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圖說二戰(八)莫斯科保衛戰(組圖)(編轉)

(2006-11-24 16:50:55) 下一個
法國投降後,希特勒稱霸西歐大陸,威逼不列顛群島,不可一世。他認為實現他蓄謀已久的計劃、即建立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和全世界霸權的時候已經來到,而蘇聯則成了他稱霸歐洲和世界的主要障礙。因此,希特勒決定把其戰略重心由西方轉向東方,把侵略矛頭指向蘇聯。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發布第21號指令,正式下達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侵蘇計劃。


蘇聯麵對德國日益明顯的敵意,派遣外長莫洛托夫前往柏林,尋求和解。蘇德雙方表麵十分友好,但彼此互不信任,結果談判毫無成果。麵對德寇咄咄逼人的氣勢,蘇聯並非毫無警覺。但是,考慮到自身應變措施還不夠充分,蘇聯希望盡可能避免或延緩蘇德關係的破裂,以便爭取更多的時間進行戰爭準備。為此目的,蘇聯極力表白自己的和平誠意,繼續遵照兩國貿易協定交貨,在報刊廣播上駁斥那些預告蘇德之間即將開戰的預言。


希特勒見此情景,大為高興,急忙祭出他的看家法寶----閃電戰。1941年6月22日拂曉,法西斯德國背信棄義,動用190個師、3500輛坦克、5000多架飛機,在從波羅地海到黑海的1800公裏長的戰線上,向蘇聯大舉進攻。到日落時分,德軍坦克已進入蘇聯境內50英裏。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德軍分三路進攻。北路直指十月革命的發祥地---列寧格勒;中路的目標是蘇聯首都莫斯科;南路則撲向盛產糧食、煤炭和石油的基輔、哈爾科夫和頓巴斯。 戰爭初期,蘇聯嚴重失利。入侵後一個月,德軍占領的蘇聯領土相當於法國領土的兩倍。在經曆了短暫的心理震蕩之後,蘇聯迅速采取了一係列有力的措施。6月30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首的國防委員會,掌握全國政治、經濟和軍事指揮權;8月8日成立了以斯大林為最高統帥的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在蘇聯共產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蘇聯軍民奮起抵抗法西斯的侵略,逐步擺脫了戰爭初期的被動局麵。

蘇聯空軍在轟炸開始4小時後才接到起飛命令。開戰第一天蘇聯就損失了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


麵對德國的突然進攻,斯大林極為震驚,他曾判斷戰爭不會這麽早發生。在北方,德軍依仗優勢兵力,於8月開始對列寧格勒展開猛烈的圍攻。但是,無論是封鎖、饑餓、炮擊還是轟炸,都無法使列寧格勒人屈服。列寧格勒保衛戰堅持了900天,以德軍損失30萬兵力、狼狽逃竄而宣告結束。 在中路,蘇軍在通往莫斯科的要衝斯摩梭斯克了會戰。雖然斯摩梭斯克於一個多月後失陷,但德軍卻喪失了25萬人,從而為蘇軍在莫斯科方麵組織防禦和準備戰略預備隊贏得了時間。 在南方,7-9月的基輔保衛戰和8-10月的敖得薩保衛戰,消耗了德軍大量的有生力量。 希特勒在蘇軍的沉重打擊下隻得把全麵進攻改為重點進攻。他認為,攻占莫斯科就能瓦解蘇聯軍民的鬥誌,取得對蘇戰爭的完全勝利。 10月2日,德軍出動35個師的兵力,對莫斯科開始了第一次大規模的進攻。蘇軍在斯大林的指揮下采取積極防禦的方針,不斷進行猛烈的反擊,消耗敵人有生力量。到10月底,德軍已疲憊不堪。 11月中旬,德軍又以51個師的兵力,向莫斯科大舉進攻。12月初,莫斯科地區已是寒冬,氣溫下降到攝氏零下20──30度。希特勒對冬季作戰毫無準備,德軍無棉衣,無保暖設備,飛機和坦克的馬達無法發動,槍栓拉不開,武器失靈。而蘇軍已穿戴上保暖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槍炮套上了保暖套,塗上了防凍潤滑油。12月1日,德軍發動總攻,遭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損失慘重。12月6日,紅軍開始反攻,不斷突破德軍防線。盡管德軍偵察營已能望見克裏姆林宮的尖頂,但德軍的全線攻勢還是被迫停頓。 就在希特勒進退兩難、一籌莫展之際,蘇軍以100個師的強大兵力發起反攻擊。經過40天激烈的戰鬥,德軍向西潰退了150-300公裏,損失了50多萬人。莫斯科保衛戰大獲全勝,希特勒的對蘇閃電戰被徹底粉碎。

德軍名將古德裏安在入侵蘇聯的戰爭中指揮戰鬥。

德軍裝甲突擊集群向蘇聯腹地快速機動。 

6月29日,古德裏安與霍特的裝甲部隊合圍明斯克,將蘇聯西方麵軍牢牢地包圍起來並給予打擊。此次戰役使蘇軍損失30萬人、2500輛坦克、1500門大炮。

襲擾德軍後方的蘇聯遊擊隊員。

莫斯科會戰中,斯大林始終坐鎮首都指揮。1941年11月7日,是十月革命24周年。莫斯科紅場照例舉行閱兵式。斯大林威嚴地站在列寧陵墓上,檢閱了紅軍隊伍,並發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說。在大雪紛飛的紅場上,這些蘇聯人民的優秀兒女在接受檢閱後直接開赴前線。

在紅場接受完檢閱,直接開赴前線的蘇軍T-40。

蘇聯的深秋,道路泥濘,給德軍摩托化部隊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著名的蘇軍將領格奧爾吉-朱可夫。

開赴前線的蘇軍士兵。

莫斯科工人上前線參加莫斯科保衛戰。攝影:А.薩伊赫特。

1941年,紅軍預備隊源源不斷地開赴前線與敵作戰。照片選自А.薩伊赫特攝影作品集。

保衛莫斯科的蘇聯士兵,背後扛的反坦克槍注定他們將會是九死一生。

為粉碎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蘇軍楚納耶夫中士率部向敵人發起衝鋒。塔斯社攝影報道。

在莫斯科外圍構築工事的蘇聯婦女。

空襲中死亡的蘇聯平民。

德軍SS的骷髏師。

德軍待發的坦克。

莫斯科外圍,德軍步兵每師減員達三分之一。

12月6日清晨,莫斯科大反攻開始。蘇軍突擊部隊身穿白色偽裝服,手持衝鋒槍向德軍陣地發起衝擊。

列寧格勒被德軍包圍後與外界的唯一通道就是冰凍的拉多加湖。蘇聯軍民傾盡全力保衛這條生命線,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在湖麵上往來奔馳,運出傷員,運進糧食。

這位骨瘦如柴的列寧格勒市民手裏拿的是他一天的口糧。

死亡對列寧格勒人來說已是很平常、甚至是值得羨慕的事了。在長達900天的圍困期間,300萬居民中僅餓死者就有100萬人以上,死於槍彈者更不計其數。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