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歸檔
正文

讀《純粹理性批判》筆記摘錄

(2007-01-15 12:42:26) 下一個

http://blog.sina.com.cn/u/4944ce55010003h7


我讀的是《純粹理性批判》中譯本(韋卓民譯),由於此書屬於遺著,譯成漢文後,作者對文字不一定來得及潤色,因此這本書中有許多不順口的地方,不過它也更多地體現了譯者對康德著作理解的原生態。
       我是從1993年2月11日開始讀此書的,筆記有很多字。老實說,直到現在,對該書的部分內容,我還是在朦朧之中,現將部分學習體會整理出來,就正於大方之家。
         一、“純批”的結構
      《純粹理性批判》的結構首先是序文和導言,其次是先驗原理論,最後是先驗方法論。其中,先驗原理論是核心,包括先驗感性論和先驗邏輯論。這部分其實可以劃分分三個基本層次:1、關於感覺問題的“先驗感性論”,解決“純粹數學是怎樣成為可能的”問題;2、關於知性問題的“先驗分析論”,解決“自然科學怎樣成為可能的”問題;3、關於理性問題的“先驗辯證論”,解決的是“形而上學是怎樣成為可能的”問題。
       從這個結構中,我們不難看出:
    (一)康德明確將人類認識活動劃分為感覺、知性、理性三個階段,並指出了數學、自然科學、形而上學的認識根源;
    (二)康德將理性與辯證聯係起來,確定了辯證法是關於理性的學說,由此生長出黑格爾是必然的。
           二、“純批”是通向“純粹理性學說”的“初階”
        在導論中康德表述了這樣一個思想:純粹理性批判是通向“純粹理性學說”的預備階段。他把哲學劃分為兩個層次:其一是建構既具有普遍性又能增加新知識的知識體係,即形而上學;其二是檢驗形而上學知識是否可靠的理性批判。理性批判是建構形而上學的工具,而形而上學是理性批判的結果。
       康德的這種劃分是富有啟發性的:
       第一,他並沒有判形而上學的“死刑”,希望對立“形而上學”,隻是要求在建立“形而上學”思考一下“形而上學是怎樣成為可能的”問題。因此後來的分析哲學說哲學是語言的誤用等等,其實是對康德的“錯誤”發展。在學習分析哲學的同時,也要經常考慮康德關於純粹理性批判是通向“純粹理性學說”,的預備階段的思想。
        其二,從康德開始,理性的學說就已經發生了一個轉向:舊的形而上學向辯證法轉變。黑格爾、馬克思都是康德的繼承者。
        其三、康德主張檢驗檢驗未來形而上學知識是否可靠要訴諸“理性批判”,而馬克思則訴諸實踐批判,可見理性學說在馬克思那裏已經變成了一個實踐問題。
          三、時與空是康德學說的靈魂
        康德的“先驗感性論”就是關於時與空是感性直觀形式的學說。在批判哲學中,沒有時與空,純直觀就不能成立;沒有純直觀,純經驗也就不能產生,先驗哲學就無從建立了。時與空學說是建廈之基。對這個學說,我的體會是:康德論證了時與空的主觀性或者說主體性,把時與空當作心靈用來整理“出現”(其他漢譯者稱為“現象”)之質料的純然形式。
       第一,他像牛頓一樣,把時與空看作兩種不同的形式,且把二者與事物分割開來。不過牛頓認為,時與空是“上帝的感官”,而康德則把時與空從上帝哪裏奪了過來,把它們交給人類,作為主體的感覺純然形式。而且,我們還可以看出,康德的時空觀實際上是一種靜態的形式,對它的起源,康德幾乎沒有考慮,這是違反辯證法的。
       第二,他由此區別了時空內的事物和時空外的事物。前者屬於“現象”,後者屬於物自體,即物之在其本身。前者是可以認識的,而後者則在理性的範圍之外,是不可認識的。由此勢必造成兩種哲學學說:關於現象的學說,就是關於“主觀”的認識,這就是認識論;關於物之在其本身的學說,這就是本體論了,叔本華在這方麵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範疇
       範疇表中四類知性概念被分為數學的和力學的兩種。每類範疇有三個,其中第三個範疇就是從第一個範疇(正)和第二個範疇(反)的結合中產生的。例如,總體性就是從單一性和多數性的結合中產生的、限製性就是否定性和實在性的結合等等。這樣康德實際上就表達了一個由兩個正反範疇的結合中產生一個新範疇的思想,由此我們看到了“正—反—合”這樣一個概念運動的圖式,所以不能認為“正—反—合”是黑格爾的發明。
       在論範疇時,康德采用了從邏輯機能和已有哲學資料(亞裏士多德)中尋找純粹概念的方法,我認為,這其實就是邏輯的和曆史的相統一的方法,黑格爾在建立其邏輯學時已經更自覺地運用了這個方法。
              四、先驗原理論的明線和暗線
         先驗原理論包含認識論和本體論兩方麵的意義。前者是明線,後者是暗線。就明線講,批判哲學處理的就是知識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係;就暗線講,它是在處理“出現”和“物之在其本身”的關係。
       1、前一種關係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直觀和直觀的形式,直觀“無非是出現的表象”,直觀的形式則是時與空,它是直觀之所以成為直觀的形式條件,二者的結合就構成了數學和幾何學。二是經驗與範疇。前者是內容,後者是形式,是經驗之成為經驗的先天條件,二者的結合就產生了物理學之類的知識。
        2、暗線中的“出現”與“本體”,在康德看來,前者是主觀的,是時與空中的具體事物,後者是存在的,是超時空的東西,類似柏拉圖的“相”。具體事物是物自體呈現給我們的感官的,但它並不是物之在其本身。從這個意義上講,康德的時空中的事物或所謂現象其實就是人的表象的世界,而物自體則是表象世界的一個極限。
       3、明線和暗線的結合,我們可以看出,康德哲學以物自體為極限將知識分為三個層次:直觀階段,它是時與空在直觀感受性中的使用階段;知性階段,它是範疇在經驗中的運用階段;理性階段,它是知性超越經驗的使用階段。在前兩個階段,知識是積極的、有效的;而在後一個階段,知識則是無效的,因為知性一旦超出經驗範圍來把握物自體,就會陷入兩個對立觀點皆可成立的二論背反。
       這樣,我們在康德哲學中,既可以看到認識論,又可以看到本體論;既可以看到唯物論,又可以看到唯心論;既可以看到他對形而上學的批判現實,又可以看到他對形而上學重構的理想;既可以從中學到辯證法,又可以看到他反辯證法的一麵。矛盾,矛盾啊,沒有矛盾就沒有康德。這就是我對康德的初步了解。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