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譯作】赫魯曉夫的治國之道(一)和咱們偉大天才領袖的治國之道的天壤之別

(2007-06-29 23:07:36) 下一個
( )


蘆笛 ( )


【譯按】 ( )


以下文字摘譯自《赫魯曉夫回憶錄》第一卷(Khrushchev Remembers, Andre Deautsch Ltd, 1971),翻譯它們的目的,乃是為了向大家揭示蘇聯的歐式智慧型共產主義與中式爛汙白癡型共產主義的本質區別,讓大家看看為中國人普遍鄙視的赫魯曉夫和咱們偉大天才領袖的治國之道的天壤之別。 ( )

馬克思提出他的“無產階級革命”學說時,以其特有的高聚焦隧道眼,竟然忽略了一個連白癡都不會錯過的事實:無產階級是曆史上最不必動心思的階級。如《摩登時代》生動顯示的那樣,他們什麽都由勞心者事先計劃安排好了,異化為機器的附屬品,道道地地的會說話的工具,連自耕農都不如,後者還需要計劃安排自己的兩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決定種什麽,怎麽賣,等等,而無產階級的智力活動中完全沒有這些計劃管理內容,其腦膜絕對是一張白紙,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畫圖。讓這些人去驟然代替訓練有素的資本家和國務家去管理企業甚至全社會,隻會引出巨大災難來。 ( )

十月革命成功後,這就是馬祖宗留給俄國弟子的難題。蘇共解決這難題的方式,是一麵控製使用舊社會留下來的管理人員和技術專家,一麵將工農幹部送到速成中學和“紅色教授學院”去。人家還真在短期內培養出來了一大批紅色專家幹部甚至真正的學者,始終堅持實行了專家治國。 ( )

新貴們雖然沒什麽文化,但人家起碼有點現代科技常識,更重要的是牢固樹立了尊重文明、尊重文化、尊重科學、尊重專家的價值觀。列寧的著名教導就是“隻有掌握了人類一切文明成果,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大意),而斯大林主義的一條教義則是後來咱們批的“技術決定論”。人家不但從未偏離專家治國的軌道,更沒有如同咱們那樣徹底毀滅傳統文化。蘇聯在20-30年代也搞過“文化革命”,但那不是如同咱們那樣全麵徹底毀滅文化,恰是開展全民瘋狂惡補、學習文化的運動。公民們被要求通過種種考試,答出普西金、萊蒙托夫、托爾斯泰、柴科夫司機、蕭邦等經典作品的題目甚至內容來。 ( )

赫魯曉夫就是在這種大氣候下冒出來的新貴。此人出生於烏克蘭的一個俄羅斯農民家庭,隻上過四年小學便到礦山當童工,因為聰明,當上了待遇較高的技術工人(鉗工),過上了普通礦工無法企及的海屁生活,還用垃圾堆裏撿來的廢元件自己組裝了一部摩托,騎著到處兜風。革命爆發後他被卷入,在紅軍中擔任低級政工幹部。內戰後先在礦山作礦長,後作地方幹部,因為拍上了卡岡諾維奇而步步高升,直至在斯大林死後一舉擊敗所有的競爭者包括恩公卡岡諾維奇,成了統治蘇聯將近10年的獨裁者。 ( )

赫魯曉夫身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因自感缺乏教育而產生的自卑感,但奇怪的是,這自卑感並沒有導致他像毛澤東一樣,向知識分子作瘋狂報複。相反,利用新政權提供的機會完成教育一直是他的終生夢想。內戰結束後他立即提出去上學,在一個技校裏學了一段時間,因組織急需幹部被迫輟學。他當了基輔市委書記後,又向恩公卡岡諾維奇提出要到莫斯科去接受高等教育,進了莫斯科技術學院。入學不久後便趕上了斯大林和一係列政敵別苗頭,作為積極分子卷入了一係列政治風暴中,無法再專心於學業,成了個掛名學生,最後便幹脆輟學,當莫斯科區、省、市的黨官去了(莫斯科市是直轄市,市長地位比省長高,如北京市與河北省然)。在戰前簡放烏克蘭當第一書記,戰後調回莫斯科,複任莫斯科第一書記,中央書記處書記,直到斯大林死後才憑高超的權力鬥爭手腕擊敗所有競爭者而脫穎而出。 ( )

在赫魯曉夫,未能完成高等教育一直是他的終生憾事,他太太也是貧寒出身,但比他有點文化,兩人都堅持讓自己的孩子接受良好教育,刻意培育家庭文化氣氛。太太不但為孩子請英文教師,周末還帶他們到戲院歌劇院去學習欣賞高雅藝術。赫魯曉夫本人則承認他沒受過完備教育,其實不具備管理那麽大的國家的國家元首才幹。這在共黨陣營還是獨一無二的。 ( )

赫魯曉夫的為人也在國際共運中見所未見。無論是列寧、是斯大林、是毛澤東、是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作了國家元首後都躲在深宮裏,從不接觸普通工農群眾(其中列寧和毛澤東就是在上台前也從不接觸普通工農。列寧幹革命的公式是:先在書齋裏仔細研究書報,判定俄國和世界革命形勢如何,應該采取什麽偉大戰略,然後就坐下寫本書出來,根據那綱領製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運動。他終生從未考察過一個工廠農村,和普通工農交談過)。而赫魯曉夫則天性平易近人,充滿無窮無盡的精力和幹勁,極度實際,最喜歡的就是解決實際問題,無論是作地方首長還是國家元首,他都在辦公室坐不下來,把大部分時間花在視察工廠和集體農莊裏,一到地方就能非常自然地混進普通群眾中去,傾聽他們的發言,然後再跳上台去作極富煽惑力的演說,下達一係列指示,立馬解決問題。他的缺點是容易衝動,因而常常做出導致全國性災難的重大決定來。例如在美國考察後,他回去第一個指示就是讓全黨動手大種玉米,卻忘了兩國氣候差別,導致農業歉收。 ( )

總而言之,和偽劣假冒馬恩列斯毛鄧江胡不同,赫魯曉夫是欺世盜名的所謂“國際無產階級革命”中最逼近真實的無產階級領袖,乃是無產階級能奉獻的最傑出的兒子。盡管他也和毛一樣,因為缺乏教育,視野受限,天性容易衝動,所以在治國中犯了許多重大錯誤。 ( )

但他和毛的本質差別是敢於並善於背叛自己的泥腿子背景,向文明皈依投降,而毛則將儒家積極反智主義、道家消極反智主義以及千年造反痞子毀滅一切文明成果的強烈衝動天衣無縫地結合在一起,把《24史》中的陰謀詭計當成人類智慧頂峰與人類唯一的智力活動內容。毛以極度輕蔑的態度踐踏一切文明成果甚至基本人類常識,以做大老粗為榮為傲,最終就是在幾乎無可逆轉地全麵徹底毀滅了傳統文明的同時,還餓死了幾千萬人,把國民經濟帶到了崩潰邊緣。曆史上從無如此生動而慘痛的例子,證明了在中國具有深根的蔑視文明的反智主義會造出何等難以想象的災難來。 ( )

正因為毛和赫魯曉夫完全生活在兩個世界裏,所以赫魯曉夫到死也無法明白毛的心地,多次在回憶錄裏感歎道,毛既然能在權力鬥爭中脫穎而出,那當然不是蠢貨。他並不蠢,可怎麽會說出這種瘋狂到無法理解的話來呢?的確,任何一個歐洲人,哪怕是真正的無產階級領袖也罷,也絕對無法理解毛那種“聰明”的瘋子。 ( )

廢話少說,還是讓我們來看看半洋(俄國人在歐洲人眼中一直被看作是介於歐亞之間的半野蠻人)無產階級領袖的治國之道吧。以下文字不過是從他的回憶錄中摘取的三段。小標題是我加的,為方便讀者閱讀,比較長的段落被我拆開了。 ( )

-------------------- ( )


一、莫斯科地鐵的設計 ( )


【譯按:赫時任莫斯科市第一書記,莫斯科地鐵是他負責指揮建造的,為此榮獲列寧勳章。蘇聯的勳章可不是亂給的,這和咱們可是兩回事。】 ( )


當我們開始建造莫斯科地鐵時,那工程到底是怎麽回事,我們隻有點最模糊的觀念。我們那陣子頭腦很簡單,覺得地鐵簡直是一種超自然的神跡。或許今天的人想象空間旅行比我們在30年代早期想象建造莫斯科地鐵還要更容易些。 ( )

根據推薦,我們任命了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洛特負責該項工程。他享有莫斯科最好的建築師的名聲,是一個德裔俄羅斯人,曾監造了國家最宏大的建築工程──哈爾科夫捷爾任司機廣場上的政府辦公樓。 ( )

一開頭我和地鐵什麽關係都沒有。過了一段時間,卡岡諾維奇(赫魯曉夫的恩公)跟我說:“事情進展得不順利。因為你對礦山采掘有點經驗,你最好把地鐵工程管起來。我建議你把市委的工作全放下,到地下工作麵去看看,熟悉一下進展。布爾加寧也該這麽幹。”…… ( )

在地下工作麵度過了一些時間後,我對地鐵究竟是怎麽回事有了點概念。我意識到這工作其實和我年青時在煤礦裏見到的也差不多。布爾加寧則在工程進展中患上了神經炎,不得不長期臥床,於是監造莫斯科地鐵的重擔就全部落在我肩上。我開始定期向卡岡諾維奇遞交報告,強調我們沒有足夠的熟練人手。由於我的敦促,我們開始尋找有經驗的采礦工程師來監督掘進麵的工作。 ( )

……… ( )

一天,一位在計劃處工作的青年工程師來看我,說他有個改善地鐵的好主意。他的名字叫馬可夫司機。我立刻就喜歡上了他,他又聰明又英俊,是蘇維埃時代培養出來的新一代專家之一。下麵就是他告訴我的話: ( )

“赫魯曉夫同誌,我們正根據所謂德國式也就是明溝式來建造地鐵。但這方法對城市很不適合。我建議咱們改為英國式,也就是封閉隧道式。我們必須掘進得更深,也更費錢,但您必須考慮到戰爭的可能性。因為隧道頂蓋和洞壁很堅實,它將成為優秀的防空洞。英國方法還有個優點,我們用不著沿著地麵的街道修築,可以在建築物下穿過。此外還有個如何讓乘客上下車的問題,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洛特已經下令建造電梯,這也是德國方式。但我建議我們建造自行梯。” ( )

我得承認這還是我第一次聽到“自行梯”(escalator)這個詞。我問他那是什麽意思,他為我作了解釋,我盡力試圖明白他的意思,但那聽上去極度複雜。馬可夫司機最後說: ( )

“我請您仔細想想我的建議。如果您願意,我可以給您寫份報告仔細解釋一下我的意思。但請不要告訴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我來找過您。他很嫉妒又很嚴厲。我提這建議可沒經過他的批準,但如果我跟他先談就決不會有結果。他先入為主,根本不會聽我說什麽就會否決的。” ( )

“好,”我說,“等我和卡岡諾維奇談談,然後讓你知道我們的決定。” ( )

我向卡岡諾維奇作了報告,他直截了當地說: ( )

“你何不讓馬可夫司機詳細介紹一下他那自行梯是怎麽回事,那你就會看到我們為什麽要建造電梯。我們得向英國或德國訂購自行梯,但我們不能為此動用國外金儲備,即使是為地鐵也不行。” ( )

我決定與馬可夫司機和巴維爾·巴甫洛維奇·洛特等人召開會議一勞永逸地解決這個問題,會議還邀請了其他人參加。請想象那個情景:年輕英俊文雅的馬可夫司機坐在一邊,又老又胖的洛特濃眉深鎖瞪著他,就跟鱷魚瞪著一隻兔子一樣。很明顯,馬可夫司機很緊張,但他應對得頗好。他令人信服地爭辯我們正在使用的是過時的方法,而他提出的是先進的方法。他不斷舉英國作例子:倫敦最好的地鐵站皮克狄利站就處在該市貴族區的正中心,深建於地下,而且用的是自行梯而不是電梯。 ( )

洛特一直在對馬可夫司機噴出鄙夷與不屑,管他叫不負責任的的傲慢的小羅卜頭。但馬可夫司機說服了我。我們在向中央委員會寫報告時,我站在了他一邊。但洛特非常固執,決心捍衛自己的方案到底。卡岡諾維奇也站在我和馬克服司機一邊,為那僵局出現深感尷尬,因為這意味著我們隻能請政治局解決分歧。到時洛特會捍衛他的方案並反對我們,而斯大林有可能支持他,但我們已經別無選擇。 ( )

洛特在政治局會議上作了報告後,便輪到我們發言,爭論隨之爆發了。當洛特說道: ( )

“你們的方案太昂貴了……” ( )

斯大林尖銳地打斷了他: ( )

“洛特同誌,昂貴不昂貴的問題由政府決定,你的工作是讓我們知道什麽是技術上可行的,不是什麽是財政上可行的。現在請您告訴我,這位年輕的工程師馬克服司機的方案在技術上可行麽?” ( )

“可行,但那太昂貴了。” ( )

“我剛才已經告訴過您,洛特同誌,政府將決定這一問題,我們將接受馬克服司機的深隧方案。” ( )

我極度高興,斯大林顯示了偉大的智慧和大膽。他考慮到了長遠的民防因素,在此基礎上認定支付深掘隧道的額外費用是值得的。的確,在(衛國)戰爭早期,城市指揮部就設在地鐵的米牙死尼次基門站,而隧道則用作防空洞。 ( )

1935年,莫斯科公民慶祝地鐵第一期工程完工,許多人得到政府獎勵,我接受了列寧勳章。這是我第一次接受如此殊榮。地鐵以卡岡諾維奇命名。一場競賽正在政治局委員們中展開,大家競相看誰的名字命名了最多的工廠、集體農莊、城鎮,等等。這令人遺憾的競賽是在斯大林治下開始的,而卡岡諾維奇已經適應了它。 ( )


【未完待續】 ( www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