瀟灑人生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今日以前已成曆史,人生天天新開始。回首往事,你更多的是演員,導演還是觀眾?
正文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July 25

(2007-01-26 14:12:36) 下一個
關注黎以:賴斯“一攬子方案”被拒

【綜合消息】美國國務卿康多莉紮•賴斯抵達中東地區展開外交活動。但美聯社援引消息人士的話說,在賴斯首先與黎巴嫩官員舉行的會談中,雙方在黎以停火問題上存在分歧。

“一攬子”VS“分階段”

美國國務卿賴斯24日正式開始中東之行,以出其不意的方式首先訪問黎首都貝魯特,與黎總理福阿德•西尼烏拉、國民議會議長納比•貝裏等官員討論當前黎以衝突危機。

一名黎官員對美聯社說,賴斯在與貝裏的會談中希望通過全麵履行“一攬子方案”來停止衝突局麵。“一攬子方案”包括黎以雙方停火、黎巴嫩政府軍和國際部隊部署在黎南部地區、在距黎以邊境以北30公裏區域內解除所有真主黨武裝。最為重要的是,停火必須與後兩個條件同時實現。

貝裏明確拒絕了這一方案,並提出自己的一項分階段方案。根據這項方案,黎以應首先實現停火,並交換在押人員,然後再通過黎巴嫩內部對話解決黎政府軍部署南部地區以及解除真主黨武裝的問題。

情報戰忙煞摩薩德

西方媒體推斷,以色列特工(摩薩德)正匆忙收集情報,填補黎以衝突中的情報空缺。以色列媒體24日的報道印證了以方特工收集情報的說法。文章說,以色列軍事情報處和間諜機構摩薩德在以軍19日晚傾瀉23噸炸彈狂轟黎巴嫩一處地下掩體的行動中起了重要作用。但文章並未定論以方情報戰成功與否。

黎巴嫩人堅持另類抵抗

在這場不對稱的衝突中,以軍顯然在武力上占有絕對上風,但黎巴嫩人並不畏懼,堅持他們的生活是另一種抵抗方式。在城市其他部分,人們仍在堅持著自己的生活,包括在夜總會和酒吧中歌舞,法新社說,這是另一種“抵抗行動”。

【時事點評】我們注意到,“和著”賴斯這番姍姍來遲的中東之行的,是她那以“美國在尋求從根本上解決暴力問題,建立真正、長久的和平機會”、來為其美國遲遲不要求“中東衝突雙方立刻停火”而做的辯解。

顯然,賴斯的這番辯解,不論是“有意”還是“無意”,實際上都已經清楚無誤地向國際社會“強調”了這麽兩個信息:既:

●賴斯想強調的是:中東是否立刻停火、絕不是一個讓美國感到不安的問題

第一,賴斯想強調的是:在華盛頓的眼裏,中東是否實現立刻停火、絕不是一個讓美國感到不安的問題。因此,“不擔心”中東局勢會因此而失控的美國,隻是在“借此辯解”告訴國際社會:除非相關各方能立刻滿足她帶去的停火條件,否則,就不要指望中東可以實現立刻停火。


因為當著國際社會的麵,賴斯的一大堆講話、已經有意識地讓人們形成了這樣一種“思維定式”,那就是:在華盛頓決策層的頭腦中、“實現中東停火”早已經被“想像”成了一個長期過程;

●在華盛頓的眼裏,中東“最終能否”實現停火,也不是一個讓美國感到不安的問題

第二,賴斯還想強調的是,在華盛頓的眼裏,中東最終能否實現停火,局勢是否失控、也不是一個讓美國感到不安的問題。美國人想對國際社會說清楚的就是:華盛頓關心的不是衝突本身,而是通過這一輪中東衝突,能否在中東“衝突出”一個長久的和平;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賴斯的這次中東之行、本質上是與中東衝突的當事人一一打招呼,當麵重申“上述信息”,並向這些當事人的“背後”使眼色。

因此,我們認為,在調停方麵、賴斯是注定不會、也沒打算取得什麽成果。不僅如此,我們還認為,由於“上述兩點強調”與賴斯那句冷酷的“宣言”、既:“條件成熟既可停火”是如此地匹配,因此,時事評論員們在根本就不期望她隨身攜帶的“乾包”中會塞有促成停火之“良藥”的同時,也在認真地琢磨她是否又帶去了製造問題的“毒藥”。

下麵,我們就通過一則新聞,來看看賴斯的“乾包”中、到底兜著一個什麽玩意兒?

賴斯會晤奧爾默特 提出“新中東”口號

【綜合外電消息】
在中東斡旋的美國國務卿賴斯7月25日同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舉行了會晤,賴斯當天表示,現在已經到了“新中東”形成的時刻,這項事業必將獲得成功。

據美聯社報道,賴斯在會談開始之前對媒體表示,某些人想要將一個民主和主權的黎巴嫩扼死在“搖籃”之中,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現在已經到了形成一個新中東的時刻,現在我們該對那些要把中東變成另外一種模樣的人們說,最後取得成功的將是我們,而不是他們”。

賴斯同時重申了布什政府在黎以衝突上的立場,那就是美國希望立即結束目前的衝突局麵,但在此之前必須滿足某些條件,以實現中東地區長久的和平,而不希望因為恐怖分子的破壞三番五次回到中東進行外交斡旋。

奧爾默特代表以色列政府熱烈歡迎賴斯的到來,並對賴斯表示,以色列決心同真主黨鬥爭到底,對於那些向以色列平民發射導彈的“恐怖分子”,以色列將毫不猶豫地采取嚴厲措施予以打擊。

賴斯此次中東之行明顯表現出美國對以色列的偏袒,她所放出的信號似乎正中以色列的“下懷”,而此舉也令美國在該地區的其他盟友頗為不滿。據悉,賴斯25日當天還計劃同以色列國防部長佩雷茨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舉行會晤。

【時事點評】 請大家注意這一段話,原文是:賴斯當天表示:現在已經到了“新中東”形成的時刻,這項事業必將獲得成功。


事實上,東方評論員對賴斯的這種“聲嘶力竭”覺得有點兒驚訝:如果我們拿賴斯推出“轉型外交”時的低調來加以對比的話,那麽,我們也就不難深刻地感受到這麽一點:賴斯似乎過於“亢奮”、這讓人聽起來她象是在高呼“美國必勝”之類的政治口號。

●美國人對“這一輪中東衝突”所寄予的莫大期望

顯然,從賴斯這番“口吐蓮花”之中、我們得到的第一手信息就是,華盛頓終於在國際社會麵前公布了賴斯出訪中東的“三大主題”:一是敦促以色列“不要”停止軍事行動;二是給黎巴嫩、巴勒斯坦下最後通諜;最後則是兜售所謂“新中東”的概念。

不難看出,通過這輪大打、“打出”一個所謂的“新中東”、就是美國人對“這一輪中東衝突”所寄予的莫大期望。

●什麽是“新中東”?

那麽,究竟什麽是“新中東”?東方評論員認為,對此概念的具體“解釋權”當然操在華盛頓的手中。事實上,如果僅從“名詞”的層次去理解,那麽,不論是“新中東”還是“老中東”、任憑美國人按自己的喜好去“形容”好了,在我們看來,這就如美國人按自己的好惡標準、創造了一個“新、老歐洲”的概念、且硬是將自己喜歡的那部分稱作“新歐洲”一般。

然而,如果從戰略調整的角度去理解,那麽,東方評論員認為,我們就非常有必要“揣測”一下賴斯這兩天開閉口必提的“新中東事業”、與華盛頓之前全力打造的“大中東民主計劃”之間的區別了。

●什麽是“大中東”?

根據我們的觀察,就所謂“大中東”的概念而言,美國人給出的概念就一直不明確,根據各方的資料、歸納起來大致有下麵幾種:

其一,說是“大中東”包括22個阿拉伯國家外加土耳其、以色列、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其二,認為“大中東”涉及歐亞結合部的廣大地區;還有第三種說法是“大中東”囊括中亞、中東、部分南亞甚至東南亞地區。

●美國“大中東計劃”的四大部分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目前已知的情形來看,美國的“大中東”計劃大體可分為四大部分:

第一,是按美國全球戰略的需要,在全球戰略要點上,“精心定製”幾個“邪惡軸心”、“無賴國家”。之後,就是按順序一個個擺平所謂的“邪惡軸心”國家、“無賴國家”及其它一些激進國家。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根據這一條去解讀美國新保守主義的具體動作,那麽,華盛頓發動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雖然是“大中東”計劃的一部分,但是,占領阿富汗、推翻薩達姆、對伊拉克的未來做出有利於美國的安排,都隻是實現這一計劃的“前段”;

顯然,運用一切手段實現伊朗“無核化”,並對其內外政策施加影響,同時對敘利亞等國施加壓力,迫其改變政策等,就是實現這一計劃的“後段”,且還是這一計劃的“內核”。

第二,拋出、並推行“路線圖”計劃,以“先”實現巴勒斯坦建國為誘餌,力圖平息以色列同巴勒斯坦的衝突,從而消除中東這一曠日持久的衝突熱點,實現將巴以地區作為推進“大中東”戰略的平台目的。

●在是否與美國聯手在中東移植民主的問題上,並不是傻瓜的歐盟、也一早就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

第三,就是實現“大中東地區”的“民主化”。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按美國人的設想,是由美國和歐洲來聯手推進大中東地區的“民主”改革,推動和幫助“自由選舉”,扶持新的獨立媒體。

但是,眾所周知的是,美國人的目標是獨霸中東、因此,通過大中東計劃,它想在“大中東國家”培養的是新一代、表麵上是“親西方的新一代”、實際上就是“親美的新一代”,從而為將大中東地區的政治結構徹底納入“美國體係”奠定基礎;因此,在是否與美國聯手在中東移植民主的問題上,並不是傻瓜的歐盟、也一早就表現出了自己的“獨立見解”。

其中,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最典型的一件事,就是德國施羅德政府曾公開反對美國大中東計劃,而“反對方法”就是與美國的“大中東民主計劃”針鋒相對、提出一份“德國版”的“中東民主計劃”。

●德國人搞出一份“德國版”“中東民主計劃”的目的,就是要從源頭上堵住美國人的“大中東計劃”

事實上,我們認為,德國人搞出那份“德國版”的目的,倒不是指望美國人會接受,而是在擺出一種姿態,一種歐盟有意從源頭上堵住美國人的大中東計劃、從而防止日後在中東出現“美國人點菜、歐洲人買單”的尷尬、杜絕“美國人吃肉、歐洲人甚至連湯都喝不上”的無奈。

第四,推動中東地區經濟“自由化”。我們注意到,美國曾提出要在中東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並準備仿照歐洲戰後模式建立所謂的“大中東發展銀行”,說上準備資助一些落後地區發展經濟,實則是以此來“威逼引誘”中東地區國家、確保能將大中東地區的經濟結構徹底納入“美國體係”。

●一旦美國的“大中東計劃”能“如上展開”、進而得以最終實現,世界將全部淪為美國的“附屬品”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一旦美國的“大中東計劃”能如上展開、進而得以最終實現,那麽,不論美國決策層眼中的“大中東”屬於“一、二、三”中的哪種說法,也不論華盛頓最後將哪一種“大中東”納入了美國的政治、經濟體係,實際上都可以確保美國可以掌控整個歐亞大陸。

顯然,一旦華盛頓主導了“大中東”的政治、經濟,也就控製了“大中東”的政策,也就等於掐住了“中歐俄”的戰略命脈、圈定了“中歐俄印日”的戰略空間。

在這種情況下,華盛頓就可以從容地做到最後一步:一邊將“中歐俄”從地理聯係上、甚至在戰略協調上加以分割;一邊對“中歐俄”各自具有的挑戰美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霸權之“特點”加以切除,直到最後將“中歐俄”、甚至印度、日本等國家的政治、經濟、甚至軍事結構、悉數納入“美國體係”、讓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甚至是軍事力量全部淪為美國的“附屬品”,最終實現其獨霸世界的野心。


●除了美國人自己,恐怕沒有人會希望這份“絕對排它”的“大中東計劃”能由藍圖變為現實

因此,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如果華盛頓的決策者“毫不懷疑地認定”哪個國家,包括以色列、日本、英國這樣的美國鐵杆盟友,會衷心擁戴這份野心不可複加、且本質上“絕對排它”的“大中東計劃”的話,恐怕也是腦子太天真了;同樣,如果“哪個強權”的決策層、特別是“中歐俄”、也包括印度、日本,在美國的這份“大中東計劃”麵前、仍然“毫不懷疑地認定”自己能成為美國“永遠的盟友”,恐怕也是大腦進水了。因此,可以肯定的是,除了美國人自己,恐怕沒有人會希望這份“絕對排它”的“大中東計劃”、能由藍圖變為現實。

●美國的盟友、包括以色列,也一早就在這份“大中東計劃”中“挑挑撿撿”了

而根據我們的觀察,真實的情況就是,由於美國的“大中東計劃”極其自私、在“性質上”更是將美國的安全與利益建立在對他國國家利益、國家主權的悉數剝奪上的基礎上,因此,上麵提到的“中歐俄”,無一不在盡力進行破壞與阻撓;而根據我們的長期觀察,包括以色列、日本、特別是英國這種美國盟友,出於自己的長遠利益,也一早就在這份“大中東計劃”中“挑挑撿撿”了。

值得強調的是,從美國“大中東計劃”中受益最大的以色列,也對其中的第二個部分、也就是“中東和平路線圖”頗多抵觸。盡管華盛頓在設計這幅“路線圖”時,為了那份性質不過是“透支的和平”,已經將以色列為暫時付出的代價(讓巴勒斯坦“先建國”)“劃到最小”,但是,就是“這點兒代價”以色列人也一度表現得極不願意支付。

●美國人何以死死地“卡”在整個計劃的“第一步”而動彈不得?

在我們認真品味了什麽是“大中東”之後,特別是梳理了“大中東計劃”的各個環節之後,也就不難看出,華盛頓這份“誌在玩轉地球”的“大中東計劃”、不論是美國的敵人還是盟友、早就為人“所不待見”,不然的話,身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北約總司令的華盛頓,也不可能深深地陷在伊拉克、從而死死地“卡”在整個計劃的“第一步”而動彈不得了;

●在“中歐俄”的聯手“逼迫”下,尚“卡”在第一步的美國人、顯然有些急了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有意思的是,剛進行第一步就遲遲無法“如願”的美國保守勢力,在“中歐俄”借機在“大中東”(借用美國人的這個概念一用)、針對美國人的這份無人能出其右的野心、也在大玩合縱連橫,意欲悉數破除美國實現大中東計劃之潛力。

我們認為,回顧過去的兩年,可以說正是在“中歐俄”的聯手“逼迫”下,尚“卡”在第一步的美國人、顯然有些急了:在東方評論員看來,這一點集中表現在它由開始的“主動準備第二步”(既在打下伊拉克、就強勢地提出中東和平路線圖),玩到最後、卻開始“同時強推”第二步,既大肆兜售“中東和平路線圖”、意欲先“透支”一份巴以和平、之後、再以“巴以地區”為戰略平台,反過身去解“第一步”之困。

●“中歐俄”從“大中東”第一部分的“後段”著手,在伊朗問題上、對美來了個“反彈琵琶”

前麵已經說了,美國人在“第一步”的規劃中,就同時裝有伊拉克問題(第一步計劃的前段)、伊朗問題(第一步計劃的後段)。然而,東方評論員認為,真實的情況卻是:因被伊拉克死死拖住,陷在第一步“前段”長達三年之久的美國、卻被“中歐俄”從“大中東”第一部分的“後段”著手,在伊朗問題上、對美來了個“反彈琵琶”:一張“中歐俄”合打、伊朗配合的“伊核牌”,就打得華盛頓完全失去了章法。

●華盛頓的“沒有章法”表現在準備工作沒有做好的情況下、不得不“強推”第二步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華盛頓的“沒有章法”就表現在在伊拉克問題沒有解決、“中東和平路線圖”的準備工作根本就沒有做好的情況下,不得不“強推”第二步:在這一點上,“不好說話”的阿拉法特的“突然死亡”、與“同樣不好說話”的沙龍的“突然中風”,不論真相如何,就事實而言,都為華盛頓在巴以間強推“中東和平路線圖”、透支巴以和平、創造了前提條件。

●一旦得手,華盛頓就可利用第二步的成果、去“反哺”第一步

顯然,我們認為,華盛頓強推“第二步”的主要意圖,在於透支一份足以令歐盟、阿盟以無限遐想的巴以和平,並以此為支點去展開賴斯那心機重重的“轉型外交”,從而利用“中歐俄”在巴以問題上“利益的遠近高低各不同”,去離間在伊核問題迄今配合得無懈可擊的“中歐俄”,一旦得手,就可利用第二步的成果、去“反哺”第一步。

事實證明,巴勒斯坦哈馬斯的上台完全打亂了華盛頓的“這個反哺、補救計劃”,這表現在不僅是“中俄”、就是“歐盟”、阿拉伯國家也認為哈馬斯上台提供的機會、遠大於“中東和平路線圖”提供的機會,從而在哈馬斯的問題上、更靠近中俄的立場、進而以令華盛頓“深惡痛絕”的實際行動、及時資助被“美以”困得就要垮台的哈馬斯。

●無法依靠“路線圖”這張信用卡“透支”巴以和平的華盛頓,這才拋出了所謂“新中東”概念

同時,我們還想強調的是,到了與伊朗瓜葛甚深的黎巴嫩真主黨主動出手、就幾乎已經將美國欲靠“中東和平路線圖”這張信用卡、透支中東的計劃“置於死地”了。在我們看來,也許正因如此,無法依靠“路線圖”這張信用卡“透支”巴以和平的華盛頓,這才會惱羞成怒,慫恿以色列大打出手,並拋出了所謂“新中東”概念。

●不過是華盛頓炮製的又一個中東補救計劃

在東方評論員看來,就如前麵所說的,對於什麽是“新中東”,“具體解釋權”當然操在美國人的嘴巴裏,不過,對這個所謂“新中東”的主要特性而言,我們從賴斯拋出它的時間、背景來看,是不難初步下個結論的,那就是:所謂“新中東”不過是美國在“無法再僅僅依靠路線圖去透支巴以和平”的無奈下,炮製的又一個中東補救計劃,既用美國人的炸彈強行炸出一個巴以和平。

●難以炸出“大中東計劃”的“前途無量”、反而會徹底炸出“大中東計劃”的“前途無亮”!

顯然,在我們看來,從第一枚炸彈扔下去開始,第一個被炸痛的、不是別人,恰恰就是華盛頓打算用“透支的中東和平”去極力拉攏的歐盟。


因此,東方評論員有理由懷疑,在中俄已經騰出時間、完善“上海合作組織”之後,特別是中國已經準備好巴勒斯坦這條通往伊朗的陸上戰略通道之後,且中俄已經將美國占領下的阿富汗徹底納入自己的包圍圈之後;在“中俄”已經暗示“不妨讓伊朗借聯合國討論製裁伊朗之機、進一步升級伊核危機”的時候,華盛頓指望以色列的炸彈能幫自己炸出一個“新中東”來、從而好去繼續其“大中東計劃”的努力,不過是在“透支”華盛頓在中東事務上的“最後一點特權”,不僅難以炸出“大中東計劃”的“前途無量”、反而會徹底炸出“大中東計劃”的“前途無亮”!



《東方時代環球時事解讀.時事節簡版》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