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阿根廷危機 2002-01

(2007-12-24 08:03:41) 下一個
<>
阿根廷危機:經濟改革的犧牲品?
新華網 ( 2002-01-11 09:52:02 )
稿件來源:國際金融報


<>

 

  眼下阿根廷全國上下可以說是完全深陷入一場政治、經濟和金融危機的泥潭之中,但也許您不知道,當年阿根廷經濟可是風光過的,別的不說,僅當時的美國政府就把阿根廷經濟改革的模式比作各發展中國家的楷模,並獲得美國前幾屆總統的鼎力支持。

  現在看著阿根廷陷入了如此大的麻煩,美國現政府似乎也沒了辦法,一些人開始用懷疑的眼光來看待新興市場經濟的前進步伐,甚至認為新興市場經濟根本就無法融入國際金融市場一體化的發展潮流中去。

  事實上,阿根廷所遭受的經濟金融危機恰恰暴露出現行國際金融體係的許多痼疾,特別在處理主權國家如何承擔對外債務問題上,現行國際貨幣製度簡直就是無能為力,有人因此評論說,現行貨幣製度最當務之急的改革,就是應該盡快建立起能夠迅速有效處理主權國家債務危機的機製。

  阿根廷所麵臨的危機也同時讓人們又一次回到了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那就是發展中國家應不應該開放本國的資本市場。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由於受到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鼓動或軟硬兼施,一些發展中國家相繼對外開放了本國資本市場,但效果究竟如何?過去的10多年裏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金融危機不斷就足以說明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家都被危機搞怕了,甚至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認為最好少和那些國際上的大銀行來往,因為這些惟利是圖的商業銀行實在太靠不住,翻臉索起債來沒有哪個發展中國家能逃得了厄運。

  這次阿根廷經濟金融危機的總爆發,實際上也是經曆了一場長期的慢性折磨,整個阿根廷經濟在過去漫長的歲月裏猶如患了一場慢性病,被“病魔”握在手心裏。而細究阿根廷這次債務危機的病源,一個很重要的成分是其過分依賴國際債券市場。自然,通過債券市場籌集長期資金固然有它方便的一麵,但對一個主權債務人來說,債券市場也有著很大的缺點,即當一個主權國家陷入償付困難時,債券市場立即會掀起滔天巨浪,對主權國家的債務危機推波助瀾,使之很快陷入滅頂之災。阿根廷現在的情況就是類似這種情況的一個例子。

  顯然,對任何一個獨立的經濟體來說,其與國際資本市場的交界麵都應該算是一個具有相當潛在風險的區域,早在醞釀建立布雷頓森林體係時,當初的創建者就充分認識到國際貨幣體係的風險,並一再提請各成員國政府注意對國際金融交易風險的控製。

  事實證明,金融交易的風險主要來自交易雙方所掌握信息的不對稱,而這種信息不對稱在證券市場上表現得尤為突出。例如,在債券市場上購買債券的投資者,就完全可能對對借款國的真實情況一無所知。當然,這並不意味著發展中國家應該對國際資本市場敬而遠之,永遠拒絕開放本國的資本項目。相反,倘若在一個監管完善的環境裏,不少發展中國家都已用親身經曆體驗了開放資本帳戶所帶來的資本分配效率的提高。

  但是,無數事實也證明,發展中國家對是否開放本國資本市場,特別是在什麽時機開放本國資本市場,應該持一個非常謹慎的態度,放開資本流動門戶之前應反複權衡利弊、謹慎從事。

  前些年墨西哥以及亞洲所發生的經濟金融危機,都證明了這樣一個道理,隻有當本國建立起一個相對完善的金融監管體係,才談得上開放本國的資本項目和允許資本自由流動。在這方麵同處拉美的智利提供了有益的經驗,盡管阿根廷現在被危機折磨得死去活來,而智利國內卻風平浪靜,沒受什麽牽連。之所以會有如此天差地別,關鍵還是智利國內有一個健全的金融體係。不過我們應該知道,智利為了有這樣一個健全的金融體係,也花了近20年的光陰。(來源:《國際金融報》1月11日/沈禹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