞納河被遮天蔽日的維
京戰船塞滿,遂拉響了警鍾。巴黎城頓時慌亂起來,恐懼充斥在城中每一條街道上,
淒厲的呼喊聲回蕩在巴黎上空。

  這些維京人可真會選日子,這一天剛好是複活節,巴黎市民本來打算盛裝打扮
去街上遊行一番,現在全部躲在家裏惶惶不可終日。這是維京人一貫采用的伎倆 ─
─選擇節日、周末或是趕集的日子發動襲擊。維京人襲擊南特,選的是一個節日兼
禮拜日;襲擊德國特利爾,選擇禮拜五;現在又選擇了一個讓人意料不到的節日進
攻巴黎。國王胖子查理親率大軍早已離城遠征意大利,整個巴黎隻留下200名騎兵守
衛。



  實際上,他們並不打算占領巴黎,而是想要沿塞納河溯流而上,去搶劫上遊一
些富饒的城鎮和村舍。那裏氣候溫暖,物產豐富.
  

  關鍵時刻,巴黎主教高茲蘭和伯爵奧多站出來,他倆在巴黎市民中奔走呼號,
做了大量的工作,人民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這兩個鬥誌昂揚的領袖身上──“與其
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最終,這場原本應該不起眼的爭奪變成維京人心底永遠抹不去的傷痛。

  天蒙蒙亮,維京人就發動攻擊了。一開始,他們顯得漫不經心。885年的巴黎隻
包括斯德島在內,還不到今天麵積的五分之一。這樣一座小小的城堡能抵抗多長時
間呢?

  然而維京人錯了。他們並非停靠在無遮無攔的海岸邊,可以悄然潛伏上岸突然
發動襲擊。也不是在一望無垠的曠野上──實際上,在曠野上作戰也是維京戰士所
擅長的:他們有著嚴格的戰鬥方式,先派弓箭手出列,拉開傳說中是用女人頭發繃
成的弓弦,將箭矢射向敵人;緊接著是排列整齊的步兵方陣,手中握著能將敵人碎
屍萬段的鋒利戰斧;最後一波則是一手拿椴木盾牌一手持劍的騎兵衝鋒。在神的激
勵之下,維京戰士似乎能忘記疼痛和生死,勇往直前。

  可惜他們現在遇到了巴黎──高牆深壘,城門緊閉。在當時,火藥尚未發明,
攻城器械也沒多大改進,除了不太牢固的雲梯,還有簡單的、帶著尖角的衝撞器,
而這些在巴黎高大的城堡麵前變得毫無威力。即使攻城勇士可以暫時忘記死神的召
喚,那又有什麽用?城堡內,雨點般的石頭和箭矢從各個地方飛出來,砸在腦袋上,
刺入身體裏,勇士們一個接著一個地倒下,人員不斷傷亡卻沒有取得一絲進展,堅
固的城堡絲毫未露出破綻。

  更讓人感到恐怖的是,巴黎守城的居民和騎士們從城頭上一桶一桶地往下傾倒
沸騰的瀝青和油,這和地獄裏“下油鍋”的滋味有什麽區別?維京人變成了“油炸
人”,撲哧撲哧地落入河中。在北岸低矮的塔樓上,被“巴黎沸油”燒烤至死的維
京戰士堆成了小山。

  一些北歐的婦女參與了傷員的搶救工作,那些呻吟不止的維京戰士至少可以幸
運地死在她們溫柔的臂彎裏。北歐海盜從來不讓女人加入他們的襲擊行動,她們之
所以會出現在戰場,證明海盜此行誌在必得,即使不能永遠據為己有,至少也要一
度占領。

  戰鬥持續了一整天,夜色來臨之際,惱怒的維京海盜把城堡外圍的房屋點燃了。
一時間,火光映紅了整個天幕,遠在幾百公裏外的魯昂都能看見。

  第二天的進攻和第一天一樣,維京人除了丟下幾百具屍體外,沒有討到一點便
宜。一連幾個星期,天天如此。維京人第一次感受到戰爭的殘酷和無情。

  他們仇恨這些不解風情的巴黎人,於是不打算再碰這個硬釘子,而是想通過長
期的圍困讓城堡不攻自破。

  受困的巴黎饑寒交迫,缺衣少食,疾病流行。對這些維京人可不關心,他們睡
在裝著武器和裝備的皮口袋裏,吃著鹹魚幹、蘑菇、馬鈴薯,喝著酸奶和啤酒,養
精蓄銳,枕戈待旦。

  到了第二年2月,漲水的河道把城南的木橋衝垮,維京人借機長驅直入法國,在
塞納河與盧瓦爾河中來回劫掠。當然,他們不會忘記留下一部分人繼續包圍巴黎─
─這些人就是等著來複仇的。

  而此時的巴黎城困苦不堪,守城的士兵大部分戰死,剩下的都是憑著信念苦苦
支撐的巴黎市民,另外由於瘟疫流行,城中到處都是死人,城堡的命運岌岌可危。


  這個時候奧多伯爵又一次挺身而出,他安撫這些曾經創造過奇跡的戰士,鼓勵
他們堅持下去,然後又趁著夜色悄悄翻越城牆,穿越了丹麥人的防線,把巴黎被困
的消息告訴了附近的貴族,又由貴族把這個信息快馬加鞭地傳到查理國王那裏。
(沒有手機的年代是多麽痛苦!)為了給巴黎人民戰勝困難的勇氣,勇敢的奧多又從
原路返回,再次穿越丹麥人防線回到城裏,並帶來國王即將回援的消息。巴黎市民
的激情又被點燃了,他們高呼“國王萬歲”,並拖著傷殘疲憊的身軀鬥誌滿滿地回
到堡壘之上。

  幾天後,查理三世率領大軍回師增援。國王的大部隊從數量上已經超出維京人
許多,照常理,這應該會是巴黎之戰的轉折點。可惜曆史的神奇之處往往就在於出
其不意。得道多助的軍隊居然還是打不過失道寡助的海盜──惟一的理由就是他們
那個昏庸無能的領導。這個領導太懦弱了,幾次反攻失利後還開起了小差。他打算
談判,開出的價碼挺誘人:如果對巴黎城解除圍困,他將給丹麥海盜700磅的黃金作
為見麵禮。





Berserker 是維京人中最勇猛的戰士,敬奉戰神奧丁,身穿豹皮作戰,以便獲取豹子的
力量,他們認為豹子勇猛無比.他們總是義無反顧地衝殺在第一線.
他們吃某種菌類,使人產生一種醉意,降低身體對疼痛的感覺.






  886年底,丹麥人權衡利弊之後,拿著查理給的犒勞費解除了對巴黎的圍困。然
而他們可沒有就此離去,而是再次溯塞納河而上,搶劫了勃艮第……

  戰鬥時斷時續,直到886年9月,慢動作的西法蘭克國王“胖子”查理總算率領
援軍抵達巴黎,隨之發起反攻,結果就是──又一場的慘敗,法軍損失慘重,通過
談判查理國王在11月同意打開上遊的河道讓維京人通行,並且付給他們700磅白銀作
為贖金,條件是不能再騷擾巴黎城。維京人自然是高高興興的帶著戰利品離開巴黎
沿岸,不久之後就如他們所願發現了適合定居的好地方了。胖子查理的協定激怒了
巴黎人民,他們奮勇戰鬥了一年就換來了這樣的結果,不久聲望很高的奧多伯爵就
在民眾的歡呼聲中罷黜了胖子查理,成為了新的國王。


  到了十世紀初期,北歐人已經在法蘭克沿岸很多地方定居下來,公元911年,查
理三世即位西法蘭克王國國王,他認為挪威人已經在沿岸定居下來,應該接受現實,
戰爭已經沒有意義了,於是作出讓步,與北歐海盜首領羅洛Rollo立約,封他為公爵,
將塞納河口一帶地方劃歸他統治。作為回報,羅洛則發誓皈依基督教並對法蘭克國
王效忠,許諾要努力抗擊其他北歐海盜的劫掠行動,同時羅洛與一位法蘭克貴族夫
人結婚,以確保誓約的履行。以後這裏有大批維京人前來定居,被叫為Normannen諾
曼人(北方佬 ),後來變成Normandie-----諾曼底。
  
這個名字在上一世紀,因為盟軍的登陸而變得更加響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