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tMine Immersion 在短短一個多月內累計超過 833,000 ETH,創下了企業資產管理加密貨幣領域的全球紀錄。此舉重新劃定了商業、金融和區塊鏈之間的界限。
2025年6月至8月期間,BitMine Immersion購買了高達833,137個ETH ,使自己成為全球擁有最大以太坊企業儲備的公司,估值超過29億美元。
BitMine Immersion 在短短一個多月內累計超過 833,000 ETH,創下了企業資產管理加密貨幣領域的全球紀錄。此舉重新劃定了商業、金融和區塊鏈之間的界限。
2025年6月至8月期間,BitMine Immersion購買了高達833,137個ETH ,使自己成為全球擁有最大以太坊企業儲備的公司,估值超過29億美元。
從囤幣到逼漲:BitMine的35天閃電戰與ETH定價權易主
2025/8/11
原本沒有人會想到,以太坊企業持倉的「頭把交椅」,會在 35 天內換人。
以 Tom Lee 為代表的背後公司 BitMine 做到了:這家曾在納斯達克默默無聞的小公司,憑借一次 PIPE 融資與三輪結構化加倉,把 ETH 持倉從零拉到了 83 萬枚,完成對 SharpLink 的絕地反超,成為全球最大 ETH 財庫。
這不僅是數字上的勝負,更是一場兩種不同血統的資本勝負——代表「幣圈 OG」的 SharpLink,慢慢囤幣、靜待上漲;代表「華爾街力量」的 BitMine,則是在推漲中實現兌現。低成本與高杠杆,囤幣心態與 Narrative 策略,背後是兩種世界觀的正麵交鋒。
它們不隻是買幣的方式不同,而是在搶占一個問題的答案:在加密金融的下一個階段,誰有權定義 ETH「價格」?
為什麽是 ETH 的兩種血統?
如果說 BitMine 代表的是一場華爾街風格的結構性突襲,那麽 SharpLink 的存在,恰恰是「ETH 原住民」邏輯的延續。
這兩家公司之間的分野,不僅在持倉節奏、披露方式、Narrative 打法上各異,更重要的是:它們背後所代表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出身與目的。
SharpLink —— OG 手裏的幣,囤得太久,走得太慢
拆解 SharpLink 的股東陣容,幾乎覆蓋了以太坊生態的全鏈條資本:
原血統陣營:Consensys(由 ETH 聯合創始人 Joseph Lubin 創立)掌握 MetaMask、Infura 等核心設施,Lubin 親任 SharpLink 董事會主席。
基礎設施陣營:Pantera、Arrington、Primitive 等深耕 Layer2、DeFi 協議與跨鏈設施。
金融化陣營:Galaxy Digital、GSR、Ondo Finance 等直接在 ETH 的機構化、衍生品與托管業務上運作,使其持倉成為可管理、可增值的機構資產。
這種資本綁定不僅放大了 SharpLink 的「ETH 財庫」敘事,也為其在買入、質押、減倉等環節提供資源杠杆,並成為華爾街讀懂 ETH 的橋梁。
初期 ETH 持倉結構也體現了這種「OG 屬性」:來源於團隊錢包內部轉賬而非公開市場;單次買入規模較小,但分布周期極長;強調安全性、流動性管理與審計配合。
據財報與鏈上估算,SharpLink 的 ETH 建倉成本區間集中在 $1,500–$1,800 之間,部分早期持倉成本甚至低於 $1,000。正因如此,其股東結構中「囤幣派」占比極高,價格回到 $4,000 附近時,如果出現自然拋壓並不意外。
並且,早在 6 月 12 日,SharpLink 提交了一份名為 S-ASR 的文件,核心內容是——該注冊生效後,股票可以隨即開始賣出。
這種路徑並非錯,但也天然帶來三個問題:
1. OG 團隊的「囤幣」心態使其更注重成本收益比,幣價一旦大漲,容易觸發減倉衝動;
2. OG 人脈網絡下的信息流更閉環、更謹慎,不傾向於主動打 Narrative 牌;
3. 以鏈上運行為先,反而在財報披露效率、資本市場運營等方麵顯得滯後。
這正是 2025 年第三季度,SharpLink 麵對 BitMine 節奏化「披露—融資—加倉—漲價」的策略時,顯得慢了半拍的深層原因。
BitMine —— 典型華爾街資本入局
BitMine 幾乎是以「典型華爾街資本入局」的姿態降臨 ETH 賽道。
PIPE 融資結構:采用現金 + 權證 + ETH 組合認購結構;
投資方:Galaxy Digital、ARK Invest、Founders Fund 等;
管理層背景:投行、私募、對衝基金出身,熟悉 PIPE 融資、合規套利、再融資周期運作。
在他們眼中,ETH 不是「數字貨幣」,而是一種可標價、可交易、可套現的新型金融資產。
如何用 35 天奪權 ETH 龍頭寶座?
7 月 1 日:BitMine ETH 持倉為零;
8 月 5 日:持倉達 833,137 枚,超越 SharpLink。
35 天內的操作節奏:
1. 第一周(7/1–7/7):PIPE 融資 2.5 億美元落地,首批購入約 15 萬 ETH;
2. 第二周(7/8–7/14):新增采購 26.6 萬 ETH,總持倉突破 56 萬枚;
3. 第三周(7/15–7/21):再購入 27.2 萬 ETH,累計持倉超 83 萬枚。
每輪披露都通過官網、媒體、投資者信函節奏化發布,製造“持續大規模買入 ETH”的市場預期,帶動股價與 ETH 現貨價格同步上漲。
平均買入價 $3,491,避開階段高點,踩中上漲通道啟動區間。
股價從 4 美元漲到 41 美元,市值從 2 億美元飆升至 30 億美元。
這種「披露—融資—加倉—漲價」的循環,使 BitMine 成為以太坊機構化結構的中樞。
Tom Lee:新莊家代言人
Fundstrat 聯合創始人兼研究主管,擅長通過 Bitcoin Misery Index (BMI) 等工具包裝多頭敘事。
特點:
永遠給出新的目標價;
平台聯動+高頻出鏡;
用不同敘事分別打動散戶與機構;
把價格上漲轉化為“合理的結構性現象”。
在 BitMine 崛起過程中,Tom Lee 提供了重要輿論支持——提出“ETH 將成為企業負債表的一部分”的觀點,為 Narrative 型操作提供背書。
尾聲
在加密資產市場,價格往往先於價值存在,敘事主導估值生成。
BitMine 的崛起,不隻是 ETH 財庫數字變化,而是一次圍繞如何讓機構聽懂 ETH的 Narrative 重構。
SharpLink 堅守鏈上慢囤邏輯;BitMine 則用結構與情緒的節奏快速完成共識換手。
ETH 定價權的天花板,已經不屬於最早喊多的 OG,而屬於最會講故事的華爾街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