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蘆笛 標題:從“皇軍天下第一” 說到中蘇恩仇(十四)

(2007-01-17 16:17:27) 下一個
──讀蕭峰文想到的

蘆笛

蘇聯主子製訂的這一方案,讓走狗無比振奮。但如何實現這一目標,主子和走狗想的可不一樣。
斯大林的想法是,蘇軍隻能暗中為中共提供一切方便,不能公開幹,免得引起國際輿論大嘩,所以主要任務要靠中共去實現。也就是說,仗要靠中共自己去打,如果中共和國民黨大打出手,成功地把國軍關在門外,那蘇聯就可以說那是中國人內鬥,和他們毫無相幹。
日近龍顏的東北局比遠在陝北的中央更明白主子的心事,於是發電給中央,敦促中央“下最大決心,立即從各區抽調三十萬主力,於一個月內趕到,用盡一切方法控製此間。”
其時中共兵力在東北境內已達將近15萬,按此計劃,則中共在東北的兵力將在1月內達到45萬,根據蘇軍的估計,以50萬之眾扼守南滿,便足以“禦敵於國門之外”了。
可惜當時國軍正沿平綏、同浦、平漢、津浦等鐵路星夜向平津、東北前進,前去接收東北和熱察綏地區,中共必須阻擊這些北上兵力,力圖殲滅一部,才能派30萬部隊出關。這任務完成前,中共隻能派出15-18萬兵力進入東北。因此,毛決定共軍的主要兵力應該放在平漢、津浦等八條鐵路線上,阻擊國軍北上,並在遼南“堅決拒止蔣軍登陸及殲滅其一切可能的進攻,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
因為中共力有所不逮,便希望主子幫他們“禦敵於國門之外”,中央給東北局下令,要他們迅速派兵控製一切重要飛機場,接收各主要城市的政權、工廠、兵工廠及武器彈藥,更再三強調要請主子上陣,把國府國軍擋在關內:“東北方麵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在兩個月內拒止蔣軍登陸、著陸及接收政權,此點如無蘇軍協助則不能成功”,“非常重要的是要求辰兄(指蘇軍)拒止蔣方在兩個月內登陸、著陸。至要!至要!”
但主子卻不會考慮走狗的難處,反倒責怪走狗不賣力,楊教授的論文介紹道:
【(十月)二十五日,蘇軍代表通知中共東北局:“如果說過去需要謹慎些,現在應該以主人自居,放手些幹”。宣稱所有兵工廠、武器彈藥和工業中心統統交給中共,並要求中共準備抵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包括封鎖所有機場。他甚至表示,如果在十一月十五日之前國民黨方麵發動進攻的話,蘇軍也將協同中共軍隊作戰。隨後,中共向蘇軍提出三點:
第一,推延撤退時間;

第二,在十一、十二兩個月內拒絕蔣進入東北;
第三,允許我方立即接收政權及民選自治政府。

對此,除推延撤退時間必須由蘇軍最高統帥部決定以外,政權問題蘇方一概允諾。蘇軍代表並強調,隻要地方政權全都在中共手裏,國民黨即使派來一兩個大官也毫無妨礙。 】

這裏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條,隻要蘇聯拖延撤退,則國軍絕對不敢貿然進駐。蘇軍這保護傘存在一天,能安全進入東北的共軍就多一批。但這第一條蘇軍代表就難以答應,第二條他們也不能直接上陣,隻能暗助中共阻止國軍出關。
因為沿陸路運兵被共軍基本阻斷,國府隻好從海路運兵,但蘇聯悍然拒絕國軍在大連登陸。國府隻好把登陸地點改為營口和葫蘆島。蘇聯再無理由拒絕,便迅速把這兩個港口交給共軍設防,並告訴如果國軍來了,隻管放手大打就是,他們決不幹涉。蘇聯一麵又通知國府,蘇軍已從該兩地撤退,如果那兒發生武裝衝突,與蘇軍毫不相幹。
10月25日,國軍由美國軍艦運載抵達葫蘆島,但該地早被共軍占據,無法登陸,隻好改在秦皇島登陸,11月3日,國軍從秦皇島出發,通過由美國陸戰隊搶修的秦皇島至山海關的鐵路,向山海關中共守軍發起進攻,東北戰爭就此打響,蘇聯炮製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計劃受到了嚴峻挑戰。
很明顯,完成這任務的前提,還是我黨開的那三條錦囊妙計的前兩條:要麽主子赤膊上陣打退入侵的國軍,要麽延期撤退,好掩護共軍繼續出關。
但要主子做到這兩條可不那麽容易。蘇聯和中共在東北串演的把戲並沒有糊弄了美國人。10月14日杜魯門致函斯大林,表示他對國民黨軍隊在東北登陸和接收主權問題的關注,蘇方不得不確定了國軍進入東北的日期和具體的推進路線,並通知中、美兩國政府。
至此,蘇聯主子訂下來的“禦敵於國門之外”的妙計落空,他們當然隻會責怪走狗沒出息。蘇軍代表向東北局直率批評了中共,說他們早該下決心調50萬主力出關固守。東北工業發達,東西北三麵國防安全,完全可以獨立。有了滿州,即可進取全中國,可惜中共自己錯過了這個機會。他們此後隻能幫助中共在離開主要鐵路幹線的地方建立根據地,要殲滅國軍就得靠中共自己了。為此,蘇軍接連向中共提供大批武器彈藥,包括重型武器和運輸工具,如坦克、飛機、火車、汽車等,還把自己控製的兵工廠和武器庫交給中共。
國府和美國的反應,逼得蘇聯不能再繼續肆無忌憚地搗鬼。11月12日,國府代表在長春機場和城內發現大批中共軍隊。15日,國府通知蘇聯大使,鑒於蘇聯公開違反《中蘇同盟條約》,中方決定將東北行營和一切接收人員撤回關內。17日,蔣介石致電杜魯門總統,舉報蘇聯的一係列違約行為。20日前後,美國艦隊開到大連附近海域示威。在某種程度上,東北問題已經國際化,而這乃是國府政府對付毫無信義的帝國主義強鄰的最後的籍仗了,而它確實也使斯大林一度有所收斂。
與此同時,國軍精銳攻破山海關,突出關外,攻占錦州並逼近沈陽,形勢開始向國府一方有利的方向發展。蘇軍雖然盡一切努力援助走狗,甚至不惜從旅順和北韓向中共提供大量軍火援助,並應中共請求,拒絕國府請其協助國軍在葫島、營口等地登陸的要求,但他們也看得出來,當初“禦敵於關內”的計劃已經破產,不得不另打主意了。
這主意便是再度試圖與國府合作,逼迫國府承認蘇聯在東北享有特殊地位。據楊教授研究,截至1945年11月底,蘇軍已經搶走了東北1/5的工業設備。但作為重工業基地,東北的潛力還很大,斯大林原來想讓其全部落在走狗手裏,現在既然沒了指望,便向國府建議組織一個中蘇合營公司,經營東北所有的工礦企業,蘇方得占有51%的股份。
這本是效法沙皇和清朝合辦“華俄道勝銀行”與“東清鐵道會社”故智,乃是標準的帝國主義手法。區別隻在於當初沙皇辦那些聯合企業還掏了腰包,而斯大林則完全是無本生意。他那意思是東北的所有工礦企業都是蘇聯的戰利品,應視為蘇聯財產。這就是蘇方和中國開辦公司投入的“股本”。
如此蠻橫無理的要求,自然遭到國府拒絕。11月底,美國決定增加對華援助並派馬歇爾來華,調停國共內戰。斯大林覺得盡管自己大力扶持,走狗卻連個東北都搶不下來,奪取天下想必更無指望。如果在中共身上下的注太大,可能會激怒美國,導致美國向東北派兵,反倒弄巧成拙。因此,他采取了謹慎的觀望對策,甚至拒絕了中共請其參與和平調處的請求。
在這種大氣候下,蘇聯和中共的戰略便從原來的“把國府關在東北門外”的階段,進入“爭取與國府平分天下”的第三期。毛準備與蔣介石談判,“到聯合政府裏去做官”。
1946年1月10日,經過馬歇爾的艱難斡旋,國共雙方終於同意在全國範圍內停戰。雖然國共雙方同意通過和平談判,成立聯合政府,分享權力,但雙方所指的範圍並不一致。共黨認為應該適用於他們控製的一切地方。不管在全國哪個地區,隻要為共黨控製,那個地區就是他們的;在他們不能完全控製的地方,共黨也該在當地政府內有席位,這就是他們在抗戰結束後四麵出擊,瘋狂大搶地盤的原因。
但國府則認為,如果中共占據的地盤是從日本人手裏奪回來的,那當然有權利主控該地區。但東北的情況與關內不同,抗戰期間無論是共方國方都無一兵一卒在那兒,共軍對光複那兒的領土無尺寸之功,不在談判範圍內,因此必須必須恪守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杜魯門的一號命令以及中共自己參與簽字的停戰協定,由國府全麵接管。
這就是國共雙方最大的分歧所在,在我看來,導致國共和談破裂,內戰再起的原因當然很多,但東北乃是主要原因之一。有時我異想天開,尋思如果國府在東北問題上的立場靈活些,同意和共黨瓜分東北,不知道曆史會不會是另一模樣。
這也就是為何內戰首先在東北爆發的原因:停戰協定隻限製雙方在關內調動兵力,但絲毫不限製國府運兵出關,以行使國際國內條約賦予的權利,接管東北各地政權。
從法理角度來說,這對中共在東北“插一隻腳”(蘆按,這是毛的原話)的計劃非常不利:國軍可以不受限製出兵東北,而共軍卻毫無法理依據運兵增援。中央於是指望主子參與和平調處,為他們說話,但斯大林卻又拒絕了這一請求,寧肯在幕後搗鬼,不肯走上前台去趟渾水。
在這種情況下,中共當然隻有執行偉大領袖的教導“武裝鬥爭是政治鬥爭的最高形式”,用武力來解決政治難題,以武力阻止國軍合法接收東北全境。
但內戰爆發之初,共黨的野心還是有限的,隻是想“以戰迫和”,指望打上幾個殲滅戰,讓國府吃到苦頭後,不得不承認對方的實力,在東北也實行停火,並同意通過和談瓜分東北。
中共中央給東北局的電報中,把這一點說得清清楚楚。電文首先承認“我方亦不能不承認蔣軍進入東北接收主權”,因此,我黨在東北的方針隻能是力求和平解決。但因國府不願意承認我黨在東北的地位,所以不能不堅決予以武力打擊,迫使國府與我黨談判。這在我黨看來,乃是“曆史新階段中之最後一戰”。(附帶解釋一下:這兒的“曆史新階段”也就是後來在文革中當成劉少奇滔天大罪的“和平民主新階段”。)
但國府仍然堅持東北隻是接收主權問題,不存在軍事調處問題,於是武裝衝突便不可免了。恰在此時,英美為了反擊斯大林逼迫國府在東北開“合營公司”的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單方麵公布了雅爾塔密約。這一消息在全國引起了聲勢浩大的反蘇愛國群眾運動,斯大林的經濟侵略計劃就此破產。他惱羞成怒,認定那是蔣介石的陰謀,便決定再把走狗放出來亂咬一番,為他出氣。
這一招其實不新鮮,早在1929年的“中東路事件”時就玩過一遭了。當時他為了報複中國,竟然通知中共“革命高潮已經到來”,令中共在全國各大城市發動起義,在中共輕率冒險失敗後,斯大林卻又轉過來譴責奉命行事的李立三、周恩來等人犯了“機會主義錯誤”。
斯大林的招數是瞞著國府,突然秘密從東北撤軍,將其控製的大城市和交通線全部交給中共接管,並鼓勵教唆走狗,讓我黨解放思想,破除顧慮,放手大打。蘇軍代表明白告訴東北局,凡是蘇聯撤軍撤出的地區,中共都可以去自由破壞。
有趣的是,此時走狗反倒沒有主子熱心了。蘇軍已把吉林、撫順等城市交給中共,但把沈陽交給中共時,我黨反而不敢去接。中央明令東北局,不但不要去接收沈陽,而且“即沈陽至哈爾濱沿途蘇軍撤退時我們都不要去占領,讓國軍去接收。…隻有在國軍向我軍進攻時,我們應在防禦的姿態下組織有力的回擊。”毛還特地對在重慶談判的周恩來交了底:“我們內心的盤子,長春路的主要部分(即沈陽至哈爾濱)及撫順、鞍山、本溪、營口、遼陽等數地,是要讓給國民黨的。”
中央當時的電文交代得很清楚:如果按蘇軍的意思去辦,就意味著公開違反國際國內的一係列條約協定,將使我黨在政治上陷於被動。而且,共軍雖然占有絕對數量優勢,但當時的武力其實並不強大,即使接管了也守不住。因此,我黨真正熱心的,還是原來和國府瓜分東北的計劃。在毛看來,美蔣並無在東北大打的勇氣,而我黨兵力也不足以吃下整個東北,因此,東北問題最終隻會是和平解決。
根據中央的指示,東北局便直接向蘇聯主子提出和國民黨瓜分東北的兩個方案:其一就是恢複日露戰爭後的南北朝局麵,由國方在長春至營口一線駐兵,中共在哈爾濱、齊齊哈爾等地駐兵;其二則是毛的“讓開大路,占領兩廂”,也就是他告訴周恩來的“內心的盤子”:由國方占沈陽至哈爾濱一線,長春線兩側包括遼陽、鞍山等地歸中共。東北局並請蘇聯主子指示,該采取何種方案才最有利。
蘇方傾向於第一案,但對中共的懦弱非常不滿,認為現在根本不是讓步的時候,一再責問東北局:為什麽對美國如此客氣?為什麽會容許國民黨派五個軍到東北來?他們強調:凡蘇軍撤退之地,“包括沈陽、四平街,我可放手大打,並希望我放手大打”,而長春以北,如哈爾濱等地,則應堅決控製,不讓國民黨駐兵。甚至撫順、營口等,也應力爭雙方不駐兵。

在主子的鼓勵教唆下,東北共軍將領士氣大振,主張和國軍血戰一場。此時乃是莫斯科走在東北局前麵,東北局走在中央前麵,中央又走在在重慶談判的中共代表團前麵。當真是小學教科書裏說的,小花貓拉著小花狗,小花狗拉著小姑娘,而繩索最後一端的,則是線牽木偶戲大師斯大林。
最後東北局書記彭真實在等不得了,便在“如同小腳女人一搖一擺地走路”的中央背後“擊一猛掌”,建議“在辰兄(蘇軍)同意下及時奪取四平街、哈爾濱及其他長春路支線小城市”。在主子反複催促下,毛終於下定決心“寧可戰而失地,不可在談判中失地”,命令東北共軍進駐沈陽以北長春路沿線之蘇軍撤退區。同日又發電令東北局“速與辰兄(蘇軍)接洽,將整個中東路(包括哈市)讓我駐兵,永遠占住,不讓國民黨駐一兵一卒。”
幾天後,蘇軍從四平撤退,共軍立即攻占了該城並俘虜了國府任命的遼北省主席劉翰東等人。東北大規模內戰從此開始,進入了“放手大打,和國府全麵爭奪東北”的第四階段。
盡管共軍在東北占有絕對數量優勢,又獲得了日本關東軍和朝鮮占領軍的全部裝備,並直接得到蘇聯供應的飛機大炮坦克,具備了中共夢想十幾年的“技術條件”,但所謂“東北民主聯軍”仍然是隻會打遊擊戰的土八路,抗戰八年,其拿手好戲乃是遊而不擊,連運動戰都沒打過,遑論陣地戰和攻堅戰。相比之下,國軍和日軍血戰八年,一直在打正規的攻防戰,從血的教訓中獲得了攻堅、防守的豐富經驗,於是出關以來雖然以寡敵眾,但所向披靡,迭克名城,收回了落到共黨手裏的南滿大城市,一直打到四平,在重創林彪部隊後攻克該城,鋒芒直逼北滿,以致林彪準備撤出毛發誓要“永遠占住,不讓國民黨駐一兵一卒”的哈爾濱,轉到農村去打遊擊。
可惜此時馬歇爾卻出來調停,壓迫國府停戰,於是蔣公便下令白崇禧停止前進。雙方在東北停火。借此期間,共軍轉向農村發展根據地,鞏固了被其占領的北滿和東滿,通過這兩個根據地接受蘇軍源源不斷的軍火支援,並訓練部隊掌握這些現代化武器,建立了共軍第一個炮兵軍、第一隻坦克部隊和空軍,從過去的土八路迅速成長為現代化的武裝力量。
與此同時,國軍卻忙於應付關內特別是華北的共軍而處處分兵,使得國軍在東北一直處於兵力極度單薄的狀況。雙方力量對比此消彼長,再加上蔣介石指揮無能,便最終導致國軍在東北的徹底失敗。東北既失,關內的大局也就隻能糜爛了。最後引起雪崩效應,終於導致兵敗如山倒的不可逆轉局麵。哪怕是連偉大領袖本人,在1946年初期也不敢夢想,後來的勝利會有如此輝煌。
如今回首這段曆史,不能不承認,蘇軍出兵東北,對我黨最終搶到天下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其貢獻簡直無法估量。老大哥不但讓我黨憑空獲得了全國最發達的地區,用關東軍和朝鮮占領軍的整個武庫裝備了共軍,讓我黨收編了偽滿洲國軍40萬人馬,從而具備了雄厚物力與人力,而且更在關鍵時刻為我黨撥正船頭,指明航向,及時鼓勵教唆我黨踐踏國際國內協議,大膽接受他們慷慨送給的地盤,並放手與前來合法接收的國軍大打出手。
不難想見,如果東北局執行偉大領袖“放開大路,占領兩廂”的戰略,將東北重鎮從哈爾濱直到沈陽、營口等地拱手讓給國府,則後來的北滿和東滿根據地未必會建立起來,我黨也就既無法獲得工業生產能力,也無法從兩地得到蘇軍源源不斷的軍火供應。那麽,東北可能很可能如毛原來設想的那樣,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達成妥協,使得國家避免了全麵內戰。那麽,今日中國也就決不會是這窩囊樣了。
大海航行靠船長,中國革命全靠斯大林。中共的父親斯大林(按,這是50年代中國報紙上普遍使用的諛稱)才是真正在關鍵時刻為中共革命撥正船頭,指引方向的偉大導師、偉大領袖、偉大統帥、偉大舵手。
眾所周知,無庸置疑,中共起家,始於西安事變,而當時中共中央的大部分領袖都主張殺蔣,毛正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斯大林強迫中共放蔣,蔣真被殺了的話,則何應欽率領的討逆軍一定會攻破西安,即使不是全殲紅軍,也一定會把他們驅逐到蘇聯去,後來也就絕對不會有翻身之日了。
40年代,毛又心血來潮,居然想以重兵奔襲重慶,又是斯大林嚴令製止這種自殺政策。不難設想,如果共軍真這麽幹,則必然自絕於全國人民,後來也就無法冒充抗日英雄了。
抗戰結束時斯大林又製止了毛的輕率冒險。如果按毛的原定計劃,全國共軍大舉攻擊國軍,則必然要引起西方強烈反彈。西方就不會被國共合作的和平煙幕麻痹,會更直接有力地援助國府,莫斯科也會對不聽命令的走狗深惡痛絕,則東北未必會如後來那樣,圓滿地交給中共。
一直到共軍過江前夕,斯大林還為中共出了最後一個高招。當時蔣介石引退,讓副總統李宗仁攝政。李異想天開,竟然想與虎謀皮,提出和談建議。毛本擬一口拒絕,但請示主子時,斯大林卻不同意,說這麽幹太蠢,不如滿口答應和談,但開出讓對方無法接受的條件來,使得國府隻能拒絕。如此一來就能爭取輿論同情,讓談判破裂的責任全落到對方頭上去。他還特地為中共擬定了聲明草稿,可毛竟然遲鈍到無法理解那詭計,尚自嘵嘵不休,直到斯大林耐心解釋說:我們也並不主張和談,其實和你們的意思是一樣的,這隻是更高明的策略罷了,毛這才終於悟過來,按主子的草稿原文發了聲明。
所以,毛這個偉大舵手,如果離開了船長的指揮,早就幾次把中共革命的航船開到暗礁上去撞得粉碎了。斯大林才是真正的中國革命之父(包括所謂國民革命與中共革命),中國從來也就沒有出過他那個級別的真正的戰略家。沒有斯大林,就沒有中共的勝利,無怪乎馬悲鳴要求全體中國人對蘇聯感激涕零,誰膽敢不這麽做,誰就是狼心狗肺。
可惜,蘇聯粗暴幹涉中國事務,為實現其帝國主義戰略目標,幾十年如一日地在中國打代理戰爭,最終顛覆了中國合法政府,雖然使我黨坐了天下,卻改變了遠東的政治格局。蘇聯雖然成功地在其周邊建立一係列緩衝國家,卻把災難像瘟疫一般帶給了十億以上的亞洲人民。
蘇聯出兵的直接後果,就是亞洲出現了一係列“社會主義國家”。不光是中國人民遭受了巨大災難,凡是紅旗所到之處,隨之而來就是戰爭、饑荒、屠殺、暴政與奴隸勞動。朝鮮半島先是卷入戰火,後又餓死了大量人民。印度支那人民更是災難深重,以佛國柬埔寨人民的遭遇最為觸目驚心。如果蘇聯不出兵,則這一係列災難都不會發生。從這個角度來看,請蘇聯參戰,乃是羅斯福犯下的最不可原諒的錯誤。 (
[ 打印 ]
[ 編輯 ]
[ 刪除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