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環球時事解讀 08年11月14日

(2008-11-16 09:00:19) 下一個

東方環球時事解讀 08年11月14日
 外交部:中國認為有必要對現有國際金融體係全麵改革
  
  【北京消息】中國外交部在13號表示,中國方麵將在華盛頓領導人峰會中,提出變革現有的國際金融體係,突出幫助發展中國家的職能;中國目前也正在就峰會期間,與一些國家展開雙邊會晤,密集磋商。
  外交部表示,胡錦濤出席華盛頓峰會,重要的是向國際社會發出積極和強有力的信號,要各國團結一致,體現信心、果斷和負責任的態度。中國也認為有必要對現有國際金融體係進行全麵有效的改革。
  另外在西藏問題上,達賴喇嘛稱會在月底召集支持者,到印度新德裏舉行會議,就“西藏前途”聽取意見,中國外交部敦促印度方麵恪守不支持藏獨活動的承諾。
  
  
  【時事點評】請大家注意這一段文字:中國外交部表示,胡錦濤出席華盛頓峰會,重要的是向國際社會發出積極和強有力的信號,要各國團結一致,體現信心、果斷和負責任的態度。中國也認為有必要對現有國際金融體係進行全麵有效的改革。
  
  ●真正的強有力信號已經、或者正在發出
  
  的確,由胡錦濤主席親自出席華盛頓峰會(原先傳聞是溫家寶總理出席),這當然是在“向國際社會發出積極和強有力的信號”,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真正的強有力信號已經、或者正在發出:中國政府準備投入4萬億拉動內需是之,中國政府在一個月內數次調升出口退稅率是之,特別是,中國央行行長甚至放風說“未來不排除人民幣貶值的選擇性”更是之。
  
  ●巴西舉行的“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被賦予了重要意義
  
  值得強調的是,中國政府正式宣布“準備投入4萬億”的大手筆、以及“不排除人民幣貶值”的選擇項,都是在巴西舉行“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之後放出的。顯然,就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該次會議被賦予了重要意義。
  
  我們知道,隨著15日的臨近,圍繞這次“世界金融峰會”的角力也是逐漸白熱化。通過回顧過去的一段日子,是可以清楚地這樣一個過程的,既:在亞歐峰會(10月24日)、中俄峰會(10月27日)、上合峰會、歐盟金融峰會(11月7日)等一係列“準備會議”相繼開完之後(當然,中間還有美軍越境襲擊敘利亞非軍事目標,利比亞強人卡紮菲訪問俄羅斯、並有意向俄羅斯提供軍事基地;海協、海基會就“兩岸三通”達成“四項協議”等重大插曲),也就意味著“同坐一條破船”的人們,在一番“針鋒相對”、“討價還價”之後,必須開始就“華盛頓金融峰會主要議題”進行“起草工作”了。
  
  顯然,上麵所列舉的一連串重要會議、外加那幾條重大插曲,本質上都不過是針鋒相對的“道具”、或者討價還價的“籌碼”,而在某種意義上說,巴西聖保羅“G20財長及央行行長會議”就是在將這些道具、籌碼進行“匯總”,以便為11月15日的華盛頓金融峰會“草擬議程”。
  
  
  ●作為“起草工作”的“起始點”,巴西G20財經會議有五個看點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真正意義上的“起草工作”,應該從11月7日歐盟金融峰會結束後的第二天、也就是11月9日在巴西聖保羅舉行的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G20)開始算起。
  
  眾所周知,在“聖保羅G20金融會議”閉幕式上通過了一項聲明,值得注意的是,從會議內容及會後聲明的詳細情況來看,作為“起草工作”的“起始點”,可以說有五個看點:
  
  第一,會議將此次金融危機“定性”為“風險管理缺失以及發達國家金融監管體製存在疏漏的結果”;會議“要求各國采取積極財政政策和寬鬆的金融政策,並敦促其加強金融監管體製,包括對評級機構的監督”;
  
  第二,作為會議主席,巴西財長曼特加在會後的記者會上對目前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金融體係提出批評,稱“西方七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G7)未能采取有效的危機應對措施。”
  
  第三,聲明明文確認“目前的情況相當嚴峻,部分發達國家已陷入衰退,新興國家經濟增速也在放緩”,並“呼籲對國際金融體係的核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進行全麵改革,使新興國家獲得更大的發言權”;
  
  第四,聲明說:各國確認將共同應對金融危機,並“有決心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以實現低通脹的可持續發展;
  
  第五,聲明指出:近期資源價格的回落已使放寬金融政策成為可能。
  
  ●再談歐盟“金融改革日程表”的5大關鍵點
  
  在我們具體解讀這五個看點之前,先簡單回憶一下在11月7日歐盟金融峰會上露麵的、由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提議的一份金融改革日程表。該日程表包括5大關鍵點,既:
  1. 委托IMF基於基本責任的立場,對重塑經濟信心的措施給予建議,並對陷入麻煩的國家給予援助;
  
  2. 對信用評級機構采取更為嚴格的監管;
  
  3. 協調全球會計標準,重新審視公允價值的利用規則;
  
  4. 采取行動確保所有細分市場,領域或是金融機構都受到監管,包括對衝基金;
  5. 落實行為準則,以避免金融業的額外風險,包括細查企業高層的薪資。
  
  
  ●作為“起草工作”的“起始點”,“南方國家”通過聲明為15日華盛頓金融峰會定下“基調”
  
  如果將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G20)與歐盟金融峰會的“會議成果”兩相對比,也就不難看出,作為G20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的“會議成果”,那份聲明不僅將此次金融危機“定性”為“風險管理缺失以及發達國家金融監管體製存在疏漏的結果”,會議主席--巴西財長曼特加更是對“目前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金融體係”提出批評,並指責“西方七國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G7)未能采取有效的危機應對措施。”;
  
  同樣不難看出,G20的“財經首長”在對各家帶去的“道具”、“籌碼”進行“匯總”之後,得出的第一個結論就是“西方國家(G7)金融體係不僅是引致此次金融危機的源頭,也沒有能力獨自應對此次危機”。
  顯然,作為“起草工作”的“起始點”,G20一開始就對“歐美”計劃在“G7小圈子裏決定國際金融體係改革方案(簡單重返布雷頓森林體係,繼續由西方國家主導國際金融)、並強迫南方國家接受”之企圖心進行了“公開否定”,從而為15日華盛頓金融峰會定下“基調”,那就是任何金融改革方案,既要防止美國主導延續到明天,也要防止西方主導成為未來。
  
  可以肯定的是,這種基調體現了“南方國家”的意誌, 是中國等南方國家的一次勝利。
  
  
  ●問題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策機製有個“民主問題”!
  
  另外,20國集團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聲明的第三個看點,既“呼籲對國際金融體係的核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進行全麵改革,使新興國家獲得更大的發言權”,這簡值是在對歐盟輪值主席國法國提議的那份“金融改革日程表”進行釜底抽薪。
  
  我們知道,法國(歐盟)的那份所謂“金融改革日程表”,其“動機”就是為“重返布雷頓森林體係”走出第一步:什麽是“委托IMF基於基本責任的立場,對重塑經濟信心的措施給予建議,並對陷入麻煩的國家給予援助”?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站在中國等“南方國家”的角度去看,那麽,委托“IMF”....沒有問題,讓IMF“對重塑經濟信心的措施給予建議”也沒有問題,至於“通過IMF對陷入麻煩的國家給予援助”,同樣沒有問題,問題是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決策機製有個“民主問題”!
  
  
  ●“重歸布雷頓森林體係”到底是個什麽玩意?
  
  
  我們知道,自成立以來,IMF已經走過了61個年頭。為了在二戰以後讓世界經濟有一個堅實的發展基礎,1944年,世界各國領袖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布雷頓森林舉行的會議上通過了《國際貨幣基金協定》,產生了成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構想。1945年12月,這兩個機構正式成立,也被稱作“布雷頓森林機構”。而世界銀行是IMF的姊妹組織,已經成為基金組織成員國的國家都可以加入。
  
  與一些按“一國一票”原則運作的國際組織不同,IMF實行的是加權投票製度,即一國在IMF中的份額(主要由其經濟規模決定)越大,它擁有的票數越多。
  
  而就目前而言,IMF目前的投票體係基本上由兩部分組成,每個成員都有250票基本投票權,以及根據各國繳納的基金份額所得到的加權投票權。在實際的投票運作中,後者更能起到決定性作用。加權投票權與各國所繳份額成正比,而份額則由成員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貿易投資開放程度等多種因素確定。
  
  以“中歐美日”四方為例,中國的投票權為3.7%,日本為6%,英國為5.88%;而歐美各家都超過了16%;顯然,這說明了兩個關鍵問題:
  
  第一,從“中歐美日英”投票權與各自經濟規模的實際情況去看,這種比例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最起碼中國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英國。
  
  因此,IMF所規定的“份額則由成員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貿易投資開放程度等多種因素確定”,根本就是條地地道道的“霸王條款”,所謂“貿易投資開放程度”等解釋權完全挰在“歐美”手中。
  
  第二,與一些按“一國一票”原則運作的國際組織不同,IMF實行的是加權投票製度,即一國在IMF中的份額(主要由其經濟規模決定)越大,它擁有的票數越多。當前,美國投票權超過總份額的16%,雖然歐洲國家在總體份額中的地位高於美國(歐盟 27國在IMF大約擁有31.6%的投票權,處於絕對領導地位),但由於重大事項需要85%的票數通過,因此如果以國家為單位,隻有美國一個國家實際擁有重大事項的“最終否決權”。
  
  當然了,如果歐盟足夠齊心,也可以像美國那樣行使否決權,這恐怕就是法國(歐盟)在“金融改革日程表”中將“委托IMF.......”列為“第一關鍵點”的“信心”之所在,也是美國願意將“簡單重歸布雷頓森林體係、由歐美共同主導國際金融體係”作為“對歐底線”的基礎之所在。盡管美國人不到萬不得已,是絕不會真正“重歸布雷頓森林體係”、從而交出“美元本位製”的。
  
  通過上麵這段討論,我們也就不難明白,由歐盟提出的、美國“絕對反對、但又絕不公開反對”的“重歸布雷頓森林體係”到底是個什麽玩意了?法國(歐盟)精心編製的那份“金融改革日程表”是個什麽貨色了?說得直白一點兒,它就是“詐取”廣大南方國家為這次歐美金融危機買單的第一步,其本質是扯著“需要統一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這麵大旗,委托IMF基於“基本責任”,也就是憑著“它的良心”、去“總理”國際金融的一切要務。
  
  至於IMF的“基本責任”是什麽,或者“它的良心”是什麽一點兒不重要,重要的是“歐美”一人挰著一張“否決票”,因此,“歐美”的意誌將最終決定“基本責任”是什麽內容,歐美的利益就是“它的良心”!
  
  
  ●歐盟提出的所謂的“多邊監督權”,實際上有三個意圖
  
  
  另外,通過那份包括“五大關鍵點”的“金融改革日程表”,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歐盟所提議的“重歸布雷頓森林體係”,就是準備重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國際聯合監管中的地位與作用,並憑借歐盟 27國在IMF大約擁有31.6%投票權的“絕對領導資格”,將IMF變為一個“由歐美共同管理、但由歐盟主導”的全球金融活動實質監管機構,並擴大IMF對全球金融活動的多邊監督權。
  
  顯然,這個所謂的“多邊監督權”,實際上有三個意圖:
  
  第一,就是要以“增加美元透明度”為名義,修改國際金融規則,以限製美國的金融活動,拿掉美元本位製;
  
  第二,就是要以“對陷入麻煩的國家給予援助”為名義,要求南方經濟體掏出“支票薄”,為僅有2500億美元貸款額度的IMF注入資本,最少將其擴充至一萬億美元。之後,再以各種名義用這筆錢為“歐美”金融危機“買單”。
  
  
  ●在歐盟的精妙算盤中,第一與第二是“互為犄角、相互支援”的
  
  
  第三,由於“第一”是“非美大國”的長遠利益之所在,而“第二”則是“歐美”的“既期利益”之所在,因此,一邊高喊一定要打倒美元本位製、一邊又要死死抱著“必須由西方主導金融改革”的歐盟、其言行舉止的“本質”就是:
  其一,利用“與南方國家之間共同的長遠利益”,以此為“胡蘿卜”去誘惑中國等南方經濟大國提供配合,並壓美國讓步,從而實現“第一”層意圖;
  
  其二,同時,利用“與美國之間共同的既期利益”,以此為“胡蘿卜”去誘惑處於風暴中心的美國進行配合、並拿“大家同坐一條破船”去恐嚇“南方經濟體”、迫使後者讓步,直至實現“第二”層意圖。
  
  顯然,在歐盟的精妙算盤中,第一與第二是“互為犄角、相互支援”的;而中國等南方國家與美國一樣,是被歐盟“雙向利用、雙向消遣”的;
  
  
  ●對歐盟的算盤,美國的應對策略及真正意圖
  
  
  根據我們的觀察,對歐盟的算盤,美國的應對策略可以歸結為“以靜製動、以守為攻,並以拖待變”,具體做法就是“絕對反對、但又絕不公開反對”,想達到的目的仍然是盡可能地激化“南北撕裂”、讓激化之後的“南北矛盾”將急於搶班奪權的歐盟“擋回”美國這一側,從而弱化“三邊撕裂”,並以此作為鞏固北約的最大利器、從而為“西方世界(實際上是美國)”戰略上全麵翻盤的“最後一搏”做準備:以北約的名義、或“軍事解決”伊朗、或以“軍事解決”伊朗問題相威脅、憑借北約的海上優勢,迫使中東國家(包括伊朗)“必須站隊”,直至實現將整個中東納入“北約(實際上也是美國)”的控製、之後,再依靠能源、金融優勢,徹底解決中亞、南亞國家的“傾向性”問題,最終將“中俄”的戰略防線壓縮至各自的國境線。為最終以民主、或者經濟手段,全麵解體“中俄”這兩個極具戰略潛力的大國做戰略準備。
  
  
  ●相比歐盟的“金融算盤”,美國人的計劃顯然更加陰險、也更加危險
  
  相比歐盟的“金融算盤”,美國人的全盤計劃顯然更加陰險、也更加危險,想的是如何一舉實現戰略翻盤。但就如我們之前所強調的那樣,美國想讓“南北矛盾”將急於搶班奪權的歐盟“擋回”美國這一側並不容易,因為歐盟也清楚,一旦“實質性”地重回“北約”,並在“南北撕裂”的框架內去尋找解決金融危機的路子,那也就意味著歐元、甚至歐盟都將不可逆轉地步入“解構”的進程。
  
  當然了,如果歐盟的決策者能做到“一切以盎格魯-撤克遜人的整體利益為重”、從而不惜一切代價也要維持“西方主導”的話,那就另當別論了。然而,從歐元正致力於打倒美元的“革命現實”來看,所謂盎格魯-撤克遜人的整體利益,在“歐美”各自的“根本利益”麵前,根本就算不上什麽玩意兒!
  
  更何況,即便歐盟重歸北約,即便重新鞏固的北約想憑借軍事手段、或軍事威脅解決中東問題,那還要看“中俄”、或者“上合”是否願意。因此,從“歐美”決策層的“言行舉止”、及相互惡鬥的情況來看,這些分居在大西洋兩岸的盎格魯-撤克遜人、還是“個體利益”遠重於“整體利益”的。
  
  
  ●對中國等南方國家而言,麵對美國“欲做漁翁”的策略,理智的做法就是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美國之所以“絕對反對”歐盟的算盤,是基於保住“美元本位製”、及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主要國際金融機構控製權的本能,這是美國最最核心的國家利益,相比上述“翻盤戰略”而言,也是最現實的利益,因此,隻要有“一絲可能性”,就絕不讓步,否則,即便是上述精美的“翻盤戰略”也將決無實現之可能。
  
  而華盛頓之所以“絕不公開反對”,則是基於激化歐盟與中國等南方國家的矛盾,激化歐盟與南方國家之間所固有的“南北撕裂”、弱化美國與歐盟之間的“三邊撕裂”,從而既有助於美國借南方之力反擊歐盟的奪權行為、還有助於維護“美元本位製”,本質上是讓歐盟與中國等南方國家去“漁蚌相爭”、自己則準備“漁翁得利”!
  
  因此,對中國等南方國家而言,麵對美國的“欲做漁翁”,理智的做法就是:在歐盟願意放棄“必須由西方主導國際金融”的想法之前,將打消“保留美元本位製”的“最後一絲可能性”之實際工作、“全部”交給急於搶班奪權的“歐元”、或者“日元”去做,但要提供“政策層麵”的聲援(就如中國國家主席親自參與 此次峰會,並在動身之前明確發出必須改革國際金融體製的聲音),並在此基礎上做好一件事件,那就是要切實搞好“南南合作”,在“南南合作”的框架下,製定好各種金融、貿易、以及南南國家間的相互投資計劃,並在安全層麵進行戰略合作,並通過種努力讓“南方國家”看到可以在金融危機中繼續生存、繼續發展的“信心”,這是與“北方”同坐一條破船的“南方國家”抵抗這次金融危機的根本戰略;
  
  
  ●如何穩健地走出拿掉“美元本位製”、建立“公正國際金融新秩序”的第一步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隻有在“南方國家”中激起一份“可以繼續發展”的信心,才能更好地實施這一“根本戰略”,同樣,隻有最終夯實了這一“根本戰略”、才能最終維持住一份“信心”,也才能讓“將算盤頂在腦門在打”的歐盟認清現實,盡早放棄“必須由西方主導,且由歐盟領導”的野心,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尋求、並得到“南方國家”的全麵支持,最終打掉美元的“最後一絲幻想”,從而穩健地走出拿掉“美元本位製”、建立“公正國際金融新秩序”的第一步。
  
  隻有這樣,麵對美國針對歐盟所施展的“以靜製動、以守為攻,並以拖待變”的策略,中國等南方國家才能做到既讓“三邊撕裂”繼續激化、又能切實推進“南南合作”等工作、並通過“南南合作”的“有效推進”、不斷地促使歐盟盡早認清現實、及早調整心態,從而讓美國“以靜製動、以守為攻,並以拖待變”的策略執行不下去,並不得不麵對歐元的攻勢、主動出擊、繼而實現持續激化“三邊撕裂”的目的。
  
  就象美國無法容忍俄羅斯對“石油美元結算體製”的主動攻擊、而不得不著手反擊、在格魯吉亞挑起戰事類似。
  
  
  ●歐美一著棋,令“南南合作”出現了不合諧的聲音
  
  然而,從烏茲別克提出退出歐亞經濟共同體、再到中俄之間250億美元石油貸款協議談判暫停、中俄能源線路建設暫停的情況來看,“歐美”對“南南合作”非常警惕,並瞄準俄羅斯對中國欲從經濟層麵“充實上合”組織的戒心,下了一著棋,令“南南合作”出現了不合諧的聲音。
  
  我們知道,2005年烏發生安集延事件後,拒絕美歐對事件進行國際調查的要求,歐盟遂對烏實施製裁,包括限製烏進口武器,部分凍結與烏的合作談判,禁止烏12名高官進入歐盟等。
  
  而歐盟又一直在尋求替代俄羅斯的能源來源,中亞是歐盟選中的重要合作夥伴。在今年4月舉行的歐盟“三駕馬車”(指歐盟輪值主席國、歐盟委員會和候任主席國)外長與中亞國家外長會晤中,土庫曼斯坦同意參加繞過俄羅斯的跨裏海天然氣管道項目,承諾工程完工後每年向歐盟供應100億立方米天然氣。但誰也不知道土庫曼斯坦到底有多少天然氣儲量,歐盟擔心土庫曼隻是誇下海口而心有餘力不足,於是希望擁有豐富天然氣資源的烏茲別克斯坦也加入其中。
  
   然而不久前,俄羅斯總理普京對烏的訪問,使得歐盟的願望變得渺茫:普京與烏總統卡裏莫夫簽署了建設中亞——俄羅斯中央天然氣管道係統新分支的協議。一般認為,俄羅斯的這一舉動迫使歐盟隻能對烏采取唯一可行的討好措施,即取消對烏製裁。
  
  ●俄羅斯急於以歐亞經濟共同體的名義實現兩個目的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歐盟取消對烏製裁隻是“借機討好”層麵的東西,隻要“上合”內部在經濟整合層麵保持高度一致,是不能形成促成烏茲別克退出歐亞經濟共同體之動機的,顯然,真正引起這一變化的,是俄羅斯借著金融危機的機會,急於以歐亞經濟共同體的名義實現兩個目的、從而令中俄之間出現了某些分岐,讓歐美有機可趁。
  
  ●上合組織與歐亞經濟共同體的異同點
  
  我們知道,歐亞經濟共同體與上海合作組織關係密切,這首先就體現在兩個組織成員國名單的“高度重合”上:將上合組織中的主導國家之一中國去掉,換成有心與俄羅斯合並的白俄羅斯,就成了另一個國際組織--歐亞經濟共同體。
  
  其次,是兩個組織各有一個大國作為倡導國。兩個國際組織雖然都明確表示,各成員國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但是在實際上各有一個大國積極倡導,牽頭運作。顯然,在歐亞經濟共同體中,倡導國與主導國都是俄羅斯,因為它占歐亞經濟共同體國內生產總值的89%左右。
  
  而在上合中,雖然中俄都是倡導國,但是,起碼在經濟層麵,由於中國經濟占絕對優勢,又對包括俄羅斯在內成員國的主要產品--能源有巨大需求,因此上合組織的運作相當程度是由中國在主導、尤其是經濟層麵的合作。在作為反擊俄羅斯率先攻擊“石油美元結算體製”的手段,美國石油資本操縱國際能源價格大跌(以美國監管層公開曝光5000億美元的石油空頭部位開始,美國資本借助這批巨額空單形成的巨大心理威懾、成功地將石油價格從幾個月前近150美元一桶,一路暴打至今天破60美元一桶)、在某種意義上、至少在“會計”層麵上,已經令嚴重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經濟“產值”劇降了一半還多、從而重創了俄羅斯經濟,因此,兩相對比之下,中國對上合經濟運行的“主導優勢”更加明顯。
  
  
  ●俄羅斯想借助歐亞經濟共同體這個平台、比照歐盟的模式,建立“組織的統一貨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目前而言,歐亞經濟共同體與上合組織相比經貿合作程度要深。歐亞經濟共同體2001年就成立了中央銀行行長委員會,協調各國間的外匯、金融和銀行體係運作,建立多邊付款結算體係。
  
  多年來,在該委員會的努力下,共同體進一步推動資本自由流動,不僅建立了共同的金融市場,還使用統一的商品定稅證明。其中,俄、白、哈等國率先建立了三國關稅同盟。
  
  
  根據我們的觀察,促使烏茲別克提出退出歐亞經濟共同體的直接原因,正是俄羅斯要求烏茲別克“盡快”加入關稅同盟,從而從經濟層麵、特別是在能源出口價格、方向等問題上,“堅固”與俄羅斯的聯係,並在金融結算體係上協調運作,為最後比照歐盟的模式,建立“組織的統一貨幣”做戰略準備。
  
  
  ●就組織結構而言,歐亞經濟共同體根本就是一個國家的雛形
  
  
  這還隻是問題的一部分,值得強調的是,這個組織不僅有自己常設的最高領導機構-“跨國委員會”(由締約國的國家元首和政府總理組成),還有常設的議會--“跨國議會大會”、及常設的“共同體法院”,顯然,就組織結構而言,它根本就是一個國家的雛形。
  
  討論進行到這裏,俄羅斯組建、並加快推進歐亞經濟共同體各項工作的“真正動機”也就清晰了,那就是重新構建、或者以某種形式、盡可能地恢複“前蘇聯的版圖”,顯然,這裏麵既看不到中國、或者上合的利益,也看不到最後一個加入者--烏茲別克的利益。顯然,烏茲別克之所以會最後加入,當然是盤算到自己加入的利益最小。
  
  
  ●俄羅斯的做法顯然是不合適宜的
  
  
  再加上格魯吉亞戰爭之後,作為牽製俄羅斯的一部分,再加上烏茲別克既有豐富的天然氣(可以繞開俄羅斯向歐洲供氣)、也有特殊地理位置(可以構建通往阿富汗的第二條走廊)、還對自己在歐亞經濟共同體中的角色不滿,也獲益不多,歐盟、美國都加強了對烏茲別克“示好”,相繼放鬆了製裁,直至歐盟不久前正式決定“解禁”,為的就是想利用俄羅斯的私心、“策反”烏茲別克;並“瞄準”俄羅斯對中國主導上合經濟合作的戒心,在中亞區域製造熱點,尋找突破口。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在“中俄”都需要依托“上合”去共同“牽引”南方國家展開“南南合作”,且中俄在溫家寶總理訪俄過程中彼此敲定、準備以“上合”作為一個整體共同抗衡金融危機衝擊的“關鍵時刻”,俄羅斯卻準備抓住這一時機,以加快區域貨幣結算“非美元化”打擊“美元本位製”為“名”,行實質促使“組織統一貨幣”躍進之“實”,不僅想從金融層麵加緊對中亞的控製,還想為將來限製、排擠中國對上合經濟的影響做準備。這顯然是不合適宜的。
  
  
  ●即便是為了“上合”可以維持下去,也有必要對俄羅斯的“不顧大局”加以勸戒
  
  
  在這個問題上,俄羅斯的在中亞搶奪貨幣主導權行為與歐盟在世界層麵搶奪金融主導權的動作、顯然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其一都是想借金融危機之“危”、實現利益最大化之“機”;其二,都是不顧合作方的“根本關切”,因此,“俄歐”各自的企圖心也必然會撞到南牆。
  
  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為了“上合”可以維持下去,也有必要對俄羅斯的“不顧大局”加以勸戒。在國際能源價格大幅走低、俄羅斯金融係統吃緊的今天(盡管俄羅斯的外匯儲備很雄厚,但是,俄羅斯金融部門涉足金融衍生產品的程度也較深),來自中國的金融配合、對俄羅斯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東方評論員想強調的是:在這場隨時有可能從歐美、擴展為全球的金融危機中,希望俄羅斯暫時放下通過“歐亞經濟共同體”平台運行自己“小九九”的計劃,與中國一起、通過“上合”這個平台推動整個歐亞大陸的經濟整合,有效牽引全球的“南南合作”進程,用有效的“南南合作”迫使歐盟盡早調整心態,更加積極地參與到以“中俄歐”為主體的歐亞經濟大整合進程中,最終令美國放棄戰略冒險,有效推動“國際金融體製改革”、並盡快確立國際新秩序。
  
  在我們看來,一旦美國“漁翁得利”的戰略最終得逞,歐亞大陸必將重新陷入冷戰,至於最後損失最大的將是誰暫且不說,可能是歐盟、也可能是中國、但頭一個受到重創、且可能再也爬不起來的必然是俄羅斯,這是確定無疑的。
  
  
  
  ●烏茲別克斯坦之所以敢於退出、當然是看清楚了許多大國的“態度”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也就是在這種大背景下,麵對俄羅斯“盡快加入關稅同盟”的要求,烏茲別克斯坦以“改該組織工作效率低下、且加入該組織後烏茲別克沒有獲得什麽利益”為由決定退出。
  
  顯然,烏茲別克斯坦之所以敢於退出、當然是看清楚了格魯吉亞戰爭之後的“國際風雲”,從而在“待價而沽”;也是看清楚了許多大國的“態度”,恐怕它這樣做既得到了歐盟“解禁”的鼓勵,也得到了北京方麵的“理解”,這種結果自然也是華盛頓所樂見的,從而有持無恐!
  
  由於“中俄”在軍事上都是實力強大的大國,在“全球經濟運行圖”中又有著各自的優勢,從而在國際政治、軍事、經濟層麵都占據著某些“關鍵節點”,因此,中俄或中俄主導的“上合”是有效推動“南南合作”、在“時間”及“技術”層麵,對處於金融危機直接衝擊下的“歐美經濟”施加最大壓力的根本。
  
  顯然,歐盟對烏茲別克的“鼓勵”、就是要打亂“南南合作”的步調,從而緩解自己在時間上的壓力;北京的“默認”,以及之後傳出中俄250億美元石油貸款協議談判暫停,意在對俄羅斯“不顧大局”的勸戒,至於華盛頓的“樂見”,顯然是“漁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必然。
  
  下麵,我們就通過一則消息看看中歐之間的“漁蚌相爭”。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