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舊作兩段:大腦、語言、思維

(2009-06-27 10:01:18) 下一個


毋將萬錯歸“表意”

——與網友討論中文與思維的關係


最近某位網友提出,中國人使用的文字,造成了大腦兩個半球不對稱發育。據他說,西方人使用的拚音文字以聲音為記錄文字的基礎,刺激了負責抽象思維的大腦左半球發育,因此西方人擅長抽象思維,而中國人使用的表意文字主要靠圖象記錄信息,刺激了負責形象思維的大腦右半球發育。據說,這就是中國人不擅長邏輯思維,顯得愚昧的遺傳生理原因。此說得到了林思雲的讚同,兩人在論壇裏很熱鬧地討論了一番。

此說本人不敢同意。謹此提出幾個問題,向二位質疑。

我不是幹這行的,不過前久剛好看了部電視科普,講的就是大腦的功能問題。你們說的那個兩半球的分工的理論,據說現在已經過時。據那部電影講,當初得出這個結論,主要是基於以下研究:

一、對中風病人的症狀研究,結果提示左腦是語言中樞所在的優勢半球(對於右撇子來說)。

二、顱腦手術中在病人清醒情況下用探針刺激大腦皮層,觀察效果並訊問病人的感覺。

三、研究某些珍貴的“裂腦人”,這種人作了手術,兩個半球的神經連接被切斷,兩半球從此自成一家,彼此再不搭界,最適合練老頑童周伯通的左右互搏術(見金庸《射雕英雄傳》),影片還展示了這種人一手畫方,一手畫園的能力。如果用一個屏幕從中間分割雙眼,左眼看到的東西,右手沒法畫下來,右眼看到的東西,左手也沒法畫下來。當時我就想:天哪!這種人要是一隻眼發炎給蒙上了,豈不要成了偏癱?連走路都恐怕要成問題。比方說如果右眼給蒙住了,左眼看見右腳正踢向一塊尖石,就隻有看著它撞上去,連縮腳的指令都發不出來!當然這隻是我這個外行的胡猜,不知情況是否會如此嚴重。

最近由於外科技術的改進,開了腦袋瓜後讓病人保持清醒,還一點不覺得痛,這似乎已經不是什麽問題。因此,對大腦功能定位的研究得以突飛猛進。影片說的東西很多,我這個外行大部分時間是在雲裏霧裏。但人家有一條結論我倒記得很牢,就是說:過去認為的兩半球分工,完全是一種過度簡化的模型。語言中樞並不限於某個半球,而是分散在全大腦的。學會一個詞和概念,人與人之間根本不同。比方說“望梅止渴”。提到梅子這個詞,大家腦裏就顯出它的形狀,回憶起它的酸味,連牙齒都穌了,唾液大量分泌。這裏麵大腦涉及到的區域因人而異,連個一般規律都總結不出來!影片展示了一個實驗:大夫讓病人“看圖識字”,根據出示的圖形說出相應的名詞,同時測定大腦興奮的區域。發現對同一個詞,有的人是在大腦的這一部分儲存記憶,有的人是在那一部分儲存記憶,根本就是彼此不同的!

所以,我想,你們把表意文字硬派給右半球,恐怕有點牽強,不符合新發現。此其一。

其二,即使按舊理論,語言歸左半球,圖形識別歸右半,那麽中國人要讀一本書,就得兩半球同時運作,這不是更能刺激大腦的聯係與溝通,促進智力發育了麽?怎麽反倒成了造成咱們愚昧的原因了呢?

其三,你們的理論無法解釋中國人在形象思維上的落後。如果說表意文字妨礙抽象思維,那它應該是促進形象思維了,是吧?然而古希臘羅馬那些雕塑,我們有麽?

其四,據我所知,測定智商的一項內容是辨別微小圖形差別的能力。在這方麵我們應該說是得天獨厚了,誰受過咱們那種區分“已”、“己”、“巳”和“戊”、“ 戌”、“戍”、“戎”的訓練?這對智力難道不是一種促進?科學家測定老鼠的智力,是讓它鑽迷宮,這與形象、路徑的識別記憶難道沒有關係?科普雜誌上那些“ 動腦筋”的智力題,哪些是聲音的?還不都是圖形的迷宮之類。

其五,中國人非常狡猾而不聰明(我準備寫篇有關文章詳論之)。曆史上出了不計其數的謀略大師,卻從未出過大思想家,大科學家,這是否也與表意文字有關?是否狡猾跟圖形有關而智慧與聲音有關?

其六,道德和智慧是兩回事,如今的全民道德墮落,似乎不是個智力問題,更扯不到表意文字上去。

其七,我當年跟林思雲商榷,就告訴他“用進廢退”並不在基因水平上成立。你們說的表意文字影響大腦,是否已經深入到了基因水平?如果是,它就是不可改變的損傷,哪怕生在西方的、不會講中文的中國孩子也從此沒有了抽象思維能力。我們也用不著將漢字改成拚音文字了。如果不是,那咱們好歹還有點希望。

中國人的愚昧,我早就在以往的文章中指出了原因。最近推出的《中國文明簡介》算是一個係統的總結吧。我的根本想法是:毛病是出在由地理、自然、人口等因素決定的文化和製度上,其中文化起著最主要的作用。模糊文字當然是一個原因,但那是次要原因,根本不能解釋近百年來的喪心病狂的愚昧和墮落。我那篇文章裏已說了,咱們的全部悲劇,是被與西方文明的碰撞打出了固有軌道,從此象一個破了產的、被踢出老宅的流浪漢,在兩個文明的邊緣的沙漠中徘徊,這就是全部毛病所在。我們的傳統成了包袱,讓我們永遠無法象日本人那樣“放下包袱,開動機器”。

話說回來,或許我不應該來打斷你們的討論。無論多麽荒唐的理論,都是咱們這個處於心靈荒漠的民族迫切需要的,因為它至少可以刺激我們思維。過兩天我準備寫篇文章,探索一下中國人為什麽沒有想象力。最主要的原因,在我看來,就是它被全社會合力扼殺了。

2001-1-25


-------------------------------------

前段時間看了部電視科普片,說的是人的大腦的奧秘。據說,一個人是擅長抽象思維還是形像思維,取決於他(她)在子宮中時母體血中的雌雄激素比例。如果母血中雌激素水平高,則孩子有關的大腦部分(忘了哪一部分,好像是右半球)得到充分發育,出生後便擅長形像思維,反過來就擅長於抽象思維。由於一般懷女孩時母血中雌激素多,男孩雄激素多,所以女人一般擅長於形像思維,男人擅長於抽象思維,雲雲。

當時看了那部片子,覺得頗有些牽強。我們家無論男女,都是“內外雙修”,理和文都還過得去。因為每個孩子出生前的母血雌雄激素比例停勻的概率較小,所以看來還是由遺傳因素決定的可能性大些。不過許多人的智力取向倒確實是存在的。托爾斯泰那樣的文科天才,學起數學來卻非常吃力。當年上高中學立體幾何(現在這玩意兒似乎已取消了,至少沒有我們那時講得詳細),所謂“空間想象力”在我看來完全是不言而喻的東西,那些女生卻怎麽也沒辦法建立。我在國外教人開車,有的女士顯示出來的那種缺乏方位感,簡直要讓你罵洋四字經。

作者:蘆笛 在 蘆笛自治區 發貼, 來自 http://www.hjclub.info
返回頂端
閱讀會員資料 蘆笛離線 發送站內短信

* 2001-1-25?我那時還沒去國外讀書呢。 -- 鍾會 - (271 Byte) 2008-7-25 周五, 上午10:26 (64 reads)
o 興趣是天生的,無法強迫,我孩子對任何學科都毫無興趣,上大學乃至讀博完全是為了應付我, -- 蘆笛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