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為鑒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個人資料
  • 博客訪問:
正文

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三)同盟國(組圖)

(2006-09-22 17:45:13) 下一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勝國的英法等國一手炮製了對德國極為嚴厲的《凡爾賽條約》,這個被稱為 “ 凡爾賽 — 華盛頓體係 ” 的核心問題是解決德國問題。當時的許多人認為: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本原因是協約國不承認德國的大國地位。因此,當時許多歐洲政治家天真地相信:隻要能夠處理好這一問題,就可以使歐洲避免另一場戰爭。但是,英、法、美三國操縱簽訂的《凡爾賽和約》在處置德國時采取了 “ 以暴治暴 ” 的方法,使德國喪失了 1/8 的領土和 1/10 的人口,在德國人心目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從而背離了製定這一條約的初衷。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二十餘年,無論協約國集團在處置德國問題時怎樣大發仁慈,都難以改變德國老百姓心中約定俗成的基本認識:戰爭賠款是德國貧困的根源。不管是瀕於破產的商人、收入菲薄的教師,還是失業的工人,都把他們貧困的原因歸咎於戰爭賠款。在德國人看來,在 “ 凡爾賽 — 華盛頓體係 ” 下,普魯士占領了 100 多年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市,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由國際聯盟和波蘭共同管轄)成為了自由市,波蘭走廊把東普魯士同德國本土分割開,德國喪失了所有的殖民地,所有這一切帶給德國的隻有貧弱和苦難。德國人認為,擺脫困境的根本方法,是推翻壓在他們頭上的《凡爾賽和約》。此時,大多數德國人心中想的隻是:複仇!複仇!複仇!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出現恰恰迎了德國人這種急於報複的極端民族主義心理,因而輕易上台執政,並且剛上台就製定了針對英法兩國的報複措施。 


        德軍入侵萊茵蘭。
 

         德軍入侵薩爾地區。

對此,英國和法國當局為了維護本國的利益,安撫瘋狂的德國,對德國一係列的侵略擴張行為采取了對德國懷柔的綏靖政策。德國屢屢衝撞《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英法都未采取任何有力措施加以懲罰。德軍進入萊茵蘭非軍事區,吞並奧地利,一步步的緊逼,英法非但沒有采取任何阻止的行為,更默許了德國的做法,西班牙內戰時的英法則嚴守中立政策,在意大利和德國支持的叛軍和蘇聯支持的政府軍之間采取騎牆的態度。到了德國要吞並捷克斯洛伐克的時候,英法則發展到了遂靖政策的最高潮 —— 慕尼黑會議,在捷方未與會的情況下,強行將捷克的領土蘇台德區割讓給德國,如此明目張膽的姑息被史學家譏諷為 “ 慕尼黑陰謀 ” ,並企圖將此禍水引向東邊的蘇聯。英法這種犧牲他國利益而求得苟安的綏靖政策刺激了希特勒的胃口,德國不久就占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在伴以訛詐、恫嚇等手段相繼在歐洲獲得了巨大利益後,德國開始入侵波蘭,挑起了世界大戰,從而宣告了英法綏靖政策的失敗。


慕尼黑協議簽定,綏靖政策達到高峰。


1938 年 9 月 29 日,英國首相張伯倫與達拉第、墨索裏尼、希特勒在慕尼黑舉行了四國首腦會議,正式簽署了《慕尼黑協定》。協定簽字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才被叫進會議廳,張伯倫和達拉第向他們宣布協定的內容,還告訴他們: “ 這是無權上訴和不能修改的判決詞 ” 。
返回倫敦,麵對機場上歡呼雀躍的人群,張伯倫不禁高喊:這是在我國曆史上,第二次將偉大的和平帶回到歐洲大陸!

但是,沒過多久,法西斯的炸彈就落到了他們的頭上。 1939 年 9 月 1 日,納粹德國入侵波蘭。 9 月 3 日,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1941 年 12 月 7 日,日本偷襲珍珠港,同日對英美宣戰,大戰真正具有了世界規模。 “ 綏靖政策 ” 的苦果終於砸到了綏靖者自己的頭上。


二戰打響之後,人們逐漸看透了希特勒貪婪的本質,英法等國的綏靖政策也越來越不得人心,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在英國走到了盡頭, 1939 年 9 月 3 日,英國內閣進行了改組,有一個已下野的議員在家中砌花園的矮牆時,突然被請出來擔任海軍大臣,此人就是一直主張以強硬態度對待法西斯主義的溫斯頓 • 丘吉爾( Winston Leonard Spencer Churchill )。 1940 年,當納粹德國占領了波蘭、丹麥和挪威,法國岌岌可危,直撲英吉利海峽的時候,首相張伯倫因綏靖政策徹底失敗而引咎辭職。 1940 年 5 月 10 日, 65 歲的丘吉爾在被英王任命為英國的戰時首相。


二戰前的美國是一個高枕無憂的國家。經過約半個世紀的經營後,美國此時已經悄然成為當時世界第一的工業國。當世界太平時,他覺得歐洲和亞洲離自己太遠,當世界不太平,歐洲和亞洲的各大國為爭奪利益互成水火、大打出手時,他又慶幸自己躲在兩洋堡壘的後麵。雖然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 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對法西斯國家德國和日本的擴張野心已經了如指掌,但是孤立主義和中立主義思想卻彌漫著整個美國上空,美國人普遍對他國的戰爭不感興趣。所以羅斯福隻能向反法西斯國家提供物資援助,但常常遭到嚴格執行中立政策的國會的阻撓。直到 1941 年 3 月,美國國會才在西歐戰事吃緊,全世界都有陷入戰火危險的時候通過《租借法案》,這個法案授權總統向他認為防務至關重要的國家提供軍火和戰爭物資,至此,美國已由中立國成為事實上的反法西斯國家。



1941 年 8 月 12 日,美國總統羅斯福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大西洋上的一艘軍艦上簽署旨在摧毀納粹政權的《大西洋憲章》。直到美國的太平洋軍港珍珠港受到日本的偷襲,美國正式對軸心國宣戰。


  列寧在演講。


1917 年,列寧領導的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 布爾什維克 ) 贏得十月革命的勝利後,俄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也是當時唯一的社會主義國家,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在俄國並不穩固,不久就開始了長達數年的內戰,英法等協約國也開始對蘇俄進行大規模的武裝幹涉,但不久後,俄國境內的叛軍和外國幹涉軍全麵失敗。雖如此,蘇俄作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對德戰敗),喪失了大量沙俄曾經占領的領土(有些是蘇俄主動放棄)。加上內戰以及外國勢力的幹涉,蘇維埃政權成立初期的蘇聯顯得極度虛弱。 1922 年,蘇聯成立,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依然對其采取敵對態度。 1925 年,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掌握了蘇聯最高領導權,並通過高壓鎮壓異己來穩固自己的權利。但同時蘇聯也逐漸成為世界主要的工業強國, 1930 年代末,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了德國而達到了歐洲第一,但蘇聯的人民生活水平則遠不如西方國家。


 1939 年 8 月 23 日,蘇方代表莫洛托夫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上簽字。


         德方代表裏賓特洛甫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上簽字。


                          斯大林和裏賓特洛甫。

當德國法西斯政權崛起之時,英法美等西方國家就一直采取措施維護自身利益,英法等國家的綏靖政策除了維護自己利益免遭軍事擴張勢頭正猛的德國損害以外,他們還有另外一個目的,就是將德國這股他們認為的禍水引向東方的另一個歐洲大國 —— 蘇聯。在歐戰戰雲密布的時候,斯大林對英法的妥協極端失望,他宣布停止和英法等國的軍事聯盟談判,轉而和納粹德國修好,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同時,德國因為避免在東西兩線同時作戰,也要尋求先穩住蘇聯。這時,蘇聯和德國開始互相接近。這時的德國和蘇聯,歐洲這兩個被認為是最強大的專製國家,雖然曾經是不共戴天的仇敵,卻因政治現實令他們雙方拋棄了西方國家認為是無法逾越的意識形態的鴻溝,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也稱為:《莫洛托夫 - 裏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 “ 秘密附屬議定書 ” (蘇聯一直否認該協定書的存在),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範圍。這時,當時世界麵積第三大的國家(當時麵積最大國是大英帝國,麵積第二大國是法國)、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和德國媾和,讓英法獨自麵對強悍的法西斯德國,隻能吞咽自己綏靖政策種下的苦果。


1904 - 1905 年間,日本與沙皇俄國為了侵占中國東北和朝鮮,進而爭奪亞洲及整個太平洋地區的霸權,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了一場帝國主義戰爭。

在遠東,沙俄曾和日本在中國東北地區為爭奪兩國在東北的權益而發生了日俄戰爭,俄國戰敗,喪失了在東北的部分權益,割讓南庫頁島,失去了苦心經營很久的太平洋唯一的不凍港 —— 旅順港。蘇維埃政權成立之初,蘇俄在遠東的勢力收縮,成立遠東共和國,日本參與了對新生政權的武裝幹涉,並占領蘇俄遠東地區大片領土,但不久即被紅軍驅逐出境。自此,蘇聯和日本關係持續緊張。在和中國關係方麵,列寧認為沙俄占領的中國領土應當歸還中國,並許諾放棄沙俄奪取的一切中國領土和中國租界。但斯大林掌權後,蘇聯收回了這個承諾。 1921 年和 1924 年,唐努烏梁海和外蒙古脫離中國,蘇聯逐漸實際控製了這兩個地區。 1929 年,中蘇之間發生了中東路事件,導致中蘇關係惡化。 1931 年,日軍入侵中國東北,蘇聯保持中立。 1937 年中日之間正式開戰後,中國請求國際援助,蘇聯認為其遠東邊境受到日本威脅,《中蘇互不侵犯條約》簽訂,之後蘇聯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國,並派遣航空兵參與中國對日作戰,蘇聯成為抗戰初期中國的主要援助國。 1938 年和 1939 年,蘇聯和日本之間由於日本控製的滿洲國邊境問題在中蘇邊境的張鼓峰及滿洲國和外蒙古邊境的諾門坎地區爆發小規模戰役,蘇軍全殲進犯日軍。為了避免兩麵作戰, 1941 年,蘇聯在蘇德關係非常緊張的時候和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該條約除了規定互不侵犯外,還互相承認了對方在外蒙古和滿洲的現實利益,蘇聯中止了大部分對華的援助。


                                            集結在大連的日本軍隊

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更大了,瘋狂推行其侵略中國、吞並朝鮮的 “ 大陸政策 ” 。這樣,就同沙皇俄國推行的侵略中國、吞並朝鮮、獨占亞洲、稱霸太平洋的 “ 遠東政策 ” 發生了尖銳矛盾。《馬關條約》規定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引起了沙俄的不滿,沙俄為獲得不凍港旅順,控製我國東北地區,聯合法、德對日施壓,最後中國給日本白銀 3000 萬兩作為 “ 贖遼費 ” 贖回遼東半島,史稱 “ 三國幹涉還遼 ” 。對此,日本懷恨在心,伺機報複。逼日還遼不久,沙皇俄國便以 “ 還遼有功 ” 為借口,攫取了在中國東北修築中東鐵路及其支線等特權,後來,又強行向中國政府租借旅順和大連。而日本經過 10 年備戰,實力大增,決心在東北地區卷土重來,建立霸權,取代俄國在東北的地位。



                                                     沙俄戰艦在旅順港

1904 年 2 月 8 日,日軍向旅順俄國艦隊發動突然襲擊。 10 日,日俄正式宣戰。經過一係列的惡戰,俄軍沙俄軍隊戰敗向北敗退。
日俄戰爭是一場帝國主義之間不義之戰,是交戰雙方站在對立的立場同時侵略中國、重新劃分勢力範圍、爭奪利權的戰爭。日俄戰爭爆發後,日本居然要求清政府在東北三省能以外地區嚴守中立,讓出東北地區作戰場,坐視日俄兩國在中國境內為爭奪在中國的勢力範圍而廝殺。腐敗至極的清政府竟同意宣布 “ 局外中立 ” 。在日俄戰爭中,旅順的工廠被炸毀,房屋被炸毀,就連寺廟也未能幸免。耕牛被搶走,糧食被搶光,流離失所的難民有幾十萬人。日、俄都強拉中國老百姓為他們運送彈藥,服勞役,許多人冤死在兩國侵略者的炮火之下,更有成批的中國平民被日俄雙方當作 “ 間諜 ” ,慘遭殺害。這場戰爭不僅是對中國領土和主權的粗暴踐踏,而且使中國東北人民在戰爭中遭受了巨大的損失和人身傷亡。
1920 年代的中國四分五裂,被各個當地的大軍閥控製,中央政府無法控製全國的大部分地區。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得以通過簽署不平等條約的形式來對中國施加影響,但是這樣做風險很大,因為一旦中國陷入完全的無政府狀態,任何協議都無法執行;而如果中國變強,則有可能廢除這些條約。
1926 年起,北伐戰爭開始。蔣介石成功地擊潰了華中、華南地區的軍閥,而且即將與北方的軍閥達成和解協議。



1926 年 2 月,共產黨向全國人民明確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軍閥統治的政治主張。 1926 年 7 月 7 月 1 日,廣東國民政府發出《北伐宣言》。 7 月 9 日,國民革命軍的 8 個軍約 10 萬人,兵分三路,從廣東正式出師北伐,北伐戰爭開始。北伐軍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裏,打垮了吳佩孚,消滅了孫傳芳主力,進占到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部分地區。這是 1926 年 7 月 9 日,廣州人民舉行集會歡送國民革命軍北伐。

由於過去有著親日背景的,控製著東北三省(滿洲)的軍閥張作霖一再拖延與日本簽訂能夠給日本帶來更多不平等收益的條約,並表現出將與蔣介石合作的跡象。於是,日本軍方中的少壯派在 1928 年發動了一次暗殺事件被稱為 “ 皇姑屯事件 ” ,暗殺了張作霖,並且逼迫張作霖的兒子、繼承人張學良繼續同日本合作。然而張學良卻因此更加偏向於同南方的蔣介石政府合作。在張學良完全控製住東北軍政局勢後,宣布 “ 易幟 ” ,接受蔣介石的國民政府領導。


                               日軍製造 “ 皇姑屯事件 ” 將張作霖炸死


                                           張作霖專列被炸現場

失去對中國東北本地軍閥的控製後,日本在 1931 年 9 月 18 日發動九一八事變,占領了中國的東北三省,並在當地設立了一個傀儡政府 “ 滿洲國 ” 以便日本進行暫時的間接統治,還將清朝的末代皇帝溥儀安插為滿洲國的皇帝。因為中國曆屆合法政府均不承認滿洲國的合法性,所以都稱之為 “ 偽滿洲國 ” 。

附:各國加入同盟國的時間
波蘭 : 1939 年 9 月 1 日
英國 : 1939 年 9 月 3 日
澳大利亞 : 1939 年 9 月 3 日
新西蘭 : 1939 年 9 月 3 日
法國 : 1939 年 9 月 3 日
尼泊爾 : 1939 年 9 月 4 日
紐芬蘭 : 1939 年 9 月 4 日
湯加 : 1939 年 9 月 4 日
南非 : 1939 年 9 月 6 日
加拿大 : 1939 年 9 月 10 日
丹麥 : 1940 年 4 月 9 日
挪威 : 1940 年 4 月 9 日
比利時 : 1940 年 5 月 10

盧森堡: 1940 510
荷蘭: 1940 510
自由法國: 1940 618
希臘: 1940 1028
南斯拉夫: 1941 46
蘇聯: 1941 622
圖瓦: 1941 625日到1944 1011
巴拿馬: 1941 127
菲律賓: 1941 127
哥斯達黎加: 1941 128
多米尼加共和國: 1941 128
薩爾瓦多: 1941 128
海地: 1941 128
洪都拉斯: 1941 128
尼加拉瓜: 1941 128
美國: 1941 128
中華民國: 1941 129
危地馬拉: 1941 129
古巴: 1941 129
捷克斯洛伐克: 1941 1216
墨西哥: 1942 522
巴西: 1942 822
埃塞俄比亞: 1942 1214
伊拉克 1943: 117
玻利維亞: 1943 47
伊朗 1943: 99
意大利: 1943 1013日(離開軸心國)
哥倫比亞: 1943 1126
利比裏亞: 1944 127
羅馬尼亞: 1944 825日(離開軸心國)
芬蘭: 1944 94日(離開軸心國)
保加利亞: 1944 98日(離開軸心國)
聖馬利諾: 1944 921
阿爾巴尼亞: 1944 1026
匈牙利: 1945 120日(離開軸心國)
巴哈瓦爾布爾: 1945 22
厄瓜多爾: 1945 22
巴拉圭: 1945 27
秘魯: 1945 212
烏拉圭: 1945 215
委內瑞拉: 1945 215
土耳其: 1945 223
黎巴嫩: 1945 227
蒙古人民共和國: 1945 89
(資料來源:Wikipedia

圖片主要來源:新華網、WikipediaCCTV.com、解放軍報社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