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正文

讀書行路7——肉眼看北京

(2007-03-27 17:33:57) 下一個
      從老舍先生到王朔,北京是不得不寫的。
       有些地方,當你身處其中的時候你永遠都不會明白它,隻有離開它,你才會真正的懂得與明白,北京就是這樣的城市。
一  市井京城
       其實,我自己對於北京得感情是比較複雜得,不過既然說了是我“自己”,那就是比較狹隘的。在我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小小的我站在人群中,我開始偷偷地打量著這個城市。
        我第一次到北京是我6歲的時候。第一次看到了抽水馬桶,我隻能站在衛生間裏叫媽媽(四聲)。我表弟都是甜膩的叫“媽媽”(一聲),他們都笑我那一口東北話。不過我倒現在也不明白,為什麽他隻是笑我的東北口音,卻沒有笑我表妹那一口誰也聽不懂的武漢話。
       在此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父母忙著做的事情就是怎麽把工作調進北京。一開始他們是希望離父母比較近,後來他們是希望我在高考的時候可以少掉100多分。這個過程中有很多障礙,最大的障礙是來自我的叔叔嬸嬸,我想他們是不希望再有人住到爺爺的大房子裏麵。最終父母未能如願,但是親人的種種刁難卻一直持續到了2002年。
        這樣的過程讓我開始非常抗拒北京,雖然很長的時間內我說著地道的北京話,我的生活圈子都是北京,但是與我的父母不同,我是一種非常想逃離北京的心態。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曾經在我看來險惡的人心,世態炎涼反而讓我理解在這樣擁擠的城市中那些冷漠麵孔背後的刻薄。理解之後人可以變得通達。
        北京與上海不同。上海是一種“各管各”,到一種不聞不問的程度。北京正好相反。北京人喜歡什麽都知道,知道了就透著一種犀利,犀利了表示看的通透,通透了也就無所謂了,最後就變成了“丫,就是想賺錢,丫就是想泡妞,丫就是一孫子,丫...”
        幾年前在火車遇到過一對夫妻,當時他們搭火車去北戴河旅遊。男的大概30幾歲,當時他對我說:我就沒出過北京,最遠去過通縣。而且他還是用一種,一種很“吊”的態度說得。在一個普遍自我感覺良好的時代裏麵,人們很容易忽略外麵的世界,比如在某些北京人內心北京就是整個世界,這樣的心態自古就有,倒也不新鮮了。
二   美麗京城
       很多人都用大氣來評價北京的美,我卻總覺得北京的美有些滄桑。滄桑容易疲累,大氣難以捉摸,在繁華背後北京的美常常被忽略。
       我6歲的時候,隨父母到了廊坊,沒有高速的時候開車到北京要兩個小時。在父母工作的大院裏麵,一大多半的人的父母家都在北京,於是每到周末,院裏總是有兩輛黃海班車,浩浩蕩蕩地開回北京。這樣我就在還不懂欣賞的年紀,開始了對北京的遊覽。
        很長時間在我腦海隻有一個記憶,那就是累。
       比如故宮,去過好幾次,除了每次門票都再漲,還有很多地方不對外開放以外,好像就沒什麽記憶了。後來有一次陪姥爺去玩,老人走路比較慢,但是一路上老爺都在問我很多問題,比如為什麽故宮裏麵沒有樹?古代的人是怎麽把那麽高那麽厚那麽大的門裝上的?我才學會把目光躲過人群,去看那紅牆,雕花...
        在此之後,我真的愛上了北京的美,雪後的紫竹院,淺淺的足印,斑斑駁駁的竹影、雪影;午夜的天安門;傍晚的後海...京郊的自然風光更好,我最喜歡的是京海湖。
        北京的人文景觀是無處不在的,幾乎每一個地名都有一段故事。高校、酒吧、茶館、話劇、地下樂隊...我最喜歡的是地下通道裏麵的歌聲...
“有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它在遠方等我   那裏有天真的孩子  還有姑娘的酒窩
有一個美麗的新世界  叫我慢慢的走  海浪它總是一波波  不停歇不回頭
啦...啦...啦...”
         也許是個性釋然,我發現的北京美,都是在人群身後,有著些許寧謐的美。
         對於我來說北京是一個讓我成長的地方,它讓我迷茫,讓我困惑,甚至讓我“憤怒”,但最終還是讓我更純良、剔透,也更通達。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