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 2009年10月16日

(2009-10-18 05:23:45) 下一個
  
  
  在結束了東亞部分之後,下麵,東方時事評論員將與東方經濟評論員一道,開始今天的南亞部分。
  我們知道,在俄羅斯總理普京此次來訪過程中,中俄簽定的總計達35億美元的一藍子協議,其中主要包括有這樣幾樣:
  
  第一,中國國家開發銀行與俄羅斯對外經濟銀行(VEB)提供5億美元貸款和俄聯合股份金融體係公司與中國中興通訊(ZTE)及中國銀行簽署2億美元金融合作項目;俄水泥製造商Eurocement還將與中國材料集團公司 (Sinoma)合作在俄梁讚、薩馬拉、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車裏雅賓斯克州建立水泥生產線等等;
  第二,中國有意幫助俄羅斯發展高速鐵路;
  第三,能源方麵的一係列合作;
  
  上麵是商業方麵的合作協議。在安全層麵,值得關注的是中俄軍方有關負責人13日在人民大會堂簽署了兩國政府關於相互通報發射彈道導彈和航天運載火箭的協定。
  
  
  ●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在“日益混沌”的同時又顯得“日益清晰”
  
  針對上述商業協議,東方評論員曾給出了這樣一組觀點:
  
  第一,商業協議。由於這些協議的側重點在於基礎建設與能源合作,而基於“我們之前的判斷”,不論是東方時事評論員還是經濟評論員,一個共同感受就是:“這批協議總算是出來了!”。
  
  顯然,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這些東西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的背後,是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在“日益混沌”的同時又顯得“日益清晰”。針對這一看似矛盾的敘述,我們稍後再做展開。
  
  第二,軍事協議。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中俄簽定相互通報發射彈道導彈和航天運載火箭協定,就“形式”而言,意義的確非常重大;但就“本質”而言,它又不過是將“一件雙方、或者中美俄英法等核大國之間原本一直在做的事情”突然“白紙黑字”化了而已。
  
  
  ●國際軍事形勢的異常詭秘
  
  
  顯然, 在中俄決定將一件“大家一直都在做的事情”突然“白紙黑字”的背後,是國際軍事形勢的異常詭秘。有關這一點,我們也將在稍後再進一步展開。
  
  事實上,在盤點普京訪華的具體成果時,我們不難發現,盡管成果豐碩,但中俄雙方最終敲定的合同金額為40多億美元,距離事先宣傳的55億美元還是“有點兒出入”的。
  
  有關這一點,在一起閱讀一則新聞之後,我們再來進行討論。
  
  
  
  
  普京警告各大國不要威脅伊朗
  
  
  【綜合消息】 俄羅斯總理普京14日警告各大國不要威脅伊朗,並稱現在談論製裁伊朗核問題還“為時過早”。
  據路透社報道,普京是在美國國務卿希拉裏訪俄2天之後發表上述言論的。普京向記者表示:“沒有必要威脅伊朗。”
  
  普京表示:“我們需要找到一個妥協的辦法。如果無法妥協,並且談判失敗,那麽我們再決定采取何種措施。”
  
  他說:“如果現在(在核談判前)沒有做出任何舉措,我們就宣布製裁措施,那麽我們就不會(為核談判)創造良好條件。這是我認為談論製裁還為時過早的原因。”
  
  希拉裏在訪俄期間未能獲得俄方對製裁伊朗的具體承諾,這讓希拉裏在美國國內備受批評,因為繼美國在導彈防禦問題上做出讓步後,希拉裏未曾從俄方取得任何回報。
  
  
  【時事點評】首先,請大家注意,俄羅斯總理普京警告“各大國不要威脅伊朗”,並稱“現在談論製裁伊朗核問題還為時過早”的時間是“14日”。
  
  
  ●對俄美而言,這是個“非常巧合”的時間段
  
  我們知道,從12日至14日,對俄美而言,這是個“非常巧合”的時間段:
  
  第一,期間,普京就任俄羅斯總理後首次訪問北京,他動身的日子就是12日,離開的日子是14日;
  
  第二,期間,希拉裏就任美國國務聊之後首次訪問莫斯科,她動身的日子碰巧也是12日,離開的日子也是14日;
  
  
  ●普京對希拉裏玩了出“空城記”
  
  這就是說,僅就時間的巧合而言,作為俄羅斯最有實權的政治領袖,普京對以美國國務聊的身份首次訪俄的希拉裏玩了出“避免與其相難見”的“空城記”。
  
  ●希拉裏訪俄對中俄之間的“這一輪合作”、還是起到了某些幹擾作用的
  
  在這個基礎上,結合中俄簽了40多億而不是55億合同的事實,我們再來回顧希拉裏的、被媒體形容為毫無收獲的訪俄行程,也就不難明白,將希拉裏訪俄說成“空手而歸”也不盡準確:這就是說,希拉裏訪俄對中俄之間的“這一輪合作”、還是起到了某些幹擾作用的。
  
  如果以“貨幣形式”為這些幹擾“估個價、定個性”,大概就是那10多億美元的“合同金額”與“合同本身”了。
  
  然而,東方評論員首先想強調的是,在俄羅斯為了對美強調“自己還有其它排列組合可選”、普京公然對希拉裏玩“空城記”的情況下,希拉裏仍然“如期訪俄”其實意味了兩層意思:
  
  第一,意味著華盛頓“注意到了、並承認”莫斯科還有“其它選擇項”;
  
  第二,意味著華盛頓在“注意到、並承認”莫斯科還有“其它選擇項”的基礎上,想通過“希拉裏如期訪俄”向方方麵麵公開強調“美國準備了新的俄美交易條件”、從而盡可能地幹擾中俄“這一輪合作”。
  
  另外,東方評論員其次想強調的是,就在希拉裏靦著臉也要如期訪問“空城”、華盛頓放軟身段也要“對中俄這一輪合作”施放幹擾的同時,北京又何妨不是在通過普京訪華對“俄美的這一輪交易”施加“反作用力”?
  
  如果在這個層麵去考慮問題,那麽,我們也就不難明白,近來突然發生的許多新聞、本質而言,都是圍繞這些所謂的“強調(俄對美國也對中國強調它還有其它選擇項)”、“幹擾”與“反作用力”來演繹的。
  
  為了更好地說明問題,我們再來閱讀一則資料及幾則新聞片段。


資料:德央行表示,將限製大規模出售黃金
  
  
  
    【東方檔字NO200909280312】據中國證券報報道,德國央行9月25日表示,在央行新的黃金出售協議實施第一年,其將限製大規模黃金出售,德國央行持有的黃金總量目前位居世界第二。
  
    德國央行稱,按稍早達成的協議,其僅將向德國財政部出售6.5噸黃金,而且今年不會進一步利用其出售選擇權。德國央行稱:“剩餘的出售權利將留給其他參與黃金協議的央行,或者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IMF執行董事會18日決定,將出售403.3噸黃金儲備,以解決該組織麵臨的財力不足問題,並為貧困國家提供更多貸款。按照目前的市場價格計算,IMF出售這些黃金可獲得約130億美元。IMF總裁卡恩表示,為避免對市場造成衝擊,黃金出售將以“負責任和透明的方式”進行。外界預期,一些國家的央行將成為主要買家。IMF目前約有3200噸黃金儲備,是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的世界第三大黃金擁有者。
  
  
  
  資料:俄羅斯再次啟動“私有化”
  
  
  【東方檔字NO200910070112】莫斯科消息:據媒體報道,10月6日,俄總理普京親自主持了“2010-2012年俄聯邦財產私有化問題”專題會議。普京在會上明確表示:“應當將私有化看作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個重要來源。該進程應當有助於提高生產效率、吸引額外投資、優化競爭環境。”俄經濟發展部部長納比烏林娜則透露,俄政府將於近期出台2010年俄聯邦財產私有化計劃,並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出售港口、機場、船運和石油行業公司的股票。據預測,在2010年俄聯邦預算中,來自私有化的收入有望達到約700億盧布(1美元約合30盧布)。
  
  普京在那次會議上特別強調,在俄新一輪私有化進程中,俄聯邦財產必須按“實際市場價格”出售,“而不能打任何折扣”。他說:“在俄羅斯,不可能再出現免費或優惠的私有化了。”
  
  
  
  
  薩科齊:法國不再向阿富汗增兵
  
    【巴黎消息】法國《費加羅報》網絡版15日報道,法國總統薩科齊說,法國軍隊將繼續留在阿富汗,以爭取最後的“勝利”,但該國不打算再向阿富汗增兵。
    報道說,薩科齊在接受該報采訪時針對法國軍隊是否應留在阿富汗的問題,給予肯定的回答。他說,留下的目的是取得“勝利”,但他同時表示,法國不會再向阿富汗增兵。
    薩科齊認為,當務之急是培養阿富汗自己的士兵,如果想取得這場戰爭的勝利,阿富汗軍人無疑是最有效的因素,因為他們身處自己的國家。
    自2001年法國向阿富汗派遣軍隊以來,已有36名軍人陣亡。目前,法國在該國共部署了約3000名官兵,去年8月,北約領導的駐阿富汗國際安全援助部隊在阿首都喀布爾附近地區遭到塔利班武裝人員伏擊,造成10名法國軍人死亡、21人受傷。這是數年來駐阿外國部隊遭受傷亡最嚴重的一次襲擊事件,法國輿論開始質疑政府在阿富汗駐軍的政策。
  
  
  
  【時事點評】 首先要指出的是,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曾經點評過“德央行表示:將限製大規模出售黃金”。
  
  
  ●這份“央行新協議”的長遠目的在於......
  
  我們知道,8月10日,歐洲央行、瑞典央行和瑞士央行簽署了新的五年期黃金協議,也就是所謂的“新央行售金協議”,協議規定:簽署國每年出售的黃金總計由不能超過500頓、下調為不能超過400噸,在5年協議期內出售的黃金總量不超過2,000噸,之前的協議上限為2,500噸。
  
  非常清楚,這份“央行新協議”的長遠目的在於“支持黃金價格,防止黃金大規模流入市場而導致以美元標價的金價爆跌”。
  
  
  
  ●美國表示“歡迎”的背後可謂是心情複雜
  
  而就在當日,一直在“吵吵著”要出售403噸黃金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立刻表示“歡迎”。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由美國擁有唯一否決權(以國家為單位)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這次之所以“以組織的名義”、公開對這一明確將“5年協議期內出售的黃金總量由2500頓下調為不超過2000噸”新協議表示“熱烈歡迎”的背後,可謂是心情複雜:
  
  
  ●對美國而言,從長期去看,這原本就不是件什麽值得歡迎的事情
  
  
  一方麵,新協議實際上體現了歐洲央行(歐盟主要利益)的意誌、那就是:在未來五年內,將限製大規模出售黃金,在這個問題上,美國人明白,德國央行的“言行”已經強調的再清楚不過了。
  
  德國央行強調:
  
  第一,再次決定在未來一年裏將對德國財政部的黃金銷售限製在6.5噸,而且不會進一步向其他機構出售黃金。
  
  
  第二,德國傾向於將根據新售金協議所餘下的銷售份額留給參與該協議的其他央行,而非其它機構(似乎暗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用以換取未來銷售黃金的權力。
  
  因此,對美國而言,從長期去看,這原本就不是件什麽值得歡迎的事情。
  
  而另一方麵,該協議的簽定,也意味著歐洲央行成員國將在未來幾周授權出售403噸IMF黃金,對“正拚命壓著”黃金價格的華爾街而言,這才是值得歡迎的事情。
  
  
  顯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組織的名義”表示歡迎的背後,其實又是“短期利益”被優先考慮的結果。
  
  


  ●德國“言行”立刻“在長、短期預期層麵”對黃金市場產生了反應
  
  
  然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作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黃金擁有者,德國是歐洲第一個執行“新協議”的國家,其“言行”並立刻“在長、短期預期層麵”對黃金市場產生了反應。
  
  
  真實的情況就是:
  
  第一,在短期預期層麵,我們注意到,就在德國央行發表該聲明後,由於市得知擁有3408頓黃金儲備的德國近日將出售6.8頓黃金,並“批準”國際貨幣基金出售黃金,從而“有條件滿足”美國壓低金價的“既時要求”,當既導致金價從1020美元/盎司跌至2周低點,盤中一度報984.70美元/盎司;
  
  
  ●市場讀懂了“歐洲央行新協議”的內涵
  
  第二,在長期預期層麵,國際金價在探及984.70美元/盎司之後,便立刻反彈,在創下1072美元/盎司的曆史新高後,目前仍然盤旋在1060美元/盎司一線,大有“徹底站穩”1000美元/盎司的勢頭。
  
  顯然,市場讀懂了“歐洲央行新協議”的內涵,那就是:盡管批準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出售400多頓黃金以換取資金的計劃,但骨子裏卻在支持“以美元標價”的國際金價長期走強,從而響應著“一盎司黃金需要越來越多的美元去購買”的市場預期。
  
  從長遠看,這顯然“不是”一份值得美國當局“歡迎”的態度。
  
  
  
  ●德國似乎覺得它“暫時還能夠”承受來自“美元”的這份“經濟壓力”
  
  
  盡管就短期而言,美國也通過歐元兌美元的持續走強,向歐元區經濟施加著強大的壓力,但從身兼有世界第一大外貿國家、歐洲第一經濟強國,歐盟經濟實力最強的核心國家、世界第二大黃金儲備國家、在西方陣營中經濟狀況最好的國家、等諸多頭銜的德國之言行來看,德國(歐盟)似乎覺得它“暫時還能夠”承受來自“美元(美國)”的這份“經濟壓力”。
  
  
  
  ●歐盟(德國)對美國下“對華貿易戰爭、甚至金融戰爭指導棋”的後果有所警惕
  
  
  不難看出,就長期而言,德國對美國起主導作用的“IMF叫賣黃金”公開持“不同意見”,如果僅從經濟、金融層麵考慮問題,是能說明這樣幾個問題的:
  
  
  第一,作為歐洲最具經濟實力的德國,並不認同美國的經濟、特別是金融政策;
  
  
  第二,作為歐盟、以至世界第一大貿易國,嚴重依靠外貿,且最有可能(如果不爆發新危機的話)在整個西方國家中率先複蘇的德國,盡管躲在歐盟的影子裏,一方麵“默認”、甚至配合美國施展的那一整套看似主要針對中國的“貿易保護案”,一方麵又對美國以“經濟、特別是金融G1”自居、向“方方麵麵”下“對華貿易戰爭、甚至金融戰爭指導棋”的後果有所警惕。
  
  
  ●德國心知肚明:華盛頓的這套“貿易戰爭指導棋”,有著明顯的戰略欺騙性
  
  
  顯然,以貿易立國的德國(其實是歐盟中的主流意識)還是心知肚明的,華盛頓的這套“貿易戰爭指導棋”,有著明顯的戰略欺騙性:其表麵一層似乎是針對中國經濟、深一層似乎是針對東亞經濟(中日韓、東盟),但美國準備玩貿易戰、甚至金融戰的“更深一層目標”,則是想借“所謂的表麵一層、深一層目標”,最終將歐盟經濟、甚至俄羅斯經濟也拖進“美國與中國經濟、或者東亞經濟貿易戰”的混水中,好在世界貿易戰的掩護下,一方麵讓“美元本位製”脫靶,另一方麵,則指望亂中取勝、混水摸魚、在混亂中繼續施展“各種手段”、以全麵鞏固美元本位製。
  
  值得警惕的是,不論是全麵瓦解歐盟、徹底消除歐元的威脅,還是全麵破壞中國經濟結構調整、阻滯中國產業升級計劃,防止東亞經濟走向一體化,都是美國準備施展各種手段、以期實現的戰略企圖。
  
  
  而這一戰略企圖又直接服務於其既定的全球戰略,既:鞏固並繼續維持“美元霸權”,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直至實現旨在各個層麵全麵支配全球的全球霸權。
  
  
  ●俄羅斯在經濟層麵“早做打算”也就成了必然之舉
  
  
  通過上麵的討論,我們再去觀察“俄羅斯再次啟動私有化”,也就不難明白,由於中國經濟(東亞經濟)與歐盟經濟是俄羅斯經濟(主要是能源與礦產)的主要市場,因此,在美國南亞破局不成,轉而企圖在阿富汗尋求穩住局勢,並在此基礎上,正式對中國(東亞)開打貿易戰、甚至金融戰,伺機將歐盟經濟、俄羅斯經濟等也拖下水的情況下,在經濟層麵“早做打算”也就成了必然之舉。
  
  
  
  ●再談格魯吉亞戰爭的實質
  
  
  我們知道,俄羅斯一方麵高度依賴石油收入,一方麵,俄羅斯的這份“石油收入”的價值幾何,又為石油美元所度量,因此,在石油價格還處於高位的時候,俄羅斯經濟為了徹底擺脫“石油美元”這位“不請自來的會計師”,在08年6月份率先攻擊“石油美元結算製”,最終導致“俄美矛盾”於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開幕當天在格魯吉亞全麵激化;
  
  
  而自俄羅斯成功肢解美國利益的代理人--格魯吉亞,並得到上合(實際是北京)的策應(盡管沒有承認阿布哈茲、南奧塞梯獨立,但對俄羅斯的軍事行動表示理解)之後,美國在軍事、甚至政治層麵的對俄反擊顯得極其蒼白,這樣,美國也就再也捂不住次貸危機這個膿胞了,緊接著就爆發了金融危機,並將歐盟也拖入其中。
  
  
  
  ●中國對格魯吉亞戰爭的反應,成功地分化了北約
  
  
  值得強調的是,當時,中國對俄羅斯針對格魯吉亞軍事行動的策應,實際上起到了這樣幾層目的:
  
  第一,通過對俄羅斯軍事行動的“理解”,在北約(美國與歐盟)麵前強調上合的團結,從而在格魯吉亞問題上對北約盡可能地施加壓力,對俄羅斯盡可能進行支持;
  
  第二,通過“拒絕承認”阿布哈茲、南奧塞梯的獨立,取得了在科索沃問題上的總體平衡,在北約(歐盟)麵前“證明”了上合“並非軍事聯盟”的事實,從而盡可能防止美國利用格魯吉亞戰爭、在歐亞大陸上、為冷戰招魂。
  
  第三,在第一及第二的基礎上,利用歐盟與美國在科索沃問題、及東歐問題上不可調和的戰略矛盾,在政治、及軍事上成功地分化了北約,在這個問題上,最具代表性的有兩件事:
  
  首先,就是歐盟主席巴羅佐最終以一句名言,既“歐洲隻要冷靜、不要冷戰”,作為“冷戰回來了”的正式回應。
  
  
  其次,就是歐盟始終拒絕向阿富汗“實質性增兵”、從而直至今天為止,都一直在拒絕向美國提供其南亞破局所急需的“阿富汗配合、巴基斯坦配合”。
  
  
  ●各方圍繞格魯吉亞戰爭的角力,對今天國際經濟形勢具指導意義
  
  
  
  第四,也是對今天國際經濟形勢最具指導意義的,既:通過格魯吉亞那一役,通過“中歐俄美”之間在格魯吉亞戰爭後所排列的一係列“排列組合”(盡管期間也發生了俄羅斯不顧上合合作大局的“新星號事件”),在美國成功地突顯了“中歐俄”之間;“歐美”成功凸現了“中俄”之間的固有戰略矛盾的同時,不僅中國成功地凸現了”歐美俄”之間,“中俄”也成功了凸現了“歐美”的之間的固有戰略矛盾。
  
  
  總體上說,自“科索沃獨立”不可逆轉地進入產“科索沃獨立後續發展階段”之後,在一全麵範圍內的一係列合縱連橫的過程中,在“中歐俄”之間的戰略矛盾被美國“成功地”凸現出來同時,“中歐俄”之間、甚至包括印度、日本等其它大國,其共同利益也被美國“失敗地”提練了出來,那就是必須打倒“美元本位製”。


理普京在北京共同主持“中國俄語年”開幕式的同時,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與德國總理默克爾也在法蘭克福共同主持“圖書展”的開幕式,這是個巧合嗎?
  
  
  ●我們非常關注“俄羅斯願意中國幫助建高鐵”的原因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這或許是個巧合,但是,即便果真是個巧合,我們也想借機強調一點:在“中國俄語年”與“法蘭克福圖書展”兩場開幕式的“舉辦地之間”,我們似乎感覺到了一條“有可能”從兩邊同時開工建設的高速鐵路,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通過莫斯科、將兩地(中國、東亞與德國、歐盟)經濟高速的聯係起來,在莫斯科出於未雨綢繆、而盡管“不高興”,但仍然決心成為兩地(中國、東亞與德國、歐盟)“能源與礦產供應商”的同時(注:這就是我們認為那批合同終於“千呼萬喚始出來的”原因),作為補償,也同樣出於未雨綢繆的考慮,“兩地”似乎願意考慮將兩地之間“交通與運輸合同”中的相當部分交給俄羅斯承擔。
  
  在這裏,我們想強調的是,這也是我們非常關注“俄羅斯願意中國幫助建高鐵”的原因。
  
  
  
  ●一個戰略信號
  
  
  不難看出,在“中國幫助俄羅斯建高速鐵路、俄羅斯向中國提供穩定能源供應”的背後,是中俄、甚至“中歐俄”準備向歐亞大陸在經濟層麵進一步整合、有心“走陸路”,防止被美國“拖下水”,而放出的一個戰略信號。不要忘記了,德國與法國也有高速鐵路技術。
  
  當然了,不排除俄羅斯此舉也有意擠兌歐盟的意圖:在歐亞大陸主要經濟體都有心“走陸路”的新情況下,如果歐盟經濟再不對俄羅斯進行投資,俄羅斯就準備對東亞的中國、甚至日本“更加開放”、從而痛失先機。
  
  而全麵破壞這一“可能局麵”,為發動一場表麵針對中國、實際上也針對東亞、骨子裏卻是想樓草打兔子,將歐盟與俄羅斯也拉下水的貿易戰爭、甚至金融戰爭做最後準備,自然是希拉裏腆著臉、也要如期訪問“空城”,並留下“美俄戰略武器談判讓步方案”、改口必須立刻製裁伊朗的原因。
  
  
  
  ●“希拉裏腆著臉”之後,普京也就有了資本再去向北京提條件
  
  
  顯然,已經在北京的普京、在看到了“希拉裏腆著臉”的境頭之後,也就有了資本再去向北京提條件、說要求了。客觀上進,希拉裏的那張臉、還是“腆”得有價值的。
  
  在東方經濟評論員看來,這恐怕就是中俄實際簽下的合同金額與事先宣傳的有所出入的原因。大國間這種利用與被利用,早已見怪不怪!
  
  
  
  
  ●將一件“核大國間彼此都在做的事情”正式“白紙黑字”的潛台詞
  
  
  至於中俄間簽定“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發射事前通報協議”,就如我們之前所說,在駐阿美軍被迫向俄羅斯“借道”、從而意味著“中歐俄美”之間的角力將更集中在經濟、甚至金融層麵之後,不僅不意味著軍事角力將不再出現,反而“有可能”以更加激烈的方式出現。
  
  
  顯然,中俄間簽定“戰略導彈與運載火箭發射事前通報協議”、從而將一件“核大國間彼此都在做的事情”正式“白紙黑字”的潛台詞,在美國一麵擺出“準備”南亞破局(主要表現在不顧一切地強化美印關係,對中國、巴基斯坦施加壓力,再用幾十億美元的援助安撫巴基斯坦,平息巴基斯坦對美印強化關係的不滿)、一麵擺出“準備”發動針對中國的貿易戰(本月來,美國已經連續提起9起針對中國的貿易調查案)的綜合背景下,其實主要就是想強調兩點:
  
  第一,中俄作為上合的主導國,有足夠的戰略互信,特別是軍事互信,因此,在形勢有變的緊要情況下,不排除“中俄”中的一方,或自己,或通過上合組織,對對方在自己“重中之重”方向“可能進行的”軍事行動予以理解、甚至支持;
  
  
  第二,我們想特別強調的是,在已經形成對“美元本位製”的“全球圍攻”中,歐元與美元之間的矛盾其實已經激化,隨著波蘭簽定了《裏斯本條約》,捷克已經成為最後一個待簽字國,歐盟政治統一進程也到了最後關口。


  ●一旦如此,美國人的假戲就有可能“假戲成真”了
  
  
  
  我們注意到,法國總統薩科齊明確警告“如果捷克繼續拒絕簽字,歐盟就要考慮開除其會員資格”,因此,一旦捷克頂不住歐盟核心國家的強大壓力,也尾隨波蘭進入《裏斯本條約》,美國人“對歐元讓步、換歐盟經濟聯手敲打中國經濟”的假戲就有可能“假戲成真”了,而一旦《裏斯本條約》生效,也就意味著歐盟內部政治遊戲規則的實質性變革,歐盟決策機製將由目前的、“每個會員都有否決權過渡為少數服從多數”,歐盟政治、軍事統一進程將實質性地飛躍,歐元基礎將得到空前加強,歐美矛盾將一觸既發,北約組織將很難複原。
  
  
  
  ●北京介入中、東歐事務、從歐盟內部牽製歐盟核心國家的好時機
  
  
  在歐盟政治統一進程已經到了臨門一腳,急需中國、俄羅斯“外部理解”的特殊情況下,我們認為:
  
  第一,這正是北京介入中、東歐事務、從歐盟內部牽製歐盟核心國家、盡力阻止歐美聯手在經濟層麵攻擊中國,並在科索沃問題上、地中海方向、中東和平問題上發揮更重要作用的好時機;
  
  如果從這個層麵考慮問題,我們不難看出,在中國國家副主席德國之行之外,真正的重頭戲在於中、東歐之行。
  
  
  
  ●時機特殊,可“有條件地”考慮俄羅斯的意見
  
  
  第二,我們認為,由於時機特殊,北京在“上合”組織“軍事功能”的層麵上,可以稍稍調整之前的那種,充分照顧歐盟的做法,從而“有條件地”考慮俄羅斯的意見,既:對歐盟、特別是對美國擺出一個“不排除為上合組織添置某種軍事功能”的可能性。
  
  
  我們也注意到,這種可能性在目前階段,既可視為對美國南亞政策的警告和對歐盟東歐政策的試探(對中國而言)、也可視為對歐盟東歐政策的警告和對美國中亞政策的試探(對俄羅斯而言)。
  
  
  ●如果消息為真,則是華盛頓進一步警告北京
  
  
  在美國對巴基斯坦通道高度依賴的情況仍然沒能根本解決,但美國已迫不急待地秘密向阿富汗大規模增兵(報道稱是13000人、是否如此規模尚須證實)的情況來看,希拉裏腆著臉如期訪問“空城”的另一考慮,是“決心”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了,從而向北京進一步強調並警告:它準備將“南亞破局”計劃從“準備執行階段”提升至“實際執行階段”。
  
  然而,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阿富汗一線,不論美國是否增兵,都不足以解決阿富汗問題,唯一的好處是可以對南亞局勢、施加影響。
  
  
  因此,在我們看來,就目前而言,華盛頓對北京的這一警告,相當程度上是為了繼續鼓動印度繼續挑釁中國,並直接對巴基斯坦施加軍事壓力,如果能導致中印之間、印巴之間“擦槍走火”,那就再好不過了。
  
  
  顯然,為了做得更加真實,美國就必須增兵阿富汗。否則,以美國目前在阿富汗的那點兵力,既難以對印度起到鼓動作用,也難以對巴基斯坦進行恐嚇、更不要說北京了。
  
  
  ●美國秘密增兵的消息一旦為真,也就意味著美國“決心”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
  
  
  因此,就“俄羅斯對美國中亞政策的試探”而言,美國秘密增兵的消息一旦為真,也就意味著美國“決心”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而一旦實質性動用,從而也就意味著“美國的東歐政策”必將向俄羅斯通道做出“令俄羅斯滿意的妥協”,即便歐盟反對也不行。
  
  
  
  ●“俄羅斯對美國中亞政策的試探”是成功的!
  
  
  如此一來,這對歐美關係的影響巨大,從英國僅象征性、且“有條件(條件是北約其它盟國也要增兵)”增兵500,法國幹脆明確表示“絕不增兵”的情況來看,對美國大規模增兵的消息,歐盟的“不高興”是顯然的。
  
  不難看出,通過該軍事協議 ,“俄羅斯對美國中亞政策的試探”是成功的!
  
  
  
  ●雖不是空穴來風,但我們對增兵的規模(13000人)有所懷疑
  
  
  然而,東方評論員對媒體所報道的、美國秘密大規模增兵阿富汗13000人的消息所持態度是:雖不是空穴來風,但我們對增兵的規模(13000人)有所懷疑!
  
  因為,在巴基斯坦局勢沒有如願之前,在寒冷的冬天即將到來之前,如此大規模的增兵,如此大規模的後勤補給“增量”,實際上等同於將駐阿美軍的命運徹底交給了俄羅斯、或者上合(包括中國)。有關這方麵的後續消息,我們將與大家一起關注。
  
  
  ●“北京對歐盟東歐政策的試探”也是成功的!
  
  
  另外,就“北京對歐盟東歐政策的試探”而言,從中國新疆地方法院近期連續、公開宣判數名“新疆75暴力罪犯”死刑,而歐盟國家反應“總體低調”的情況來看(法國有所動作,但隻是對沒有歐盟法官參與表示了不滿)。
  
  
  同樣,不難看出,“北京對歐盟東歐政策的試探”也是成功的!
  
  
  
  ●“上合”在特定條件下,被“中俄”添加上“特定軍事功能”的可能性也就有了很好的基礎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由於“中俄”兩國在兩個方向,在“中俄”彼此的“重中之重”,對“歐美”的相關政策所做的戰略試探都是成功的,這樣,“上合”在特定條件下,被“中俄”添加上“特定軍事功能”的可能性也就有了很好的基礎。
  
  
  
  ●阿富汗的塔利班,似乎聞到了這一點兒!
  
  
  我們認為,“北京對歐盟東歐政策的試探”成功,意味著歐盟在歐盟政治統一進程臨門一腳的特殊階段,有可能“默認”上合在阿富汗方向行使“軍事功能”。
  
  有意思的是,呼籲上合幫助解放阿富汗的塔利班,似乎聞到了這一點兒!
  
  
  
  而“俄羅斯對美國中亞政策的試探”成功,則意味著美國在一旦實質性動用俄羅斯通道,也將“默認”俄羅斯可以“上合的中亞軍事功能”為後盾,以各種手段鞏固其在中、東歐的影響力。
  
  在這種大背景下,美國想通過“不惜代價強化美印關係,鼓動印度挑釁中國”的戰略意圖,很難達成目的。
  
  
  ●那條巴控水壩的建設進程,很可能為中國提供豐富的對印鬥爭經驗
  
  
  我們注意到,針對印度總理訪問中國藏南地區等一係列“拿錢辦事、通吃中美”的投機動作,北京的反擊也顯得非常巧妙:決定幫助巴基斯坦在巴控克什米爾地區修建大壩,顯然,在政治上,這是個“印巴問題”,在經濟上,這是個巴控克什米爾地區從經濟上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進行滲透、施加影響的問題,是個克什米爾問題;從軍事上,這又是個中國與印度軍事對決的問題,在印度辛格團隊用高官訪問等動作來“惡心中國、賺取美元、贏取選票、通吃中美”的同時,中國就用一條水壩問題巧妙地重奪了主動權:隻要中印談不好,中印領土爭端就無從解決,但克什米爾問題不同,隨著水壩的建設進程,巴基斯坦對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影響力將日益增強,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分離勢力”也將日益增強。對這一趨勢,印度有什麽好辦法嗎?
  
  事實上,在盡可能公平、合理地解決藏南的問題上,那條巴控水壩的建設進程,將為中國提供豐富的對印鬥爭經驗,不要忘記了,在雅魯藏布江上,中國也有條件玩一把!
  
  

  ●需要注意兩點
  
  這樣,也就有了一個問題,在中國已經通過國慶展示了“可以打擊地球上任何一塊戰略目標”的強大軍事實力之後,既然美國增兵阿富汗、不惜一切強化美印關係也好,甚至不顧及“歐盟的東歐感受”也罷,隻要它自己不敢親自上陣,或者親自打通印度-克什米爾-阿富汗通道,或者親自出兵徹底拿下巴基斯坦通道,那麽,從印度隻敢在遠離克什米爾的地方有所動作的情況來看,是不太容易通過印度、引發南亞軍事衝突、從而實現南亞破局的企圖,那麽,它做的這一切又為了什麽?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需要注意兩點:
  
  第一點,美國在盡一切可能將“準備破局”的動作做得逼真,警告北京也好,鼓動印度、恐嚇巴基斯坦,盡力拉高中國與歐盟、俄羅斯、日本等國討價還價的門檻也罷,這都是必須的一步。
  
  因此,期間南亞的確存在有“擦槍走火”的危險性,而在某種程度上,“擦槍走火”的或然性,又極可能被某些戰爭販子利用去搞“狗急跳牆”。
  
  也正因如此,中國必須做好應對一場高烈度戰爭的全麵準備工作。這是最大限度防止借“擦槍走火”之名、行“狗急跳牆”之“實”、從而對中國戰略決心做“最逼真測試”的最有效辦法。
  
  第二點,需要更加警惕的是美國在“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既將方方麵麵的政治、軍事注意力都吸引在南亞方向,將幾乎被中國從南亞方向推向歐美的重中之重--地中海方向(科索沃方向)的“大國利益交易平台”、再推回南亞,推回到中國的“重中之重”,從而為從經濟、甚至金融層麵、以“G1”身份,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力量,“全麵攻擊”中國做準備。
  
  
  如果從這個層麵去看問題,那麽,中國近段明顯強化與俄羅斯、歐盟的戰略互動,特別是經濟、金融層麵的互動,並默認日本的東亞共同體之提法,並“既沒有正式答應、又沒有正式否決”美國要求加入東亞共同體的“申請”,從而將“美國是否加入東亞共同體”、甚至是否建立東亞共同體的矛盾劃為“美日矛盾”,顯然也是在防著這一手。
  
  至於朝鮮再次突然發射短程導彈,在之前的點評中,我們已經說過:這既是對仍然有意緊跟“美國東北亞政策”的韓國政府的一種警告,更是將“南亞的軍事形勢”與“東北亞的經濟形勢”做“有效鑒別”的一種方式,也就是說:朝鮮隻是試射可以攻擊韓國、及駐韓美軍的短程導彈,明顯不是“為呼應巴基斯坦呼救、準備在東亞破局”的玩法,因此,目前還用不著去打日本核武裝這張安全牌,衝著最受不了緊張氣氛的韓國、在經濟層麵提醒韓國、或者日本“小心一點兒”也就足夠了。
  
  因此,我們的感覺是:北京顯然注意到了“第一點”,但更加警惕“第二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