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西方心理學史簡述

(2007-02-07 19:20:57) 下一個
     從1879年到1991年,心理學的真正曆史隻有短暫的100餘年。但由於它又有著一個長久的過去,因此,人們往往傾向把心理學認為既是一個古老的科學,又是一個年輕的科學。作為一門真正獨立的科學,雖然隻有短暫的百餘年的曆史,但是,在這百餘年的短短曆史中,它卻獲得了驚人的發展。
     在100多年的曆程中,整個心理學界出現了它過去從來沒有出現過的熱烈的學術探討的繁榮局麵。在馮特的心理理論體係以後,又接二連三地相繼出現或繼承了馮特的理論,或反對馮特的理論,或獨樹一幟、另辟他徑的,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心理學派多達幾十個。而且,這些學派分布廣泛,遍布世界各國。真可謂學派林立、學說各異、百家爭鳴、萬帆爭先。
     在100多年的曆程中,人類對心理現象探索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眾多學派,有從內在的意識去研究的、有從外在的行為去研究的;有從靜態去研究的、有從動態去研究的;還有從生物學、數理學、幾何學、物理學、拓撲學、民族學、文化學等種種不同角度去研究的。所有的學派,包括相互承繼的學派,在它們的心理研究對象、範圍、性質、內容以及方法上都既有聯係,又各不相同。這百餘年心理學發展的速度以及研究成果,可以說遠遠超過了人類曆史上對心理研究成果的所有總和。
      心理科學的這100多年的曆史,主要地集中體現在一些在世界範圍內,都曾代表過一個時期的心理學曆史發展的傾向、都曾對心理學本身產生過極其深遠的影響、都曾客觀地左右過心理學曆史的發展進程的心理"大學派"的形成發展上;心理科學100餘年來所取得的成果,也主要地反映在這些心理學大派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上。
      第一學派--內容心理學派。它產生於19世紀中葉的德國,代表人物是馮特。內容心理學派主張對人的直接經驗進行研究。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人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可以直接體驗動的,如感覺、知覺、情感等。不過,馮特這裏研究的並不是感覺、知覺等心理活動的本身,而是感覺或知覺到的心理內容,即感覺到了什麽,知覺到了什麽。馮特認為,人的這種直接經驗(心理或意識)是可以進行分析的。他將心理被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的成分稱為心理元素。他認為心理元素是心理構成的最小單位,而人的心理,是通過聯想或統覺才把在些心理元素綜合為人的直接經驗的。因此,馮特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是要分析心理的結構和內容,發現心理元素複合成複雜觀念的內在原理與規律。為此,馮特的心理學體係被稱為內容心理學。
      馮特一生治學嚴謹,論述豐碩。1865年,他出版的《人體生理學教本)}一書,曾得到與他同時代的恩格斯的肯定,此後,他接連出版了《對感官知覺理論的貢獻》、《關於人類靈魂和動物靈魂的講演錄》和《生理心理學原理》等著作。這些成果,初步奠定了他他理論體係。其中《生理心理學原理》一書,被心理學界認為是心理學的獨立宣言。馮特的內容心理理論體係是龐大的,據他的女兒後來收集的書目看,馮特一生寫了近500種著作,一個人每天若以60頁的速度來閱讀他的著作,要用整整兩年半的時間。在這一點上,他甚至超過了後來幾乎所有學派。
     馮特的內容心理理論觀點,後來被他的學生鐵欽納帶到美國,並於19世紀末在美國發展形成了一個在主要的心理思想上與馮特觀點相似但又有區別的較大學派-一構造主義心理學派。由於"內容"與"構造"兩個學派的主體思想一致,故後人一般都傾向將它們視為一個整體的學派。該學派的理論興盛了二三十年。
     第二學派--行為主義學派。它產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代表入物是華生和斯金納。這是針對馮特學派理論的不足而在美國這行的一場心理學革命。它一反傳統心理學,而主張對人的意識進行研究的觀點;主張心理學不應隻是研究人腦中的那種無形的橡"鬼火"一樣不可捉摸的東西--意識,而應去研究那種從人的意識中折射出來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客觀東西,即人的行為。他們認為,行為,就是有機體用以適應環境變化的各種身體反應的組合。這些反應不外乎是肌肉的收縮和腺體的分泌,它們有的表現在身體外部,有的隱藏在身體內部,其強度有大有小。他們認為,具體的行為反應取決於具體的刺激強度,因此,他們把"S----R"(刺激一反應)作為解釋人的一切行為的公式。行為主義理論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在於發現刺激與反應之間的規律性聯係,這樣就能根據刺激而推知反應,反過來又可通過反應推知刺激,從而達到預測和控製行為的目的。
     行為主義心理學派的主體思想是對19世紀末美國的另一個土生土長的心理學派--詹姆士的機能主義學派的心理理論觀點的進一步發展。行為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20年代發展到高峰,成為從20年代到50年代整整30年在美國心理學研究中一直處於統治位置的美國心理學史甚至世界心理學史上都絕無僅有的一大學派。
      第三學派--格式塔學派。它20世紀初產生於德國。代表人物有魏特曼、考夫卡和苛勒。這是在馮特的本國因反對馮特的理論觀點而產生的一大學派。"格式塔"這一古怪的名稱,是對形狀、完形、整體等意思的德文譯音。
      格式塔心理學最初是從感知覺運動的似動現象研究起的,但它以後的研究範圍,基本上都還停留在感知覺的範圍。格式塔心理學既反對馮特把心理現象分析為各個元素,也反對行為主義的刺激與反應的"S-R"公式。他們認為,任何一個心理現象部是一個完整的整體。整體具有特殊的內在規律的完整的曆程,具有具體的整體原則的結構。整體並不簡單地等於各部分的和。他們有一句名言:"整體總比部分相加還要多。"比如,把許多單個的音符放在一起,從它們的組合中會出現新東西(一支曲調),而這種新東西並不存在於任何個別的音符中;把四根線段組成一個正方形,它就已是具有一種新的性質的新的形式,它的含義比
四根線段本身的含義多得多。
      格式塔心理學派強調整體的觀點,重視各部分之間的綜合。這對心理學的研究是個較大的貢獻。但其不足是,它們研究隻局限於感知覺的領域;另外,它的一些原則究竟是否能適用於心理學的全麵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探討。這一學派在20世紀30年代達到高峰。
     第四學派--精神分析學派。它產生於本世紀20年代。代表人物是奧地利精神病醫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派是弗洛伊德在畢生的精神醫療實踐中,對人的病態心理經過無數次的總結、多年的累積而逐漸形成的。它對傳統的心理學課題,如意識、感知覺、注意等不感興趣,它主要著重於精神分析和治療,並由此提出了人的心理和人格的新的獨特的解釋。它認為,人內心的生物方麵的衝動、情欲等原始本能的東西,是人的個體複雜生存活動和傳宗接代的種族生存的主導驅動力。弗洛伊德認為,外部的一些社會倫理道德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人的這種原始衝動的自由表現,所以,弗洛伊德進一步認為,人的心理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意識,另一部分是潛意識(無意識)。意識包括個人現在意識到的和現在雖意識不到但卻可以記憶的。無意識是不能被本人意識到的,它包括原始的盲目衝動、各種本能以及出生後被壓抑的欲望。無意識的東西並不會因壓抑而消失,它還存在並伺機改頭換麵表現出來。這就是精神分析理論。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最大特點,就是強調人的本能的、情欲的、自然性的一麵,它首次闡述了無意識的作用,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行為中的作用,開辟了潛意識研究的新領域;它重視人格的研究、重視心理應用。在精神病治療方麵,不僅提供了一整套治療的理論和方法,而且當為現代醫學心理學之先聲;另外,精神分析理論還在藝術創造、教育及其他人文科學方麵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弗洛伊德學說的消極方麵主要表現在它過分誇大了人的自然性而貶低了人的社會性;他的泛性論基本上是非科學服而他的精神分析學說因把精神提高到了物質之上,故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後來,由弗洛伊德的一些學生又發展形成了新弗洛伊德主義,表現為不再那麽強調人的本能作用,而開始重視人和人之間的關係的社會因素。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派,是心理學百餘年史中唯-一個經久不衰的心理學派,它的許多理論至今仍在心理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第五學派--一皮亞傑學派。它產生於20世紀20年代的瑞士,代表人物是皮亞傑。該學派主要研究兒童的認知活動、探索智慧的結構和機能及其形成發展的規律。他們認為,人類智慧的本質就是適應。而適應主要是因為有機體內的同化和異化兩種機能的協調,從而才使得有機體與環境取得了平衡的結果。皮亞傑心理學理論的核心,是"發生認識論"。這一理論主要就是從縱向來研究人的各種認知的起源以及不同層次的發展形式的規律。在皮亞傑學派以前的各個學派,都是停留在成人正常的意識或病態的意識以及行為的橫斷麵的研究上,而從未由兒童到老年縱向地全麵地發展地去考察、去研究人類的智慧的發生、發展規律。因此,皮亞傑學說對心理的研究,不能不說是心理史上的一個空前創舉,它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的認識論,拓展了心理學研究的領域,促進了兒童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同時,對其他一些學科如認識論、邏輯學、語言學和教育學等的產生,有很大的影響。它的不足主要表現在對人的社會性和實踐性活動重視不夠,對環境,特別是對教育的作用估計偏低,對人類智慧的結構化有些牽強武斷。
      第六學派--神經生理學派。它產生於20世紀40年代前後。代表人物有加拿大的潘菲爾德、瑞典的海登等一大批學者。該學派主要強調對心理的生理機製的研究。它主要從解剖結構、生物化學組成、電活動等三個方麵對腦及神經係統結構與探能進行研究。例如,對腦的蛋白質、核糖核酸化學物質的研究;對大腦皮層機能定位的研究;對大腦的記憶過程的研究等等。目前國際上有相當一批學者,包括生理學家、心理學家、神經生理學家、生物學家、化學家,他們有的甚至都不惜放棄原來已研究多年的課題而轉向投入到對神經生理的研究中。
      恩格斯把人的心理現象譽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產生心理現象這朵瑰麗精神之花的大地,就是人的神經係統,尤其是人的腦。人的腦,經曆了10億年的極為漫長歲月的進化發展,成為大自然所創造的一個絕妙無比的傑作與奇跡,人的心理現象事實上隻是腦這種物質運動的結果與產物。可以肯定地說,如果連對產生心理的這種有形的物質運動形式都不甚了解,那麽,就不可能達到對由這種物質運動產生的更複雜的無形的精神現象的徹底了解。心理學應當而且必須了解這一物質的結構與運動規律。
      目前,在這方麵已取得了相當的進展。德國解剖學家加爾提出了大腦皮層功能定位的觀點;法國生理學家弗洛侖斯用精確的切除法研究了人腦,發現了腦機能的整體性;法國醫生布洛卡通過對患"失語症"的病人的屍體解剖,發現了左側大腦皮層專管"語言"的機能區域的存在。德國醫生弗立奇以及法國生理學家形齊格用電流刺激大腦皮層而發現了大腦皮層上的專管人體肢體動作的"運動"機能區的存在;加拿大醫生潘菲爾德用微電極探查大腦皮層得到了更精確的機能定位,並首次發現了"記憶"機能區的存在;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柯貝通過對記憶的研究發現,記憶是通過大量的神經元的觸突變化儲存在中樞神經的大片網絡上的,這種儲存是擴布性的,很像全息照相;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斯佩裏通過長期對"裂腦人"的研究,發現人的左右兩腦半球有分工,左半球主管語言、數理和邏輯等的抽象思維,右半球主管空間形式、音樂和藝術等形象思維;瑞典生物學家海登在生物學上的DNA和RNA的發現之後,通過對動物的實驗發現RPJA是記憶物質;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神經生理學教授休貝爾和威塞爾通過腦電的研究發現,大腦皮層的細胞還有分工,有的管看線條,有的管看角,有的管看運動等,這項研究並於1981年獲得了諾貝爾獎金。
      當前,國際上的神經生理學研究非常活躍。隊伍不斷擴大,手段越來越現代化。神經生理學派的根本任務,就是要揭開人腦這個"黑匣子"中的秘密。從而最終徹底揭示人的心理活動的全部內在奧秘。該學派正方興未艾,具有廣闊的前景。
      第七學派--認知心理學派。它產生於本世紀70年代初,目前,正處於高潮。一般認為,奠基者是美國的耐塞和西蒙。認知心理學是在行為主義失敗,而信息論、控製論、係統論以及計算機科學發展起來的條件下產生的。該學派反對行為主義,認為應承認人的主觀東西--意識,並認定,人的行為主要決定於認識活動,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人的意識支配人的行為。強調人是進行信息加工的生命機體,人對外界的認知實際就是一種信息的接受、編碼、操作、提取和使用的過程。為此認為,認知心理學就是要研究人類認識的信息加工的過程,提供信息加工的模型。
      認知心理學強調了意識(理性)在行為上的重要作用,強調了人的主動性,重視了各心理過程的聯係、製約,基本上博采了幾大學派的長處,尤其是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對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有較大貢獻。認知心理學已表現出來的缺陷是忽視了人的客觀現實生活條件和人的實踐活動的意義,而集中於人的主觀經驗世界。
     在現代心理學的幾大學派中,幾乎每一學派都無不是直接或間接地在前一學派理論的基礎上,經過批判、繼承、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從這個意義上看,它們有著一脈相承的內在聯係。正是這些在心理學史中曾發揮較大影響的幾大心理學派,上下關聯,前後銜接,綿延百年,才構成了一部現代心理學的完整的百年史。
     縱觀心理學史,"心理學有一長期的過去,僅有一個短期的曆史",著名心理學家艾賓浩斯對此所作的概括,確實是非常恰如其份的。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