闖蕩北美

在美國,忙忙碌碌地求生存,謀發展,我雖一直想寫些什麽記下這些年的心路曆程,可還真不曾想過要寫成一本書。但經過9。11事件......
正文

李敖近況詮釋

(2005-10-12 11:05:39) 下一個
李敖近況詮釋 沈敏特   李敖的大陸“文化之旅”很正常的引發各種議論。在中國能夠在媒體上對一件事,尤其要比較敏感的事,發表不同的意見,這本身就是進步。也就在這一點上,我首先要對李敖的大陸之行給予肯定。 其中李敖有功,也是不容否定的。   接著下來是對“文化之旅”的文化價值的估價。最突出的反麵意見是 :李敖的演講“太過娛樂”,而在文化上 “少有新意”。我覺得這樣的評價恰恰突現出評價者的文化缺陷,客氣地說,這些評價者太書齋氣、太書生氣了;不客氣地說,我就打住了。   我覺得要對李敖的“文化之旅”給予文化估價,至少要進行三個層麵的考察,才能做出近乎實際的判斷。   第一是世界文化學研究的層麵。   對照世界文化學研究的基本結論而言,說少有“創新”,我基本同意。譬如,李敖的基本論題不外是民主、自由、改革、開放等。這在幾百年來西方經典文化著作中已基本闡明。應該說,李敖在這個層麵上不能說毫無創新,但說 “少有新意”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是把世界文化學研究的成果與中國曆史實際結合的層麵。   我以為在這個層麵上,李敖功勳卓著。李敖熟知中國從古至今的曆史,特別在現代反專製主義的曆程中身體力行,付出過沉重的代價,他能比較深切地運用西方文化學的某些進步的成果,審視中國由古向今轉化的文化曆史過程,作出很多發人深省的闡述。這難道不是他文化上的貢獻嗎?   第三個是文化傳播手段的層麵。   我以為在這一點上特別暴露了我國大多數文化學者的缺陷。譬如認為“太過娛樂”,認為李敖作為一個學者不應成為“電視明星”,甚至認為李敖上了電視失去了“神秘感”,這是李敖的損失。   任何一種文化都應當探究最新、最佳的傳播手段,就像當人類有了文字就不能迷戀結繩和壁畫,當人類有了印刷術就不能迷戀甲骨和竹簡。因為人類不斷在尋求著能夠更快捷、更廣闊的傳播手段。再高超的文化不能傳播,就不能實現價值;傳播太緩慢、太狹窄,就要降低價值;文化的價值隻有通過傳播才能實現。忽視或輕視傳播的文化學者,是不完全的、缺失了功能的文化人;以為學者利用電視是必須輕視的“明星化傾向”,這恰是自己的落後。前些時候不少人以諷刺的口吻,批評餘秋雨經常出現在屏幕上,我就大不以為然;餘秋雨在文化學上的根本缺陷至今沒有人涉及(我將在適當的時機公開指出),而頻繁利用電視作為文化傳播的手段,恰是餘秋雨作為現代學者應有而為他人所不及的長處。要知道發達國家正在推進電視學者化的進程;這是一個既提高群眾又提高學者的良性循環的過程。   李敖能麵對電視鏡頭,不擺學者清高自賞和深奧難測的架子,以生動活潑、近乎娛樂的方式來傳播自已的文化價值觀,這恰是在文化上高人一籌之處。隻有觀念陳舊的學者對此嗤之以鼻。我讚賞並且推崇。有人說,李敖的過去好,現在差。我的看法是,李敖較之自己的過去,有差了的,更有進步了的。能走出書齋,在電視上麵對大眾化的觀眾是他的一大進步。學者本是有七情六欲的常人,少一點“神秘感”,在這科學昌明的時代有百利而無一害。   我並無全盤肯定和讚成李敖所有的文化觀點。這篇短文僅僅是提出評價李敖文化價值應有的視角和方法。細致全麵的研究和評價將是我另文的任務。   美國中文《僑報》迅速轉載:http://www.chinapressusa.com/fukan/200509270156.htm   出處:老頑童網站首發 作者:沈敏特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