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劉曉波:洋涇浜加奴才相的十博士生呼籲(轉帖)

(2006-12-23 16:04:41) 下一個
劉曉波:洋涇浜加奴才相的十博士生呼籲

“聖誕節”將臨,來自中國十所名校的十位博士生(並非“博士”)發表了聯署倡議書《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 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我們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號召國人慎對聖誕節。

呼籲書一出,網絡輿論滔滔,各網站紛紛推出問卷調查,超過一半以上的網民支持十博士生。

盡管,呼籲書也不得不談到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但通觀全文,寬容不過是勉強之詞,而實質是狹隘民族主義的排外和不寬容,字裏行間浸透了對西方文化的仇恨和抵製。更令我吃驚的是,不是十位人文博士生的高調民族主義,而是他們的語言水平過於拙劣——煽情、空洞、冷酷、洋涇浜腔調。

該呼籲書的第一句就極盡煽情之能事:“西洋文化在中國已由微風細雨演變成狂風驟雨,最為直接和集中的體現,莫過於聖誕節在中國的悄然興起與日趨流行。”接著,他們曆數並痛斥日益商業化和娛樂化的“聖誕節”的種種“罪惡”。從四處擺放的聖誕樹到各類媒體上的聖誕信息,從數不盡的聖誕賀卡、聖誕短信到商家的聖誕促銷,從公司、學校、幼兒園的喜迎聖誕到平安夜的群體狂歡,……顯然,十博士的敘述中充滿對商家大賺和民眾狂歡的輕蔑,似乎商家借節慶日賺錢挖了他們的祖墳,民眾加入聖誕狂歡是在為他們哭喪。

然而,喜歡聖誕節的民眾對聖誕的感受卻截然相反。一位署名“穀人”的網友發了《讓聖誕狂歡來得更加猛烈吧!》的帖子(來源:新華網時政論壇06-12- 21),記述了重慶去年聖誕夜狂歡。文中寫道:“聖誕夜的解放碑,被15萬狂歡市民包圍。漫天‘飛雪’,‘棍棒’狂舞,尖叫不斷,每平方米地板磚擠了五六人……聖誕鍾聲敲響的刹那,數以萬計的充氣棒和聖誕帽,被拋向解放碑上空。待到華燈點亮,狂歡人群沸騰了!街頭處處傳來充氣棒‘乒乒乓乓’的敲打聲,不管認識與否,年輕人相互‘棒打’追逐。‘手無寸鐵’的丁小姐遭一陌生男子‘棒’打祝福‘聖誕快樂’後,輕輕回踹一腳,並機敏地說了一句:‘你也快樂!’除了充氣棒,泡沫噴霧器‘飛雪’也成了狂歡人群的另一‘利器’。不論老少,手持‘飛雪’的狂歡者瞄準他人一陣狂噴,頭發和衣服上遍布雪花,有人惟恐避之不及,有人則偏偏享受著難得的‘人造雪世界’。……一位連續3年在狂歡夜值勤的民警稱,狂歡市民一年比一年多,狂歡方式一年比一年瘋。”

“穀人”用平實的語言記述了喜慶、奔放、和諧的節日狂歡,展示了向往自由、平等、親切、輕鬆的人性。

十博士拒聖誕和網友“穀人”迎聖誕,兩者給出的理由也恰成鮮明對比。

“穀人”給出的理由是:“如果在春節與聖誕之間進行選擇,我是寧願過聖誕節的。因為聖誕節的狂歡體現了自由平等,即使是陌生人也可以‘棒’打祝福, ‘雪’ 噴快樂。在聖誕狂歡夜,無論是城管,還是小販;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大家一律平等地沉浸在歡樂之中。而過一個春節,真是感覺到累。大年三十夜,所謂 ‘家家團圓’,成了以家庭為單位的孤獨寂寞。人們互不往來,街上死一般的沉靜。再有家家戶戶的團年飯,也吃得了無趣味。我們的孩子,在團年飯中必須學會按照老幼尊卑入座,就是舉筷吃飯也要看著‘主席’的臉色。在我小的時候,每遇親戚家請團年,我經常借故獨自待在家裏。現在想來,就是害怕那種種的束縛。”

還有一位署名“xjblhxd”網友說,我喜歡過聖誕節,因為“聖誕樹很美,聖誕節的夜色很美,聖誕節的禮物很美,賣火柴的小女孩也很美。”(來源:自由中國論壇)

這兩位網友的理由,沒有嚇人的大詞和抽象的高調,沒有裝模作樣的淵博和居高臨下的霸氣,更沒有冷冰冰的戾氣,而隻有平民化、人性化的具體感受,一種來自切身經驗的感受和愉悅身心的美感。這種活生生的具體感受,讓人看到中國年輕一代的現代風貌:個性、開放、明朗和直率。

反觀十博士生給出的理由:“部分社會精英則欲借‘耶教’以‘挾洋自重’”,“中國的信仰危機、倫理失範、道德滑坡、誠信缺失、文化匱乏”,‘祛魅’的‘現代性 ’帶來的精神支離與價值虛無”, “‘聖誕節’作為巨大的商機和利潤而為廠家、商家所鼓噪與利用。”國人在“沒有任何價值認同與宗教歸屬的情況下”,更在完全不知“耶教”為何物的情況下,便隨波逐流地沉浸於“耶教”之中,也就是國人“在文化上陷入集體無意識。根本原因在於中國文化的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亦即經過百餘年來國人對自家曆史文化傳統係統而又激烈地批判和顛覆之後,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已經呈建製性退場和整體性崩潰,導致中國缺少主幹性的價值信仰和文化形態,進而導致中國現代文化的荒漠化和混亂化,從而為‘西風勁吹’和‘諸神亂舞’打開了方便之門。”

博士們看得就是遠:“曆史和現實還告訴我們,‘耶教’在中國的傳播與泛濫,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文化問題和宗教問題,同時也是西洋國家‘軟力量’在中國的滲透與擴張。”所以,必須“從國家安全和文化安全的角度”來深刻反思中國的‘耶教’問題,從建設中國‘軟主權’、‘軟力量’、‘軟邊界’的角度重視挺立中國文化主體性,積極引導國人走出文化集體無意識,警惕和防範中國的進一步‘耶教化’。”

看看博士生們的詞匯:“集體無意識”、“價值信仰和文化形態”、“主位性缺失和主體性沉淪”、“主幹性”、“百餘年”、“建製性退場和整體性崩潰”、“精神支離與價值虛無”、“祛魅”、“荒漠化和混亂化”、 “軟主權”、“軟力量”、“軟邊界”、“國家安全”、“文化安全”……等等

真不愧為在名校就讀的博士生,立誌就是那麽宏大、抽象、悠遠,充滿了強烈的曆史感和憂患意識,下筆全是大詞,通篇貫穿霸氣,張口國家,閉口文化,但就是沒有具體的人性、人情、人心,沒有個體生命的細節化感受,更無現代人的氣息,讀上去冰冷、僵硬,猶如把一個無生命的麵具拋向公眾,還要擺出一副學識淵博、目光遠大、盛氣淩人的架勢。

究其實質,這樣的理由和詞匯,除了一股民族主義的戾氣之外,根本拿不出像樣的理由來為鄙視聖誕和仇恨西方正名,僅僅是為仇恨而仇恨。

更可笑的是,這些學人文的博士生,中文沒學好不說,西方文化也半生不熟,通篇都是不文不白、不中不洋的用詞和句子,倒是有點翻譯體的“後現代”味道,讀起來味同嚼蠟,讓人想起錢鍾書筆下那些賣弄“洋涇浜”的人物。

不僅是在語言上,這些博士生受西化的影響,而且其衣食住行也西化了。君不見,呼籲書參與者之一的北京大學哲學係博士生周鋒利,作秀也不選好行頭,穿著西裝接受采訪,痛斥以聖誕節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這種言行背離,正是中國知識人的典型生存方式。在今天的中國城市裏,人們的日常生活已經越來越遠離傳統,特別是高喊“民族複興”的**權貴和知識精英,他們的衣食住行,他們的賺錢方式和消費方式,他們的家居用品和學術工具,早已“西化”到大多數生活細節,甚至細節化到內衣內褲。

最讓人哭笑不得是,十博士生,對西洋的“聖誕節”是怒目金剛,肅然民族主義鬥士,而對本國官權卻媚態十足,一臉“懇請聖諭”的奴才相。在官權無所不至的中國,他們還嫌獨裁衙門管得不夠,居然拿出法律原則來要求行政權力的幹預。這麽點兒過聖誕的個人自由,竟讓他們憂心如焚,扯上憲法原則、國家安全、文化安全、民族大義、傳統存廢,非得懇請衙門出麵。

由此可見,洋涇浜加奴才相,才是十博士生呼籲書的底色。

2006年12月22日於北京家中

作者附言:今天,在網上看到十位博士生之一的南京大學博士生在接受新民網連線時表示,他已經通過發起人,要求除去聯名倡議書中自己的名字。因為他說當時北京大學的一位朋友發了一條短信給他,請他參與一個活動,至於活動是什麽、文章如何寫、是否署名的具體細節,他都沒有被告知,直到最近才知道自己參與了署名,但署名並沒有經過他授權,文章也沒有經他確認,“文章不能代表我的觀點”,隨即他立即要求發起人除去自己的名字。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