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赫魯曉夫如何攀上權力高峰

(2007-06-29 23:06:50) 下一個
赫魯曉夫如何攀上權力高峰

( )

( )

貝利亞陰謀敗露 ( )

1953年5月間,赫魯曉夫的一位同事從基輔來到莫斯科,他帶來了一個驚人的消息:烏克蘭國家安全部和內務部接到一項要求動員全體人員進入戰備狀態的密令。命令來自國家安全部,顯然這是貝利亞發出的。赫魯曉夫立即以黨的第一書記的身份和冠冕堂皇的理由召見外地人員,從而得悉這道密令不僅發到了烏克蘭,而且發到了全國。赫魯曉夫戰戰兢兢,他急於要摸清貝利亞的一整套計劃,食不甘味,寢不安席。而命運仿佛可憐他似的,給他送來了兩名來自敵對營壘的倒戈者——國家安全部副部長伊凡·謝羅夫和內務部長謝爾蓋·克羅格洛夫。他們向赫魯曉夫透露了他們所掌握的貝利亞正在策劃的全部陰謀,詳細描述了武裝叛亂的行動計劃和軍隊的作戰部署,開列了參與陰謀活動的人員名單。 ( )

聽著謝羅夫和克羅格洛夫的匯報,赫魯曉夫毛骨悚然,冷汗透背。倘若換一種局麵,貝利亞的這兩位左右手會隨同主子將他們殺得雞犬不留。在震驚之後,他更感到欣喜異常,真是“天助我也”! ( )

對赫魯曉夫來說,不是魚死,就是網破。要麽趕在陰謀之前立即主動出擊,要麽退卻讓步,放棄一切。造物主賦予了赫魯曉夫一種強烈的自衛本能,他毅然選擇了前者——主動出擊。 ( )

首要的問題是要完成一項艱難的任務——將黨的主席團捏成一個拳頭。正如他後來所說的那樣,斯大林手下的人沒有一個是可靠的硬漢。莫洛托夫還算個人物;馬林科夫軟弱無能,且與貝利亞關係密切;伏羅希洛夫是個膽小鬼和馬屁精;卡岡諾維奇善於偽裝,你永遠無法知道他在關鍵時刻跟誰走;可以依靠的隻有國防部長布爾加寧。 ( )

他首先去找布爾加寧。軍隊是一支唯一能夠摧毀保安部隊的力量。他們倆人一拍即合。談話是在布爾加寧的別墅花園裏進行的,因為赫魯曉夫當然清楚,不僅中央委員和主席團成員的辦公室裏安裝了竊聽器,就連他們的住宅、別墅和私人汽車裏也有竊聽器,電話和通信早就置於晝夜監視之中。然後,他去找米高揚,與米高揚乘坐同一輛汽車到了郊外,把汽車停在公路上,然後二人沿著林中空地散步。米高揚繞著圈子說話,“不讚成突然搞掉一位有功之臣”。赫魯曉夫臉色灰灰的,悻悻告別了米高揚。但與莫洛托夫的談話卻出乎意料地順利,他保證無條件支持赫魯曉夫,還認為要一舉幹掉貝利亞和馬林科夫呢。赫魯曉夫告訴他要拉住馬林科夫,拆散他們的聯合。轉憂為喜的赫魯曉夫這時想到應當去找馬林科夫了。 ( )

這是一場關鍵性的談話,他幾乎把心提到喉嚨口,走進了馬林科夫的門。要是他拒絕,甚至出賣他怎麽辦呢?可是當他剛一涉及到這一敏感的問題時,馬林科夫馬上表示同意站到多數人一邊。這真使赫魯曉夫喜出望外。 ( )

赫魯曉夫消滅貝利亞的計劃進入了實施階段。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細心地商定了一個與其他主席團委員密談的次序表,然後赫魯曉夫開始了馬不停蹄的穿梭活動,去編織捕捉貝利亞的羅網。 ( )

統一主席團 ( )

第一個密談的對象是伏羅希洛夫。從1918年保衛察裏津的戰鬥起,他一直是斯大林的得力臂膀,隻是二戰以後,他才失去了斯大林的信寵。而且,赫魯曉夫認為伏羅希洛夫早就對陰險狡詐的貝利亞心懷嫉恨,選擇他作為突破口定能成功。但當赫魯曉夫剛剛坐定之後,伏羅希洛夫就唱起了貝利亞的讚歌:“赫魯曉夫同誌,貝利亞是一個多麽出色的領導人啊!真是太出色了!”伏羅希洛夫這樣一下子就來了個頂門閂,封住了赫魯曉夫的嘴。他與伏羅希洛夫尷尬地交談了幾句,便匆忙離去。 ( )

按約定,赫魯曉夫到馬林科夫家裏吃飯,告訴他與伏羅希洛夫的談話結果。當赫魯曉夫向馬林科夫說完情況之後,他倆商定再找莫洛托夫談一談。 ( )

莫洛托夫是資格最老的布爾什維克,時任外交部長。赫魯曉夫的談話非常坦率,可以說是徹底交底。莫洛托夫邊聽邊在緊張地思索著。 ( )

“是的,”他說道。“我與你深有同感,但我有一事非常擔心:馬林科夫對這些怎麽看呢?”。 ( )

“我今天就是代表馬林科夫和布爾加寧來與你談話的。對於貝利亞的問題,我們已經交換過意見了。” ( )

“真是太好了,我完全支持你們。但請坦率地告訴我,你們要采取什麽對策呢?” ( )

“首先,我們要解除貝利亞的一切職務。” ( )

莫洛托夫說:“那還不夠,貝利亞是一個十分凶殘的人,所以我認為必須采取一些非常的手段。” ( )

“你是不是說,我們應該把他扣押起來進行審查呢?”赫魯曉夫問道。 ( )

莫洛托夫表示同意。二人馬上分手告別了。 ( )

赫魯曉夫與薩布羅夫的談話簡單明了。薩布羅夫欣然同意赫魯曉夫的意見。 ( )


接下來,赫魯曉夫約請卡岡諾維奇到中央委員會去,他們一直談到深夜,卡岡諾維奇剛從外地視察回來,他饒有風味詳細地談論西伯利以及其他木材基地的情況,心事沉重的赫魯曉夫一句話也聽不進去,但他還是耐住性子聽完了卡岡諾維奇的談話,才告訴他莫斯科發生的新情況。 ( )

“我們準備采取對策,”赫魯曉夫說。 ( )

卡岡諾維奇馬上警覺起來,問道:“你說的我們,是指誰?”他提出這個問題是想對這場鬥爭進行力量對比。 ( )

赫魯曉夫回答說:“我們的力量有馬林科夫、布爾加寧、莫洛托夫、薩布羅夫和我,而且我們的意見非常統一。”赫魯曉夫還告訴卡岡諾維奇,現在即使沒有其他委員的支持,我們也已是大多數。 ( )

卡岡諾維奇馬上表示:“我也與你們站在一起。我當然與你們站在一邊。”接著他問:“伏羅希洛夫是什麽意見?” ( )

赫魯曉夫據實以告。卡岡諾維奇立即把伏羅希洛夫大罵了一頓:“這個狡猾的老東西!老王八蛋!他在對你撒謊!他曾親口告訴我,他對貝利亞簡直不能忍受。他還說,貝利亞是個危險分子,很有可能把我們全毀了。”這時,赫魯曉夫才明白,伏羅希洛夫懷疑他是貝利亞的同夥,擔心落入陷阱,所以留了一手。 ( )

在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協商後,決定改由馬林科夫去找伏羅希洛夫。當馬林科夫把他們的計劃告訴伏羅希洛夫之後,伏羅希洛夫緊緊地擁抱了馬林科夫,而且雙淚長流。 ( )

別爾烏辛的態度一度暖味,但很快也表明了鮮明的立場。 ( )

得到軍隊的支持 ( )

在主席團統一意見之後,新的問題又出來了:由誰來執行扣押貝利亞的任務?契卡(即國家政治保衛局)顯然是不行的。主席團的衛隊都是服從貝利亞的,每次開會,他都把契卡的衛隊帶上,就守在隔壁的房間裏,因此能夠毫不費力地把主席團成員逮捕起來。最後,他們決定求助於軍隊。 ( )

赫魯曉夫提出把扣押貝利亞的任務交給防空部隊司令員莫斯卡連科以及其他的5位將軍,後來又把朱可夫元帥等人包括進來,一共有11位元帥和將領參與其事。那時候,所有的軍方人士進人克裏姆林宮的時候,都必須接受檢查並把武器留下,隻有經過布爾加寧(國防部長)的特別批準,元帥和將軍們才能允許佩帶武器進人克裏姆林宮。因此,確定由布爾加寧事先做好安排,允許元帥和將軍們攜帶武器,在計劃召開會議之前隱蔽在會議室隔壁的房間,一俟馬林科夫發出信號,他們就馬上進入會議室,把貝利亞拘留起來。 ( )

羅網已經張開,伺機引蛇出洞。可巧,正在這時發生了“柏林事件”。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和民主德國的其他許多城市發生工人罷工和暴動事件,沿用斯大林的有關規定,“柏林事件”自然應由貝利亞去處理。為此,蘇共中央主席團決定貝利亞立刻飛往柏林,以便對事態作出估計並采取適當的行動。在貝利亞前往柏林的第二天,莫斯科就召開了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貝利亞的同夥立即把這個異常的消息通報了在柏林的貝利亞。貝利亞與莫斯科通了電話,他被告知,這是一次例會,柏林的使命更加重要,因此,他沒有必要出席。當然,貝利亞也明白,他必須盡快趕回到莫斯科。 ( )

就在這次主席團會議上,赫魯曉夫與馬林科夫等人商定了逮捕貝利亞的詳細計劃。他們決定,這一重大行動安排在蘇軍夏季演習開始的時候。莫斯科軍區舉行演習時,要有幾個西伯利亞師參加,這樣就有借口把可靠的部隊調進莫斯科。為了不引起貝利亞的疑心,這次會議定名為“蘇聯部長會議主席團擴大會議”,同時邀請中央委員會主席團全體成員出席。一旦會議開始,由馬林科夫宣布為“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這樣就可以討論黨內問題了。會議把國防部長、副部長和參謀長報告演習計劃列人議程,因而邀請了許多軍官列席會議也就順理成章。和往常一樣,會議日程提前送給了部長會議的成員,其中包括各種決定的草案,應邀報告人和專家名單,似乎這真是一次工作會議,隻有貝利亞不知就裏。 ( )

貝利亞抓捕 ( )

1953年6月26日,會議在克裏姆林宮舉行。赫魯曉夫在開會之前邀請米高揚到他的別墅去。米高揚與貝利亞關係密切,赫魯曉夫在給米高揚做最後的工作,也是挽救米高揚不要跟從貝利亞自蹈死地。沒想到,米高揚態度暖昧,但一個米高揚已無礙大局了。 ( )

從米高揚家裏出來,赫魯曉夫驅車駛往克裏姆林宮。來到克裏姆林宮,赫魯曉夫直接走進馬林科夫的辦公室,交換了情況,然後來到會議室,他的口袋裏藏有一支手槍。 ( )

貝利亞手裏拿著公文包走進來了,他把公文包放在身後的窗台上,看上去若無其事。但在會議室隔壁的房間裏,以朱可夫、莫斯卡連科為首的11位將帥已經荷槍實彈地等在那裏,他們身上帶著一份由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伏羅希洛夫簽發的授權逮捕和撤掉貝利亞職務的文件。 ( )

按照事先的安排,馬林科夫宣布‘“蘇共中央主席團會議”開始,機敏的貝利亞立即露出驚奇之色,因為原先通知的是“部長會議主席團擴大會議”。更令他吃驚的是坐在他左邊的赫魯曉夫首先發言,提議討論貝利亞的問題。貝利亞一把抓住赫魯曉夫的手,驚慌地問道:“幹什麽,尼基塔?你在咕嚕什麽?” ( )

“聽著,你馬上就會知道的,”赫魯曉夫回答說。接著赫魯曉夫作了長篇發言。他提出了卡明斯基因揭發貝利亞而失蹤的問題,由此推斷貝利亞早在1919年就為英國諜報機關服務了。接著赫魯曉夫回顧了在斯大林逝世以後,貝利亞在黨內外幹的一些活動,包括破壞民族團結,以內務部幹擾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各共和國黨組織的活動等等。最後,赫魯曉夫斷言“貝利亞決不是一個共產黨員,而是一個混進黨內的、投機鑽營的野心家”。 ( )

隨後,布爾加寧、莫洛托夫等人相繼發言,每一個發言的人都對貝利亞表示了譴責。 ( )


最後一個發言的是米高揚,他認為貝利亞會虛心接受批評,並能夠堅決改正,並不是不可挽救的,因此不要立即宣判貝利亞有罪。米高揚在蘇聯政治舞台上是個有名的不倒翁,在這關鍵時刻力排眾議是很少有的。可以說,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次冒險。 ( )

大家發言完畢,馬林科夫本應及時總結,得出一個最後的結論。可是在最後的緊要關頭,他卻臨陣手軟,緊張得不知所措,因而會議出現了冷場。赫魯曉夫感到有可能要出事,立即要求發言,提出一項動議:立即撤銷貝利亞在黨和國家中的一切職務。馬林科夫在慌亂之中,還沒有將這一動議付諸表決,就按響了秘密電鈕。 ( )

朱可夫第一個衝了出來,隨後莫斯卡連科和其他軍官也衝了出來。馬林科夫這時驚魂稍定,用微弱的聲音對朱可夫說:“我以蘇聯部長會議主席的名義,命令你把貝利亞扣押起來,聽候調查和處理。” ( )

“舉起手來!”朱可夫厲聲喝道。 ( )

莫斯卡連科和其他軍官也都把手槍抽了出來。這時,貝利亞似乎伸手要拿放在身後窗台上的公文包,赫魯曉夫立即揪住了他的手臂。其實,包裏沒有任何武器,貝利亞伸手拿包僅僅是個條件反射。貝利亞在武裝監護下被押進馬林科夫辦公室隔壁的房間裏。接著主席團開始討論了他的未來命運問題。根據會議討論的意見,貝利亞被武裝押送到莫斯卡連科司令部的一個防空洞裏嚴密看守起來。同時,由布爾加寧、朱可夫指揮的國防軍部隊取代了由貝利亞控製的克裏姆林宮和黨中央大廈等處的內務部衛兵。 ( )

在朱可夫元帥的指揮下,國防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封鎖了內務部中心大樓——捷爾任斯基廣場大樓,貝利亞的幾個最重要的也是最危險的左膀右臂被就地擊斃,其他約有幾十名內務部官員和內務部隊各師的指揮員都立刻投降,這個迅疾的逮捕行動同時擴展到所有加盟共和國的內務部機關首腦,他們從辦公室、公寓、別墅、甚至是醫院的病床上被抓走。頃刻之間,內務部,這個淩駕於黨和政府之上的權力機構土崩瓦解了。 ( )

7月2日至7日,蘇共中央舉行全會,在馬林科夫代表主席團作了關於貝利亞反黨反國家罪行的報告之後,會議決定把貝利亞開除出蘇共中央委員會,並開除出黨。同時,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伏羅希洛夫發表公告,解除了貝利亞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和內務部長的職務,並把貝利亞的罪行案件提交蘇聯最高法院審理。 ( )

1953年12月,蘇聯最高法院特別法庭秘密審理了貝利亞7人叛國案,決定將貝利亞判處極刑——執行槍決。12月23日,貝利亞等7人伏法。 ( )

完成清除貝利亞這項艱難而危險任務的功勞應歸功於赫魯曉夫,這是他政治生涯中最大膽、最果斷的政治行動之一,並由此在蘇聯威望大增。特別在1953年9月以後,赫魯曉夫成了黨的第一書記。他此時形式上雖然還不是全黨的首腦,但實際上已成為黨的象征。相反,馬林科夫這顆星日益暗淡。在斯大林之後的蘇共中央主席團內,唯獨馬林科夫與貝利亞是近交,並在一係列問題上有較深的工作關係。特別令馬林科夫難堪的是,就在貝利亞被捕的當天,貝利亞向馬林科夫寫了一張便條,說:“葉戈爾,你還了解我嗎?我們難道不是朋友嗎?你為什麽去相信赫魯曉夫呢?是他教唆你幹的這種事,對嗎?”另外,蘇共中央主席團隨後重議了“列寧格勒案件”。馬林科夫在這起錯案中也受到了牽連。如此等等的一係列事情的披露與處理,使馬林科夫的聲威每況愈下。時至1954年秋天,馬林科夫的地位已經搖搖欲墜。到1955年2月,他被解除部長會議主席之職,已降為電力部長和部長會議副主席了。 ( )

伴隨著貝利亞的倒台和馬林科夫的跌落,赫魯曉夫登上了克裏姆林宮權力金字塔的頂點。 (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