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智慧的探險——西方哲學史話》選讀·前言

(2007-01-16 13:16:52) 下一個

作為一部教材,本書是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素質課程用書《西方哲學智慧》的配套教材,但它不是一部標準的西方哲學史教科書,而是一部西方哲學史的入門性讀物。我們希望通過對西方哲學的精神氣質和曆史演進的勾勒而展現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我們盡量深入淺出、由淺入深,盡量用富有感染力的散文筆調,而不是學究氣的論文語言來講述,但又盡量不喪失哲學應有的品格和愛智慧的追求。我們希望它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讀者們能夠讀到一部更完美的西方哲學史話。




《智慧的探險——西方哲學史話》選讀·前言
作者:chun    教育來源:本站原創    點擊數: 1152    更新時間:2004-7-8 【哲學在線編輯

前言

據說,“第一個使用哲學這個詞,並稱自己是哲學家或愛智者的,是畢達哥拉斯;因為他說過,隻有神是智慧的,任何人都不是。”(第歐根尼·拉爾修:《著名哲學家生平和思想》卷1第12節)

據畢達哥拉斯說,參加節日賽會的有三種人,一種人想參與比賽而求名,一種人想做買賣而獲利,而最好的人則滿足於作一個旁觀者。哲學家與第三種人類似,他們棄絕名利,隻想通過沉思而把握真理。

有人把柏拉圖的老師蘇格拉底視為一位賢人,有人視之為智者(“詭辯家”),還有些人把他當作宇宙論者,但在柏拉圖眼中,蘇格拉底不是別的,隻是一位哲學家。

在畢達哥拉斯看來,人不是智慧的擁有者,而是智慧的熱愛和追求者,人對智慧的愛就是哲學(philosophia),愛“智慧”的人就是“哲學家”;但哲學家所追求的智慧不是實際的技巧和聰明,而是基於沉思的知識,這種智慧和知識是屬於“神”的。

在柏拉圖看來,蘇格拉底之所以是哲學家或哲人,而不是其他,因為他所追求的智慧經得起徹底的批判和反複的審查,因為這種智慧是通過一種特殊的方法——“辯證法”所獲得的,因為這種智慧把我們直接引向“真實的實在”而不是飄忽不定的日常生活,因為這種智慧對實在的真實本質的把握就是要知道事物是什麽,為了什麽,因為這種智慧知道人們應當怎樣生活。因此,蘇格拉底之所以說“我自知我無知”,是因為他是有“智慧”的“無知”,有“自知之明”(智慧),或者不如幹脆說他愛“智慧”。

因此,“哲學”並不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毋寧說,“哲學”是把人引向智慧,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這種哲學的品格一直是西方哲學兩千多年來貫穿始終的精神追求。

但這種追求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它是無數次的探險。在無數次探險中,哲學家開辟出人類思想的道路。他們之中有人歧路亡羊,也有人臨歧而哭;有人在羊腸小路上一意孤行,有人則在茫茫的曠野中四處摸索;有人窮盡畢生之力而一無所獲,也有人篳路藍縷而碩果累累。他們在路邊搭起一個個帳篷,點燃一盞盞明燈,告訴同伴和後來人,這一條路不通,那一條路可行。他們不斷變換著探索的方式,但目標是堅定而執著的,那就是建造人類智慧的雅典娜神廟。為此,他們製造了磚瓦,發明了技術。這磚瓦就是各種概念、觀念或範疇,這技術就是各種邏輯、論證方式。他們嚐試著許多工藝建造了許多樣式的雅典娜神廟(哲學體係),這一個又接續著那一個,那一個推翻了另一個。在其他行業的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工匠們看來,他們在漫漫長路上這樣毫無希望的奔波真是徒勞,竟把一無所獲的冒險當作豐收,把認識到自己的無知當作知識的開端,他們滔滔不絕地說了那麽多話,卻隻是讓紛紜的言路更加崎嶇——他們到底在幹什麽?

其實哲學就是無盡的探索,她為其他知識領域開辟了道路,為人類的思想拓展了地平線,雖然她常常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常常與目標失之交臂,與舒適安逸的生活擦肩而過,但這正是她的偉大之處:她要為思想,也就是為自己尋找和開辟出路;她要拓展思想的領域,挖掘思想的深度。

愛智慧的道路有許多條,但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與先哲對話,跟隨曆史上那些偉大的哲學家們一起在思想的林中小路上漫步,與他們一起開拓思想的地平線,甚至參與到他們追求智慧的曆險過程當中。因此,本書的主旨不是在歌頌西方哲學的輝煌成就,雖然她曾經是思想的地基,知識的拱頂,科學的女王;而是要簡明扼要地勾勒她的探險曆程,介紹那些偉大的探險者為各自的時代所探明的思想深度。許多不太知名的探險家被我們忽略了,因為他們的探險工作已經被那些更偉大的探險家所吸收和發展了。

我們從愛琴海邊的古希臘哲人開始敘述。他們以清澈的眼光探索世界的秩序與靈魂的和諧。他們係統地表述了哲學的所有理論和實踐的基本問題,並以古希臘人所特有的透澈的清晰去解答這些問題;他們為人類贏得哲學思想的自由和獨立,宣告了理性自主的權利;他們總是作為哲學家而生活,表達出哲學生活無所畏懼的豁達坦誠。當純粹的希臘精神借助文藝複興而被重新喚醒之後,希臘哲學為整個歐洲的哲學與科學、乃至現時代的哲學開辟了道路。

我們從古希臘走向中世紀——那個曾經被誤認為“黑暗時代”的“信仰時代”。但實際上,天路的曆程與理智的複興共同貫穿了那個時代。我們給出了足夠的篇幅介紹那些偉大的神學家——同時也是偉大的哲學家。因為我們懷疑,通常按照現代哲學混亂的分類斷章取義地割裂中世紀思想的做法,能完整地理解中世紀思想家本來的思想意圖嗎?奧古斯丁、阿奎那和波那文圖拉等人的思想難道就是一塊一塊的什麽認識論、倫理學、政治哲學、宗教學說之類的東西嗎?啟示和理性,或者信仰與理性,或者神學與哲學的對立真的是中世紀的核心主題嗎?神學的體係是否以及如何可以分為啟示和理性呢?像阿奎那那樣區分神學與哲學並為哲學在神學之內爭取自主的地位的情況,是否也存在於奧古斯丁、安瑟爾謨和波那文圖拉那裏呢?在新一代學者提出了這些問題之後,我們發現以前認為理所當然的中世紀哲學研究的範式可能無法全麵地理解中世紀的思想。長久以來,人們認為中世紀哲學沒有偉大的哲學家,而從中世紀哲學的研究中也不可能產生出大哲學家。這其中的深層原因可能就在於,人們從來沒有以一種正確的方式進入中世紀的思想之中。

我們從中世紀走進近代——西方哲學的輝煌時代。自然的探究與理性的啟蒙是這個時代的雙重變奏。幸運的歐洲人汲取了古往今來的各種知識體係,將形而上學的理論興趣、形式化的邏輯方法與經驗性的探究意圖結合在一起,更借助開疆拓殖和新型生產方式的推動力,爆發出偉大的科學革命、哲學革命和社會革命。那些激動人心的思想建構不但塑造了西方文明的精神氣質,而且奠定了西方文明的優勢和強勢地位,直至今日。

我們從近代走進二十世紀。二十世紀的西方哲學與社會生活的變化一樣迅速、劇烈而繁雜。語言的分析與觀念的重構或許是萬花筒般的哲學思潮的一條主線。這個時代離我們太近,這個時代的哲學未經淘漉,我們隻能選擇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加以勾勒。據說,西方哲學已經從“現代”走進了“後現代”,基礎性、統一性的智慧斷裂、坍塌為碎片式的隱喻。在“後現代”的喧鬧接近尾聲之際,哲學將重新塑造“愛智慧”的品格。

其實,哲學並沒有一個整齊劃一的曆史,不同學者筆下類型各異的哲學史就是明證。如果把哲學思想比作“思路”,那麽最初原本並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當人們意識到路的重要性,就開始主動規劃、創建各種各樣的道路,打通新的和舊的,在舊路之上重建新的,有環路,有直路,還有立體交叉的道路。維特根斯坦有這樣一個比喻:“可以把我們的語言看作是古代的城市:它是由錯綜複雜的狹小街道和廣場;新新舊舊的房屋,在不同時期作了添補的房屋組成的迷宮;包圍著這一切的是街道筆直嚴整,房屋整齊劃一的許多新市區。”(《哲學研究》第18節)或許哲學史也與此類似。當我們書寫哲學的曆史的時候,我們當然要側重它繼承、創新和發展的脈絡,但同時也應當尊重它在每一個時代、每一種文化乃至每一位哲學家本身的“理路”。哲學史並不是宏偉壯觀的市政規劃圖,而是匯集了眾多能工巧匠的精湛藝術的博物館。這個博物館可能是古典的,也可能是現代的,甚至是“後現代的”,但無論如何,其中的每一件展品都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一部教材,本書是中國人民大學人文素質課程用書《西方哲學智慧》的配套教材,但它不是一部標準的西方哲學史教科書,而是一部西方哲學史的入門性讀物。我們希望通過對西方哲學的精神氣質和曆史演進的勾勒而展現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我們盡量深入淺出、由淺入深,盡量用富有感染力的散文筆調,而不是學究氣的論文語言來講述,但又盡量不喪失哲學應有的品格和愛智慧的追求。我們希望它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使讀者們能夠讀到一部更完美的西方哲學史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