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我看《蝸居》

(2009-12-02 23:55:34) 下一個

已經忘了有多少年沒看過連續劇了,在上周末居然欲罷不能地一口氣看完一套連續劇。

35集連續劇《蝸居》實在是精彩至極,說其精彩,是因為它象一麵鏡子,折射出現實社會的種種利益紛爭。又因為它的真實感,總能讓人獲得似曾相識的感覺。

海萍、海藻兩姐妹的手足之情似乎高於一切,在海藻大學畢業找不到工作時,姐姐可以讓妹妹擠住在自己的小窩,甚至說出可以養她一輩子的話來。海藻為了給海萍兩萬元的買房集資款,先是逼男友,無果,再去傍大款,為錢可以獻出一切。

海萍不顧自己的經濟狀況,要買大房好房新房,每天省吃儉用,還把剛出生的女兒丟給母親扶養,一丟好多年。她喜歡房子,卻有一個沒能給她帶來房子的老公,於是天天河東獅吼,日日抱怨不休,周圍的人全給她“作”到雞犬不寧。她說,買80萬的房子,首期付16萬,他們夫妻工作七年有八萬積蓄,餘下的要靠借,老公家裏攤四萬,自己父母攤個兩萬,自己妹妹再攤兩萬。海藻剛工作不久,男朋友也不富裕,是宋秘書給了海藻兩萬,海藻就此跌進金錢的旋渦。海萍看定房子後,把老公的四萬追加到六萬,這六萬最後也是宋秘書給了。海藻根本沒有償還能力,為此她對宋秘書說出這樣的話:“你的人情債,我肉償了!”分明是把自己的肉體當作商品來出賣了。

即便借來的首期不用海萍歸還,她還是要付銀行貸款,海萍說從蘇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每天要至少進賬400元,這就是她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但我認為這全是海萍自找的,她完全可以選擇買小一點的房子,甚至可以象海藻男友小貝一樣,租大一點的房子,同樣可以生活,這個成本,本可以是很低的。

海藻一開始也象姐姐姐夫男友那樣,過著城市裏的白領生活,每天早出晚歸,坐在電腦前,拿著與付出完全不等的低薪,被人使來喚去的,直到她遇到了宋秘書。宋秘書有權有勢有錢,能為她姐妹倆解決一切問題,宋秘書也有老婆有孩子,他把海藻帶去參加校友會,就是去展覽他的花瓶去的,就象男人的車子,女人也是可以用來炫耀的。

海萍海藻的媽媽就把海藻與宋秘書的關係看得很透徹。我從網上找來她對海萍說的這段話:“男孩兒要窮養,女孩兒要富養,不是沒道理的。現在想來,我這一輩子吃虧就吃虧在沒錢,沒為你們姐妹倆提供好點的生活。但凡你們小時候經曆過富裕,都不會為眼前這些小恩小惠所迷惑,感激到把自己的一生都搭進去。”

片中宋太太與女友的一些對話讓我擊節讚賞,太精辟了!那是四十多歲的女人才能講出的話,是對人生的徹悟。但是我覺得最可憐的也是她,她相夫教女,她克勤克儉,她做了墊腳石,卻把磨出的珍珠給丟了。本該是個幸福的家庭,卻被海藻破壞殆盡。在最後,宋太太把自己爸媽的房子和弟弟的房子賣了,與宋貪來的錢財放在一個皮箱內,想要交出錢來保住老公的命,宋卻從中取出一半錢給了大著肚子的海藻。看著海藻住著別墅,摸著自己一直想買也買得起,卻因為官太太的身份沒敢買的歐式家具,怎能叫她不發瘋?

《蝸居》把生活背後的一切全揪出來,擺在觀眾麵前,拍得如此真實,如此生活化。動遷帶來讓社會底層人士改變命運的機會,那位為了兒孫利益而死的老太太,同樣讓人感歎。

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宋思明這個角色,他是個充滿智慧和成熟魅力的男人,他為人處事圓滑恰當,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他的運籌帷幄下,講出的話有哲理有分寸,難怪他的太太會認為每個人都象自己老公手中的棋子。可我卻覺得他象蠟燭,成全了海藻海萍姐妹倆的夢想,卻把自己的家和自己的前途給毀了。特別是最後,在宋的安排下,海藻去了美國,海萍在宋給海藻的別墅中成立了中文學校,而宋自己,卻是一死了之,一了百了,真不知道宋太太和女兒如何去麵對後麵的人生?

[ 打印 ]
閱讀 ()評論 (3)
評論
心靈回音 回複 悄悄話 回複swan2004的評論:

是啊,最後宋居然還想把海藻托付給自己的太太。難道他不知道太太會受到他收賄牽連的嗎?真不懂他是怎麽想的?!
我沒注意到最後的字幕,如果宋太太為宋坐了牢,那真是太可悲了。
swan2004 回複 悄悄話 最慘的是宋太太,自己連爸媽和弟弟的房子都賣了,結果讓宋拿去便宜了小蜜,自己還被連累坐了牢(看最後一集片尾字幕)。

宋死之前都記得把小蜜安排的妥妥貼貼,卻對自己的妻子和孩子沒個像樣的交代。
看網上有人對宋怎麽怎麽看重,我對他的為人卻不齒,尤其最後對家人的態度。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