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中國 社會學 經濟 投資

(2007-01-18 07:13:01) 下一個

高知女性的婚姻困境 學位證不敵結婚證
www.XINHUANET.com  2005年03月30日 08:33:01  來源:新周刊 

  女研究生想嫁卻嫁不出去,男性想娶卻不敢“妄”娶。高知女性無論是“惜嫁”還是“愁嫁”,都是國民優勢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損失。

    "白天愁論文,晚上愁嫁人。”說的是女研究生。

    “世界上有三種人,一是男人,二是女人,三是女博士”,把女博士歸為第三類,並不
完全是妖魔化,也許是因為她們的遺世獨立。更有甚者,大學裏的順口溜,是捎帶著一起說:“大專生是趙敏,本科生是黃蓉,碩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滅絕師太,博士後更可怕,是東方不敗!”

    也許你不同意這樣的說法,認為這隻是社會上的一種成見,但事實可能比你想象的要嚴重得多。以福建省為例,在《2000年度年齡、性別和教育程度的福建人口未婚率的調查統計》中,小學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未婚大齡男性有18449人,是女性的4.7倍,共溢出14522人。廈門大學福建女性研究中心主任葉文振教授分析說:“這說明沒有文化的女性並不存在太大的‘失婚’危險;但高學曆的未婚女性卻極有可能因為缺少在文化水平上可以匹配的男性而‘失婚’。假設男女之間的婚齡差為5歲,估計會有2043名高學曆的未婚女性陷入這種困境。”

    這同樣是一個“梭型”的失婚階層結構,在梭型結構中,男性知識水平略高於女性的“錯位配對”為穩定結構,以致高端學曆的女性和低端教育程度的男性在婚姻問題上雙雙“落選”,能不能讓高學曆女性與低教育程度的男性互相選擇呢?這隻能是貽笑大方的突發奇想,結果自然是一方不肯屈嫁,一方不敢“妄”娶。

    高知女性推遲進入婚姻市場

    1992年的經濟學諾獎獲得者貝克爾說:“由於男人和女人為尋找配偶而競爭,所以可以假定婚姻中存在一種市場。”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婚姻市場的存在,已無需假定;各類婚介所或婚介公司的湧現,足以說明婚姻市場的實實在在。

    他還說,一個人“當結婚的預期效用超過繼續單身的預期效用或再找一個更為合適的配偶的預期效用時,就會決定結婚”。婚姻問題專家葉文振給出的“婚姻市場”的定義則為:“未婚或離婚人口進行聯姻洽談的有形或無形的地點,更確切地說是指適婚人口的規模、性別比例關係以及各個適婚主體的比較優勢。”

    曾有兩位“國產”碩士、一位澳洲MBA在上海某報刊登了征婚啟事,結果3名女子收到的應征信加起來還不到10封(普通女子的應征來信平均都有50—100封)。在南京一所高校,10名同係女研究生中有9名放棄了繼續讀博的機會,原因是“怕找不到老公”。更有女博士自降“身份”,到婚姻介紹所將自己資料上的學曆改為本科。有報道說,四川的一位醫學博士張小姐在報上刊出征婚啟事:“本人月收入7000元以上,談吐優雅,容貌端莊……”幾月下來,無人應征。無奈之下,她的母親又為她刊登了一次征婚啟事,把自己愛女的學曆寫成了“本科”,月收入隻寫了“1000塊錢左右”。

    現實窘境是:當女人們的學曆讀到“碩士”、“博士”時,作為男人的雄性動物就沒把她們當異性看,而是被學曆頭銜給“嚇跑了”。一位女博士袒露心跡說:“自從本人開始攻讀博士學位之後,大家看到我,不分男女,無論年齡職業,毫無例外地,得叫上一聲羅博士。”

    《中國青年報》曾刊登了一篇名為《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滅絕師太》的文章,可見,女博士們困囿於煩惱之中,卻又苦於無解。

    “誰讓我們把寶貴的青春奉獻給了學業,等回過頭來想找另一半時,已經是蔫了的花兒沒人要了。” 在擇偶的問題上,大多數女研究生正麵臨源於年齡的尷尬。

    廈門大學餘章寶副教授認為:“高學曆教育無疑推遲了女性介入婚姻市場的年齡,使得女性到了有足夠精力談婚論嫁的時候已經在青春年齡上處於劣勢。”

    因此很多高知女性普遍有一種“恨嫁”的心理。要是沒個“著落”,拖過了30歲,“銷售難度更大”了。而單身男性到了35歲還被認作是“鑽石王老五”,大可先幹一番事業再說,“隻要有事業不怕討不到年輕漂亮的老婆”,這就是他們的想法。
 
市場規模擴大,行情不見上漲

    隨著中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在個體家庭中,教育資源的投入已經基本沒有性別差異,大多數女性都能在學業的道路上享受和男性同等的機會。女生對應試教育有著天生的性別適應,加上本科畢業就業難等現實考慮,都使得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數量不斷增加,女研究生婚姻市場的規模也隨之不斷擴大。研究生的連年擴招,實際上也加快了這一規模的擴大。

    “女研究生市場規模擴大的同時,其市場結構也在不斷升級。”婚姻問題專家葉文振發現,“在留學歸國女碩士比重增加的同時,年輕、美麗、溫柔體貼的女研究生比重也在增加。我所帶的幾名女研究生中,就不乏漂亮、健康、聰慧、溫柔的女孩。”

    然而,即便一些女研究生才貌雙全,卻仍然在婚姻這個市場上行情不好。三年前王欣梅本科剛畢業,朋友給他介紹了一個男友,當時沒什麽感覺,況且才考上了研究生,就婉言拒絕了人家。現在王欣梅都快要“直博”了,和許多“奔三”的女性一樣,相親成了她生活中一門主要的課題……相似的例子其實不少,所以很多學術或者事業成功的女研究生最後不得不來個“換季大銷價”“清倉大甩賣”,可還不一定能找到個好買家。


    女研究生在婚姻市場上行情不好,不僅僅是年齡的問題,餘章寶認為,在純粹年齡背後隱藏著我們的擇偶觀念。這些擇偶觀念源於傳統社會的倫理文化,也就說,雖然在主流文化和社會建製中,基本上達到了男女平等,但是,隱於人們內心觀念之中,成為血液一部分的亞文化和潛規則中,依然是男強女弱的擇偶標準。


    一方麵,女性也不願意“下嫁”比自己學曆低的男性,從而人為地設置了學曆壁壘,提高了自己的擇偶門檻;另一方麵,男性也不願意“高攀”比自己學曆高的女性為伴侶,從而降低了供給彈性。供需雙方誰出了問題?

    葉文振認為在婚姻市場中,女研究生作為需求方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擇偶要求升高”、“擇偶彈性下降”、“擇偶方式矜持”、“擇偶資源限製”。

    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會調研部曾圍繞“愛情·婚姻·性”三個方麵,對上海市五所知名高校的662名在校女研究生(包括女碩士生和女博士生)進行了有關女研究生情感現狀的隨機調查。調查表明,90%以上的女研究生在“真心愛自己”、“品德”、“性格”、“發展潛力”和“工作能力”上選擇了高要求。

    女研究生對於異性的外表、身高、年齡等外在因素,不像女大學生那樣在乎。她們更看重對方的內涵,可以重才不重財,更具長遠眼光。但是對學曆的要求卻比較高,“最好是和我同等學曆或者高於我的學曆,實在不行的話,至少也要本科吧。”一位女研究生認為這是大部分同伴的想法。

    擇偶要求的升高往往使優秀男生變得“供不應求”。性格體貼、感情真摯、德才兼備的“合格”男士遺憾缺席,造成了許多女研究生至今孤身一人,然而60%以上的人仍然抱有“寧缺毋濫”的想法,不肯降低愛情的標準,不願敷衍了事。“伴隨著擇偶要求的升高,擇偶彈性下降了”,這注定了她們的感情之旅將變得更加艱辛。

    一位至今找不到“婆家”的女碩士難以表達內心的矛盾,她說:“許多女研究生和我一樣,我們有天生的完美主義傾向,這不僅體現在學術追求,還影響著我們的戀愛觀。但我明明知道:愛情是不需要這些的。”

    由於教育程度高和年齡大的關係,女研究生在戀愛過程中往往表現得更為矜持。在一項調查中我們發現,女研究生對於喜歡的異性,一般會采取比較含蓄的方式,這占接受調查者的60.9%,能大膽表白者卻寥寥無幾,暗戀到底者也不乏其人,居然占10.7%。這種習慣等待、不敢主動出擊的被動心態阻礙了她們擇偶成功。

    在婚姻市場裏,“女研究生”成了貼在女人身上的一種特殊標簽,這種標簽往往提供給男性一些模式化的想象,偏見就由此產生。在很多男性眼中,美貌明顯是優於智慧的,從而有了“女性追求智慧等內在修養正源於缺乏美貌”的荒謬邏輯。讀研的女生總被視為是由於缺乏美貌而走“曲線救國”的道路。甚至有男士給出如下“定理”——“女人成了研究生,成功屬性上升,女人屬性下降。”

    葉文振認為,“女性因為接受了更高的教育,思想在不斷進步,但是男性在婚戀問題上並沒有多大的進步,男性反而更為傳統了。” 供需雙方多數還依從於傳統文化對兩性家庭角色的期待,難怪有些女研究生想嫁卻嫁不出去,男性想娶卻不敢“妄”娶。

聯姻的機會成本增高

    在葉文振看來,女研究生所麵對的婚姻市場,並不是一個完全健康繁榮的市場。女研究生行情不好離不開市場自身的原因:“市場組織形式——不靈活”、“市場信息——不暢”、“市場環境——不夠健康”。

    身居象牙塔中的女研究生,其所處的交際圈多局限於校園或昔日的同窗及同鄉之間,她們實際能接觸到的異性還是很有限的。許多女研究生的男友或丈夫不是高中同學、大學同學,就是老鄉,足以說明這一點。這個時候就特別需要靈活的市場組織形式和順暢便捷的市場信息流動。一位教授舉例說:“在大學裏就有很多海歸教師,這個圈子裏有很多高學曆的男女完全可以成為一對有情人,但是歸國留學生似乎忽略了這方麵的事情。”

    大多數女研究生想結交男生或已工作的異性,在一定程度上還得有賴於朋友零散介紹,甚至是相親。但是現在的年輕人對“相親”都很不感冒。女研究生也很討厭父母安排的“相親”,91.1%的被調查者希望以自己認識或朋友介紹的方式來結識心上人,隻有1.7%的女研究生選擇通過父母介紹的形式來結識異性。

    可惜無論是自由戀愛還是經人介紹,女研究生在他們的婚姻市場裏總是逃不過家人的壓力、朋友的期望和社會輿論的圍剿。在婚姻市場上,其投資風險和機會成本都增加了。

    一個女研究生回家過年不能帶回丈夫或男友,就像民工過年回家不能帶回錢一樣覺得愧對家人。北京某高校一名女碩士,研三的時候,開始發動老師同學做媒,頻繁相親。到了11月份仍然無果。12月底突然和同課題組的一名在讀碩士閃電配對。身邊的人都很驚詫,不知道他們倆什麽時候談的戀愛。這位女碩士說:“我媽總在電話裏嘮叨。”而春節,她總算可以帶一個“準夫婿”回家了。

    這並不隻是個例,許多女研究生的婚姻就是這樣變成了家庭的婚姻,但婚姻的質量卻不敢保證,許多人閃電般結婚後又閃電般離婚。親朋好友的“良苦用心”是在解決女研究生的銷售問題,還是在促成婚姻市場的虛假繁榮? (作者:胡赳赳、林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